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教育经济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经济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经济学论文

第1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目前常见的双语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渗透型与穿插型的教学方法。

1.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

主要是指教师仍以中文授课为主,常规的课堂用语使用中文,仅在遇有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规定以及重点词汇时使用英文辅助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英文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双语课程容易开展,但是教学效果因为英文比例太低而受限。

2.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

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例行课堂讲授主要使用英文,仅在难点、重点、疑点处使用中文辅助讲解与说明。教学活动中,师生均使用英文教材,教师讲授及板书均使用英文,几乎为全英文授课。此种模式对师生的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优点在于双语教学效果明显,最能够实现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目的。劣势在于因对师生英文基础要求较高而难以开展双语教学。

3.简评从国家教高文件规定来看

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更符合国家对高校双语教学的要求,但是对于独立院校来说,应当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双语教学方法,既保证国际经济法课程实现国际化的目标,同时又切实可行与落实。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根据对独立学院师生特点的分析,包括硬件以及软件原因,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稍加改变较为适合独立学院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二、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价值有关

双语教学的性质,“主要有三种典型的观点,而且各抒己见:

(1)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延伸,属于外语教学范畴;

(2)双语教学不属于外语教学范畴,只是在学科教学中使原来的单语讲授变为双语讲授,教学语言由单变双而已,而整个学科教学内容并没有变化……;

(3)双语教学虽然不属于外语教学范畴,但与外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外语课教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成果,得以在双语课堂上进行了实际运用而身临外语语境之中,使外语课堂上的语言教育转化成了双语课堂上教育语言的‘learningbydo⁃ing’等”。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课程性质定位决定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首先,国际经济法双语课程是设置在法学院内的法学课程,而非外语课程,不是外语教学范畴。因此,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应当强调其法学教学目的的优先性;其次,方能强调英文法律专业术语的训练目的。英文法律专业术语教学是了更好地实现该门课程的法学课程教学目的,使该门课程达到最优化地与世界接轨的目标。切不可片面为了实现英语教学要求,而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夸大英语作用,过分将课时停留在英语环节,压缩法学实质内容深化的宝贵课时,弱化法律思维训练以及法学教学目的。所以核心价值必须坚守,这将为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准确定位。独立学院的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方法改革应当结合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学生特点。在坚持法学教育目的为首的基础之上,英文比重过高,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过重,学生忙于英文学习而忽于法律思考;英文比重过低,双语教学留于言表,不能真正培养国际化的学生。

三、独立学院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特点以及解决路径

近几年全国独立学院面临教学方向定位的改革,这将决定独立学院发展的方向。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其他非独立院校的双语教学方法不能等同,必须考虑其特殊情况,才能真正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际经济法课程讲授内容选择难度较大

1.课程内容的选择国际经济法体系、内容庞大

在短短一学期的48学时中将所有内容均讲授,具有相当难度。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将国际经济法的所有主要分支内容做概要介绍,平均分配课时,带领学生了解国际经济法的框架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国际经济法的所有分支内容平均涉及,较为全面。但其缺点是“泛而不精”,即每一分支内容只能泛泛而谈,有种“貌似学了却又不知所云”的感受;另一种做法则是以国际经济法实践中常用的分支内容为主,详细讲解,其他分支则讲授粗略线条,完善体系构建即可。这类做法弥补泛泛而谈的缺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内容略显微观和局部性。这两种做法各有利弊,侧重点不同。从笔者有限地观察经验来看,采用第二种做法的教师较为普遍。本人也主张采用第二种做法,与其蜻蜓点水,不如画龙点睛。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国际经济法中最常见的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细致讲解。国际经济法较明显的特点是“自学门槛高”。若缺乏一定经验教师的引导,国际经济法的自学难度非常高。第二种办法有助于学生入门学习国际经济法,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由对国际经济法较感性的认识阶段,上升为理性的国际经济法固有的思维阶段。一旦学生掌握了国际经济法的国际法律思维方式,日后自学便有较好基础。其次,简要介绍其他分支的主要内容,实现体系完整化目的。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院考研学生比例较高,每年硕士研究生考取比例在云南省排名前五位,这样的教学方法选择一方面有利于考研学生在国际经济法知识体系方面构建完整的框架体系并完成思维训练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为相当比例的选择司法考试的学生打好基础。因为国际贸易法律制度是司法考试中国际经济法的“重头戏”。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这些特点,第二种做法更具有现实意义性。

2.课程教材的选择课程教材选取方面存在难度

目前国内各类英文版国际经济法教材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材体系并不完整。本人建议选取国外的教材,但是这将产生额外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外教材价格偏高,学生难以承受。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建议教师自行购买国外国际经济法原版英文教材,提高专业术语准确度,然后将专业术语以及基础理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涉及的其他相关英文版法律文件,例如国际条约、国际组织的法律法规、案例等,大多可在国际组织网站上获取。

(二)教学过程中的英文比重问题

在独立学院,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英文比重不宜过高。这主要是由于三方面因素的考量。第一,法学院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加之云南地区英语使用频率不如沿海城市高,导致学生本能地对双语教学产生排斥性抵触心理。针对这一特点,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应当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第二,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的重视程度不高。目前,云南省国际经济法案件数量有限,导致学生功利性地看重其他部门法,国际经济法被视为边缘化的部门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程度;第三,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有限。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必须接受过国际经济法专业英语的训练,并追踪最新的法律法规变化发展情况,并能够流利、清晰、准确地用英文表达。这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根据目前的客观现实情况,如果独立学院英文比重过高,导致能够进行双语教学教师更加缺乏,无法落实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第四,对于英语基础较好、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因其具备一定的英文运用基础,稍加英文法律专业术语的训练,即能达到初级的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目的。因此,根据上述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结合学生英文基础不同的情形,英文占整个课时的30%左右较为适宜(中文内容占比70%左右)。30%比例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分别为课堂上采用英文PPT、英文表述关键术语以及必要的基础表述,英文专业术语纳入考试考核方式当中,英文案例以及英文视频的采用等。

1.课堂上采用全英文PPT

课堂讲授采用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方法教师可用英文制作国际经济法的教学PPT,给学生营造英文用语环境,PPT的内容应精简并重点突出。讲授方法可采用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方法,即以中文为主、中英文并用的方式。学生一边对照英文PPT做笔记,一边强化对英文专业术语的记忆。如此,在课堂上学生随即能够将中文与英文的专业术语进行匹配。传授法律专业内容的同时,介绍英文专业术语,实现法律理论基础教学以及英文法律专业术语教学的双重目的。对此,有的学者认为英文比例在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中应当不少于50%。经过实践经验的检验,在大多类似的独立学院中实现这一比例,难度较大,对教师与学生均是较大的挑战。而30%的比例对学生与教师来说,目前是一个比较可行的临界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授课过程中,在此基础之上,适当调整英文比例,增加或略微减少。

2.英文专业术语的要求纳入考试

考核当中将30%比重的英文分值融入考核标准中,即在各项考试考核标准中加入30%的英文分值比例。这无疑为促进学生提升国际经济法的专业术语英文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考试考核包括平时考核、期中考核以及期末考核,教师可根据各不同独立学院的细微差别在30%分值比例基础之上调整英文考核在每一考核类别上的比例。从实践情况来看,这一方法能够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国际经济法专业英语词汇,具有较为现实的实际教学效果意义。

3.英文案例使用将随堂案例以及案例作业更换为英文案例

这将加大教师的备课力度,也增加教学难度,但若持之以恒,教师与学生均受益匪浅。英文案例增加英文法律专业术语的实际运用机会,教师可引入“纯粹提示性教学”等方法训练学生思考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避免“纸上谈兵”。

4.英文视频的使用英文视频具有直观的冲击效果

可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如今,大多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可适当加入视频播放。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又可增加学生对国际经济法实用性的认可度,改变学生功利性地认为国际经济法不如其他部门法重要,诸如民法、刑法等,从而边缘国际经济法的思想。

(三)教师的培养实现国际经济法

双语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核心是师资水平。对于独立学院,既可以引入英语水平较高的法学教师,也可以培养内部教师。引入师资力量成本高、代价大。而培养内部已有教师,一方面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安定人心,提高教师队伍稳定性。

1.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

教师的发展与进步程度决定教学水平的高低。这取决于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以及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动力,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则是学校、教育系统的支持与扶助。教育部每年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各类国内和国外进修以及课题申报机会,教师可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和申报。独立学院可根据自身财务情况积极增加教师的其他进修机会,促进教师英语水平的提升。平时关注国际相关网站,掌握精确的英语表达。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国际经济法能否成功开展的基石。

2.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自觉学习各类经典教学方法,诸如赫尔巴特学派的经典“五段式”教学模式思想,包括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的教学方法;杜威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等。独立学院可邀请重点院校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的实践教师为独立学院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教学内容与目的、教学方法与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估等角度给予相应指导。

3.良好师德师风的建设

教学终极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教师的师德师风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身负知识以及品性培养的双重任务,应当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独立学院应当积极建设师生互敬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师德师风的建设有助于教师安心教学、认真教学、钻研教学,真正为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改革提供实战经验。

四、总结

第2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一、对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认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人们往往在不自觉地受着情境的影响。情境教学是在―定的情境中开展教学。它可以合理地解决教学内部的关系,使认知和情感两厢默契。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由教学需要出发,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把单调的文字知识变为饱含着浓烈情感的场景,以形象或情感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地进行,并且富于形象性和诱惑力。既便于学生领会和接受。又有效降低了教学梯度和难度,

从学科特点角度看,情境教学离不开形象,而语文教材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天然造化的自然美,倾心追求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乐观向上的时代美,自然景观,社会风貌,人生百态,风土人情,其古今中外人事物景,这些都与情境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语文学科特点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上看,情境教学中,因为情与境互为因果,两相依存,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智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教的投入,学生学得轻松,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

1 教师依据文章内容,创设出具体的场景或氛围。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里,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1)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创设

语文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知识,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制成课件,配以大屏幕画面,形成视频与音频的动感,这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精力集中,情感专注,比教师的一般讲解更有情趣,课堂效果更理想。如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通过视、听以加快学生的熟悉和理解。又如《祝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祝福》录像片断,让学生形象、全面地了解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使学生的一开始就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祥林嫂的身上。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

新课程高中语文课本有大量的插图,有说明文的实物示意图,有散文或诗歌的意境图,有小说戏剧的生活原形图,有记录历史风云变幻的珍贵照片。充分利用其创设情境,调动情绪,渲染气氛,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深刻地领悟课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2 以教师情引发学生情,由情感到境地。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有知识的,也有情感的,教师将自身的情感溶于教学中,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起其情感的涟漪,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感中,从而受到感染,唤起内心相应的情感。

教师的激情方式很多,暗示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例如训练心理活动描写,教师可以通过迟到的方式去暗示,课堂稍做喧哗,学生静等老师的到来,等不来,自然要想,平时老师很准时,今天是怎么了?有多少颗心也许就有多少种想法。

当老师述说了原委,一石激起千重浪,写心理活动,学生早已经“活动”了。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用一条无形的金线系住学生的思想,“牵”着他们去感受,润物细无声,每个人都进入了情境。这样,心中有情,下笔怎能没有物呢?

3 借助教学情境与教材情境在意向上的相似性,在相似中把课文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1)有表情朗读。即在读中使“我情我景”与文章的“彼情彼景”逐步达到合而为一。唯有情,才能进入角色,理解文章的语脉和精神实质;唯有情,才能沿作者的感情脉络读下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唯有情,才能人境,才能与文章亲近,才能最终呈现学生情与文章情“两情相许”。

第3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经济学是考察社会经济现象、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而计量经济学则是揭示经济学理论所考察的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关键取决于能否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理解经济现象,能否构建恰当的经济模型,能否准确进行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使研究结论客观反映经济规律,进而为政策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目前,虽然计量经济学已被列为高等院校经管类各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培养好计量经济学人才任重道远。为更好提升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计量经济学人才的培养。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重在培养学生基于经济学理论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勇于提出问题。譬如,在研究通货膨胀时,学生应回顾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等通胀形成机制,思考这些理论能否解释现实。以始于2009年下半年的通货膨胀为例,显然,每个人都经历与感知到了该轮通货膨胀对自身的影响,企业家感觉到原材料上涨,居民感觉到菜价上涨,学生发现食堂饭菜价格上升。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思考此轮通胀的原因与货币供给过多是否相关,进而要思考此轮通胀与过去通胀是否存在相同特征。教师要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这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与研究计量经济学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理解经济问题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对同一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存在不同的看法。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快速的知识更新使得师生需要不断学习与研究。此外,经济现象本身也伴随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复杂变化,对这些日益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的深入考察,也考验着我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的能力。因此,深刻理解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机制,重在能否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仍以通胀现象为例,学生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货币需求函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广义货币(M2)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观察,M2增速于2009年起快速下降,但与此同时,通胀却表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该现象提醒我们,若以非线性货币需求函数建模,则可以揭示通胀与货币需求间的复杂关系。为此,适时引导学生针对我国特定的数据,探索性研究通胀与货币需求间的复杂关系,能够培养其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计量经济理论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重要落脚点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于能否发展计量经济学理论。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通胀现象,逐步提出以下问题:如何检验通货膨胀与M2是否是平稳序列?这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该关系是否具有非对称、非线性的特征?怎样检验与估计非对称、非线性的长期均衡关系?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与发展计量理论,这需要我们拓展既有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因此,在研究中准确理解与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特别是针对数据特征拓展计量理论,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的重点。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改革路径

现代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单位根检验与基于非平稳变量的建模技术;描述经济现象复杂动态性的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这些理论与方法与之前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相比存在较大区别,为使教学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相适应,许多教师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突出实验教学等角度思考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基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角度,借鉴以往教学改革的有益建议,结合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现实状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以下方面践行教学活动。

(一)立足引导与启发

首先要清晰讲授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适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智能。例如,在讲解参数估计量的线性无偏最小方差性质中,应分析估计量是被解释变量的线性样本组合,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估计量的本质,在理解估计量为一个随机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其是否服从特定的分布,最终引导学生理解估计量的方差以及对备选估计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基于估计量的有效性,再讲解渐进无偏与渐进最优估计量。接下来,适时展示线性无偏最小方差估计量的仿真结果,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计量经济理论,把引导学生学习和“教会学生学习”一体化。

(二)贯穿“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位一体

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从经典计量经济学适当拓展到现代计量经济学,并据此阐释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注重学生的学习反应,清晰介绍相关前沿理论。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重在:一要阐释回归分析的产生背景及其内涵;二是要培养学生根据我国数据构建计量模型的能力;三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讲授内容进行延伸。计量经济学前沿的理论与方法集中在文献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结构从教材延伸至文献中。比如,在讲授异方差时,适时引出ARCH模型及其应用;在讲授面板模型时,适时延伸到动态面板模型与广义矩估计,并结合我国各省市城镇居民收入的面板数据,介绍动态面板模型和广义矩估计的分析思路。这种适时适度地引申新的知识,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概念,还启发学生拓展知识进行应用研究。

(三)充分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技术

针对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望而生畏的现状,我们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技术,通过编程将计量经济学中晦涩难懂的估计与检验理论转化为仿真结果,使得学生对抽象数学公式的模糊认识,转化为对仿真图形直观深入的理解。比如,线性无偏有效估计量的统计含义,既是参数估计中最基础的知识,又是大多数学生难懂的部分。在教学中采用仿真实验和仿真图形,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理论产生直观的认识。又如,模型的误设定(如随机误差项的异方差性)及其导致的相应后果,是学习传统线性计量模型基本假设的重点,由于需要较强的数理统计学基础,这部分内容不但学生难理解,也是教师难以诠释清楚的问题。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能够形象展示违背经典计量经济假设下所导致的结果,促进学生对设定正确模型的重要意义产生深刻理解。这种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不仅避免数学方面繁杂的推导过程,防止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望而生畏”,还培养了其创新性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创新策略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主动学习”与“干中学”这种新型教学理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如下策略。

1.在课堂讲授中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问题,适时延伸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对相关前沿文献的学习。例如,为何采用标准差衡量估计量的精度?OLS与广义GMM的估计原理区别在哪?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概率分布为何区别于常规分布?通过不断提出类似问题,与学生“互动式”讨论并且解答问题,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还有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协调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模型设定、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等,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理论和方法,并促进其学以致用,能够进行经济学研究,但绝对不应以软件操作教学替代基础理论的教学。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适时操作相关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解释软件输出结果,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

第4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生本教育的提出基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由于我国传统课堂教学多以知识讲授或者说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被动者,传统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全球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由此,全世界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一些教育研究者提出,教育应当面向学生,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力求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其一,在学科为主的学习内容上有所突破;其二,在学习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其三,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方面有所突破;其四,突破传统的评价方法;最后,在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即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变。生本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2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内涵

顾名思义,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是由郭思乐教授最先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生本教育是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洪流中诞生的,也是适应我国教学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本质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一切为了学生”。这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目标和宗旨。一切为了学生,就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制定、教学方式的安排等等,都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其次,“尊重学生”。这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学生也是有生命的独立个体,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见解,甚至是疑问。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最后,“全面依靠学生”。这是说教师要把课堂和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们要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经济法教学改革实践

3.1注重经济法教学的实践性随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法律专业学生对司法考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司法考试的实用性较强,对学生各方面要求也较高。那么,对司法考试应该怎样教学呢?其与法律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笔者针对这两个问题重新设计了经济法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联结,尤其是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转变。教师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讨论专题案例。组织专题讨论和讲解重点时,要基本遵循“基本法理+比较法学习+法条研读+司考仿真题练习+案例讨论/模拟+综合点评”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环节组合编排上,笔者在基础理论、法条解析、案例研讨、比较法学习等板块比率上进行了调整,适当降低了对基础理论的讲授,而比较法学习、法条解析与案例研讨等实践环节则列为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三,在研究性学习环节中,在全面、系统地阐述经济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近年来经济法学的最新理论研究和立法发展反映在教学中,对近年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积极探讨,使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最后,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安排学生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作为平时的作业,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分别占课程成绩比重的30%和70%,考核题目偏向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类型,引导学生关注与经济法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

3.2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促进师生互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学案例,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传统案例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针对文本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各情况所蕴含的经济法知识进行解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并不能真正融入到案例情境中去。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会有明确的身份概念,也会针对自身所处的位置具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对案例中所包涵的经济法知识会有更加清晰的辨别意识。同时,角色扮演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角色扮演所产生的其他作用也很多,例如,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且,学生无需走出课堂便可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境,还能在角色的矛盾与抉择中凸显自我的个性。可以说,角色扮演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最好手段和方法。

4结束语

第5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均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非常关键。经济学原理通常是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入学必考科目,也有不少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目前已开设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经管类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近1800人。该院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比如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相关教研室多次赴黄山市外贸企业就外贸人才需求和外贸人才能力要求进行调研,了解到外贸企业注重沟通交往、洞悉客户心理、与客户商务谈判等能力,尤其看重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中,微、宏观经济学课程被定位为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平台课程,除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在第二、第三学期外(新生英语成绩有录取门槛要求),其余专业均开设在第三、第四学期,且在师资有保证的情况下尽可能开设双语教学。

二、微、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目标定位

我国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教学营造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内接受训练,获得使用外语表达专业知识并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微、宏观经济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重在激发学生以英语作为媒介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兴趣,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经济学术语的英文表达。这有助于学生接触并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捕获国外先进知识,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扩展专业视野,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影响微、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更新

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否及时更新决定了师生双向交流中学生的主导地位能否实现。如今课堂说教现象严重,很多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及时沟通,忽略了以互动式与学生自主式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在非母语授课的语言障碍下,教师一味地“独唱”往往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阅读、使用英语原版教材的兴趣。有些主讲教师在实践中只强调英语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教学组织形式不能有效创新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否有效创新决定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质量。原版经济学教材普遍通俗易懂,所以教学不应重在选择中文或英文教材,而应注重内容讲解的英文比例。目前经济管理学院根据专业性质区分了英语口语使用的比重,对入学英语成绩达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加大了英语口语的教学比例。在当前扩招形势下,各项教学资源稀缺,双语教学所提倡的不超过25人的小班制教学无法得以实现,而学生之间英语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视同仁地实施双语教学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双语教学氛围不能有效营造

双语教学氛围能否有效营造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双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是双语教学效果实现的基础。目前很多学校难以经常聘请外国学者讲学,无法提供英文文献借阅,也不能搜索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访谈类影像资料,定期播放英文电影和国内外英语电视节目也仅占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很小比例。学校无法创造多渠道的英语语言环境,没有营造出浓厚的的校园英语氛围。

(四)考核形式不能有效改革

考核形式能否有效改革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受学生英语能力的限制,平时作业的完成、课堂提问的回答、试卷的命题及作答等多元化考核方法很难真正从“英文命题、中文作答”转向“英文命题、英文作答”,至少在大班教学下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作为期末考核形式之一或构成总评一部分的口试很难真正实行。

(五)同行交流促教学不能有效开展

同行之间教研、教改交流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影响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质量。除一些公共课外,高校专业课集体备课现象并不普遍,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进、合适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梳理、教学重点的明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修订以及作业布置和批改等环节缺乏沟通。

(六)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有效利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否合理利用是双语教学尤其是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必要条件。PPT的引入为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但很多教师的课件过于吵闹、花哨,不仅没有有效地辅助教学,反而干扰了教学。微、宏观经济学教学需讲解大量的图形,而这往往需要通过自定义动画来展现。足够的耐心、严谨的态度不可或缺,稍有疏忽曲线就会出现顺序错误。这对推导结论的伤害是致命的。

(七)双语教学不能真正有效推行

双语教学目前已成为教育部评价高校教学能力的指标之一,在此要求下,很多学校盲目推广。双语教学非英语专业主讲教师英语表达能力欠缺,英语专业主讲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加之语言环境缺失、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学生难以对双语教学产生兴趣。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测评打分偏低,影响后者职称评审。以上情形使双语教学半途而废,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四、基于PBL和CBL教学法,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在众多影响微、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的障碍中,作为双语教学实施主体,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学生学习兴趣能否被有效调动,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密不可分。教师不能盲目追求双语教学,应在熟练地用中文讲解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再实施双语教学。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素养,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尤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应逐步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若能把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和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法有效结合,双语教学的效果将大大提高。

(一)基于PBL教学法,实施知识点的引导和传输

PBL教学法变教师讲授为学生主动学习,它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中,并通过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双语课程而言,由于语言障碍,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去预习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通过PBL教学法予以引导。它要求主讲教师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并能灵活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它还要求主讲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督促,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因材施问。因为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忽略,过难又会挫伤其积极性。

(二)基于CBL教学法,实施知识点的提升

CBL教学法要求教师将每一位学生充分融入案例中,使他们尽可能有效率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分析相关信息,从而解决问题。提高用英语表达经济学课程专业知识的能力不能被动接受,而应让学生在教学中时时参与。这对80、90人的班级来说并非易事,引入CBL教学法可解决这一难题。在这种方式下,案例的选择很重要。选择较复杂的案例能很好融入已讲解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在对抗中(CBL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集中学习和分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表现为其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应保持公正,教师的公正评判会使得不同小组的学生相互学习。最终成绩的评定通常在三到四轮的对抗后才会产生,每一轮结束教师都要进行讲解,并根据具体情况或请各小组成员随机补充,或就共同错误予以纠正。这对强化知识掌握非常有意义。

(三)基于PBL和CBL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第6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教育 英语教学 艺术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初中各个学科中的应用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就信息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提出了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从思想意识上主动去尽进行探究性学习,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情境,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减轻了认知难度,起到了变难为易的作用。以朱自清的《春》一课的导入为例,我们可以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和渐绿的群山,初生的小草,灿烂的杏花以及随风摇摆的柳条这些画面制作成视频材料进行播放,在范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合作式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适应目前学习型社会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特点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这种能力的条件。以《石壕吏》一课为例,我们可以分为前后两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带领下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帮助,完成课文内容自学。主要包括对作家的作品,文章的时代背景,个别词语的理解等等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纳。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第二课时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发问,并展开讨论以达到加深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目的。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的设计既增强了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又发展了资料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建立在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促进自主合作式学习意义有多重大。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7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一般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般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双语教学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获取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而是指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学科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更不是翻译教学。因此,双语教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学习学科知识、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前沿理论。简而言之,双语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经济类学科,是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的结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兼顾的指导思想。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预测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外贸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本科教学逐渐普及化的趋势,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本科阶段应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强调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呈现的主要特点为: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英语的学习放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要求通过四年以英语为主体的专业系统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在毕业时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和至少一项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从毕业生择业意向和工作表现来看,具备良好英语水平和技能的学生就业率明显较高。就业后这类学生能够较快地独立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因此,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外贸岗位更欢迎这类人才,使得这类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双语教学能最大程度满足上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英语、用英语。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各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与金融领域将逐步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将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大量的跨国公司将进入中国或在中国开展经营业务,这使得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更加受到青睐,由此彰显出双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4号文件,其中提出推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大大推动了全国展开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若要达到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双语教学必须要形成体系。笔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包括教师、学生和配套条件这三个要素在内的三角形模式。

首先,要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师资建设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双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其他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和谐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流利的进行两种语言的表达和全面的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提升教师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首先,可以采用“送出去”的办法,这样使得教师能够在全英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强化,这种办法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方法时间短而且由于费用较大只有少数教师能有少数的机会。第二,可以采用“引进来”的办法,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国内双语教师作为其助教,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可以采用同行研讨的方式。各学校双语教师互相到对方院校进修或定期研讨。总之,就是要连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建设双语教师师资队伍。

其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双语教学的本质是使得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思维,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双语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最后,是要完善各项配套条件。双语教学要形成体系,除了以上两点外,还不能少了最后一点,即各项配套条件的完善与建设。就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学实践而言,笔者认为这些配套条件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国际贸易专业具体哪些课程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要看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例如,理论性教学课程《国际经济学》和实践性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教材的选择,笔者建议,还是应该选用国外教材,只是在使用时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只要教师注意与中国实际结合,解释好国外的相关背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没有问题的。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该选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课堂教学可以把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讨论等多种办法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密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于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强化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室模拟业务教学和社会实践分散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的能力。在实验室的模拟环境中学习用外语填写单据进行谈判的能力,再到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外语演练,最终达到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夯实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精神方面的激励和连续不断的培养进修机会。而对于学生而言,涉及国外相关学习资料的广泛提供、双语课程学分的适当增加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双语教学涉及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两方面的内容,考核时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知识考核程度为主,英语语言技能考核为辅,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考察。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曾伟,郑金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J].双语学习,2007,(7).

[3]田俊芳.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第8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与经济 教学方法 双语课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机部分”。 安徽财经大学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教学工作、外派师资接受培训、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双语教学的界定。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是特指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采用外语(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开展和组织教学的活动。双语教学应包括以下要素: 1 . 采用原版教材。授课教师应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情况。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节不适用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授课教师可同时指定多本参考教材。 2 . 使用外语授课或课堂讲授以外语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还用汉语授课,笔者认为这不是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使用英语完成备课、多媒体幻灯片、课堂讲授、课堂活动组织才是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使用外语。笔者认为,对一些术语的表述可以适当使用汉语,但使用中文讲授的时间不宜超过总授课时间的2 0 % 。 3 . 学生考试形式的设计和成绩的评估。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灵活设计,采取英语口语面试和英文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一直都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学用书。如《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 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固定教材Warren J. Keegan编写的《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我们选择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其次,教材同经济学科核心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第三,相比较而言,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客观性,作者能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和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政策,“大国主义”的思想较少;第四,教材和我国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较好的接轨事态。当然,国外教材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如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选择,抓住主要的内容,对于那些与国内教材重复的教学内容、章节和报道等一律删除,或让学生自行阅读。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 各高校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到了大学三年级 ,相当一部分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还有一些学生达到了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学生普遍已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因此,我们把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并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连续安排双语教学。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已经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英)、国际贸易(英)、国际市场营销(英)、电子商务概论(英)、特许经营(英)、国际商法(英)等六门双语教学课程。

(三)双语教学课堂实践。 1. 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英语沉浸式教学法(Englishimmersion)和参与法(Participation method)。所谓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语授课,教师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顺利的掌握英语,掌握教学的内容和其它知识。当然,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经济术语,教师用汉语给出其准确的含义,以使学生对术语和定义有准确的理解,但是汉语解释十分有限。 所谓参与法就是在教学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也比较牢固。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时,我们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要素丰裕的国家——要素价格较低——具有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优势——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对价格上升——要素价格均等,然后配以图形予以解释。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

2. 多媒体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课件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全英语,这有利于进行沉浸式教学,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同时,用英语制作课件可以避免因教师对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带来的不利影响,上课时我们逐条、有时甚至是逐词显示讲授的内容,让学生看起来更加容易方便,重点更加突出,让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运用多种考试形式。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努力改革当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增加了双语教学课程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双语教学的成绩评定注重平时考核,使成绩构成多元化,力争改变“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一考定成败”。我们注重平时考试,并不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 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同时对采用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成绩予以注明,从而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较好的条件。 三、加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制定长期的双语教学规划。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作,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W T O 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国际商务)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在现有的双语课程基础上,考虑增加一批适应于全球化的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并且要特别注意这些双语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形成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课时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原版教材的特点,安排足够的学时,以保证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力度。 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较好的英语水平。然而,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或者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阅读文献与看专业杂志的能力较强,但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差,进行课堂教学困难仍然很大。因此,培养既能熟练使用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途径。 一是自己培养。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法,也还可以选送一些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进修,由外国教师任教,采取封闭式的训练,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另一种方法就是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学校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外人员归国进行教学工作,或者聘请其它外籍教师(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教学工作。

(三)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教学内容,就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把平常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论文竞赛、课堂小组辩论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双语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纯汉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长。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专业课程直接开到实习基地,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或专业化人士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优越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学习双语教学课程的主动性。

(四)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双语教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不无关系。我们认为应尽快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的特定评价体系,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好双语课程的认定工作。根据大家普遍认可的高校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对双语教学的层次做好界定,并根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工作量补贴,以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双语教学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内部开展双语教学交流与研讨,开展教学竞赛、组织观摩教学,邀请专家、外籍教师,包括外语专业人员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组织学生评教等。

第9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共产品;生产力;资源配置

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快速、环保、运能大等特点,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优先考虑的项目。据统计,我国现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在建线路总长度超过390公里,有1500公里线路正在规划建设中。轨道交通在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人、车辆、机电以及社会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作出一些思考。

1轨道交通安全的“公共产品”特性思考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就是同一单位的公共产品可以供许多人共同消费,某些人对该产品的享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享用;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给公众,不论何人都可以享用,任何人不得加以排斥。

安全属于社会秩序的范畴,是对人、对财产、对环境保护类的无形产品。轨道交通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表现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不会因一些人的“消费”而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但是,会因某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隐性短缺或显性短缺。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在没有形成事故以前,个人是“免费”消费着他人所制造的“安全”这一产品。但若个别人不遵守安全规程甚至违法犯罪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会危及无辜,不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同时会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例如,今年7月份英国伦敦地铁爆炸;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毒气;2003年2月韩国大邱地铁纵火;2004年2月莫斯科地铁爆炸、大火等案件,伤亡惨重,损失、影响巨大。

地铁公司作为企业,其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这类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已被实践证明,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导致市场失灵,使政府调节成为必要。关系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单个企业无力承担起全部义务,政府应当作为公共产品来供给。

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公共产品是指政府通过微观参与提供生产性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的投资与建设可由政府部门负责,授权地铁运营公司以经营权,并将基础设施以租赁形式租赁给地铁运营公司,象征性地收取租赁费。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比任何个人更有全局观念,更关注社会的均衡发展与民众的利益,能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相对而言,非国有市场主体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意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承受利益损失。因此,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出发,经营轨道交通产业一般仍应以国有经济为主,有条件地允许一部分非国有经济的介入。

广义的公共产品除了基础设施外,还包括立法执法、反恐防暴、公共政策、各项制度安排等。针对地铁运营中可能发生的灾害性事故,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防治这些社会性灾害的公共产品。为保证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越来越需要政府提供如公共政策、政府规制等广义的公共产品。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以为轨道交通各经营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并为广大乘客制定安全乘车的行为依据。政府规制作为政府的一种治理工具,意味着政府通过制定特定规则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要约束因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过分膨胀而导致他人与社会公众安全利益受损。

在保证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上,政府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加强,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安全性。

2轨道交通安全的生产力特性思考

安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物态和条件,还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活动,是通过对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组织、控制和调整,以减少事故和降低事故损失,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结合,间接促进了经济增值的一种活动。安全活动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还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因此,安全具有生产力的特性。

生产力是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物品的能力。轨道交通安全具有生产力特性,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属性,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安全状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一定程度上讲,轨道交通安全程度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力是由人的要素和一系列物的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体系,轨道交通安全也是受到人、车辆、机电等人的和物的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轨道交通事故分析证明,这些因素是导致轨道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人的因素看,既有因乘客未遵守安全乘车规则所导致的事故,也有因为工作人员职责疏忽而引发的险性事故。从物的因素看,车辆、轨道、供电、信号等故障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

生产力反映的是人类的劳动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人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社会结合能力不断累积和提高的结果,因而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

统计表明,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有关,所以抓运行安全首先要抓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牢记“安全第一”的运营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和麻痹大意。

迅速的反应和正确的措施是处理紧急事故和灾害的关键,只有增强员工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才能把事故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了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除了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还必须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逐步提高各有关专业和工种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协同配合能力和对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达到锻炼员工队伍的目的。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和运输效能,提高生产力水平,还必须抓住其他车辆、轨道、供电、信号设备等一系列物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关联到列车的安全运行,必须引起建设和运营企业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对策。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又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扩展新的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等多种途径,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作用渗透于轨道交通安全的每一个要素,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安全运营就不可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首先要用科学技术促进人员素质提高,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员工,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岗位所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提高车辆等装备的科技含量,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采用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系统设备,是提高运营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中,地铁是人流最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其可靠运行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条件。把这些机电设备纳入统一的智能化的管理,通过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监控管理,是确保地铁内安全的关键因素。

3轨道交通安全的资源配置特性思考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它的数量是无限的;“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是不足的,稀缺的。从经济资源稀缺性的事实出发,就产生了资源配置的问题。

轨道交通安全属于“经济物品”,它是通过政府、企业、乘客和车辆、轨道、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因素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对安全的投入受到客观经济水平的限制,它的数量不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安全投入下,获得最大的安全效益?这使轨道交通安全具有了资源配置的特性,即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增进轨道交通的安全,实现最优化。

安全资源配置是安全活动与安全产品生产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安全活动各环节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问题。可以这样认为,轨道交通的设计和建设属于安全产品的生产,而轨道交通的运营则属于安全活动。

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可控资源是一定的,这些资源一部分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另一部分配置在安全活动上。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决定着生产与安全之间能否协调统一,决定着轨道交通安全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在安全资源配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资源配置问题首先要解决多少资源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多少配置在安全活动上,安全资源配置应该以最优化作为配置效率的标准,以实现安全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的协调统一。

过去,政府或企业抓轨道交通安全基本不介入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只是在投入运营后承担起安全监管或实施工作,将安全资源倾力投在运营中,这是不合理的配置方式。实践证明,运营环节能否正常和安全,和前期的方案论证、设备和信号的选型、以及设计和施工环节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开通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的优势,在设计、建设、运营中,有效实现安全资源的合理整合,通过运营部门全过程参与新线的设计、建设和调试,将运营现场的经验与实际问题带到设计工作中,使设计充分考虑运营安全的需要,将安全的关口前移到设计、建设阶段,把对事故的事后的弥补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使安全资源在安全产品生产和安全活动中得到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