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自相矛盾文言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相矛盾文言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相矛盾文言文

第1篇: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文言文;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文言了相关的要求,可在后边的“附录1”中却没有推荐小学阶段应该背诵的文言文,这一空白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人教版和语文S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篇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语文S版是《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选择要增加阅读(也可以称为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时,一般是选择和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关联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课文内容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与课文主题“言语之妙”相同,还有这本书中的《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一些适合增加阅读的文言文,又囿于笔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语文S版的小学教材,因此,有如下几篇,仅供参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主题:言语之妙)

增加阅读其二,《世说新语・言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主题:友谊)

增加阅读《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弈》(主题:学习)

增加阅读清朝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自相矛盾》(主题:寓言)

增加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画蛇添足》

增加阅读《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6.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夸父逐日》(主题:悲剧神话,锲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阅读《精卫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下面列举一个在教学中增加阅读的案例,希望能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师延峰发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师: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

根据以上的看法,笔者还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以满足学生学国传统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一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文言文,或明确提出要学习的文言文。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这岂不是很好。

最后,在课内增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肯定不止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浅薄,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文言文;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0602

文言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它精练典雅、内涵丰富,犹如陈酒,历久弥香。但是,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处在课堂低效、学生厌弃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应试教育使文言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研究语法的古汉语教学,忽视了文言文奇美的文化内涵,扼杀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教学不能摒弃“文”而单讲“言”。挖掘文言文之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明古今关系,激喜爱之情

文言文作为上古书面语,和口语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时代和语境的变迁,今人读起来会觉得艰涩难懂。但是,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文言文有割舍不断的关系,直到今天,我们的语言中还有许多文言文词汇,如自相矛盾、扑朔迷离、窈窕淑女、信誓旦旦、逃之夭夭、游刃有余、任重道远等,这些都是从文言文中来的。此外,文言文中有许多意蕴深远的意象:提起松柏,就会想到顽强不屈;说到杨柳,就会感伤别离;看到月,就会产生思念……这些意象已凝结为文化的因子,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荷塘月色》中荷香月色水融,《故都的秋》中悲秋念国深入骨髓;丰子恺的散文透着音乐美、绘画美、朴实美,余秋雨的散文如诗般典雅、灵动……没有文言文这个源头活水,现代汉语世界不会如此精美迷人。学生若了解了这些,学起文言文来非但不再痛苦,反油然而生喜爱之情和探究行动了。

二、品音韵修辞,感音乐之美

不仅诗词歌赋,我国古代的散文也具备音韵美的特质。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只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散句,其余均为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活泼灵动。骈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音节和谐,且句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成诵,而余音缭绕,韵味无穷。《岳阳楼记》中穿插了许多四言对偶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这些骈句节奏和谐,音调铿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为文章增添了色彩,在课堂上若能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定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而像《季姬击鸡记》《施氏食狮史》《于瑜欲渔》《熙戏犀》等课外文言文分别只有一个音“ji”“shi”“yu”“xi”,读起来音韵如同其情节一样,跌宕起伏,文言文语言之生动凝练、音调之富于变化尽在其中,无任何一种语言可比。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有了审美体验,自然会崇拜起古人来,再带着崇敬之情去学习文言文,哪还会有厌烦和抵触情绪呢?

三、品形象之美,|动学生心灵

人物形象是具体可感的。文言文中有许多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如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正气凛然、不畏的唐雎,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大智大勇、胸怀坦荡的蔺相如等,都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心驰神往。而文言文作者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践行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的文天祥等,则令人感动。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学课文而学课文,而要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相结合,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作品的精神魅力,让人物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这样文言文教学自然就会获得成功。

四、品文中智慧,做聪慧之人

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无限的智慧。比如游说,方法各异结果相同,唐雎以布衣之士的怒反驳秦王的天子之怒,以自己的气势让秦王色挠;墨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公输班不能自圆其说,再以巧妙的战术让楚王折服;邹忌则不露声色婉言相劝,从妻、妾、客的阿谀之词“小题大做”,使齐王同理得证“王之蔽甚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古人的这些智慧展现给学生,学生定会被他们的智慧和游说艺术所折服。由此再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左传》或针锋相对、词锋犀利,或委婉陈词、哀哀动情,或不卑不亢、似柔实刚;《道德经》“道”“术”结合,以复杂多变的阴阳模式对战争进行理解和阐述;《孙子兵法》则把《道德经》中的“术”抽出来,大做文章,用于战争领域,而战术本身又是阴阳彼此纠缠、此消彼长的辩证法……如此带着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向古人借智慧,学生定会迷上文言文。

五、品景色之美,激爱国之情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写景佳作比比皆是。同是写西湖,就各不相同:杨万里笔下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新美丽;苏轼笔下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俏丽多姿;而张岱笔下的西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雪中,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衬托下,西湖之“空”之“阔”和雪之“奇”令人慨叹,此时杨万里、苏轼笔下艳丽的西湖早已不见踪迹。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入选中学教材的有《小石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等篇目,若教学不局限于教材的篇目,而拓展到其他的几篇“记”,让学生跟着柳宗元去游玩,学生就会发现,“八记”中的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所处偏僻,幽深奇特之美各不相同,它们俨然屹立在蛮荒之地的艺术精品,惊叹之余,再赏析文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文言文,从而更加发奋努力学习。

六、品言简义丰之美,激读写之趣

长文铺陈易,短文意难穷。然而简牍容字有限,物质条件限制使古人不得不行文简约,惜墨如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始连用9个名词短语列出9种景物,言简义丰,末句“断肠”二字为诗眼,整首小令仅仅28个字,把游子秋天飘零天涯、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记承天寺夜游》仅用18字绘庭中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朗的月光下树影斑驳,恍惚间如临仙境一般,庭中地面白茫茫如同积水空潭,水中水草漂荡……除了先秦诸子散文、《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中国古典文化宝藏,试问古今中外还有哪种文字如此之言简义丰?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欣赏去玩味,再把高考用文言写作的优秀作文《赤兔之死》和《绿色生活》介绍给学生,相信学生不但为文言文折服,更萌生学好文言文,用文言写作之念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抓住“言”,更要抓住“文”,挖掘其文化内涵之美,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大餐,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张联荣,田瑞娟.文言文要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于漪.文言文阅读技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第3篇: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练习背诵课文。

3读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

1学习《郑人买履》。学生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教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指导难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引导学生注意“之”字的意思。

二、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教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三、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读熟;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第4篇: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 翻译擂台(113) 翻译擂台 113卡路里 翻译擂台(92) 翻译擂台(95) 翻译擂台(96) 翻译擂台(98) 翻译擂台(97) 翻译擂台(109) 翻译擂台(106) 翻译擂台(105)评点 翻译擂台(104) 翻译擂台(102) 翻译擂台(101) 翻译擂台(103) 翻译擂台(100) 翻译擂台(99) 翻译擂台(117) 翻译擂台(115) 翻译擂台(112)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或者用稿纸誊写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东三街2号新东方南楼19层《新东方英语》编辑部“翻译擂台”收,邮编为100080,截止日期为10月10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将隔期刊登有关译文的详细评点,并评出若干名最佳译手(奖品:《一瞥一惊鸿——一生必看的58部电影(上)》)和潜力译手(奖品:《牛校究竟牛在哪儿?——我们的留学故事》)。快来一试身手吧!

英语中有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叫做oxymoron,汉语通常译作“矛盾修饰法”。根据冯翠华教授在《英语修辞大全》中的定义,其形式是把“两个相互对照、互有矛盾或不相容的表达放在一起”(the conjoining of two contrasting, 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 terms),形成一个精炼的自相矛盾的说法(a compressed paradox),如cruel kindness、a wise fool等。有学者因此认为,这是一个短语层面的修辞格,即修辞格本身在句子中形成一个短语。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这一修辞格也可以不局限于一个短语之内。句子中不相连的单词或短语只要相互对照、意思相反或互不相容,也可以形成矛盾修饰法,如在“He is busy over nothing”这句话中,busy和nothing也可视为矛盾修饰法。这一修辞格所表达的意思看似不符合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往往还富有哲理,表达出说话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感染力。汉语中也经常使用类似的表达手段,如“睁眼瞎”“为了忘却的纪念”等。

鉴于这一修辞格独特的艺术效果,翻译时应尽量在译文中加以保留。实在难以保留的,不妨在译文中另行创造一个。不过,由于矛盾修饰法在英语和汉语中有较多的共同点,因此与其他修辞格相比,这一修辞格在翻译时较少受到表达习惯的制约,多数情况下保留下来都没有太大问题。相对而言,译者在翻译方法上无需费太多脑筋,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可。译者面对这一修辞格时的主要困难在于正确理解原文,特别是辨别出原文中的矛盾修饰法,然后用合适的译文表达出来。

2013年8月号翻译擂台英译中点评

英译中题目

A business that makes nothing but money is a poor business.

翻译要点

英文原文中的make money和poor构成了矛盾修饰法:既然赚钱,应该富有(rich)才对,怎么会poor呢?原句显然想通过这一修辞格表达超出字面的深层意思:一个公司如果只挣到了钱,却没有取得社会效益或良好的民众口碑,就算不得是好公司。许多参赛者没有看出这一点,辨识不出矛盾修饰法,导致译文出了问题。在本期参赛译文中,与矛盾修饰法相关的翻译问题主要有如下四类。

问题一 参赛者错误理解原文,把make money和poor都理解错了。

例1:只追求金钱的生意是可悲的。

例2:只追逐利益的企业不是好企业。

评析:英语中make money是个常见的词组,就是“赚钱”的意思。Poor的意思很多,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列出了12种意思,《新牛津英语词典》也列出了三种常见的意思,但两本词典都把“贫穷”列为第一义项。上面的两个译文都舍近求远,舍弃最常用的意思,反而理解错了。第一个译文把make money译为“追求金钱”,把poor理解为“可悲的”。这样的译文不能构成矛盾修饰法,因为“追求金钱”与“可悲”并不矛盾。根据主流的价值判断,过度追求金钱是一种扭曲的价值取向,确实可以算是可悲的。况且“追求金钱”的译文意思也不准确,追求金钱只是一种态度或行为,最终并不一定挣到钱。第二个译文对money作了引申,译为“利益”,把make money译为“追逐利益”,意思同样不准确,因为“利益”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追逐利益”也不等于“挣钱”。该译文对poor采取正话反说的译法,译为“不……好……”。“追逐利益”和“不……好……”看似有些矛盾,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比原文中的make money与poor之间的矛盾弱化了很多。译文如果要新造矛盾修饰法,其效果应该与原文相当,而且应该在原文矛盾修饰法无法保留时才新造。“追逐利益”和“不……好……”的译法显然达不到这两个条件。

问题二 参赛者错误地使用正话反说的翻译技巧,译文体现不出矛盾修饰法。这主要体现在对poor一词的翻译上。上面译文中的“不……好……”也属于这种情况。

例1:只顾赚钱,并非经营之良策。

例2:除了赚钱其他什么事也做不成的企业是不良企业。

评析:两个译文分别把poor译成了“并非……良……”和“不良”,这种译法和“不……好……”很相似,都用了正话反说的翻译技巧。所谓正话反说,是指为了照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把原文的肯定结构翻译为目标语的否定结构。比如英语中I mean it这句话是肯定结构,但翻译为汉语时,常常翻译为“我不是开玩笑的”,句子变成了否定结构。这种翻译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可提高译文的流畅度;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容易弄巧成拙,译文反而会出问题。上面两个译文破坏了矛盾修饰法中两个成分之间的矛盾,把该修辞格所隐含的意思明确地说了出来,矛盾修饰法因此荡然无存,原句那种生动而富有哲理的效果也消失了。

问题三 参赛者无故增译,歪曲了原文的意思,淡化了矛盾修饰法。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对make money的翻译上。

例: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

评析:原文中make money指的是“赚钱”这种行为或结果,因为只有赚钱了,才能与poor形成逻辑上的矛盾。译文无故增添了“以……为目的”,这样原文中的矛盾就被冲淡了,因为“以盈利为目的”毕竟不等于真的盈利,不一定真的挣到了钱。

问题四 参赛者选词不当,扭曲原文意思,没体现出矛盾修饰法。

例:只是为了赚钱的企业是贫乏的。

评析:译文把poor译成了“贫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贫乏”也有“贫穷”的意思,但这种用法并不常见,一般是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来用,《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义项给出的例子是“家境贫乏”。实际上,“贫乏”一词在多数情况下还是“缺少,不丰富”的意思,用在句子中时,前面需要说出缺少的内容,比如“知识贫乏”“思想贫乏”等,但该词表示物质上贫乏的用法并不常见。在这个译文里,“贫乏”很难让人理解为“贫穷”,与“赚钱”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够明显。

除了在翻译矛盾修饰法时出现的问题之外,参赛译文还存在如下几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对business一词理解错误。

例1:除了赚钱之外就一无所获的商业是一种糟糕的商业。

例2:只追求盈利而不关注其它的事业是浅薄的事业。

评析:Business是一个常用的多义词,《英汉大词典》给出的义项有五个,《新牛津英语词典》给出的义项有六个,有些义项下面还有多个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英汉大词典》中的第一个义项是“交易,生意,商业,营业(额)”,这也是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接触这个词时了解到的意思。《新牛津英语词典》却有所不同,给出的第一个义项是“职业”(a person’s regular occupation, profession, or trade)。绝大多数参赛译文都和上面的第一个译文一样,将其翻译成“商业”“生意”或“买卖”。这种译法不仅不符合逻辑,在语法上也说不通。表示“商业”的意思时,business是集体名词,不可数,但原文中该词前却有不定冠词a。第二个译文中“事业”的译法没有依据,business有“事务,事”这一义项,但英文的解释是a difficult matter,并没有“事业”的含义。其实,business作可数名词用的时候,多数都表示“企业,公司”的意思,这个意思放在本句才讲得通。

问题二 参赛者改动原文意思,导致译文意思和原文出入较大。

例1:利益至上,并非至善。

例2:纯粹只为发财,别无他求的生意,算不上一桩好买卖。

评析:第一个译文把money引申为“利益”,把makes nothing but money译为“利益至上”,这与原文的意思有较大出入。如上所述,“利益”和“钱”不是一回事,“至上”表示的是一种态度,也不符合make的意思。译文把后半句译为“并非至善”,与原文意思差别也很大,其中business一词被省略了,“至”则是无故增译的成分。这样的译文很简洁,读起来很上口,但意思却与原文偏离很远,不可取。第二个译文把make money译为“发财”,也不符合原文意思,“赚钱”未必就是“发财”。“别无他求”中的“求”也表示一种态度,是原文中所没有的,算是无故增译。

问题三 参赛者用词不当,导致译文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例:只赚钱,不获利,再好生意也无益。

评析:译文中的“赚钱”和“不获利”在意思上有矛盾,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修饰法的修辞格,但这个修辞格却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原文中makes nothing but money的意思是只赚钱,没有作出其他贡献,而“不获利”表示的却是企业自身没有获得利润或是利益,表达的意思与原句完全相反。

问题四 参赛者过度追求文雅,译文风格与原文不相符,意思也走样。

例:其为商乎,唯利是图者,前景黯然也。

评析:译文用文言写成,读来挺有味道,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译文意思不准确:“图”表示目的,属于无故增译;“前景黯淡”和poor的意思相去甚远。第二个问题是文言本身不够规范:“乎”通常用作疑问词,放在句末;“……者,……也”作为文言中常见的陈述结构,通常用于表示对某事物的判断,用来表达“前景黯淡”并不合适;“前景”是现代汉语中的词,放在文言句中非常别扭。尽管文言文有许多优点,例如比现代汉语更加简约,文采更浓,翻译史上也有王佐良先生的《论读书》等文言翻译名篇,但我们并不提倡在英译中时使用文言,原因有两点:一是文言文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并不完全适合表达现代生活的复杂内容,翻译英语原文的内容时经常会难以达意;二是当代译者中能够熟练使用文言的人太少,能够熟练使用文言的青年学生就更少了。当然,从上面的译文来看,这位参赛者的文言基础很好,建议继续加强文言文的学习与修养,将来或许可以在国学典籍的英译方面有所作为。

获奖译文:只会赚钱的公司是最贫穷的公司。(周健)

评析:“赚钱”和“贫穷”都译出来了,保留了原文的矛盾修饰法。把business译为“公司”,也是对的。但“会”和“最”是原文中所没有的,属于无故增译,不可取。把无故增译的部分删掉,就有了下面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只赚钱的公司是穷公司。(韩子满)

2013年8月号翻译擂台中译英点评

中译英题目

梁庄,我心中永远甜蜜的痛。

翻译要点

中译英原文中“甜蜜的痛”是比较容易辨识的矛盾修饰法,但要用合适的英语表达出来却不容易。与英译中相比,中译英的参赛译文在矛盾修辞格翻译方面的问题要少一些,主要有下面两类。

问题一 参赛者过度解释,导致译文错误,矛盾修辞格也没有了。

例1:Liangzhuang Town, a place full of sweet memories and lamentable conditions.

例2:Liangzhuang, my desperately-missed hometown, is the thorn of my sweet rose.

评析:中文原句是一个新闻标题。这则新闻报道的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该著作的作者考察了河南一个村落的变迁,对于村落在城市化大潮中逐渐没落深感遗憾和痛心,但因为这个村落也是作者的故乡,所以她对这个村落又充满了甜蜜的回忆。因此,“甜蜜的痛”指的是“在甜蜜的回忆中深感痛心”的意思。第一个译文过度解释,把“甜蜜”解释为sweet memories没有错,但把“痛”解释为lamentable conditions就不对了。村庄的没落主要不是因为条件差,而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庄“空心化”,有被遗弃的可能。第二个译文用熟语thorn of the rose来译,看得出译者的英语基本功不错,但译文意思不对。这个短语的意思是“玫瑰上的刺”,指美中不足或是为取得成绩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显然与原文不符。

问题二 参赛者用词不当,改变了原文中矛盾修饰法的意思。

例:Liangzhuang, is my permanent sweet bitterness.

评析:译文用bitterness来译“痛”。这个词虽然有“惨痛,悲痛”的意思,但主要意思还是“愤恨,埋怨”,这与原文的“痛心”意思不相符。

除此之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两类比较典型的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译文的句子结构有问题,不符合语法要求。

例1:Liangzhuang, a sweet pain stays in my heart forever.

例2:It will always be sweet pain in my heart—Liangzhuang.

评析:第一个译文在句子中间用了逗号,破坏了句子的结构。在英语句子中,如果在一个名词后加逗号,且后面也是名词,一般表示后面的名词是前面名词的同位语,用来解释前面的名词。此时后面的名词后也要加一个逗号,成为插入语。比如“Beijing, capital of China, is a beautiful city”,China后面必须有逗号。第一个译文中的a sweet pain可以作为同位语,但是pain后面没有逗号,这样句子结构就有问题了。第二个译文用it作形式主语,用破折号引出逻辑主语,这种结构不符合英语语法。It作形式主语时,逻辑主语可以是名词性从句,也可以是不定式或动名词,但不可以是名词。

问题二 参赛者冠词使用不规范。

例1:Liang Zhuang is eternally sweet pain in my heart.

例2:Liangzhuang, the everlasting sweet pain in my heart.

评析:第一个译文没有用任何冠词来修饰单数形式的名词pain,但这个词在表示“伤痛”时是可数名词,英语的可数名词要么用复数形式,要么前面加冠词,这里的用法显然不对。第二个译文用定冠词the来修饰pain,但the表示特指,用来修饰读者已经知道的对象。这里的原文是新闻标题,读者不可能仅凭标题就知道是什么样的pain,所以the用得也不对,把the改为an就可以了。

获奖译文:Liangzhuang: A Everlasting Sweet Pain In My Heart (王颖)

第5篇: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成语 病句辨析 语境

语文在高考中虽然占150分的比分,可无论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高考的语文成绩总是四平八稳,通观考上大学的学生,语文在一百二十分以上的人数寥寥无几,语文成绩的拔高在于选择题和作文。作文我这里姑且不谈,就谈谈选择题吧,选择题分三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语言文字运用,这三类中最容易出错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现在就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成语和辨析病句谈谈我的浅见。

成语的运用我认为分三步走。第一,积累常见和常考的成语,积累时要分类积累,不可随意随性。如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特定对象词、望文生义词、谦辞、敬辞、一字之差词、特殊语法词即该词后不带宾语。这样减少记忆的繁琐,节省时间,增强记忆力。例: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只用记住前者的事是真的后者的事是假的即可。再如:久假不归这类望文生义的成语,只用记住其关键字 “假”是“借”的意思就行。

第二,结合语境,在句中勾画有效信息,否则即使知道所有的成语意思,不注意句子的语境,一样选不出正确选项。例如:你本来一开始就应该和朋友合作,进行这个课题研究,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分析:三人成虎的对象是“谣言”,而该句的对象是“这个课题研究”,故不合语境。

第三,注意句子中简单的修改病句即成分赘余。例如:生灵涂炭前不能出现“人民”,生灵就是人民的意思。

如果说成语难,那辨析病句就是难上加难,因为我们一般认为病句大都是语法错误,于是会从语法入手,而新课改后学生初中已不学习语法,到了高中老师若再用语法说事,那定是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到做题仍是毫无章法跟着感觉走。于是,我想这既然是一个盲区,我们复习这块知识点时为什么不另辟蹊径,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现在我来说说我的一点心得,第一,记住六大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只有记住病句类型,在你辨析病句时才不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改法,会做到对症下药。

第二,针对六种病句类型各个击破。无论哪种不可过多纠结语法,病句主要是不符合我们的逻辑事理习惯。

语序不当:①不合逻辑事理习惯。②修饰语要紧跟修饰词。③关联词的位置。同主语关联词在主语后,不同主语关联词在主语前。例:如何迅速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分析:“一个”主要修饰“问题”故要紧跟它的修饰词。

搭配不当:①不符合我们平常的说话习惯。②关注并列短语的前后搭配。③“是”做谓语的判断句找出主谓宾只需判断主宾搭配是否得当。④双起单承,但不能一见到两面对一面就认为它错误,定要前后对照看句子搭配是否合理。例: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分析:“消防官兵”可以“放弃休假”,但“消防车”不能“放弃休假”,故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和赘余。成分残缺:①注意我们的习惯搭配。②防止介词泛滥而主语残缺。成分赘余:纠正误用的做法并将正确的记住即可。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分析:缺乏和不足、不当重复。

结构混乱:一是句式杂糅,一个句子中存在两种句型。二是中途易辙,一件事未说完又转移话题。例: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分析:句式杂糅,要么是“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或是“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表意不明:①修饰两可造成歧义。②停顿不同造成歧义。③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④指代不明造成歧义。例: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分析:“自己”指代不明是“我”还是“老师”。

第6篇: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阅读;表达;新高考

从2021年起,江苏省将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高考科目设置将采用“3+1+2”的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统考科目,“1”是考生从选择性科目历史、物理这两科中选择的一门,“2”是考生从地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这四科中选择的两门。很多学生都选择地理作为其中的一门考试科目,而以往学生只是参加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题目相对简单,综合题多以填空为主,因此学生的地理阅读和表达能力是欠缺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当前一线地理教师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跟随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针对高中学生的地理阅读和表达能力不足提出了如下优化策略。

一、地理阅读能力的优化策略

江苏新高考的命题方向一般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记忆,而是给出具体的文字材料、图表材料,让学生自己通过图文的阅读进行分析推理,涉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这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高考试卷上的材料包括地图、表格等,包含的信息量极大。学生如果没有比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无法对题目中的文字及图表材料进行合理的分析、理解、概括,并挖掘其中隐含的条件,洞悉其内在规律。只有真正明白了材料是什么,题目问什么,应该答什么,读懂题目,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调动起来解决问题。阅读是学生地理学习中获取各类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学生答题的关键。因此必须不断优化学生的地理阅读技能。1.加强课堂阅读指导。地理阅读训练应贯穿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在地理课堂中渐渐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时要有明确的细化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圈画出重点字词、修饰语、限定词,并且反复推敲,在阅读过程中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还可以用对比、因果推理等方法搞清楚材料涉及的地理内容的逻辑关系,对知识进行消化迁移。2.高质量的习题训练。经典的高考题都是出题人字斟句酌后的成果,都是紧贴课程标准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例如,材料是文言文或者日常用语,学生就要调动语文知识,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还要学会防止思维定式的干扰,根据新的情境思考最合理的答案,更要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特别是设问中的定语。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要逐步巩固、查漏补缺,逐渐提高阅读能力。3.读图能力的重点训练。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都是“无图不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如读图要先读图名,再读图例,再读横坐标、纵坐标,再读斜率、数值、比例等。教师应当让学生随手携带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理图像上去,让学生学会读图、画图、背图,储备一定的地理图像语言,对于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如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板块构造图等,要学会充分挖掘图像信息,进行再次加工,慢慢学会将图像信息进行转化,学会用地理图表或是构建思维导图回答问题。

二、地理表达能力的优化策略

高考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要求就是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地理表达能力不仅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能力,也是答题的必要条件。在阅读材料、把握特征、找出规律后,如何熟练运用地理语言,将信息准确表达出来,使其具有鲜明的地理专业特征,显得尤为重要。部分学生不会运用地理语言表达,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随意表述。但在考试中,学生是通过卷面表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因此表达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1.教师规范使用学科语言。要让学生规范学科语言答题,描述问题科学、严谨,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就要起好示范作用,在一些问题的讲解中不能口语化讲述,要用地理术语,如地理中的方位一般要用东、南、西、北,而非上、下、左、右,在讲地质构造时,向斜槽部受挤压不要说成底部。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会影响学生,所以不能太随意,张口就来,要注意规范性,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整理建构综合题答题模板。在地理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不断积累综合题的答题模板,自己组织建构,不断扩充。如有的是地理描述类题目,如何描述点、线、面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等;阐释地理原理类的题目如成因分析、区位分析、区域比较等;还有问题措施、影响评价类。这些都需要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日积月累,将模板内化,在做题时才能够输出。也可用一些简单易背的口诀来记忆,如对于人文地理中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分析,速记就是“市通劳技政史地”。3.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想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必须先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对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过程的记忆,如岩石圈和地壳概念的区分,地形类型和地势、地貌的区分,热力环流原理的形成过程、根本原因、基本规律等。没有这些基础,学生难以将知识重新建构,有口说不出。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语感。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如让学生做小老师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题的思路等,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准确完整地表述。教师可以适时纠正,使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叙述符合地理用语的使用习惯和规范。在主观题答题时,学生要尽量多角度分析和组织语言,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但也要重点突出,通过总结答题结构完善答案角度,通过题目材料补充答案角度。在表述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要具有因果层次,围绕主题进行阐述,重点要突出,不能用现象解释现象,不能用原理代替分析,必须弄清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自相矛盾的现象。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堂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逐步学会逻辑清晰地思考和表达。

第7篇:自相矛盾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 自我转变 角色转变 教法转变 职能转变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求、愉快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其教学观念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成败。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呢?笔者从三个方面作了探讨。

一、转变角色――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要改革,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想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先转变角色,即转变课堂教学中心,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敢于自我否定,真正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学生观。

1.放倒架子。长期以来,语文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把讲深讲透课文作为评课的一把尺子,教者在课堂上是指挥家,事先设计好了板书、问题,并备好了答案,而且是唯一的,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教者还热衷于搭架子,上课以自我为中心,确定一个目标后,就滔滔不绝讲下去,分析有板有眼,板书有条有序,归纳有点有面。课堂成了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学生成了点缀,只有听的份儿,没有说话的权力。《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段话告诉我们,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服从被服从关系,而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引导讨论时要放倒架子,由导演转到主角再转到配角,缩短师生距离,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

2.放下担子。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组织教学顺序的改变,即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为“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共同提高”。要通过质疑、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人人参与,个个活动,进入学习境界,让他们有疑问、有思考、有话说,进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首先,定好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根据教材、学生特点,设立一两个教学目标。目标既要明确,又要切实可行,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其次,明确分工,分解承担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应承担主要任务。教者是引航人,具体怎么行船,由学生自己动脑,根据其能力而定。第三,组织实施,掌握教学尺度。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求异,引导学生产生奇思妙想,把课堂变成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天地里自由飞翔。

3.放开胆子。陶行知先生说:“敢探未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的教学全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心也就明确了。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接近现实生活,建立全新的学习观。首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备课时精心策划,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开讲课,或齐背一两首诗词、一两则名言警句,振奋一下精神,轻松进入课文;或设计一段精彩的导语,让学生在咀嚼回味中感到新鲜而兴奋。其次,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根据课文内容,设下一串疑问,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并适时提出跟课文主旨密切相关的问题,掀起讨论浪潮,人人既是问题的设计者,又是问题的解答者。第三,变不会学为学会学。在学习课文、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传授提出问题的角度技巧、分析问题的思路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会学习。

二、转变教法――变研究怎么教为教什么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做到这一点,教者就应当把阅读设疑、参与讨论、提高能力当作教学研究的中心任务,诱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进而教会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定会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1.敢于质疑。清代教育家戴震提出了“有于内而益于外”的教学论,就是说,教者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性,经常“惟书、惟师、惟上”,没有主见,更谈不上怀疑。怀疑什么呢?教师传授的知识、课文注释、标准答案都可在怀疑之列。教师讲解课文,往往照搬教参,接触到天文、地理、哲学、法律、政治、宗教及科学定理,由于经验不足,有时凭印象讲授,甚至将自己的主观见解强加给学生,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课文注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有违事实,或不合情理,或意义不明,容易产生误解。文言文注释,有的词义不明,有的句式翻译不准,有的常识解说不详。引导学生阅读时,留心这些地方,并根据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疑问。标准答案不标准,有时出现一题多种答案,有时无答案,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错误。

2.善于发现。问题可以打开思维潮水的闸门,可以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提出问题的关键是会想,怎么想呢?一是查异,即检查、发现作品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白天总拿一把雨伞,符合情理吗?伞是何物?对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二是比较,通过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如:《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前后态度;《祝福》中对祥林嫂三次肖像的描写;《祝福》中劳动妇女形象与《荷花淀》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对比。三是探求,根据语句,进一步探索、寻求更加详细的情形。《药》中描写夏四奶奶上坟,有这样一段话:“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据此设计以下问题: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哪方面的描写?这是什么神情?她为何有这种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3.勤于思考。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指导学生阅读,要设下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让思维活跃起来,处于思考状态。教学《项链》,可从三个方向设疑。一是顺向思维问:玛蒂尔德有哪些痛苦?她为什么不断感到痛苦?她有哪些梦想?她的梦想能否实现?二是逆向思维问:假如玛蒂尔德不丢项链,她的境况会如何?假如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这是假的时,情况会怎样?三是发散思维问:玛蒂尔德还项链给佛来思节夫人,佛来思节夫人会不会告诉她这是假的?为什么?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将假项链借给朋友?说明了什么?假如佛来思节夫人退还项链,玛蒂尔德将如何处理这挂项链?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假如佛来思节夫人不肯退还项链,玛蒂尔德又将如何处理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造成玛蒂尔德不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对玛蒂尔德有一个怎样的评价?

4.勇于探讨。质疑只是走向理解的大门,分析研究才是通往理解的阶梯。分析讨论问题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陈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允许他们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义,也要允许他们进行自我辩解。《雷雨》中的人物关系纷繁、感情复杂,对周朴园的评价已有定论,如果硬套现成的说法就有强加硬塞之嫌,这是现行语文教学所摒弃的。怎样让学生了解、认识这个人物呢?可抓住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这根线,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接近人物,体验人物内心的活动,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

三、转变职能――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教书育人并举

语文学习是陪伴终身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着它对人一生的影响。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它是实现教书育人的重要方式。

1.积极参与,在互动中锻炼自己。互动,就是指教学任务需要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学习中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的感觉,整个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的。因此成功的合作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个学生提出:“林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太大,不易解说清楚,我就以“疑”答疑,问学生:“林冲为什么没有被大火烧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林冲的性格特点,也懂得了结构上的前后呼应,还看到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可谓一举三得。

2.主动出击,在互助中展示自己。互助,就是指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学习者互相帮助,具体的就是指学生之间互相发问、请教、引导、检查。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不管有没有天赋,他们都能够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他们相信自己,视自己为有价值的人。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了使同学们对《红楼梦》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了“对贾宝玉这个人物评说不一,有人说他是个混世魔王,有人说他是个浪荡公子,也有人说他是个叛逆勇士,你是怎样认为的”这个具有可辩性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探讨。肯定为一方,否定为一方。课后准备:自愿组织,每人向召集人提供两条理由,由召集人选出积极性高、表达能力强的五位同学,成立辩论小组,其余成员上课辩论时配合本组行动,适时发言。这是一场对抗性的辩论,由于组织到位,效果较好。

3.协同作战,在互补中提升自己。互补,就是互相补充。合作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成员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教学《雨中登泰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提得很幼稚,引起哄堂大笑,还是挡不住那些要发问的同学。因为,他们缺少对大山的认识,想借此机会,向大家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他们从同学们的解答中,得到了一种知识上的满足,得到了一种情绪上的快乐。学完课文,引导学生总结:由登山活动得到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启迪?有的说登山望远,视野开阔,将来有机会定要游览祖国大山名川;有的说,登山一步一个脚印,干事业也应该脚踏实地,从第一步开始;也有的说,登山如同展示人生,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有各种各样的风景,只要我们走过,不一定追求完美。学生的收获已远远超出学习课文本身的知识了,他们从课文的学习中,得到了人生感悟,这种感悟将伴随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