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嫦娥奔月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苏联
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绕月探测的国家
探月初期,苏联领先于其他各国。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二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76年,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64个探测器。为了实现登月计划,苏联设计了N1巨型火箭,共试射了4次,都以失败收场。在美国成功登月后,苏联的登月计划于1976年取消。
美国
将人类脚印留在月球上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这也是人类月球探测最辉煌的成果。美国之后又多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对月球进行了探测。
由于财政预算紧缩等原因,“阿波罗计划”之后的近30年间,美国的探月步伐大大放缓。1986年,美国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美国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轨道器和“月球勘探者”号轨道器对月球进行探测,为日后建立月球基地探路。
欧洲
希望在月球建立“诺亚方舟”
20世纪80年代,由欧洲17国组成的欧空局开始探月研究。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将“智能1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并完成了多项探测任务。
欧空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弗英曾表示,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
日本
世界上第三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1990年1月,日本成功向月球轨道发射了“飞天号”科学卫星。但这一小型探测卫星很快失灵,最终于1993年4月坠毁在月球上。
2007年9月14日,日本成功发射“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卫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在完成了调查任务后撞向月球表面,完成最终使命。发射“月亮女神”也是日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月球探测的开端。
作为“月亮女神”的后续卫星,日本预计于2015年、2025年分别发射“月亮女神2号”、“月亮女神3号”。
印度
探月道路历经波折
印度于2008年10月22日发射了第一颗绕月飞行器“月船1号”。
印度原定在2011年向月球发射“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并使一个登月机器人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由于种种原因,“月船2号”被迫推迟至2013年发射,之后又推迟至2014年发射。
中国
起步晚,起点高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根据规划,嫦娥工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原则进行。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
在红色星球的一处山坡上,出现了一个脑袋大大的黑绿色“火星人”,它像是挥着手臂走下火星山坡,又像正坐在石头上休息。
英国《每日邮报》幽默地评论说:“她坐在一块岩石上,像在等一辆公共汽车,不过如果真是这样,她可能得面临永无止境的漫长等待。”《泰晤士报》则将这个“火星人”比喻成是“藏得无影无踪的本・拉登”。
但天文学家最后出面澄清:那只是一块岩石。
这种幻想性错觉情有可原,因为孤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渴望在灿烂星空中找寻“同伴”。
嫦娥“绕”月=修两三公里地铁
到太空去,中国已心中有数。
《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勾勒了一幅“上九天”的愿景:2030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2040年建立短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2050年具备首次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
这是中国首次宣布载人登月计划,距离1969年“登月第一人”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左脚踏到月球上,已整整40年。
上世界80年代,在欧洲空间局空间技术中心工作的中国人吴季,从一位意大利工程师那里知道了一组4格漫画:
第一格,一个美国人登上了月球并插上了美国国旗;
第二格,美国看到一个苏联人在不远处也登上月球并插上苏联国旗;
第三格,当身材魁梧的美国人和苏联人握手致意时,远处有一个瘦弱的中国人举着中国国旗也登上了月球;
第四格,美国人和苏联人问:“你怎么上来的?”中国人转身,指着远处一个从地球通到月球的人梯说:“One Chinese,two Chinese,three Chinese……”
意思再简单不过,美苏实现登月靠的是技术,而中国当时航天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人海战术。
20多年后,已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的吴季,在接受《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同“大国崛起”形象相匹配的空间科学探测能力。
到太空去,中国的太空探测工作正有序推进。
正在进行的中国“探月工程”被浪漫地比喻为“嫦娥奔月”,“绕、落、回”则是“嫦娥”此次使命的简单概括。
2004年~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为期一年的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
2007年~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
2012年~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耗费约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费用。”担任中国科学院月球探测工程总体部副总指挥、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总指挥的吴季告诉记者。
“如果把人送入太空,就等于宣告国家的强大,”吴季说,“登月可以极大地增强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
“微波月亮”里的财富
寂静荒凉的月球上,没有生命,没有空气,昼夜温差大,辐射强,月表凹凸不平,在这个荒芜苍凉的世界里,中国有何可为?
“中国的探月工程绝不重复别国的空间探测工作,”吴季认为,“到了月球我们可以做什么”,这是起步较晚的中国空间科学探测事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月球基地上安装大型的天文观测设备,除对天观测,还可以进行对地观测。”吴季说,月球没有大气层,不会吸收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因此没有在地球的观测“窗口”问题;此外,月球上没有人为的电磁波干扰,是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
“月球是潜在的资源库。”吴季说,荒凉的月球并不贫瘠,月壤中蕴藏丰富的氦-3,这是一种宝贵的核聚变燃料。
事实上,根据搭载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微波探测仪传回的数据,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绘制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图,并利用实际探测数据反演出月球土壤层的平均厚度为5~6米,而氦-3资源量接近100万吨。
而且,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只是地球的1/6,这种弱重力场环境,使许多在地球上难以进行的研究与实验成为可能。
“嫦娥奔月”的同时,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我国计划发射2到3个空间实验室(目标飞行器),将有多艘飞船与之对接。2020年前后,我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学实验舱,开始建造空间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曾表示,空间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国力。空间站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实验、生产、太空观测、侦察、在太空中储备物质等多种用途。在对地观测方面,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等事件时,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
“绕、落、回”探月三部曲先完成登月前的“踩点”,空间站的建成为登月搭建“加油站”,载人登月才获得了技术上的准备和支持。
“中国人绝不会满足于停留在空间站上,一旦空间站能力具备,向更深远的空间迈进是必然的。”吴季说。
火星,不是终点
自然环境跟地球最接近的火星成了中国太空探测的下一站。
近百年来,对这颗红色星球,人们充满了幻想:蔚蓝色的大海、纵横交错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植物,还有火星人……
有一种说法:早在1900年,法国科学院就悬赏10万法郎寻找“火星人”以外的外星人,因为当时人们坚信,在这颗和地球如此相似的“孪生”星球上肯定有生命。
百余年过去,相信“火星人”存在的信念已经动摇,但对火星的兴趣却从未消减。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航天大国派出了大批“火星远征军”――火星探测器,进行大规模的细致探测。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火星上曾经遍布着水,但现在其表面已经彻底干涸,被沙漠和岩石覆盖。“探索导致火星气候变化的原因对保护地球气候具有重大意义,”吴季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比较行星学。”
探索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机制,因而成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的目标任务之一。2009年10月,这颗由中国派往火星的使者,将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去探测火星的空间磁场强度、电离层和粒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火星地形、地貌和沙尘暴,火星赤道区重力场以及表面水消失的原因。
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太空局后又一位“火星俱乐部”成员。
未来人类会移民火星吗?
“这是在很遥远的未来才有可能发生的事。”但吴季认为研究火星或者宇宙中的其他星球,是为了更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地球,而不是抛弃地球。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领域,西方学者对此研究颇丰,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伦敦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Halliday(韩礼德)认为:语言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潜在的意义系统,由音位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组成,各层次间存在着“体现”的关系。由此可见,词汇关系通过语音而得到实现,语义内容则借助文化范畴实现。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是反映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民族的语言常常可以体现该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Malinowski(马林诺夫斯基)所说: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例如,drive-in一词,就是现代美国人生活的生动体现。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服务到车上的设施随之出现。drive-inrestaurant(人在车上就可买到饭菜的路边餐馆),drive-inmovies(供坐在车内观看的大型露天影院),drive-inbanks(服务到车上的路边银行)。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dwardTylor(泰勒)也对文化下了一个至今被认为是经典的定义: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美国语言学教授EdwardSapir(萨皮尔)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既然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不重视有关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及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的学习,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英语这种语言。因此,英语学习不只是语言学习,也是文化学习,高校教师不可忽视文化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必须把语言学习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
英美词汇文化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强迫文转理 破灭记者梦
女儿擅长表达,热爱文字,英语成绩特别优异。“她应该去读北京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或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开始我就把女儿的期望值定得很高。在校长邀请的家长会上,我大言不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我女儿就想当记者、当翻译、当节目主持人,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人生道路……
可是说归说,我的做法却大相径庭。高二开始分文、理科。女儿说要读文科,我不同意,我要她读理科。理由是理科招生数量多,专业多,且大多数专业是热门专业,读理科将来好就业。最后女儿妥协了,进了理科班。接下来我就不敢在人前趾高气扬了,因为自从分科后,事情来了个大逆转,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跌。到了高二下学期,在排行榜30名以内,再也见不到她的影子了。每次发榜,看到女儿下滑的排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知道她可是以全县第5名的身份进入高中的。尽管老师们对她关爱有加,但她的理科(数、理、化)成绩就是上不去,因此高考成绩不理想。虽然最后女儿被一所农业大学录取了,但离我的愿望相差甚远,于是放弃了。
复读这一年,她几乎是在拼命。我也疯了似的想方设法帮助她,请了最好的老师给她补课,买了大量的《高考冲刺》《高考兵法》给她指点迷津,另外还天天晚上陪她复习到深夜,就这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高考时她的数、理、化才勉强过了及格关,好在她的强项(语文、英语)拿了高分,才幸运地被江西师范大学录取,但遗憾的是专业不理想,因为江西师范大学理科专业里没有女儿想读的新闻学、英语以及法学专业。无奈之下,只好填报了“公共事业管理”。当时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该专业是干什么的,完全是冲着“管理”二字填的,那时我想:当不了记者和翻译,从政当官还更好。
后来才知道,女儿就读的“公共事业管理”不是从政,而是原先的“教育管理”,其主干学科是教育学,主要是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和“心理学”师资力量的,属于冷门中的冷门。“哪怕是读个历史、地理,也比这个专业强啊!至少可以去中学当老师。”女儿无奈地说。为了逃避就业尴尬,她选择了考研,又为了保险,放弃钟爱的新闻学(因为跨专业报考风险很大),迫不得已沿着“教育学”这条路走进了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在名声是有了,也圆了我的名牌大学梦,但却委屈了女儿,美好的理想,已经离她远去。
学医VS.航天父子起争端
回过头来说儿子,儿子也是靠实力进入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因为老师说他是尖子中的尖子,所以从高一起,我就开始为他策划未来了。我是个医生,我希望儿子学医,但儿子喜欢飞机,在家里收藏了各种各样的飞机模型。进入高三,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全校前三名,这时我的眼里就只有清华、北大了。儿子第一年参加高考,不敢冲击清华、北大,填了南京大学。过了一天,受各方面的蛊惑,我急忙要回了志愿表,重新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谁知再次遭到儿子的反对,他不想学医,说要读就读北大校本部!儿子不如女儿听话,我不再与他争执。只要填北大,“校本部”就“校本部”。
录取结果出来了,南京大学的录取分比儿子的高考分低了3分!(可惜我们放弃了),更让人晕倒的是,由于北大“校本部”与北大“医学部”是分开招生的,儿子的分数卡在两“部”的门槛之间,想进“校本部”,分数还不够,能进“医学部”,志愿却没填!又因为“非清华、北大不读”的思想支使我只给儿子填了一个志愿,且不同意调剂,所以尽管儿子考了个“榜眼”(仅比第一名少1分),也只得接受高分落榜的现实。
第二次高考,他发挥欠佳,估计进清华大学风险较大,进北京大学(医学部)似有可能,为了保险,“零批次”我还是主张填报复旦大学医学院,再次要儿子学医, “清华、北大进不去,总得读个复旦吧,否则咱们的脸往哪搁?”我乞求儿子同意我的意见,因为我认定被复旦录取不成问题。做了整整一天的工作,儿子违心地接受了从来就不愿意学的医学专业。接下来的志愿,我同意儿子的要求,填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与儿子发生了分歧。儿子要把“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填为第一专业志愿,我不同意,我理直气壮地把《学什么专业好》(一本来自大学校园的纪实书)给儿子看,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写的:“由于我国航空工业不是很景气,所以到这类单位去工作时收入不是很高,分配到航空研究所的不少学生最后都跳槽……”结果,儿子拗不过我,按着我的要求填报了专业志愿。
可能是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公布的投档分数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儿子的分数可以上北大医学部,却进不了复旦医学院!两次与北大失之交臂,难道还有比这打击更令人痛心的吗?虽然最后儿子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录取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回想伴随儿女走过的高考路,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儿子后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他说北航是他心仪的大学,遗憾的是没有读到最想读的专业。假如当年我依了他第一志愿填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那么现在正好赶上国家启动“大飞机计划”和“嫦娥奔月计划”。作为获得过“北航”最高荣誉奖——“金质奖章”的优秀学生,他肯定能被国家选进科研队伍,从事他梦寐以求的探空揽月事业。两个“计划”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是振兴中华的最伟大的两个航空航天工程,其国际影响绝不亚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两弹一星”!“计划”的第一阶段实施时间(2007~2017年),正处在儿子的黄金时代,本来他已经搭上了“班车”,却被我拉住了后腿。
经验总结:填报志愿要充分尊重孩子
我是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跟许多爱面子的家长一样,名校情结很浓,很在乎大学的名气和大学的排名。在常人眼里我是个成功者,其实我是儿女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经过炼狱般的反思,我对志愿有了新的认识:
1. 家长无权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
在儿女的志愿中,我犯了三大错误:一是忽视了孩子的能力趋向,违背客观规律,强迫文科功底扎实的女儿去读理科;二是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独断专横,大包大揽,为了自己的“北大梦”,强迫不愿学医的儿子去读医学;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孩子的实力和水平,为满足虚荣心,把自己的欲望当成孩子的志愿。三种情况都是没有尊重事实,没有尊重孩子意愿,没有尊重成长发展规律。未来的路是要孩子自己去走,任何人都代替不了!
2. 选择专业兴趣第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专业的选择比学校的选择更为重要!没有兴趣,即使学校再好,名气再大,也不应该报考。特别有天赋、有抱负的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今后的“饭碗”,压抑自己的兴趣,填报一些所谓的赚钱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