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过程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教学工作的第一道环节。备课质量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大教育家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多次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它是整堂课的灵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备课环节存在许多问题。有的过分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的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情感的激发;更有甚者,备课笔记成为《教学参考书》的翻版,十个教师之中几乎有八个教师的备课笔记是差不多的。显然,这种过分依赖的态度和照抄做法是不足取的。
那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备课呢?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教师备课时要对教材作充分的研究。分析、处理教材是优化备课的重要一环。
1.要认真钻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它是英语教师备课时依据的主要文件。教师的讲课应以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为目的。
2.要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师备课时的依据。备课时要明确的教学目的,因为教学过程的一切方法、步骤和内容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
3.要正确、合理地使用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参考书》
教参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但校有校情,班有班情,学生和教师也各有独特之处,不作分析、不动脑筋地把“教学目标”“课文教学”等内容抄到备课本上,就不可能对教学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更不用说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能从容自如地解惑释疑以及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了。
4.要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
知识点并不都是重点。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英语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运用能力上。所以,英语备课的重点应放在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语言实践中。难点的确定与重点的确定不一样。难点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从英语学科的特点来说,纯属语言知识的难点主要是在一些语法项目上。交际运用上的难点则在于在真实或模拟语境中如何运用所学语言来较为准确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备学生
要备好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一般指了解学生思想、英语水平、学习本教材的困难、学习方法以及对“两头”学生的个别照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思考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倾向和特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备教学过程
备教学过程就是要求教师认真仔细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找到最佳切入点,激活思路,师生共同合作,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备教学过程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备方法;二是备问题。
1.备方法是指备教学方法,也就是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生,教师可多采用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具或方式,如:多媒体课件、对话表演、英语歌曲学唱、竞赛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备问题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所作的预测,以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教师带着问题教,学生带着问题学。问题备得好,就好像抓住了“牛鼻子”,教学思路一下子就会变得清晰,整个教学过程便会变得顺畅,课堂教学的效果便会相当理想。要备好问题,必须要把教材内容钻深钻透,必须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资料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目的、要求和编者的编写意图,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进行正确、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02-02
1、引言
在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给师生的教与学的观念带来了新的动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就能够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情境创设缺乏针对性
情境教学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个别教师为了强调个性和新奇,创设情境时会安排一些不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这就不利于课堂教学氛围地活跃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在讲“认识认识对称图形”一节时,教师就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例,比如圆、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等。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突出新颖选择一些联系不紧密、不容易让学生联想的图形来创设一个情境。这就使得学生不容易明白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而且更容易迷惑。
2・2教师课堂控制力不强
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使得数学的学习过程被认为是枯燥的、乏味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造成了课堂沉闷的氛围。新课程改革后,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选择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味的发言和讨论,原来沉闷的课堂如今比较热闹,但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与控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如果教师不能够快速、准确调控的话,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按时完成,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讨论、发言外,另有一些教师常会通过物质奖励、不精准的评价或者是过多的表扬等行为让学生产生非常好的自我感觉,甚至对于一些犯了错误、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教师也不会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堂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而应该让学生从内心对数学感受兴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针对以上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的掌控能力,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努力钻研教材,做好“二度备课”
“二度备课”强调教师在备课中遵循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步骤对原有教案做出补充、修改和完善。课前的“二度备课”,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做再次的深入研究,从而对教材的内容有更透彻的把握;课中的“二度备课”就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时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教学的语言等做出及时地调整;课后的“二度备课”则是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做出整体的反思和评价,从而对整个教案在内容、讲课方式和教案设计上有总体地把握,课后的“二度备课”有利于教师对教案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在“二度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材、教案、讲课内容以及学生有更具全面性和针对性的了解与把握。例如:在讲解一年级上册关于1-5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时候,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对于此五个数字的基本认知以及相关运用,及时地发现学生的不足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然后进行二度备课,及时地帮助那些尚未真正掌握此知识点的小朋友解决他们心中的难题,避免其因为此知识点而掉队,也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接下来的课程。
3・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增进教师知识储备的方式有多样,可以参加进修培训班、参与各种研讨会,或者到高校参加学术会议以及进修等,只有积极提升自身知识结构、知识体系、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变化了的教学环境,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笔者在进行相关培训时候,在遵循培训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相关的进修目标:提示自己相关的数学教学教育水平;完事自身数学知识理论素养;改进及改善讲课方式;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让自己的综合教育水平能力更上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李自天,吴志坚.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现状与对策[J].小学数学教育,2013(7).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44-01
相对于城市的初中教育而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教学资金支持的不到位、教学设备的不够完善以及教学模式的相对落后。初中化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成绩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教育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和机会给予那些学习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忽视对化学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开导和教育。
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教师将化学动手试验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成绩越来越好,而化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逐渐丧失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是化学教学不平等的突出表现。
另外一个突出的教学问题就是化学实践部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不足,造成学生们在课堂上体验化学试验的精彩和探索化学原理的兴趣不到位,更不要说让学生进行课外的化学创新试验了。
除此之外,尽管有些学校依照课标要求实现了试验进课堂,但是化学试验在操作中缺乏安全性或者是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让学生对于化学试验失去期望。学生对于试验过程、结果和原理只能机械背诵。纵观初中化学课标,有二十几个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的试验,如果只是通过背诵或者是教师讲解达到学习的效果,结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抹杀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
二、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使当前初中生具有更多的个性,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完全保证教学效果的达到。因此,在充分了解当前初中生个体特征以及发展状态的情况下,初中教育应当加以改革,从而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教学效果,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解决方案必须得到落实,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学校应当向当地的教育部门申请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强教学设备的完善,在化学学科主要是保证化学试验器具的足量和保质。学校还需要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促进化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学校应在化学教育教学上严抓,贯彻初中化学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化学教师队伍的考核和能力提升,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支持放在化学学科上。
其次,初中化学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没有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也会造成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平等。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看重化学实践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引导学生挖掘自己对于化学学科兴趣上,落实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讲解《燃烧的条件》章节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探究试验,让学生思考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化学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内容,兼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做到平等教学。教师应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寻求更好的化学教学方法。
最后,学生对初中化学学科的兴趣没有提升起来,没有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精彩,缺失学习和创新的主动性,学习思想比较懒散。例如:在讲解《酸的性质及作用》时,可以结合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问题的处理,利用酸的性质,处理这些问题,使学生掌握酸有哪些性质。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认真对待每堂化学课,珍惜每次化学试验的机会,课下积极探索化学原理。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革新,给学校的教育以及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初中化学学科因为实践性的增强,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探索意识都有所要求,所以需要给予初中化学学科更多的关注。本文就中小城镇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简述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设性的处理方法,以期能够服务于初中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化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航.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关键词:自制教具;演示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56-2
1 放大实验现象,激发探究欲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探究的热情和欲望,尤其是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一些教师自制的、能把微小变化放大、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 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新课导入环节,笔者利用一个小的电风扇,导入新课。打开电风扇吹动放在桌子上的纸片,说明风扇给空气一个向前的推力,然后提出一个让学生将信将疑的问题“空气会不会给风扇一个力的作用呢?”在学生的疑惑中进行实验展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将一个可充电的小电风扇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放在轨道上。打开电风扇开关,发现电风扇和小车一起向相反方向运动,利用这个演示实验把空气对电风扇的微小作用力放大。据此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2 设计实验方案,引发深度学习
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发展也更具深刻性。尤其对于自制的实验装置,教师可以将自己在实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体会融入到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案例 在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探究环节,当老师利用DIS实验系统探究完运动物体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后,笔者增加了让学生探究磁铁之间非接触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小组合作利用力传感器研究两个磁铁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质量和磁性都不同),画出方案设计图。
在各小组完成设计后,进行展示交流。选几个小组派出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然后让其他各个小组对其提出改进意见,经过不断的讨论与修正,最终大家推选出最优的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这与笔者在课前自制的实验装置图不谋而合,如图3所示。
将一根长铁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的正上端,将两个质量不同的条形磁铁通过细线悬挂起来,细线呈竖直状态,目的是让磁铁的重力与细线对磁铁的拉力二力平衡。两个条形磁铁各自的一端N、S极正对,另一端通过细线与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力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两个力传感器与两个条形磁铁在同一水平面内,这样两个力传感器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的读数就是两个条形磁铁彼此受到对方的吸引力大小。
3 改进实验装置,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
现在教材中或试卷上介绍的实验方案虽然理论上看起来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存在可行性的问题,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做到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然后,再用改进后的自制实验装置进行科学探究。
案例 如图4所示为很多DIS说明书上或试卷上经常介绍的实验装置图,让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如果按照此装置,实验误差在30%左右。笔者在调节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发现两个不可避免的难题:①要保持两光电门传感器的小孔在同一条竖直线上很困难,铁架台的竖直杆本身就无法调节到正好竖直,这样就不能保证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经过光电门传感器时挡光的宽度都是直径,尤其下面的传感器测量的时间误差很大;②小球由静止释放时,是手动控制的,只是通过肉眼观察小球直径差不多能通过光电门的小孔,但是小球实际运动过程中挡光的宽度很可能比直径小,存在很大误差。
针对上述问题,改进后的自制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①用一个宽度为2 cm,长为6 cm,厚度0.2 cm的钢片作为挡光片代替小球,这样改进的的好处:不需要维持两光电门的小孔完全在同一条竖直线上,即使错开一点也没关系,由于它的长度为6 cm,在钢片下落过程中经过两光电门的挡光宽度可以保证始终为2 cm;②钢片释放时用一个夹子来代替手动控制,这样可以保证钢片在下落过程中不发生转动,减少实验误差。
利用此装置,实验误差为3%左右,可见在经过实验改进后,精度大大提高,是可行的。
自制教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多变的设计,它具有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原理直观、现象明显等特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开发价值。它的使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的实验内容,提升了物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有效问题的设计提供肥沃的土壤,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具深刻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教学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1-01
随着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由于新课改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真分析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才能够做好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兴趣
一切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兴趣这一原动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够将数学教学活动继续下去。当然,有很多种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最关键在于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其好奇心,让学生在情境的“海洋”中去思考、去探索。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可以在课堂之初设计一个猜扑克牌的小游戏,在一开始,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在学生注意力集中后,可以将游戏快速转移,尝试着问:“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数学知识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
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形象地了解数学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又如:在《轴对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明确的对称形象,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秀,形象地呈现出具有对称性的图像,让学生得以直观地观察,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角色转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非依靠“听”就能够掌握的,更多的是依靠“做”,只有亲身参与,才能够获取真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角色转换的方式,摒弃以往“独角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亲身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在学生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时,教师尽量不要插手;只要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教师就可以不用出面。在整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当作为一名引导者,能够懂得放下自己的“师尊”,与学生一起平等合作、努力探究。
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师的思想对学生产生影响,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教学”,无需将图形硬性的限制在教材的内容上,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理解、提出自己脑海中的图形。很多学生都能够准确的区分点、线、面、体等图形,但是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掌握相对较少。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到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趣味性、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尝试自我判断,教师只需要从旁提点一下即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解决问题,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毕竟,那是自己努力得到的“结果”。
三、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考虑到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普遍都存在逆反心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够将学习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懂得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才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当然宽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投入情感,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来感染学生,让其爱上初中数学的学习。
如:《走入数学世界》可以说是初中数学的初始,这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的避免“数学知识”的教育,而是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初中数学不会有多么的困难,而是一个让学生尽情“玩耍”的“场所”。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也不会从心底对数学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也打下了初中阶段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良好基础。
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自我科学素养的提升
第一,积极参加培训:尽可能地参加全国性或者地区性培训学习,在自身专业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方法;第二,积极交流:与校内、外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开展授课方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交流,以此来完善教学方式、扩充专业经验;第三,多练习,掌握技巧:初中数学教师相比其他学科,在知识与技巧方面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拥有高技巧、多知识的数学教师,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为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建立评价体系
很多时候,我们用一张期末考试的试卷就将学生整体学期所学习的教学内容概括完了。但是如此的评价,从客观上来说,难以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将平时的学习态度、积极性等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性、多样化的评价,才能达到鼓励的作用,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在当前的新课改环境下,需要从学生兴趣的激发入手,在评价体系的建立收尾,才能够让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才能够让每一位初中学生从心底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最终满足初中数学教学对质量所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玲弟.把握课堂“四环节”,提升数学教学质量[J].数理化学习.2012(08):74-75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它将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一一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推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
2015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首批5门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质量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11月,第二批7门基础课程(大学化学、电工电子基础、工程制图、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生理学、生物化学)质量建设工作也己启动。一年多来,基础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一、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大学新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首先要接受的是通识教育,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基础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必备基础与工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对学生的成才及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各专业或者一定类别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基础体育等课程,通常称为“大课”。之所以称其为“大课”,一是上课人数多,几乎全校都要修,涉及范围广;二是课程学时数多、学分多,难于组织调度。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十分重视其课堂教学成效,关心教学组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成果状况。
1.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当前,我校有不少基础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主讲人,以学生为听众,教师通过讲述“满堂灌”的方法。多数教师皆习以为常,甚至还会“感觉良好”,认为这是完成繁重教学工作量的“最有效”的办法。但是随着网络遍及校园,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老师讲得好,他感兴趣的就会用心听;讲得不好,“照PPT宣科”的就不感兴趣、不听了,在课堂上低头做自己的作业,或者倾情于“玩手机”。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三中心,是一个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交流机会少、讲课方法单调的“教”的教学系统。
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习固有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但目前,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多陈旧,缺乏时代气息,难以满足时代要求,这与公共基础课程志在发展学生素质、塑造学生能力的初衷是有偏差的。由于班级人数动辄两三百人,主讲教师没有配备助教,教师难以采用较为灵活的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公共基础课程学生的“翘课”现象频发。多数教师虽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教学质量担忧,但没有找到更好的大班授课教学方式,所以多数教师依然沿用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课堂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重要的地位。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绝对应该是主体,通过主动学习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来获得知识、增长智慧和培养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愿望,把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师生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要求情境教学、个性化教学、有效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2.繁重的教学任务,基础课教师已后继乏人
由于基础课程学时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教师每人每学期要承担4~5个大班的教学任务,每学年工作量普遍达到350~400学时。担任大学物理课的教师,由于单一、繁重的教学任务,失去从事科研实践的机会,并不断远离科研一线,从而越来越偏离于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学校职称提升中,重科研业绩、轻教学工作的政策导向,造成基础课程教师队伍中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使得近年来引进的新教师往往首选加盟专业团队,愿意参加学科建设,而不愿意从事大学物理、大学数学、大学英语等大面积公共基础课的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以致基础课程师资队伍新生力量补充困难,后继乏人,整体水平不高,处于衰落的状态。
当前,基础课程中的青年教师,虽然都为博士、博士后高学历,但都没有经过助教的历练,以致多数的新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怎样备好n,怎样讲好一堂课),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缺乏教学研究意识和方法,缺乏对课堂教育教学环节调控能力。亟须培养他们善于从基础课程的教学反思中,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发展教学能力。
3.课程建设乏力,课程资源开发落后
长期以来,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偏少,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师一般很难申请担任校级(更不用说省级)教改项目的主持人,缺项目、缺经费就必然缺乏发展的动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已经能熟练使用PPT、视频等信息化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过度依赖于PPT,导致省略了在黑板上的推导与板书,缺少了讲理与分析。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无法解决学生的能力培养,无法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学生特别是拔尖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获得自主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内容组织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加上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忽视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往往依靠考前获得老师的PPT课件,或者查找课程的历届考试题,就可以通过考试。以至于多门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首批5门基础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为了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基础地位,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作用,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2014年4月组织有关人员调研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在优化基础课程基层教学组织、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举措。2015年8月及2016年10月,选派了38位长期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分两批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接受教学培训。通过专题报告、随堂听课、交流研讨、实地参观等环节,体验世界一流大学独树一帜的本科教学理念与特色,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反思自身课堂教学状况。返校后开展心得体会与感悟、未来教学实践中应用设想等方面的交流,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面貌。
为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之壁垒,促进“课堂”向“学堂”的转型,一年多来,5门基础课程着力推进了以下改革。
1.设立课程改革专项,提高基础课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
为贯彻落实西安交通大学《加强基础类、核心类n程质量建设实施办法》(西交教(2014)119号)的要求,充分调动一线基础课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设立了基础课程改革校级重点项目,每门课程经费资助30万元,建设周期为2年(2015年9月-2017年9月)。5门基础课程38个子项目主要集中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在线课程开发、实验课程建设、过程考核优化、演示实验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5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设立,大大提高了广大基础课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和方法,促进了对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2.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高等学校学习环境的网络化、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14年3月起,西安交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了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进步,提高自身信息化教育素养,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举行专家报告会,召开专题研讨会、午餐研讨会等共计12场,推动微课、慕课、SPOC等创新教学模式进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014年11月,西安交大举行首届微课比赛,有80名教师参与,共评出一等奖7名,二等奖14名,优秀奖19名。2015年1月,组织教师参加了第二届陕西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我校12名教师的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5项,获奖数量名列前茅,并获得全国比赛和陕西省比赛优秀组织奖。通过微课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扎实推进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微课、慕课,实施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在基础课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1)翻转课堂。“大学英语”课程中心教师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在小班课堂讨论中进行师生互动和同伴学习的特点,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新闻英语”课制作了5个微课课件,“英美文化”课程制作了4个知识点的微课,学生在课外自觉学习微课课件,上课时主动参与交流与讨论。
(2)微课制作。“大学物理”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它研究的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课程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在微课建设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刘丹东副教授己制作微课5个,他主讲并由课程组自行制作的“弦线上的驻波”微课2015年荣获陕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王雪冬制作完成了“如何调整分光计”“示波器的基本使用”两个微课视频,在2015-2016第二学期开课前上传至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epc.xitu.edu.ca),点击人数大约1万次,约300人观看了视频。
(3)大班授课、小班辅导。赴境外培训的基础课老师注意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量基础课教学中,“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大班授课时,学生上课规模可十分庞大,500~1 000人的日常课堂并不鲜见,但大班所占用的学时并不多。以“微积分课程”为例,每个大班每周只进行3个学时的大班授课。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教师对知识的系统介绍和讲解并非重点,而是精选抽象问题提问,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以及师生互动,教师只是整个过程中问题的策划者和总结者。小班辅导时,学生相对集中,一般由25人左右构成,每个小班所占用的学时同样不多,主要内容是开展习题课,授课教师一般不参与此环节,由博士生助教进行讲解,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助教直面交流,具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后所不解的问题。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都积极尝试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试点改革,在鼓励和培养有较高需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在锻炼学生科研实践方法和能力方面,以及在锻炼学生的学习心得表达和交流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MOOC建设。“高等数学”课程于2015年2月启动高等数学SPOC课程建设工作,己完成视频的全部制作并于2016年2月上传“爱课程”网站。2016年3月启动了高等数学SPOC测试题库建设,现已完成测试题库建设及在“爱课程”网站上传工作。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通过对现有精品资源课程的转型升级,建设了“大学计算机(面向工科)”和“计算机程序设计(c++)”两门MOOC课程,均己在“爱课程”网上成功上线。除我校学生使用该资源外,近30所兄弟院校的学生参加学习,课程受益面广,注册人数合计超过5万人。学员中除大学生外,还有研究生、中学生和企业员工等各类人员。
“大学计算机”在线课程开发与混合式教学理念密切结合。项目负责教师吴宁副教授在“大学计算机MOOC”建设的基础上,面向非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开展了大、小班教学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探索,并将MOOC资源逐步转化为面向校内学生的SPOC,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性设计、学生学习行为跟踪、过程管理等方式保证了学生学习效果,实现SPOC、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与传统教学的效果对比中,学生的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有提高。
4.探索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为主导的世纪,各国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师生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快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
教育技术;有效运用;教学质量
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师生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快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这种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值得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和推广。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可以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也可以将动态与静态进行有机结合,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可以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可包含多种声音,如二胡声、流水声、鸟叫声、风声、雨声等等,将这些声音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既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物投影演示、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清晰的看到物体发声时产生振动的振幅频率,明白声音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从而开发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逻辑思维的方法,为他们观察、探索、总结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参与动手的积极性自然得以提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学更具直观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放在感官的跟前”。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将微观的、宏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使其观察起来形象直观,浅显易懂。如小学语文《世纪宝鼎》这篇课文,学生不能直观的看到世纪宝鼎的样子,教师也只能对照课文进行口头说教,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勾勒宝鼎的样子,结果大家的想象五花八门,与宝鼎的真实形象相去甚远。在进行教学拓展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向游客们介绍这尊宝鼎的独特之处时,学生更是无从入手。教学中如果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形象的把这尊世纪宝鼎展示给学生,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宝鼎的外在特点,也更容易理解这尊宝鼎内在的象征意义和赠与联合国的特殊寓意。再比如教学音乐《晨曲》一课时,学生单纯凭欣赏乐曲不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早晨日出时花香鸟语、碧草茵茵、小河潺潺的那种美景,不能够在越来越强的乐曲旋律中感受太阳越升越高,冲出云彩遮拦的瞬间。如果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乐曲中所描绘的各种美的形象以及太阳越升越高的动态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再和乐曲伴奏相结合,那么就可以将乐曲所描绘的抽象的形象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自然画面和生活场景,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乐曲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对师生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权威诠释,也是教学过程中对双方主体作用的一种界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网上教育资源,融合知识点,梳理出教学程序,制作成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年级数学《分类》一课要求学生学会分类。有位教师在讲公开课前准备得非常充分,把服装、文具、玩具等东西用一个大纸箱装了起来,提前放到了讲台上。教师整节课都是牵着一年级学生的鼻子走,教师点一下,学生动一下,整节课很沉闷。当教师让几个学生上讲台动手将这些东西进行分类时,学生一下子从沉闷中得到了解脱,纷纷跃跃欲试,上台的几名学生在纸箱里翻来翻去忙得不亦乐乎,你推我搡扯来扯去,东西堆满了整个讲台,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坐的坐、站的站、跪的跪,嘻嘻哈哈,手舞足蹈,整个班级纪律一时陷入混乱,听课老师连忙帮助上课教师组织学生,才使教学秩序恢复了正常。课后大家建议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前将这些物品编排制作成几组课件,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那么就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合理。教师只需做好“引“的作用,抛给学生一个问题:画面上有什么?你可以将它分为几类?你是怎么分类的?然后学生根据问题与画面进行思考,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回答轻轻点动鼠标,就可将这些物品归类,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找同类物品时摸索出规律,总结出分类的依据与分类的概念,达到教学的目的。该教师在采用大家的建议后,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再次进行了公开教学,完全避免了上次课堂秩序混乱的场面,将自己从教学中解脱了出来,教学中将教师的“导”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整个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也充分发挥出了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总而言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这是我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必将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增强课堂教学的功能,使课堂教学的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一定要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作者:王鑫 单位: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方泉小学
一、备好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在体育课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样,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往往要体脑结合,既要领会技术动作,又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和增强体质,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疲劳感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又如教学原地推铅球时,运用蹬棗送棗转棗挺棗推棗拔等学生熟悉的动词来讲解。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又如: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分析动作时,教师分别请一个动作准,一个动作错误(带普遍性)的同学示范后,问:“刚才两位同学所做的动作,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在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后,教师用鼓励的语气教学,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教学效率;教学理念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分组教学
在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解课本知识,只要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温习,考试通过就算万事大吉,所以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尽快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照本宣科式的局面,取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其要求教师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想改变这种模式,应该是以启发的方式进行教学,除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还应该让学生明白要想学好物理,并不是只记住几个公式,并会用公式熟练解题就可以了。在传授课堂教学内容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变指令性教学为自主性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探究走进课堂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意志、启发学生的智慧,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为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各方面的求知欲都很强,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萌生探究乐趣并长期保持学习兴趣,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拿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演示来说,我们可以将大小不同的金属片和纸片放在同一高度,然后让其同时下落,这时学生会认为金属比纸片重,理所当然先落在桌面上的是金属,这时老师已清楚学生的想法,然后将纸片揉成小纸团,毋庸置疑,先落地的必将是小纸团。学生顿时产生疑虑,重物和轻物究竟是哪个先落地。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一旦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那么学生的主观创造潜能就会如洪水般一发而不可收。
三、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开放学习途径
就研究性学习而言,它的范围是宽泛的,为了避免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不应把学生困顿在课堂上。而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用性。例如,为了让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应将书本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拿摩擦力来说,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摩擦力的存在,像手和门把之间的摩擦等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名人轶事等。多为学生创造集体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踊跃参加、畅所欲言,有了这样的活跃氛围,即使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会乐在其中。
总而言之,教师的教育理念事关教学质量的高低,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离不开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导。在新课改过程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拓创新,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