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数学范文

新课标数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数学

第1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精神;体验;再创造

中D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20-01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老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认真认真学习经过,充分体验数学认真认真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认真认真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认真认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式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认真认真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训练,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认真认真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认真认真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1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 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老师作为教育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进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育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育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育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育。”“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真认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认真认真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1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经过中,通过自己想想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1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经过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老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育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S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进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式、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老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第2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新理念;创新

首先,我们要清楚数学是死的,在对待它的时候,我们不能让学生被它锁死、固定住,要让学生意识到把到它当成一种工具,掌控它,灵活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数学的主人,而我们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其中是做为引导和合作者的。对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要倡导,传统的课程中可以归结为教师、教材,仅此两种,而在《新课标》中,从各个方面来说,我们都打破了传统的这种模式,提出了更加完美的改革和建议,在其中加入重要的另外一个元素——学生。在这种新模式下,教师跟学生一起主动地从事理念、设计、目标、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即是说教师不单单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

首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对创新意识要有正确的认识,对于一个问题,并不是说,学生想的越远,联系的越为广泛,更加匪夷所思就是创新,这就像到了另外一个死胡同了,学生想到的被人提没提过想没想到无所谓,而是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他的解决办法是否创新,

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选择方式,激发灵感

每个学生的灵感与想象都是无穷无尽的,主要是我们是否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例如,课前预习中,我们应该教导学生学会预习而不是逼迫预习。由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比较自主的问题,还可以根据情况让学生自己组队学习或者选择独自完成。在预习中,学生要做的是要先清楚下面我们要学习什么?有哪些概念?有哪些公式?在这些之中,哪些是自己明白的,哪些是重点,哪些可以提出问题?结合以前所学习的概念知识,学生自己还能想到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要合理的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时,要给与肯定,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提炼重点、自己发现中心的方法。

2.营造创新的环境,建立师生合作关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平等、融洽的关系是一个好的开始,在教学中师生的良好关系更是重要。在过去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动的,被老师讲解,被老师教学,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己的空间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思索。另外,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放松更好的发散思维,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唤发想象。这样的环境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与自己所学的东西感到有兴趣时,他们就会发自内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不需要教师的监督,不需要教师的提醒就能独立进行学习吸收知识,甚至会让人看到奇迹。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这样更能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到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容器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尝试解决,并在解决之后发散思维考虑是否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复习就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3.鼓励加支持

对于初中生,学生还处于一个不是很成熟的阶段,在数学学习中解决了一个问题、得到一个数学题的答案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并由此激发自信心,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认同跟奖励。教师在此时,应该毫不犹豫的给予赞扬,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也要给与肯定。允许犯错,不要急于给与评价,与同学们共同分析错误,找出问题,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到自信。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与十二分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使用一些词汇,例如:“真是不错”“哇,真棒”“好样的”。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无论是课本还是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拿出来进行讨论,支持学生批判质疑。

第3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1.1《数学分析》教材和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出现较大重复现象

新课标下的高中教材与原来高中教材相比增加了极限、连续、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积分及第一换元积分法等数学分析中的内容,但无论是知识的内涵还是知识的深度等方面的要求都不够,学生学完这部分知识后仍然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部分只是停留在模仿和套用公式的阶段。而数学分析课程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而且第一学期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一元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等相关内容,所以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些内容在高中都学过,对教学内容没有新鲜感,从而失去了求知欲,学习动力不足,很难入门,这必然会对数学分析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1.2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

数学分析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核心课程,该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该课程是学生所有大学课程中课时最多、学分最高的课程。但通过讲授该课程发现,近年来学生抄作业的现象比较严重,期末考试不及格率也逐年上升。经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近几年高考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入学水平较低,特别是二本院校,学生的基础都不是太好,大部分学生投身数学的兴趣不高,很难学懂、学会数学分析;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当。本身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学时就长,而现在大部分数学分析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灌输式”为主,教学手段也多停留在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上,教师细致地讲解每一个定理、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导致老师教得累、学生听得也累,教学效果却往往不是很好,甚至有时会助长某些学生的依赖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上,也有一些教师重点讲解一元函数的相关内容,对于多元函数内容的讲解只是轻描淡写,简单介绍一元与多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学生对多元函数分析性质很难深入理解,更何况多元函数的图像大部分很难用手画出来,因此不能像一元函数那样利用直观图来理解分析性质。

1.3枯燥无味,理论性过强,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心理

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目的性不明确,并且一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数学分析的教学注重理论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和推理的严谨性,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且教学过于强调对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的灌输,不善于概括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有乏味之感。因此,各方面原因使得学生对数学分析这门课程产生了厌烦心理。

2改进措施

2.1查漏补缺,补充高中教材删去的知识

在数学分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高中教材删除的知识点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补充,实施查漏补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知识的过渡。如在讲解第一章“函数”的内容时,应补讲反三角函数的相关定义、性质、图像及计算方法。在讲第二章的函数极限求法时,可以补讲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为了便于学生记住公式,可以顺便介绍一下积化和差公式的顺口溜:“积化和差相加减,二分之一排在前,正余积化正弦加,余正积化正弦差,余弦积化余弦加,正弦积化负余差”。在讲解参数方程求导法则时补讲参数方程。在讲定积分的应用时把极坐标作为新课处理,讲清楚极坐标的概念,以及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系的转换。

2.2引伸提高,对重复内容的区别与提升

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同时也将部分高等数学内容下放到中学教材中,从而导致在教学内容上有所重复。内容重复主要表现为:一种是二者的知识点基本相同,但中学教材对这些知识点的处理视角、讨论的方法等都比较浅;另一种是知识点和讲解深度基本相同。对不同的重复形式,教师在讲解内容时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第一种情况,在数学分析教学中,应结合高中所学的知识点对这部分内容加以提升和补充。对同一内容,高中和大学的表述、名称或符号等不一致的应重点突出,所以这部分重复内容可作为新课处理。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学时可以简单地复习一下知识点,也可以忽略不讲,这样可以节省课时,使得在讲授后面的教学难点时有充足的学时。如在高中新课标教材中把导数的应用作为重点讲解,所以在数学分析教学中,这部分知识可以略讲。

2.3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是不同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它比较直观生动,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图文并茂。如在讲定积分的定义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对积分区间划分越来越细的过程,体现出积分的思想。又如在讲解多元函数的分析性质时,可以利用Matlab、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画出多元函数的图像,学生通过图像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并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各种分析性质。然而,完全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数学分析中的一些定理的证明、题目的演算推导过程等内容在黑板上演示效果会更好,从而,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教学,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加重多元函数的教学份量,利用数学软件画出多元函数的图像,结合图形理解所研究函数的相关性质。

2.4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数学分析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讲解,讲清概念、定理等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适当的讲解数学史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由来,了解名人的科研探索精神,以及他们背后动人的故事。例如,讲集合时,可以把集合论的创使人德国著名数学家康托尔(Cantor)的一些小故事讲给学生;还有数学发展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微积分的创立、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等,这些数学史中都包含很多有趣的故事.在讲微分中值定理是,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罗尔、拉格朗日、柯西、费马等数学家的简介以及他们对数学的贡献。通过实践发现,把相关数学史的内容穿插到数学分析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小结

第4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思想 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求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的数学思想不断腾飞。下面我就在新课标下数学应怎样注重数学思想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1.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高中数学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研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要讨论数学思想必须先叙述数学方法。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因而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统一体。数学思想方法包括“分类”思想、“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整体”思想、“转移”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强化数学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重视概念教学,培养数学语言和符号思想。因为对于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坚实基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语言和符号思想来体现的,数学语言和符号实现了思维的概括性和简明性,由繁与简、新与旧之间达到对立的协调、和谐的统一。其次是注重数学知识点的转化意识,渗透“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了解“转化”是解数学题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联想、构造、转化”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进行数形转化,从而实现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开拓思路,沟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一题多解,每一种解法可能用到不同章节的知识,这样可以复习相关知识,掌握不同解法技巧,然后比较哪种解法对这一道题最为简捷、最为合理,把本题的每一种解法和结论都进一步推广,这样既可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又可梳理出推证恒等式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中间会师、转化条件等,善于总结,掌握规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导我们解决碰到的这类问题,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尤其重要。

2.在新课标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下一个有效的知识。传统的课堂设计,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逐渐消失。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3.在新课标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5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数学史在很多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比如在指导学生体会数学思维方面,在揭晓数学学科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方面,在科学进步、文化方面等。新课标下数学史在这些方面不仅意义不凡,而且不断进步,对中学教学教学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简述了新课标下关于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观点。

【关键词】

数学史数学教育整合

长期以来,大家对数学史的理解就有严重的误区:数学史就应该是类似文科的内容,而数学是理科,教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数学史只能作为额外的知识,不会成为正规的教学内容。结果看轻了数学的更精髓,而错误的看重了数学的逻辑训练能力。在新时期的课标下数学史是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路劲之一。数学学习内容中,应该包括类似史料、数学伟人简介、背景故事、研究课题等。这样方便学生更加熟悉数学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更有动力学习,学生也能感受到数学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拾数学史这个数学的精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对数学思考的更大兴趣。

一、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相辅相成

1.数学史方便加深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背景故事可以展示出知识、事物的产生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解事物、知识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逻辑理念。教科书中的数学,没有生气,失去了数学的本质,只有一些硬深深的公式、数字。数学史能在新教学方法中让我们提升课堂气氛,可以锻炼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这些硬深深的数字、公式。这些“硬深深”的数字、公式是前辈们经历过很多次失败,才探索出来的。然而,我们的教科书上看到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公式、数字,而没有了数学形成的过程,生动的发展过程。

2.数学史结合教学,能探究数学的内在联系。

数学史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单独存在的,还能掌握学习知识点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数学的各个部分有着很多的内在联系,与很多科学关系很深。数学史知识对社会的发展作用重大,也能体现数学问题、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起源。数学史能让学生了解数学产生的背景,能借鉴前辈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数学史一定作用下还能预估数学未来的方向,也可以带领学生掌握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任何一项数学知识形成都是源于生活。了解数学史和数学形成的过程,探究数学的内在联系,会让未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探索教学新方法,关注数学史。

关注数学史,挖掘数学历史名题能让数学教学枯燥的训练模式变得更加趣味性,然后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历史故事不是胡编乱造的,是真实存在的,而历史名题的产生都比较自然。数学史中历史名题有些能透露数学发展的背景故事,有些展示了真实的教学思想。不管是那种,都对学生了解认识数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数学名题都是由著名的数学家提出和解决的,学生不仅能感同身受的研究这个难倒了无数名人的问题,也能挑战学生的智力,能让学生更加增加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享受探索的乐趣。数学史也可以有很多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学习更加专心。关注数学史,能探索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公式的理解。

二、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不断融合不断成长

1.增强课程吸引力。

数学中很多理论和公式的形成发展都是充满着辛酸和泪水,过程复杂多变,曲曲折折。我们不应该用完美的眼光挑剔数学史的发展,也不能照搬照抄一些理论、知识。需要通过丰富的形式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接受能力,来展现课程内容,让学生感受数学发展中的变革思想和人物故事。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辅助,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持续学生学习的饱满热情。数学史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硬深深的,是能陶冶思想,给自己更多启发的动人故事,使学生从内在联系中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喜欢数学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学习更加有效。

2.探索引进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中学数学史表现方式一种是以各种形式渗透进入数学的课件资料中,另一种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展现。数学史以异样的形式展现在教学资料中,所以在选取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所以,应该引进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呈现数学史。讲故事、分组讨论、自由分享、总结报告都是比较好的方式。学生之间应该交流自己对数学史的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分享讨论。教学时间也应当灵活安排,教学场地布置也可以跟以往不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师的讲授方式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长处结合教学方法展开。

3.教学内容实用、重点突出。

数学史知识比较是辅助教学材料,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教材内容。所以教学史的重点应该围绕数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而不是教学史本身。教学中需要把握好什么地方需要运用数学史,那些地方需要,哪些地方不需要。重点应该关注数学的逻辑思想,和增强学生求知欲方面。所以,数学教学中数学史只能是辅助作用,不能主次不分;数学教学应该适当适时的结合数学史,成为数学教育中的添彩的部分。数学史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让学生在对数学学习及理解上有很大的实用性。很多数学知识、理论都有丰富的数学史,而且稍微编辑美化就可以呈现到教学设计上。所以,教学内容实用、重点突出能让学生理解更加充分。

作者:符国杰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鲍贤钧.新课标下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整合[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142-143.

第6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讨论,再现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 转换角色,激内在活源动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观中,作为教师就应当站在三尺讲台,讲授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讲台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首先,作为教师不认真讲课,任何问题都先问学生,做学生“补漏”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你是一位不成职的教师,学生会对你的能力产生质疑。

其次,教师面对教学任务和各种评价,没有多少选择空间,因此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不准有异类的火花出现。常此以往,学生创新的灵感被抹杀了,学生陷入了接受、记忆、模仿的怪圈。学生的能力培养从何谈起,而《新课标》要求“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更新观念,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笔者认为在更大程度上是演员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演绎课程,学生对问题可以当堂发表见解,这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这个“痛苦”是短暂的,它对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有一种成功的愉悦。

再次,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有促进作用。我的一位同事曾经从事过小学教育,与学生的亲和力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问题畅所欲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 研究教材,做好传统内容与新增内容的教学工作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作用。因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时展的需要,《新课标》既有传统内容又有新增内容,对于传统内容,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一定的教法。对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形成一定的共识,往往也是自认为比较成熟与得意之作。但部分内容作了删减或降低了要求,如“三垂线定理”、“两面角的平面角”、“函数”等内容。对于部分内容完全排除等于对自己的完全否定。对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对这部分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应有一定的“度”。对于新增内容比较陌生,如算法等,对教材的把握往往不透,不深入。讲授起来缩头缩尾、亦步亦趋、照本宣科,有一种抱着石头过河的感觉,笔者认为应多钻研教材,多阅读这方面的文章,加强这方面的专业化知识。

总之,《新课标》较旧教材相比有较大变革,每节都设计了问题情境,很能激发学生兴趣。其中设计“思考”这一环节,往往又是下一节要阐述的内容。习题中“探究”这一环节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采用启发式和活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发潜激能,培养学生的思素养维

教室系统、全面、细致地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并接受现成的间接知识和结论,而不去参与教学活动,这是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学用结合,使学生的才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同时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敏捷,不落俗套,打破陈规,不受条条框框束缚,克服思维定势,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教学中,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比如:在学习《函数与方程》这一节时,课本有一例题,求证: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这一例题与初中知识联系密切,我先要求学生先用初中知识解决,然后放手让学生讨论、思考本题还有哪些解法,结果同学们想出四种不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能不能对此题加以改编呢?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同学们改编出不同的题目类型,现列举如下:

1. 求证:一元二次方程 没有实数根。

2. 求证:函数f(x)=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3. 求证:函数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4. 讨论 零点的情况。

这一大胆尝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深味数学的内涵与外延的美,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很高的评价,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深奥,同一知识点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以上也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到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贯彻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要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 教学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

练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方式进行。通过“探究式”学习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教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求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开展的,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量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量、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进门结婚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总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第8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 教法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极力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45分钟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让他们亲身经历学习实践和学习新知的尝试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下面就如何在新课改下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谈一下我的看法。

1 让学生思想“动”起来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显然是教学中的主流,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仍要充实一些活的因素。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学生亲自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想尽办法创造出一个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整个课堂都动起来了。教师付出了丰厚的感情,学生也忙得不亦乐乎。课后学生觉得好玩,有何数学收获却答曰非也。新课改主要的任务是实效、成果,所以,必须要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这就要教者必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1.1追求一个“新”

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首先感觉到一个新鲜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无约束地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学习数学知识不是呆板的死条条,而是五光十色的知识彩带,由学生任意采结编织,再由教师画龙点睛,学生的思想就真正地动起来了。

1.2落实一个“味”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但动的目标不应离题太远,教学是以数学知识为目标。无论何种教法不能脱离数学这个“味”。

1.3抓牢三个“本”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目标是要学生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教学体系以《课标》为本,教学对象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是以人为本(师生共同体)。

2 让教师教法“活”起来

高中数学教材有五种版本,都是根据《课标》的要求编写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准确领会《课标》的精神,以一种教材为主,同时兼顾其它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上应一切以《课标》为本,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利用教学方法。从教师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尽量多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不要追求强制的统一答案;要为学生留下探究、思考的余地,不要轻易告诉学生答案,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生有困难时要适时鼓励,学生处于思维的具体形象时要在思想方法适当启示;学生获得成功时除了表扬肯定外,还要帮助他总结提高,使其上升为自觉的行为,特别是促使他们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教学时不仅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作业,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如何归纳整理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等。教法上应从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应用拓展-巩固反思-作业质疑等作些尝试,也可尝试一些特殊模式。要想办法设计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实验、实际测量、统计调查、规划设计、思维游戏、师生共探、小课题研究等。不仅让学生“学后做”,还让学生“做中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才是新课标的真正目标。

3 进一步理解新《课标》数学思想

新《课标》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对它的灵活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四类: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数学方法相对比较多,大体上有配方法、换元法、分析法、反证法、结合法、根的判别式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等等。对于每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一些典型例题,通过例题去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数学解题能力才会提高。当然,在加强解题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教师也应培养学生在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整体意识、换元意识等等。

4 新《课标》下教学中的应注意事项

4.1教学并不是文艺晚会,越热闹越好。数学知识是比较严谨的科学。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能够充分地发展思维活动。热闹可以说乱了思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2教学的情境和人文化高于数学知识的教学,“情景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是指课堂上师生间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但数学课不能单纯地以“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化”,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更不是每节课创设的情境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人文精神的渗透也应该自然地流露和水到渠成地展示。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探究性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第9篇:新课标数学范文

一、注重概念的引入

引入数学概念就是要揭示概念发生的实际背景和基础,了解它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初步揭示它的内涵与外延,给概念下定义等等。在概念教学中,可根据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恰当地引入概念。主要引入方式有:

1. 以直观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概念。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总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具体地可采用实物、模型展示和出示图象等方法,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本质属性,建立起新概念。

2. 从数学的内在需要引入概念。

3. 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让学生类比等差数列的概念,启发学生自主观察、归纳得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两者的内涵与外延以及通项公式等进行类比,使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新概念。

4. 通过揭示事物发生的过程引入概念。例如:讲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的概念可通过直观教具或动画的演示来引入。

5. 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例如,可在初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对于给定区间上的每一个x的值都有唯一的一个y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的基础上引入函数的概念。

二、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若对概念模糊不清,理解不深,则解题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然而数学概念抽象难懂,要正确而深刻地理解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抓住概念的本质从多个角度正确地剖析概念,切忌形式地讲解定义。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 充分利用图示(图形、图象)或动画把概念形象化。不少数学概念都是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例如子集、真子集,交、并、补集,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定积分等概念由一大堆文字堆砌在一起,枯燥难懂,若能用图示加以说明则可使概念的本质明显地浮现出来。

3. 利用反例反衬出概念的本质。在概念教学中,有时仅从正面分析是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还必须采用“举反例”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反面来理解概念。

4. 注意辨析和比较相关类似概念,准确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我们应从有关概念的逻辑联系和区别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且准确的概念体系。如,立体几何中的“柱”、“锥”、“台”体是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利用这些内在的联系,可把这些简单几何体的性质、有关计算公式都归为一体,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此外,对于易混淆或相关的概念,用对比法能更好地揭示概念的特性。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角和二面角,排列和组合,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等,用对比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重视概念教学,挖掘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概念并且是提高学生思维变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三、注重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所以概念的巩固和应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在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即通过精心设计适量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尝试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完了椭圆概念之后,可设计如下习题:

1. 已知ABC的顶点B、C在椭圆■+y■=1上,顶点A是椭圆的一个焦点,且椭圆的另一个焦点在BC边上,求ABC的周长。

析:由椭圆的定义可得椭圆上的任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2a,所以ABC的周长为4a=4■。

2. 一动圆与已知圆O■:(x+3)■+y■=1外切,与圆O■:(x-3)■+y■=1内切,试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