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地方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技术论文

第1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1在房地产测绘中应用

这种测绘技术有效的将测角装置、微处理器和测距装置等融入到了这种测绘技术中,对于房地产中的数据能够利用此种技术进行自动的测量和计算,利用直接的方式或者电子薄对自动的存储、输出和记录工作给予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的全站仪技术的测量精度和角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不但能够自动的操作,而且也能够利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操作,不但能够在机载的情况下进行应用,也能够远距离的对房地产的相关信息进行测量。在现代的房地产测量中,全站仪这种最为常规的测量仪器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在房地产测量中应用

GPSRTK技术对房地产的人工建筑情况、权属和应用情况、自然情况等进行测定和调查是房地产测绘技术的主要工作,是为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开发、管理和应用房地产等,将一定的依据提供出来的一种技术形式,是房地产测量和地籍测量的结合体,能够将非常详细的资料为房地产管理提供出来。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对常规的测图方法进行使用,对次级网店进行加密,进而来有效的布设和测绘控制网点,这是传统房地产测绘的主要方式,将界址点、行政边界、界址线、地形要素和丘界限等测定出来,对房产图和地籍图根据相应的规律、符号和规则去绘制。会有一定的累积误差容易出现在这种方法中,而为了能够将这种误差予以消除,一些时候应该测量多次并且对误差进行分配,这样不但精度不高,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在出现了GPS技术之后,对于各级控制点的坐标能够快速并且高精度的测定出来,尤其是对RTK技术进行了使用之后,对于地形点、地物点和界址点的信息能够高精度快速的获取出来,对于野外一次测绘能够利用测土软件给予实现,并且将电子地图绘制出来,在房地产测绘中对GPSRTK技术进行应用之后,不但能够将高精度的测绘成果展现出来,也能够将作业的效率极大地提升上来,在房地产测绘工作中,GPSRTK技术逐渐的成为了其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时常规的测量方式,费工费时,规定点间通视,并且有着不够均匀的精度。GPS快速静态和静态的测量,对于点间通视不需要予以实施,对于各个控制点能够高精度的进行测量,但是,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应该花费一定的时间,对于定位精度不能够随时的定位和了解。在控制测量中,一但对RTK技术进行了使用,对于定位精度能够时时刻刻的予以了解,因此,能够将作业的效率极大的提升上来,在定位的过程中一但对RTK技术进行了使用,能够将精度精确到厘米。

二在房地产测绘中对机助制图进行使用

近几年来,对房地产图利用计算辅助制作的方式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在一些制图系统中,AUTOCAD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方式,它能够用来整饰和修改所测的房地产地图。在此系统中,只需要将数据预处理构建起来的图用真实的图片表示出来即可,这样在屏幕上我们就会发现会依据具体的位置、准确度和相似度将地物表示出来,看起来会非常清晰。在处理图形的过程中,有着完备强大的功能会存在于此系统中,操作易行简单。有着非常优异的自我保护功能会存在于其自身当中,系统本身不会受到非规范操作带来的影响,所以,在编辑房地产图的过程中对这种方式进行使用会发挥出非常巨大的功能。

三用GIS技术对房地产进行测量

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将规定处理房地产测绘信息的过程中,要用计算机操作的方式逐渐的取代以前手工操作的方式,用辅助决策来有效的取代一般的统计,进而将房地产测量信息系统构建起来。但是,在对房地产测量信息系统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定的复杂性会存在于其中,它规定有着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GIS是由美国所研发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测绘技术方式,并且系统正在日趋的走向完善,在很多项目中都对几千个GIS工具进行了使用,极大的推动了测图和数据计算工作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房地产测量信息管理的现代化,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应该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对于其中的数据进行测绘和管理,提高其具体的应用水平。

四结语

第2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1)地下室采用的是钢筋砼薄壁结构,由于在钢筋砼薄壁结构中,砼的结构层厚度较小,砼裂缝往往是贯穿的,会使地下室发生渗漏,对使用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地下室施工中更应想办法防止裂缝的产生。在地下室施工中对防水防渗的潜在危险中,有许多不利的因素,使得地下室出现漏水情况发生。这些潜在危险主要包括,后浇带的处理和混凝土自生的原因,以及外防水和变形缝、钢筋等出现问题。

(2)对于后浇带原因造成渗漏情况,一般都是由于没有对后浇带施工缝正确处理。

(3)而部分的混凝土施工时振捣不密实,也会使地下室发生渗漏。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地下室就会常常渗水漏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处理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且延误很长工期。

(4)在地下室建筑工程施工时,如果是混凝土自生的原因,如混凝土的水灰比不适当,以及砂、石的含泥量比较大等问题,使得地下室混凝土开裂而产生的渗漏比较严重。

(5)在施工中还要注意外防水问题,主要涉及到施工所用的防水材料,防水的规范性施工,防水的成品保护,以上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否则就会造成外防水渗漏。

(6)变形缝的处理,由于地下室浇筑混凝土前,由于止水带没有固定好,会产生一定的扭曲或者出现移位情况,容易出现漏水现象。

(7)还有钢筋的问题导致出现渗漏水情况也比较多,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钢筋间距大,且直径也很粗的外墙钢筋容易使得混凝土丧失一定的收缩力,进而让外墙出现裂缝,使地下室产生渗水现象。另一种情况是,钢筋在外面,在氧气和水分的影响下,会产生一定的锈蚀,也使地下室的渗水。在地下室施工时对防水防渗,很多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对于此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严肃的对待此项工作,通常认为增加了防水层,就可以忽略混凝土自身的防水对地下室防渗防水的重要性,这是错误的。

2地下室防水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应用和措施分析

地下室的重要程度高,防水的等级也比较高,防水的做法,一般都采用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相结合的做法。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和施工情况来看,对于地下室防水防渗进行科学防治,就要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在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以及外防水等加强控制。

2.1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的预防措施

(1)模板施工的预防措施。模板采用的材质要满足混凝土施工的要求,保证模板的位置、几何尺寸、加固方法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保证模板在混凝寺施工时不变形,不渗漏。对拉镙杆要在中间加装止水片,防止水顺着拉镙杆渗漏。

(2)钢筋施工的预防措施。在配筋率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即小直径密分布的配筋方式,以减小砼开裂的可能,保证钢筋的数量、位置、几何尺寸、和绑扎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3)混凝土施工的预防措施:①混凝土施工前,做好砼的配合比,根据实际的情况中不同混凝土的配合比都不是固定的,需要对混凝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因此,对于混凝土防水结构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试验配置和确定。水胶要小于0.50,砂率应该维持在35%到40%之间,灰砂的比例应该在1∶1.5到1∶2.5之间。同时,还要保证混凝土的强度,避免出现水泥在用量上过多,同时在每立方米的混凝土在使用水量上保持在260kg/m3以上。从而使得混凝土的收缩量能够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得到加强。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小的水灰比,使用粉煤灰,以降低水化热,使用外加剂,以减少用水量和增大砼早期强度;②混凝土施工时,在砼浇筑前做好组织工作,保证人员充足、材料充分、机械完好,不得因组织原因影响砼的浇筑,使得砼浇筑时出现,工人等待砼运输,或砼运输过多,砼等待时间过长,机械故障,停电等影响砼质量的事情。砼浇筑的时间要尽量避开高温时段,砼浇筑时要合理分层,要在下层砼初凝前浇筑上层砼,不得因此在上下层砼之间形成施工缝,砼既要震捣充分又不能过度震捣,不能漏震;③混凝土浇筑后,砼浇筑完成后要及时浇水养护,浇水养护时间不少于七天,墙体模板的拆除要在砼达到相当强度后才能进行,模板拆除不得损伤砼结构。在混凝土养护温度方面的策略,要指定专人负责,要对在养护混凝土进行专业测温,然后根据测温的情况进行科学及时的调整保温,必须要保证温度在内外的差别小于25°C。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产生温度裂缝的几率非常小。此外,对于高温条件下,施工现场要尽量弄一些简易遮阳设备,同时还要用低温水来拌制混凝土,使混凝土入模的温度得到有效的降低。

2.2细部处理方面的预防措施

(1)做好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处理,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在合适的位置留置施工缝和后浇带,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形状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橡胶和钢板止水带的产品质量合格,放置位置、固定方法、搭接方法正确。在接着施工缝和后浇带施工时,要按要求把松散的砼清理干净,并用清水把施工缝和后浇带冲洗干净,在接口处用素水泥浆涂抹充分,再浇筑砼。预防施工缝和后浇带处理不好产生裂缝渗漏。对于施工缝的处理以及后浇带防水施工处理方法,要让施工人员科学浇筑混凝土,按照浇带施工的图纸和有关方案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不能出现施工混凝土不合格,以及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按照施工方案要求进行止水带的设置工作。对于新旧混凝土在接缝施工和处理时,一定要在浇筑前一天内,对施工缝进行高压清水处理和冲洗工作,还要对混凝土多加湿润接槎面,让混凝土的新旧面具有较充分的接槎。

(2)在地下室管道施工中的措施,一般是对其穿墙部位进行科学施工和防水防渗处理。外墙穿墙管不得直接穿墙,要通过浇筑混凝土前设置的预埋套管穿墙。而穿墙管和内墙角两者的距离,应该要大于250mm,而在管和管之间间距也要在300mm以上。如果穿墙管线非常多,就要将穿墙盒封口钢板焊结实,同时也要把墙上顶埋角焊严。然后对钢板上的预留浇注孔进行注入一定的细石混凝土,当然也可以注入一些密封材料。

3柔性材料外防水的预防措施

(1)柔性防水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材料要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耐久性,以及耐刺穿性和耐腐蚀性、耐菌性。

(2)柔性防水施工的基层,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基层的含水率符合柔性防水施工的要求,基层平整、清洁。

(3)柔性防水层采用卷材防水时,基层油的涂刷要匀均,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卷材的铺设方向,达接长度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阴阳角处,要做成一定的折角,当然也可以做成圆弧,在一些薄弱部位还应作加强处理。卷材及基面之间的粘连要牢固,保证粘贴紧密,卷材和卷材之间也应具有良好的粘连性能。防水层使用刷涂或者进行喷涂的时候,也要按照规范和施工方案的要求分层喷涂或者刷涂,且保证涂层要均匀,要避免出现漏刷漏涂的现象。柔性防水层完工后,要对防水层进行必要的检验,验收合格后,要及时做好保护层。

(4)保护层施工时不能对柔性防水层造成破坏,保护层使用的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只有保护层达到足够的强度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下道工序施工时,对保护层和防水层造成破坏的,要对保护层和防水层及时进行修复。

4结语

第3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下铁道防水技术施工方法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是北京地铁一号线的中段,西起复兴门,东至八王坟,全长12.7km.其中地下线10余km,地面线近2km.该工程地下线处在永定河冲、洪积扇脊部地带,为第四纪地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很差,围岩自稳能力差,极易坍塌变形,属I类围岩。在第四纪地层中蕴藏着3层地下水,即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大部分区间隧道及车站置于潜水和承压水中,这不仅要求结构永久防水做到滴水不漏,而且要解决好施工期间治水问题,做到无水施工,否则工程难以进行。因此,研究解决好该工程的永久防水与施工治水是确保工程结构稳定和运营安全、及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确定防水标准如下:车站及机电设备集中地段按1级,不允许渗水,围岩结构无湿渍;区间隧道按2级,不允许漏水,围护结构可有少量的湿渍。

1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防治水原则

(1)总原则是以防为主,多道设防、刚柔结合、综合整治。

(2)对区间隧道及车站采用复合式衬砌,除做好防水层施工外,强调做好二次衬砌模注混凝土自防水,抗渗等级不得小于S8.

(3)对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等特殊部位要采取多种加强措施。

(4)选用的防水材料及措施,要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及耐酸碱特性,要使防水层具有连续整体密封性。

(5)本着对“迷流”采用“防、排”结合的原则,做到防水与防“迷流”一体化设计和施工。

(6)做到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开挖、支护和衬砌施工,本着简便易行、效果显著、造价低等因素选择实践应用证明有效的治水方法。当采用降水方案时,应考虑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

2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防治水方法

该工程区间隧道采用浅埋暗挖修建,新建8座车站则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分别采用了暗挖、盖挖、明挖等不同的方法,但对于防治水来说却有许多共同点:浅埋暗挖法修建的区间隧道及车站与盖挖逆作法、明挖顺作法修建的车站底板与边墙皆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顶板采用外包防水层。复合式衬砌结构除采用喷射混凝土加格栅或桩加喷射混凝土墙、地下连续墙作为初期支护外,皆遵循刚柔结合的原则,二次衬砌采用模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S8.在隧道与车站施工全过程中都要采取治水措施,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1施工期间治水措施

2.1.1降排水与回灌方法

降水与回灌结合的具体作法:沿隧道或车站结构两侧施设抽水浅井和回灌深井,按比例将浅层地下水抽出,经水质化验,如合格,则灌入40m以下的深部含水层中。这样既可保护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还可保证隧道与车站无水施工、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稳定。例如,天安门东站采用了这种方法,虽然地下水位较高,但十几个作业面均保证无水施工,效果显著,为提前完工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地铁复八线工程中全面推广应用。

2.1.2地下连续墙阻截水方法

地下连续墙作为开挖期间的止水、围护结构,同时又可作为永久结构的一部分,主要作用在于阻截上层滞水及潜水,基坑内积水用水泵抽排。在大北窑车站、热电厂站施工中采用厚O.6m、深约22m、C30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有效阻截厂地下水及流砂,给施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1.3其他方法

洞内仆点与排水结合的方法,以及在洞底设无砂混凝土管引流水到集水坑明排水方法。也在该工程中予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对水资源会造成浪费。

2.2永久放水方法

2.2.1复合式衬砌防水层材料的选择

区间隧道设汁力复合式衬砌,由初期支护、防水层、二次衬砌模注混凝土构成。初期支护为钢筋格栅加钢筋网加喷射混凝土,厚O.25一o.30m.防水层由缓冲层和防水板(膜)组成。二次衬砌为模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S8.

缓冲层选用较柔软且具有相当强度的片材,以克服喷射混凝土粗糙凹凸不平的基面对防水板(膜)的损伤。防水板(膜)除具有不透水性外,还应具有在二次衬砌灌注混凝土时承受机械作用下不致损伤的性能,具有耐久性良好、接缝处严密且操作简便的特点。根据以上要求,选用防水层材料如下:

缓冲层选用聚乙烯(PE)泡沫塑料垫衬,厚度4±0.5mm;幅宽l200±50mm;表观密度45±5kg;拉伸强度>0.4MPa;断裂延伸率>100%。

防水板(膜)选用以下三种材料:①LDPE膜即低密度聚乙烯膜,俗称高压聚乙烯)。其特点是拉伸强度、延伸率较大,比较柔软,易于施工,在所应用塑料防水片材中价格最低,且电绝缘性好,耐酸碱,燃烧速度比EVA快,不耐阳光照射,故在地下工程中较广使用。区间隧道防水选用其厚度为0.8mm.②EVA膜(即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其特点是拉伸强度、延伸率大,比重小;柔软性突出,易于铺设;电绝缘性及耐酸碱性能良好,适宜用于复合式衬砌防水层。③ECB板,系乙烯—醋酸乙烯与沥青共聚物合成,厚度一般为1.0一2.0mm.其特点是拉伸强度、延伸率大,耐气候性好,使用温度范围为一30一十12O℃,耐久性好,不易老化,不仅“可用于地下建筑,也可用于屋面。由于具有一定的抗穿刺能力,因而用于二次衬砌模注混凝土时效果更好。

目前,北京地铁所有的LDPE膜(厚0.8mm)、EVA膜(厚0.8mm)、ECB板(厚1.2mm)

区间隧道采用钢筋格栅加钢筋网加喷射混凝土作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厚0.3m,然后作防水层,最后施作二次衬砌模注C20防水混凝土厚0.25m.

2.2.3地铁车站防水

(1)西单站为复合式衬砌结构。拱顶及边墙初期支护完成后施作l道防水砂浆(掺加BR防水剂),再在其上施作焦油聚氨酯涂膜胶,底部铺设氯化聚乙烯橡胶防水卷材。二次衬砌为模注防水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S8,混凝土中掺加了具有复合膨胀性能的外加剂。

(2)天安门西站亦为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完成后,铺设缓冲层一—PE泡沫塑料垫衬(厚4mm),然后来用热合工艺铺设EVA膜(厚0.8mm),待防水层作完后,立即浇注防水钢筋混凝土,混凝土中掺加FS—I型多功能防水剂。

(3)王府井车站、东单站的防水基本同于天安门西站的作法。

(4)天安门东站、水安里站及大北窑站均用盖挖逆作法修建。顶板覆土层厚<2m,乃受地表水及上层滞水影响。为使防水可靠,顶板防水钢筋混凝土灌筑完毕后,在其上涂聚合物水泥浆2道,然后用20mm厚防水水泥砂浆作为找平层,再在其上铺设防水卷材和细石混凝土保护层。防水卷材用两种:天安门东站、大北窑站选用1.2mm厚丁基橡胶防水卷材,施作2层;水安里站采用了2层各4mm厚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5)热电厂站为地下连续墙支护明挖顺作法修建,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但连续墙与内衬模注混凝土间不用柔性防水片材,而采用水泥防水浆;顶板施作丁基橡胶防水卷材;底板铺设2层各3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2.2.4加强对结构变形缝、施工缝的处理

根据地铁工程特点,为使变形缝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等要求,采用复合型橡胶止水带,即在变形缝部位,现浇混凝土中间埋入橡胶止水带,然后在缝内侧用双组分聚硫橡胶嵌缝,最后在预留槽内嵌入聚氨酪涂膜胶和遇水膨胀橡胶复合在一起的止水条,即氯丁橡胶和遇水膨胀橡胶复合形成止水条,宽30mm,厚l0mm.

2.2.5防水效果初析

该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施工。西单站东折返线工程于l992年lO月完工并交付使用,热电厂站及水安里车站主体土建结构分别于1994年底和1995年3月相继完成。天安门东站主体土建结构于l995年底完成。已完工车站及区间隧道的防水效果初析如下:

①复合式衬砌结构防水层不宜采用涂料类材料。由于隧道内初期支护(即使涂了找平防水砂浆)基面不平整,并且有浮灰及潮湿,涂料防水层附着力差,形成两层皮。在使用机械或人工涂刷日寸都有薄不均现象,质量难以保证。如西单站采用焦油聚氨酪,部分位置防水效果不理想。

第4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2欠发达地区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设置现状

1)将现代教育技术课当作课件制作课。一些院校将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的使用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主要内容,导致与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缺乏对课件设计理念、理论的深入教学,而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才是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实现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益,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结构深层次变革的重要部分。

2)认为教育技术课就是学习各种教学媒体,并且在各种媒体的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割裂开教学,不利于对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有机整合。一些院校因为课时较少,教学设备不足等原因,其上课内容主要集中在介绍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方面,学生自己实践机会少,因此形成在学习过程中纸上谈兵,流于形式,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3为适应时代要求所设计的欠发达地区高师院校

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授课对象是高师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的所有师范专业学生,主要为了培养和提高在校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正确的认识,传授师范学生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特点与作用,掌握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简单维护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使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课程内容基于上述所讨论的关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特点和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所承担的责任,关于课程内容,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要结合学科内容及其特点,秉承提高学生教育技术素养,针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目标的培养等展开设计和思考。基于以上思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围绕以下具体层面展开:设置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课,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设置教育技术实践课,解决“如何用”的问题,如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更具体的如对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资源的获取、编辑和使用,以及对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机整合和优化使用。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得到协调发展,使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紧密联系,并为学生未来的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课程理念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学科导向,决定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弱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部分内容深度,降低难度,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第二,在与学生各自所学专业结合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其专业特点采取多元化、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理念,加深整合程度,拓宽整合范围。第三,在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加强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进而促进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最终达到在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运用媒体(特别是信息技术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总结

第5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目前,美国烟叶含钾量一般为2%~4%,有的甚至高达5%~6%,我国云南、贵州等地烟叶含钾量多在2.5%左右,有的达到4%~5%,而河南烟叶含钾量较低,平均含钾量很少超过1.5%。如何有效提高河南烟叶含钾量是当前烟草生产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从事烟草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增加钾肥用量,改进钾肥施用技术,减少土壤固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笔者在综合近年的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践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河南烟叶含钾量,提出如下建议。

1依据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钾肥用量

河南烟区植烟土壤速效钾含量中等。据80年代初,河南省土肥所对全省3380个土样(0~20cm)分析,土壤速效钾含量为20~407mg/kg,平均134.3mg/kg,70%左右的土壤处于中等含量100~150mg/kg之间。但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复种指数的提高及作物的大幅度增产,导致土壤钾的不断亏损,各土壤类型耕层速效钾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据河南省土肥所的测定,间隔3~5年,砂土、潮土和褐土速效钾含量下降了10.8%~14.9%;间隔10年,黄棕壤和砂姜黑土的速效钾含量下降了27.1%~29.9%,平均下降了2.5~4.2mg/kg。近年来,河南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某些作物缺钾引起的生理病害。如大豆的“黄化病”,棉花的“红茎病”。笔者在烤烟生长季节,也发现一些土壤氮水平偏高的烟田,出现的烟株下部叶尖、叶缘及叶脉间变黄的缺钾症状。

河南省烟草所80年代对许昌烟区土壤化验结果:30个粘土土样的速效钾含量平均为90.83mg/kg,27个砂壤土土样的速效钾含量平均为85.2mg/kg。收获后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50mg/kg是烤烟不出现潜在性缺钾的临界指标,因此该烟区土壤普遍缺钾。

20世纪60至70年代,对河南省烟样化验,其含钾量一般在1%左右,很少超过2%。80年代以来,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和“三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烟叶含钾量有了逐年提高的趋势。据南京土壤所对黄淮烟区烟样分析,1986年烟叶含钾量2%以上的烟样占40%,2%~1%占50%,1%以下的占10%。1987年烟叶含钾量2%以上的占65%,2%~1%占34%。1988年烟叶含钾量2%以上占70%,2%~1%占26%,1%以下占4%。宝丰县1991年增施钾肥的试验表明,钾肥对改善品质有很好的效果。不施钾的处理,烟叶含钾量只有1.12%,每hm2施K2O300kg,烟叶含钾量达1.81%,见表1。

美国烤烟生产中所施用的钾通常为获取最大烟叶产量所需钾的2~3倍,人们普遍认为施钾量超过产量最大需求后,继续施钾仍会对烤烟品质产生影响。豫西烟区卢氏县,1990年曾对烟区进行布点取样120个,分析结果速效钾含量在80mg/kg~520mg/kg,平均165mg/kg,为河南省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的地区。但一般每hm2仍做到补施硫酸钾150~225kg。该县曾对城郊、杜关、沙河、文峪等4乡烟样化验分析结果烟叶含钾量平均达到3.68%,为全省烟叶钾含量最高产区。因此考虑河南烟区土壤有效钾含量以及钾素利用率低的现状,适当增施钾肥,对改善钾素营养有明显的作用。

2保证水分供应,促进烟株对钾的吸收

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土壤钾的有效化、扩散率和作物对钾的吸收能力。土壤水分是养分移向根部的介质,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对钾离子在土壤中的质流和扩散有较大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虽然土壤交换性钾含量不同,但钾离子的扩散率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大(见表2)。Grimme和Strebel(1986)在黄土母质上发育的淋溶土进行的试验表明,底土供钾占植物吸钾量的30%~50%,随着根系在土壤中的下扎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底土供钾所占的比例增大。因此,通过调节土壤水分来促进植株对土壤钾的吸收利用十分重要。

南京土壤所多年来对我国西南烟区和黄淮烟区烟叶含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西南烟区普遍高于黄淮烟区2~3倍。为此,选择许昌、遵义两烟区肥力近似的土壤在温室中进行烟草栽培试验,使之在相同条件下生长,结果烟草吸收和累积的钾量差异大大缩小,见表3。

这说明南方烟区的烟叶含钾量高于北方烟区是与南方烟区的水气热条件优越、烟田可较长时间的保持土壤湿润有关。

河南旱作烤烟约占烤烟种植面积的30%~40%,主要分布在豫西、豫西南的丘陵山区。年降雨量豫西烟区500~700mm,且时空分布不均衡,干旱发生频率高,使烤烟的产量和品质极不稳定。该区土壤钾含量虽较高,但烟叶化验分析结果,烟叶平均钾含量很少超过1.5%,究其原因,水分是一个主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改善烤烟生产外部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水库、水塘、水窖、机井等有效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型烟草农业,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是该区烟叶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3增加粗肥和硝态氮肥施用量,提高钾肥利用率

豫西烟区的红粘土、山地褐土、豫西南烟区的黄褐土、黄棕壤生产的烟叶质量较好,油分、香气较足,颜色多为金黄、桔黄。但由于质地粘重,耕层浅薄,影响烟株根系的发育,烟叶产量偏低。再者粘重土壤的钾肥肥效也较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烟叶含钾量有随着细粉砂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见表4。河南烟区土壤以2∶1型蒙脱石和伊利石的粘土矿物为主,这类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吸附能力强,土壤干旱时,钾的固定量增加,难于再次释放和供应。作物吸收钾素受土壤通气状况影响较大。质地粘重的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也差,影响植株对钾素的吸收。因此,粘重土壤应注意增施粗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增温和保墒能力,为烟株根系发育创造一个良好条件。

豫西烟区伊川县以前茬和当季不施有机肥作对照,与当季每hm2施45×103kg粗肥和450kg磷肥混合沤制肥对比(二者复合肥和硫酸钾用量均按常规施用)试验,结果每公顷产量较对照高318kg,产值高1806.6元,上等烟高8.4%,千克均价高0.78元。烟田施有机肥应注意腐熟发酵,做到肥而不暴,否则影响烟叶的适时落黄成熟,豫西烟区烟农多以牛圈肥作为烟田施用的有机肥。牛粪养分含量低,粪质较细密,若加入3%~5%的钙镁磷肥或磷矿肥混合沤制,对改良土壤有很好效果。

硝酸根离子对钾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铵离子对钾的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试验研究表明,烟草从0.5mmol/LKCl中吸收钾的净吸收量被铵离子抑制了30%~35%。1998年,豫西烟区宜阳县做的硝态氮肥施量实验,硝态氮比例占70%,烟叶钾含量达到2.27%,明显高于其

它处理

,见表5。

目前河南省一些烟田增施硝态氮肥用量不足,烟农习惯性施用尿素、碳铵等铵态氮肥。这对提高烟叶质量和烟叶钾的含量是不利的。

第6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土地权属 税收征管 问题 对策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权属的税收征管环节中,时常遇到一些税收政策未予明确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涉及拆迁补偿等问题的土地权属转移问题。这些问题界于政策之外,基层征管人员和纳税人受到了一定的困扰,易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产生欠税,影响税收征管秩序。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这些特殊情形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成因和对策进行了探析。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征管遇到的问题

由于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不甚了解等原因,遇到以下四种特殊情形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以此为由形成欠税。

第一种情形: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未办土地使用证,也未实际交付使用

受让方(房地产开发企业,下同)与出让方(国土部门,下同)签订了合同,约定了土地交付时间,受让方已交付大部分土地款,但由于拆迁进度等原因生产土地纠纷,未办理土地使用证,也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交付土地。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某项目,征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金额1.2亿元,土地面积9.32万,实际支付土地款1亿元。出让方由于厂房拆迁进度等原因,未按合同约定时间交付土地,导致双方产生土地纠纷,受让方以此为由不办土地使用证,对该宗土地不申报缴纳契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二种情形: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未办土地使用证,但已实际交付使用

受让方与出让方签订了合同,约定了土地交付时间,受让方已付大部分土地款项,但由于个案的拆迁、补偿等原因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出让方按合同约定时间交付土地,受让方也已实际使用土地。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某项目,征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金额1.3亿元,土地面积9.8万,实际支付土地款1.2亿元,由于个案的拆迁、补偿等原因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出让方按合同约定时间交付土地,该公司实质上也进行了房地产开发,但仍以未办土地使用证为由,不申报缴纳契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三种情形: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办理了土地使用证,但部分土地未交付使用

受让方与出让方签订了合同,约定了土地交付时间,受让方已付清了土地款项,办理了土地使用证,但因特殊原因(如拆迁遇上钉子户等)导致部分土地未能及时提供给受让方使用。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某项目,征地签订了土地出让合同,办理了土地使用证,土地面积1.5万中因拆迁遇上钉子户导致有3000土地不能开发,该公司对这部分土地不申报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四种情形: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办理了土地使用证,但部分土地属于生地,需通过开发才能使用

受让方与出让方签订了合同,约定了土地交付时间,受让方已付清了土地款项,办理了土地使用证,出让方按合同约定时间交付土地。但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征用的土地有部分属于生地(如荒山等),在进行房地产开发前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荒山进行平整,荒山平整成为熟地后才能开发。

二、主要成因分析

(一)土地交易信息不对等,导致纳税义务时间认定难

由于地方政府部门间未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地税部门的土地交易信息来源,主要依靠基层征管人员日常巡查巡管收集的资料,以及纳税人的自行申报资料信息。然而,通常得知这些特殊情形的土地交易信息滞后于纳税义务时间,既需要通过合法有效渠道证实这些资料信息,又需花大量时间了解整个土地交易过程,从而产生契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欠税问题。

(二)违反合同延期交付土地,导致土地计税面积认定难

国家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基本上是由当地政府代表国家对外出让土地。由于拆迁、补偿、安置等种种原因,造成当地政府延期交付全部或者部分土地,影响了纳税人按合同总土地面积办理土地使用证。于是,纳税人采用分解土地出让合同的办法,分期办理部分土地使用证,分期申报部分土地计税面积,给地税部门核定土地计税面积带来难度,给纳税人少申报土地计税面积带来理由。

(三)纳税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导致税收政策执行难

纳税人在前期签订土地招标拍卖成效确认书,取得国有土地出让合同时,受当时政策、市场、资金等因素影响,推迟房地产开发计划。在利益的驱动下,能推则推迟办理土地使用证,以规避政府“两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无偿收回,一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收闲置费”的风险,从而达到拿地扩大土地储备的目的。同时,在账务处理上可以不认定为企业资产,在税务处理上则以未实际交付土地使用为由,不申报缴纳契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从而达到困扰基层征管人员执行税收政策的目的。

三、工作对策

(一)摸清土地交易过程,正确认定纳税义务时间

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的来源主要有政府出让和企事业单位转让,取得的方式大多是通过拍卖形式。如果延期交付土地,出让方将承担违约金或者赔偿经济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九条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86号)规定,征用非耕地的,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时间土地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时间土地的,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用耕地的,受让方自应批准征用之日起满一年时开始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化解认识误区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86号)规定,以出让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这里特别要注意“合同签订时间”和“合同约定时间”,不少企业就是因为没有弄明白这两个时间概念而少缴了城镇土地使用税。与此同时,少数企业利用四种特殊情形与地税部门周旋,从而达到不缴或者少缴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目的。作为地税部门,应通过报刊、媒体、网络、短信平台等载体进行税法宣传,以及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面对面税法宣传,为纳税人解疑答惑,促进征纳互动,改善了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只有解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才能真正维护纳税人自身合法权益。

(三)巧用先征后补政策,合法规避企业税收风险

针对第一、三种特殊情形,由于拆迁、补偿等原因导致出让方未按合同约定时间交付土地或者部分土地未交付,而出让方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以国家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实质上是政府行为。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政府就承担违约金或者赔偿经济损失的问题谈判中,要巧用先征(地税部门先征)后补(政府补偿)政策,既收回因政府未按合同约定时间交付土地而产生的损失,又合法规避企业的税收风险。

参考文献:

[1]徐波.强化我国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的探讨[J].当代经济.2008.11.

第7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一、地方文献资源的发掘与合理收藏,确立有特色的藏书体系

平遥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市,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她的建筑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彩塑艺术都有很高的价值。仅晋商文化而言,就创造了称雄华夏二百多年的奇迹。平遥古城是晋商的发祥地,也是闻名中外著名的晋商旅游圣地。其悠久的历史背景,渊博的原始文化遗产,故平遥的地方史料资源极其丰富。我馆于1997年设立了地方文献收藏部,以收集、整理、开发和研究为主,对外开展有关平遥古城,晋商文化的查询,借阅,咨询等服务工作。我馆地方文献的发掘与收藏渠道及措施有以下几种:

1、从有关书店、出版社、古玩市场、淘宝网、民间购买。包括订购和现场购买两种方式,订征是通过书目预订单了解出版物,掌握地方文献的品种。现场采购是采编人员直接在书店,书摊选购需要的文献资料。

2、接受出版者或社会人士的捐赠。利用当地新闻媒体宣传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目的和意义,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专题报道等形式或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报道宣传,以在更大范围内了解地方文献,自愿将有自已出版或保存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捐赠给图书馆收藏。

3、上门采访,主动征集。一是广泛关注当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听到有关地方文献出版的报道,我馆派人主动上门去征集。二是广泛调查,深入史志办、档案馆、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登门采访征集。三是参与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非遗中心、乡镇文化中心站等单位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活动,文化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让他们帮助征集。

4、争取领导重视,建呈缴本制度。本馆拟定于《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并通过我们的主管上级文体新闻出版(版权)局报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县政府办名义发文,将呈缴本制度化,要求全县有关部门及个人的出版物向图书馆呈缴2至4册,使收集工作带有行政指令性,这样做节约费用,功效明显。

5、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其它高科技术复制。对一些的珍贵资料,古籍善本,老照片,具有史料价值的又难以收藏到的地方文献,均可考虑采用数码相机、扫描仪其它高科技术复制的方法补充。

二、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地方文献的的发掘、收集、整理其目的就是利用,如何将这特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所在。

1、读者需求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归宿。以“藏”为“用”是公供图书馆工作的目标所在。用是通过满足读者需求来实现的,是图书馆搞好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只有了解读者的需求,地方文献资源的才能得到有效利用。

2、对文献进行深加工是利用地方文献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在做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文献资源和检索查工具,筛选、加工出读者所需的各类专业信息,以便及时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这就需要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加工。其主要方式:①题录式的,针对古籍文献,编制专题目录;对于普通文献可经过标准著录、主题标引、整序合成篇名题录,输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检索服务。②加强宣传与文献介绍工作。其目的也是揭示馆藏文献,促进利用。具体方法有编发新文献介绍,口头宣推荐及举办“专题讲座”等。文献检索讲座,帮助史料人员熟悉馆藏文献,是促进利用的一个好途径。③开展专题服务。文献管理人员应利用自身熟悉馆藏和计算机检索技术的优势,开展专题服务,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深加工,编写一些专题报道,如晋商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家谱、饮食文化等专题,为史料研究者和各届人士提供快捷的服务。

第8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一)水坝决堤的种类

1.以不同河流为根据划分

可将其分为分流一股决堤和全河夺流两种,前者主要是问题出现后原河道仍然可流水;后者则河流被冲断、严重的会出现断流现象。

2.按照决堤原因分类

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导致的决堤和人为干预引起的两种。前者又包括冲决、漫堤、溃堤这三种常见的类型。三种不同的决堤方式其后果都很严重,不仅致使工程自身无法继续使用,更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原因分析

水坝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建设,在建设和投入使用过程中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预和影响。水坝决堤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一,受到河流或者湖泊自身的影响,降水较多的季节,河流的冲击力较大,造成水位超出了规定的标准,水位的极具增加最终可能会漫过堤坝溢出,这是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二,河流和湖泊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其冲刷力也会有不同,部分较陡峭的河段,其河水的冲击力较大,加之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堤坝出现坍塌,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抢修,最终会引起决口;其三,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和质量把握也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和质量问题。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如堤坝本身施工不牢固、土质疏松等,在长时期的使用后,其质量也会出现问题。其四,人为破坏引起决堤,人们自发进行的开掘工作等,因工作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决堤。

二、水坝堤防堵口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

1.施工前准备工作

在堵口施工前要准备好充足的物料,并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对物料进行调整;其次,要组间高效的指挥部门,并对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严格把关,对相关的机械设备等有严格的质量要求,保证一旦事故发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高效的抢修队伍进行急救,做好明确分工;此外,要制定完备的施工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备详细的施工设计,重视对施工证过程的有效监控;最后,对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关键技术实施步骤等。

2.地质勘察和水文观察

对地质条件的勘探,要了解地理条件与施工要求是否相符合,尽量避开土质较松软的地段,保证地基稳定;水文监测包括对整条河流水位、水深、流速等进行测量估计,并绘制相应的河段示意图,对河流特殊阶段的水位及流量等进行常年监测,并对其变化进行严格分析。

3.制定完备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对整个工程施工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方案的制定中,要全面了解工程及其所在地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尤其是掌握水文、地质等资料,对灾害的发生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仔细分析,并将关键的技术工艺等纳入到施工方案中。总之,施工前的准备关乎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问题,要从物质准备、机器设备、施工技术等方面着手,保证建设按照严格流程进行。

(二)进堵、合龙阶段的施工技术

1.堵口的时间及次序选择

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堵口技术操作,一般要在施工人员将所有需要准备的机械设备及物料等筹备齐全之后开始作业。特殊受到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施工操作的,可采用降低水位或者避开洪峰时期进行施工。在次序上,一般先在下游进行堵口,遵循再到上游施工,先堵小再堵大的原则。

2.堵口的主要技术施工

一般包括三种施工方法,其一,平堵施工。主要是以堤坝轴线为参照,由下往上逐层填补,使物料高出水面,实行封堵;其二,立堵施工法。从堤坝一侧或者两侧开始,由门口向内慢慢合龙的方法;其三,混堵。综合前两种施工方法进行。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结合工程修建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堵口施工,同时还可采用沉船截流等方式。

3.合龙施工技术

合龙施工是堵口施工技术的关键环节,也是最终工程能否完成并发挥防洪功能的关键。当口门两侧到坝体的距离约为2.5m时,即合龙。在此时,口门已经缩小到最小,水的冲击力相比较大,这就需要在施工中做好充分准备,保证技术的有效实施,尽量做好合龙工作顺利完成。一般情况下,工程施工中会采用横梁合龙、陈排合龙及关门合龙等。

(三)复堤阶段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通常,工程建设后会有截留坝,作为临时的抢修建筑,其体积较小,空隙较多,不能达到水坝防洪标准,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避免决口再次发生溃堤。

1.堤顶高程恢复工作

要严格按照原来工程设计的标准,堤坝的断面较为脆弱,常会伴随有渗漏、潭坑等问题,因此,要保证堤顶的高度超过理论设计的标准,在原来高度的基础上再提高0.4~0.6m,保证突况下堤坝能有效防止水的泄流。

2.施工注意事项

在施工前需要将几面中的所有杂物进行清理,保证填土的均匀,筑堤施工中,临水面使用粘性较大的土壤,背水面可使用砂土,堤坝高出水面之后,可采取分层填土的措施,其层厚要在0.3m以下;填土施工中采取机械施工和人力施工相结合的方法,对涂层进行适当辗压;最后,要保证施工按照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施工标准进行,尤其是新的堤坝与原堤坝的吻合度,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3.护坡工程施工

在水流冲击力较大的地段,可采取护坡防洪、水下护坡等工程施工,减少因坡度变化对堤坝的影响。

三、结语

第9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

[摘要]对区域创新不稳定性加以过滤的介质是区域创新能力。多主体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的关键。知识源及知识主体的多元性、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信任程度差另、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区域知识不对称。在过去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技术标准建设中、区域软技术获取中及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拟合配置中的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 知识不对称 知识共享 区域 路径

1 引言

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这一过程中,创新产出本身的不稳定性促成创新能力内化,但内化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有其必然的局限性。相较而言,区域多主体及其趋同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及产业历程、社会规制使其天然成为这一统筹行为的载体。通过内化到区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主体可以在区域环境下通过知识共享更多地获得已有技术创新的使用经验,避免纯粹市场行为所带来的创新知识的浪费,并与区域多主体R&D结合,从而进一步积累新的创新能力,形成多主体创新能力建设的良性互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区域拥有的知识,是以创新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能力集群。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以克服区域内知识不对称为前提,以区域内多主体知识共享为关键职称论文。

2 区域知识不对称及其原因

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受制于区域创新主体的知识宽度与知识深度…。知识宽度是指创新主体截面知识容量,决定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跨学科融合能力。知识深度是指创新主体特定领域知识的精深程度,反映创新主体专业知识质量,决定创新的先进程度。现代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要求主体知识宽度与深度的结合。现代知识的大容量及高频次更新加剧了个体创新者实现这一结合的难度。多主体知识共享一方面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又可进一步扩展知识深度与宽度,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个体应更多参与到区域知识共享中,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及其个体创新绩效。这样可以克服个体知识的局限性。知识共享过程比电子或书面形式记录或整理的过程对创新能力提高更有效率。但事实上区域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不对称现象。知识不对称是指知识在创新主体问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其关系如图1所示:

2.1 知识源、形成轨迹及知识主体特征

这包括:①知识源的多元性。知识的核心是个体对事物的了解,个体在搜寻、获得、解析、整理、扩散知识的一系列过程中会带有个体情境化特征,也就是说,即使相同知识源也会因个体内在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的不同而变成具有个体特征的不同知识源。何况现实中的知识源形式又有多元倾向。②知识形成轨迹的影响。个体知识深化过程会受到个体思维惯式、知识背景、成长履历等影响。任何时点上创新知识的位势均由其所继承的演进路径所塑造,其现有位势又限制了其在静态时点上对知识进一步遴选的方式和范围。③知识主体势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从而决定了自己现有时点的知识存量,由于不可能存在位势完全一样的知识主体,势差必然存在。势差虽是知识交流的基础,但势差过大同样也会造成知识传播的障碍,从而加剧知识不对称。

2.2 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

隐性知识是创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产品的排他性使其更重视隐性创新知识的积累。隐性知识的特征决定其多由实践中获得、需要借助于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模仿、操作、共同经历等活动来学习和共享。它虽然具有同一主体时序积累的能力(也就是内生性),但却缺乏跨越主体或空间的能力(也就是空间粘性)。隐性知识的内生性及空间粘性加剧了知识的不对称性。

2.3 信任程度差异

信任程度差异影响知识传播的效率和传播成本,从而作用于知识不对称,如图2所示:

包括:①信任程度差异影响知识传播成本。知识主体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群,人的知识是在外部获取、互动交流中不断积累的,而外部获取及互动与这一过程所发生的搜寻成本和获取成本将受到当事主体相互信任程度影响。从而主体信任程度差异会导致知识不对称。②信任程度差异影响传播效率。显性知识传递过程中可以市场及价格机制达成(如产品创新知识),但由于其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其合约的达成及履行仍有赖于信任程度。对于隐性知识来说,由于其创造和传播不容易被发现(如过程创新知识),其产权归属又很难界定,由此价格和市场不起作用或较少起作用,这时主体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播效率起决定作用。由上,形成基于信任程度差异的知识不对称。

2.4 信息不对称

知识多来自于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知识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表现在:①信息提供源不足。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其市场价格难以确知,由此造成信息交易困难,常出现信息产品的逆向选择及搭便车现象,从而影响信息供给市场,造成信息提供源不足。②信息失真。信息主体处理不当、信息载体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都会使得信息失真。

3 基于知识共享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路径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知识的搜寻、获得、发展、扩散和交流。这一系列过程不能脱离特定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区域内的个体(创新主体)经历,同时取决于区域内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域多主体及其趋同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及产业历程、社会规制使其天然成为这一统筹行为的载体。知识共享正是基于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然性及克服知识不对称现象提出的。有效的知识共享可加速知识在区域内的流动与综合,促进知识创新,并构建属于区域自身特征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社会化进程。基于知识共享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基于更换主体的区域过去创新活动的知识共享

区域创新活动是高强度知识互动的过程,创新活动中会大量沉淀知识,这些知识的再利用对创新能力提高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再利用在更换主体情况下将更有意义。知识共享显然有利于更换主体的创新知识再利用。区域创新活动包括成功的创新活动和不成功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创新可以价格和市场机制为主进行知识共享。在成功的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再利用显得较为容易,因为这些知识的标准化及共享显得更有动力。这种成功的创新会以专利等知识产权等形式存储于创新个体,而这种标准化的知识可通过价格及市场机制获得共享结果。而在不成功创新过程中,由于创新结果的失败而往往让创新者缺少动力整理创新活动沉淀下来的知识,基于更换主体的知识共享更无从谈起。而事实上由于创新的失败也使得创新成果很难标准化并以市场或价格机制得以流动。这种散乱而非标准化的知识中不乏经验、教训及对下一阶段成功创新的暗示,因此这里的具体操作路径包括:①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促使其他创新主体关注失败创新的过程及经验;②加强区域内的人际沟通及合作的可能性,如网上创新论坛,各种创新协会及俱乐部,加强失败创新经验分享,从而事实上推进更换知识(创新)主体,达到知识有效再利用的目的;③对知识的标准化整理也很关键,这里更强调对失败创新过程的整理与反思;④通过区域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代际的传、帮、带,私人关系的沟通,家庭式的创新习惯沿袭等非正式的方式起到更换创新主体,进行区域过去创新活动更换主体的知识共享的目的。以上这些路径既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的研发活动,又可防止创新知识老化而失去市场及应用价值。从而使这一类知识也成为区域特色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基于地方技术标准建设的知识共享

地方技术标准建设过程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意义重大。由于技术标准及其评估对企业来说都是外生的,因此通过超越企业边界的区域知识分享过程可使单个企业(创新个体)通过能动性地参与相关领域标准环境机制建设提高其自身的创新绩效,获得超额创新利润。由于技术标准的创立涉及到大量的相关技术,迁回生产方式及技术体系的迅速膨胀更加剧了这些技术的分散程度,由此,技术研发知识共享,尤其是在技术标准确定之前的知识共享是必要和必须的。涉及地方技术标准建设进程的知识共享可通过两种渠道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①在行业广泛技术知识分享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标准制定进程中,掌握技术标准制定进程,为创新主体技术路线圈定范围;②吸引其他创新者参与到创新主体创新技术轨迹中来,由此形成规模化的既得利益群,从而壮大技术标准潜在势力范围,为未来技术标准制定赢得发言权,并诱致更多主体在较高创新平台上参与创新活动。区域创新能力培养有别于线性的管理方式,地方技术标准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跳跃平台,地方技术标准的达成可增加区域集体创新资源,为提高区域创新存量和流量做出贡献。

3.3 基于区域软技术获取的知识共享

软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集成体现。软技术指区域以管理活动为主体,综合运用人的知识、经验、思维创新等现代科技成果(智能技术)和程序、规章、制度等(软件化信息),并且倾向于借助物质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区域技术群落。它的目的是寻求诸多系统要素的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包括人际关系)与有效控制,使系统要素从无序(或低序)向有序(或高序)转化,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或社会效果。区域知识层级可分为个人知识、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及区域知识。不同层级知识具有不同特征。其中个人知识宽度及深度受个体精力及寿命等限制,并且其内嵌性也小些,可通过个体流动而获得知识的移动,这种内嵌性的缺乏使其难以形成区域竞争力的依托。区域知识由于主体多元而具有较优的宽度及深度,其内嵌性更强,因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但这一过程需要区域软技术的整合才能转化为区域创新能力,具体路径如图3所示:

这样,个人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可上升为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和区域知识。随着层级演变,知识的内嵌性愈强,知识宽度与深度也随之提高。在这一知识共享过程中,区域通过柔性及弹性管理可有序地形成区域特色的规程从而形成区域软技术,区域软技术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性。软技术培养使区域范围内各主体可以集区域范围能力之大成,降低磨擦成本和搜寻时间,有效配置区域资源,适应创新项目对团队和集体智慧的要求,为区域内各主体协同开展创新提供快速通道。区域软技术建设符合能力的立体系统性特征,在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可有效避免短板效应,从而为形成区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当然,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也正向作用于区域软技术,而区域软技术的丰富通过知识共享作用于区域知识,继而作用于组织知识,最终也丰富了团体知识及个人知识,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良性循环体系。区域软技术具有历时长、投入多、收效慢、难度大、风险高、外部性强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具体路径包括:①政府投资的地方文献整理,总结地方文化、风俗及具有地方特征的技术工艺出处及渊源,做好公益性知识平台的储备从而克服区域软技术历时长、投人多、收效慢的非市场性特征;②产业链条的区域有效延展及升级,实现对软技术的挖掘,包括对现有特色地方产业的深度再挖掘及精细度的再追寻培养,从而在此过程中细化地方软技术与区域生产力的匹配。③共性技术平台的搭建、展会、报告等经验的总结,最初的建设多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引导,随着区域环境建设及创新主体意识的增强,政府将以营造创新营利点方式逐步退出而使其蜕变为市场行为。

3.4 基于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配置的知识共享

创新是金融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金融资本支持,现代经济体中金融资本与创新主体常常被分割开来。缺少适当的融资资源是创新可能性与高密度尝试的主要障碍。而两者之间的知识不对称将会影响两者配置效率。知识共享可以两种渠道作用于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配置,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①关系融资。这一类型知识共享更适宜于小企业与其投资人之间。关系融资是在难以合约化状态下提供融资的一种方式,常常发生在有关融资的信息和知识无法标准化的情况下。如知识共享使纽约的珠宝商(Jewish orthodox SECT)在融资时可不签订任何协议。关系融资中资本方可通过知识共享了解或更细致地了解到创新产出前景。区域内金融资本与创新主体的知识共享可以避免金融资本甄选创新时的逆向选择问题’。这里,关系融资网络中结点本身及之间拥有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其反复的巩固加强等正是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具体路径表现在:最初创新主体(如企业)通过购买长期的含有佣金的隐性合同,使其与投资人及时快速建立紧密关系。随着关系时间长度和范围的扩展,投资人更好地理解和监督创新主体,较大程度实现知识共享,从而保证创新主体在未来获得最优的资本配置,从而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减少创新成本。②间接融资。这一类型知识共享更适宜于大中型企业与银行之间。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企业无论在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装备水平、市场开拓能力、人员素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均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这样地区的小企业也可优先考虑知识共享基础上的银行贷款。这样的区域银企知识共享无疑有助于银行获得更真实信息与知识,从而更有效辅助企业在有高盈利前景的生产和研发活动中获得超额创新收益,促进银企更紧密联系,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4 结语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可有效降低区域发展成本,实质上减少对他国技术的路径依赖,帮助企业及其他创新主体完成创新能力自身建设的有效过渡。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常常有大量的知识涌现,同时也常常需要利用大量的知识。在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互动转化过程中,知识共享是两者的天然纽带。区域内知识源及知识主体的多元性、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信任程度差异、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区域知识不对称,从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效率。如何进行区域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在过去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技术标准建设中、区域软技术获取中及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拟合配置中的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Prencipe A. Breadth and depth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lies in com-plex product systems: The case of the aircraft engine control system.Research Policy, 2000,29(7/8):895-911

[2] Spencer J W. Firms' knowledge-sharing stralegles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le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Bat panel display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3):217-233

[3]Davenport T D, Prusak L.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know. Harvard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0

[4] Nieto M, Quevedo P. Absorptive capacity,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innovative effort. Technovalion, 2005,25(10):1141-1157

[5]Majchrzak A, Cooper L P, Neece O E. Knowledge reuse for innova-

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004,50(2):174-188.

[6]门熙新,黄擎明软科学与软技术导论,软科学,1992(3):1-5

[7] Savignac F.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onstraints on innovation: Whatcan be leanaed from a direct measure?. [2010 -06 -28]. banque france, ft

[8]Aoki M. Serdar dinc relational banking as an institution and its viabilityunder competition. [2010-06-28]. http ://www-econ. stan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