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云字开头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字开头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字开头的成语

第1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含“岚”字的成语

1、浮岚暖翠。

释义:形容山林美好的景色。

出处:欧阳修《庐山高》:“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

2、烟岚云岫。

释义:形容山峦之间云雾之气弥漫缭绕。

出处:陆游《万卷楼记》:“烟岚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发,朝莫万态。”

含与“岚”读音相同“蓝”的成语:

1、衣衫褴褛。

释义:衣服破烂。

第2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渺”字开头的成语有:

渺渺茫茫:辽阔无际的样子。亦指模糊;不清楚。渺无人烟:一片渺茫,没有人家。渺无人迹:看不见一个人的脚印,形容空旷寂静。亦作“渺无人踪”。渺无人踪:很少看见人的踪影,形容空旷寂静。渺若烟云:渺:渺茫,若:像。像烟云一样渺茫不清。比喻模糊不清,令人捉摸不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1、江洋大盗,意思为在江河湖海抢劫行凶的强盗;

2、江郎才尽,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3、江东独步,意思为泛指人才俊美,在一定范围内独占鳌头;

4、江山如旧,意思为山河还同原来一样;

5、江河日下,意思为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6、江山之恨,指失去疆土的仇恨;

7、江海之士,旧指隐居不愿出来做官的人;

第4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叠床架屋”是常用成语,从它的出处和前人的典范用例中,都可以清楚看出这条成语应该怎样讲和怎样用。但是仍然有人任意曲解,只取“架屋”二字,把“叠床架屋”等同于“盖房子”,如此断章取义实在荒谬。

请看误用的例子:

1.自他(按,指鲧)盗来“息壤”以后,那一盒细土撒落人间,不断滋长,五千年后梦泽已失,土地淹没了江湖,生民淹没了土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叠床架屋,慢慢建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武汉晚报》,2010年7月26日)

2.你知道北京的胡同是怎么形成的吗?开头你们家盖了一个房子,然后我是你的邻居,我搭着你们家房子再盖一个,你也盖一个、你也盖一个,慢慢、慢慢叠床架屋地形成了这么一个东西。(凤凰网,2012年6月18日)

3.一些住户在顶层奉送的空中花园“叠床架屋”,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一到雨季,屋顶的雨水肆意乱流。(《光明日报》,2005年12月31日)

例1是说后人在干涸了的云梦泽上盖起房屋,繁衍生息。例2是说在一块空地上,一家挨一家地盖房,房子盖多了就形成了胡同。例3是说有些住户在居民楼的楼顶加盖小房,影响排水。毫无例外都把“叠床架屋”等同于“盖房子”。

更有甚者,有人连“架屋”也不要了,只取一个“叠”字,把“叠床架屋”等同于“重叠”,即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积起来。例如:

4.走进石海……只见那成千上万块大大小小的石头,高低错落,叠床架屋,组成了庞大的阵容。(新华网,2013年3月4日)

5.如今,张正祥临时寄居在观音山村一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破败院子里。陪伴他的,是叠床架屋的环保书刊报纸和一条见了生人就龇牙咧嘴的狗。(《工人日报》,2011年3月26日)

6.顾彬教授还引我们参观了他及其助手的办公室……也都是四壁皆书,像是在不同的小书库中间摆了一张办公桌,而桌上也是叠床架屋般的古今中外有关中国的书籍。(新华网,2006年3月19日)

例4的“叠床架屋”可以改为“重重叠叠”,例5的“叠床架屋”可以改为“积案盈箱”,例6的“叠床架屋般”可以改为“堆积如山”。

至于以下诸例,错得更加离谱了:

7.在“撼”与“捍”的纠葛上,故宫方面显然非常草率,以“显得厚重”为由认为没有用错,且举“撼山易”的用法为例试图“佐证”,结果错得叠床架屋。(《南方日报》,2011年5月17日)

8.三进院内有五间大殿,殿顶脊顶和檐角饰有龙头凤尾、飞禽走兽,殿内叠床架屋、雕梁画栋,正中一间供孔子塑像,左右两间为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塑像。(《大众日报》,2012年7月17日)

第5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片断训练是篇幅短孝内容单一、形式灵活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也叫小作文、小练笔、单项练习等。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利用其进行短平快的战术性训练,能帮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生活体验,丰富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方法。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片断训练是一种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指单一的写作基本训练单位,主要是写作中的常用片断,如开头、结尾、总分段式,借物喻人的方法等。着力于“格”的理解和运用,并努力使之序列化。

从阅读教学角度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片断,如《三味书屋》中介绍书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价值。注重阅读与写作间对应要素的理解和迁移。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1.恰当选择需要积累、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一般应具有连缀能力强,使用范围广,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或者是微言大义,或者是意境深远……衡量的标准是在学生的语言交往中能经常运用或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切实帮助的。

第6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近期笔者参加的一次赛课活动中,课堂上积累背诵、褪鲅盗贰⑶榫扯曰啊⒍列唇岷稀…可谓形式多样,但细看下来就会发现因为对生活实际的关注程度不同,课堂上徒有语用训练形式,呈现的仍是静态的语用知识,只是为了表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而进行的“伪语用”。这提醒我们,只有牵手生活的语用才能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一、源于生活,变“消极语用”为“积极语用”

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教授在《真语文:以语用为目标》中提出:“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语用训练只有同生活相联系,才能使语用教学生动活泼,取得好的成效,达成语用目标。”在日常教学中,以英雄形象或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课文我们经常采用“××我想对你说”这样的读写迁移。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课文《卢沟桥烽火》时,执教的李老师也进行了一个语言训练环节,让学生以“站在卢沟桥头”为开头,写一段纪念胜利的演讲文字。

五分钟之后,学生开始交流展示:“今天,我站在卢沟桥头,看着那沧桑的桥面,不禁又想起了那一天。‘让我们进去,我们要进城搜查!’……”后面是对课文的大段引用;“我现在还能看见以前的悲惨,那日军的顽固,我军的顽强。我们更应珍惜现在的和平……”“我站在卢沟桥头,望着那坑坑洼洼的路面,使我想到‘’,日军以士兵失踪为理由,要进宛平城搜查……”后面直接进入课文。

这是学生针对所学课文内容的感悟性活动,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增长主要体现在对文本范式语言的潜移默化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性的学习。学生很难运用语言文字作深度表现,这样的语用训练属于“接受本位”为主的“消极语用”,练习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显得有点简单。积极语用教育观认为,母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是富于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自觉完整的言语行为。其中,语用主体的表达动机、感情和能力三要素决定了语用行为的效度。

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育既要养成学生的语用能力,也要唤醒学生自觉的语用动机,激发其主动的语用动力、强烈的语用情感。从本环节的设计来看,教师的意图是使学生能从现实和历史的对比中感受到卢沟桥守军的英勇和悲壮,从卢沟桥这一历史的见证中居安思危,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从分析中不难看出,学生之所以写不出适当的文字,不能深入地感悟是因为没有去过卢沟桥,对卢沟桥缺少应有的现实生活体验,所以缺少了那份抚今追昔的情怀。必要的表达规则和生活体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言语表现。

同课异构的王老师也有这样的语用训练。不过在这之前,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个关于卢沟桥的短片,短片配上了厚重深沉的背景音乐和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最后画面定格,王老师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斑驳的桥面、弹痕累累的桥墩、如血的残阳、沧桑的石狮子、哗哗流淌的河水……”之后,王老师进一步追问,“穿过时光的隧道,你还看到了什么?你还听到了什么?”这一次学生将现实和历史通过卢沟桥进行了连接。

在学生说完之后,王老师让大家进行了“站在卢沟桥头”的写话训练,因为有了前面的视听体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此刻情动而辞发,语言表达自然如行云流水。

“听着桥下的流水声,仿佛那是当年战士们的呐喊,仔细听,好像又夹杂着日军哭爹喊娘的嚎叫。我抚摩着桥上斑驳的弹孔,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听到了‘嗒嗒嗒’的机枪扫射声,看到鲜血慢慢染红了西天的晚霞……”

“抚摩着青黑的栏杆,感受历史的温度,当年你是否也曾沾染守桥官兵的热血?正气凛然的石狮,你是否听见了‘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疾呼……”

从语用的发生过程来看,一般是由“表达意图”,到“语言构思”,再到“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完整的“情动而辞发”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郑板桥画竹,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课例中的王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对“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卢沟桥历史”这一“表达意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语言构思”有了现实卢沟桥的场景、解说、音乐作为凭借,“语言表达”就有了新的高度,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洋溢着言语主体个性化审美活力,语言就有了表现力。

第7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水浒传 小学生 作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upil Composition from "Outlaws of the Marsh" Mapping

Abstract Currently, have a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literary value, historical value, but from the angle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primary school essay writing specialized exposition indeed ra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clues and descriptive methods to look at the guidance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Pupils' essay writing.

Key words Outlaws of the Marsh; pupil; composition

《水浒传》是我国公认的四大名著之一。虽有较多的批评之声,但此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方法上却有指导性的意义。无论是从作者或是作品的角度分析均有较高的建树,但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是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接受美学”,①是从学者和成人的角度考虑作品的。小学生是一个基础教育的低段团体,其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基础教育又存在面向全体的特点。因此,对《水浒传》的分析、借鉴应从人物、情节的个体、个性的成人化的分析转向有教育意义、实用意义及体现小学生全员意识的探索方式上。

对于《水浒传》全文的内在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提炼要照顾大多数,而且有现实意义,并能指导小学生作文整体效果把握的是文章的线索。单从每个章节来说,人物的表情、动作、语段的引用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心理,烘托气氛也是提高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手段。针对以上方面本文要详加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指导小学生效仿和体会。

1 从线索分析

《水浒传》的线索有学者认为是分散性、无章法的、缺乏有力的线索,这些论述主要的源于国外学者的评论。从国内来看学术界整体认为《水浒传》是章回体小说的开端和典范,是有机的缀合体文章,以“忠义”和“反忠义”为线索,以宋江为中心人物展开叙述。“《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自线结构”。②线索的确定是文章的灵魂,单从叙事性来看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的指导是有一定意义的。线索的选择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人物的性格,也可以是事件的。《水浒传》是一种纵向的线索,从忠义国家——无路可走——被逼梁山——等待招安——忠心报国——走向瓦解。宋江这个主要人物按此线索一步步地把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带入了宋代积贫积弱的体制中来。小学生的作文可以以此为借鉴,利用一个主要人物在整体事件中的情感的变化统领全文。“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发展与思想感情发展的线路,它像链条一样连接着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和影响。在记叙文中,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事件及人物贯穿在一起,推进情节的发展,彰显主题。在抒情性的文章中,线索是咏物抒怀、托物寓意的凭借,使主题突出,形散神聚”。③“神”在作文中是主题,是对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认知的反映。宋江是作者思想的反映,是摆脱不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学、理学思想束缚的。以“忠义”为行动目标,无论是“浔阳楼吟反诗,智赚玉麒麟,还是抵童贯破高俅,李师师献殷勤”④都是为成就其社会认知而服务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高低主要来源于教师、父母、同学,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的宣传。其作文线索中思想的肤浅或深刻与其直接和间接得到的理性认知的水平有关。从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抓住思想而不是抓“好词好句”,这是作文精彩的必要条件。形成习惯,从思想延伸至内容而不是反转的。但是,现实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要实现摆脱形式主义作文可谓“难”,教师的眼光放在五年后的少之又少。课文的讲习、阅读的训练要从社会的大环境中找重点、找亮点、找污点,可以一针见血地体现作者的社会认知度。

2 从描写分析

《水浒传》的描写是贯穿于其篇章结构布局方面的修辞技巧和表现方法。“《水浒传》可作文法教科书读”⑤可见《水浒传》的描写方法被近现代作家所推崇。清金圣叹的“十五法”总结得全面而深刻,包括倒插法、夹叙法、大落墨法等等,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荐。

《水浒传》每一章节都存在总领。在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中的情景小学生比较熟悉,本文就以此回进行分析。开篇“延士声华似孟尝,有如东阁纳贤良,武松雄猛千夫惧……报兄诛嫂真奇特,赢得高明万古香”⑥为开篇。与作文教学中的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的方法相似。但以诗为开头更具文采,简洁明了。题目、开篇是文章的龙头,是吸引读者的最佳方法,《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开头就略显平淡了,但如何修改,笔者就不妄下结论了。作文教学应从题目和开头谋划,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关键环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做法已经过时,过于死板。写人就要通过描写,在一千个人中一眼便可知其位,写事开篇或命悬一线,或如高汤入口,或如履薄冰,写物要有跃然纸上之感,小学生写作首先应从吸引眼球开始。

再谈过程描写,就是突出一个字“细”。如《水浒传》武松遇大虫时的环境描写:“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⑦“细”字不易体现,只要有景在突出重点时就应细到每一片树叶,只要有人在突出性格时就要细到每一个眼神。同样是“打”单看,景阳冈武松打虎“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睛光不闪。”⑧可谓细到极致,而小学生只重用词描写,“四字词、成语的堆砌应转化为细节描写的教学,让“过程”充实有货,可以细细品味。

最后,看结尾。二十三回最后一句“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叫声,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看觑我则个?武松回过头来看了,叫声:阿也!你如何却在这里?”⑨典型的设悬念的写法,小学生的文章喜爱写“满”,口号式、感想式结尾,让读者如快马到天涯前的感觉,极不舒服。作文教学应有的放矢,结尾以设悬念,或让人回味有所思考的结局为主。看后读者能仰望天花板沉思一分钟,也就达到最终目的了。

《水浒传》与小学生作文教学看似关系不大,但从读经典到学习经典,到运用经典才是读书的目的,才是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头、细身、长尾巴”是作文教学从《水浒传》得到的新启示,值得推广于小学生作文教学中。

注释

① 接受美学理论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欧美新批评等20 世纪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的反对派,把文学研究转到读者这一极的理论研究.

② 黄凌云.宜春学院学报.2005(1).

③ 钟开.金典三年.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1:125.

④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3,4.

⑤ 宗延虎.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1:140.

⑥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3.

⑦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9.

⑧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9.

⑨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305.

参考文献

[1] 高日晖. 《水浒传》接受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3.

[2] 张同胜.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明清小说研究,2006.4.

[3] 李秋晨.明清历史小说的衍变.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

第8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 11-0204-02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自语言诞生之日,翻译也就随之而生。理论界认为翻译也应该具备"相对严密的术语系统,相对理性的话语规范,相对完整的分析手段,相对稳定的解释力等,足以使一个理论成为一个可证实、可证伪、可操作、可(与其它系统)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但现实却让译者进退维谷。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中一些信息的流失就成了正常而客观的现象。对此,Peter Newmark说:"如果源语的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的意思就必然有所走失。"本文将从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不可译性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二、语言的不可译性

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语没有形成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英语和汉语这两种非亲属语言在进行转换时,必定存在很多障碍,也就是不可译性。

1.语音的不可译性

英语和汉语率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拥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英语的节奏以重音为基础,而汉语的韵律采取平仄对比的原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些语音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对应的形式。如:

Sweet and low, sweet and low, 风儿柔哟,风儿轻,

Wind of the weastern sea. 西海的风哟起歌声;

Low, low, breathe and blow, 多优美哟多动听,

Wind of the weastern sea. 西海的风哟鼓浪鸣。

Over the rolling waters go, 你来自沉月吹起帆,

Come from the dying moon and blow.为送亲人登归程。

Blowing him again to me, 吹来亲人重相见,

While my little one, while my pretty one sleeps.趁我娇儿甜睡浓。

( Alfred Tennyson: Song ) (李云启译)

在这首诗中,反复出现在开头的辅音[s][l][w][b]一方面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同时也起到了模拟风吹和海浪的声音的作用,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但汉语里没有类似的语音修辞手段,因此译文无法体现上述效果。

2.文字特征的不可译性

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大相径庭,所以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有人利用汉语中拆字的写作技巧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这首诗的不可译性就在于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汉字的结构特征,拆开表达,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组成诗句,却仍然传递一定的意义。如果将它译成英语,修辞效果和原诗的语义无法同时保留。

3.语言修辞的不可译性

英汉两种语言正是有了各自的修辞手法,才变得生动、耐人寻味。在翻译实践中,译文若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忠实地表达源语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谐音相关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如:

上海某整形医疗机构的广告语:满足你的小"要求"。这则广告中利用"要求"的"要"与"腰身"的"腰"同音,达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但既要翻译出其内容含义,又要翻译出汉语的同音双关是不可能的。

又如:When a woman complained to her butcher that his sausages tasted like meat at one end, but like bread at the other, he replied: "Madam, in times like these no butcher can make both ends meat." 原文里面的最后一个meat 是谐音双关,表面意思为:把香肠的两头都填上肉。实际上应make both ends meat是英语成语,意为:"使收支相抵"、"靠微薄收入为生"。这样的双关语当然不好翻译。

三、文化的不可译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存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也就有不同的指称,不同的构词方法,不同的句法结构以及不同的思想观念,这就直接形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

1.词汇空缺造成的不可译性

词汇空缺其实就是文化空缺,带有民族独特性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属于词汇空缺。汉民族十分重视血缘关系,所以表达亲属关系的词也极其发达。而在英语中,有关亲属的称谓词却非常贫乏。例如,汉语中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而在英语中只有一个cousin对应这八个称谓。英语中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对等的词语,如:Clinton’s speech (意思是模棱两可;没有明显的态度) 和Cordian knot (棘手的问题),翻译中需要进一步说明。

据悉,为照顾欧美审美习惯,《甄传》将由美国公司重新嬛剪辑,补拍镜头并配乐。剧中很多台词也有不可翻译性,甄对皇上有句台词是"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或许一开始便都是错的"。像这句"那年杏花微雨"可能就不翻译了,虽然后面的意思并不会受到影响,但艺术性上肯定会有一定的折损。里面像娘娘、本宫、小主、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之类的头衔,在英语中就属于词汇空缺。这些复杂的称谓跟封建时代的门第阶级观念有关,美国在翻译时可以上溯到英国文化、欧洲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去找相对应的术语,去做相应的转换和处理,像公、侯、伯、子、男就是西方的等级划分。不光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文学著作或影视作品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历史造成的。有些词汇就是只能意译,否则根本没法翻译。

2.习语和成语的不可译性

"龙"被中国人视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并自称为"龙的传人"。中国古代帝王为"真龙天子",因此"龙"是尊严和权力的象征,但若将成语"望子成龙"译为 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 将会使英语国家的人难以理解,因为英语中的dragon 尽管也是想象中的一种动物,但却是邪恶的怪兽。"鼠"在汉语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小的,所以人们以"鼠"喻"小"或"少"。因此,就有成语As timid as a hare.。英语中的mouse有"狡猾的"喻意。如:A smart mouse has more than one hole。这两种语言中的动物意象都要相互替换才能呈现出流畅的表达,可分别译成"胆小如鼠"和"狡兔三窟",这种意象的差异会引起不可译性。

3.典故的不可译性

一些成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还含有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地译出典故的联想意义,以直译加注的译法才能避免只知其意、不知其源的尴尬。

东施效颦:Tungshi imitating Xishi, 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Note: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Tu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It implies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ion.)

The heel of Archilles. 直译为:阿基里斯的脚踵。(注:阿基里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出生后其母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未浸到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后被敌人用剑射入脚踵而死。因此,The heel of Archilles or Archilles’s heel 比喻唯一致命的弱点。)

4.饮食文化的不可译性

在披荆斩棘的翻译界,饮食文化是百慕大三角。如:"红烧狮子头",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佳肴,但若直译成:braise the head of the lion. 外国人肯定会大吃一惊。如果译成:braise the large meatball in soy sauce, 虽没有了误会,但隐藏在菜中的色、香、味和形已不复存在。

"麻婆豆腐"可翻译成:beancurd with special pepper (有辣味的风味豆腐) 或stir-fried beancurd (经过翻炒而成的碎豆腐)。前者翻译了味道舍了形状,后者有了形状却没有了味道。

四、结束语

以上的例证分析说明,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的不可译性将会更多地、在更大程度上向可译性方向发展,因为"翻译既可以是被动的言不由衷,也可能是主动的偷梁换柱"。语言的不可译性由语言的物理属性所决定,比文化的不可译性更复杂。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认真研究译语和源语的文化,采取必要的翻译方法,争取译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最终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平.对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 3(1)[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Pergamon Press,1981

第9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1、龙潭虎穴: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2、成龙配套:搭配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

3、马如游龙: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

4、龙鸣狮吼: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5、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6、凤表龙姿:形容英俊的仪表。

7、虎穴龙潭: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8、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9、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10、得婿如龙:形容得到称心如意的佳婿。

11、虎斗龙争: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12、打凤捞龙:凤、龙:这里指人才。比喻搜索、物色难得的人才。

13、龙头蛇尾: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

14、风虎云龙: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15、矫若惊龙: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16、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17、龙跃凤鸣: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18、骥子龙文: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

19、降龙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20、马龙车水: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21、乘龙快婿: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22、踞虎盘龙: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23、二龙戏珠: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24、白龙鱼服: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25、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26、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27、伏龙凤雏: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28、放龙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29、龟龙片甲: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

30、龙腾虎跃:腾:飞腾;跃:跳跃。像龙在飞腾,像虎在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

31、亢龙有悔:指居高位而不知谦退,则盛极而衰,不免有败亡之悔。

32、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33、老迈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34、龙骧虎视: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35、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36、活龙活现:形容神情生动逼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样。

37、龟龙鳞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38、盘龙卧虎: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比喻隐藏的人才。

39、虎卧龙跳: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40、跨凤乘龙:比喻结成夫妻或成仙。

41、蛟龙得水: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