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第1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乘法口诀;研究;探索

【问题】

教材特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乘法教学一般分成三段:(1)表内乘法;(2)两位数乘法;(3)多位数乘法。表内乘法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乘法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教材把乘法口诀分解为5的乘法、2的乘法……9的乘法,九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各有若干句乘法口诀。

遇到问题: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教师一般采用创设一个情境、学习一部分口诀的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性比较明确,以“熟记口诀,运用口诀计算”为宗旨,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但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笔者觉得不理想:学生早就会背诵口诀,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深入;在2、3、4的口诀学习之后,兴趣大减,后续学习不主动。

思考: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在宋淑持老师的“用系统思想方法学习表内乘法”思想的影响下,尝试跳出“就口诀教口诀”的单一被动模式,改变教材“小步子”前进的做法,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力图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借助对口诀的学习主动探究,当一回探索者。

【实践】

(一)“第一次亲密接触”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乘法口诀,教师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的出色表现,介绍了本节课的学习载体——奥运五环旗。

(1)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观察五环旗的特点:每面旗上的圆环数为5,所以一面旗就代表一个5,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讲解口诀一五得五的编法。

(2)增加五环旗的面数,即增加了5的个数,得到多个5相加后的得数,编出5的其他口诀。

(3)交流识记的方法,进行各种有趣的练习和应用。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并带领他们从乘法的意义出发,经历编口诀的过程,挖掘可迁移的规律,为其他口诀的自主学习作好铺垫。这个教程与传统的教学差不多,但更加重视口诀的意义、得出的过程与方法。

(二)“我试一试”

学习5的乘法口诀之后是2的乘法口诀,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

(1)复习5的乘法口诀;(2)复习5的乘法口诀编写过程;(3)创设2个以2为个数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编2的乘法口诀的兴趣;(4)和学生一起编前三句,问:“下面的口诀会编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试一试!”(5)学生独立编写,教师巡视,并发现问题;(6)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口诀;(7)练习与应用。

当第二次接触编口诀的问题时,教师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策略,扶着学生走几步,让学生自己走几步,然后又一起走出容易出错的“沼泽”,把产生的错误、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这个教程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更显现。

(三)“我能行”

在学习了5、2的口诀之后,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口诀所含的意义,掌握了口诀的编写方法。在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这样设计:

(1)找身边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2)通过汇报、交流,从中提取出3个以3为个数来学的事物,作为编写3的口诀的学习材料;(3)学生独立编写口诀;(4)反溃学习成果;(5)练习与应用。

这一教学环节与传统教学相比,变化较多的并且比较可取的是:由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独立进行学习,合作得出结果。学习材料来自学生,将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我会创造了”

在前三次的乘法口诀教学完成之后,教师提出教学设想:将以前在课堂内一小步、一小步完成的4~9的口诀编写教学拓展到课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1)布置研究任务:独立或合作完成4~9口诀编写任务;用清晰的书面材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作清楚的汇报。(2)分阶段汇报、展览学习成果。(3)及时进行多种形式检测,检测口诀的掌握情况。(4)总结阶段,全面地学习“九九表”,查漏补缺,练习与应用,巩固成果;回顾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总结自己的收获。

这一教学设计是传统的教学中所没有的,教师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效果】

实践证明,抓住口诀的基本特点,大胆调整并组合口诀教学是可行的。按这样的思路教学,既可节省教学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引进了系统思想,“重整体,抓过程,讲联系”。从1~9口诀的整体出发,让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纳、迁移,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主动构建知识,形成了纵横交错,有机互补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既获得了规律性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学生积极性高,一改以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被动状态,较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反思】

这个表内乘法口诀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对教者本人来说是一次突破,带来很多的思考与启发。

1.备学生很重要。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口诀的得来、熟记、能灵活地掌握与运用。起初,我认真研究了教科书,阅读了教参,对整个教学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但实际却出人意料:孩子们对于乘法口诀已都会背了,怎么办?如果按部就班,则没有必要再多讲。于是,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透过表面寻求本质,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才出现了新的尝试,对学生、老师都有新的收获。

第2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有效 措施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人们对教学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在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了专业化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科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的教学。所谓教学设计,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主要指的是根据教学任务,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对教学活动,形式,方法,评价等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设计的行为。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很多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还很低,学生负担不断加重,而教师的压力也在不断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设计不合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实现科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实现小学数学的科学设计必须要首先对学生的自身状况进行调查,要充分理解学生自身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才谈得上进行科学设计。其次是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来进行设计。而后是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最后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评估,科学评估是以后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进行专业的科学评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 认真分析学生特点

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是进行科学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提。我们必须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学生特点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分析,第一种方式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第二种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科学预测。所谓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主要指的是对学生自身的和数学教学有关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是预测学生学习起点的前提。

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预测,我们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来进行预测。所谓调查研究主要指的是在上课之前通过问卷或者是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而后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来寻找小学数学教学的起点。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摸准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没有掌握的知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在调查阶段要了解学生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这些难点问题。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及时解决。

二、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特点之后,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科学确定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了。我们认为在确定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学任务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学生表现出色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是有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例如我们在讲解乘法的时候,在确定乘法的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可以问学生之前有没有了解过乘法的概念,对于乘法有什么印象没有。而后在小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先讲乘法的定义和规则,而后讲1到4以内的乘法,然后讲乘加乘减,最后再讲乘法口诀。通过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掌握乘法的基本知识。

三、 把握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数学教材的掌握程度。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教材内容。还以乘法为例,乘法一节在人教版中主要位于二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这一单元主要讲解的是表内乘法。在讲解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首先自身就需要了解教材本身的内容。只有了解了这一节的课程安排,才能谈得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一单元首先讲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其次是5的乘法口诀;再次是1、3、4的乘法口诀,继而是乘加乘减,最后是6的乘法口诀。针对课程的安排,教师自身就需要进行专业科学,详细的备案,只有做到有备而来,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合适的教学道具来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法是比较适宜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两个结果相同的加法和乘法案例,来说明乘法的便利。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2+2+2+2+2=10"和2*5=10"这两个式子来进行说明,这样可以有效地说明乘法与加法相比是非常便利的。

四、 科学评估,改进教学方法

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评估是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前提,我们在教学结束后必须要进行专业的评估。专业的评估是确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数学内容基本介绍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动员班上全体学生来对这堂课进行评价。我们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必须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要了解真正不懂的地方,以利于后期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主动邀请其他教师来专门听课,通过听课的方式来实现更专业的评估。

教学设计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学设计。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低效率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不合理。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按照以上步骤来进行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志华.精彩数学课堂,从教学设计开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J].读写算:教育导刊

第3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一、激情引入

师: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体育嘉年华活动,大家玩得都很开心!今天,我们来开展一场“乘法口诀”数学嘉年华活动,好不好?

生:好!

师:做好准备,开始挑战!

【评析】执教老师设计“数学嘉年华”活动的教学情境,快速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教材中单一的复习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整理复习

(一)看积说口诀:“跳跳数宝”

师:第一关是跳跳数宝。看,数宝宝来了。(多媒体课件出示数宝宝:10、21、48)看着这些数宝宝,你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二五一十、三七二十一、六八四十八。

师:看下面这张图(见图1),在乘法口诀表的白色区域里,你能找到10、21、48的家吗?

师:谁来帮帮它们?

学生上台操作(见图2)。

师:数宝宝的位置也就是积的位置,它和什么有关呢?

生:表格里第一行的数和第一列的数有关。

师:这些数都叫做什么数?

生:乘数。

师:我们根据乘数能够找到积所在的位置。看,还有很多数宝宝等着你们帮忙找家呢!(多媒体课件出示6、28、9、18、64、30)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仔细听要求――在口诀表中白色区域找到相应的位置,输入数字就可以了!开始吧!

学生用电脑填数,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完成的情况。

师:神奇的电脑老师已经将你们的作业统计好了,这个蓝色的长条记录的是每个同学的分数。我们再来看这个圆形的统计图,它统计的可是全班同学的分数哟!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到积所在乘法口诀表中的位置,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在学生填写表格中的白色部分时,教师即时检查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认识积相等的口诀:“眼疾手快”

1.猜一猜

(多媒体课件出示大信封里有1个小正方形以及被覆盖了的长方形,如图3)

师:接下来我们玩猜一猜的游戏。有一个长方形,它是由这样一些小正方形组成的。你们来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生1:9个。

生2:15个。

生3:14个。

……

师:(板书学生猜的结果:9、15、14……)猜了那么多,还有同学举手,这说明什么?

生:有很多的可能性。

师:我给大家一点提示。(多媒体课件揭开被覆盖的第一行,可见2个小正方形,如图4)

师:现在我们可以排除哪些数?为什么?

生:可以排除9、15、7,因为它们是单数,一行有2个小正方形,说明被覆盖的小正方形不可能是单数。

师:(多媒体课件揭示3行,共有6个小正方形,如图5)现在呢?

生:有16个小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被挡住的部分比露出来的6个小正方形要多。

师:有道理,那么到底有几个小正方形呢?(多媒体课件出示完整的长方形图形)

2.算一算

师:一共有16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8=16.

师:2和8是什么意思?

生:一行有2个小正方形,一共有8行。

师:除了2×8,还可以怎么计算?

生:8×2=16.

师:这里的8和2又是什么意思?

生:每列有8个小正方形,一共有2列。

3.想一想

师:还是这16个小正方形,我们可以用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吗?想一想每行有几个小正方形?共有几行?

生:每行有4个小正方形,一共有4行。

师:(多媒体课件呈现将长方形拼成正方形的过程,如图6)原来是这样!积是16的图形,既可以是长方形又可以是正方形。

4.找一找

师:你还能找到像这样积相等的乘法口诀吗?

生:能。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眼疾手快的游戏,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相同的积找出来,连一连,最后标出你找到了几组。请同学们点击下一题,开始吧!

学生在网络答题平台进行答题(如图7)。

5.反馈

师: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一起来看看电脑老师统计的结果吧。(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位学生的答题情况)这两个4对应的是哪两句乘法口诀?

生: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师:谁能像他这样接着说。

生:二九十八、三六十八、一九得九、三三得九……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图8)大家一共找到了9组积相等的口诀,太厉害了!老师给你们点个赞。我们趁热打铁,挑战下一关――神奇方格。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选取现实情景,采用数形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大胆猜测大信封里长方形中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口诀的实际意义。教师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把相同的积连一连,发现积相等的乘法口诀其含义是不同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认识乘数相同的口诀:“神奇方格”

1.多媒体课件出示3×3的方格图

师:看到方格图,你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三三得九,3×3=9.

师:还能列出别的算式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每行有3个方格,共有3行,交换来算还是3×3.

2.找乘数相同的算式

师:像这样乘数相同的算式,还有吗?

生1:四四十六。

生2:五五二十五。

师:对,像这样的乘法口诀还有很多。这样吧,咱们用电脑来找一找。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9、16、25,现在请同学们点击鼠标,将乘数相同的积全部找出来,开始吧。

3.找规律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图9)你发现了什么?请找出所有乘数相同的积。

生1:乘数的积在表格的中间。

生2:它们连成了一条线。

生3:相同的积在一条斜线上。

生4:乘数的积一个比一个大。

师:每个乘数的积多多少?

生:多的数是3、5、7、11……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发现了乘数相同的口诀在表格的对角线上,每次增加的数都是奇数。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结合方格图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逐个出示方格图,见图10)

师:每次增加的数在它们对应的方格图里是哪个部分?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将图像每次增加的个数表示出来,见图11)

师:这个方格图很有魅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执教老师让学生探究乘法口诀表里乘数相同的口诀规律,数形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找积相同的口诀、找乘数相同的口诀过程中,初步认识平方数,促进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认识横行与竖列积的关系:“熊二种数”

师:熊二说,我想种“数”,怎么把“数”迅速地种进灰色区域呢?你能帮它想想办法吗?我们先来看第二行,第二行填哪些数呢?(如图12)

生:填2、4、6、8、10、12、14、16、18.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每次增加2.

生2:背2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是用计算的方法得出这些数的。可是,熊二又说了,我知道同学们都会计算,那能不能不用计算的方法也能更快地把“数”种上去呢?

生:能,第二行的数跟第二列的数是一样的。

师:一样吗?那第一行的积应该跟第几列的积一样呢?

生:第一列。

师:那第三行、第六行呢?

生:第三列、第六列。

师:没错。原来第几行的积和第几列的积是完全相同的(如图13),因此,白色部分和灰色部分也正好相同,数学上叫做对称。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乘法口诀表只有白色部分的45句,也有的是灰色和白色两个部分,共81句。

【评析】乘法口诀表中蕴藏着轴对称图形。执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口诀表中白色和灰色两个部分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如何不通过计算也能够快速地写出答案。通过观察,学生从中知道了对称的概念,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知识拓展,总结提升

(一)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学习

师:与乘法口诀相关的知识还有很多,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多媒体课件出示几个与乘法相关的知识:乘法口诀的故事、乘法口诀的由来、乘法口诀的运用、印度乘法口诀、用手指记忆乘法口诀。)请同学们在电脑桌面打开“乘法复习”文件夹,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

学生自由阅读资料。

(二)交流汇报

师:你看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看了乘法口诀的由来,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

生2:我看了用手指算乘法。

生3:我看的是大九九乘法口诀表

生4:我看的是印度乘法口诀。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这么多跟乘法有关的知识,恭喜大家成功闯过了所有的关卡!

(三)反思收获

师: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乘法口诀”数学嘉年华的所有活动,通过这样一节乘法口诀复习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今天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乘法口诀中的秘密,你最想说哪一个?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与乘法有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了解与乘法口诀相关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对乘法口诀学习的兴趣。教师将已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地呈现给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诱发学生会学、乐学、爱学的情感,使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

【总评】

“乘法口诀的整理与复习”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乘法口诀后,教师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而进行教学的。面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再学一次会觉得枯燥。那么,复习课如何体现“求知、求联、求发展”的特点呢?在本节课中,执教老师深挖教学资源,使复习课教学向“精”“深”发展,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一、数形结合,训练思维

梳理乘法口诀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为了使本节课显得更加厚重,在乘法口诀表的整理和拓展上,执教老师注重数形结合,巧妙地设计了“看积说口诀”“寻找横行与竖列积的关系”“找乘数相同的口诀”“找积相等的口诀”等活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在完成乘法口诀表填空过程中,认识乘法口诀表中口诀排列的有序性及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教师让学生以找规律的方式得出“平方数”“口诀表的对称性”,使学生的思维在经历挑战过程中被激活。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延伸问题,使思维向更深处发展,体会到了数学规律的神奇,提高了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注重探究,指导方法

本节复习课,执教老师不仅深挖教学内容,而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设计了具有延展性、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能够表现个性的空间。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讨论,掌握了复习旧知的方法,收获了整理知识的技巧,如自主探索规律,并由此记忆、区分所有的乘法口诀。教师在结束教学时没有拔高练习,而是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如“今天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乘法口诀中的秘密,你最想说哪一个”。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重新梳理和复习乘法口诀。学生找出乘法口诀表中各句口诀的分布规律不是终极教学目标,能够利用口诀与口诀的结构性联系准确记忆和正确提取的意义更大。

三、巧用技术,提供支撑

第4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一、 高效课堂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用心设计出教学巧妙的教学设计

要有高效的课堂,教师课前备好一节好课是关键。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案,特别要关注教学的细节处,如对学生已储备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怎样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以最快最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在重难点处如何设问点拨,怎样处理效果最好?课堂练习题是否精选等。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教师课前对一节课的内容预设地越详细越充分,在课堂上就越能充分调控,做到精讲精练。去年听吴正宪老师讲的一节"认数" 的练习课上,它涵盖了整万数的读法、写法、组成、改写、求近似数等这么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容量之大。但由于吴正宪老师每一个练习内容设计的精巧,出人意料,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亢奋而积极思维的状态,课堂自然就高效了。

二、高效课堂一定要有效组织教学,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接下来就要组织好上课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自控能力比较差,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是大多数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教师,如果不善于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力分散,课堂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一节高效的课,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既要关注到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到差的学生。比如,一些简单基础的问题可以请这部分学生来回答,例题后的同类练习也可以请这些学生来黑板板演。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学困生做作业的速度往往很慢,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我减少他们做题的数量,比如布置四道题,只要求他们选择其中的两道完成。同时重点巡视他们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给他们指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时常用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方式,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着他,这样学生就不容易"走神",而且会更快更好的溶入到课堂,学习的专注性就会提高。这种课堂上师生交流还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够使学生一堂课都兴奋起来。总之教师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进程。

三、高效课堂一定是一节关注学生生成的课。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 学生的生成能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并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当然,生成有时还意味着是纠错,目的为了"更好看"。比如前几天我听我校一位老师讲"5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5,再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 '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怎么办?老师一下愣住了。但她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她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之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试想,假如教师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她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四、高效课堂一定是一节学生被激励表扬的课

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很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时机,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赞扬,会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学习,兴趣越学越浓。老师适时的表扬和激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越大。这样学生更愿意跟随老师,亲信老师,围着老师转。实际教学中我也利用尝试激励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采用竞争激励法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突破;树立激励榜样,加强激励号召力;利用正强化激励法,提高学生自信心,总之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还非常欣赏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上的鼓励语言,没有小红花,没有过多的掌声,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

五、要想有高效的课堂教师还必须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第5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一、“平等”的课堂源于和谐氛围的营造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有心情把心思放在课堂上,才能够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才能积极思考并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新知的探究。因此,课堂才会出现生机与活力,也才会提高效率。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教师接着问学生播出时间,有的说是7点,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上角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随后老师问:大家还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学生兴奋了起来,很自然地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同时板书出这些节目的播出时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二、“平等”的课堂源于师生“原生态”的对话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听练模式已成为习惯。要想改变现状,教者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平等面对面地对话,教师在整个“对话”活动中应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点拨的作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巩固分数的概念,设计了“把一张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的判断题),老师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安排学生在辩论对话中明晰1/2的内在意义,同时也对分数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看作学习的资源,当学生对话到关键点的时候,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实现自我的建构,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三、“平等”的课堂源于学生的自内而外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课堂看似“主导式”课堂,实质是“主宰式”课堂,导致教学预设在教学时显得过于死板,至于课堂生成就更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中要更多地注入学习的设计来顺应学生的发展,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要变线性设计为块式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机会。比如,“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先是设计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再由图说出几个5,从而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开始就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会背5的乘法口诀。”随后,不少学生都跟着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此时,教师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流程,说:“你们真厉害,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不情愿地举了起来,教师借机说:“这些小朋友不会,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一下沸腾了起来: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事先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一下子由“学数学”转变成“教数学”,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如果老师当时立即加以批评,那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四、“平等”的课堂源于课堂评价的恰到好处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师生情感融合的作用。发挥好良性的课堂评价,会使师生情感交融变得轻松自如。对于学生而言,当他的每一个行为得到教师的表情、语言、动作、眼神等因素构建而成的激励性评价时,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和师爱关怀,于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便能得以充分激活。教师评价时设法找到学生的过人之处,给予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能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而且还能动员全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肯定的评价中不断优化方法。

第6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一、在动态生成中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比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师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5,再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怎么办?老师一下愣住了。但他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他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契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试想,假如教师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他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二、在动态生成中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应该融入这些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1.聊天式的课堂氛围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上角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就是在18:30开始的。”就此教师灵机一动,问道:“那还有谁最喜欢看哪一个电视节目呢?”于是学生兴奋了起来,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2.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乐于交朋友,与朋友一起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一项探究任务时,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老师,我可以和XXX合作吗?”“老师,能不能让XXX加入我们一组?”……面对这样的请求,教师应该适时“改变”预先的合作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因为只要这样的合作群体才能在一个心理愉悦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3.超市式的练习形式

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欲望。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做答,这时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脸上出现了不满、失望的表情。如果教师此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革新”练习形式,将之改为“超市式”练习,让学生在各个层次的练习中选择符合自己的或自己喜欢的,学生在练习时会更主动积极。而这样的练习形式,也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更富生活气息。

三、在动态生成中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四、在动态生成中相机“变更”教学环节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学到哪里该出示何种练习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试想,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

第7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接受、分析、选择、整合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学习材料是否有效,我认为不在于材料的新旧或数量的多少,而要看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各方面有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老师如何合理地选择学习材料,怎样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探索,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学习材料

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不仅要从知识系统出发,更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准备状态。但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公开课中),老师们比较关注材料的新(新颖)、奇(奇特)、趣(有趣味性),往往会忽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忽视数学的本质,在看似“热闹”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觉得选择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

1、学习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现实背景出发,用奥苏贝尔的话来概括——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起点来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尽可能把思维含量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材料才最具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A教师]

(1)课件动态出示小鱼图(小鱼由6个组成),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第一句6的乘法口诀。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6的乘法口诀。

(3)根据小鱼图探究6的另外几句乘法口诀,并逐句理解其中的意思。

……

[ B教师]

(1)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根据你的经验猜猜《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根据学生反馈把6的乘法口诀展示出来。

(3)让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口诀想办法进行验证。(可采用画图、举实例等方法,在这过程中理解含义。)

比较两位教师的学习材料,A教师提供的材料中生动的课件、精美的画面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我们静心想一想,“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许多学生已经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几句或全部。而老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装作不知道,一切从零开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知识老师把它看成一块独立的知识,然后进行精心地包装,却不知在华丽的背后已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案例中B教师根据能学生的认知特点,没有过多的做作,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引入新课,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和现实背景零距离接触。花哨、华丽的未必实用,有效的才是关键。

2、学习材料要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

一种学习材料呈现出来后,能够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深度数学联想的,那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材料。因此,选择学习材料还应考虑如何使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学习材料一]

(1)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

(2)估计10平方分米有多大,从生活中找找面积大概是10平方分米的物体。

(3)在生活中找找能用平方分米来测量的物体。

[学习材料二]

(1)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

(2)2平方分米有多大?用手比画。

(3)4平方分米呢?8平方分米呢?……在我们教室里你能估计出哪些物品表面的面积?

在上述材料选择中,[材料一]中“1平方分米”到“估计10平方分米”,材料梯度跳跃性太大,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从生活中去找”开放性过大,学生很难从某个方面去思考。对交流反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而[学习材料二]中的材料梯度十分恰当,有力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还渗透了一些倍数的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对平方分米的理解。“在教室里寻找”也体现了学习材料适度的开放性。

二、正确使用学习材料

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为凸现学生的数学思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如果学习材料使用不当,依然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习材料的内涵还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开发,同时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及时渗透。

1、用活材料,挖掘其内涵

我们要抓住学习材料中的契机,注意挖掘蕴藏于材料内的有用信息,给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两位数的口算”配有一幅主题图,在两次教学中我对这幅主题图采用的处理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第一次处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1:我发现小朋友在买玩具。

生2:玩具柜里有三种玩具,小火车是44元,小轿车是25元,小客车是38元。

生3:小男孩指着要买一辆小火车的一辆小轿车,小女孩要买一辆小火车和一辆小客车。

师:怎样才能知道小男孩和小女孩分别应付多少钱呢?

学生说出算式: 44+25 44+38

接着学生计算并说算法

[第二次处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

师:如果让你挑选两种玩具,你会选择哪两种?要知道该付多少钱。应怎样列式?

生1:我挑选小火车和小轿车,算式:44+25

生2:我会选小轿车和小客车,应这样列式:25+28

生3:我选小火车和小客车,算式应该这样列:44+38

同样一幅主题图,由于两次处理得不一样,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第一次对学习材料的使用,虽然很顺利地得出了算式,引出了课题。但我对主题图的处理缺乏创意,过于简单,没有挖掘出主题图的真正效能。第二次我改图中两位小朋友买玩具为学生自己选择买玩具。这样一来,变成让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创造了选择的机会,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使问题更具开放性,学生可在多道算式的对比中更好地理解算理,较好地发挥了主题图的效能。

2、用活材料,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正确使用学习材料,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找规律”一课的应用练习安排:

[教学实践一]

(1)小朋友在排队伍,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男、女、男、女……)

(2)园林工人在种树,你发现这些树木的规律吗?

(杉树、松树、松树、杉树、松树、松树……)

(3)观察图片是按什么规律贴的?

(正方形、圆形、正方形、圆形、圆形、正方形、圆形、圆形、圆形… …)

[教学实践二]

同时呈现上述三组学习材料,让学生任选一题,观察其中的规律,并把发现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在交流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策略。有学生用文字(男、女)来表示(1)的规律,也有用数字来表示的(1、2、1、2……),也有用符号来表示(2)的规律……,甚至有小朋友创造性地使用了字母来表示(1)的规律(A、B、A、B……)

[教学实践一]中老师这样的练习设计安排,从形式上、内容上看层次清楚,但从数学思角度分析却几乎是在同一层面上展开的,是同一水平上的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二]从表面上看,教师仅仅将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作了改变,其实这一改变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有序思考的方法,而且恰当地渗透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在我们很多教学中,有时只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从老教材到现在的新教材,学习材料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部分之一,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科技,学习材料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数学是门严谨的科学,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善于在异彩纷呈的学习材料中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投入的学习材料,并且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前测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60

教学前测是指由教师组织设计,旨在考查学情,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教学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起点常常与教材的逻辑起点不完全一致,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会的不教也理解,不会的教了还不懂”的情况。因此,怎样更好地利用教学前测,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着重关注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借助教学前测,找准学习起点

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学习重点,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一般都是相似的。但关于教学重点环节要怎样引入、教学和拓展,不同的教师意见常常不同,甚至相左。为此,教师有必要通过教学前测了解学情,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

以教学“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这一课为例,该知识点简单易学,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学习障碍,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组测试题:

从测试结果看,2 / 3的学生全对或只错了1~2题,基本掌握了该节知识点。该部分学生主要有两种解题方法:一是乘法口诀计算非零数后尾数添0,这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方法;二是利用乘法的意义,相加得出结果,如“30×4=30+30+30+30=120”。其余学生则由于口诀记忆不熟练等原因出现较多差错。

根据教学前测结果,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两项:(1)开放教学形式。在多数学生已掌握章节知识的基础上,逆向展开教学,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找思路、找解法、找答案,如“20×4=80,你赞同吗?试用自己的方法来明辨对错。”(2)提升思维训练。进一步拔高教学难度,在课后练习中适量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维性习题,如下图所示的“看数线图写算式”。

通过图形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初步接触“份数不变,份数变小(大),积就变小(大)”的函数思维,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借助教学前测,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学习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除了可以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来找准难点、突破难点之外,还可以进行教学前测。在“比多比少的应用”教学前测中,笔者就设置了以下两组练习题:

第一组:

苹果20个,苹果比梨多5个,问:梨有多少个?

苹果20个,梨比苹果少3个,问:梨有多少个?

第二组:

小刚跳绳跳了42下,小明比小刚多跳5下,小明跳了几下?

小刚跳绳跳了42下,小刚比小明少跳5下,小明跳了几下?

测试后,笔者根据全班同学的反馈结果,将学生的解答思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整体感知型,对“比多比少”的题目有朴素、直观的感觉;二是意义分析型,有较清晰的比较思维,能够从比较句式中判断量大量小;三是机会主义型,“想当然”地拼凑算式,错多对少。总体比较来看,第二类学生人数较少,多数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比较句式中阐述的“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但这恰恰是是章节学习的难点所在。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就设计了“捏橡皮泥”的游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如下:

读题捏第一个量(形成图示)捏第二个量(比照第一个量,形成新图示)完成列式

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指引学生关注把握数量的过程,其中捏出和“摆放”的问题正是启发学生掌握数量之间关系的有效办法。整个教学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对动手操作兴趣浓厚的身心特征,学生在获得图式的同时,对数学语言的表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借助教学前测,活化课堂练习

教学前测的目的不仅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而且能启迪和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导练的形式,遵循以“测”为主,以“导”为辅的原则,发展开放式的课堂。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这一课的教学前测中,笔者发现,70%以上的学生都正确地做出了例1和例2,但在解决“练一练”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却出现了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后发现:多数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或理清事情发生的过程,换言之就是未能掌握倒推事情起始状态的一般解题方法,即“倒推”的策略。因此,笔者设计以下专项趣味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补充条件――整理――列式解答”的逻辑思维,做到有条理地倒推。练习设计如下:

李琳原来有一些明信片, ,还剩10张。问:李琳原有明信片多少张?

给出补充条件:(1)先送给小刚1张,再送给小明3张;(2)先送给小刚一半,再送给小明剩余明信片的1 / 3;(3)先送给小刚一半,再送给小明1张。

学生在有意识地运用反向箭头图列式整理问题的过程中,尤其是分析(2)(3)两项条件时,逐步会意识到顺序发展的重要性。此时再引导学生重新回顾前测练习中的“练一练”习题,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一半多1张”是“先送一半,再送1张”,而非“先送1张,再送一半”。

四、借助教学前测,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小学教学既要夯实基础,又要促进思维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途径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方法。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前测为例,不同的学生在接触该知识点时,得出的解法都有所不同:

不论算式规范与否,但上述竖式都是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得出的结论。个性化的探究体验,让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数学解题思路,即便一些结果偏离了目标,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讲解与纠正,这些错误就再也不可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拦路虎了。这就是教学前测和课堂教学开与合、扶与放的有机结合。

第9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字:主动概括;数学本质;乘法意义

G623.5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了数学教师的重视;而数学的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概括数学本质的尝试来进行设计教学,那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概括数学本质的尝试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将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

数学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理解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评价一堂数学课的质量,首先要关注教学过程是否揭示数学的本质,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的精神。”【1】这里所说的本质和精神,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有效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几年来的教学、学习、反思等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一节有生命、有活力的数学课,其必不可少的是揭示数学的本质和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概括数学本质的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能否打好基础对于今后学习乘法计算题、乘法应用题、倍的认识、乘法分配律、分数应用问题、两位数乘法等计算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从解决生活实际的题入手,使学生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本节课能否初步概括乘法的意义或者引导学生尝试概括乘法的意义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这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处理的:

案例回放: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乐场吗?二(1)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游乐场。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呀!(出示主题图)

师:游乐场里好玩的项目可真多,都有哪些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观察到得信息试着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自由汇报所看到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问题。现在我们来逐个解决,好吗?

二、解决问题,认识“几个几”。

师:先来看过小飞机上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每架飞机上有3个人,有5架飞机,所以加起来是15人。

生2:3+3+3+3+3=15

师:几个3相加?数一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飞机一架一架的看,每架飞机坐3人,共有5架飞机,所以就有5个3,把5个3加起来。

师:其他项目各有多少人,你还会算吗?

(学生汇报,教师随之板书算式,让学生简单说想法)

教师板书: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一下子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

师:说得真好,对,它们都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些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如果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算式得写很长很长,太麻烦了,是否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呢?

三、改写算式,认识乘法。

师:求几个几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

(板书课题:乘法算式)

师:如2+2+2+2+2+2+2=14,像这样7个2相加还可以

写成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或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师:中间的符号叫乘号,它同加号、减号一样也是一种运算符号,它读作“乘”,这两个算式会读吗?齐读两遍。其中2是加数,7是个数。其他的连加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集体订正)

四、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课件显示: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5 + 5 + 5 = 15

乘法算式:5 × 3 = 15

3 × 5 = 15

乘数 乘数 积

问题思考: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教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教材这样安排,课堂教学这样实施,但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1、从图中来,并没有再回到图中去。课堂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其实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抓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结果特征与几个几的内在联系,进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乘法”。但是教师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让学生经历了繁琐的连加计算的过程,引发学生的知识冲突,就无法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失去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必要性。

3、在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基础上,练习中适当列举出不能直接写成乘法算式的例子,进一步尝试概括和巩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一数学本质。

案例剖析:

数学本质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概括数学本质的教学必须“追根溯源”,既要关注每一个内容的内涵意义(今生),又要追溯其已有的知识基础(前生)乃至约定后续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来生),要与数学“缘定三生”【4】。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学生虽然初次接触这部分知识,有些学生已在生活当中对乘法知识有所了解,但对知识的掌握层次不同。一些学生可能会读乘法算式,但对乘法的意义就不一定了解得正确。因此,本节课一定要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初步概括乘法的意义或者引导学生尝试从课堂例子中概括乘法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全面理解乘法意义。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M] .张奠宙 宋乃庆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数学教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M].张雄 李得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