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荆轲刺秦王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老化
许多学校的教育模式依然是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得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较大的限制。纵观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考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效果,但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考试,然而许多学校将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作为课堂教学及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甚至对应试教育结果的重视已经超过了语文教学之本真目的,使得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2.教学方法陈旧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真正的课堂学习时间却十分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教学内容全部包含进去,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老师使用的是较为陈旧的教案,由于该类教案使用的时间较长,并没有与现代学生的情况相结合,也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则是老师教授、学生被动听课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安排讨论或者研究的活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仅限于提问和回答,课后作业多数是背诵,学生没有自由发挥及独立思考的空间,无法培养创新精神。
3.考核体系不合理
高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一般是采取组织考试的方式,考试内容、评价内容基本上均为课本中的知识,而并没有全面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仅仅以单纯的成绩数据来肯定或者否定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该考核方式有一定的缺点。首先,无法真实、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各项实力;其次并不公平,每个学生的特点有较大的区别,有个学生应试能力较强,其成绩数据好并不代表其综合实力强,部分学生则是思维能力较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较强;且该方式学生较为被动,完全标准化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强化教学的方法
1.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完善的性格及健全的人格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的主导地位,逐步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使得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老师的身份从一个讲解者、授课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使之能够规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的改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学习新型的教学理念,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与之相关的话题,包括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太子丹想派秦舞阳先去秦国的心理、樊於期自杀的行为逻辑等,并留下疑问给学生,如荆轲等的客是谁?荆轲听到太子丹说先派秦舞阳去秦国时为什么发怒?学生能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学会思考。学生发言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效益评价时,应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收获、学习感悟等作为评定的主要指标,而不仅仅是看成绩的数据。
2.设立课堂情景
情景设置是现代教学较为常用的方式,即结合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课堂中有限的环境或者相关道具,使得课堂成为一个特定的场景,学生身临其境的处在该环境中,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更加浓厚,理解更加透彻。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将教室布置成秦王宫殿,安排学生出演其中的蔺相如、秦王、赵惠文王等各种人物,将该故事分为几个小场景进行编排,在该过程中学生对于故事的背景、历史事实等了解得更加透彻,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熟悉,对于文章中的字词、深意情趣更加浓厚。在该过程中学生还能直接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使得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及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57-01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 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2 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3 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