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老年病专科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六里屯医院的平均日门诊量为600人左右,设有老年综合和偏瘫康复两个病区,有150张床位,这在一级医院里极为少见。据院长刘运杰介绍,六里屯辖区医院周边共有65岁以上老人超过1.8万,因医院准确的定位、高效的服务质量,医院150张床位几乎满负荷运转。
老年大专科
“一到夏天,气压低,我就老出不来气,心里憋得慌,就得打氧气,冬天没事儿……”94岁的赵淑敏奶奶是个老北京,因为冠心病住进医院,虽年事已高,但思路清晰。她是六里屯医院的“老朋友”,据老年综合病区主任张凤艳介绍,赵奶奶从2008年开始,“一旦喘得特别厉害,就会住到我们这儿来,基本上治疗十来天,身体没有大碍就回家了。”
“都挺满意的,他们对我们病人也上心。因为老来就都熟了,我一过来,他们就说,‘哎哟,您又来了’。我说‘想你们了,过来瞧瞧你们’。”赵奶奶精神矍铄,有着老北京特有的幽默。张主任告诉记者,因为医院是老年病医院,所以赵奶奶特别信任他们,“她现在基本上把我们这儿作为‘第一就诊单位了’”。
刘运杰院长说:“我们的工作重点有两个,也就是我们总结的‘大专科,小综合’”。因为医院以老年医疗和保健为主,所以大部分资源和力量主要在向这方面倾斜,也就是住院处的两个病区:以脑卒中为主的偏瘫康复区和以心血管、肿瘤、呼吸道等老年多发病为主的老年综合病区,这就是“大专科”。所谓“小综合”,是指日常的各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服务。
刘运杰介绍,针对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情况,结合六里屯区域特点,医院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加强对老年病的研究,很早就设立了老年病床。“脑血管病致残率很高,绝大多数患者不能完全生活自理,而且这种病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这也是我们考虑设立偏瘫康复病区和老年综合病区的原因所在。”赵奶奶所在的病区为偏瘫康复区。
偏瘫康复区有70张床位,配备医生10名,护士15名,护工30余名,主要工作是脑卒中基础病以及后期合并症的治疗。位于二楼的康复中心是朝阳区社区医疗康复培训实践基地,分PT/OT室、高频治疗室、理疗室以及骨伤按摩室,总面积近330平方米。康复中心有治疗师11个,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医院副院长王艳红介绍,医院收治患者的97%以上都是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2岁左右,大部分卧床,在护理方面,有几个特点:一是长期住院,护理上会更细致,翻身、拍背、擦身都要经常做,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二是忧郁症发病较多,需要做心理指导和沟通交流工作;三是病人病种较杂,对护士的业务要求很高,各种疾病的护理都要涉猎。
健康管理是主要工作
刘运杰说:“我们医院今年的工作主要是公共卫生,尤其是在健康管理方面。我们认为慢性病是健康管理的中心工作,要做好慢病管理,首先就要对社区疾病谱进行筛查。”他介绍,医院今年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第一,对65岁以上老年人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第二,对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的人员进行全面体检。第三,根据上级的安排,完成1800人的脑卒中筛查,以及妇女的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免费筛查。
刘运杰说,在这些筛查完成后,最晚到2013年中期,辖区的疾病谱尤其是老年疾病谱就会被分析出来,“这对我们的健康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医院已经在开展脑卒中筛查和“两癌”筛查,对65岁以上老人和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人员的体检也即将展开,预计年底基本完成。
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
与北京市的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一样,六里屯医院使用的是国内南方一家厂商的系统。根据北京市的要求,六里屯医院在2007年~2008年建了6、7万份健康档案,随着朝阳区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纸质档案逐渐被录入计算机,成为电子档案。
刘运杰说:“电子健康档案的设立首先可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在朝阳区社管中心的后台,可以监控整个辖区内所有医院医生的诊疗行为。其次,医保中心可以实现对医生用药和检查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医务人员过度医疗行为的发生,“这对我们规范管理,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六里屯医院目前只在门诊医嘱部分实现了电子病历,其他部门还在完善之中。
基层养老机构应受更多关注
作为一家自负盈亏的非营利性医院的院长,刘运杰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显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思考,长期的一线实践,让他对医院所面临的困难有着深刻的理解:
首先是病人住院天数。为控制住院费用,目前医保对医院病床周转率有着严格的规定。而六里屯医院的不少老年患者是从大医院转过来的,有一些老人转过来时甚至还插着管子、戴着鼻饲,如果按照医保规定的住院天数让其出院,不太现实。“我们压缩患者的住院天数吧,有一些患者确实出不了院;我们不压吧,住院日太长,又没法跟医保交代。这样往往会造成患者的不理解,跟我们产生一些纠纷,无形当中增加了医患关系的风险。这是我们医院目前最大的困惑。”
刘运杰希望,对于老年病医院,医保部门可以在住院日上特殊对待,把住院日放长一点。
其次是药物问题。由于医院级别的限制,一些在三级医院医保能报销的药物,到社区医院就变成了自费。这样一来给患者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他们肯定有情绪。刘运杰说,他在不同层面反应了多次,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他建议,病人转到社区医院以后,是否可以凭借其转院证或者诊断证明,就可以延续使用某些药物。
第三是补偿机制。刘运杰介绍,六里屯医院护理量非常大,因为很多老人经常大小便失禁,有时候床单甚至一天要进行多次更换。“社会人工成本在增加,水电成本在增加,洗理费成本增加非常快,我们现有的住院床位费都不够床单、被罩的洗理费。”
刘运杰说,目前民政部门只补偿养老院、敬老院,对老年医院完全没有覆盖。他觉得,无论是卫生行政部门还是民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老年病房,医保基金又不能过度支付的,应该研究一个有效的政策,进行完善补充。
[关键词] 项目管理;住院患者;护理;跌倒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60-02
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基于一定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用于计划、评估、控制工作活动,以按时、按预算、依据规范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应用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项目管理的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2]。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本院的全面实施,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及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本院将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及分析方法运用到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工作中,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6月及2011年1~6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17 445例,患者中有8 855例为男性,8 590例为女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8~91岁,平均年龄42.5岁,老年人群跌倒的比例较大。住院时间2~50 d,平均24.54 d。这些患者的原发病大多数为心血管疾病、颅脑伤和骨折等疾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010年1~6月为实施“项目管理”前,2011 年1~6月为实施“项目管理”后。
1.2 方法
1.2.1 组织专题讨论
护理部组织发生住院患者跌倒事件较多的相关科室护士长,联动医务科、总务设备科进行专题讨论,分析2010年1~6月在本院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根本原因,老年病护理专科小组根据汇总分析结果制订预防跌倒质量改进项目进度表。
1.2.2 成立预防住院患者跌倒项目管理核心小组
由院内老年病护理专科小组核心成员组成预防住院患者跌倒质控小组, 各病区老年病专科小组成员负责落实该病区的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流程并指导其他护士落实流程。
1.2.3 制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管理方案
制订本院的《预防患者跌倒管理制度及预案》及《防跌倒评价标准》;修订《跌倒评估表》、《跌倒预防指引》、《预防患者跌倒护理告知》、《患者跌倒的处理与上报流程》,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培训。
1.2.4 防范跌倒知识及行为培训
1.2.4.1 护士培训 组织全员进行预防患者跌倒专项知识培训:(1)首先对全院护士长及高级责任护士进行培训;(2)接着由老年病专科护理小组定期组织各科的联络员培训;(3)把相关培训资料与流程利用医院OA系统发给全院护士自学;(4)各科由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老年病专科护理小组成员组织科内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1.2.4.2 专陪护人员培训 每月组织专陪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由项目管理核心小组成员授课并考核。
1.2.5 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指引
1.2.5.1 评估 由首诊管床护士使用跌倒评估量表对所有65 岁以上住院患者或临床上有跌倒危险因素的患者(患者存在高龄、意识不清、运动障碍、视力障碍、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等)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1.2.5.2 记录 评价结果记录于首次护理记录单。
1.2.5.3 标识 评估结果大于45分,则在床头挂风险警示标识,并在病床边设立预防跌倒护理单。
1.2.5.4 交接班 对跌倒高危人群进行持续性跟踪评估,并列入交班内容。
1.2.5.5 监控 实行“科室-大科组-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监控体系,预防住院患者跌倒项目管理核心小组根据我院制订的《防跌倒评价标准》,不定期到各科室进行查房评价科室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以及指导防跌倒工作的开展,督促落实跌倒预防措施。
1.2.5.6 反馈 对跌倒案例,进行资料保存归档,由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质控小组定期收集结果、总结、反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分析,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项目管理”前后跌倒发生率比较
实施“项目管理”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及跌倒损伤率下降,见表1。
2.2 实施“项目管理”前后跌倒损伤程度的比较
跌倒评价损伤程度指标:轻度损伤是指皮肤裂伤、擦伤或瘀伤;重度损伤包括死亡、骨折、关节脱位、脑挫伤、颅内血肿;无损伤是指外形及功能上均无改变[3]。实施“项目管理”后跌倒损伤程度显著下降,见表2。
3 讨论
3.1 项目管理能有效减少住院患者跌倒导致的损伤
跌倒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4],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是一个复杂因素事件,与患者自身情况、用药情况及活动方式和住院环境有密切相关性,30%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5]。实施项目管理后,我院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减低,跌倒导致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北京老年医院是集健康促进、急性病治疗、亚急性康复、慢病管理和临终关怀于一身的现代化老年病综合治疗医院,也是北京唯一一家老年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医院编制床位600张,职工近千人。医院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和发病特点,设立了一系列服务于老年患者的特色诊室、病区及服务机构。
北京老年医院在老年的医疗照护方面进行了多年卓有成效的实践,医院院长陈峥一直大力倡导“分级管理,无缝衔接”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医院“多学科诊疗”、“老年综合评估”和“个案管理”的老年病诊治护理理念正逐渐成为业内共识。6月21日,《e医疗》对陈峥院长进行了专访。
“一个医生治不了老年病”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患病往往会伴随着一些功能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无法应对了。“老年医学一定是一个结合了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环境的综合医疗模式,不仅仅是看一个疾病,而是要对这个人做综合的评估,”陈峥说,“老年病是不可治愈的,老年医学的目的是保护功能和维持生活质量。所以说,一个医生治不了老年病,反过来说,一个医生能治好的病一定不是老年病。”
目前,北京老年医院应对老年病的做法是:综合评估,多学科诊疗。评估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包括医疗、护理、康复、营养、药学、心理,甚至还包括居住环境,全方位关注老年患者。
以北京老年医院卒中单元为例,它以传统的神经内科为基础,与康复、护理、心理、营养、药学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整合而成。但它不是一个堆砌了多个学科的大拼盘,而是围绕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与治疗的核心功能建立的多学科有机整合的接口与开放平台。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实施防坠床、防误吸、防跌倒等早期干预措施。对照护者进行健康教育,让医护人员、照护者、家属整体关注老人。这种“早期干预,早期康复”的模式使得致残率、死亡率都大大降低。
个案护士 超越护理
为了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学的人文关怀,帮助病人适应医疗环境,早在2006年,北京老年医院就推出了“个案护士”。陈峥介绍,个案护士不像传统的护士,只负责基础的护理工作,她所做的工作远远超过传统护理。
“在面对患者时,个案护士代表医院,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诊疗计划方面的问题;在面对医生时,她又代表患者家属,把患者的情况,如患者是自费还是有医疗保险,是否有家庭纠纷,有没有心理问题……把这些可能影响治疗的信息传递给医生。”陈峥说,个案护士甚至还要负责患者的出院计划,对患者出院后是回家还是去康复院给予指导和建议,以保证患者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陈峥总结说:“个案护士就是从生活上更加关注患者,更全面更专注地管理老年疾病。”目前老年医院全部15个病区均设有1名个案护士。
分级管理 无缝对接
2001年,原北京胸科医院转建为北京老年医院,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中心四城区(当时宣武区、崇文区尚未被合并)每区指定一家二级医院转为老年医院,以北京老年医院为龙头,建立了“北京市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老年医院建设扩展到全市18个区县;《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改革规划》提出“鼓励综合医院建设老年病房”,并要求有床位的社区医院建护理院,没有床位的开展家庭长期照护。从三级老年医院及综合医院的老年科,到二级老年专科医院,再到社区护理院和家庭长期照护,至此,北京正式形成了一个垂直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陈峥说,这个体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一个80岁的老人患单一的疾病,他应该去综合医院;如果他是多病共存需要照护人员,说明病情复杂,他就应该去综合医院老年病房或有急诊能力的老年病医院,因为那里可以综合诊治;如果急性病经治疗稳定了,但是还不能独立生活,也就是急性病后期,需要中期照护,他应该去老年医院,进行疾病恢复(有一定内科治疗)和功能康复;如果他出现功能残障或失能了,需要长期照护,就应该去护理院。“这就是我所说的‘分级管理,无缝衔接’,或者叫‘老年医疗的连续’。”
目前,北京很多三级医院都成立了老年科,但是社区医疗机构绝大多数都没有床位,所以社区护理院的建设情况并不理想。陈峥认为,长期照护是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也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信息化需政府支持
北京老年医院目前使用的是电子文档病历,没有使用电子病历管理的原因是医院一直在电子病历建设上积极筹备,却因顾虑自行购置的系统不能符合标准而未实施。陈峥认为电子病历系统应该进行区域整合管理,最好能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统一配备。如果医院盲目跟风会白白浪费了资金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对社区医疗机构建设的电子健康档案,陈峥觉得至少目前还没有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一个老人进到我们医院,我们根本拿不到他的健康档案信息;而包括我们在内的各级医院的治疗结果,也同样到不了社区——目前来看,电子健康档案还没有发挥出它应该起到的作用。”陈峥说。
在信息化实践方面,北京老年医院下设的老年病临床与康复研究所参与了“国家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承担了子课题“数字化北京老年疾病防控体系建立”,“老年康保网”即是其成果之一。“通过老年医学培训、护工培训,把老年医学知识达到最大程度的广泛传播。”陈峥表示,要在一个较大区域全面提升老年医学水平,没有政府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医养结合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国人的意识中早已根深蒂固,这也是我国家庭养老比例如此之高的一个因素。陈峥介绍,早期的养老院主要收养五保户,所以在人们的思想里,住进养老院的基本都是五保户、孤寡老人。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民政部门逐渐认识到,对待老人不仅仅只是“养”,还有“医”、“死”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民政部门开始在养老院里增加医生、护士,进行医疗护理的实践。北京第一福利院后来挂上了一个北京市老年病医院的牌子,而且还被卫生局核定为二级甲等医院,就是明证。
而在另一方面,卫生部门也逐渐认识到,老人不光有“医”的问题,还有“养”的问题。“这个‘医’不是传统的医疗,它更侧重于康复和护理。”陈峥举例,对痴呆老人的照护过程中,通过一些药物治疗对其并发症或其他疾病进行控制,康复治疗对延续其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医养结合这件事上,民政部门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养老院设立医生护士,对老人的医疗费用予以适当报销;医疗部门也开始逐渐介入,上文提到的在社区设立护理院和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都是其中的内容。这当中难免有些工作内容医疗和民政部门都在做,而有些则可能都没做。
“这种情况非常容易理解,毕竟中国进入老龄化才十年多一点,新生事物就是要大家去开拓、探索和创新。”陈峥如此总结。
重点学科优势地位的确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积累,而优势地位的丧失,只在瞬息之间。丝毫的懈怠往往意味着机遇的丧失,意味着差距的拉大或被后来者超越。因此,重点学科建设,要常存“危机”意识,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现就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
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
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
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
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
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
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
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
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
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259篇。
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
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
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6结语
1.1中医护生来源缺乏二中医护理人才的充足是发展中医护理的关键而中医院校又是人才的主要来源。我院是中医医院海年来院实习的护生中几乎没有中医护理专业的汉新疆院校近十年中就没有培育中医护理人才,而我们院护理人员都是从西医院校毕业的基本上没经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欠缺,中医护理三基知识及临证能力薄弱。
1.2中医院校办学无中医护理专业定向二目前中医院校的护理专业办学大多数是定位在中西医结合方向,也就是说学习中医的同时也学习西医的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由于总的学时数不多,为了满足就业市场需求适应医疗护理工作,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时数一般受到压缩这让学生对中医知识掌握比较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
1.3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缺乏系统性二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与专科护理岗位教育均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实用性。如今崖国各地还缺乏统一的中医护理专业认证体系洛个医院进行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的起点、深度、广度及课程课目各不相同。有的医院把培训、考核的重点放在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上忽略了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造成了护理人员在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时候缺少理论和技术的支撑这就形成了护理人员培训之后只是会做是不会运用的局面。
二、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展望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沐们的养生保健需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问题成为当前医学界面临的焦点与难点。中医护理因其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古老而又先进的护理知识理论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技术历史久远的养生保健方法在现在与将来的社会发展中肩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很多如糖尿病合并症、老年病、骨伤病、肛肠病、眼病等专科中,中医护理的运用能够有宽广的实践前景与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入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使中医护理逐渐从医院发展至社区、家庭充分发挥其在老年病、‘漫性病、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三、作为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员建议:
①高等中医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应成立教学联盟洪同改革和发展中医护理教育,探析培养的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置、岗前教育内容与评价体系等。
②各级中医护理管理机构与中医护理学会应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与学术带动作用,依据中医护理专业的特征与对护士知识、技术、能力的要求广泛开展护理专题研讨。
③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医药的立法工作净取把中医护理的立法工作融入其中制定法规、规章与规范使中医护理事业能够向着健康、规范、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摘要】目地 降低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方法 对医院2008年~2011年发生医院内跌倒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87岁患者是跌倒的高危人群;发生原因中护士评估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结论 重视老年患者的安全评估,落实患者及家属防跌倒相关知识教育的教育,方跌到依从性增加,降低老年患者跌到发生率,提高住院安全。
【关键词】老年患者;跌倒;护理对策
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级坠床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跌到是老年人容易发生的意外事件,其危险性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1]。跌倒的后果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且可能带来医疗护理纠纷。因此,预防跌倒是老年疾病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问题。现就2008年1月~2011年8月我院发生的35例老年病人医院内跌倒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减少和避免发生医院内跌倒的应得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1年8月期间本院住院老年患者发生跌倒的案例,共35例,其中60~83岁男性16例,女性19例。
1.2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回顾性分析病区上报的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案例,了解老年住院病人的跌到安全隐患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
1.3 临床护理结果: 35例跌倒患者中,环境因素占9例,生理因素占5例,病理因素占4例,药物因素占7例,依从性差占7例,护士因素占3例。
2 跌倒原因分析
2.1 环境因素:是引起老年病人跌倒的重要因素。住院环境不适应,光线过强或过暗,色调太复杂,地面过滑或过湿,地面不平整,室内障碍物过多,卫生间、楼梯缺乏护手等。
2.2 生理因素: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退行性变化,听力、视力、感觉迟钝,行动迟缓,骨质疏松等平衡能力下降易至患者跌倒。
2.3 病理因素:我国有83.12%的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为多,占总数的61.4%[2]。研究证明,老年人患慢性病越多,跌倒的危险性越大[3]。
2.4 药物因素:药物如、镇静药、催眠药、扩血管药、降压药等可以影响病人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易引起老年病人跌倒[4]。
2.5 老年患者依从性差:依从性是患者遵守医疗建议的程度。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如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萎缩等,导致认知力和记忆力减退,对宣教过的内容易忘记,导致遵医行为差。
2.6 护士因素:研究显示,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准确,沪市宣教、措施不到位是发生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之一[5]。而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往往受知识及经验的制约,主要体现为评估不准确,不能给予患者应得的教育和指导。
3 护理
3.1 改善住院环境:病房要建立适应老年病人的生活环境,病房布局合理,安全舒适无障碍,光线缓和,地面应平整防滑,并随时保持干燥。应有床栏,卫生间、过道、楼梯要设扶手,对病人做好入院环境的介绍,以及病情的知识,避免私自外出。
3.2 实施循证护理:使用跌倒危险评估单,对大于65岁新入院、转入及患有高风险疾病的患者启用防跌倒评估单进行评估。评分大或等于3分为高风险患者。对高风险患者实施干预,进行交接班,同时进行患者及家属防跌倒知识宣教,向家属讲解病人的病情,以便积极配合,支持和督促患者提高依从性,对步态不稳、视力障碍者必须有专人陪护,穿合身的衣服和防滑鞋,床头悬挂“防跌倒”警示牌,并在护理记录中体现。
3.3 做好临床用药安全管理:对使用易跌倒药物的患者,护士应及时进行评估,准确识别,落实宣教与管理,告知患者,在临睡前,解两便后准备睡眠时服用药物;将呼叫铃放在患者枕边,便器放于床边,方便患者取用;起床时先静坐几分钟,待完全清醒后再下床;必要时由护士进行生活照护。
3.4 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进行防跌倒知识培训,护士培训是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方法。一方面,护理部组织跌倒专题研讨,通过跌倒案例的学习与分享,让护士充分了解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工作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各专科根据自身疾病特点进行护士培训,尤其是低年资护士,需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培训,尽快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4 小结
针对老年患者跌倒的诸多原因。通过评估,防跌倒相关知识教育及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可防止或减少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玉春,赵玉香 住院老年人跌倒的预防教育[J].现代护理,2006,12(2):99-100
[2] 宋江丹 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4,4(2):81-83
[3] 张建,任爱婵 广州3个城区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分析[J] 临床控制杂志,2001,9(5):247
[4] 陈洪安,詹燕,于淑芬 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9(2):143-144
本文通过对老年患者的疾病及老年病房医疗工作特点的分析,提醒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医疗工作中,要注意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采取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对策,规避医疗风险。
1 老年病及老年病房医疗工作的特点
1.1 对老年病房认识有误区,医疗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有完整的医疗规章制度,但是部分医务人员及管理者对老年病房的认识上有误区,将老年病房等同于老年护理院,在病房管理、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上存在偏差。同时老年患者住院周期长,多数病人住院长达数月,患者病情多呈慢性稳定状态,加之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因而在病历书写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方面常常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
1.2 临床表现不典型,数病并存
老年人的一些生理性衰老症状(体力减退、易疲劳等)与一些疾病的表现十分相似,极易混淆。患者可能将生理现象误为病理改变而就诊,亦可能将病理改变误为生理现象而忽略,以致延误病情。同时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对致病因子的正常反应减弱致使其临床表现往往偏于轻微,症状不典型,如无痛性心肌梗死,无热性感染,淡漠性甲亢等。老年人常常数病并存,可能患有涉及内科、外科等多个科室的慢性疾病,同一脏器也易发生多种病变。
1.3 疾病易突变,并发症、后遗症较多
由于老年患者体质弱、应激能力差,有时稍有有害因子刺激,即可导致原本稳定的病情突变,使原先尚能勉强保持平衡状态的某些脏器功能迅速衰竭,极易导致死亡。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多有普遍性的退行性变及功能衰退,一旦患病,易引起连锁反应,发生种种并发症及后遗症。如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
1.4 心理变化突出,常伴情绪低落倾向
随着老人在精神和形体上的衰老,疾病的折磨。加之住院时间长,家属与子女不能常来探视,这都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患者极易产生孤独感,心情变得沉闷,郁郁寡欢,情绪低落,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疾病,个别老年患者甚至产生悲观、绝望等心理反应。
1.5 医患交流困难,履行知情同意权难
老年患者思维缓慢、健忘、语言表达及听力障碍,许多患者不愿意说话或不主动交流,医务人员在询问病情、检查、治疗及预后观察上,不易与患者沟通。同时老年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或无完全民事能力,有的已经丧偶。有众多子女,但都不接受委托或对诊疗意见不一致,医务人员则无法取得患者及亲属的承诺。
1.6 非医源性意外事件发生多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心、脑血管病、骨关节肌肉疾病、平衡功能失调等容易跌倒。文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过1次或多次,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坠床、烫伤、私自离院走失等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非医源性意外事件,极易产生医疗纠纷。
2 老年病房医疗纠纷防范对策
2.1 切实落实、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
老年病房虽然也承担着老年护理院的部分职能,但作为医疗机构的病房,更主要的是承担医疗服务的职能。不能将之简单等同于老年护理院。在临床工作中要按照住院病人的标准切实落实、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这也是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对于病情相对稳定、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的病情观察不能放松,对检查和治疗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该及时进行检查核实,不能凭主观判断进行处理。认真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主治医师应每周对老年患者查房1~2次。对病情复杂、病情突变的老年患者应该及时向科主任汇报,请上级医生或专科医生会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不能流于形式,一份完整详细的病历资料,既反映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经过、转归过程,也反映医生分析、判断的思维轨迹,在发生医疗纠纷时能起到有效地证据作用。同时要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尤其是要严禁护工从事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护理工作。
2.2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熟悉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并有机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对老年患者出现的不典型症状要认真研究、仔细甄别,对数病并存患者要全面检查、认真分析,既要抓主要疾病,又不能忽略次要疾病。同时要拓宽知识面,对涉及的多科室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必要时请有关科室会诊。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人手紧张,很难脱产去大医院进修。可喜的是,近年来上海市采取多项措施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治水平,如逐步开展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上级医院医生“下沉”社区等方式,在日常诊疗中帮助社区医生提升业务能力。目前在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的医生大多已经持有全科医师证书。
2.3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后遗症
尽管老年患者病情易变,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是只要认真动态观察病情,往往可以及时发现那些不易觉察的或延迟出现的重要体征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早期征兆。尤其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神态、食欲、血压、尿量、肢体活动状况、语言功能等。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往往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可以有效防止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4 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其更多的关心、鼓励
建立与老年病人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在工作中,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一般都盼望亲人来探望,对有比较渴求和依赖心理的患者除给予必要的合理照顾外,要有意识地提醒其家人多来探望。对丧偶或无子女的老人,应更加关心、格外尊重。对于悲观消极情绪严重的患者,要给予关心、支持、鼓励,告知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病房应避免收治患有痴呆及精神疾病的老年患者,尽量动员患者去专业的精神卫生中心就诊。
2.5 注意接诊技巧、沟通方法,正确履行知情同意权
医生在接诊过程中要耐心询问,密切观察,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对于文化程度低、年龄大,认知能力差的患者,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对于交流困难的老年患者,可以请患者家属代为陈述,但医生需要仔细甄别其真实性。
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权。老年患者亲属关系多,家庭背景复杂,医生应了解患者家庭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患者意识清楚,判断力正常时,应首先选择患者或患者委托的人,若患者意识不清或障碍,无法委托他人时,应根据《民法》中所规定的近亲属关系顺序依次履行。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患者及近亲属不利于医疗的行为,如拒绝检查、治疗、私自外出等,医务人员应履行告知义务,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让患方签字确认。
养老、看病是所有老年人绕不开的人生课题。一次次地住院、转院、出院……无休止的折腾,不知让多少家庭和老年人深陷疲惫,不堪其苦。
为缓解养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近日,国家卫计委联合民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医养结合,并提出到2017年,80%以上的医疗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国家较早开展医养融合尝试的地区,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综合立体式社会养老护理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慢病管理:社区+全科医生
家住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村的张婆婆在家迎来了罗湖医院集团移动体检车上门为她进行移动X光片检查。87岁高龄的她长期咳嗽未愈,加上一直受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的困扰,体胖行走困难,去医院看病成了难题。
为了帮助老人,罗湖区医养融合服务团队派出由全科医师、资深护士、康复师组成的专业医生护士上门为张婆婆诊断病情、预约体检车巡诊。经诊断,张婆婆明确为间质性肺炎,团队予以抗感染、上门雾化吸入对症治疗,老人病情渐趋稳定。
随着早期来深圳的“拓荒牛”陆续退休,养老已成热点问题。罗湖区目前正在实现为辖区所有老龄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100%;每年为老年人提供一次免费体检服务;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70%以上。
而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社区居民从2015年夏天起就能在家门口的社区慢病医养中心得到护理服务。这家慢病中心通过会员制方式,为老人开展慢病风险评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三甲医院联手,提供在线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慢病管理服务。中心已获得卫生部门资质审批,能刷医保卡。66岁的顾菊香患有颈椎病、关节炎和糖尿病,去大医院一趟,转公交、排队挂号,开的也是常用药,折腾得实在吃不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人决定就在家门口治病。
社区医疗更多向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倾斜。很多地方已出台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有意愿的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方便老年人就医。
生命绿色通道:养老院+社区医院
南京市秦淮区欢乐时光老年公寓的卢天恩也感受到医养结合的好处。96岁的他好几次病危,多亏在养老院值班的社区医生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下。
在欢乐时光老年公寓入住了300名老人,平均年龄80多岁,绝大多数患有各种疾病,只有十多人生活能完全自理,其余都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医疗需求强烈。2013年初,欢乐时光老年公寓与相隔不远的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联姻”,在南京市率先试点医养融合,为养老院老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服务。
社区医院配备的专业医生和护士,能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提供专业诊治服务,无需子女或护工陪侍,还有像输液、B超、生化、心电图、胸片检查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因为有专业医务人员坐诊,老人看病及时方便,使得老年公寓床位年年爆满,而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一改社区医院的冷清局面,前来看病的老人络绎不绝。
上海市普陀桃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桃浦镇第一养老院两家机构在同一个大院内,四楼互相连通,通过空中走廊可以直达,十分便捷。84岁的黄美琴老人前几天突发呕吐、腹痛,她就打了一个电话,对面的医生和护士很快就上门出诊护理,感觉像在家里一样温馨。
医养互换:医院转型护理院
78岁的黄老太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儿女都工作,无法照料她,家人把她送到了扬州五台山医院老年康复楼。医保报销后,老人每个月自付2000~3000元。五台山医院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这里的老年康复科也成为当地知名的医养结合护理院。目前150张床位已全部住满,与综合性医院以治病为主不同的是,护理院以养加康复为主。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于2010年正式运行,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无须搬移床位。84岁的张建廷和老伴一起入住,两人间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红色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呼叫。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的融合势在必行。“医”包括康复、保健、医疗和护理服务;“养”则包括生活照料、心理服务以及文化活动服务等。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甄炳亮认为,要解决医养结合的缺口,首先提升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能力,加强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集中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方便老年人在社区就近获得医疗服务。鼓励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发展老年病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将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作为促进健康养老的重要举措。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副司长何莼:(医养结合)要求各地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规划的时候,为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足够空间。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21-01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逐渐增加,占总人口数的19%,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住院病人人数也不断上升,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老年人患病以慢性病居多、病程长、对药物敏感性的不同,使得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所以做好老年人护理安全的防护已成为医院评估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再者随着《护士条例》的出台,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对老年住院病人安全原因进行分析及对策研究并通过临床护理教育确保护理安全,进而减少医疗纠纷已成为医护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导致老年病人安全问题的因素
1.1病人因素
1.1.1生理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出现生理性老化,各脏器功能减退,平衡功能出现失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功能减退,皮肤形态的改变,再加上老年人体质减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跌倒、压疮、烫伤、误吸、药物反应、输液反应。
1.1.2病理因素因长期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动脉硬化症等因素,老年人易患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足疾病、营养失调等导致感觉迟钝,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骨髓肌肉的疾病造成运动不协调,活动受阻,某些急性发作如颈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和心源性晕厥等都易引起病人跌伤、摔倒。老年痴呆患者自理能力丧失,也极易导致意外损伤;病情重、病程长、长时间卧床的老年患者易致压疮、坠积性肺炎。
1.1.3药物治疗因素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加之患病后机体对药物的吸收、排泄、生物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致使老年患者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也是不安全的显著危险因素。这些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铁剂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静药,被公认为摔倒的显著危险因素。抗高血压药和阻滞剂等分别在单个研究中被发现有增加老年病人摔跌的危险。
1.1.4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是老年人高血压的特征性表现,约见于20%老年病人。病人从平卧位改成直立位时,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老年病人因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容易发生摔倒。王晶等[1]的研究显示,跌倒与餐后血压下降有关,是高领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原因。
1.1.5病人社会心理因素老年人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其表现为孤独、悲观、绝望、忧虑、急躁易怒;一些老年人不服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或自尊心太强,思想上存在不愿护士或他人的心态个别病人对治疗抱失望态度,为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家人的负担而采取自伤行为。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所滑坡,表现为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及护理常规,尤其是无菌观念不强。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未按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坠床,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影响护理安全。
1.2.2老年护理专科知识欠缺目前我院从事内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中专、大专为主,且普遍年轻,在学校很少学过《老年护理学》,工作中由于对老年人生理、病理变化、特殊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且工作年限短,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被动执行医嘱,不能做到及时发现老年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的不良反应,给护理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1.2.3护理安全意识淡漠护理人员除完成病人一般治疗,不能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而采取防范措施,管理人员未制定老年病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老年人出现的任何症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等。
1.3环境因素当个体功能下降时,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2]。由于老年人常有视力模糊、躯体平衡能力差、活动不协调,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病区环境因素就常常极易导致老年人发生跌倒、损伤,如病室、走廊障碍物过多,地面积水,病床过高,床脚刹车未固定,门槛过高,缺乏夜灯,厕所蹲位没有扶手等均易引起病人摔倒。
2护理对策
2.1患者安全评估评估老年住院病人摔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摔倒有效和必要的对策。对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病人,医护人员需给予更多的照顾,在病历和病人床前做标记,引起医护人员的警惕,使每一个与病人接触的人必须分担减少摔倒危险的责任。
2.2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慎独精神,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了解护理人员思想动态。科室护士长发现不良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慎独精神,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3老年病人的护理专科培训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心理变化、饮食护理、运动、排泄等生活护理,掌握老人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掌握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2.4认真做好住院环境的安全评估对潜在的伤害性因素进行及时整改,使病区环境安全。如重视床旁呼叫铃的设置并教会病人使用,配备的夜间照明应使病人看清楚病室,注意走廊的障碍物及路面的高低不平,保持地面干燥,对于神志模糊或定向障碍的病人应加床栏。适当使用约束带或有专人看护,将病人经常需要之物品放于随手可得处。
2.5科室建立护理安全提示本护理人员将需要重点观察的患者或容易出事的患者记录在提示本上进行交班。护理提示本每周、每月进行总结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2.6做好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向老年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掌握预见性自我护理方法,预防摔倒主要有:①一些药物会使病人摔倒危险性增加,使用前向老年人作好宣教,如使用脱水剂、安眠、精神药物出现头晕无力或走路摇晃及时报告。②有高血压病史应及时监测血压,严禁擅自增减降压药,晨醒后先躺再坐,然后再起立,服药后要卧床或坐位休息30分钟,餐后避免剧烈运动。③对糖尿病老年人要严格控制摄入量,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注射前应备有食物,以防低血糖反应。④视力障碍或平衡障碍的病人嘱其上厕所时有家人陪护。
2.7强化护理管理职能护理管理者要善于以差错事故的实例及时教育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建立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存在的隐患及护理缺陷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安全制度和操作流程,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种护理常规,进而提高对病人的护理质量。
3小结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和患病后机体的总体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为当今老年住院患者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加重社会负担,同时也极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老年疾病的特殊性,探讨干预的对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问题的危险因素,对降低医疗缺陷和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