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教授科研实训计划 延续性教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食品加工和食品质量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定为食品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为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品质与感官评价、食品酶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纽带, 对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实验,多采用教师详细讲授、实验员准备实验的方式,实验内容以验证实验为主的模式,导致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性和系统化地把握,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此外,多数情况下除了课堂的实验,很难有机会开展一些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这种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我国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等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实验课学时有限、学科不断发展、国家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食品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本教学组多年来持续改革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和定位设计课程内容,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实践,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尝试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良好。本文主要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食品微生物学“课内实验,延续性教学实践,实践环节检验”三步走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微生物实验课堂、“教授科研实训”计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在不断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食品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是把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其在与工程、临床实践结合较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应用,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这两种教学模式是我国经过多年创造性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逐渐形成的两种教学模式。但少有将这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一门课程中进行实践应用的例子。
课程组综合考虑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所属学科食品学科的学科特点、北京工商大学生源特点,在食品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构建一种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整体划分为三大模块――课内实验、延续性实践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效果。其中模块1 为课内实验学习,通过设计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设计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实践知识的能力,设计创新性实验培养探究真理创造性思维能力,模块 1中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可以说是实践教学模式的很好运用。模块2是针对模块1中创新性合性实验板块的延伸,由于课内实验时间有限,特设计实践性教学模块,采用教授科研实训计划的形式,吸纳部分对创新性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目的从狭义讲就是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研究课题、具备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素;从广义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善于归纳问题、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发现事物潜在的规律以及提出创新方法的潜能,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典型运用。模块3是对模块1和模块2 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教师自身评价及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效果来进行评估。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其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化、课程层次化、内容多样化、评价有效化。通过该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提供依据。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效果检验
为了保证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在该模式建立过程中,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板块3), 主要学生自身评价、教师自身评价、及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如学生参与校级科技立项情况,学生参与全国科技竞赛情况,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情况。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培养,强调教学过程的考查, 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 评价结果快速反馈给主讲教师, 以便尽快改进。
1.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实践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自觉利用学习资源, 发掘学习时间, 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和科研兴趣明显提高。通过调查统计发现, 98%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可接受, 反映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达到50.6%,有所提高的达到89.8%。对参与校级科技立项、全国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食品专业学生进行调查,90%以上的学生反应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内容能运用到这些课外实践项目中。
2.延续性实践教学效果
教授科研实训计划实施前2个月左右确定主题后,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在课内实验过程中掌握的实验技能,实验结束对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并答辩汇报,答辩过程中针对实验遇到的一些问题、一些新的发现与同学及老师讨论进行讨论,寻找实验现象中蕴藏的理论依据,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理论指导分析并解决问题。对部分较为新颖的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进行发表。 教授科研实训计划较课内实验其研究深度加强,查阅资料的广度、针对性和专业性也进一步增强。各阶段发现的问题、得到的成果再反馈回理论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学生由于全程参与,对微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学科前沿动态与研究热点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接触到一些先进实验技术,学生非常渴望参与类似的科研行动计划。本教学组对2013年度参与教授科研实训计划的30名学生开展了跟踪调查,有28名学生参与2014年相关的课外实践小组,如北京工商大学校级科技立项,李锦记学生竞赛计划,康师傅学生竞赛计划,北京工商大学及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三、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尽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在课内实验、延续性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真正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实验教学硬件建设,强化教学管理过程。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硬件环境的匹配还是教学管理过程的改进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
2.加强网络教学在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如提前公布教授科研实训计划选题范围,建立专题学习板块,研究讨论板块等,方便学生学习,有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提前做好教授科研实训计划及创新性课内实验的设计并评估其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3.课内创新性实验及延续性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全过程跟踪,费时费力,对于科研工作量较大的教师来说,教学负担较重,建议在制度制定时应注意适当给予倾斜。
参考文献
[1]张佳琪,吕远平,姚开,何强,谭敏.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 微生物学通报,2013,02:322-327.
[2]刘正峰. 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法律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3:79-83.
[3]高文庚,李平兰.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12,01:111-116.
[4]陈海琴,田丰伟,王刚,张秋香,陈卫,张灏. 本科生微生物学(食品)创新教学模式摸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23-24.
[5]田洪涛,贾英民,张柏林,檀建新,马雯.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 微生物学通报,2002,03:102-104.
Abstract: This paper represent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quality course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It was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quality course on the microbiology teaching, And it was also discusse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quality course to the teachers′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learning ability, at last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several rel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quality course.
关键词: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
Key words: General Microbiology;quality course;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78-01
0 引言
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生命科学类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微生物是研究生命科学基础理论问题时的主要“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发现、利用、改造以及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造福于人类。做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应对其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团队、一流教学手段、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教改工作的重要部分,师资队伍的优劣也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应该由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主持,通过该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拥有较高教学水平、教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对参加课程建设的青年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多参加听课和说课,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让他们积极听取相关的学术报告,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2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相关的网站(或页),把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讲稿、参考文献、课后思考题、教学录像等上网并对学生免费开放,建立学习自测系统,使学生能随时在网络上做题,并检测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找出自己的不足以强化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
1.3 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目前我们的普通微生物学已经采用了国家级规划教材。
1.4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教师的自我评价机制,比如设立教学反馈表,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让学生当堂回答本节的重难点知识,通过检测,找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合理、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另外,还要建立学生的评教机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并及时做好调整,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
1.5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模拟的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让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与相关企业单位协作,把理论知识搬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酸奶的制作、啤酒的生产等均可让学生参与到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2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2.1 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实施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能够促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及时、全面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带动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并不断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外,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还可以促进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改善知识结构。
2.2 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新的教学手段再加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可以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精品课程建设还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网站,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浏览网站,在建设网站时,应首先立足于学生利用网站自主学习这一特点,将知识的引导、传授与复习蕴涵网站之中。例如:提供教学大纲和学习重点,使学生事先了解所学内容;设置电子教材、电子讲稿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理论知识;安排期末复习和在线测试以强化对知识的把握。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教学方式,对各知识点提供重点解析并设置引导性问题。并使学生在网站上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对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3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已有知识和未来知识的关系。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在让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同时,要有助于学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识;二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微生物教学中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消极对待课堂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现代教学手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多媒体的强大教学功能,教师变成了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三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微生物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集教学理念、教学团队、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于一身的整体建设,要想把它建设的相当完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艺芳.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月.
1.1实践教学模式陈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沿袭“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以校内实验、实训为主,缺少与行(企)业的联系与互动。
1.2实验教学内容滞后
当代医学检验已远不是一杆枪(刻度吸管)、一门炮(显微镜)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操作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和方法标准化的时代。然而,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临床检验新设备和新的检验技术在临床应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被纳入教学内容。
1.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按照课程为基础设计教学实训室,通常为生化检验实训室、免疫学检验实训室、微生物学检验实训室、临床基础检验实训室和血液学检验实训室等。实训室功能单一,缺乏医学检验职场氛围,教学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明显落后于医院检验科。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时对自动化仪器的使用及维护不能熟练掌握、融入角色慢等问题。
2检验仪器实训的改革与实践
2.1开展岗位调研
2010年我们就浙江省各级各类医院检验科大型仪器配置情况以及对检验仪器使用与维护重要性的评价开展了调研。调研单位共165家,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63份。其中三级医院55家,二级医院1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乡镇卫生院42家,独立实验室5家。
2.1.1大型检验仪器配置情况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尿干式化学分析仪、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酶标仪、免疫发光分析仪以及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在二级及以上医院配置情况达80%以上。
2.1.2对检验仪器使用与维护重要性的评价
调研结果表明:90%及以上被调查者认为检验仪器使用和维护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很重要或重要,应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
2.2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中心现状,在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将专业核心课程中有关大型检验仪器实训内容进行整合,确定检验仪器实训内容。将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尿干式化学分析仪、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酶标仪、免疫发光分析仪以及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作为实训重点。2011年与杭州5家医院按照“院中校”的理念建设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共同制订校外检验仪器实训教学大纲,学方法,通过联合命卷统一实训考核评价标准。
2.2.1实训安排
在第四学期的第15周安排为期一周的校外检验仪器实训。通过一周的校外检验仪器实训,要求学生初步熟悉和了解检验常用仪器如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尿液沉渣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等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试剂参数、质量控制、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上述教学过程,全部由临床一线骨干教师通过集中讲授、分组示教以及实战演练等形式完成。校外检验仪器实训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集中讲授11学时,分组(6人/组)示教1时。
2.2.2总结及考核
每次实训结束后,临床一线教师对检验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试剂参数、质量控制、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检验仪器实训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试卷形式完成考核。试卷由5家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命题,其中客观性试题占75%,主观性试题占25%。考核内容主要为常用检验仪器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如自动生化分析仪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尿沉渣分析仪标记参数和定量参数分别有哪些?目前医院使用的主流血培养仪型号是什么?其检测原理主要是什么?等等。
3效果
为了解在校学生校外检验仪器实训效果,我们对2012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74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7份。绝大部分学生肯定了我们的改革,认为校外检验仪器实训内容安排合理,与专业理论非常衔接,对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很有帮助;而且通过这次实训,知道了医院检验科整个检验流程,熟悉了一些大型检验仪器的操作流程,了解了大型检验仪器的维护对检验结果的重要性。实训过程中带教老师随时向学生渗透质量控制对检验医学工作的重要意义,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等专业必备的职业素质都有很大帮助。从2011年开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已经连续4届(2009级-2012级)22个班级637人参加了校外检验实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进入实习岗位就能很快进入角色,深受实习单位好评。通过近2年毕业生访谈得知,校内所学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际应用比较衔接,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这项改革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4小结
关键词 EAR循环教学模式;能力结构;实验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102-02
EAR循环教学模式中的E是建立(Establishing),A是调整(Adjusting),R则是形成(Realization)。这是笔者在高职生物技术专业尤其是微生物学教学中,依据专业和学生特点而建构的一种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此来丰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因为教师不仅需要选择教学方法,还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1 EAR循环教学模式建构的提出
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对课程的设计、教学材料的安排、课堂教学的指导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已经受到很多教育家和专业教师的关注。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讨论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以反馈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以尝试探究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等[1]。但随着教学手段和教学专业多元化,建构适合高职专业和高职学生特点,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则是广大教师和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心愿。《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能否真正达到职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是重点。
2 EAR循环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极不利于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成长,所以必须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又注重教师指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所提出的EAR循环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也是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此外,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等,都为EAR循环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应注重实践性教学,因为高职招生的现状和录取学生的知识水平等特点,使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办学的主渠道,而工学结合强调的就是学习即工作,即: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在这里,工学结合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区别于另外一类高等教育的模式特征,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3 EAR建构的内容与实践
3.1 建立(Establishing)
建立的内容一方面发生在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建立起学习兴趣,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中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课堂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食物为什么会变质?牛奶有哪些灭菌方式?不同的灭菌方式对牛奶的营养有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鼓励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职责就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能否实现知识结构的建立,实验实训是关键,课堂上教师头头是道的讲述不一定能引起一些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在“做中学”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职学生来讲,本身的认识就是“在这里我能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学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本领”,有了这个愿望,实验实训课便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
3.2 调整(Adjusting)
这一阶段的发生主要是在实验实训中,学生把学习所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实训中,并在实验实训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技能,尤其是理论知识都不扎实的学生,一旦在实验实训中遇到困惑,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活动,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过程,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并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如对在菌种接种、培养皿划线中为什么强调无菌操作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但在实际操作中,看到试管或培养皿中出现杂菌时,对先前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同时也对自己今后进行正确的无菌操作奠定基础。通过实验实训,学生真正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的一个调整过程。
3.3 形成(Realization)
在上述基础上,学生不断把知识和能力真正达到“内化”, 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中,使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不完全是教师教的结果,主要是学生自己主动去学而获得的;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知识讲解得一清二楚。事实上,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接受学生实验实训中的不同想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试验、归纳,得出结论。这时候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养成。
EAR循环教学模式主要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建立、调整、形成中呈螺旋式循环,在螺旋中上升,在循环中发展。鉴于此,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设定为1:1,为EAR循环教学模式做好准备,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迁移。如运用EAR循环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了土壤中微生物菌落的测定后,均能熟练进行自来水、水果、牛奶等物品中的微生物菌落的测定,而且每一次的循环过程,学生都能让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得到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训奠定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建立、调整、形成的循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且每一次的循环都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发现和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建构和完善,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8.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体系
1教学定位分析
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三基”外,为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还应融入本课程的前沿进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念,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幻灯、动画、微课、慕课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5]。
2教学实施设计
2.1更新教学观念
2.1.1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挖掘学习潜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技能。2.1.2精选与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理论更新速度较快,且与其他生命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内容繁杂,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在消化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与整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又不失精炼、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系统而又兼顾个别。2.1.3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学以致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各学科联系紧密,合理引入案例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6]。2.1.4融合学科前沿知识,拓展知识视野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与核心知识,夯实学生自学基础,还必须增加一些开拓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新内容。将一些新的知识内容或研究进展穿插到授课内容中,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触类旁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7]。2.1.5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发现问题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理论授课一般不应超过每次实验课时的1/6[8],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并完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逻辑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今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优化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该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强调打牢理论基础[9],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及时融入临床微生物学的相关前沿知识进展,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创新性。2.2.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结合学生学情、教学资源等实际,高标准设计和实施本课程,注重对学生的“三基”训练,并加强知识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纵横交联,教学模式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理念[10]。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将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1)基本技能模块:掌握病原性细菌培养、鉴定技术等微生物学基本技术;(2)综合技能模块:掌握培养基制备、未知细菌鉴定技术等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技术;(3)综合实训模块:掌握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特殊仪器分析技术等病原微生物检验综合训练及个案分析,并在教学体系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实践经验、技术训练与素质培养的融合统一,强调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作的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和融会贯通;(4)临床实践模块: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见习、实习(掌握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常规操作技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到各主题教学单元中,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2.2教学实施将学生安排在大教室分轮次进行理论的统一学习,理论课教学均采取多媒体课件形式讲授,课件全部为图文结合形式,应用图片指示,动画视频,录像视频,结合临床和日常生活现象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并以小班形式分多个轮次进行实验操作。依据本专业的课程标准,参考多本教材,充分收集教学素材,精心设计、制作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借助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辅助教学素材。教师上课前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集教研室集体的教学智慧,完善课程设计、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将微生物学知识准确、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充分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安排课后答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紧密联系临床,使学生对本课程更为重视,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每部分内容授课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内容梳理,通过归纳小结,前后知识点的比较、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掌握知识点,解决以往学生提出的“微生物学知识点繁、乱、无逻辑、难记忆”的难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所授课程进行全面的总结,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今后教学改进提供宝贵的资料。2.2.3课程评价课程考核是本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评价课程考核结果可准确反映教学质量,而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11]。考试分为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根据课程标准命题,并实行教考分离,侧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试结束后认真做好学生卷面成绩统计和试卷质量分析。另外,本课程每节课的教案均应有各自的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3.1准备性评价
在课程教学前实施的评价。一方面,在学期初开课前,与将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座谈交流,了解前导课程的学习状况,便于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和听课以及教师测评等手段严格监督教师的授课过程和水平。
3.2形成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为掌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而设计了多层次评价方法,实施课程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作业、习题、实验、辅导答疑及教学督导评价等多层次、多渠道,了解及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调控,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3.3总结性评价本课程总评成绩构成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成绩(占70%)组成。平时成绩包括:(1)学生每次实验课布置的实验报告是否内容正确及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教师要给出分数及评语。该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参照指标。(2)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对实验课堂上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情况好、实验报告完成优、具备良好实验习惯的学生给予适当地鼓励加分。(3)实验考核:在实验课结束后的期末考核阶段,选出部分临床标本涂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正确的形态诊断。平时成绩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理论考试。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对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情况好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酌情加分。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与学生交流、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的优劣:了解教学各环节实效,修改课程教学设计[12]。
论文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探索与实施
实践教学为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五:“大力推行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又是和传统普通高等院校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而实践教学正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最重要环节。过去的高职教育由于学校实践条件限制,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课时比例比实践课时比例大,有的几乎开不了实训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到企业后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顶岗。为了达到现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0年12月开始对涪陵及重庆周边几所高职院校和相关的食品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和整理出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条件差,尤其是由中专转型的高职院校,大都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黑板上进行实践教学;二是教材改革没有跟上,沿用过去的传统教材,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先理论教学,然后到企业参观实习,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机会,动手能力培养成了纸上谈兵;三是学校忽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大都是教学型,模拟型的实验室,少有生产性实训车间,更变不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由于食品企业对车间生产环境要求洁净度较高这一特殊性,致使食品生产企业不愿学生去企业实习,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很难落到实处;四是校内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如微生物实训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等,功能单一;五是实践教师队伍素质差,大多教师是从学校 到学校,没有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结构不合理,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践,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动手能力。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根据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们就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索和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二、修订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以改革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重庆市食品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通过对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食品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调查,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选择符合行业规范或行业标准的实训实习项目,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使课程内容符合行业需求,编写符合现在高职教育特点,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如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整合为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改变实验室、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我院现就微生物这块有基础微生物实验(训)室、包括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食品生产车间检验室等。
(二)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针对食品专业校外实训实习难的现状,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院的联系,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密切了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达到了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们已建立稳固的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重庆桂楼食品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三)学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了校内基础实训室和生产型实训车间,建立了两个食品生产车间、即一个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中心。实行“2+1”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系成立了教学科、实习就业科、教研室、学生办、督导室,实现了一个流程,五个分工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工”与“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食品生产、食品分析检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即可真正上岗。探索与食品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参照生产车间的布局模式,并将企业生产元素和企业文化融入基地建设和实训实习教学中。我们与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乌江榨菜班”、“涪陵娃哈哈班”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成功实行了校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在资金上采取学院补贴大部分,自筹小部分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学历提升等培训、下企业锻炼补贴等措施,利用暑假期间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至少达1个月以上,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年底我院成功成为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院校培育单位。
三、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访问、实践等方式对重庆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掌握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探讨双方的合作点,寻求适宜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我院食品专业与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职工培训协议,每年培训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职业300人,职业技能培训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职工10人。
(二)对开设食品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周边高等院校进行了解,学习他们在实训项目开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材编写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三)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聘请了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重庆新桥医院营养学专家、涪陵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工程师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四)每学期教研会不少于10次,组织专业课教师对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实训内容的组织等进行认真研讨,课堂上减少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实训课程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增设可操作性、动手性强的实训项目。
(五)以校内现有食品实验(实训)室为基础,筹集资金,建立校内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体现企业车间的布局,体现车间与教室合一的效果,按食品行业标准和企业管理模式运作。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取样分析检验等练习,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院现有焙烤食品生产车间、制水车间、发酵食品生产车间各一个。
(六)学校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室管理。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除了专门实训室管理员外,通过资金补贴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实训室管理的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实训室至少有两人负责。
(七)根据调研确定适宜的合作企业,并与企业洽谈确定实训项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和师傅等内容,校企双方达到教师即是师傅,师傅即是教师。顶岗实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要把对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管理“搬到”企业,即进行“企业学校”式管理。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完成,我们精心设计了企业实习管理手册,认真拟定了与企业和学生的合作协议书,并设计了典型食品加工和检验案例,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案例最好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的,这样可提高教学效果。 每学期都有学生到合作企业如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去参加岗位轮流实习一个月以上,并与企业签订实习(训)基地协议、企业实习管理手册、校企产学合作协议,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实行工学交替办学。大三学生在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6月,有7个月时间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八)对科研结果进行总结,对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和理论提升,成果鉴定、验收并推广应用。
四、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教师素质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鼓励在职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和深入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并获取“双师”资质,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技术和培训服务;选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建立“工学结合”机制。学院现有的食品加工车间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食品分析检验中心设备不齐全,不能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 加大饮料食品加工、发酵食品生产车间的建设、加大食品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建立食品生产检验综合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教、学、做”融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原有的先集中理论教学,后认识实习、参观实习、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方法,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2+1”实践教学模式。大一、大二各个学期均有一个月到企业集中校外生产实训,深入食品行业到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食品生产操作技能、食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大三从11月中旬至翌年6月集中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关键词 生物制药技术 职业能力 企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访谈了30家武汉市生物制药企业,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对生物制药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调研目的、内容及方法
1.1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对现代生物制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总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
1.2调研内容
共调研企业30家,其中重点走访21家,问卷调研9家。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生物制药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生物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要求、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等方面。
1.3调研方法
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走访、发放企业调研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2调研结果分析
2.1生物制药行业背景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是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激励下,生物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高职层面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营造了需求环境。《2006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分析报告》中指出,在未来5到10年市场急需的人才中,生物制药中下游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位列前10名。
生物制药也是湖北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的主导产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我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创业6年,光谷生物城在全国26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实力位列第三,2014年上半年,武汉、宜昌等十市实现生物产业产值693亿元,超过去年同期全省生物产业产值。全省医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4亿元,同比增长33%。
2.2未来3-5年,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预测
据资料分析,目前全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速度和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制药行业,仅湖北省的生物制药企业就多达1400余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发酵、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领域,虽然抗体、基因工程等现代制药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但发展迅猛,体现着未来制药业的方向。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业带来了不同的岗位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未来五年,武汉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少于2500人/年,加上自然更新人员,每年需要生物制药专业人员约3500人。
2.3生物制药行业生产岗位人才需求悄然发生变化
在调研结果的分析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技术类(23%),质检类(15%)和销售类(11%),在技术类毕业生选择的多是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基因操作、分离纯化等现代生物技术带研发性质的实验员/技术员岗位,而传统制药岗位,如微生物发酵、制剂生产岗位的选择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生物制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异军突起,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趋势,因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生物制药行业需要掌握传统微生物发酵 、制剂,生产管理等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是需要具有现代生物工程的制药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2.4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期望
生物制药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带研发性质的技术类岗位对高职学生青睐有加,企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制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变化决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内容。
2.4.1企业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的学生最需具备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是:具有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医疗安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
企业认为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
2.4.2企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企业认为本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基本满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储备,但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有待加强,尤其PCR操作、SDS-PAGE、Western blotting、ELISA等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亟待加强。
企业用人观点归纳: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企业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由于各企业经营方向不同,学生就业岗位不同,而学生能力及素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从事生产、检验岗位对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从事销售工作对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但共同的特点是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而学习成绩、专业背景、社会实践相对不重要。
3建议
(1)“普适+定向”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学生素质培养优先;
(2)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作用;
(3)改善实训条件,增加现代生物技术类实训项目。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3],为使实验室安全教育更有实效性,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我们编写了《实验室安全手册》,主要内容为:(1)实验室安全的基本要求以防范于未然的审慎态度,总结学生在实验前应该遵守的注意事项、实验实训时的纪律要求以及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常用化学试剂时的注意事项,通过文字结合图片的形式予以展现,如:学生实验室的着装要求见图1。(2)实验室一般伤害的救护我院各专业在实训中心的实验项目常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化学灼伤、药物溅入眼睛或嘴巴的事故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实验项目还会遇到割伤、烫伤、过敏、动物咬伤等情况,本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意外发生时,学生应如何救护,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技能。(3)实验室消防安全知识本章内容主要针对实验室发生火灾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内容主要以图片的形式表现,力求简洁生动,图文达意,如:在手册中提供实验大楼的逃生通道、消防栓和灭火器的位置等见图2。此外,重点针对实验室消防知识以及发生火灾时,学生如何报警,如何逃生,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灭火,如何灭火等进行讲解。(4)危险化学品的安全防护危险化学品在实验中常会用到,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实验室药品的摆放、储存要求,与危险化学反应操作有关的注意事项,介绍易相互作用发生爆炸的化学物、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以及易制毒化学品。(5)实验室安全用电的基础知识实验室常会使用各种电器设备,部分仪器功率较大,如恒温电热鼓风烘箱的功率达6500W,大功率电器设备操作不当将造成严重后果,本部分主要介绍危险用电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课题组还将学生常用的实验电器设备逐一阐述,对于一些实验中常犯的错误,用图片形式表现出来,如:学生在电热套使用后,在没有充分冷却的情况下,将电线放入加热套上,最易引起安全隐患,见图3。(6)实验室废弃物处置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工作,既是高校自身校园安全环保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要求[4]。本部分内容包括:废弃物的分类及危害,废弃物安全处理的原则,部分废弃物的最高排放浓度并介绍部分废弃物的处理方法。(7)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针对我院专业特点,介绍实验涉及的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要求,主要包括:气体钢瓶和压力容器的使用、检查等。(8)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我院微生物与药理实验室属于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生物安全的一些常用名词和概念;各级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常用的防护设备;生物安全一、二级标准微生物操作规程;生物废弃物的处理等。
2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形式与实施
实验室安全关乎生命安危,需要全院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在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实验实训中心牵头电教、教务、教学院部、、学生管理、保卫等多部门,协同创新,立体推进,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细节逐步落实到课堂内外,在保障实践教学安全方面作用凸显。目前,我院实验室安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1)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新生入学时,实验实训中心将协同学生处为学生发放《实验室安全手册》,并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环节。协同保卫处开展实验室的防火防盗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室消防安全演练;协同电教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在线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取得进入实验室学习资格,该阶段为强制教育;第二阶段,开设《实验室安全》选修课,安排16学时的教学,学分为1分。在选择选修课时,学生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自己认为对将来发展有用的课程来选。对此,我们加强了对该选修课程的宣传,特别是对即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即将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通过试讲自由听课的方式,调动学生选择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2)实践课教师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实验实训中心将实验室安全培训常态化,协同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面向全院定期组织相关专题的培训。培训后,再由教师将安全知识渗入到日常的实践教学当中。培训内容主要根据专业特点,由各教研室整理实施,如:各实训教研室根据自身专业内容制定的相应应急预案及实训中心制定的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的学习和演练等。在日常工作中,各教研室不断收集素材,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类安全事故拍照留底,作为培训素材;(3)实验教师安全知识的更新随着高校实验室的扩增,新设备、新仪器不断的添加到实验室当中,实验室相关人员需要对仪器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了解掌握,集中对相关仪器的使用培训将让广大教师更好的了解仪器,有利于实验室安全。
3结语
【关键词】中职教育;食品检验;课程改革
近年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中职院校教学寻求突破的关键,也是实现课堂与实践相连接的必要举措[1]。食品类专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新兴而热门的专业,食品检验工课程作为我校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自然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食品检验工这门课程是作为考取“食品检验工”资质而设的培训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期能更好地进入社会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训课程。我校的食品检验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新出版的《食品检验工》(初级)第2版,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也涉及了多门食品专业课基础知识。如果以实验内容来分,可以分为职业道德教育;食品检验的基础知识;检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及各大类食品基本特性的检验方法等几大块内容。对于食品种类来分,又可以分为粮油及其制品的检验,糖果、糕点的检验,乳及其乳制品的检验,酒类的检验,饮料的检验,罐头食品的检验,肉蛋及其制品的检验,调味品及酱腌制品的检验等几大类常见食品的检验。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化学类基础知识也非常多,需要学生们掌握相应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检测、食品化学及食品工艺学知识,以实验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在完成实验课程原有教学内容的同时,将食品检验工的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间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各自分割的现象,同时如何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成为了食品检验工课程改革的重点。
1理论性教学改革
1.1教学手段的改革应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生动展示了食品检验工实验内容。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中心,板书为手段的授课形式,采用图像、视频和声音有机结合的生动式授课,既可以形象展示食品检验的实验过程,也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多媒体教学正在积极推广过程中,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气氛也由沉闷转为活跃。
1.2教学方式的改革实验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但书本上的实验步骤往往较为深奥难懂,造成学生难以接受,以致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一定要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甚至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讲授食品检验具体内容以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所检验食品的特性,进而联系食品化学与食品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分析出检验方法,由学生自行归纳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改善,最后与书本中的书面化语句进行对比,从而掌握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例如在测定啤酒总酸度的实验中,教师需要学生自行归纳实验方法时,涉及到了无机化学中酸碱中和的原理。既然是酸碱中和,那么啤酒中的酸肯定要用碱来中和,请学生们列举出最常用的碱性试剂有哪些,学生列举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接下来再次引导学生回答如何得到滴定终点(pH9.0),此时学生想到原来课本上介绍过的pH计,这样实验步骤大体框架便可列举出来了:
啤酒+碱溶液滴定pH计显示读数9.0,此时记录下使用碱溶液的体积,进行相关计算后便可得到啤酒的酸度。整个实验过程中将会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操作有溶液的稀释、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等,这些操作在化学实验课中已经进行了训练,学生们掌握情况良好,这样整个啤酒酸度的检验就可以由文字转换成了具体实验操作浮现于学生脑海中,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改善。
2实践性教学改革
2.1教师队伍的改革中职院校的食品专业是一个新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也以年轻教师为主。过去由于条件的局限,学校只能由化学老师出任食品检验工的专业老师,专业的不对口造成食品检验工的实验内容仅局限于化学方面,例如实验课程主要以化学基本操作为主,这样就会造成实践环节和书本的脱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进入食品行业带来了困难。
但自前年起学校陆续招收了一批食品专业的人才,现在已经有两名食品科学专业的应届硕士研究毕业生,分别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一名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专业毕业的具有两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这些新教师的到来为我们学校的食品专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食品检验工教材的诠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实验课程开始步入正轨,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日益提高,就业机会也不断增加,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2教材内容的改革新教师的到来对于一直沿用的教材进行了内容筛选,食品检验工教材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有些偏大,实验内容也偏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后能更好地胜任基本的食品检验工作,成为教材改革的重点。我们学校的食品教师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后,终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教材改革方案。
教材第一章职业道德与相关法规可以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例如中国屡次出现的奶粉问题,“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等。多媒体教学为主,能更形象地展示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食品人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思。对于第二章食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和第三章检验的前期准备与仪器设备的维护的教学可以穿插在具体实验操作时进行,这样枯燥的文字便可转化成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对于具体食品不同特性的检验,主要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食品进行检验,例如粮食灰分的测定、乳及乳制品酸度的测定、啤酒酸度的测定、蛋糕中水分的测定(常压干燥法)、酒类的感官评定、肉蛋及其制品pH值的测定等,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实验为进入企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3食品专业实验室的改革改变以往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单一实验设备,引进食品专业设备进行食品产品加工制作实验,建设具有食品特色的食品实验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改变以往枯燥的实验内容,课程中安排1/3的课时作为趣味实验实训课,进行糕点、罐头、饮料、酿造食品、脱水食品等加工实验实训[2],如制作蛋糕、面包、月饼等焙烤食品;加工水果、蔬菜罐头食品;制作酸奶;制作薯片等脱水食品;加工速冻水饺等速冻食品;酿制果酒等酿造食品等,同时加入感官评定环节和微生物检测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加工产品,使学生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掌握工艺技能,并对加工品进行感官质量评定和微生物检测,对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巩固书本上的知识点。
食品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也得到了扩充,学校先后采购了电磁炉、灭菌箱、无菌操作台、均质机、烤箱、小型喷雾干燥机等设备,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兴趣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食品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食品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从实验分析到实验操作,从化学实验、微生物实验到工艺实验基本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强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实践操作等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同时,课程改革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所授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密切关注整个食品行业中各个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不断扩充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3]。
参考文献
[1]农志荣,黄卫萍,覃海元,潘嫣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食品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2008,3(1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