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

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诊断标准

高中语文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的语言文学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对课堂教学诊断提出新标准并进行新标准的具体实施,带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之后,原有形式的高中语文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职责范围还是学生的立场角度都有一些积极的转变。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在不断完善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增强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整合力度及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目的

教学诊断指的是以教师为诊断对象,对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及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诊断内容进行递进式的改善和发展。在新教学诊断标准的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面对很多挑战,然而不论怎样进行改革,提高每节语文课的上课效率是根本保障,是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进一步构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帮助教师发现当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教学的弊端,进一步科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规划,丰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达到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目的,从而构建高效率、高水准的高中语文课堂。使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标准化不仅能使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完成度增大,还能让课堂知识传达得更广泛,提高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质量[1]。更替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对学生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大成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根本原则

在课堂教学诊断中,为了让教学诊断更深入、更分析透彻,对其诊断标准进行统一化的设置,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化,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有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塑造作用和推动作用。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逐渐加快之后,新课标作为改革后的教学教材,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收获什么、发现什么、教导什么[2]。

在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课堂实行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改进和完善,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对探索高中语文教育、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堂及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从培养高中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和文学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说,从教学角度入手,实现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全方面提升高中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诊断标准化前提。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着力提高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综合教学素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并且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轻松友好关系,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课堂讲解的高效率。首先,教师要让高中生体会到语文课程是难度适中、涉及面广泛、应用度强的一门学科,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且抓住他们产生好奇心的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吸收知识。

(二)教师应完善语文教学观念,着重提高学生文学知识素养。

在实行全面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必要的诊断条件。在新课标的教学任务下,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有不同于陈旧教学模式的新手段,现代高中生的思维逻辑性很强,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要范围广、有深度,至少要保持和学生思路的同步甚至更超前,才能保证教学的先行性,在进行教学诊断时会更符合标准化要求[3]。其次,教师要注重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慢慢引导,直接灌输概念化的知识很烦闷枯燥,也会降低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树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求解的观点,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填上教学诊断漏洞,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硬性传输的不足。

(三)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创新策略,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指的是为了自我实现的人,达到一种阶段时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而与所处状态具备同一性体验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对当前课堂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利用不同的讲解将学生带入关于语文的一片知识海洋中。在这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的状态下,使学生获得极丰富的高峰体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我需求,同时达到自身水平的提升。从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角度出发,建立创新形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学习氛围和状态,让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谈论的话题,提高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为文学与思想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更要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进行改良与升级,本文就是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方式基础上,从增加语文教师的自身知识积累、实现教学诊断标准的科学制定与提升,并利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的教学策略,旨在不断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质量,使高中语文教学体系成为标准化、高效化、可持续发展的诊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明芳.以有效的教带动高效的学――新课标高中语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12:97-98.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语言文字应用;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30-01

经过总结与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中“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基本上可以归纳到以下五个层面:跨学科学习与实践、阅读著作与交流、阅读与写作应用文、创设情境与语言口头应用、观察与创新。现简要论述一下前三个层面。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

(一)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课程目标: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一目标强调跨学科学习语文和对生活中语言的运用。相对应的教学建议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要落实这一目标,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目标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跨学科学习语言文字,除语文老师之外,其他各科老师很难具备自觉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意识。其次,针对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并不是在课堂中。所以这一目标有些宽泛。因此,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之上,对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应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传授并努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良好习惯。

(二)阅读著作与交流

课程目标: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联系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文字交流。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有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这一目标强调阅读与交流,这是很明显的。因为阅读、交流与写作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文学名著也可以是各学科教材,甚至是其他同学的作文(主要用来找错),在接受规范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浸染下,同学之间,课堂之上,创设情境开展适当的写作与口头交流,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文学名著的阅读。但是,高中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文学名著往往又是长篇巨著。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想,语文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书目,这些书,不要太长,但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应规范,优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正确的语言文字应用浸染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但是,学生也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辨析语言的不当与错误。藉此,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与能力。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与演示文稿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更多的体现在技术层面。当然,在此过程中会牵涉到语言文字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纸本上解决。如果运用电脑则会增加技术难度。这些在计算机课上再学习可能更加方便一些。

(三)阅读与写作应用文

课程目标: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教学建议: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和语言风格。

阅读・鉴赏与应用・拓展是高中必修与选修课的两个目标。而阅读与写作应用文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目标。阅读与写作往往是一个整体。通过对应用文的写作,可以了解学习应用文准确、简明、得体的文风。使学生在这种文体的浸染中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写作应用文则更能体现语言文字的应用,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对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语言文字功底有良好作用。

二、结论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2.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2.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2 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3.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第5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培养目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本文将以Patrick R?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为框架,简要分析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就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提些建议。

二、Patrick R.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

Patrick R.Moran是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著名学者。Moran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对文化的界定、语言与文化的关联及如何加强学习者的“文化体验”等提出了独到的理论见解。本文简要介绍如下。

(一)文化的“五要素说”。

Moran提出了文化五要素说,即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这五个要素的关系是互动的,图示为:

Moran用“文化冰山”(the iceberg of culture)表述文化五要素的不同:文化观念大部分是隐性的,只有少部分是显性的;而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则都是显性的。语言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只能是对文化冰山显性部分的教学,但在跨文化交往中,我们更需要注意“文化冰山”下的隐性部分。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Moran认为语言是文化“五要素”的整合体,并用图表分析文化学习中语言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用于学习文化的语言

(三)文化教学中的“文化体验”。

Moran进一步提出“文化体验”(the cultural experience)的概念,他认为“文化体验就是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文化体验”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化内涵(the cultural content)、学生参与这一内容的活动(the activities in which students engage in content)、预期或实现的结果(the outcomes that are intended or achieved)、参与文化体验的教师和学生(teacher and learners),以及师生关系的实质(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teacher develops with students)。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ings),还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循环”(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实现积极的“文化体验”。“文化体验”包括文化知识四个要素的互动:

理解内容:文化信息(knowing about――cultural information)

理解方法:文化实践(knowing how――cultural practices)

理解原因:文化观念(knowing why――cultural perspectives)

自我意识:文化自知(knowing oneself――self awareness)

三、高中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状况分析如下。

(一)教师不够重视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对什么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技能的关系、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学习中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等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对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二)教师不重视文化教学目标。

李丽洁(2009:67)的调查结果表明,“教材资源在使用中缺乏相应的文化导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弱化现象严重”。文化教学目标的缺失,使得英语学习成为一种静态的语言知识的叠加,这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及其他语言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文化教学手段不够充分。

课堂是英语文化教学的主阵地。然而,课堂上,教师无法及时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充实文化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未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体验文化、反思文化。

(四)学生文化知识匮乏。

周秋琴(2009:119)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研究结果认为:学生在西方节日里盲目跟风的现象,反映了大多数人只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表面肤浅的东西,对其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的认识。

四、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下文将结合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对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提出许建议。

(一)挖掘教材文化要素,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深挖英语教材中的文化“五要素”(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指导学生对比、发现汉语和英语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词汇的内涵往往不同,其联想意义差异很大。

如:“阴”、“阳”、“寒”和“上火”等概念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理,然而,西方人对此是一头雾水。此外,一些颜色词汇也可体现中外文化的异同,例如:

2.在语法教学中了解文化。

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要同时介绍其使用的意境和交际功能。如:

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这是无疑而问,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为疑问句,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用问句形式提出的请求,表示有礼貌的请求。

3.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文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下面以“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学为例,分析如何把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从文化认知内容层面看,阅读前,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头脑风暴”、讨论等方式,介绍马克?吐温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轶闻趣事,让学生了解有关美国人民的历史、社会状况和道德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戏剧中的舞台说明,让学生获取有关文化“五要素”的语言信息,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样可以营造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展开。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解读人物台词、动作、神态及情节等,从而让学生能够体悟剧中人物对亨利的态度变化,学会描述体会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从文化认知方式层面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万英镑》的视频,模仿剧中人物语言,小组表演戏剧及改写剧本,让学生感知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体悟戏剧折射出的社会百态。

从文化认知原因层面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对亨利态度变化的原因,深挖剧中人物的态度、信仰与价值观,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残酷现实,透射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哀。

从文化认知自我层面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性格,就“Money is not everything.”这一话题进行辩论,激励学生积极反思自我,丰富自己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二)明确文化教学中师生的角色。

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与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1.参与阶段:学生活动是操作、仪式、对话、角色扮演、表演、戏剧、模拟及实地体验;教师是示范者和教练。

2.描述阶段:学生活动是真实材料、教学材料、体验及个人记录;教师是资料来源、信息资料提供者、判断者和启发者。

3.阐释阶段:学生活动是文化分析、研究性实践活动及实地体验;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研究者。

4.反应阶段:学生活动是反思、聚焦交谈及聚焦写作;教师是倾听者、目击者和合作学习者。

(三)丰富学生体验文化的方式与途径。

1.拓宽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

指导学生订阅英语报刊,阅读富含英美文化的新闻、文章和各类文化小故事,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自觉性。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影视节目,了解西方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引导学生利用英语教学网站拓宽英语素材,感受英语文化。

2.搭建学生体验文化的舞台。

指导学生在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组织英语晚会,举办英语知识讲座、英语知识竞赛、英语知识宣传廊、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文化,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3.创设学生探究文化的平台。

教师可开设校本课程,利用《语言与文化》、《英语学习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研究》、《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等材料,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概貌,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总体的异同。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英美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选择课题,如:“英汉语在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中外文化中的时间观念”等,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并展示研究成果。这种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第6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0-02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虽然高中语文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理解高中语文教学内涵不深入

目前,由于我国高中院校面临着非常大的升学压力,所以导致大部分高中院校语文老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这种方式只突出了基础知识的讲授,片面的强调了成绩的重要性,而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内涵不仅仅是讲授语文基础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式的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个别教师仍然沿用原来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没有具体行动来践行新课程改革。

2.教师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问了活跃课堂气氛,经常会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是进行一些情景演示,这种方式虽然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改善并活跃课堂气氛,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语文课程教学方法,但从深层次来分析,教师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所进行的讨论和情景演示,往往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或毫不相关,这样既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也会在学生中逐步形成一些对语文课程的片面化的理解。长此以往,不能达到高效的语文教学效果,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多媒体应用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存在矛盾

语文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与现代科技的高度结合,给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工具,也为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我国一部分高中院校为了提倡体现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要求教师每一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久而久之,高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工具出现了依赖性,甚至出现没有多媒体,就没办法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虽然增加了课堂及教学的趣味性,但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学生对书本的情感,对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选修课缺失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高中院校为了提高语文成绩,都将语文选修课改成了语文必修课,即便是有一些学校开展了选修课,其选修课程也是按照高考大纲来进行设定的。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加深教师对语文教育内涵的理解

目前,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深深影响着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内涵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要不断的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改变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僵化思想,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和拓展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深层次理解高中语文教育的内涵,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明确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协调好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不能全盘使用多媒体教学莫斯而全然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创设轻松、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建立师生间平等互动,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教师要创设平等的交流环境,通过对话、讨论等形式,使师生之间形成实质性的互动关系,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与碰撞,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欲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4.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设置并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切实了解高中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由简入难,由浅入深,设置并创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应有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能兼顾与培养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勇于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使学习既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又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J].科教文汇,2010(23):88-89.

第7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也是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关怀和爱护人类的命运。高中语文教学加强人文性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我国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从孔孟的人学思想开始,人文教育逐渐趋向与道德教育,现今我国德育开展的进程中也体现着人文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提升的同时,教育也变得更为机械和僵化,道德教育开始冰冷功利。但经历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生态平衡的一系列危机后,人们意识到现代教育缺失人文性的严重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人文精神教育基本内涵的解读,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教学现状,提升高中与教学的人文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实质主要是人文精神,包括人本主义和人格主义,现代的人文主义与物质性要求相比较,更重视人的精神性需求。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开展,教学理念更加重视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以学生为本,贯彻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高中语文教学成效。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避免学生对不同途径接受各种文化思潮的辨别能力,强化学生的思想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学生的高中时期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并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来洗涤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高考考核的重要课程项目,随着语文分数比重的逐年增加,教师也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加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正因为以高考考核作为导向去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导致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被掩盖和忽视,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僵化和枯燥,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比如高中语文教学对话题作文进行讲解时,通常会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讲解一系列的高分作文方法,用固定式的语句来概括文章大意,并引出文章的潜在内涵。这种“参考答案”式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为死板和枯燥,极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打击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也忽视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基于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加大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节奏,导致教学内容更为繁杂,受到单一教学方式的限制,教师也无法去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收情况和理解程度,无法让学生能够有效感受到语文课程的人文魅力,也不能显著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四、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4.1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首先应当进行对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以成绩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衡量。而是应当加强人文教育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人文个性体验,接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同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不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以师生合作的教学形式代替传统的讲授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2加强人文精神渗透

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学目标中树立人文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渗透,开阔教学思路,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影响。而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理解自身教育工作的本质,,才能形成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将人文性教学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

4.3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是对外界客观世界的重要反映,高中语文教学也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应走进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悟人文关怀。教师应明确认识到文学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因此通过全面的眼光来进行人文性教学,带着语文课堂走向自然和生活,将书本知识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文学的人文精神。

4.4调整评价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是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需要转变以成绩分数作为评级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让功利主义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明确认识到每个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的差异性,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质性评价模式取代量化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目标的动态性和层次性,从而保障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从根本贯彻人文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罗慧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赤子(上中旬),2015(14):298.

第8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但是教学的重心仍然要放到学生身上,即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此带动高中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口,论述了几种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 学习兴趣 小组协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主体对象,也是决定教学成败与走向的最关键因素。做好学生工作,不仅是广大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影响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看似简单,实际上“困难重重”。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实际上要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但是当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被培养起来时,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更加轻松、顺利地推进了。所以说,对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进行研究无疑极具现实意义。

一、顺应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时期开展的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深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由此可见,让学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宰,并充分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浓厚兴趣,其实是教学成败的重要抓手。广大语文教师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强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和自,有效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把教育对象――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原本属于学生的学习空间、权利和义务都还给他们,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然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教学思想上存在偏颇,认为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教学方法上的技巧问题,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因此,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清楚认识到,在教师、学生、兴趣三者的关系中,学生是教师的培养对象,全部教学活动都应落实到学生身上,是针对学生来选择激趣手段,而不是运用手段来激发学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支撑,也是激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从心底喜爱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堂,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才能“水涨船高”。

二、加强语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另外,师生关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直接决定了教学工作的走向和成败。通常来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的“剂”和“催化剂”,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更重要的是,一旦师生关系处理得当甚至呈现出良好的局面,那么学生会将对教师的好感转移到语文课程上,对语文的兴趣、欲望也会随之增加。简言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带动高中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进步。

例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要尽可能地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们。一方面,这部分时间可以供学生们自主思考、做题或讨论;另一方面,这部分宝贵时间可以交由学生们灵活处理,或向老师提问,或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在部分时间内的师生沟通和互动,可以很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老师,同时逐步培育其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在课外、在生活中,广大教师更应该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们沟通、交流,强化与学生的关系……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之外,教师灵活把握上述策略,一定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良好效果。

三、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广泛的协作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想见,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下,语文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学生们的学习也必然更加有效率。因此,只有调节好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们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简言之,只有学生们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及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才有可能进一步活跃。基于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式教学,即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辅以“任务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每次的课堂授课都可以当作一次信息技术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每个小组都要通过相互协作与努力完成教师给予的任务,最终进行评比和总结,选出前几名给予激励和表扬。

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的推动下,高中语文课堂可以更多地还给学生们,学生也更加充满干劲与积极性。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小组成员必然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在小组任务实现的过程中,课堂被分割为若干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整体,其气氛的活跃几乎“跃然纸上”。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会越来越多,整个课堂会更加和谐、融洽,语文课堂必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因此,以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激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不失为新时期高中教学的明智之选,也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主人的有效方法,更是培养和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绝佳策略,应该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李建红.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J】.语文天地,2010(11)

【2】谢筱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1)

【3】宁雅芳.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29)

第9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范文

【关键词】高中 语文知识 教学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26-01

一、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知识的局限性

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高中语文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老师的教学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比较死板,主要是讲课本知识,没有跟实际联系,教学没有生动性、创新性;二是表现在教育局方面。教育局在编写课本时主要是针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还有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般一个课本能够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轨,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总结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都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不能找到的;三是表现在学生方面。由于高中生受到高考的压力很大,主要是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机械性的教学、学生机械性的学习,这样下去学生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感觉。因此,现在的高中语文知识严重跟现实断轨,影响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也影响了语文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差。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主要是针对高考而教学,教学的方法比较传统、落后,没有什么创新性。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老师在讲课时基本上就是一块黑板、粉笔,一本语文课本从开始讲到最后,就是那种非常机械性的教学,老师在讲课时起到主要地位,而且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完全是课本上的知识,甚至有些高中只讲高考所需要的知识,对现实生活中所运用到的语文知识根本不涉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思想严重不相符,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纯粹是应试性的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根本无法将语文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二、高中语文知识教学融于生活的措施

(一)拓宽语文教学的资源

我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能学到最真实的东西,而且有研究表明,一个高中学生两个学期在课堂上说的所有话才跟他在生活中一天说的话一样多,可见生活中的知识是多么的重要。由此可见,将语文教学知识融于生活是多么的重要。生活是一片无限大的“肥土”,只要我们能够将高中语文教学知识充分融于其中,才能使高中语文教学知识茁壮生长,充分发挥它的真正价值,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就会兴趣大增,语文知识也就会越来越多。

语文教学的资源不能只存在课本上,它的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像我们生活中周围环境、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时事要闻等等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将语文知识融于日常生活,教会学生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语文知识中,在生活中学会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游览名山古迹、访问名人雅士来将自己的胸怀彻底的抒发出来,可以观察现实的人生百态、生活习惯来加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从黄岩岛、问题中,思考中菲、中日之间的关系,从北方四岛问题中可以看出日本和俄罗斯之间的国际复杂关系,等等这些都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的,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将高中语文教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一定能够提高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改变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听课的地位,创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授课方式,使老师跟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不平等关系,而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价值观,使老师跟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存在一种朋友的关系在里面,甚至是亲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老师跟学生之间还要学会相互尊重,学生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辛勤汗水,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想法、创新等等,使老师和学生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只要这样才能使老师跟学生之间产生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说出来,认真投入到学习语文知识中,然后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语文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将生活中的元素引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可以说生活的边界跟教育的边界是一样的,生活在什么样的范围你所学的课程也就在什么样的范围。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知识中,一定要有生活中的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设立生活中情景,将实际生活跟高中的语文教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高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语文的真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将生活中元素引用进来,使学生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死板课堂,而是跟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使教学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真正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质量以体现生活化为最终评价标准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不应再是单纯一节课讲多少语文知识作为评价这节课堂质量的标准,而是将这节课堂所运用的生活化比率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能力有很大帮助。因为,生活化在评价课堂质量时是站在最实际的角度去评价的,是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利因素。在实际评价中它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目标具有统一性,评价非常公平;.二是评价标准多元化,注重人性的的发展。

三、结论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将高中语文进行生活化,使学生们在生活中能够很好的学到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