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学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尤其是在强调热爱人类共同家园——地球的今天,地理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中学学科中惟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学科,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地理教材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方面,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为出发点,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为主要线索,在阐明人地关系的同时,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强调处理好“三个面向”与“两个面向”的关系。因此,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模式,做好地理教学活动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地理教学活动不但要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与智力特点,还要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使得实际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机遇,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灵活地采用并创新多种生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弘扬学生的个性,以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落实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经济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获取探求知识的能力;加强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造福人类的责任感,加强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这些应作为改进地理教学活动的重点。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如讲《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两周,我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题目“如何治理贵阳市太慈桥地区的环境污染”,然后将全班分成四个组,要求每组均要撰写论文,最后交流讨论。同学们兴奋不已,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消化资料,有目的地在本区作实地考察,去工厂调查,进行家庭访问,对过往的车辆进行统计,把洁白的纸放在本区的不同地方,收集尘土,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两周的探究,四个组的同学们均交出了有一定质量的论文,论文提出了不少治理本区环境污染的建设性意见,有要求政府部门办的,有要求工厂办的,有的是要求家庭办的。其中有位同学在论文中写到:“贵阳市太慈桥地区,大大小小的烟囱就有21个,水泥厂和发电厂的烟囱最高最大,烟囱排出的浓烟就像一条条黑龙在天空中飞舞,天变得灰朦朦的,让人喘不过气,严重污染着本区的环境,给人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此,这位同学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意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延伸
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材中的“活动”“阅读材料”等栏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会动脑、动手,培养观察、阅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发展智能和进行审美教育,加强竞争意识教育,让素质教育真正在地理教学中得以延伸。
素质教育要求对地理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周到安排,它要求内容上求“实”,训练上求“活”,方法上求“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上学到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
三、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能适应知识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必须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强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的具体体现。能力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各种课外活动、填绘图表、自制地理教具、分析图表、演讲、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能力培养的好途径。如通过办墙报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同学们通过学习初中地理知识,找到许多保护环境资源的材料,经过认真仔细地编辑、书写、描图,一块“热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板报办成了,让黑板“说了话”,同学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在整个办黑板报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同学们阅读、收集资料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意志力,同时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空间思维观念;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陈亮(1982—),男,江西瑞昌人,本科学历,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拥有的基本教学理念。现代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对传统的地理教学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了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师教学并不仅仅是教授书本的知识,更应该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入空间思维的观念可以使学生更加具体形象的理解文字性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
一、地理教学状况
地理课程,相对于初入中学的同学们来说是一门新增设的学习科目,不像是语文、数学课程从小开始就已经在头脑中有了学习的思维模式。而且中学地理课程中又包含了打量了地理空间知识,例如地球的运动知识板块,如果只是用语言和简单的板书,学生很难接受这一未知的知识。教师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模式才能有效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学校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地理空间思维观念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以地理知识为媒介,不仅包含了地图的空间运用,还包含了逻辑运用和感知运用,通过这一整体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这一思维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反复熟悉图像资料,将文字资料和图像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产生自己的思维模式。地理空间观念就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的基础认知。
三、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加大地图绘制的训练和多媒体应用
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观念、掌握空间结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认识地图、绘制地图是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地图不仅仅是反应地理位置,还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容,例如,反应地理事务的空间结构、地理现象出现的原因、相对位置、空间分布等,通过对地图的精细化学习,能够使学生将复杂的文字知识(地球的运动、山川河流的分布、农业城市大洲大洋的分布等)转化为真实的图像资料深刻的在头脑中留下印象,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思维模式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从临摹教学入手。通过运用教透明的纸张对地理区域轮廓进行描摹,使学生找到绘图的感觉,一边绘图一边回忆文字知识,在深入到对地理区域中主要事务的临摹,使学生对各个地理区域的空间布局及地理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自己能够接受的固定模式,形成一种空间的思维观念。以“世界的洋流和渔场分布图”为例子,学生通过对分布图的描绘,能够直观的理解渔场分布和洋流之间的联系,对地理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对整个地理空间运作产生深刻的认识;其次是学会利用现代多媒体应用程序。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现代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甚是多媒体软件应用程序,将各种地理结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增加学生的学校积极性,还能锻炼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通过多媒体应用观察学习中,能在头脑中产生立体效应,积极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动态的观察。
(二)创立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思路,引导空间想象
情景教学分类也是较多的,有问题探究型、角色扮演型、生活体验型和多媒体型。首先是问题探究型情景教学,主要是教师如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空间想象中去思考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思考当中,无论对错,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逻辑创造能力;其次是角色扮演情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时产生体验的效果,让学生更为直接的认识到地理空间的联系性、整体性及差异性;然后是生活体验型,主要就是依靠生活经验对地理知识的感知;最后就是多媒体情景,这个又在上文提到不做过多讲解,就是依靠媒体打造学习的氛围,调动学习的求知欲。
(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在课本中常常是文字多余图像,通常都是图片配合文字理解,但是在地理学科中,图像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使其真正领悟地理的知识。在读图中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多角度的分析,才能从中总结出地理特征、规律及地理要素的关系,这样才能精准的理解地图的含义。以“中国降水分布”课程为例子,课文中有“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首先找出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再通过观察每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等对其区域进行分析得出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和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递减),这样的总结分析比直接告诉学生降水分布情况更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空间思维观念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同时要让学生有读图的意识,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现象等落实到地图上去,能够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并灵活的运用。
四、结语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关系(空间位置、构成、格局、排列等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给学生传授地理相关概念、原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能力,形成地理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徐波等.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78-80.
[2]朱瑞娟.论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与形成[J].青春岁月,2013,20:323.
一、充分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这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时,我们应遵循“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改革性理念,开发并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发挥其地域优势,突出学校地理教学的特色。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需要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合,才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为了将这类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学校与教师应积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创建校本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如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测定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调整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计算当地可供充分采光的楼间距等。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不但能够提高自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形成了可供地理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还体现了《新课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要求,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具体方向与导向,如果没有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将迷失方向,更不必说教学效率的提高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说过:“有效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同样,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丰富多彩、富有悬念的课堂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心门,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只要一关闭船的发动机,船就会停止不前,但是在二战中,德国军队的潜水艇却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仍能进出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密度流知识的兴趣;又如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先出生,弟弟后出生,但是弟弟的岁数却比哥哥还要大一岁,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日界线”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
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具有引导作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浓厚的探索氛围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争取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并切身体会积极体验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季风气候”时,我国位于东亚,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那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及特点。
四、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学会归纳整理
从建构主义角度来讲,学习具有积累性,因此,我们倡导“变式练习,归纳整理”的教学策略。变式练习意在进一步巩固旧知识、加强新知识,并通过应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其主要手段有: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以及变更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等,将问题改头换面,呈现出新面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意识。例如在探究学习“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以及天气的示意图;在学习“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后,可以利用假设的方法进行练习,假设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是否还会产生“四季”交替和“五带”变化。在完成单元知识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主从地位及解题技巧,真正实现新旧知识在结构上的相互统一,实现知识的前后呼应,更好地发挥知识体系的整体效应,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并为其以后的深造奠定基础。
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高中地理教学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吕洪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J].考试周刊,2011(9).
关键词:职高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理念
环境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尊重自然规律,以实际行动去保护自然、保护地理环境,培养学生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职高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想通过学生的力量传递给社会一些正能量,促使人们对环境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在职高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地理环境人才。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而环境问题来源于自然,因此,在职高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环境教育在职高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1.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
在职高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理念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人文地理是职高地理教学中的一个新观点,在学习地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时,学生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人文环境是因人类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大环境,是因为人类活动不断发展形成的,它关系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也使人类离不开大自然。因此,人类应有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意识,以此长久持续地在大自然的环境下生存。在当今社会,人类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在职高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是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为我们身心沉重的地球母亲减轻一些负担,为大自然尽一份绵薄之力。
2.环境教育资料的渗透
在职高地理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大都是来自于那几套固定的参考资料,能够给学生传递的环境知识很有限,因此,地理教师应多查阅一些有关人文和环境保护的资料,以便在地理教学资料中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人文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印制出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更清晰地听教师讲授人类与环境发展的种种,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对环境污染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通过学生对人文和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使学生对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进而就会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决心,亲自去大自然中实践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
3.环境教育方法的渗透
在职高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高高在上的那种教学态度,多运用一些比较新奇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情,激起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直观、清晰地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中渗透环境教育,成功地给学生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影像,使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坚定地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大自然环境。
二、职高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环境教育的渗透使职高地理教学领域更加宽阔,学生所认知的地理知识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环境问题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利用课堂教育使学生重视环境问题,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在职高地理教学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认知与理解,还能使学生拥有专业的环境保护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理论,能够从点滴开始减轻环境问题的危害,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在地理学习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将其他学科知识微妙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环境问题,使学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使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上创设奇迹。
环境教育在职高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更多元化,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启发学生认真学习地理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技巧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对大自然环境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职高地理教师用多样的环境教学方式,能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地理环境。
综上所述,是职高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地球母亲的负担,让学生认识到更全面的地理知识与地理问题,用环境污染激发学生内心的正能量,使学生下定决心环保环境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总之,当今社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地理问题,保护环境势在必行,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拓宽教学资料与教学宽度,带领学生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竭尽全力为地球母亲减轻负担,将生命力还给大自然。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2]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
[关键词]直观教学 高中 地理概念 抽象性
一、研究背景
地理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以广泛性、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教学内容独特的特点,此外地理知识的空间范围大、时间跨度长的特点,更是加大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高中地理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直观的认识,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积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概括水平明显地从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转化,但是抽象逻辑思维还都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作支持。
二、地理直观教学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
地理直观教学就是教师利用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方法作为感官传递物,即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地理直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地理教具和地理实验的演示,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引导学生通过切实体会,形成形象生动的地理感性知识,为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它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高中地理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掩盖了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所以在概念教学中需要具体直观的形象把它更好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更好地记忆和运用地理概念。
三、应用直观教学加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理论和具体案例
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现代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优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设教学环境让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具体化,静止的概念动态化,枯燥的概念趣味化。许多地理概念都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易观察,缺乏直观的感性材料,学生很难一时充分理解并吸收抽象的地理概念,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视频图像、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全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视频中,把抽象复杂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比如在讲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时,学生就对水平地域差异和垂直地域差异的概念容易混淆,再加上这些概念空间跨度范围比较广,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直观形象的认识,很难理解这些抽象复杂的概念。所以在讲解概念前借助多媒体先欣赏一段不同地域的景观图像,并在欣赏时观察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在植被、地貌等有什么差异,这样更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地域差异的概念。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集于一体,创设真实情景,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全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所以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和记忆效果。
2.尽可能的利用地理示意图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示意图是表示地理事象的特征(如轮廓、形态、结构、成因、过程等方面)简明而示意性描述的图。地理示意图表现形式简练、具有重点突出、概括性高、清晰易懂的特点,是将形象化与抽象化的表现手法凝为一体的教学用具。比如对高中教材中“太阳高度角”的学习,如果仅仅简单的描述为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太阳高度及其变化有直观感受,但并没有形成相关概念,所以我们就用简单的地理示意图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熟悉现象,从感性认识提升到掌握理性概念。通过下面示意图来说明如何用示意图使学生形成太阳高度的“概念图像”。
地理示意图在学习地理概念时能够实现图文转化,不仅增加概念教学的趣味性,也体现地理教学特色。文字转化成地理示意图是把语言的应用和图形演示结合起来,这种充分利用形象思维和视觉记忆的直观教学手段,更有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如果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文图转化,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示意图的兴趣,就会强化学生文图转化的意识,提高文图转化能力,实现了思维、语言和形象的三者结合,提高了理解概念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善于进行空间想象和发散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运用地理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实验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要的操作者,实验一定的教学设备和材料,在学生眼前通过模拟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地理事物的概念和规律,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用地理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现象和过程展示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教师若使用一些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出乎意料的实验,就能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地理实验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热力环流的概念时,给学生做了个探究实验。先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缸,在缸的两端各放一小盆冰块和一小盆热水,然后用胶合板将玻璃缸顶部盖严,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最后将一束点燃的香放进小洞内,让学生观察缸内烟雾是如何飘动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从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从而得出结论,热力环流就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教师通过演示这个平时难以见到的现象,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热力环流的概念。
四、采用直观教学在地理概念教学中达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有助于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地理表象,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地理理性知识的形成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地图教学和地理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对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拓宽地理思路和强化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小结
目前,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向现代教学理念转变。直观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改变了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概念教学模式,而是以一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展示各种复杂的地理事物和概念。不管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和重点突出的地理示意图,还是控制性强的地理实验,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不同的地理概念,采取不同的直观手段,教师要与学生互动,借助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达到双赢的效果,教好,学好。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5.
[2]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69-71.
[3]陈澄,段玉山.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
关键词:地理;教育理念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推进,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地理教学实践,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方面颇获裨益。
一、地理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个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一)发挥情感的作用,给学生积极鼓励
中学生对老师有明显的向师性,老师的每一个手势、眼神与动作,学生都能心领神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态度和蔼,平易过人,在课堂上经常选一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让他们解决,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与同伴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同伴的肯定与认同对他们也产生了积极的鼓励作用。
(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教育国际》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地理的优势所在,中学地理有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丰富性、趣味性、边缘性与实用性。笔者在教学中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声音、动画、音乐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地理教学应该学习有用的地理
(一)地理教学要对学生的生活有用
地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与他们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能力,使地理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地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日常生活的衣着打扮、建筑设施、天气变化旅游出行与生活习惯等都与地理密不可分的。
(二)在现代的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如对家乡、祖国与世界的热爱,树立全球意识,让学生从全球的范围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把握世界、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责任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的志向。
(三)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理论的地理学之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赫特拉说得好,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内容,例如利用俄罗斯的白桦林,交响乐,芭蕾舞与红场,印度的纱丽、宗教、音乐与舞蹈,日本的樱花、漫画、火山温泉,欧洲西部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融音乐、图片与录像,无一处不是美的画卷。学生们都说地理可以带大家作免费的旅游,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与熏陶。
三、地理教学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们要勇于摒弃陈旧琐碎的地理知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地理教学之中,并使其有机地结合于地理知识系之中。素质教育包含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三个层次。
(一)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
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图像,地形图,政区图,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等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开发大脑潜能。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不仅是地理教学的特点,是学习地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对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心理品质的培养
新地理教材中图像,文字和作业系统都有充分智能因素,有利于学生地理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技能技巧的发展。地理教材中自始自终贯穿“方法”因素,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学家看待世界的科学方法,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地理教学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文化素养教育
一、课程:需要重新定义或建构的基本概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化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上传下达”,从而导致教学的过程就是有效地传递和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更为严重的是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种变化实际上淡化了过去过于强调的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注重了知识的主观性、发展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组成),而更是“体验课程”(能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及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教师和学生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种,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给定的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课程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出发,对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革,以期在教学过程种使教师教的内容能不断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化的学习内容,从而教与学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值得关注的是,地理教育中“潜在课程”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潜在课程”一般是指通过学校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教育环境来传递给学生的地理经验。教材将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差异、砍伐森林、荒漠化、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和地球未来的重大问题渗透到各章节中,让地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发。例如,教师可根据教材来挖掘地理“潜在课程”的活动,如“ESNO的形成及影响”、“水污染治理讲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等活动形式,通过各项活动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情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上课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想、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允许多元思维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地理教师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及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下列下四种要求:①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②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即“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③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应一种一种统一规格的模式发展;④面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观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三、学生:有思想、有个性的唯一的主体
传统的观念总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怠惰、贪玩和极度缺乏自律性的对象,需要不停的刺激他们、管束他们和给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赶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是教学过程沿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进行,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
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和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关键词:有效性;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的作用。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在于创设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与学习环境,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培养,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地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地理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1]
二、提升八年级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地理知识的量和系统性要求大大降低,而对学生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基于这种变化,提升学生地理素质,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将提高地理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重点体现在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使用幽默趣味的语言教学,让学生乐学。现代教学理念已跳出传统框架,将让学生“会学”和“乐学”变成追求的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师要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语言幽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2]地理学科的内容较为广泛,自然人文兼备,比较贴近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语言幽默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切题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增色添彩,学生思考无穷。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科学严谨,更富有感染力。地理学科作为一种科普知识,它的表达在语言上要求其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3]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严谨与规范,从而使学生得到准确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可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的投入,使其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之中。而且教师可以应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并进行深入思考。
(二)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创新,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仅要考虑到课程标准的限制也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二者不可偏废,而且对于学生的指导方法和各个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要有所把握。第二、要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习,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设置启发性问题的时候,过分注重形式,所出的问题难度有些不合适,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第四、重视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提供大连的教学资源,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第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相关的生动情境,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亲切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地理有用性”引导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有用性”可以有效激发学习上的兴趣。“地理有用性”教学是指地理在地缘政治、国际经济程序、环境保护、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地理有用性”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修正以往错误的认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实施“地理有用性”从而使其有效引导学生。教师在进行地理有用性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地理有用性的教学,这样能够达到加深知识理解、启发心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4]
(四)将课堂还给学生,打造“生动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处理好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打造地理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该做好宏观调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风尚,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上,学习不但是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更多的应是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的过程。因此教师及学生要做好反思教学及学习成果工作,课堂反思能优化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和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检测反思教师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学生自主学习中不透彻的地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八年级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八年级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绝大部分地理知识的获取都来自于课堂。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讨,以使地理教学效率切实提高。
(五)了解学生学习困难,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以及产生的原因,为有效地理课堂做好准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了解了情况之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入,设计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宇新;王彤彦;李卫东.北京市2008年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报告——以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09(09)
[2] 周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粤教版)编写特点评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第二,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
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二、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
三、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