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投身实践,巩固专业知识技能
由于我班同学是师范类学生,因此课堂教学经验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寒假期间,我班xx等同学从事了家教辅导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该同学为无偿辅导,得到了周围邻居的一致好评。该同学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不但传授了科学知识,增强了个人能力与经验,也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从而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发展,宽视角服务群众
为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我班6人参加了形势多种多样的技能实践活动。其中,3人进入工厂并体验学习管理经验,1人进入饭店工作,1人进入电子厂学习相关技能,1人进入大棚学习种植技术。在各行各业的社会实践经历中同学们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用自己的汗水为群众送去了生活的便捷,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班xx同学在寒假期间,心怀感恩回到了母校,做了调研。为母校的发展做出了记录。她们在实地调研、听取信息、阅读文献、网络查询的基础之上,总结整个调研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整理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调研报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人们对于其母校的关注。
四、深入工厂,学习创业
关键词:实践活动 德育生活化 主途径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日新月异的社会,让农村学生接触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接受生活实践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在校园、在家庭、在社会的各类实践活动中的自主选题,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选择,学会自主管理,把德育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农村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实践活动
1.经典诵读
学校要求每节课前五分钟统一为《三字经》、《唐诗宋词》、《弟子规》等经典诗文诵读时间,学生在校园广播的统一播音指挥下朗诵经典诗文,感悟经典文化。并播放优雅古典音乐,营造经典诵读氛围。定期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和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趣。
2.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重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结合实际,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项目化、实践化,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等形式,传播凡人善举,倡导修身律己,教育感化我们身边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自觉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道德讲堂要按照规范的“五一”流程,即唱一首道德歌曲、讲一个道德故事、诵读一段经典语录、作一份道德承诺、送一句爱心祝福。主讲人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学校老师,特别是大学和中小学的品优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3.文体展赛
每年的艺术节以“真、善、美”为主题,成立了舞蹈室、合唱团、器乐组、表演组,参加县市级比赛,曾获平凉市中学组合唱比赛一、二等奖,庄浪县校园剧表演一、二等奖,通过师生摄影展、节花卉展、菊文化寄语、师生书画展等,展示学校艺术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教育成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每学年运动会通过组织开幕式,班级入场式和师生大型团体操表演,排球赛、乒乓球赛、篮球赛、师生足球赛、田径比赛、广播操比赛等,激发了学生积极拼搏、为班争光的意识,增强了师生凝聚力,提高了师生身心素质,展示了师生精神风貌。
4.科技创新
学校每年科技节以“实践.创新”为主题,学习探索和研究相结合,兴趣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实际应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举行等科技小创造、小发明比赛,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师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兴趣,丰富了高科技知识,培养了科学精神,增强了为国振兴努力学习的责任感。2016年7月11日至12日,第十八届“飞向北京 飞向太空”甘肃省青少年科技体育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和第十七届“我爱祖国海疆”甘肃省青少年科技体育航海模型教育竞赛在兰州东方中学举行。我校再创佳绩。29名同学参赛,8名选手获一等奖,5名选手获二等奖,11名选手获三等奖。我校获得2个团体第一名和3个团体第二名,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辅导教师万志炎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二.家庭实践活动
1.当家作主
学校举行了“今天我当家庭主人”家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家里充当“父母”的角色,干一些买菜、做饭、洗碗、浇花、洗衣服等日常琐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播种、除草、施肥等,让他们体会父母每天为其付出的辛勤劳动,体味父母劳动的辛苦。珍惜吃穿等来之不易的生活用品,
2.感恩教育
每年定期举办以对话、写信、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村家长和孩子互相走进对方的心灵,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切,对父母更加爱戴和尊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感恩中不断成长。让浓浓的亲情荡漾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头,让亲情成为学生自我要求、自我发展的内动力。通过告家长书,向家长提出“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向孩子提出“我为父母分忧愁”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生活的自理,减轻父母不必要的负担。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3.网络互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创建网络平台,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形式,让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教师定期学生在校学习纪律等情况,家长即使外出打工或忙于农活,随时反馈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网络教育便于家校交流,提高了教育实效性。
三.社会实践活动
1.农业实践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庄浪农业大县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学生去周边农业基地,田间地头,进行学农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活动。如听取庄浪县全国科技模范吴永斌的“庄薯三号培育技术”等高新科技现场讲解,如每年春季组织学生上山植树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田边地头,学习农业科技,周末要求学生帮家长干一些力能所及农活,如除草、浇水、施肥等,举办农业知识有奖竞赛,使学农社会生活教育成为学生了解农村、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2.村社见习活动
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学生进村进社活动,到各村社进行见习活动,内容包括学习、宣传、组织开展社区活动。每年评选一批优秀小组与个人,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村社实践工作,学生优异的见习活动每年都受到所在村委会的高度评价。
3.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成立了中学生志愿者协会,制定了志愿者章程,长期为孤寡老人、烈军属、聋哑学生等献爱心服务。上街巷宣传、募捐、打扫卫生等服务始终是我校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享受社会助学金的学生还自发组建了校内义工服务队,积极回报社会。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懂得付出,懂得责任、懂得回报。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感恩是大学生要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让大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更好的去思考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能够为自身承担责任和义务而努力。一个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讲道德、讲诚信的人,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主力军,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他人富有爱心、对工作全力以赴、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父母的付出认识较为深刻,对父母的感恩意识也较强,表明大多数学生能主动与父母联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和父母联系很少,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地交流,不经常和父母谈心聊天;亲情意识比较淡漠,关心父母和表达感恩有一些欠缺。也有少数学生不关系和体谅父母,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二)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和感恩意识,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才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毕业后背离诚信,在有能力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依旧拖欠偿还,给国家和学校造成负担。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感恩之心和责任之心。
(三)对同学和朋友的感恩意识
调查显示,在处理和同学朋友的关系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同他人有良好的关系,很多学生具有互帮互助的意识,共同进步,认为同学朋友的帮助对自己有非常大的的影响,也有少数学生但也有少数学生在这方面认识有偏差,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认为个人的成长与同学朋友的帮助关系不大,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在对待和他人的关系上缺乏感恩意识。
(四)对学校的感恩意识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毕业后会经常回到自己的母校看看,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以后可能还会回来看看,也有少数的学生表示自己毕业后不会回来。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母校有很深厚的感情,但也有不少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感情淡漠,缺少归属感,缺乏对学校的感恩意识。
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这对帮助大学生培养感恩心、树立责任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倡导感恩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的重要基础。从认知层面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贯穿感恩教育的思想,要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从情感层面上,通过结合生活中一些生动、典型的事例和身边的真实故事感动大学生,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实践层面上,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的感恩行为。
(二)丰富感恩教育的载体,创新感恩教育的方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感恩教育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活动载体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创新性上下功夫。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可增加感恩类电影、视频宣传片的放映,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做好表率作用
高校教师要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感恩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教育技能水平,关爱学生,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实际工作当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自身怀有感恩心和仁爱心,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用自身的形象去影响感染学生。
(四)建立科学的思政课考核体系,实现教书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一
从的“农村包围城市”,到现在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鲜明地体现了农村的重要性。农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探索。近年兴起的大学生村官、三下乡等活动,让我们对农村有了一份期待,期待深入了解农村,期待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满怀对农村的希望,我们组织了这次三下乡活动。什么是三下乡?那就是送心理、送科技、送文化下乡。任务虽艰巨,但我们充满信心。
不仅有对于农村的希冀,我们团队是来自7个学院,3个年级的大学生,我们又有种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愿望。
带着希望,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来到了xx市xx县xx镇,我们的第一站是xx镇政府,接待我们的是招商局xx局长、团委季书记以及我们亲爱的xx姐姐。他们的热情款待,我们铭记在心。顿顿吃荤的,餐餐吃撑的,天天吃好的。我们接受了政府的款待,但我们内心深处是愧疚的。政府对我们的款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尊敬,更是对能给农村带来福利的三下乡活动的尊敬。而我们呢,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真正为农民考虑,为农村谋利,才能不辜负政府对我们的希冀。
我们的第二站是农民自发时蔬大棚,有园艺学院的肖教授和徐教授莅临指导,他们与农户专业性的交流,我们叹为观止。深悟专业的重要性,坚定了要学好专业课的决心。农户还邀请我们吃当地无公害西瓜,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朴实、勤劳、热心、的农户。难怪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这将使我们一生受益。
我们第三站是xx镇第二小学,开始我们的捐书活动。我们与校长及各位老师亲切交流,认识到农村儿童问题依然存在,父母早出晚归式的准留守儿童,中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儿童上学交通的不便。我们此次的募捐活动远远不能解决农村小学面临的困难,这需要国家政策,当地政府以及村民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第四站是xx社区葡萄园,杨大姐跟我们讲起她的辛酸创业史……慢慢扩大规模,逐渐规范管理,不断开拓市场。目前占地800亩,以葡萄园为主,还有鱼塘、养鸡场、养鹅场等,近年杨大姐还兴起农家乐,有许多外来人员关顾。为了更好地发展,非管理专业的杨大姐准备明年开始实行承包制,将葡萄园分区承包给不同的农户,并实行奖励制度。尽管今年葡萄园与道路瓶颈式的困难—生产期延迟,但杨大姐信誓旦旦地说,通过她的改进,可以克服困难,发展地越来越好!杨大姐还谈到了她的理想,等她老了,就种植20亩葡萄园,自给自足,与亲朋好友享用……我们都发自内心地羡慕杨大姐的胆量与魄力,这份感动也是在学校学不到的……
我们第五站是xx畜禽有限公司,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养殖场规模之大。该公司采用与农户合作的方式经营,公司提供成本、技术,并承担主要风险,农户从事实际养殖。该公司有机地将农户组织在一起,带动农户一起致富,促进我省畜禽业的快速发展。在公司,还有用于畜禽研究的实验室,用于预防、诊断并治疗畜禽各种疾病。公司关总对我们照顾有加,悉心带领我们参观公司设备,并组织我们观看关于公司整体发展的视频。看到了xx畜禽有限公司的发展,我瞬间对我们所学的专业—动物医学,充满了希望。这份自信,将伴随我一生。
贯穿整个三下乡活动的是心理学调研,也是我们队伍的特色所在。包括村镇社区美好乡村建设、环境宜人性、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和谐的心理学测评调查。深入农村,进行调查,是一种锻炼,更是一份荣幸。当我们表明意图,自报家门,说是xx农业大学的学生时,农户都乐意合作,认真填写调查量表,并招待我们喝水,还有邀请吃饭的呢。面对农户的热心,我们用感恩的心来回报,尽力解决切实问题。当然,也有人防备心比较强,不愿与我们交流,铁了心认为我们在推销……我们只能无奈感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悟。而我们三下乡队员读了书,行了路,阅了人,名师指了路,自己也悟了……等待我们的就是进步!
我的座右铭是: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有了进步,也要泰然……毕竟我们只是读了书,谈不上万卷,行了路,但没万里……
此次三下乡活动我们带着希望出发,怀着感动归来。但政府对我们的希冀,农户对我们的期待,老师对我们的指导以及队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值得我们弥足珍惜!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二
实践目的
为响应国务院关于中原经济区发展指导的意见,加快xx大学向一流高校迈进的步伐,促进我校成长发展,进一步扩大xx大学及各个院系的影响力,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好的培养我们的感恩意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升华思想,提高认识,也为了响应学校举办的以“感恩母校,宣传郑大”为主题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我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易阳同学、物理工程院张雪峰同学、管理工程院许冉同学一同对母校xx市一中进行回访,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对xx大学的宣传活动。
xx市一中于XX年首批通过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成为我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她经过70年求索躬行,70年风雨砺洗,业已形成了“求知,求真,求健,求美”的校训,“尊师爱生,以人为本,诚信严谨,博学创新”的校风,“诲人以诚,致学以博,授人以真,育人以德”的教风和“博学善思,学以致用,求实创新,全面发展”的学风。在各级党政领导和人名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xx乃至河南教育事业创造过诸多辉煌。学校曾荣获“全国模范单位”,出席全国群英会;获“全国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的嘉奖;曾创八年内四夺河南省高考状元的教育奇迹;近年来又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模范教工之家”“中国名校”“中国百强中学”等称号。
作为我省名校之一,xx一中每年会向我校输送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学生,也是我校稳定的生源来源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能使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对xx大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扩大我校影响力,为我校争取更多优秀生源,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生源质量,加快我校向一流高校迈进的步伐,也能使我们对母校有更深入的认识,体会到更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也增强我们同学间的感情,增强我们与我们中学老师之间的感情,增强我们与母校的感情。
实践内容
1) 准备工作
因为我和xx、xx、xx是中学同学,到大学后来往也比较频繁,上学期放假前接到回母校回访的通知后,我与以上三名同学决定组成团队,一同回母校进行社会实践。
在返校之前,我们准备了xx大学的宣传海报,xx大学的宣传专页,郑大的宣传片,以及化工与能源学院的宣传页,以备宣传之用。
我们于1月23日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对中学老师送出了新年祝福,同时询问了高三年级的开学时间,并与老师预约返校探访。经过统筹安排,我们定于2月1日前往xx一中进行回访宣传。
2) 时间流程
张贴海报
我们于2月1日到达xx一中并与执教高三的xx老师取得联系后,由于老师带领我们进入校园,并在老师和门岗师傅的配合下将事先准备好的郑大宣传海报张贴到了学校的宣传栏内;
进行讲座
在于老师的陪同下,我们先去看望了我们的物理老师,现任高三年级主任的xx老师,后经张老师安排,我们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到高三年级一重点班中进行了以介绍郑大为主题的宣传讲座。
进行了自我介绍后,我们先利用班里的数字教学设施播放了郑大的宣传片,同时辅以一定的配合讲解,台下老师和同学们反映良好。
我们的讲解主要是围绕我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展开的。我校共有两院院士26人,教授、副教授2252人,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70多个,这些数字不由得使那些正在高三奋斗的学弟学妹们议论纷纷,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憧憬与向往。我们还介绍了我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和政府及教育部对我校工作的支持,以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校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更使台下的同学们心向往之。
而后我们又以自己为例,对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感受和所在院系的发展情况。以我为例,我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们化工与能源学院的“协作、奉献、求实、创新“的院风,开设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安全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院士,博导,硕导等雄厚的师资力量及一些其他基本情况,之后又介绍了我院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诸如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余项等等。又从学生的角度讲说了我院的研究生保送名额逐年增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居高不下等更加现实的问题,引得同学们连连称赞。
我们从学校的特色及个人情况出发,先后介绍了我校化学系(含基地班),基础医学院,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工程学院,化工与能源学院和管理工程学院等七个学院,将郑大的文、理、工、医四大门类全面的介绍给了高三的同学们,也使他们改变了传统的“河南有人没学校“的看法,加深了对郑大这所211高校的认识和理解。
而后,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又对他们进行了分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讲授了我们的学习经验,当然,我们的成绩并不是十分优异,我们也相信在座的学弟学妹们中一定有比我们成绩要好的,所以我们的经验介绍更侧重于对一些中等层次的学生的指导,我们也真心希望他们能比我们优秀,考入自己的理想大学。
3) 互动交流
我们做完我们的讲解之后,老师又组织同学们对我们进行提问。
同学们对提问的兴致很高,毕竟我们也刚在大学里生活了一学期,而他们,将要推开大学的校门,所以我们的共同话题很多,交流场面也很热闹。
同学们从提问的角度很多,有的问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方法与经验技巧,有的问到大学里图书馆的情况,有的问到大学的上课方式,还有一名同学在结束后找我们问了高三的心理压力的问题,说高三失眠,考前压力大,有什么调整的办法没有,看到他们这么热情我们也是竭尽所能,把我们知道的有关情况和我们的经验毫不保留地讲给了学弟学妹们,希望他们能过好这个高三——难忘、幸福而又值得留恋的高三。
三.实践结果
通过本次宣传,母校的同学们的xx大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本在同学们的眼中,xx大学可能并不是一座特别出众的大学,然而经过我们的宣传, 同学们看到了xx大学近年来取得的惊人进步和卓越成绩。两院院士26人,教授、副教授2252人,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70多个,没有人可以否认,xx大学已经有了很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研发能力。近年来,xx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9000多项,先后与200 多家企业、政府部门进行技术合作,产学研结合不断密切,社会介入度和贡 献率大大提升!看着xx大学取得的骄人成绩,母校的同学们从心里萌生出一种憧憬之情。看着我们带去的xx大学报上xx大学打造中部地区高层次 人才培养基地的壮志豪情,看着xx5年投入3个亿,实施“重点学科振兴 计划”的雄厚实力,看着郑大学长们在学校积极进取的氛围的熏陶下,通过 自身努力讲述的“郑大奇迹”,不少同学发出了“原来郑大也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啊”之类的感叹。
由此看来,本次郑重大学宣传活动圆满成功。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收获颇丰。其实在此之前,我也未曾如此全面的了解xx大学,可借此次活动之机,我看到了一个我所不知道的如此出众的xx大学,xx大学“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也在我心中扎根,我更加的为我是一名郑大学子而感到自豪!
关键词:社会资本 高等学校 大学生 就业机会 分析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发展面临着诸如大学生就业、交流合作、科技创新和开发、人才培养质量等多重困境。这些复杂的矛盾和困境绝不是仅仅依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能够解决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带来了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模式的不断改革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是供需双方“双向选择、择优推荐”,高校就业工作也完成了社会化转型。在此过程中,各有关方面都非常关注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规律的把握、运作。社会资本是保证社会运转效率和社会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社会关系结构,同样也是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高等院校社会资本的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就业也就愈发显得重要,也更加具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学校社会资本内涵分析
我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政策》指出,实际经验表明,投资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无形资本的收益大大高于投资于自然资源开发、物质资本和有形资本的收益。21世纪初期中国追赶的战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类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明确地把社会资本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四种资本之一。当然,它对高等学校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资本与学校的办学效益有着极为密切关系,但现实工作中却常常被忽视和遗忘,给学校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高等学校社会资本既不同于微观角度的个人、企业的社会资本,也不同于宏观角度的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资本,其拥有的社会资源更为复杂和丰富,是指处于社会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所能调动的为高等学校发展带来益处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它主要表现为网络、信任、信念以及多功能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组织等。
高等学校为实现一定目的,通过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能够调动和利用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的社会资源,如金融资本、信息、机会、权力和影响、情感支持、信任和合作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三大重要的资本形式,它们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因素,高等学校的发展也是这几种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挖掘高校社会资本潜力,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必然选择。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高等学校社会资本的重要促进意义
社会资本是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等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当今高校竞争是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对实现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资本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增强内部凝聚力和提高管理效率。高校社会资本经营使高校与外界建立起宽泛顺畅联系,加速信息传播和共享,使得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高校资源的闲置浪费往往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是闲置不用;信息闭塞、渠道不畅,导致一些看似“多余” 的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内部人际关系疏离,搞“本位主义”,合作效益低下,导致资源被浪费,甚至被个人、部门分割侵吞。通过有效社会资本经营,高校可以从社会关系网络中及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合作伙伴;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开发效率;可以争取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为盘活资源创造良好环境;可以增强学校凝聚力,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内部信任与合作水平。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作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同样需要合作研究,包括高校内部与校际间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合作研究。作为高等学校进行合作研究的“资源库”,而高校社会资本是其科技创新的动力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社会资本也在与时俱进,与日俱增。如高校利用网络会议、远程培训,学生就业采用远程面试等。同时,高校社会资本也在拓宽培养渠道,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形成,以适应时展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在培养知识运用型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和跨学科、多学科型人才。从大学的内部网络关系来看,多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学院、系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等都是培养跨学科、多学科人才的重要渠道;从大学的外部网络关系来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大学与社会整体的互动,都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路径。
三是弥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短缺不足。高校主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采取的有效行为,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日益凸显。高校仅仅依靠国家提供的资源来谋求发展早已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利用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合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都要求学校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源弥补自身教育资源的缺口。同时,高校具有依据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自主行使办学权,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空间。这既可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又能扩大社会服务渠道,高校与社会共同受益。同时,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也需要大量经费支持,这也使高校开始认识到其社会资本在社会融资中的巨大作用和潜力。
三、高等学校社会资本与就业机会的互动实践
一是高校内在教育管理职能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从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的角度看,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和充分发展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工作都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正面影响。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主动打破班级、年级、院系的界限,积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加入各种正式、非正式的学生组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为大学生扩大交往范围、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搭建平台,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渠道,进而弥补大学生自身社会联系狭小的缺陷,使他们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开发社会资本。
二是高校内部有效激励机制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拓展。高等学校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开放的人才市场的建立促使人才自由流动。当一所学校拥有高质量教学水平、优越的育人环境、良好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时候,有利于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师资。引进的优秀师资保证了学生教学质量。这样的学校必然也能吸引充足、优质的生源,其毕业生也更容易为社会所认可。这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和水平。同时,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有着范围不同的社会联系,从整个学校来看教师的社会资本量非常庞大。但从现有的高校制度看,高校教师没有运用自己的社会资本帮助学生就业的职责与义务,因此,学校应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帮助大学生开发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鼓励教师吸引大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推荐毕业生就业等,为大学生构建更大范围的社会关系网络提供帮助。
三是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有利于学生就业机会创造。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企业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流才能得以正常生存和发展。所以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跨组织的交换和组合资源的过程,是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过程,是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互动过程。高等学校需要面向市场,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获得资金、培养人才、发展技术和提升水平;同时,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体,其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和技术创新,需要高校为其提供持续不断的、有力的人才和技术的支持。这种共同的需要是他们合作的基础。著名的北大方正集团就是由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建立二十年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通过北大优秀科研人才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方正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拥有并创造对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北京大学为方正集团输入了大量的优秀的高科人才,而方正集团也为这些人才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是高校间的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就业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网络是一种高度信任的、把资源的不同所有者连接起来的合作机制,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和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高等学校不可能具备自己发展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单凭一所学校自己的力量有时也是很难完成一些教学或者科研任务的。高等学校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开放系统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流才能得以正常生存和发展。通过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同时,高校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要不断地致力于在高等学校内部通过研究和开发创造新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地从外部获取新知识。高等学校之间通过加强联系,促成信任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校间知识的转移和资源的共享。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硬、软两方面资源的共享。硬资源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各、体育设施、电脑系统、办公设施和其他资产;软资源如师资力量(全校共享,包括听课、辅导、咨询、请教,可跨系、跨学科)、学科知识、信息、学术交流活动等。这种共享范围可能是跨校、跨学科甚至跨国的。高等学校之间这种在多方面资源共享,可以大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约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高校可以把节约的资源、资金投放到用以提高教学质量等其他方面。同时通过校与校的交往,也为教师、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开拓师生的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利于学校的创新和发展,保持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五是往届毕业生校友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校友具有人多、面广、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等特点,往届毕业生经过多年拼搏,已经事业有成、也掌握了一些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资本库,他们是母校就业工作有效拓展的重要渠道。母校的发展意味着校友文凭的升值,校友出于文凭升值以及对母校的感恩,会对母校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也有着传播母校好的信息的强烈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个学校的产品”,“诋毁学校也就是诋毁他自己”,“说母校好就等于说他自己好”。但是,目前这一巨大的社会资本库没有被有效的利用起来。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加强校友会建设,做好往届毕业生联系方式的登记与汇总工作,主动承担起在校大学生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媒介,将在校大学生介绍给往届毕业生,加强他们的友好往来,为在校大学生开发社会资本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杨跃.关于学校社会资本的理论思考.学海,2003,(5).
[4]侯志军,储祖旺.社会资本与大学发展引论.江苏高教,2009,(1).
“感恩”是个舶来词,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概念。它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在我国的汉文化中,“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诗《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传统的儒家文化把“感恩”表述为“仁”、“义”、“孝”。“仁”要求博爱众生,常怀恻隐之心,感念自然创造众生和社会创造人生之恩;“义”则是和朋友肝胆相照。乃至“士为知己者死”,感念的是朋友知遇之恩;“孝”则为“爱亲、敬亲”,以报父母抚育之恩,其中父母养育之恩最直接最深厚,植根于家庭。“感恩”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被解释为“恩惠就是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就是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确切地说,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而至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他内在的品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其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从外界所获得的恩情,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心灵健康的人,就不是一个受他人和社会欢迎的人。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通过教育来点拨和引导,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态度,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感恩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
首先,是认识层面。感恩教育要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并在内心认可这些恩惠。其次,是情感层面。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细心地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在认识基础上,唤起大脑中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回报恩情的自觉愿望。最后,是实践层面。感恩教育还要教会大学生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将之形成一种习惯。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多了,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一)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培养他们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心比心,才会真正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能对自身生活进行反省,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正确定位自己,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他们树立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多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离开了集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成就大事的。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父母、老师、他人以及社会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应该用自己的感恩之心来回报父母、老师、他人,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社会。
(三)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005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即和谐发展的社会,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因素。建设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人内在的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而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媒介。遗憾的是,缺乏爱心、良知和责任感的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1,对待父母、亲人缺乏感恩意识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但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和约束,把父母的含辛茹苦抛之脑后,追求享受,放纵消费,无休止地向父母索要金钱,把父母给的学费用于通宵上网,购买高档手机等高消费商品,大手大脚,大肆挥霍。
2,对待他人缺乏感恩意识
与人为善、互相帮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道德准则。深圳的歌手、五星级义工丛飞多年来自己省吃俭用,先后将积攒下来的演出所得分别捐助了178名贫困学生,累计捐款捐物金额达300万元。可当他罹患癌症住院治疗面临经济困顿之时,竟没有一个受助者前来看望。这不仅使人想起那首令人感动的《感恩的心》,歌中唱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可以说这首歌曲的流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实际上,它唱出的恰恰是对日益淡薄的感恩之情的大声呼唤。
3,对待社会、国家缺乏感恩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大
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其中一些大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故事令全社会为之敬佩和感动,如“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等。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由于道德情感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表现。一些大学毕业生谈起母校时感情淡薄,在描述对母校的印象时,“失望”“没感觉”“可算离开了”这样的词汇使用率相当高,甚至有人还用一些侮辱性字眼来贬低培养了自己四年的学校;一些老师为资助贫困生自掏腰包上万元,受助者毕业时竟悄然“蒸发”;甚至还有学生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学校不得不选择与其对簿公堂。众所周知,对享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按期还款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究其根源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感恩教育的忽视。这不仅暴露了社会道德的缺失,也显示了教育道德的缺失。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高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偏失
第一,家长对德育的忽视及代际冲突引发感恩缺失。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原因在父母,根子在社会。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文化教育,忽视做人教育。为使儿女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盼着子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成龙成凤”,父母常常替孩子办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感恩教育,忽视了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尤其是当今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这必然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这种现象让我们感到痛心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第二,“施恩不言谢”导致感恩之心的淡薄。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施恩不言谢”。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不辞辛劳,并不要求孩子立下什么契约与誓言,也不求孩子回报。在他们的眼里,为孩子付出是自己的责任,而孩子们是否会反哺则是孩子们的良心问题,这就使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感恩的心态。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优越的生存环境使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根本无法理解和懂得什么叫“感恩”。
2,学校教育的脱节
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受各类教学评估的影响,过多地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上,特别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就业体制改革后,学生就业率高低成了衡量高等学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一些高校内还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少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使得高校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被不同程度地淡化,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等一些基本素质培养,没能有效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社会教育的弱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家长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腐败现象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着学生的心灵。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经济体制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都造成了冲击。青年大学生是最早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群体,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使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
4,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力意识强烈,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较差。不少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他们认为父母、朋友和社会所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去报答。总是要求别人做这做那,对自己要求却不严格,遇到一点不顺,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很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当然也就很难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感恩意识
所谓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培养感恩意识,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感恩的内涵,真正懂得在内心深处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如此才可以沉淀浮躁与不安,消融不满与不幸,进而把感恩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当生活面临种种失败和无奈时,能够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因为失败而找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因为不幸而寻求慰藉和温暖,并进一步激发起挑战困难的勇气,获取继续前进的动力。
(二)利用实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让感恩意识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升华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
关键词:四识;六力;双线推进;学段衔接;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60-0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是育人净土,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质需要“清水”洗涤,才能折射出亮丽的人格魅力;缜密的思维、灵活的方法需要在“清水”中沐浴,才能跳动起智慧的涟漪。“教、育”需要源头活水,源头何来?如何“饮水思源”?我们立足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优势,提出了“四识、六力、八提升”的素质教育指导方针,以“切入师生成长点,打造持续发展力”的教改为抓手,以“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为载体,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一、切入校园环境提升点,搭建素质教育大舞台
学校建设重在硬件、软件建设两手齐抓,软件是学校发展的内涵,然而它要通过硬件平台来体现。作为办学者,我们从建设之初就考虑到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让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由华盛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学校北大教学楼,既有传统的质朴、典雅,又有西方开放、张扬,对于沉淀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影响。液晶多点触摸屏教学一体机等现代教育系统设备的完善,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在给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感性,充分激发起学生上课的热情,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把课堂变成了素质教育的天堂;校园“五化”建设及北大楼前的知恩泉景点的设置,目的是让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成为素质教育的支点,每一处都能点燃师生学习的激情和创新的灵感。硬件建设的完善,为素质教育发展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二、切入团队理念提升点,打造素质教育推进团队
建设一支学识渊博、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改革指导团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基于此,2011年学校明确提出“四识、六力、八提升”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四识”即学识、见识、胆识、远识;“六力”即源动力、规划力、感召力、执行力、共识力、管控力。“四识、六力”是新型教育管理者所具备的软素质,用于教育管理,小处可提升管理者自身的品味、层次、内涵,大处可提升教育团队对工作的前瞻性、观念的开放性、规划的可行性、决策的果敢性。“四识”是基础,源于渊博知识的摄取,源于坎坦交替的人生阅历;“六力”是升华,源于“四识”中的厚积薄发,是推动教育团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通过大力推进“四识、六力”建设,学校呈现出管理高效、内部和谐、效能卓越的状态,社会美誉度、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转化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切入德育实效点,把住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我们在“切入师生成长点,打造持续发展力”的教改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道德情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抓实德育实效点,落实实效德育。我们制定了《学生手册》发放到学生手中,让行为有章可循;发挥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的德育辐射作用,安插文明流动示范岗,使常规管理扎实有效,校风得以净化,习惯得以养成;实行德育帮扶,把学生化整为零,让每位学生都有帮教的老师,无论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还是学法指导、心理咨询,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得到帮扶。通过参观工业园、参加青年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变得充满活力。
2.精心设计“毕业文化”,上好德育最后一课。在抓实德育常规的同时,学校精心设计毕业文化,让学生得以文明离校、感恩离校、留恋离校、励志离校。学生毕业时给母校留言,把自己在母校求索的酸甜苦辣全部诉诸笔端,化成篇篇感人肺腑的真情文章,作为送给母校的最重要礼物;校长给每位学生送上十块甜蜜的糖果,寓意生活甜蜜,人生完美;为毕业生精心点播了《祝你一路顺风》、《一起走过的日子》、《同桌的你》、《朋友》、《二十年后再相会》等励志歌曲,既有母校对学子温情的告别,又有母校真诚的祝愿,还有母校对学子的深情呼唤,学生被这穿透心底的“爱”所感化,思维回归理性,行为得以平静。离校时,学生自发地打扫卫生,关闭门窗,一切皆是愉愉快快地来,依依不舍的去,留下的只有德育力量给教育者的巨大震撼。打造毕业班文化,让德育工作有始有终,让德育活动化、活动主题化、常规习惯化、礼仪内在化、文明气质化,最终达到高尚品行常态化的德育目标。
四、切入教师专业成长点,打造素质教育中坚力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依托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我们立足于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通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名师工程,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校;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与善的情感,是全人类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施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既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注重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高校学生整体感恩意识逐步增强,但是感恩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感恩教育现状及问题
课题组面向天津市4所高校的在校学生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66份。通过调查了解当前90后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各高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方向等。1.感恩意识普遍增强,但感恩行为仍存在缺失。调研过程中发现,有92.27%的学生认为,感恩是当前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75.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感恩意识非常强或比较强。说明当前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普遍得到提升,整体积极向上,对待感恩意识有着较强烈的认同感。当问到“是否清楚父母的生日,并会送上祝福”这一问题时,有26.39%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有51.72%的学生认为应该记得,但是时常会忘记;有21.24%学生表示并会在节日时间向老师发送问候,有53.65%的学生认为应该对老师充满感激之情,但放在心理不会表达出来;有30.47%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过献血、捐款、捐物等志愿服务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学生在意识层面对感恩有了积极的认识,但对待家人、师长、社会等真正的感恩行为上仍存在缺失。2.感恩教育受到认可,但教育效果仍不够理想。调查问卷面向天津的四所高校发放,结果显示四所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75.11%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开展感恩教育,35.41%的学生认为当前所在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是有意义的,目前各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受到了较大认可。对于感恩教育活动的效果,55.79%的学生选择了从未参与或较少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感恩活动,说明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覆盖面仍然不够,大部分同学仅通过辅导员的引导和网络中的一些有关宣传获得感恩教育。学生们认为目前的教育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这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既无法满足对全体在校学生的教育,也无法形成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感恩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大学生心胸狭隘、漠视生命,甚至沦为阶下囚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这些事件的发生正是大学生道德失范、感恩意识薄弱造成的后果。通过加强感恩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接受和欣赏周围的人和事,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各类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重要的作用。2.感恩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给出了明确方向,除了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以及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祖国的情怀,使学生将建设祖国与自我实现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加强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3.感恩教育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高校学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通过感恩教育让高校学生心怀感恩之心,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播撒一颗和谐的种子。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明礼诚信,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人心怀感恩之心,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多一些温暖和关爱,少一些冷漠和无助。
三、高校增强感恩教育实效性的做法
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的感恩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效性。造成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缺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高校,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都有关系,因此,想要真正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加强感恩教育。本课题组因只面向高校做了有关调研,因此,重点研究高校这一主体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一方面要注重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的结合,使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将感恩意识的提升与感恩行为的体现结合起来。1.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桃报李”等知恩感恩的古训箴言,可见我国的感恩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面对“90后”高校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通过橱窗、书籍、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和学习传统文化,利用国学经典教化学生,提高当代大学生岁中华感恩文化的知晓率。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话剧、论坛、沙龙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演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故事,将这些历久弥新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学生生活,将优秀感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有着“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调研发现,高校有关感恩教育方面的宣传,大多是配合有关活动阶段性地开展,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感恩文化氛围不浓郁。首先,在校园环境布置上随处体现感恩文化。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景观布置、楼宇、街道命名等,处处营造感恩环境。其次,把握各类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感恩文化展示活动。最后,挖掘身边感恩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例如,教授捐资助学、校友返校设立基金、孝敬父母长辈的典型事例等,利用校园内的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挥榜样作用。3.设置感恩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校较以往更注重感恩教育,但是几乎没有高校开设专门的感恩课程,导致感恩教育在课堂教育上存在缺失。高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科学的设置,为高校感恩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保障,系统地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帮助大部分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培养良好品德,树立社会责任感。另外,要在高校开设的其他课程当中融入感恩教育,真正使感恩教育常态化,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感恩教育的主体,使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进而将感恩落实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日后工作中,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4.开展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类活动是高校感恩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但是调研结果显示,高校感恩教育活动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等问题。高校感恩教育活动集中为讲座、征文、班团会议等形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无法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合不同的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经常性地开展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得到真实的感恩体验。例如,针对贷款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国家资助政策开展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教育;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新生入学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开展对父母、老师、母校的感恩教育;组织捐款捐物、支教帮扶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感恩之心化作感恩之行等,真正将感恩教育活动做到经常化、深入化。
参考文献
[1]王莹.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3-96.
[2]李洁琳.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探析[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2010(4):42-43.
[3]王海彬.浅析传统文化作用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应用途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1):78-79.
关键词:普通高校;招生宣传;原则建议
1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之间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并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前进和发展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通过招生宣传为高校争取丰富生源和争夺高素质的考生,不仅成为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就如何有效进行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进行探讨。
2 高校招生宣传的原则
按照教育部“阳光高考”的要求,高校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全面。高等学校只有通过实事求是地介绍学校的优势、特色,介绍学校所开设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就业前景等考生关注的问题,才能使家长和考生觉得真诚、公正和可信。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还应坚持以考生为本的原则,把服务于考生作为自己的宗旨。招生宣传人员要把为考生释疑解惑作为工作重点,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真实的信息保障,耐心了解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依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此外,招生宣传的对象也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确保招生宣传工作的成功率和效率。
2.1 实事求是原则
招生宣传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所以要从实际出发,有的学校在宣传时,以点带面,夸大某一方面优势甚至弄虚作假,和考生玩“数字游戏”,这是有害无益的。时间长了势必会失去考生的信任,也会给学校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和负面影响。
2.2 指导服务原则
招生宣传不仅是为了宣传高校自身、提高生源质量,更是招生工作重要环节,应增强服务意识,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在招生前期担负着指导、帮助考生填报院校、专业志愿的重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渠道,以多种形式开展招生宣传工作。使考生和家长全面、准确地了解招生政策规定、高等学校客观情况、录取日程安排及有关录取规则等招生信息。为真正落实阳光工程,在招生工作进程中,要切实加强招生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市(县)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等学校三位一体的咨询服务体系和录取查询系统;录取期间要成立专门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做好对考生的咨询、接待工作,加强为考生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广大考生对招生工作的满意度。
2.3 讲究实效原则
招生宣传要讲究实效,要关注宣传的过程和结果,切合实际地制定有效的宣传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且的。切不可铺张浪费、贪大求全,注重宣传的时效性,若招生宣传过早,则考生和家长把自身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备考中,基本无暇关注高校的宣传信息;若招生宣传过晚,则考生填报志愿的时间已过,即使招生宣传做得再到位,也无法使考生再修正高考志愿了。所以,招生宣传的最佳时间在高考前两三个月到高考志愿填报截止,尤其是考生集中填报志愿的这几天。一句话,招生宣传时效性就是选择最佳的时间进行招生宣传。
2.4 针对性强原则
所谓的针对性原则就是在招生宣传时,高校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考生的情况做出分析,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生源,有目的有计划地争取这部分生源,才能确保招生宣传工作的成功率和效率。普通院校在招生宣传时要对自身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准确定位,才能找准自己的生源层次和生源根据地,也才能对考生进行客观公正的指导和咨询;普通本科院校要在不同的招生宣传阶段进行不同内容形式的招生宣传,虽然填报志愿前是进行招生宣传的黄金时期,但也不能忽略其它时间段的的宣传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考生和家长心中对学校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认识;普通本科院校还要针对不同省市的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不同省市的考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兴趣和理想,要根据各省市考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和开展不同形式的招生宣传活动。
2.5 重点突出原则
招生宣传工作,既不能以点代面,又不能以面代点,要做好点面结合,才能准确反映出学校的水平和特色。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越来越趋于“一致”,在制定招生宣传内容时,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才能增强吸引力。
2.6 长效可持续原则
招生宣传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不断强化、不断清晰的过程,招生宣传也是如此。长期在某地区持续加强宣传会使该高校在当地考生和家长心中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和烙印。并且,从经济角度来说,宣传的时效性同招生效果成正比,同投入费用却成反比,也就是说,宣传时间越长,费用投入则越少。
3 高校招生宣传的建议及对策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已达23%,在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招生宣传工作被各个高校放到首要位置。招生宣传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考生及家长的需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要注重招生宣传策略。招生宣传总体思路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考生及家长所需,结合高校实际,精心策划,实事求是地做好相关招生宣传材料;二是充分挖掘高校培养人才的成功典范,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策略开展招生宣传;三是探索招生宣传的有效模式,不断扩大和拓展新的宣传途径;四是加强对招生宣传人员的培训,塑造良好的人文与品牌形象。
3.1 要精心策划宣传方案
一个好的宣传策划,应该包括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体制、工作策略和经费预算等方面。具体策划过程中,要总体了解招生区域内各中学的现状和生源情况,确定招生的目标市场,认真分析各类信息,通过最佳途径最佳时间招生宣传广告,注重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工作,知己知彼,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等。
3.2 建立一支过硬的招生宣传队伍
招生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招生宣传的效果。因为参与招生宣传的老师要直面对考生和家长,代表着高校的形象和喉舌。考生和家长有可能会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但招生宣传人员回答不出、回答不当或者回答不实,不仅误导考生,还会损害高校的形象。因此,建立一支过硬的招生宣传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招生宣传人员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素质:首先,招生宣传人员必须是个“本校通”。包括全面了解和掌握本校的基本情况,如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科特色、学习生活条件、往年的招生录取情况、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去向等等;其次,招生宣传人员要有服务考生的意识。有时考生的问题很琐碎,涉及到今后进入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负责招生宣传的老师要有耐心,做到有问必答,准确把握招生宣传的内容。要通过招生宣传的内容,让考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历史概况、办学条件、师资状况、专业设置、在同类大学中所处的位置和水平等,以便于进行判断和选择。
3.3 精心准备宣传材料
从考生及家长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出发,树立以考生为本的思想,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这是高校招生宣传的基本出发点。结合高校实际,精心策划,实事求是地做好宣传材料。一个好的宣传策略,让考生及家长看了就能清楚高校的办学情况,便于判断和选择。而衡量一所高校,主要是看这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水平、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学生升研和就业率等。针对这些指标,结合高校实际,精心策划招生宣传材料的编撰。编印的资料要讲究质量,精美大方,给人视觉以美的享受,让人愿意看或能够吸引人来看,这样才能增强宣传的效果,宣传资料又不能太复杂,语言表述上要言简意赅,形式可以多样化,在较少文字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我校今年还结合行业特色,着重宣传我校的邮电通信信息产业特色,不断加大与通信运营企业如中国电信、移动、邮政、联通,以及通信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战略合作力度,从科研、就业、实习等多个方向与企业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使考生对我校以及邮电通信信息产业都有了更加深人、理性、生动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明确了他们求学、从业的目标。
3.4 建立全方位信息化、网络化的招生宣传模式‘ 传统常用的招生宣传手段有:广播、电视广告;印刷媒体广告;人际传播方式宣传等。这些方式都在某一方面存在较大的弊端。广播电视广告的覆盖面广,但时间短暂,只能造成瞬间印象,不能深入展示;印刷媒体广告覆盖面很大,也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但难以具体深入地展现学校风貌,难以给考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人际传播宣传方式比较直接,有说服力,但无法将学校的实际情况现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往往是个人色彩较浓,宣传人员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利用高科技和网络技术随着电脑普及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宣传可以说是招生宣传中的后起之秀,宣传的灵活性和大量的信息弥补了招生专刊的不足。特点是高效快捷,可以满足考生的个性需求。在高考填报志愿前期,各普通本科院校招生信息网点击率明显提高,说明其招生宣传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因此,各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重视招生信息网的建设,在网络上提供的招生信息要全面、真实和准确,内容要及时更新,特别是关系到考生报考的政策等信息要第一时间公布在网上。同时要建立院校与考生之间的“交互”平台,加强与招生主管部门和生源地高中之间的友情链接,积极参与各省市招生主管部们主办的网上咨询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3.5 利用高校在校学生的传播作用
对高校而言,办学效果最重要的检测指标就是人材培养的质量如何,而最能评价学校办学优劣的也自然是亲身在此接受教育的学生。一所办学有特色、关爱学生、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即便是自身不宣传,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子也会将学校的美誉传播到全国的四面八方。我院今年组织由校团委、招就处联合举办的以“感恩母校,拜谢恩师,展现西邮学子风采”为主题的寒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选拔全校各院系优秀学生,利用寒假开展感恩活动,通过走访高中母校,拜谢高中老师,与中学学弟、学妹开展座谈等活动,感谢高中母校对自己的精心培养,与高中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在西邮期间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收获、心得,展示西邮学子的风采、宣传西邮文化。通过长期适时组织在校生回中学母校活动,与母校老师、中学生充分交流沟通,在校学生的现身说法会起到超越招生广告的实际效果,并更有信服力。
3.6 加强与中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和感性宣传利用校园开放日、各地高考咨询会,派出高考招生宣传工作人员与考生面对面交流沟通,提供个性化服务咨询;加强生源基地的建立,与中学建立长期有效多形式的合作关系,组织优秀中学生来高校参观、举办夏令营、开展我的一天大学生活活动,让考生充分了解学校,并不定期地派出教授和专家为生源基地中学举行专题讲座、科普知识报告,优先接受生源基地中学教师进修课程、参与课题研究,接待其师生参观学园及实验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