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嫦娥奔月计划范文

嫦娥奔月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嫦娥奔月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嫦娥奔月计划

第1篇:嫦娥奔月计划范文

苏联

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绕月探测的国家

探月初期,苏联领先于其他各国。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二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76年,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64个探测器。为了实现登月计划,苏联设计了N1巨型火箭,共试射了4次,都以失败收场。在美国成功登月后,苏联的登月计划于1976年取消。

美国

将人类脚印留在月球上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这也是人类月球探测最辉煌的成果。美国之后又多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对月球进行了探测。

由于财政预算紧缩等原因,“阿波罗计划”之后的近30年间,美国的探月步伐大大放缓。1986年,美国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美国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轨道器和“月球勘探者”号轨道器对月球进行探测,为日后建立月球基地探路。

欧洲

希望在月球建立“诺亚方舟”

20世纪80年代,由欧洲17国组成的欧空局开始探月研究。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将“智能1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并完成了多项探测任务。

欧空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弗英曾表示,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

日本

世界上第三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1990年1月,日本成功向月球轨道发射了“飞天号”科学卫星。但这一小型探测卫星很快失灵,最终于1993年4月坠毁在月球上。

2007年9月14日,日本成功发射“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卫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在完成了调查任务后撞向月球表面,完成最终使命。发射“月亮女神”也是日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月球探测的开端。

作为“月亮女神”的后续卫星,日本预计于2015年、2025年分别发射“月亮女神2号”、“月亮女神3号”。

印度

探月道路历经波折

印度于2008年10月22日发射了第一颗绕月飞行器“月船1号”。

印度原定在2011年向月球发射“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并使一个登月机器人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由于种种原因,“月船2号”被迫推迟至2013年发射,之后又推迟至2014年发射。

中国

起步晚,起点高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根据规划,嫦娥工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原则进行。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

第2篇:嫦娥奔月计划范文

在红色星球的一处山坡上,出现了一个脑袋大大的黑绿色“火星人”,它像是挥着手臂走下火星山坡,又像正坐在石头上休息。

英国《每日邮报》幽默地评论说:“她坐在一块岩石上,像在等一辆公共汽车,不过如果真是这样,她可能得面临永无止境的漫长等待。”《泰晤士报》则将这个“火星人”比喻成是“藏得无影无踪的本・拉登”。

但天文学家最后出面澄清:那只是一块岩石。

这种幻想性错觉情有可原,因为孤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渴望在灿烂星空中找寻“同伴”。

嫦娥“绕”月=修两三公里地铁

到太空去,中国已心中有数。

《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勾勒了一幅“上九天”的愿景:2030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2040年建立短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2050年具备首次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

这是中国首次宣布载人登月计划,距离1969年“登月第一人”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左脚踏到月球上,已整整40年。

上世界80年代,在欧洲空间局空间技术中心工作的中国人吴季,从一位意大利工程师那里知道了一组4格漫画:

第一格,一个美国人登上了月球并插上了美国国旗;

第二格,美国看到一个苏联人在不远处也登上月球并插上苏联国旗;

第三格,当身材魁梧的美国人和苏联人握手致意时,远处有一个瘦弱的中国人举着中国国旗也登上了月球;

第四格,美国人和苏联人问:“你怎么上来的?”中国人转身,指着远处一个从地球通到月球的人梯说:“One Chinese,two Chinese,three Chinese……”

意思再简单不过,美苏实现登月靠的是技术,而中国当时航天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人海战术。

20多年后,已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的吴季,在接受《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同“大国崛起”形象相匹配的空间科学探测能力。

到太空去,中国的太空探测工作正有序推进。

正在进行的中国“探月工程”被浪漫地比喻为“嫦娥奔月”,“绕、落、回”则是“嫦娥”此次使命的简单概括。

2004年~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为期一年的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

2007年~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

2012年~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耗费约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费用。”担任中国科学院月球探测工程总体部副总指挥、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总指挥的吴季告诉记者。

“如果把人送入太空,就等于宣告国家的强大,”吴季说,“登月可以极大地增强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

“微波月亮”里的财富

寂静荒凉的月球上,没有生命,没有空气,昼夜温差大,辐射强,月表凹凸不平,在这个荒芜苍凉的世界里,中国有何可为?

“中国的探月工程绝不重复别国的空间探测工作,”吴季认为,“到了月球我们可以做什么”,这是起步较晚的中国空间科学探测事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月球基地上安装大型的天文观测设备,除对天观测,还可以进行对地观测。”吴季说,月球没有大气层,不会吸收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因此没有在地球的观测“窗口”问题;此外,月球上没有人为的电磁波干扰,是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

“月球是潜在的资源库。”吴季说,荒凉的月球并不贫瘠,月壤中蕴藏丰富的氦-3,这是一种宝贵的核聚变燃料。

事实上,根据搭载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微波探测仪传回的数据,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绘制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图,并利用实际探测数据反演出月球土壤层的平均厚度为5~6米,而氦-3资源量接近100万吨。

而且,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只是地球的1/6,这种弱重力场环境,使许多在地球上难以进行的研究与实验成为可能。

“嫦娥奔月”的同时,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我国计划发射2到3个空间实验室(目标飞行器),将有多艘飞船与之对接。2020年前后,我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学实验舱,开始建造空间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曾表示,空间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国力。空间站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实验、生产、太空观测、侦察、在太空中储备物质等多种用途。在对地观测方面,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等事件时,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

“绕、落、回”探月三部曲先完成登月前的“踩点”,空间站的建成为登月搭建“加油站”,载人登月才获得了技术上的准备和支持。

“中国人绝不会满足于停留在空间站上,一旦空间站能力具备,向更深远的空间迈进是必然的。”吴季说。

火星,不是终点

自然环境跟地球最接近的火星成了中国太空探测的下一站。

近百年来,对这颗红色星球,人们充满了幻想:蔚蓝色的大海、纵横交错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植物,还有火星人……

有一种说法:早在1900年,法国科学院就悬赏10万法郎寻找“火星人”以外的外星人,因为当时人们坚信,在这颗和地球如此相似的“孪生”星球上肯定有生命。

百余年过去,相信“火星人”存在的信念已经动摇,但对火星的兴趣却从未消减。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航天大国派出了大批“火星远征军”――火星探测器,进行大规模的细致探测。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火星上曾经遍布着水,但现在其表面已经彻底干涸,被沙漠和岩石覆盖。“探索导致火星气候变化的原因对保护地球气候具有重大意义,”吴季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比较行星学。”

探索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机制,因而成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的目标任务之一。2009年10月,这颗由中国派往火星的使者,将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去探测火星的空间磁场强度、电离层和粒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火星地形、地貌和沙尘暴,火星赤道区重力场以及表面水消失的原因。

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太空局后又一位“火星俱乐部”成员。

未来人类会移民火星吗?

“这是在很遥远的未来才有可能发生的事。”但吴季认为研究火星或者宇宙中的其他星球,是为了更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地球,而不是抛弃地球。

第3篇:嫦娥奔月计划范文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领域,西方学者对此研究颇丰,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伦敦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Halliday(韩礼德)认为:语言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潜在的意义系统,由音位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组成,各层次间存在着“体现”的关系。由此可见,词汇关系通过语音而得到实现,语义内容则借助文化范畴实现。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是反映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民族的语言常常可以体现该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Malinowski(马林诺夫斯基)所说: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例如,drive-in一词,就是现代美国人生活的生动体现。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服务到车上的设施随之出现。drive-inrestaurant(人在车上就可买到饭菜的路边餐馆),drive-inmovies(供坐在车内观看的大型露天影院),drive-inbanks(服务到车上的路边银行)。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dwardTylor(泰勒)也对文化下了一个至今被认为是经典的定义: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美国语言学教授EdwardSapir(萨皮尔)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既然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不重视有关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及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的学习,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英语这种语言。因此,英语学习不只是语言学习,也是文化学习,高校教师不可忽视文化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必须把语言学习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

英美词汇文化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第4篇:嫦娥奔月计划范文

强迫文转理 破灭记者梦

女儿擅长表达,热爱文字,英语成绩特别优异。“她应该去读北京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或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开始我就把女儿的期望值定得很高。在校长邀请的家长会上,我大言不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我女儿就想当记者、当翻译、当节目主持人,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人生道路……

可是说归说,我的做法却大相径庭。高二开始分文、理科。女儿说要读文科,我不同意,我要她读理科。理由是理科招生数量多,专业多,且大多数专业是热门专业,读理科将来好就业。最后女儿妥协了,进了理科班。接下来我就不敢在人前趾高气扬了,因为自从分科后,事情来了个大逆转,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跌。到了高二下学期,在排行榜30名以内,再也见不到她的影子了。每次发榜,看到女儿下滑的排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知道她可是以全县第5名的身份进入高中的。尽管老师们对她关爱有加,但她的理科(数、理、化)成绩就是上不去,因此高考成绩不理想。虽然最后女儿被一所农业大学录取了,但离我的愿望相差甚远,于是放弃了。

复读这一年,她几乎是在拼命。我也疯了似的想方设法帮助她,请了最好的老师给她补课,买了大量的《高考冲刺》《高考兵法》给她指点迷津,另外还天天晚上陪她复习到深夜,就这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高考时她的数、理、化才勉强过了及格关,好在她的强项(语文、英语)拿了高分,才幸运地被江西师范大学录取,但遗憾的是专业不理想,因为江西师范大学理科专业里没有女儿想读的新闻学、英语以及法学专业。无奈之下,只好填报了“公共事业管理”。当时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该专业是干什么的,完全是冲着“管理”二字填的,那时我想:当不了记者和翻译,从政当官还更好。

后来才知道,女儿就读的“公共事业管理”不是从政,而是原先的“教育管理”,其主干学科是教育学,主要是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和“心理学”师资力量的,属于冷门中的冷门。“哪怕是读个历史、地理,也比这个专业强啊!至少可以去中学当老师。”女儿无奈地说。为了逃避就业尴尬,她选择了考研,又为了保险,放弃钟爱的新闻学(因为跨专业报考风险很大),迫不得已沿着“教育学”这条路走进了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在名声是有了,也圆了我的名牌大学梦,但却委屈了女儿,美好的理想,已经离她远去。

学医VS.航天父子起争端

回过头来说儿子,儿子也是靠实力进入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因为老师说他是尖子中的尖子,所以从高一起,我就开始为他策划未来了。我是个医生,我希望儿子学医,但儿子喜欢飞机,在家里收藏了各种各样的飞机模型。进入高三,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全校前三名,这时我的眼里就只有清华、北大了。儿子第一年参加高考,不敢冲击清华、北大,填了南京大学。过了一天,受各方面的蛊惑,我急忙要回了志愿表,重新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谁知再次遭到儿子的反对,他不想学医,说要读就读北大校本部!儿子不如女儿听话,我不再与他争执。只要填北大,“校本部”就“校本部”。

录取结果出来了,南京大学的录取分比儿子的高考分低了3分!(可惜我们放弃了),更让人晕倒的是,由于北大“校本部”与北大“医学部”是分开招生的,儿子的分数卡在两“部”的门槛之间,想进“校本部”,分数还不够,能进“医学部”,志愿却没填!又因为“非清华、北大不读”的思想支使我只给儿子填了一个志愿,且不同意调剂,所以尽管儿子考了个“榜眼”(仅比第一名少1分),也只得接受高分落榜的现实。

第二次高考,他发挥欠佳,估计进清华大学风险较大,进北京大学(医学部)似有可能,为了保险,“零批次”我还是主张填报复旦大学医学院,再次要儿子学医, “清华、北大进不去,总得读个复旦吧,否则咱们的脸往哪搁?”我乞求儿子同意我的意见,因为我认定被复旦录取不成问题。做了整整一天的工作,儿子违心地接受了从来就不愿意学的医学专业。接下来的志愿,我同意儿子的要求,填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与儿子发生了分歧。儿子要把“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填为第一专业志愿,我不同意,我理直气壮地把《学什么专业好》(一本来自大学校园的纪实书)给儿子看,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写的:“由于我国航空工业不是很景气,所以到这类单位去工作时收入不是很高,分配到航空研究所的不少学生最后都跳槽……”结果,儿子拗不过我,按着我的要求填报了专业志愿。

可能是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公布的投档分数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儿子的分数可以上北大医学部,却进不了复旦医学院!两次与北大失之交臂,难道还有比这打击更令人痛心的吗?虽然最后儿子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录取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回想伴随儿女走过的高考路,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儿子后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他说北航是他心仪的大学,遗憾的是没有读到最想读的专业。假如当年我依了他第一志愿填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那么现在正好赶上国家启动“大飞机计划”和“嫦娥奔月计划”。作为获得过“北航”最高荣誉奖——“金质奖章”的优秀学生,他肯定能被国家选进科研队伍,从事他梦寐以求的探空揽月事业。两个“计划”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是振兴中华的最伟大的两个航空航天工程,其国际影响绝不亚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两弹一星”!“计划”的第一阶段实施时间(2007~2017年),正处在儿子的黄金时代,本来他已经搭上了“班车”,却被我拉住了后腿。

经验总结:填报志愿要充分尊重孩子

我是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跟许多爱面子的家长一样,名校情结很浓,很在乎大学的名气和大学的排名。在常人眼里我是个成功者,其实我是儿女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经过炼狱般的反思,我对志愿有了新的认识:

1. 家长无权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

在儿女的志愿中,我犯了三大错误:一是忽视了孩子的能力趋向,违背客观规律,强迫文科功底扎实的女儿去读理科;二是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独断专横,大包大揽,为了自己的“北大梦”,强迫不愿学医的儿子去读医学;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孩子的实力和水平,为满足虚荣心,把自己的欲望当成孩子的志愿。三种情况都是没有尊重事实,没有尊重孩子意愿,没有尊重成长发展规律。未来的路是要孩子自己去走,任何人都代替不了!

2. 选择专业兴趣第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专业的选择比学校的选择更为重要!没有兴趣,即使学校再好,名气再大,也不应该报考。特别有天赋、有抱负的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今后的“饭碗”,压抑自己的兴趣,填报一些所谓的赚钱专业。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