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

唯一的听众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唯一的听众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唯一的听众教案

第1篇: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 欣赏课 审美素质 审美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激发心灵的感受,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要感受美,换言之,就是要发现美,感觉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灵的浪花。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审美情感。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博物馆等,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课件展示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宽广的画面、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主题。那绵延壮阔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红日、高大苍劲的绿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思。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能够使学生透过画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第2篇: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

关键词: 中职历史 中职学生 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一个人思辨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思考问题、辨析问题时能否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

中职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水平开始接近成年人高度,心理学实验证明:“现在中小学生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有疑必问。特别在大众媒体发达、普及的今天……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充足的、合理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1]但是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受其自身经历、能力等影响,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较弱。特别在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资讯,面对“喷子”如云的多元评论,面对层出不穷的具体事务,往往表现出分析问题片面盲从、面对问题无从入手、思考问题逻辑不清等问题。因此,加强中职学生思辨能力培育是其进入职场前急需培育的一项职业能力。这是中职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现状及成因

“以史为鉴”和“古为今用”使得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握中职历史的先天优势,积极促进中职学生思辨能力提升,首先要清楚当前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现状

1.中职历史教学书本知识为本位,重记忆,轻思辨。

中职历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历史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贝多芬”,即背多分。为了能考出高分,教师包办了很多本应是学生自己的分析和归纳任务,甚至联系实际应用的内容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好答案。这种历史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重学习,轻应用;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会,轻会学”[2],没有什么思辨和智慧生成过程,忽视中职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存在过多结论性的知识,不利于中职生思辨能力开发。

如学习美国的南北战争历史的时候,教师经常简单地按教材教授学生,林肯主张废除黑奴制度,要好好识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与影响意义。实际上,林肯对黑奴制度的态度是相当矛盾和复杂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非废奴。

2.中职历史教育理念滞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中职历史教学课改在现实中由于客观原因经常被边缘化,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传统讲授法大行其道,以老师讲授为中心,从导课到结课一直在唱“独角戏”。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有的老师把讨论式课堂理解成问答型课堂,课堂充斥各种问题,一问到底。由于理念落后,教法陈旧单一,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动学。学生枯坐听讲,昏昏欲睡,学习热情不高,思辨能力锻炼更无从谈起。

例如,在讲授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的历史事件,老师还是照本宣科,赞扬刘备爱惜人才,不会鼓励学生质疑或从新的角度立场观察这一历史事件。能不能诱导学生这样质疑:假如没有徐庶的回马之荐呢?假如刘备没有三顾茅庐呢?要是三顾茅庐的是曹操或者孙权呢?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

3.中职历史教学以教案为本位,学生思辨能力培育受限。

很多中职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基本就是以教案和图片视频制成的课件为蓝本,按部就班,上课的过程就是老师要求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学习并做出预定的答案即止。教案成了剧本,教师成了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最佳配角,其他都是群众演员,相当多的时候还是观众和听众。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不高,思维能力训练缺失,思辨能力发育不全。

(二)中职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的形成原因分析

1.中职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热情不高,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育。

中职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学校的初中历史课不被重视,经常被挤占,中考历史卷多数为开卷考。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高低很自然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这就造成了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为提高“学习效率”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思辨能力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系统过程,初中阶段忽视了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就不能为中职阶段学习发展奠定基层。

加上中职学校升学压力小,有开设历史课程的专业,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够了,反正历史学得好不好,对就业影响不大。因此,学生在这一重要集中学习时段,思辨能力依然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发展和培育。

2.中职师生缺乏民主、平等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

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中职学校有相当多的师生,对于建立两者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尝试较少,习惯于老师就是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所有目标、实施和评价都由老师掌握,学生俯首是从。学生的思维总是聚合在老师指引的地方,难有发散与求异思维余地,久而久之,相当多的学生放弃了质疑、发现、求异、表达与探究。

3.中职历史教师缺乏率先垂范,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育。

学生思辨能力如何培育取决于中职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行动中如何落实。言传身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当以创新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主动更新观念,探究新方法,活用新手段,敢于突破束缚,有效整合课本知识。这些都是中职学生希望的历史教师的垂范,而在现实教学中这恰恰是比较欠缺的。

三、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策略

历史学科曾经被马克思视为“唯一的一门科学”,历史内容蕴含着诸多可供思辨与智慧生发的资源,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思辨能力得到培育。

1.鼓励中职学生课堂发言,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尊重。

“这样的课堂,师生是平等的,不只是人格的平等,还包括了智慧的平等;有赖于优秀学生的引领,但绝不只是优秀学生的独舞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与众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它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但绝不沉闷,发现的喜悦、成功的嘉许、合作的愉快都会随时出现”[3]。读书学习的着力点,就是敢疑,敢于提问发言,提出问题是思辨的开端,它会牵引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延伸。

中职历史教师应创设讨论思辨型课堂,营造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教学,重视课堂讨论与辩论,让老师真正回归师者的本质――解惑上。同时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多开口、敢质疑,老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反馈,保护学生敢质疑的精神。中职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老师加以引导,避免部分学生起哄及讽刺,学生意见应得到充分尊重,学生自尊心应得到维护。如上面提及的三顾茅庐的案例,老师可以诱导或允许学生发散发问质疑,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成才机会,要善于发现、抓住机会,施展才能,实现社会、人生价值。

2.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思辨。

中职历史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设计,让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积极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编剧和导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创设多样化的学习课堂――翻转课堂、网上课堂等,创设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取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或演示法,要求学生动手搜集或考评资料,自己得出独具个性的独立思考的结论。如林肯废奴问题,老师可以给出材料,如林肯说“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又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抛出这样的史料,可以挑战教学脸谱化,刺激学生的不同反应,预设生成分歧,为后期思辨开辟战场,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与思考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艰辛与乐趣,同时有效锻炼学生自主思辨的能力。让学生面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和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社会,在离开老师之后能独立思考,快速适应职场新环境,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3.加强中职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不是陈腐的死水,而是先祖千百万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中职历史教师培养的是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要加强中职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影响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1)提高中职历史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同时契合中职学生追求现代时尚的特点,引导教会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够问其声、见其形、临其境”[4],创新教与学方法,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效率。

(2)及时系统地更新历史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观念。长久以来,中职历史教师由于体制原因,经常得不到与普通高中历史老师同等的学习进修机会,在历史教科研方面经常被边缘化。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储备凸显不足。因此,中职历史教师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提供的历史性学习赶超机遇,及时“充电+更新换代”,加快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与知识学习更新,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3)需要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学团队。历史新课程是立足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历程的课程。因而需要一个优秀的历史学科带头人,带领每位教师分工合作,在教学团队分享教与研的成果,促进每位教师快速地成长。职业学校应鼓励文化课教师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加强经验、体验交流,鼓励学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172.

[2]何成刚.历史教学课堂技能训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8.

第3篇: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

[关键词] 素质 高中英语教学 教学理念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顾名思义,是语言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更强调语言的形式,缺乏语言的实际操练,使英语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下降。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作为英语教师就必须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 ,从单一的语言文学教学转向培养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英语教学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 O后的新形势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师必须创新教育观和动态的、 开放的教学观 ,并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 ,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穿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总原则。

一、与时俱进 ,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目的观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使英语不断得到普及和深化 ,从一般的知识传递 ,已发展成为人类高度文明、全球化发展的第一信息载体。因而传统的应试教学(oriented2 examination)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第一 ,学习语言不只是认识和理解语言 ,而是要掌握语言的精髓:言语的能力 ,即语言素质的内核和灵魂英语语言学习者首先要将英语语言转化为语言内容生成同步的言语形式 ― ― ― 把学习者内心的喜、怒、悲、 哀、 乐等情绪和情感的外化能力和人的理想、希望、 追求等思想表达能力进行转化 ,使英语学习成为英语学习者个人所拥有的鲜活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到言语能力的根本转化。

第二 ,英语全球化的宗旨在交际。所以 ,在训练学生听、 说、 读、 写、 译能力这一全方位的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判断、推理、 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并潜意默化地将这种逻辑思辨能力迁移到各个学科的问题化解与新知获得中 ,以收到思维创新、 心智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 ,转换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 ,中国式的英语教学是教师为中心的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被视为语言知识的象征和教学的唯一主体。课程环境的转换,不仅为传统教师角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教师角色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需要教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在新课改的实践中逐步获得新的角色行为模式。在网络化全面发展的今天 ,知识变得多元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拥有者。所以,根据“ 任务型 ” ( task - based teaching mode)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和激励学习的主体―― 学生积极地探寻、 发现 ,开拓性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要使学生的语言智能和精神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英语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一)教师是组织者、 引导者、 讲解者和导演。

为了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地组织 ,积极创造并丰富地设计和富有想象地导演各种语言活动 ,如 a .个体活动 ( individual activity) ; b . 对子活动 (pair work) ; c . 分排、 分组活动( row or team activity) ; d .小组活动 ( group work)等来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智能 ,这不但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还能增进师生友情 ,从而使英语教学得到艺术的升华和美的享受。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引导者 ,又是讲解者和示范者。

(二)教师是听众、 是帮助者、 是朋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当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把所学知识演示出来时 ,教师首先是一名好听众。同时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 和谐的民主氛围 ,帮助释放学生在学习中的焦虑感和紧张感 ,排解学习中的困难 ,减少学生的心理承受。

(三)教师是欣赏者、 激励者。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态度进行教学 ,挖掘学生潜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的创新点和个性化特色应给予积极的赞扬和欣赏;对语言能力学习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表扬和鼓励 ,努力使教与学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并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愉快、 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得以很好的锻炼。

(四)更新英语教学方法。

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英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 不同个性的学生 ,优化教学材料、 教学条件和教学活动 ,博各教学流派之长 ,设计和创造各种语言语境 ,引导学生成为课堂语言教学实践的主体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语言能力训练 ,并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听、 说、 读、 写、 译等活动中去感受、 体验和品味英语语言 ,在这种渐进师首先必须要有坚实的业务基础、 扎实的基本功和牢固的专业知识。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能力 ,还要教会他们相关的专业知识 ,以及要教会他们准确、 得体地使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此外 ,英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知识 ,还要具有比较广泛的文化修养。如果教师对学生常感兴趣的学科、 技术、文化艺术、 历史地理以及各种新生事物等一无所知,就很难从各方面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所以 ,英语教师应广泛汲取新知识 ,吸收相关学科的新动态、 新成果 ,用最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和教育内容 ,用广博丰富的文化知识去感染学生 ,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去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三、结束语

总之,新的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素质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目的和教师角色。具体说来:

(一) 从知识的复制者到知识的建构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把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视为“范本”或“蓝本”,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如何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把教材重点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材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当作是步步亦趋的向导。”如此一来,教师就成了教材,参数或教案的复制者。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学过程被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来看,这一过程既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非“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材或教参知识的教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发展和利用这一资源。新的理念是把课程理解为“文本”,教师和学生可在于“文本”的互动中获得深层理解与广泛意义。这一认识不仅把课程内涵拓展到课堂上生成的各种动态的资源,而且进一步转变了教师对课程的静态“复制”观念。由此视角从新审视课堂教学,不仅意味着学生是教学过程参与者和知识资源建构者,并意味着教师要把自身放在新课程开放、不确定的环境中,成为课堂资源的积极建构者。

(二)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讯与网络技术为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知识的生产,更新,转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对教师角色的冲击是巨大的。“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某中意义上说,新课改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正是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三)从知识的控制者到知识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同时也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教师把教学看成是静态的可以预测的操作序列,因此可以通过技术性的手段控制课堂情景中发生的一切,以至于各种课程资源都处于教师严格控制之下。每一堂课的目标和任务都是既定的,甚至连课堂教学的步骤及其实施方法都是前设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一步步展开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时时处处受教师“全景式”的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和评判,学生可谓失去很多参与课堂、表达心声的自由和权利。同时也把自己同学生的教育关系转化为管理和被管理、控制和服从的关系。

(四)从知识的独白者到知识的对话者

由于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与参与;体现了独断与专制,忘却了民主与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

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对话,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是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在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接受双方所建构的‘文本’,实现着文化的传承,在协商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断产生着新的‘文本’,影响着对方,进行着文化创新。”

如何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对话者的角色呢?首先有赖于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信赖的“我―你”关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再次,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同时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操作的平台。也就是说,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的、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这一切惟有教师放下“尊贵”的架子或身份,坦然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

(五)从知识的教学者到知识的研究者

在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我教了什么”,我是如何去教的”,这样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一目标常常是知识性的)等问题,而失却的是对学生的发展状态的关照,如“学生学到了什么”,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动。

第4篇: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 欣赏课 审美素质 审美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激发心灵的感受,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要感受美,换言之,就是要发现美,感觉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灵的浪花。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审美情感。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博物馆等,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课件展示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宽广的画面、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主题。那绵延壮阔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红日、高大苍劲的绿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思。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能够使学生透过画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2.处理形神关系,培养审美感受。作为美术教师,还要处理好有形与无形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重视美的形式和美的外表,仅仅重视美术技艺的传授,仅仅重视美的图形、美的色彩、美的景物的欣赏,而不注意去挖掘其中更深一层的内涵,忽视了从创造美的主体心灵中寻找美的源泉,不主动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会是失败的。

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不能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中对艺术的不同观念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思路和界限。比如,在出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大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而出示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美术家之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时,他们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时,教师就应告诉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美的追求。由此,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或色彩鲜艳的《鸳鸯戏水》、《出水芙蓉》、《桃花飞燕》等中国画时,更懂得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北京故宫》与《巴黎罗浮宫》时,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在色彩、材料、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等表现手法的根本区别,使他们开阔视野,使美术欣赏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启发和教育。

三、学会欣赏和鉴赏,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由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还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创造了美,美都能使人愉悦,使人沉醉。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梦醒了之后,意犹未尽;也像品了一口美酒,口留残香,回味无穷。这种对美的细细品味,就是欣赏。艺术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起兴动情,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冲动,并根据一定的感受、理解与评判,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品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学美术教育,更要注重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形成新的自我与个性,孕育和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只有在鉴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艺术鉴赏能力对艺术创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创造又是在评价过去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存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运用。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之作为鉴赏对象。这样,当学生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和欣赏。

但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并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时,就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当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就要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把作品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将画家的思想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创造是美的源泉,是升华美的原动力

创造是美的源泉:美,要体现生命运动的本质。其次,审美,就是要去发现美,感受美。可以说,美就是心灵创造的产物。因此,创新是美学永恒的主题。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新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创新品质不是外部植入的东西,而是个体经过外界诱导而生成,是不断成长和变动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新品质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和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新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逐渐发生、形成的过程。这一孕育过程有长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之综合沉淀、升华的结晶。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灌输创造的理念,注意让学生从“有形”中揭示出“无形”,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创造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晶,也是结晶过程的催化剂;既是产品,也是生产的原动力。创造是美,美源于创造。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艳.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第5篇:唯一的听众教案范文

发现的那一刻,她的心有些惊异。它沉静地呆在抽屉的角落里,那曾经的橙黄色的光泽已不再明亮,淡淡的褐色斑纹遍布全身,亦如身心的疲惫的孤独者,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用手捧起它,那黄色的夹带褐色的外衣不再柔软,而是强硬地、倔强地抵住了她的手心。

这让她回忆起它的来历。

这枚橘子是他带来的。她肯定。因为自那以后她再也没买过橘子。从他买橘子来看她到现在已是有些时间了。可这橘子是如何走进来的,她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了。

现在它坚硬的外衣,柔软的内心,似乎就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女子。

如同她。孤身一人,来到这个偏远的山村,教书育人,每日与一群孩子相伴。

每天清晨,她站在朝阳中,迎接每个孩子。

每个黄昏,她立在晚霞边,送走每个孩子。

夜幕拉开来,偌大的校园,只有她一个人,静守。时间似乎已经停滞,与她相对的只有自己的灵魂,以及尘封的往事。

还有一个小收音机,巴掌那么大,是她随身携带的宝贝。

她热爱着教育,喜欢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童稚的、清纯的、充满求知欲望的眸子,开始她灵魂翅羽的飞扬。

借助文字的力量,她冲刺晴空,引领一群小鸟,完成成长与梦想的泅渡。

陌生的环境里,清晨的鸟鸣,是她最开心的时刻。活跃在枝头,飞翔在空中的鸟语,是她最为惬意的语言交流。在那个时候,她是快乐的,有歌声,也有笑脸。

心底里,她也有像鸟儿一样叽喳不完的语言。可是她的语言没有听众,说给学生,学生也听不懂。

她只有在入夜的时候,映着窗前的灯光,写在纸片上,读给那些栖息在树上的鸟儿听。如果鸟儿在回给她一两句叽喳,她就会开心地唱起歌来,将那些纸片扔进煤炉中烧掉。

于是她读书,彻夜彻夜地读书,读安德烈、昆德拉,也读鲁迅、叶圣陶、亚米契斯,书是她拯救自我,成就自我的唯一通道。

她讲课,在讲台上,她散发她的能量,她的激情,那是她放逐自我的唯一出口。

要成就自我,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读书是枯燥的。可是在这里她除了读书,还能做什么呢?只有读书,让书里的文字填充她的思想,麻木她的灵魂,完成一次自我的更新。书里的文字,无论是哪一种,忧伤的、快乐的、浪漫的、唯美的,都会触动她的思维,让她的思想游走在岁月的河流之上。

此刻,她捧着橘子,站在校园的夕阳下。手心里捧着这枚全身布满了皱纹的橘子,让她的意识又一次游弋到那个给她送来橘子的人的身上……明眸、皓齿、卷发、干净的棉布衬衣,月光似的笑容,清瘦的身材,奇崛又清爽,有那种让女性一见就心动的东西。

身体上的性感线条。冷峻突兀的眉目。还有眼神,充斥着沧桑和酸楚的意味。眼神里还有固执,倔强,宽容和温柔。

这所有的一切,组合在一起,会给人一种矛盾的欲望,想前去,进行一次拥抱,在那眼神下面,做一次灵魂里的超度,或者是爱的归依。

倚在门口,他在看她。

那是个秋口的午后,她低头在门口的阳光下看书,他来通知她去校务处开会,见她专心,就没打扰,站在那儿定定地看她。秋日的阳光下,她的脸有些红晕。他却以为是自己看红的,也开始在脸上泛起红晕。

他不动,就那么静静地看她。直到有人再次来通知他们去开校务会。耽误了时间,校长在看见他的时候,目光有些意味深长。但是,校长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点了一下头,示意他坐下。

他的脸,红得像夕阳下的霞光。有羞涩,有懊恼,也有无法解释的郁闷。其他的教师,也用不一样的目光看他,似平要取笑他。他看了那些教师一眼,目光里有一种别样的威严。毕竟,他是领导,又是学校里唯一的课堂权威。

关乎课堂,他总有精彩的论说,每一个人,无论是优质课,还是写论文,都从他这里获益不少。因此对他,也是敬意有加。就一眼,会议室里的空气,立即沉闷下来。接着,他一语不发,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无表情。他把笔记本放在桌子上,笔也握在了手心里。很快的,抬头对校长说:开会吧。

她不知,他是因为她,才遇到这样的尴尬。她只是感觉到今天的会议有些特别。但是,始终不明白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她看他,内心充满矛盾,不知是自己错了,让他受过,还是他自己错了?

其实,她一点也不知,是她自己的清纯静默吸引了他。她还不知,自己的沉静阅读,引发了他内心海洋里的一道道波澜,使他的内心不再平静如一汪清水。她更不知,就是自己的不苟言笑,自己不论他人非的乖巧,引发了他探究的,想要呵护的欲望。

他探究她,静默地关注她。曾经多少次,在旁边,静静地守候她阅读的剪影。是的,美丽的东西,谁都可以欣赏,但并不是谁都会欣赏的。

他的内心里,在初见她的那一刻,就认定,她是一朵昙花,只在无人的夜半悄然开放的昙花。然而,这种宁静的悄无声息的释放,捕获了他,袭击了他,使他激动,迷失,让内心里另一个沉睡的自我,渐渐苏醒。欣赏美丽,像他这样,静默的,淡然的,祥和的,也许才是最真的欣赏。

他看她静坐读书,夕阳的余辉下,能看得眼睛发痛,能看得忘了回家的时间,让妻女追问的没完没了,引发家庭战争。这些,她都不知,一点都不知。她,只是一个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小小女子。

校务会繁琐而又冗长,他们都爬在会议桌上,机械而麻木:地做着笔记。麻木是一种状态,一种被迫接受的状态。麻木的状态下,她的思想开始游走,定格在那个有明眸皓齿的人身上。

那人的大眼睛低垂着,唇角绽着淡淡的微笑,右手里握着的笔在来回扭动,似乎在抚摸什么得到了满足。

她看着,看着,觉得自己成了他手中的笔。他的手在自己身上肆无忌惮地拂拭,她闭上眼,用意识来幻觉自己想要的爱情。

倏忽间,她听到一声叹息,叹息里漫弥着苍凉、无奈还有遗憾。她抬起头,睁开眼,她看他,他也正在回望她,那眼伸是平静的,可她却看出了平静下涌动的暗流。暗流中,有对她的理解、接纳、似乎还有温和的拥抱的味道。

日子白开水一样地过。她仍旧读书,上课、写教案、批改作业,参加无休止的会议,做着无休止的记录。她仍旧不苟言笑,不给任何人绽放笑脸。那天晚上,她的门窗关闭得太严,屋里放置的煤炉,抽走了太多的氧气。她吸入了太多的“CO”,致使浑身绵力,知道天亮厂,却没有气力去开门,或者开窗,让氧气进来救自己。

她躺在床上,犹如一具僵尸,除了眼睛是睁开的外,其他的部位丧失了活动的能力。她徒劳地睁着双眼,意识又一次定格在了那个校务会议上:午后的阳光下,那个穿着干净的白棉布衬衣的他的身上。

有了思想念望的她,丝毫没有求生的欲望。潜意识中,她要带着自己幻觉中的爱情,走向一个永恒。她听到了上课的钟声,有的班级已经响起师生们响亮的问候。她躺在床上,静静地微笑,宛如一朵幽兰,在宁静中满足自己的夙愿。

她听到了玻璃被砸碎的声响。她听到有人跳进来,把门打开的声响。接着,刺眼的光芒便涌进了室内,清新的 空气也涌到了她的鼻孔。然后,她看到,那个穿着白棉布衬衣的他,径直向她的床边走来。她触到了他的目光,那份焦灼的痛楚,不安的恐惧,深深揪紧了她的心。

她躺在自己的床上,身上盖着被子,可被子下的躯体,是的,一条线都没有。这是她睡觉的习惯。

她看到他的眉头皱了很久。终于,他从她的衣柜中,找到她所有的衣服,粉红色的胸罩,粉红的真丝内裤,秋衣秋裤,毛衣毛裤,外边的大衣及长裤。他扶起她的身子,一件一件给她穿戴。他的手温暖地游走在她的肌肤之上,一如她幻想中他的模样和举止。她心里涌动着翻滚的浪潮,却拼命地压抑着,紧紧地咬着下唇,一言不发,任他给自己里里外外地穿衣服。

她一直看他的眼,那眼里的光仍旧是平静的,看不出任何的波澜,以及异样的状态。

她的泪无声地落。只是他不知道。泪,是为他而落。

她一直渴望他的抚摸,拥抱,亲吻或者。可他,却一直是理性的,一直把她看作小小的需要保护的女儿。有妻子,有两个美若天仙的女儿,有着幸福的家庭。已是人到中年的时候了,却总被她的沉静吸引,被她的不苟言笑吸引。总是默默地看她,不动声色。

而此刻,他面对她的,何尝没有暗潮涌动?

眼前的佳人,一朵安静而又乖巧的解语花,一个让人爱惜的精灵,可以毫不费力地拥入怀中,可以满足自己对美的需要,对爱的渴望,对激情的探求,但是……

他有一道防线,一道为人夫、为人父的防线。这个防线,注定了,他,只能像父亲一样地钟爱她,疼惜她,给她安详自如的空气。令她像朵幽兰,在无人的山谷自由自任,没有任何压力地绽放,让生命绽放出魅力无穷的光彩。爱恋她,只有疼惜她。才可以让魂灵得到解脱,才可以让自己存在的价值有所升华,才可以让自己对爱的注解有人赞同。

只要看到她温婉的微笑,听到她愉悦的笑声,他就感到快乐。仿佛眼前的她,是自己沉睡在心灵里的另外一个小小的女儿。她的每一次快乐和微笑,每一次的悲哀还有难过,都牵动他的神经。

他给她穿好了所有的衣服。她仍旧无力去活动一根手指头。他从另一位同事那罩搬来一把躺椅,放在门前的阳光下,把她抱了出来。

从床上到外边的距离不过十多步,她蜷任他怀里,贪婪地吮吸着他身上那股宁静的、祥和的、理性的气息。她希望被这股气息包围,哪怕让自己窒息都行。

他把她放在躺椅上,又从屋里拿出了她昨晚读的书,放在她的膝盖上。然后,一言不发地从她的窗台上,拿起教科书,上课去了。

她看着他远走,看那身影渐渐消失在楼道的拐角处。那瘦削的奇崛的身形,是那么的令她沉醉,不是很宽广,却充满一种力度,一种张力,一种牵引,牵动她内心里不为人知的情感。

泪又悄然落下来,从眼角到鼻侧,再到唇边,入了口中,成成的,一种生命的液体。这种液体,是自己对生命里最需要的东西的渴慕,自己也将会披这种最迫切的需求纠结一生。她抬起头,看头顶黄叶杨在风中飒飒作响。太阳懒懒地照着,偶尔,有教室里响亮的掌声在空中弥散。

下课了,她的学生围在身边,叽叽喳喳地问候,她轻轻地微笑着。她的微笑只送给学生,学生是她最不设防的一扁门。她不设防的微笑,被从教室里出来的他一览无余。又上课了,他走过来,伸手递给她两支已经插了管子的葡萄糖,径直递到了唇边,她张开嘴,就擒住了那根管子,喝得咂咂作响。喝完了,她的唇角浮出微笑,似乎刚才含在口中的就是他的另一段生命,她满含期待,希望他能够从达里出发,走向一个美丽的所在。

他将两个空空的瓶子扔向垃圾池,再回来的时候,脸上有了许多的沉郁,在她的对面坐下。他看她,看她虚弱的、苍白的脸,手抬了抬,有一种前去抚摸的愿望。再看她美丽的布满忧伤的眼睛,又把手放下。眉头紧皱,深深地叹息。似乎,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一种忧伤,一种空旷的忧伤。那种空旷里含着忧伤的原野,是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开垦的。

他又叹息,轻轻的叹息,无奈的叹息。然后,他对着她的眼睛,开始说话,慢慢地说话,温柔地说话。话说得很少,只有三句:

“你的微笑好美,像真空地段的罂粟,充满诡异,充满诱惑。

“你得学会照顾自己,别再让这种事轻易地要了你可爱的生命。”

“你该谈恋爱了,找个合适的男人照顾自己。”

她低垂着头,听他说完了这三句话。然后,她抬起头来,眼睛定定地望着他。她看他的目光有一种拉力,拉着他的眸子,使他的目光无力向别处游移。

她用目光中的语言回应他:

“我诱惑你了吗?我是故意这么做的。我要你来照顾我,你就是适合我的男人。可是,你肯吗?”

她的目光是热辣辣的,肆无忌惮的。给他狂吻和拥抱,甚至是绵长的抚摸与野性的拉牵。在她的目光下,他无所遁形。

迎着她的眸子,他的眉宇间溢满忧伤的苦痛。

灵魂深处的欲望披唤醒,深深植根于心里的防线,在与她的对视中,在她的灼热的目光中崩溃。他的心跳变得急促起来,两颊开始潮红,目光不再平静如初,表情不再祥和温情,应和着她的目光,他一次又一次地冲动着。

他们只是在阳光下坐着,什么也没有做。可他们自己知道,弥散在身边的空气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感性与理融的结果,感性来源于女人,理性来源于男人,感性靠直觉,是直接的需求;理性靠冲动,是野性的需求。她与他,只是那么坐着,却用眸子里的光泽,相互牵引着,和谐着。在意念中,完成了一次的历程。

日子仍旧白开水一样地过。她仍旧读书、上课、写教案、批改作业,参加无休止的会议,做着无休止的记录。

她仍旧不苟言笑,不肯给同事绽放一个笑脸。可是,她有了快乐。黄昏时,她在夕阳下跳绳、踢毽子、做操,西天散落的阳光,分享着她不为人知的快乐。

那场告别,来得很快。如一架失控的飞机,直直地栽在她的面前。那个夏天的艳阳高照着,人群里的空气却凝滞着。没有人,为沉默的她,为不语的她,伸出救援的双手。在一张张评议表上,她眼前晃动的,是一个个刺目的“0”分。她没有一个希望,所有站在讲台的机会,都对她关起了大门。她头顶的空气,渐渐变得虚无,如同一场梦幻。

人事改革,她遭遇裁员。裁员是因为她的固执,哪一位上级有事,别的同事都去送礼,只有她,不肯落进那样的俗套。别人的眼里,她便是清高,便是不与人为伍,不合群的。就这样,她成了孤家寡人。大难当前各自飞,谁会去理会她?

一个孤独的,不会与人交际的单身的年轻女孩子。

如今,在这样的关口,有领导找上家门,说是只要两千元,就可以让她留在原地。她不肯,教育是一块神圣的土地,是一块关乎成长的圣坛,怎么可以变得如此的肮脏如此的不堪?宁可离开,也不让自己的血汗钱遭遇这样的玷污!

她固执地离开了。走得不留一点痕迹。

走的那晚,他来送她。那条通往他乡的路上,他们走 走停停。

他似乎给自己说话,又似乎给她说。

“我是个无能的男人,无法给自己所一份正常的生活。

“我知道,我一直行走在阳光下,这道阳光是我生存的世界,我走不出去,我也没有能力走出去。”

“我所面临的空间,有我自己的选择余地,可我却无法对我灵魂的需要进行选择。我心痛莫名,却又逃不出世俗的天网。”

她迎上前去,用眼神制止了他的低语。她一直不肯多说一句话。除了上课,她似乎失去了语言的表述能力。她看着他,用所有的温情,渴求他的拥抱。真实的、长久的、强有力的拥抱。

他看着她,眸子里焦灼又痛楚。胸腔里,漫过一声柔似一声的叹息。他面对着她,张开了手臂。

她叹息一声,伸开手臂,小鸟一样扑进了他的怀里,伏在他的颈下,吮吸她在空气中捕捉了很久的味道。

他那瘦削的臂膀,一直是她梦里徘徊了许久的天堂。偎在他的怀里,她的肩膀在轻微的颤动,为这样一个拥抱,她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期待了多少天!

他用力地裹紧了她。在他的强力拥抱下,她有一种窒息的。这个曾经用目光与她的男人,这个有着内在张力的男人,是她爱情的宿命,深深希望这种,让她永远的窒息。似乎除他们以外,世界已经消失。她终于挣脱他的怀抱,决绝地走向远方,头也不回一下,不给他任何一个挽留的机会。

她就这样,果决的,一往无前的。她不回头,可是,泪在奔流。她不敢回头,怕泄露自己坚强外壳下的脆弱。

三年后的一个秋日黄昏。送走孩子们后,她返回校园,猛然看见斜阳下一张熟悉的脸,明眸、皓齿、卷发,干净的白棉布衬衣,月光一样祥和的微笑。瘦长的身子,斜倚在一辆摩托车上。

走过去,一言不发,深深地看他一眼,转向自己的房间。他推着摩托车跟过来,从后座解下一包东西,进屋,摊开,在桌子上。

那是一包橘子。

他们仍旧一言不发,语言似乎是多余的。

她看他,像一只羊羔一样地看他,或者像一只刺猬一样地看他。

她渴求,她也拒绝。

他不语,低低的叹息一声,伸长了手臂,将她拥入怀中。她明了他心底的痛楚,还有挣扎的绝望和遗憾。她一动不动,任他时松时紧地拥抱,感受他时紧时缓的心跳,倾听他呼呼的粗野喘气声。

他们知道,彼此都不是对方的,却又彼此吸引,彼此向往,彼此眷恋。偶然有的交汇也只是苍莽而深邃的,交汇之后,他回归他的世界,她也寻找她的方向。

许久之后,他放开她,剥开一只橘子,一瓣一瓣地送入她的口中,也送到自己口中。

他看着她吃橘子,她吃完一口,他就说一句话:“这是你加给我的人生,从头到尾,都是酸酸的味道。”

他剥橘子,一句话也不说,就那么一个劲地剥,剥完一个,就把一瓣塞进她的口中,又把另一瓣塞进自己的口中。每吃完一个橘子,他就看她,焦灼地看她,忧伤地看她,无奈地看她,情难自禁地看她,然后,再说那句相同的话:

“这是你加给我的人生,从头到尾,都是酸酸的味道。”

她迎上去,用她酸酸的唇,堵住了那张说话的嘴,用牙齿碰击对方的牙齿。因为酸的原因,她感觉不到碰击的痛,只是用力地碰击。

碰着碰着,她的眼泪飞溅而下,一滴一滴都在他的明眸之上。

他叹息着,把她抱坐在自己的腿上,低头捕捉她的唇,滑滑的、酸酸的汁液在他们的口腔里徘徊。

她倚在他的怀里,享受他给予的酸酸的缠绵,渴求他更深一层的给予。她的脸颊潮红,呼吸急促,充满期待……

她听到他骨骼里的爆响,感受到他血液里奔涌的浪潮,一波一波要将她淹没。

可是,她听到一句:

“我不会伤害。也不能伤害你。你是我心里圣洁的精灵。”

接着,他松开她,把她放在地上。抱着她的头,眼睛直直地与她对视,那目光里燃烧着火焰,熊熊的火焰。他喘着气说:

“你看着我的眼睛,你把我变成一只野兽,我也不会伤害你。”

他的双眼布满了膨胀的欲望,整张脸是一种霸王怒拉弓的冲动。但是那目光背后,是一种疼惜,来自生命深处的对她的疼惜。

他仍是有理性的,他不再看她需求的眸子,不再理会她的渴求,扔下她,站起身,说了一句:

“你让我爱,牵动我的疼,让我有照顾你的欲望。但是,你必须忘了我。”然后,他带着各种各样的味道?中了出去,在摩托车发动时,还叮嘱她一句:“要学会照顾自己。”

他走了,在夜色中,从哪来又回哪去了。

她望着他远走,肌肤上撕扯般的痛,身上的每寸肌肤他都看见过,也都抚摸过,可是却不肯要她。她听到自己绝望的呼吸。

她知道,这个男人,有他自己的宿命与防线,他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冲破那方属于他的世界,走到自己的身边来。尽管自己多么渴望,但对于自己来说,他永远都是镜里的花朵,无法真实地捧在手心里。

无论你怎么努力,永远都没有可能得到。

她先是流泪。在满脸都是泪的时候,她又微笑起来,旋开收音机,用音乐将自己包围起来。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苦痛,给她上了最好的一课,让她明白什么叫“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她会记住他,永远地记住他,已经在身体里生根发芽的他。

他带来的橘子,散落一只在抽屉里,不见天日,已默默地风干了。如今,无意将它翻了出来,在斜阳下,捧在手心,回想曾经酸酸的一场爱情。

现在她想将这枚风干了的橘子吃掉,连同这一段酸酸的爱情。然而布满皱纹的橘皮如防护的盔甲,护紧了里面温软的肉体。她翻来覆去找不到可下手的缺口。终于她在叶柄处找到了开启的缺口。找一把小刀,慢慢地割裂,小心再小心,仍有划破的时候。裂口处溢出了黄黄的汁液,如同一个个伤口,爱情的伤口,与她对视。

闭上眼,又想到他,给她一件件穿衣服的他,给她送葡萄糖的他,给她紧紧拥抱的他……

掰下一瓣橘子送入口中,耳边又响起他说的话:

“这是你加给我的人生,从头到尾,都是酸酸的味道。”

手里还有三瓣橘子,她一下子塞进口里,耳边还是他的话:

“你将我变成一只野兽,可我不会伤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