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学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三的节奏比以前快多了,这点是不言而喻的。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然而,为什么同样辛苦拼搏了一个学年,结果却无法皆大欢喜呢?
这包含许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会不会合理安排有限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进入梦乡前计划过,我明天将要干什么?初三的学习节奏比以前快多了,如果总是怀着无奈的心情,被一叠叠单调乏味的试卷牵着鼻子走,那么很可能你将一无所获。剩下来的200多天看上去遥遥无期,实际上很快就会过去。想要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必须学会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
首先,为自己制定一个总计划表。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激励你发挥出自身最大潜能。想好自己在初中最后一年的目标。先制订最主要的,比如,要考什么层次的学校。这一步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初三这一年的奋斗方向。因此落笔时要非常慎重,最好与父母老师一起探讨。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使今后一年都生活在重压下。也不要把标准放得太低,否则目标就没有意义了。
然后,再将其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短期目标就好比是一格格阶梯,将现在的你和未来你想做的连接起来。它可以令你感受到计划实施的进程。能否达到最终的目标,就要看你是否按进度落实。最后,也应该是最基本详细的---每周计划。给自己制订一个精确的时间表,表中的安排一定要具体。其中的空格并不一定要被学习占满,但要保证留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学习计划。时间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每人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将自己精神最饱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制定时间进度时最好有一点提前量。将来可能会发生许多预料之外的事,固定的时间计划就会被担搁。无法实现的计划,只不过是废纸一张。
2、学习时间不必过长,重要的是效率。好成绩的取得并不只在于你花了多少时间,重要的是你在有限的时间里都学到了些什么。
3、作息时间应有规律,劳逸结合,确保一定的休息时间。晚上不要太兴奋,要把一天中最好的状态应调整到白天。原因很简单,中考在白天进行。
4、当天的计划当天完成,不要以明天为借口。
这张时间表或许无法解决你学习上的所有问题,但它有助于使你了解你是怎样利用时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许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但那不是绝对的。任何方法都不能保证适合每个人或取得最佳效果。因此,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好由自己去归纳、总结。
5、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6、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中考体育考试问题)
7、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既然改变不了,就要做最好的适应者)
8、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9、注意整理。
如果几步化学反应连续进行,化学计算的工作量会成倍提高。碰到这种情况,必须尽可能设法省略中间过程,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这类化学计算对计算技巧的要求很高。
例1往某种BaCl2溶液中逐滴加入密度为1.28 g / m L的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滤液的质量恰好与原BaCl2溶液质量相等。此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mol / L。
解析据题义,BaSO4沉淀的质量与硫酸溶液的质量相等,即硫酸溶液中SO42-的质量分数为96/(96+137),其浓度为例2高炉煤气的平均组成(体积分数)为:CO-0.28,CO2-0.10、N2-0.58、其它-0.04。生产1000 kg生铁耗用石灰石250 kg,排放煤气2400 m 3(标准状况)。计算:(1)生产1000 kg生铁至少需要多少千克焦炭?
(2)高炉煤气所需O2来源于空气。生产1000 kg生铁需要提供多少立方米(标准状况)空气?(设空气中O2和N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20和0.80。)解析(1)250 kg Ca CO 32.5 kmol,排放CO256 m 3。2400 m 3煤气含C O672 m 3、CO2240 m 3,即有672 m 3CO和184 m 3CO2由焦炭生成,炭的质量为:(2)据N2的来源计算(不能依据氧元素计算,因为氧元素部分来自铁氧化物):2400×0.58×(5/4)=1740 m 3例3使一定量的PH3和H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两支加热的硬质玻璃管,第一支玻管中装有铜屑,第二支玻管中装有氧化铜。气体在第一支玻管中发生如下反应:2PH3+3 Cu=Cu3P2+3H2玻管质量增加4.96 g;第二支玻管中通过气体后质量减小5.76 g。求原混合气中PH3和H2的物质的量比。解析第二支试管中氧化铜失去的质量为氧元素,其物质的量是5.76/16=0.36 mol,与氧元素结合成H2O的是氢元素,相当于H2亦为0.36 mol。
第一支试管获得的质量是磷元素,其物质的量为4.96/31=0.16 mol,即原PH3为0.16 mol,它释放的H2为0.24 mol,原H2则为0.36-0.24=0.12 mol。
答4:3例4A是饱和一元醇,B是饱和二元醇,两种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相同。3.475 g A和B的混合液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标准状况下最多能放出1.12 L氢气。求:(1)A、B的分子式分别为________(2)A的质量为____g解析1.12 LH 2来自0.1 mol羟基氢,推知每1 mol羟基相当于混合醇34.75 g。定一元醇为乙醇,二元醇为乙二醇,因为前者每提供1 mol羟基为46g,后者每提供1 mol羟基为62/2=31 g,31<34.75<46。可解得乙醇为0.025 mol。
例7锌粉、铝粉、铁粉、镁粉的混合物ag与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蒸发水分后得到固体C(不含结晶水)bg。求反应过程生成的H2的质量。解析a是金属的质量,b是硫酸盐的质量,(b-a)是所有参加反应的硫酸根的质量,每有96g硫酸根,就有2g氢气放出。
例8两种相邻的饱和一元脂肪酸同系物共4.48 g与足量乙醇发生酯化反应,质量可由4.48 g增重43.75%。两种酸分别的是____、____;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
一、英语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音标,就和讲汉语一样,发音的不同会导致语义的不同,更会词不达意,可上相关网站下在发音音频;
二、买一本大学英语四级语法,了解词语和章句的结构,其中有单词讲解,包括词素、词根、词源、衍生词等,有利于理清词的关系,掌握记忆技巧;
三、多读一些介绍欧美风土人情和生活常识的文章,会加深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包括沟通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福利、消费方式、宗教信仰等,有利于对单词的记忆和文化的了解。
(来源:文章屋网 )
1.应对从传统学习方式向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年龄在10-29岁之间的用户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从2007年的27.3%上升到69.4%(CNNIC,2012)。社会信息化将改变人们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从而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新的知识观不再限于仅仅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更侧重于知道“在哪里”和“怎样做”;知识的来源也得到拓展,书本知识的作用将越来越有限,直接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或隐性知识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传统学习方式以知识精加工为主,即“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要求和预设的知识单元顺序,逐个达到规定测试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掌握的过程”(黄荣怀等,2010a),将面临巨大挑战。
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学习方式将是信息化学习方式,而信息化学习方式将以知识贯通式学习为主。所谓知识贯通式学习,就是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学习目标下从了解知识来源和知识结构出发,逐步掌握关键性知识内容,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掌握的过程(黄荣怀等,2010a)。在贯通式学习方式中,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差异化的,既有线性的路径,又有从点到面或从整体到局部的学习路径。学习方法灵活,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内容必将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它关注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超过知识单元本身,关注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超过书本知识本身,关注对问题语境的界定和问题定义超过如何解决该问题本身。在信息化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教材的知识迷宫或知识迷宫已经被彻底打破,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匹配问题,而更多地转向如何理解问题情境、如何界定问题、如何提出问题、从何处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等。信息化学习方式具有以下特征:①知识迁移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知识贯通式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②问题导向是知识贯通式学习方式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也就没有知识的联结,当然也难发生深层学习;③开放课堂是知识贯通式学习方式的先决条件;④信息技术和工具的有效使用是知识贯通式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⑤社会交互是知识贯通式学习方式不可或缺的环节。
2.应对富媒体时代高用户体验的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国3G用户规模达到1.19亿,中国3G发展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CNNIC&ELI,2012)。美国新媒体联盟2012年的《地平线报告(2012高等教育版)》,预测在2012-2013年之间,移动应用程序和平板电脑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主流(NMCHorizonReport,2012)。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促使传统单一的媒体形态向富媒体转变。富媒体技术是主要应用视频、音频、图像、文本、动画等多种丰富媒体及其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技术,将逐步取代了超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富媒体增加了交互性的概念,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从而改善教学产品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涉及人与产品(包含产品提供的服务)交互过程中的所有方面(韩梦怡,2012)。富媒体时代下的高用户体验具有如下特征:强调媒体性和交互性的有机统一;从注重多媒体资源单向呈现向强调数字化媒体的交互体验发展。
1964年,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就宣告,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图像时代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图像人”的诞生,基本特征之一是阅读图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阅读文字的兴趣,图像取代了文字成为建构心智的主要资源。与印刷时代相比,图像时代的儿童把原先用于文字阅读的时间更多地用于电视、电影、电脑游戏和卡通漫画的观看中。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嬗变,从对习惯于文字语言的阅读到对图像语言的阅读依赖(李政涛等,2009)。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通常被称为“数字土著”(digitalnative)或“网络一代”(netgeneration)(Bennettetal.,2008),他们具有很强的快速信息检索能力,更擅长同时处理多种任务,喜欢寻求新异刺激,但也存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诸多问题(Small&Vorgan,2008)。年轻人的大脑往往最易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同时对数字技术也最为敏感。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学习者轻松有效地投入学习,对媒体进行直接操控,从而获得比传统教材更为个性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电子教材设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应对教学设计有效性和开发过程专业性的要求
纸质教材与网络课程在功能特征和表现形式上与电子教材有明显不同,且开发方法和团队规模也有显著不同。纸质教材开发主要由作者(学科专家)和编辑共同参与,香港学者黄显华等人(2005)提出典型的教材设计模型,包括建立教材目标、媒介的选择、教科书内容编写、作者修订及外部编辑、产出等阶段,在教科书内容编写时需考虑教科书课文的编写、印刷式样设计、图表设计三方面。黄荣怀等(2010b:11)提出网络课程开发“三五模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从项目角度分析网络课程开发过程,并将其分为规划、设计、开发、测试和5个阶段,要求项目每个阶段完成特定的工作,并生成相应的文档。一个网络课程开发团队主要包括六类人员:项目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设计人员、媒体制作人员、技术开发人员(黄荣怀等,2010b:28)。
电子教材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将发生巨大变化,面临学习方式不确定性、跨平台互操作、内容衰减或偏移等新老问题。首先,学习方式不确定性,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场所等存在不确定性,如何为不同类型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设计学习活动是电子教材内容组织和学习策略设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跨平台互操作,学习终端设备日新月异,电子教材开发需要解决网络设备与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以及同步和更新等问题。第三,开发过程中内容衰减或偏移,“课程标准到教材编写之间的落差”很早就被学者看作课程改革时会出现的与“成型教材和课堂教学”并列的两个落差之一,需要学术讨论来解决(钟启泉,2003:4)。可以预见,未来电子教材研发如同制作一部电影“大片”,需要众多工作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工,类似于出现导演、音效制作人员、视频编辑人员、制片人等不同的成员,协作完成一本电子教材的创作。团队规模增大,对每位成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而不同专业背景往往秉持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何保证开发团队有效沟通、交付符合预期的成果,确保课程目标、学科内容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致性成为协同开发时的重要问题。
面向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开发过程教材是课程开发的一种阶段性产品,是系统级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众多设计模型常采用这一基本框架,并反映特定情境的要求,如网络课程开发“三五模型”强调了活动设计、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还有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其开发过程可以概括为概念、设计、准备素材、集成、测试、发行等六个阶段(黄荣怀,1996)。为了使教育产品既能高效地支持用户的学习和表现,又能让用户满意,用户中心的设计与开发一般要包含用户研究、情境分析、迭代设计等主要组成要素(康翠等,2010)。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不仅需要明确宏观的工作框架和工作任务,作为一种基于专业知识协同开发的实践活动,还需要包括建构和传递复杂见解的方法。知识可视化(赵国庆等,2009)通过视觉表征改进知识的创造和传递为设计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譬如面向复杂认知技能训练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4C/ID)(VanMerrinboer&Kir-schner,2007),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学习任务、支持性信息、程序性信息与部分任务练习四大要素的设计流程及操作方法,使其设计思想更容易被理解。为了应对电子教材设计的三大挑战,在分析电子教材开境的基础上,本文面向信息化学习方式的需求,基于知识贯通式学习理念,提出了电子教材的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电子教材开发过程包括需要分析、学习设计、媒体开发、作品四个阶段。在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绘制知识图、设计学习路径。用户体验设计围绕产品原型多次迭代进行,包括结构和交互设计、呈现界面设计等。在作品原型通过审定之后,进行批量的媒体制作、内容封装和作品。电子教材开发已经不是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团队和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形成性评价以产品原型、用户测试等方式内隐到每项工作的设计和执行中,贯穿整个开发过程。
1.需要分析阶段
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是并行的工作。内容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表征课程的能力结构和学习目标,分析课程的核心知识模块及典型知识类型,分析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对于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程度以及学习的难度。学习者分析包括先前经验和能力水平、学习风格、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使用情境等四个方面,它们分别作为知识图绘制、学习路径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基础数据,用于划定知识范围、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影响交互方式和界面风格等。
2.学习设计阶段
知识图绘制是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绘制规则表征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的层次以及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程度,形成内容组织的基本方式。知识图绘制是学习路径设计的基础。学习路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特征选择学习方式,形成学习路径图,设计学习活动和媒体呈现,促进认知参与和知识建构。可视化知识结构和可选择的学习路径有利于保证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的一致性。
3.媒体开发阶段
用户体验设计是一个反复评审的迭代过程,通过作品原型的多次修正,结构化内容呈现,形成优良的交互机制和使用体验。交互是连接内容分析、学习设计与呈现界面设计的桥梁,采用“图书”的基本隐喻,设计电子教材的结构、导航系统和任务操作流程。呈现界面设计主要包含界面组件设计、视觉效果设计、版式设计等。内容封装则要根据跨平台、适应多终端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封装方式。
4.作品阶段
将电子教材与后台数据库建立联系,做好网络服务器端的部署,保证电子教材应用的可靠性和可接入性。总结性评价对于修订电子教材、积累开发经验有重要作用。知识图绘制贯穿内容分析、学习路径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学习者分析结果又作为绘制知识图、学习路径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前提,使得此电子教材开发过程不仅仅是设计与开发的工作框架,也是一套有逻辑关联的、可操作性的技术过程。首先,开发过程通过可视化方法绘制知识图绘制、学习路径图,为不同环节建立明晰的输入输出关系,同时,图示化的开发过程可作为深度合作沟通的中介,避免课程目标或学科内容的衰减或偏移。其次,开发过程将知识贯通式学习作为设计的基础,绘制知识图以明确关键知识,确保知识的完备性及与课程目标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路径设计保证关键问题、个性化需要,从而真正实现学习效果和用户体验两个维度的开发目标。下文将着重探讨对电子教材设计具有特殊意义的三个关键环节,即知识图绘制、学习路径设计和高用户体验设计。
知识图绘制和学习路径设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各科教科书编写的依据,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其中内容目标是主体,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概念、原理、法则等)和技能等学科内容(钟启泉,2003:378)。知识图是一种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对特定课程的学科内容的结构化表征,因此也被称为课程知识图。绘制知识图是在课程目标和知识选取的基础上,根据绘制规则(表一)将学科内容图示化。学科内容划分为三级知识层次,最低层是概念、事实、原理等知识类型,在常规学科内容的知识类型基础上,增加实例类型的知识点(包括典型工作任务、问题解决任务情境等),它为活动任务设计奠定基础,为知识内容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提供可能。三种关系类型表达逻辑和学习顺序上的包含关系、前提条件(依赖关系)、关联关系,用线段的方向和不同线端表示。根据知识内容与课程目标的紧密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用不同线型表示。在知识图绘制的过程中,绘制规则也可以提示绘制者增加或删除知识点或关系,因此,知识图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可视化的知识分析工具,保证知识的完备性。知识图绘制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思路,前者是从课程目标细化内容,后者是基于现有资源进行知识点归纳和整理。
学习路径图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按照学习者认知规律,为不同学习者设计的一系列可能的个性化学习线索的图示化表征。学习路径图可以丰富学习主题、梳理学习顺序、明确活动任务,使学习者能够以多种路径切入学科内容知识,它在宏观层次上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图2和图3分别是一种针对专科层次远程学习者《Photoshop图像处理》电子教材的知识图和学习路径图。比较知识图和学习路径图,知识图重在细化学科内容的知识点及其关系,学习路径图中则根据特定的组织策略将知识内容和具体任务或主题聚合,形成多层次内容粒度。
知识图和学习路径图以类似“工程制图”的形式,展示了课程核心知识及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为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把握和商讨学科内容和教材设计思路提供了基础。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列表形式的学科内容呈现方式相比,知识图更加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增加实例知识类型有利于联系学习与工作两个领域。学习路径图在宏观上约束了学习方式(基于知识顺序的学习、基于任务/项目/问题的学习、测试引导的学习等)和内容粒度,是教材设计的蓝图。将以上设计成果落实到作品原型的结构与交互设计时,离不开活动设计、媒体设计等,忽视这部分任务容易导致电子教材仅仅是富媒体化的纸质教材。单元活动包括:活动名称、学习目标、知识点、重难点、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活动评价等(黄荣怀等,2010a)。从教材设计角度,教材要对单元活动的实施提供多种支持:任务描述与分析、重难点提示、资源工具等,并为最低层知识点的学习提供丰富的例子、问题、练习等。不同层次的活动促进学习者与内容的深度交互、学习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富媒体化是电子教材的显著优势之一,它为促进主动意义建构和良好学习体验提供了可能性。媒体设计不是简单图解,而是通过视、听、触等多种信息刺激和图像/言语不同表征方式促进概念理解,超越从通道角度选择和设计多媒体呈现,关注表征的内容、教学意图和情境等(刘儒德等,2007),是电子教材中多媒体设计的关键。
电子教材呈现的高用户体验设计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要求日益提升,更加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是否良好。对于电子教材而言,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促进使用者完成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目前交互设计领域对于用户体验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Nielsen-Nor-manGroup,2012;Mkel&Fulton,2001;Hassenzahl&Tract-insky,2006)。但从已有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用户体验强调的是用户与产品(或系统)的交互,尽管它是一种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观感受,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实验来认识到的。基于已有研究,用户体验是指学习者在与教学产品交互过程中,由产品自身特征引发的心理状态,包含对产品易用、有用等的满意程度,以及愉快、成就感、创意等心理感受。电子教材集合了内容材料和软件载体两个方面,所以电子教材的用户体验主要体现在学习设计和媒体开发两个阶段:学习设计阶段重在增进理解、认知参与和激发学习动机;媒体开发重在降低记忆负荷、创造自然的交互、增强视觉吸引力。本文中用户体验设计特指设计和优化媒体开发阶段的用户体验。
实现高用户体验的前提是明晰用户体验包含的要素。典型的用户体验要素模型有:Morville(2004)提出用户体验蜂窝模型,将用户体验划分为有用性、可找到性、可获得性、满意度、可靠性五个因素;Garrett(2008)将基于Web的用户体验的要素从抽象到具体划分为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五个层次。结合电子教材的设计要素模型,从降低记忆负荷、增进满意度和情感体验出发,电子教材用户体验设计核心要素被提炼为易用性(Easy)、吸引力(En-gaged)、有效性(Effective)(简称3E):①易用性,一方面工作的速度快和精确性高,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任务,产生愉悦感,另一方面从使用角度实现学习者轻松学习,让传统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实现更有效的融合;②吸引力,任务流程和界面美观怡人、激发兴趣,让学习者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③有效性,从功能角度实现了学习者的目标,让学习者感到自信。在实际开发时,用户体验设计的3E要素将贯穿于整个媒体开发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原型进行不断用户体验测试与修订,完善各设计要素。本文从高用户体验出发,针对电子教材的关键设计要素提出了三条设计原则。
1)结构与流程设计要遵循“图书”的隐喻和用户的阅读习惯。对于电子教材而言,要遵循其图书的基本属性,兼顾学习者已经形成的网络使用习惯,既要保持书的框架结构,又兼具灵活、个性化的原则。流程操作方面要在对用户群体细分的基础上,遵循用户的阅读习惯设计流程走向,操作简单、有效、可控,并能够提供及时的帮助信息。例如可以设计差异化的学习路径流程、提供帮助说明、使用进度条或以其他形式展示当前学习进度等。
2)交互设计要遵循易辨识、易触发的原则。电子教材中的交互行为主要是指用户与电子教材中各组件的交互,包括交互按钮、使用提示、输入操作等。具体设计时,这些操作要能够满足用户的心理预期,响应及时,使交互行为能够顺利完成。例如可以将存在交互行为的组件设计为按钮样式,扩大交互区域减少用户误触操作,提示信息放置在不同页面上要保持位置和样式的一致性,使用户易发觉。
3)呈现界面设计要遵循风格明确、配色合理的原则。界面设计主要包括版式布局的设计和视觉设计。版式布局设计是把界面所要显示的内容进行清晰明了分组和排列;视觉设计主要是构图和配色,应该配合主题,突出重点,能够使用户产生视觉上的愉悦。可用、易用是基础,吸引力是重点,过于追求美丽的图片,缺少对关键任务信息的展示,会让学习者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放弃产品。
此次学习教育活动,要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我院如何建设科技型、创新性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主题,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和我院工作实际,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强化管理、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全院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达到认识的再统一,观念的再更新,思想的再解放,推动我院更好更快地发展。通过学习教育活动,一要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要切实解决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差不多”、“无所谓”的思想,要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我院各项工作中去,使党员干部牢牢把握“科学”这个关键、“发展”这个主题,增强推进企业改革、产业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实现**院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要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科研、生产、经营工作,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科学治企、**治企、依法治企,提高驾驭我院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三要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不断创新我院发展的政绩导向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创造科学发展的业绩,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奋力开拓的锐气,创造我院科学发展的新业绩。
一、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省委确定的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目标任务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市委确定的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目标的紧迫任务,也是我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全面建设科技型、创新性**院战略,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迫切需要。全院党员干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以实际行动为我院、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新跨越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活动的方法步骤
一般来说,制定个人学期计划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几问题:
你完成学业需要读多少门课?有没有要补修的课程?
你打算每个学期各修读几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关系和难易程序如何?
你面授时间自学如何安排?
你的学习方法如何?
1认识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辅教学素材、媒体、微课、课件等资源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各种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从内容数量、媒体种类到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随着教学资源概念进一步扩充,其所包含的媒体种类也在增加,成为更加易于获取、易于传播、易于学习的资源。
2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信息化教学环境,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基于WEB的教辅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各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如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开发和建设,并能够有层次,有组织,科学地组织起来,发挥教学资源的长处,成为信息化教学活动服务的重点。
3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途径获得大量信息资源。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克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简陋狭隘的缺陷,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可以使现有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显著地改善和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重在收集与本校专业相吻合、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及各类资源;同时,要兼顾社会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采集的方向,注意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征的教学知识资源库。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重视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软件环境的建设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其先进性及教学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资金投入,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或添加,改善了教学环境。但硬件设备的作用只有在软件建设的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加强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增加软件工作的投入。在进行硬件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软件环境建设。
3.2加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确定相应发展规划
针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从实效性来讲,并非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一方面是因为各学科教师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不全面,另一方面原因是,如果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开发课件,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应积极鼓励教师去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已有的资源或专业软件开发商已发行的一些教学软件,来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讲,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些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比如相关网站数量少;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学软件缺乏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多以部分资金自筹方式办学,在一些现代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上较少,如校园网的建设等相对于普通高中滞后;二是由于软件开发商多着眼于普通初高中教育,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商业软件较少;三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社会需要,专业设置改变较快,不系统,较繁杂,因而导致相应的专业性教学资源建设跟不上专业变化。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中,可以在现有网络资源和购买一些商业软件的基础上,加强校与校之间的教学资源交流,打破各校独立建设,同时也要避免相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资源重复建设,节省人力物力上的花费。
3.3科学建设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要使教学资源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关键在于对教学资源的科学建设与管理,包括试题、课件等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也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组织、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的长处。在各个中等职业学校中,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部门负责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维护,要求教学资源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要根据专业地变动而做适当地调整和更新,以保证各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
3.4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系统化方法模型;数学教学;教育
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包括十个模块和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显示了从一个模块到后一个模块再返回到第一个模块的反馈.这些模块涉及了教学者在设计、开发、评估和修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程序和技术.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图例如下:
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有个问题在困惑我:“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特别是像我所教的是高职艺术类的学生,学习数学总觉得没有任何必要,但是数学课程却一直在开.学生学习激情不高,教师上课总会出现期望与现实相差太大的感觉.在我对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了解后,我觉得这些理论知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
首先要评价需求确定目的.也就是要先给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的需求在哪,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新课内容讲解.而我们现在的模式正是从一上来就是开篇新课了,学生暑假结束过来,根本衔接不上立刻进入正题的学习.数学更是衔接性很强的科目,一旦有一两节课落下了,要补上相当困难.更何况一开始就讲新课,学生不知道我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以前还有中考的压力,现在没了高考的督促,学生就会迷失了方向,所以很多学生学数学就在迷糊的一节两节三节课后,彻底地在听老师说天书了.高职教材第一章节都是以“集合”开始的,集合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点.“中国的四大发明组成的集合中元素是什么?”“班级里高个子的男生能不能组成集合?”这样一个又一个例子都是学生身边的事,部分学生会觉得简单,从而导致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学到两三节课后,出现了“矩形和菱形的交集是什么?”“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并集是什么?”这样的集合运算,很多学生就做不出来了.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先给学生确定好目标,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是学习的考核仍在.所以从一开始的知识点就要掌握,不能因为自我感觉简单就放松了.而且学习数学能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身选了艺术作为自己的专业,那么发散性思维、创造力就会很强,但是生活更需要逻辑,没有人喜欢杂乱无章的生活,所以更应该去学习数学,培养与自己专业相对一面的知识,也为以后在必须学习的软件课程中打下逻辑推理的基础.
其次是教学目的分析.我们平时往往都对一节课进行知识技能分析、能力分析、情感分析,但好多话都落于俗套.特别是知识技能上,一般都是让学生理解掌握该节课知识点,然后出些例题习题让学生来完成.有时候题目难点学生不会,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到哪个程度算是掌握了.了解了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我觉得更应该先将最后考核的标准告诉学生,例如集合最后一节要求掌握的是集合的灵活运算,让学生来衡量自己是否能完成,这样就能判断是否学会了该节课的知识点.
再次,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也很重要.
我们对学生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由于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中考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可能相差七八十分,差距相当大.有的学生上手很快,老师一提要点,基本都会做了,而有的学生还没进入状态,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因此老师必须先了解学生本来的学习基础,根据班级的总体情况确定教学计划,对一些特差的学生还需要单独辅导,这样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对于x2+5x+6>0这样的不等式只要教一遍解题方法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学生在完成第二步(x+3)(x+2)>0后,对于最后的结果“x-2”总是记不住“大于取两边”这个方法,总会得出“x>-3或x>-2”这样的结果.那么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要进行单独多题的练习辅导,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不断练习中掌握了.
学习环境也要分析.由于我们的学生差异大,又是艺术专业,所以在一两节课后立刻可以区分出哪些学生很好,哪些学生跟不上,这时候对环境分析相当重要,要因材施教,对学得好的学生要多表扬,不要让其受周围同学的影响,要让其保持积极的心态,有激情继续数学的学习;对学得不理想的学生要进行多鼓励多指导,有些难的题目不能对其强求,防止其出现逆反心理,更不愿意学习数学了.因此,做好学习者和环境的分析,加以正确实施,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好数学.
接着是对学生的考核,那么绩效目标的编写就派上用场了.在出考核题目前要先编写绩效目标,根据绩效目标来出考核题目,这样题目的难易程度就能把握好.在考核结束后,考核量化表是必做的,这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期目标是否完成,也有助于对试卷试题的评估,有没有达到绩效的目的,并能对接下去的教学有个更好的指导.
数学的学习本身理论性较强,而我们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较短,所以要开发教学策略,选择更好的传授系统.除了传统的讲授,更需要加入多媒体的演示,小组分配任务探究式完成等更多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例如在教学生椭圆的知识点时,可以安排学生两两合作,教其固定两点,将一根准备好的绳子的两端固定在这两点上,绷紧后画椭圆,通过这样的合作实践,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探究椭圆的定义.这样的做法能使枯燥的学习更加生动起来,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我们现有的教材都是统一规划教材,那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也希望能开发出更适合我们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来辅助,使数学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能深切体会数学学习对他们专业学习的重要.
教研活动也是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听课评课更能促进我们对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想法,在不断教学中进步.
【关键词】英语教师 半开放型 学习计划
正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了PDCA品质管理循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PDCA循环是ISO9000族质量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既针对品质工作按规划、执行、查核与行动来进行活动,以确保目标达成,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如教育管理。这个循环的起点就是要有合理的计划。
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绝对领导者,面对英语学习兴趣高低不同,性格各异,水平参差的众多学生个体,笔者认为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新学期取得应有的进步。那么什么是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怎样才能设计出适合于学生实际的合理的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呢?
一、 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的概念界定
全开放计划指教师在新学期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新学期想法去写一个英语学习计划。这个学习计划完全出自于学生,教师的指导基本限于计划前简单要求,计划上交后简单“点拨”。这种计划常常或由于学生无从下手而被应付,或在学生雄心勃勃地长篇大论后被束之高阁。当然还有一部分教师不屑指导学生新学期初计划的制定,或忙于开讲新学期课程而泛泛提醒学生制定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
所谓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就是在新学期初,教师指导学生在一个内容基本固定,但又相对开放的框架下,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
二、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的制定
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由于内容基本固定, 就要求教师对计划要精心设计。那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在设计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时,应该考虑到计划的 “六性”, 即:相对开放性、目标与措施的连通性、技能培养的全局性、学习方法的引导性、呈现形式的直观性、语言表达的简捷性。
1.计划的相对开放性。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力、表现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只有我们制定计划的要求难度处于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发展。学生才更乐于不断争取进步。因此教师设计的计划可通过提供选择,为学生提供可选范围,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来完成计划。
教师设计的计划还可通过留白给学生留有发挥空间。学生需要仔细思考,填出自己的答案,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能确保学生计划的难度在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内。
2.目标与措施的连通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具有激励、导向和凝聚作用,还要具体且可度量。如“本学期我希望我能取得105分以上英语成绩,我的挑战目标是XX同学。”中“105分”与“XX同学”就是具体可以度量的目标。
明确目标后,还要引导学生制订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使教与学的目标与具体措施形成连接,以便通过落实具体措施来实现目标。
3.技能培养的全局性。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只有平时加强技能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在设计半开放型计划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4.学习方法的引导性。学期计划是学生自己制订,自己履行的学期英语学习规范,学生会依据计划要求安排自己的学习,是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
5.表现形式的直观性。计划一定要落到纸上形成书面形式,这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借鉴,也便于伙伴相互鼓励与督促。书面形式的计划还要便于学生随时查阅。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写在作业本的扉页上,或贴在自己房间的明显位置。这样可以在学生学习,做作业或改作业时不经意间受到提醒,也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了解学生计划与现实学习情况间的差距,对学生进行鼓励或督促。
6.语言表达的简捷性。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落实计划,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因此,表达一定要明了简捷,一看就懂,简捷明了的条款式计划最为合适。这样可保证学生准确理解并制定计划,并在计划制定后,也便于教师、学生及家长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更便捷地予以关注。
教育管理工作,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好合理的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才是PDCA循环的开始,还需要教师在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环节中扎实推进,才能切实收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