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实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培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发展,社会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而教育先行是发展专科护理的科学途径[3,4]。
为此,我院在云南省肿瘤专科护士培养过程中,协助云南省护理学会,成功举办两期"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班",不断探讨、总结成效,为同行提供借鉴。
1方法
1.1培养前期工作
1.1.1根据研究计划,设置《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能力评价表》问卷调查表:从肿瘤相关理论及操作两个维度、20个内容,制作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肿瘤专科相关知识,总分100分,通过每项满分5分,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见习前后评价。此评价表,通过十位肿瘤护理专业专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有效、可信,可采用。
1.1.2选择肿瘤护理专科培训教材,制定确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1.2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及就业见习护士遴选:2012年~2014年,逐年根据入选标准选择30名就业见习护士为一批,90名见习护士,共分三批次,参与模式研究培养。
1.3方法 每批次培训时间为期半年,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完成岗前问卷调查填写、岗前对肿瘤专业知识摸底理论考试,岗前培训,制定确实有效教学计划,通过6个月、每科室轮转1个月,进入5个肿瘤专业科室的临床实践,每人最后回到最初科室,由轮转第一个科室"一对一"带教导师进行评价,通过对三批就业见习护士运用此模式培养,使就业见习护士在人文综合知识、医学专业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高,通过肿瘤专科培养的初级肿瘤专科护士,在就业方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留在我院的合同护士,得到科室一致好评。
1.4建立健全研究小组管理体系
1.4.1科研小组为主导的教学团队,成员由各科室护士长、教育护士、"一对一"导师为主要负责带教的教学团队对就业见习护生进行实习期间管理。根据研究要求及专科医院工作特点,制定培养内容和方法,根据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素质方面教育,按照为期6个月轮转学习计划,各科带教老师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2结果
2.1就业见习护士培训前后对比:就业见习护士在"一对一导师"带教的情况下,按照培训计划完成专科知识的培训,护士在问卷调查、肿瘤专业知识方面培训前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2.2就业见习护士培训结束后就业率统计:三组就业见习护士在培训结束后就业率分别为:100%,分配在我院及全省不同地州,大大提高就业率。
3讨论
目前国外确定主要专科护理中就包括肿瘤护理与癌痛护理[5],除台湾、香港外,我国肿瘤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尚处于起步阶段[6],为贯彻国家《中国护理事业规划发展纲要(2005-2010年)》加强临床专科化护理人才培养及癌症患者高发、高死亡现状,普及肿瘤专科知识教育已成为护理医学教育重点工作之一,我院为就业见习护士提供肿瘤专科知识能力培养,即为社会培养所急需人才同时解决大学生在基础医学知识中欠缺的肿瘤专科知识。
本此参与研究就业见习护生共计90名,通过2年应用《就业见习护士初级肿瘤专科能力规范化培养模式》培养,使见习护士在专业综合素质、肿瘤专科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升,根据《肿瘤专科护理》等专科护士培训教材培训,并根据制定问卷调查表,对见习护士肿瘤专科知识盲点,制定教学计划,使整个培训模式在动态中完善和运用,成效显著,按照肿瘤专科护士培训考核标准要求,合格率100%,提高就业护士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京慈,李涛,沈世琴.国外临床护理专家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护理的启迪[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10-11.
[2]尤黎明.对中国模式的护理专科化发展之路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1-23.
[3]叶星鳞,郭德芬.浅谈肿瘤专科护士的培养[J].家庭护士,2006,4(7):57-58.
[4]American Nurse Association.Nursing′s.Social policy statement[M].Washington,DC:American Nureses Association,1980:23.
关键词:职业教学;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本文是2015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课题编号:GX154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供销合作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月5日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在2000年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发展起来。关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当地有影响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或集团)支持参与下,职业学校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的一种联合办学体(周子达);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独立自主地组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相补充的横向联合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合组织(马成荣);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章程为其共同行为规范,由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资源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职业教育集团应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高职甚至本科院校的课程很多还是停留在理论基础的研究上,而在学生上岗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延误了用人单位的工作进度。这种新型的办学方式的出现,使学生在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能将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自身的就业及用人单位的岗位管理贡献了极大的作用,是一种校企双赢的办学概念。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1、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从办学类型区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城乡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投入资金和师资力量在农村的职业技术院校,以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在农村的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年在合作的城市职业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第三年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原本农村职业院校教育的局限性,不仅使得农村的学生和城市学生接受一样的教学资源,同时提高了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于当地的企业而言有了更大范围的人员选择,是一种“多方多赢”的办学模式。
(2)校企结合模式。校企合作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使用的一种办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签订合同、股份合作以及订单培养三种方式进行。相关专业对应的企业安排企业讲师定期的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主题讲座,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并进行上岗培训及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结合。
(3)校际结合模式。各集团院校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就部分专业的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共同商讨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集团整体教学质量。例如,浙江省供销社下属多家市级供销学校,每年都会进行专业走访和交流,为供销社所属企业提供优质的毕业生。
2、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1)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支柱和核心。“双元制”的双元分别指的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受教育者既在职业学校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和基础技术理论,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两元结合完成职业教育任务,与国内校企合作有所区别的是,在双元制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课程占教学的一半以上,同时职业院校的授课内容都是各州的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这是一种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2)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研制的CDIO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会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化模式概述
(一)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化模式现状
1、人才订单培育模式,服务地方经济。自2004年起,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开始与不同企业、所在地区的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合作形成“订单班”联合培养学生,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较短时间内能入职上岗,熟悉工作情况。这种培养方式带有浓重的企业文化和行业特色,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就某种程度而言,它使学生在毕业后的最短时间内胜任培养企业或者同类企业的工作。
2、校企合作平台,提高校内教师科研能力。过去,高职院校的教师科研往往停留在文献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专业内的具体问题不能做出透彻的分析。自浙江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兴起之后,高校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在企业挂职锻炼和走访顶岗实习学生的机会。使得高职教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际专业领域的调研,增加了高校内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
3、供销社为主导,校企共建为依托。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以各省供销社为龙头,在各地区相关的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自愿、互利互惠以及协商的基础上,组建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服务供销系统内行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与项目合作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此类职教集团最大的特色是“服务三农”,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办学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学历的提高,目前人才市场每年都是供大于求的状态。而企业招聘的岗位有限,因此往往是一个岗位多人应聘的状态。校企合作原本利于企业的一面是为相应岗位培养相应的人才,就业的困难却扩大了企业的用人选择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集团化办学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供销社所属职业院校的集团化办学大多以校企合作为主,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并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上的指导。虽然企业与学校之间会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但是每年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还是根据内部需求决定的,岗位数量不稳定也使得学校要做相应的调整;同时,企业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内容不匹配也是当前集团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教师应用技术的研究能力不足。职业教育集团化培养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传授,这种模式限制了教师本身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很多持有“双师”证书的教师在专业技术领域只有一张资质证书而没有真正的实操能力。
三、浙江省供销社人才需求分析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一个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合作经济组织。全省系统内现有11家市级供销社、83个县(市、区)级供销社、438家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点1.1万个,共有职工84,863人。近年来,全省各级供销社在全国总社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合作制理念和为农服务宗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完善服务功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发展实力”的新路子。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区县供销社也在省供销社的带动下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一些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供销社集合地区特色将所生产的产品在省内各地区销售,供销社之间出现资源共享,体现了区域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交易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对农产品流通方式以及农产品市场开发的要求,在此前提下,物流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招聘成为当前供销社人才储备的第一任务。供销社所属的各类职业院校也开展相应的电子商务及物流管理课程,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供销合作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一)对话交流模式。为了准确掌握市场变化的人才需求,在现行的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学校和企业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定位准确性。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学校与合作企业做定期的人才需求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随访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情况;第二种是建立职教集团内部“人才交流长效机制”。通过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应专业担任教学顾问或兼职教师,同时学校教师也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种人才的双向流通保证了知识输出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信息针对模式。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内容都是由高校教师根据市场分析和预测决定的,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和职业教育的理念相违背。职业教育是针对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开展的,为了更有效地服务行业与企业,教育集团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应加大相关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员参与制定,指导集团内的学校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并在集团内部推广“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抓手,将理论教学内容、实习课题、专业技能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模式。高职目前的招生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普高学生通过高考达到分数后录取;(2)中职(专)、职高、职教中心对学生进行考核将合格的学生送入相应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3)部分学生通过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进入高职学习。在这三类学生中,其中第二类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时候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其余两类往往是普通高中未接受专业知识的学生。学生进校时的职业知识基础不同,就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实习安排上进行不同的设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突破单一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相互借力共赢发展、实现产业资源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重要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国际酒店业先进信息化应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以下五阶段:
一、电算化阶段:规模化经营的酒店宾馆作为集客房、餐饮、通讯、娱乐,商务文化及其他各种服务与设施为一体化的消费场所,酒店宾馆组织庞大,服务项目多,信息量大,要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必须借助计算机来对酒店运行过程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算机化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早期的国外酒店业信息化应用正是为此而设计的以替代手工操作为主而引入计算机电算系统,使员工可以利用系统来处理简单、琐碎、重复性的工作,如财务管理,可进行收银、总帐、出纳管理、银行对帐等;客房管理,可进行可用房查询、客房统计报表等,包括顾客入住酒店后,酒店计算机管理系统可执行入住登记、收银、查询、结帐、报表生成等多种功能等等。这些应用对酒店实现局部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应用并没有从深层次上改变传统酒店业的内部管理流程,还停留于表层,仅仅是替代手工操作或对现有流程的计算机模拟,远未达到彻底改变竞争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与目前国内许多酒店业的实施应用现状类似。
二、自动化阶段:随着计算机在智能楼宇、控制自动化和酒店设施设备管理监控的应用,酒店宾馆的设备运行管理的自动化逐步走向高层次信息化应用,如暖通系统的监控;给排水系统监控;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监控;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电梯运行管制;出入口控制及门禁系统等,发展成由中央管理站、各种DDC控制器及各类传感器、执行机构组成的能够完成多种控制及管理功能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酒店信息化在这一阶段应用的另一方向是酒店办公业务自动化,通过覆盖酒店管理主要业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文档信息方便、快捷、准确地传递和管理。
三、网络化阶段:以因特网(Internet)和数字化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冲击,使网络化建设也已成为酒店业整个信息化建设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以宽带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酒店”(Cyber Hotel)也应运而生。“数字化酒店”其含义不仅仅是酒店有宽带接入线路,方便客人在酒店内域高速上网,还包含以下内容:在网上创建公司网站可供客户浏览,进行互动式的数据查询和客户自助服务功能,有市场销售、宣传推广、订房管理的功能;运行突破业务电算化功能的酒店管理MIS系统;以因特网为基础,方便员工的移动办公系统和面向社会的电子商务系统雏形。在这一阶段的应用重点是网络营销和网上适时订房业务,正所谓“网络点击,无限商机”,酒店通过网络宣传企业形象和服务,开展网上预订客房,让客人了解酒店设施,选择所需要的服务进行远程预订。而酒店与顾客通过网上互动式交流,为顾客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这比打价格战要高明得多。客人无论身处何处,上网就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酒店。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因特网网络化,无怪乎因特网接入集团副总经理Larry Birenbaum宣称,高速互联网接入将是未来酒店基本的设施,"明日"的酒店将要以宽带网络化为特色。
四、集成化阶段:随着酒店信息化管理系统深入运用,为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和持续上进的行业最佳业务规范(Best Practice),酒店业信息化步入了酒店流程再造的全新的集成化应用阶段。国际上领先的应用经验是:三分软件七分实施,软件功能主要包括:宴会与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前台管理、餐饮和成本控制管理、工程设备管理、采购和仓库、客房服务、商业智能分析、远程数据库交换几大模块,各个模块之间无缝集成,同时还与多种饭店智能自动化系统如门锁管理系统等有接口,包括与在线电子交易系统集成。而七分实施主要是强调应用最佳行业业务规范进行酒店业务流程再造(BPR),将传统的组织结构向顾客导向的组织结构转变,酒店流程的再造不仅是为使用电脑系统而使用电脑系统,更重要在于相应地转变和理顺酒店的组织结构,使信息技术架构同酒店的新业务流程及组织的管理目标相互适应协调,形成酒店在信息时代的新竞争优势。如对酒店企业而言,网络订房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最简单不过的变革,但任何一个现代酒店企业都不得不适应这种变革,再造酒店业务流程。经过业务流程再造的酒店信息化应用的典型情景是:针对酒店经营管理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电脑管理系统都有相应的功能模块来方便、快捷和规范地运转。酒店在网上宣传酒店设施、服务项目、餐饮特色、旅游景点、购物指南等卖点,客人在网上可选择预订酒店客房和服务项目,当顾客完成预订后,系统就生成了一项预订记录。当顾客到达酒店,系统开始自动提示预订项目并在顾客确认后执行。顾客只要经过简单的手续就可以领取电子卡入住客房和消费项目。在住店过程中,顾客可以凭电子卡在酒店的其它部门签单消费。各种消费项目将通过系统迅速、精确地汇总到客人帐上。楼层服务员通过运用自动化智能技术,不用频频敲门,便可根据客房内安装的红外线安全消防监控系统,感应客人是否在房内。客房小酒吧的自动化管理,可实现自动记账和监控,提示服务员及时补充。当客人结帐离店后,酒店管理者通过系统生成的报表汇总了解顾客的各种信息,包括顾客来源、消费项目、消费次数、需求偏好、和客人特殊要求等等。这些数据经过集成化处理后将为经营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准确且及时的信息,使酒店管理方法逐渐由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良好的酒店集成化应用可以保证酒店一体化地规范、精简和加速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运作成本和提高效率,并通过实时的信息来支持精确管理运作和战略决策。相反,如果酒店的各个业务流程环节管理还孤立运作,企业内部连一个各部门相互联通的信息平台都没有,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人工成本上升、企业决策失误、市场反应速度缓慢等。
五、协同化阶段:进入互联网新经济时代,酒店业信息化的新追求境界是在集成化基础上的协同化应用,酒店通过互联网搭建统一的信息应用平台将客户、酒店、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各方联为一个整体以实现纵览全局的跨行业、跨组织、跨地区,实时在线的、端对端数据无缝交换的业务协同运作,其重点在于各方联为一体直接面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关键字: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现状;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过祖国建设者的不懈努力,经济制度也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进行适应性的变革,以科学发展观对待经济的发展,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改善会计建设的现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以及会计管理均在快速的发展,对此以信息化的时代对会计进行推广,实现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革新,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化存在着各种问题,不仅是制度上存在着问题,而且其信息管理手段以及监督部门监督不力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阻碍,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具体出发采取合理的措施,为实现会计信息化而不断的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计管理纳入到信息管理之列已经是一项必然趋势,运用网络技术以及电子通讯技术将会计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分享,以一种密钥的形式将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信息化时代将会计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加工以及翻译等为会计数据提供安全保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将会计信息进行技术处理,使得其传播以及保存更具安全性,其优点具有快捷、安全、存储量大、有序等特点。因此实现会计信息化不仅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络通信等技术的价值体现,所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会计管理之中,能够为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的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上提供良好的方案。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管理的进程,所以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应该从安全便捷的角度出发,做到数据存储安全,信息处理便捷。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以及现状探究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现状研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仍然将会停留一段时间,但是其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实现了会计的电子计算,通过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核算,以及在计算之后对数据进行存储,所存储的数据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建立会计管理数据库,依据权限对其数据进行资源分享,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数据进行操作,包括查询数据库的企业财务数据、制作年度或者是月度报表以及会议记录等相关问题。这种简单的会计电算化可以减小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并且还能够提升其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率。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技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是比较落后的一种计量方法相对于现代的科技,因此会计信息化仍然会不断发展,现在仅仅是起步阶段。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探究
1、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目标不明确问题
事业单位属于国家的分支机构,其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上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还缺少了有效的制度支持,因此事业单位在建设会计信息化系统时,不具备系统和科学性,没有一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模板,不能进行相互的参照学习。另外在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对于事业单位的影响不足,使得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时,出现了层次不齐的问题,另外在事业单位发展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不明确,致使会计信息化建设难度增加。
2、事业单位对会计重视不足难以利用财务信息
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会计比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更多的注重税后盈利情况,而事业单位则不然,所以会计在事业单位的重要程度远远不足企业单位,造成了事业单位的会计发展缓慢,其信息化更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面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在制定经费预算以及财务管理上越来越趋向于快速、便捷方向发展。但是在事业单位会计仅仅是负责对账目的核算以及报表的整理,不能够体现出会计的这一发展趋势,但是科技向前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时机越来越成熟,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化是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3、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非常死板,具有固定的模式,财务工作中更多的是老财务人员,对于新员工接收很少,因为财务老员工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没有新财务员工的会计核算模式的新思想,所以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没有相应的研究人员。
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对策分析
(一)树立会计信息化观念促进发展
会计信息化并非单指会计的电算化,所以在观念上要发生转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的统计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需要加入资金的投入,为实现其有效的管理决策者应该从观念上树立会计信息化,以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发展目标。
(二)制定目标实现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努力,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具体的步骤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目标,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如何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因此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选取合宜的财务软件也显得非常重要,从其具体的发展目标做起,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纳入建设的目标之中。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强化其信息化意识
会计信息化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能力,所以在事业单位开展会计信息化时,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素质培训,为他们树立信息化的概念,使得财务会计人员能够熟练的使用当前的会计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财务的核算、录入等工作,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人才的储备。
四、总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步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技术实现了信息化,所以实现会计信息化是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上也会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随着就业形式的严峻,对高职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作为新时代环境下每个行业都能够用到的专业,怎样使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适用于每个行业,并使各企业都对这种人才产生好的评价,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这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这种环境、这类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探索一种高职计算机专业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是很必要的,下面笔者就依据我国高职院校在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索分析。
一、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教育模式,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一般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为社会服务,现阶段,随着就业形式的转变,提出了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提出说明高职教育已成为一种就业教育,以就业为核心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教育要求高职院校依据不同专业准确定位学生的就业岗位,例如,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依据软件企业的岗位人才需要,在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培养计算机高级程序员、网站设计等多类型的高技能人才;这种模式也要求高职院校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体现在基础理论、框架原理的理解,以及编写程序等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学校依据学生特点在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共同提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二、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现状分析
1、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效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市场经济下许多中小企业相继倒闭,就业人数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就业困难成为我国急需面临与解决的问题之一,而我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呈现出两个极端化特点:一方面我国计算机市场对技术精良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匮乏状态,许多企业都缺少精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整体就业难的大环境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具有很大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中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寻求岗位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高职毕业生因技术能力与综合能力水平不高而被企业拒之门外的现象,岗位的稀缺与人才水平不高不能就业两种现状使我国高职院校急需从自身出发改变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技能型人才,进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率,提升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在我国院校中占到很大比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也成为我国人才中的主力军,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依旧以陈旧的课堂教育、理论教育、灌输式教育为主,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呈现出单一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能力差,缺乏吸引力、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少思维开发、教学与就业目标分离等特点,例如,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按照课本进行PPT的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造成学生反感情绪的基础上,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计算机教学缺少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并没有真正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不具备职业技能而淘汰,也使高职院校没有很好的起到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的目的,面对这种教学现状,高职院校从自身进行探索,以就业为指导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转变与探索是很必要的。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探索方案
1、建立专业的系统化教学模式
不同的专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与就业特性,对计算机而言,计算机适用于各行各业,但在计算机中又包含不同方向的专业,因此,面对各行业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相结合,建立实际能够操作的专业系统化教学模式,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软件开发设计这一专业应用,高职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摒弃其中实际操作中起不到作用的复杂理论知识,将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探索创新适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能的实际操作教学模式。在创新型的专业系统化模式的建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探索者,应对当前计算机中各专业的就业形势做正确调查与把握,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习便于就业的专业课程,然后将实践操作引入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将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应用型教学,再依据企业需求,将企业对人才的选择作为考核学生技能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建立与实际相结合的优化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以就业指导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优化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所设立的专业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依据就业市场企业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就业作为目标提高学生实训、实习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实习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并且指导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及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规划,让短时间满足就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转为为学生长期职业生涯考虑的就业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通过学生选择、实践、反馈的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及自身水平做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学校也要讲校外指导与校内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一个现实条件下的认识,也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以企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指导力量,使学校在与实际现实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型高职人才的培养。
3、建立与社会相协同的优化模式
计算机专业人才是我国社会中各个行业急需的人才,因此在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学校、社会、家长各方面力量都应给予关注,在政府不断完善就业政策的基础上,企业也应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不要一味重视文凭,给每个新毕业的人才以均等的机会,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减少偏见带来的阻力,家长也要对毕业生给予支持与理解,使毕业生在工作的选择过程中有良好的心态和多样的选择方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切实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资源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模式的转变探索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就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力量,面对现阶段就业环境的改变,应以就业为指导不断进行系统化的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就业能力与水平,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真正得到长期的良性发展,实现高职计算机人才高质量的就业形式,使高职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连程杰.高职计算机专业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0(22).
[2]姚建波.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3).
[3]徐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如何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石化产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石化产品销售具有周期长、计划性强且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这就导致石化企业的物流系统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家逐渐放开了对石化行业的管制,与此同时,国外企业的进入也加大了石化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压力。物流系统的管理成为我国石化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难题,若不对其进行优化,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优化物流系统,使其成为石化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石化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 石化企业物流系统现状及评价
2.1 物流系统资源分配现状
2.1.1 采购物流系统资源分配现状。石化企业采购工作由营销部和物资供应部负责,若所需原油、生产设备从国外采购,则采购周期相应会延长,这会增加石化企业国内采购活动、交货时间和生产系统的不确定性,企业为了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不得不采取增加库存的方法。
2.1.2 库存物流系统资源分配现状。库存系统是整个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当客户对产品有紧急需求时,需要石化企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库存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提升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当前,石化企业的库存物流部门的资源分配如下,产品包装、仓库布置分别占用资源总数的10%左右,而库存量所占资源为8.8%,仓库利用率、库存周转率、降低仓储容量则占总资源的12.4%、13.3%以及15.6%左右。
2.1.3 运输物流系统资源分配现状。石化产品销售区域较广,集中生产分散消费的特点对石化企业的运输物流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运输系统不仅是连接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仓库和客户之间的桥梁,更是石化产品顺利流通的保障。当前运输系统资源主要分配在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成本降低、运输路线选择以及装卸搬运方面。除运输工具所占比重较高外,其他三项所占比重差别较小。
2.1.4 配送物流系统资源分配现状。配送系统主要负责油品的选择、配货和送货,在具体的配送过程中除考虑油品的体积、质量外,还应考虑油品之间是否会相互影响,在确保安全配送的基础上,提高配送效率。石化企业在配送方面的资源主要分布在配送顺序、配送规格、货物送达及时性、满载率、降低在途损耗率、配送成本等方面。
2.1.5 物流信息系统资源分配。信息系统负责各个物流系统之间信息传播、指令下达,以实现对物流系统中各项活动的控制和操作,是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对整个物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物流信息系统耗费资源环节主要分布在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检索和查询、信息输出等方面。
2.2 石化企业物流系统评价 石化企业物流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采购方面主要存在滞后性,供应商结构不合理,采购成本无法实现有效预控;库存方面缺乏敏捷性和弹性,库位分散,多仓库间提货增加了库存成本;运输系统空载率高;配送方面管理理念落后,缺乏高效统一的配送体系;信息传输较慢,且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总之,石化企业物流系统资源分配不合理,成本较高,需要对其进行优化。
3 石化企业物流系统优化措施
3.1 采购物流优化 首先,健全采购组织,企业可对采购部门的工作进行统一划分,明确各岗位职责,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关系,将补货管理、物流配送、供应管理、品类管理等工作纳入采购系统当中。其次,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采购部门可组织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为企业选拔生存能力强、信誉好、品质高的供应商。最后,进一步完善物资采购需求计划。企业应在物料需求计划(MRP)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产环节的具体需要,确定采购物资的数量、时间,确保生产任务完成,同时又不需要过多积压。
3.2 库存物流系统优化措施 石化企业应按层次对库存进行管理,炼油厂可采用推动式管理方法将库存产品转移到销售网络中;零售网点可采用拉动式库存管理方法下的再订货点法管理库存,确保库存的充足;油库处于中间环节,应采用拉动式库存管理方法下的再订货点法和定期盘点法管理库存。此外,企业还应重视产品包装,实现绿色仓储,对库存地质进行优化选择,最大幅度的降低库存存量。
3.3 运输物流系统优化措施 首先,运输工具的优化。石化企业运输产品常用的工具有铁路罐车、汽车、管道和船运,四种方法各有利弊,选择时应按照安全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进行综合对比,然后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其次,控制运输成本,这不仅可以节约物流资源,还能提高物流运营效益。运输成本控制主要依靠运输合理化、运输基础性工作的管理以及资源管理全面化等措施实现。最后,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企业应根据整体发展战略对炼油厂、油库、零售店进行整修、改造、停业整顿等处理,构建新的布局;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理念重构企业组织结构,以实现企业的综合发展。
3.4 配送物流系统优化措施 石化企业在优化配送系统时,应按照降低配送损耗、最短配送路线、最优服务水平以及最小劳动量消耗的原则进行,逐步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主动配送体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5 物流信息系统优化 信息是物流系统运行的重要前提,石化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基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强化物流信息辅助决策功能;确定合理的系统目标和内容,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平台;除以之外,企业还应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组建和培养,充分发挥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
关键词:军工企业;信息化;集中;远程;保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2
0 引 言
随着军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外地子公司增多,由此带来了信息不畅、沟通不便、协同困难等问题,如公司高层管理者希望实时、便捷地掌握每个子公司的第一手经营数据,外地子公司希望能够及时浏览集团公文等信息。另外,国家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内网”)分级保护标准使计算机的应用成本过高,使用过于复杂,严重阻碍了信息化的应用。
1 计算机需要配置的安全产品和成本预算
为了满足以上需求和减少信息化应用的安全保密成本,让信息化能够为军工企业发挥更大作用,本文提出了建立一个立足互联网,以公司园区总部为核心,服务于所有外地子公司的信息化平台方案。表1所列为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保密标准,一台计算机需要配置的安全产品和成本预算。
2 方案设计
2.1 总体设计
本方案首先借助先进的远程接入技术,将分散于各地的子公司进行通信互联,形成基于互联网的集团外网基础平台。
(1)参照企业内网中的ERP管理系统,在该平台建立集团ERP管理系统,实现对外地各子公司财务、业务的实时管理,进而为集团公司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搭建集团外网Web平台,使得集团内部的各种公文、通知、管理经营信息能够快速有效地传递到外地子公司,进而传递到集团全体员工处。
(3)考虑到因为保密而增加的成本,将尽量减少集团园区内网用户数量,将用户限制为参与军工研发生产的相关人员,坚决剥离与军品无关的用户,将此部分用户迁移至集团外网。
根据以上需求,我们设计了集团集中式信息化平台,其架构如图1所示。
2.2 详细设计
2.2.1 剥离内网计算机终端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将集团园区内子公司、分厂和非部门的内网终端计算机整体剥离,迁移至集团外网。
2.2.2 调整网络拓扑
集团公司园区原外网拓扑如图2所示。路由器充当网关,提供路由功能,而随后的防火墙采用桥模式,却未设置相应的安全策略与规则。在本方案中,将去掉路由器,使防火墙运行在路由模式下,因为防火墙完全可以替代路由器完成路由任务,并启用合适的安全策略与管理规则,不仅节省了成本,更提高了整个外网的安全系数。
由于大量计算机终端迁移至外网,因此需增加部分交换机,改变了原拓扑。调整后的新拓扑图如图3所示。
2.2.3 应用建设
在外网中心机房增设4台服务器,其中1台部署天翼系统,提供远程接入服务;1台安装Apache、MySQL、PHP组件,搭建Web平台,提供公文等信息浏览功能,并部署邮件系统,为集团外网用户文件传输提供服务;2台服务器分别部署ERP系统的中间层与应用服务,搭建ERP管理系统,将外地子公司的财务、库房、生产、计划、销售等纳入集团集中管理。
由于集团内网与外网进行了物理隔离,故内网中的公文、通知等最新信息需手工导出导入,以维护外网信息。对于由Apache+MySQL+PHP架构的Web平台,其数据分以下两部分存放:
(1)PDF等非结构化数据存放于PHP主目录下;
(2)HTM网页等结构化数据存放于MySQL数据库中。
在具体的数据维护时,借助Windows系统中的NtBackup工具设置定时、增量等备份策略,实现每个工作日非结构化数据的自动增量备份。对于MySQL数据库,可编写如下所示的增量备份脚本:
@echo off
set PATH=C:\Program Files\Winrar;%PATH%
set MYSQLPATH= C:\Program Files\MySQL\MySQL Server 5.0
set BAKPATH=e:\mysql_bak
set USERNAME=root
set PASSWORD=1234567890
mkdir %BAKPATH%\data
%MYSQLPATH%\bin\mysqladmin Cu%USERNAME% -p%PASSWORD% flush-logs
xcopy /e /c /h /y %MYSQLPATH% \data\mysql.* %BAKPATH% \data
rar aCag %BAKPATH% \diff\ %BAKPATH% \data \mysql-bin.*
rmdir /s /q %BAKPATH% \data\
@echo %data% %time% dIncremental backup finish >> c:/mysqlbackup.log
借助Windows系统的计划任务功能自动执行脚本,进行增量备份,最后将两部分备份发送至外网Web平台,进行相应恢复处理。
2.2.4 终端管理
为节省天翼系统的购置费用,并考虑到安全管理的需要,根据授权访问资源的不同,外地子公司计算机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如表2所列。
其中,A类计算机仅接入集团外网系统,可使用邮件系统、共享等;D类计算机主要分布在集团园区外网网吧,为员工集中提供互联网服务。
在集团外网系统中,主要有三种技术手段能够控制终端计算机的网络访问行为,它们的组合使用可以满足表3的访问需求:
(1)在网络层,通过配置防火墙的ACL(访问控制列表)可以授权特定的终端访问集团外网、集团Web、集团ERP、互联网。
(2)通过天翼系统,基于IP、MAC、账户的控制,可以授权特定的终端在逻辑上访问ERP系统或集团Web。
(3)通过ERP系统自身的安全管理功能,可以授权特定的账户连接ERP服务器。
由于本方案的安全防护策略基本都基于客户端IP,因此要求外网中客户端的IP地址必须是可控的,用户未经审批无法更改。为实现此目标,考虑到管理成本与资金问题,原则上收回终端的管理员权限,由网络管理部门授权控制。
3 方案实施
此方案的实施涉及面广,包括服务器的软硬件、网络设备的配置调整、终端计算机状态的调整、上层应用系统的部署与配置。为尽可能减少对用户正常工作的影响,保证实施的顺利进行,可按以下顺序推进部署工作:
(1)去掉路由器,配置防火墙参数,保证集团园区外网系统的正常运行。
(2)调整防火墙与服务器配置,部署远程接入系统。
(3)搭建集团外网Web平台及ERP系统。
(4)将需剥离的终端计算机及交换机整体迁入外网,包括计算机和交换机配置的调整。
(5)根据管理需要与安全防护的要求,全面配置交换机、防火墙与极通远程接入系统的安全策略,保证外网系统安全、顺畅的运行。
4 结 语
本文设计的军工企业集中式信息化平台方案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需求,在保证网络系统顺畅运行的同时,提高了网络安全,减少了对用户正常工作的影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Julie C. Meloni. PHP、MySQL和Apache入门经典(第五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简明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秦凤梅,丁允超.MySQL网络数据库设计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邓洋,徐海林.云计算服务监狱信息化之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4,4(12):82-83.
[5]夏勇,金卫健.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的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10):82-84.
[6]方登建,刘木易,刘奇.物联网技术在军械保障中的应用需求分析[J].物联网技术,2014,4(4):63-65.
关键词: 研究生 “国际化视野” 培养要点
一、“国际化视野”素质提出的背景
“国际化”、“全球化”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浸染着国际化的气息,从经济、政治、思想到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全球化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生活和世界面貌。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人类共同体”、“地球村”早已不再是新鲜的名词,已经成为真切的社会存在,世界正日益融合为一个整体。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胸怀、有眼界、有追求、有学识、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南航适时提出了“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人才培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细化为十二项指标,国际化视野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其他指标包括理想信仰、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文明礼仪、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求是精神等。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除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更为开阔的思路,更高层次的,具备接纳不同价值观的能力,这些素质、品质的集中体现便是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视野”素质对研究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化视野”的内涵解析
“视野”不仅是一个人的“所见”,而且决定着其“所想”,所体现的不仅是“视”的范畴,而且是“想”的层面,拥有着什么样的“视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水平、行为方式、人生规划甚至最终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国际化视野应该包括国际化的技能、国际化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胸怀、国际化的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应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强烈的国际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理性的批判精神、开放开阔的眼界、对世界多样性的尊重包容等;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备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说,国际化视野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还必须具备国际化的交流能力。
1.国际化的技能。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而且具备扎实的通识基础,较高的专业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把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素养的提升置于国际化的需求中。国际化的技能是国际化视野的基础。
2.国际化的思维。思考方法决定着行为方式。它要求研究生能够理解、接受世界的国际化进程,自觉培养国际化意识,用国际化的思维来观察、研究今天世界发生的事件。国际化的思维是国际化视野的前提。
3.国际化的胸怀。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看待事物,它包含着对世界多样性的适应和尊重。拥有国际化的胸怀才能够与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水平、拥有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沟通、合作、生活。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说,大学最具永恒意义的便是他的世界精神。国际化的胸怀是国际化视野的标志。
4.国际化的交流能力。国际化的技能、思维、胸怀都将通过交流能力来体现。国际化的交流能力是国际化视野的保障和集中体现。进行国际化的交流能扩大一个人的观点和视野,丰富个人的思维方式,提高个人的决策水平。
研究生应放眼世界,不拘泥于身边的小环境,不将思维和视野固守于国门之内,顺应“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成为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环境下,都能有效工作的“世界公民”。
三、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的要点
(一)高度重视“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国际化亦步亦趋的大背景下,国际化视野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研究生国际化视野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拥有全球化意识、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拥有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承担起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历史责任。
学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国际化视野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吸收国外留学生,共同进行授课和培养,从而产生知识融合,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建立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指导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建设,保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加强宣传,注重引导,把国际化素质确立为研究生的基本素质,积极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引导研究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培养国际化素质。
(二)传承与创新并举,民族化与国际化并重。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要立足本土,立足于民族文化。民族化是国际化、全球化进程永远的底色。国际化不是西化。国际化视野不能脱离本国文化与民族精神,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气质联系密切,民族化是国际化、全球化的重要基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社会环境急剧转型,对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研究生要能够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又不丧失本民族的人格和国格。因此,国际化视野培养必须将时代特征与本国特色相结合。“国际人”首先必须是“国家人”、“民族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历史归属感。首先是中国的,才有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这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国际化并不排斥民族性,国际化不仅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如追求创新、思想自由等,而且保持着其鲜明的本国文化传统。在研究生国际化素质培养中要引导研究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情怀和自强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面对异域文化时能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使自己成为“具有中华灵魂、国际视野的接班人”。
(三)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共同提升,增强研究生专业技能,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
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跨学科知识交融能力,提高自身技能的适应性和通用性。主要表现在掌握所学专业的国际化知识,了解与业务有关的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活动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综合知识面较宽、经历丰富、功底扎实、适应性及综合能力都较强,并且具有较强的把理论和观点转化为计划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推动与执行能力。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知识能力,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力,以及运用国际视角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执行力是一个合格的“国际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四)培养研究生具有为全人类服务的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尊重地球上不同的文化,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具备地球公民意识和素质。这种国际化的视野与眼光,可以使研究生比较准确地对各种问题和现象做出适当的判断;了解世界的基本问题、世界国际组织及其活动、各国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共存、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理解,促进和谐发展。
国际化视野要求研究生有开放的胸怀和广阔的眼界,能够立足世界看自己,跳出中国看中国,跳出中国看世界。国际化视野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学会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能够从社会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能够从自己所生活的狭隘时空去分析问题,而且能够从更大的甚至是世界的角度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关注世界动态,思考世界问题,有较强的国际责任感。
总之,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来锤炼国际化技能;培养国际化的思维,用国际化的思维认识和观察世界,融入世界;用开阔开放的胸怀理解世界,接受世界;培养国际化的交流能力,与国际化的文化和知识形成良好的互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视野素质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高虹.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01).
[2]李伟,张斌,袁晓亮,冯英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01).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
随着施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建筑企业内部对施工节约要求的上升,如何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创新便成为建筑企业关注的课题。特别是,施工过程中新型材料、设备,新型管理方法的不断运用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讨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和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要求施工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熟练的掌握施工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各种细节非常“精通”,从而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如为保证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不出现裂缝,原材料可以选用水化热较低类型的水泥、2区中的砂,并利用添加粉煤灰技术来进行技术处理,这种精细化的技术处理方案可以更好的满足施工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求人员在细节上下功夫,即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要详细的计算、分析施工的外部环境,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在细节上做好准备,做出安排,从而达到施工要求。同样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为例,在施工过程中要对稳定的预测、浇筑后温度监测等做出安排,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施工的要求。
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具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前高层建筑、各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不断增多,这些建筑的施工对技术的要求极高,一旦施工技术粗糙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则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当前建筑市场中较多出现的高层建筑楼板裂缝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技术上精细化处理不够。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对各类建筑的消费期望不断上升,如在商品住宅的精装修房产中,购房者在购房时会通过聘请专业验房人员对住宅质量进行检验,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如墙面空鼓、角线固定不牢、墙面阴角不垂直等会进行关注,并要求施工企业进行整改,这也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更加关注施工技术的精细化。
二、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虽然大量的建筑企业都已经意识到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这种技术精细化管理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1、精细化管理文化有待建立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滞后的现象,对技术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理念吸收不够,从而难以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氛围。特别是,由于建筑业内部“转包”、“分包”等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施工队通过挂靠等方式来参与建筑施工,这些施工队本身的实力相对有限,内部管理也不规范,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对精细化管理文化的研究存在了解不深、认识不透、应用不广等方面的问题,即既没有全面了解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更难于在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以文化来促进实践。
2、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首先,从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来看,当前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面更多的注重现场管理,通过对原材料、施工人员的管理来推行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但在岗位设置、内部管理制度的精细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其次,从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来看,建筑企业在人员分配如如何改进人员结构配置、根据岗位特征和个人特长设置技术精细化管理考核目标等方面还有待细化。再次,从精细化管理组织来看,建筑企业多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指定专门的人员来从事这一工作,从而导致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存在研究不够,落实不到位等方面问题。
3、执行精细化管理的人才还存在不足
首先,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设计人才不足,由于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制度设计既涉及到建筑行业本身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并且不同建筑工程面临的施工条件、施工环境各不相同,从而导致能够胜任这种制度设计的人才就相对稀缺。其次,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组织实施人才短缺,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在于落实,但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人才中有相当部分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在组织实施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三、促进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促进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可以从规范制度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强培训提高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能力,狠抓落实促进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实施等方面着手。
1、规范制度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案
首先,要加强研究深入调研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方面,建筑企业要积极借鉴行业内的先进技术、成功经验,并了解利用这些精细化技术的条件、本企业实施这种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其次,要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文件,在调研的基础上,施工企业要组织专门人才甚至通过邀请高校相关领域专家等方式编制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文件,对整个施工进行描述,便于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推行。
2、加强培训提高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知识的培训,即通过将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内容细分到建筑企业的各个领域,并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的特征详细的描述出各部门、各岗位在精细化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从而为推行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在细化内容的基础上,建筑企业要利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文件等文本对施工员进行培训,帮助职工了解如何贯彻执行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了解自身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目标,从而提高其执行能力。其次,要营造氛围,建筑企业要利用员工培训等方式,通过张贴标语等方法来宣传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理念,帮助企业职工特别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树立精细化的理念,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参与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3、狠抓落实促进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实施
首先,要加强监督促进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建筑企业要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并指定专门的人员来监督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情况,并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体系来提供参考标准,以此衡量各部门、关键岗位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情况。其次,要制定富于激励性的制度鼓励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建筑企业可以制定包含薪酬、福利、职务、津贴等在内的激励制度,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