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妈妈教我一支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谭晶第一次在校外正式登台,是9岁那年和妈妈一起参加市里的晚会。那次母女合作了《妈妈教我一支歌》和《洪湖水,浪打浪》。14岁时,谭晶长到1米64。当时周丽萍已经是当地有名的歌手,很多合唱团都邀她做领唱。分身乏术时,谭晶就会替妈妈上阵。
谭晶高二那年,妈妈试着带她报考了山西大学音乐系。一路过关斩将的谭晶最终闯进三试,拿了专业考试第二名。因为不是应届毕业,学校只可能破格录取。
回家后,周丽萍请来家教,全心辅导女儿的文化课。最终被山西大学音乐系破格录取了,当时她16岁。入学后,因为比同学年纪要小得多,“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人好像一下就懂事了,所以学习特别勤奋。”大一暑假回家,妈妈听见她唱歌,特别惊喜:你的声音怎么突然就出来了?女儿的突飞猛进让周丽萍特别兴奋。她跟丈夫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学,带女儿去考中国音乐学院!
得知来意后,山西大学音乐系的系主任气得没让周丽萍进门。招生的时候,学院领导也是顶着上级巨大的压力,破格录取了谭晶。 谭晶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如果落榜,也不可能再回山西大学。那个夏天,她又全力以赴参加了一次高考。录取通知书终于如愿以偿寄到家中,但她是“自费生”,户口也不会进京。
报名那天,其他同学学费不过900元,她的学费却是5900。“那件事对我的自尊心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跟自己说:我一定会比你们任何人更努力,我会证明我绝不比你们任何人差!”
系主任金铁霖老师后来曾经这样评价谭晶:学校里最不起眼的那个孩子,就是她。大学期间,她从来没有在演出之外化过妆。“我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出类拔萃的。自费生这个身份,甚至让我有些自卑。我知道你们没有给我公平,我一定会证明自己!”
2000年8月,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里,青歌赛进入通俗组决赛之夜。抽到最后一位的谭晶压轴出场,当时已是晚上11点。选手和评委都很疲倦,谭晶以一曲《大地》结束了首次青歌赛之行。这是一首让谭晶打通民族、通俗、美声跨界唱法的特点得以尽情发挥的代表作。斩获金奖的喜讯传来,谭晶家乡的亲人们已经开始放鞭炮庆祝了。
“其实大家不再满足一个人只有一种唱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要,李谷一老师的时代跟老师不一样,宋祖英的时代,跟我们又不一样。”她也成为继宋祖英之后,第二位放歌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国歌手。
乐,17岁时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生,师从朱以为教授,主攻民族声乐。2006年7月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6年,参加首届全国推新人歌手大奖赛,获通俗组金奖;1997年,亚洲之声中外歌手大奖赛获金奖;1998年,代表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参加国际流行音乐比赛获银奖;2000年8月,中央电视台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专业组通俗唱法金奖,并荣获“观众最喜爱的歌手”称号。2006年9月12日,她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了“和谐之声――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2006年12月12日,在卡塔尔多哈第15届亚运会闭幕式上的10分钟中国表演“东方神韵”中,演唱歌曲《中国之约》。2008年,她的歌声边疆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和残奥会开幕式上。
年轻的她成就了一段辉煌的演艺事业。
金色大厅的辉煌
记者:我觉得最可圈可点的就是你在金色大厅的独唱音乐会,当时是在怎样一个契机下得到了这样登上金色舞台的机会呢?
谭晶:2006年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已经有很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在那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又恰逢中奥建交35周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够代表中国站在那个舞台上举办自己的演唱会非常幸运。
虽然我曾经在国内外一些大型比赛当中获过大奖,但我觉得大家更多的认可我,由我来代表国家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还是因为我的唱法,大家都知道我在中国音乐学院是学习民族唱法的,在学习民族唱法之前是学习美声唱法打的基础。很多专家觉得我的唱法是一种跨界,融入了各种唱法的元素。这样一种唱法在国内外舞台上,容易被大家所关注和欣赏,就这样他们选中我代表国家参加这样一个盛会。
记者:得到这样一个很多歌手都梦寐以求的机会,心里一定会有压力。把这个音乐会做好,一定要做很多的准备,比如节目的编排等等,你是怎样安排?
谭晶:确实是压力很大,我也征求了好多老师的意见。但是在演唱方面,我一直对自己很有信心。
选歌是特别关键的,既要代表我的演唱水平,同时又能代表中国,介绍更多的民族音乐或者中华文化,而且要精选,不能超过二十首歌。当时,总政歌舞团的团长印青老师,还有李双江和朱以为老师,他们都在为我精心挑选歌曲。
比如像山西民歌《想亲亲》、《大红公鸡毛腿腿》,还有《乔家大院》的主题歌《远情》,这都是有陕西特色的,还有新疆民歌《青春舞曲》,还有我的那首代表作风格的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还有蒙族的《祝酒歌》。《祝酒歌》唱的是蒙语,当时是专门跟一个民族大学的小姑娘学的。
《想亲亲》是和一个叫托马斯的外国小伙子合唱的,是个挺大胆的想法。我们当时也在想,到底唱这首歌还是换一首相对简单一点的歌让他唱,但我们觉得让一个外国小伙子来唱地道的山西民歌肯定会很有效果。我们俩排练的时候,我一听他唱,我说这味道抓得还真是不错,虽然他有很多发音不准。但他的反映很快,而且特别敬业,自从给他教完以后就一直在那学,反复练。到那天演出的时候超出我的想象,发挥得特别出色。
记者:他也是非常敬业的一位歌唱家。我当时是在电视上看你的演出,你的造型非常惊艳,我从来没觉得谭晶这么漂亮,我觉得非常好看,又大气。肯定在服装、造型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吧。
谭晶:对,服装也是一方面,我的好朋友马艳丽帮我精心打造,用了差不多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之前,人们更多的看到我是穿着军装,但在国外的舞台上就要代表着更多了,除了是一个军人,我还是一个中国的歌手,代表着我们中国的形象站在那里。所以希望在服装当中能够体现出既有民族文化的气息,又有时尚流行的元素在里面,包括我整个的造型和化妆。
记者: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后,终于要登台了,那时那刻你的心里是怎样的,是特别平静,还是说紧张、兴奋?
谭晶:肯定是不平静了,我想那时候每个人都会非常激动,而且很兴奋的。虽然在这之前我也有过在音乐厅或者在一些演唱会的经验,但是在那样一个舞台,确实会让你有一种不由自主的紧张和兴奋。
我当时总是想,当大家听到我的歌声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反应?想掌声热不热烈?我唱第一首歌的时候还是属于很紧张的状态的,觉得好像嗓子在慢慢地放松,等唱完第二、三首,我越来越进入状态了,再唱《梁祝》、《丝绸之路》的时候,我觉得已经进入到自己的音乐王国了,一下子感觉到观众开始跟着我走了,我让他们进入到了我的音乐世界当中,就是要把这种东西带给他们,感染他们。在发现观众被征服的时候,觉得自己很骄傲很自豪,就是那种感觉,那个时候,作为一个歌者来说是一个最幸福的时刻,有一种成就感。
并且,跟乐团的合作也非常棒。我觉得维也纳的乐团是非常出色的,比如说《大红公鸡毛腿腿》是一首非常典型、欢快的山西民歌,他们奏的时候已经边奏边摇,进入到音乐当中了。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音乐是无国界的,虽然他们不懂这个歌什么意思,但是他们通过符号感受到了这首歌要表达的心情了。
道具箱上的孩子
记者:熟悉你的歌迷朋友都知道,你从小就受到父母亲的音乐熏陶,据说你小时候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名字,叫“道具箱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给大家简单介绍介绍。
谭晶:我父母原来都是当地文工团的独唱演员,在我不太懂事的时候一直带我到处演出,受音乐的熏陶真的是很多。听妈妈说,我经常会在道具箱上唱啊跳啊的,累了就铺个小褥子倒在那儿睡了,所以大家叫我“道具箱上的孩子”。
那个时候可羡慕他们了,总觉得站在那个舞台上,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那么多灯光打着他们,为大家唱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可能那时候在自己心里种下非常深的种子,音乐已经成了我生命当中的一部分,也成了我现在的全部。
记者:那时候你离舞台这么近,有没有机会登上舞台呢?
谭晶:大概是九岁的时候,我妈妈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跟她一起唱了两首,一首叫《洪湖水浪打浪》,还有一首叫《妈妈教我一支歌》。效果很好,虽然我感觉掌声给了我,但是我觉得更多好像还是给我妈妈的,因为她是主角我是配角。
记者:是不是看到你唱歌这么受欢迎,然后妈妈开始往这方面培养你。
谭晶:可能是我妈妈觉得从小就有唱歌的天赋。听我妈妈讲,我两三岁的时候,就能哼唱《妹妹找哥泪花流》,虽然不太会说话,但是调已经能够掌握得很准了,所以她可能觉得我唱歌还是有天赋。大概是13岁的时候,就开始正式教我唱歌,妈妈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那时候正好是属于很叛逆的年龄,家里人越让你干什么你越不太愿意干。其实我那时候很喜欢唱歌,但是我喜欢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比如喜欢唱邓丽君、毛阿敏的歌。我妈妈教我唱的是民歌,还要练声什么的,就不是特别愿意上课。
但有一次印象特别深,从那以后我就不再贪玩了。妈妈有好几个学生都是农村的,每次骑着自行车差不多一个小时才能找她上一次课。当时妈妈跟我说完这个以后,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好像突然懂事了。守着这么一个现成的老师,我还这么不刻苦,别的孩子那么远来求学,我就觉得自己挺差劲的,从那以后我慢慢开始配合妈妈。
记者:您考到山西大学音乐系没多久又退学了,然后又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这中间的曲折,给我们讲讲吧。
谭晶: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了两年,她那个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没有办法坚持学下来,她就觉得特别遗憾,就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在我16岁的时候考到了山西大学音乐系,一年当中进步非常快。妈妈听我唱完《海风阵阵愁煞人》以后,就说“不行我还是觉得不甘心,我还是想让你去中国音乐学院”,就这样又想办法在山西大学退学。之后,母女俩来北京考学了。当时也挺艰苦的,住在地下室,妈妈生病了还要帮我练声什么的,所以我觉得我的父母非常伟大。
那年,中国音乐学院一共招了14个人,我是其中的一个自费生,当时就觉得特别委屈,觉得一点没比别人差到哪,接到通知书的时候,我好几天没出来吃饭,就把自己关起来一直哭,出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学我不上了”。觉得给家里造的压力太大了,虽然说家里条件还可以,但是那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特别感谢爸爸、妈妈,他们给了我很多动力。
后来在学校里面,分数不如别人反倒给我一个动力。在那个时候有压力其实是一件好事,反倒锻炼了我,我会不断地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并且参加了一些比赛,也是想通过努力超过别人。
记者:您的成长和学习的经历也是丰富多彩的,接触美声、学习民族,然后又参加通俗的比赛,并且获得了很好的奖项。这种民族、美声、通俗相结合的开创可以说在您身上尤为明显,当然对于这样一个举动肯定也是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对这个您怎么看?
谭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唱好歌,就是怎么样让你所唱的歌去感动你的观众,而不是特别在意要用什么样的唱法来唱。印象最深的就是徐沛东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你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你,你是用什么样的唱法,你把作品演绎完成,感动了台下所有的观众,这样你就成功了。其实在国外也没有把唱法划分得那么明显,只是在怎么样诠释好每个作品,怎么样把每个作品变成你自己的,用自己的二度创作把它诠释得更好,拥有你自己的听众群,形成你自己的一种风格了,也就是你自己一种唱法了。当时觉得他说的一番话对于我是一个很大的启示,从那以后我主要抓作品,我觉得只要适合我的作品我都会演唱,用我自己的方式演唱。
用爱来来演绎自己的事业
记者:你是1998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直接进入了“总政”,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部队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在部队每年都会有很多慰问演出,下到基层部队里,经常要到很艰苦的地方吧。
谭晶:也有很艰苦的,现在我们的部队应该说条件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文化氛围增加了很多。
但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在看青藏线汽车兵团的宣传片的时候,不只一次流下眼泪。他们每次去的路线真的是太艰难了,因为有积雪,经常要停下来,把大衣铺在地下,要过去的话必须得慢慢走,因为旁边就是悬崖。在我看资料片的时候,就有一辆卡车突然翻下去了,心里特别难过,他们说每次走这一趟线就会牺牲一个到两个战士。我们去演出的时候正赶上他们要去出征,我唱的是《青藏高原》,很多战士听得眼泪都流下来,我当时说了一句话,希望你们这次能够平平安安的,也希望你们能够多保重,所有的战士都特别的感动。后来汽车兵团首长说,你们来演出一次比得上我们做十场报告,你们送来的是一种精神食粮。我当时就觉得我一定要多下部队,为部队战士去演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我们给他们带去的动力。
记者:现在你作为公众人物,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还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我们都知道你是禁毒形象大使,参加宣传抗艾滋病的活动,你怎么看自己做的这些工作?
谭晶:我觉得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能够起一个带头的作用,我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的队伍当中来。其实,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你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你自己,你看到别人特别快乐开心笑的时候,自己也是快乐的。
我还是“春蕾计划”的形象大使,主要是关注失学女童,在我的家乡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我在太原举办过一场义演,虽然我们没有特别豪华的灯光音响、漂亮的服饰,但那场义演来了很多观众。当时来了十个孩子,都是“春蕾计划”受资助者。她们要么父母早逝,要么家人卧病在床,家庭条件都非常困难,我一首《绿叶对根的情意》连着唱了四遍,现场的观众一直在捐款,一直在连续不断捐款,还有很多人从二楼往下扔钱,我当时非常感动。其实社会上还是有非常多的有爱心的人,只是大家没有做这样的事情号召他们,我想有更多人做的话就会有非常多的人加入到队伍当中。
记者:对今后自己事业上的发展有什么新的打算吗?
音乐家庭飞出的百灵鸟
谭晶出生于山西的一个音乐之家,爸爸妈妈都是山西侯马市文工团的独唱演员。两岁的时候,她就被父母抱着到处“参加”巡演了。懂事以后,谭晶经常趁爸爸妈妈表演的时候跑到后台玩,玩累了就直接睡在道具箱上。耳濡目染,谭晶从小就爱上了唱歌。8岁的时候谭晶的一次正式登台演出令她和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当时和妈妈合唱了一首《妈妈教我一支歌》,她的表现令台下的观众赞不绝口。看到了女儿的唱歌天赋,妈妈在谭晶13岁时,开始教她学唱民歌。
“因为读书早,谭晶16岁就考上了山西大学音乐系。”一年后,妈妈觉得女儿进步很快,唱得比以前好很多,当机立断让谭晶去报考中国音乐学院。对于谭妈妈来说,要让已经上了大学的女儿退学,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谭晶也真的不负期望,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
在大学期间她就参加了许多电视台的大型晚会,并在国内许多大赛中频频获奖。1998年,刚刚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考入总政歌舞团的谭晶,参加了大红鹰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并冲入了决赛。她却在此刻接到了文化部选送其参加“亚洲之声”国际流行音乐比赛的通知。由于谭晶是唯一一位报名的中国选手,放弃就意味着中国的缺席。当谭晶于7月28日飞抵哈萨克斯坦,并最终夺得银奖的时候,同期举行的北京决赛成了她心中隐隐的遗憾。这个遗憾两年后终于被填补上了。在2000年7月的第九届步步高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在很多歌手在综合素质测试中被“常识问题”难倒的时候,谭晶拿到了0.95分。她不仅最终捧得了专业组通俗唱法的金奖,并且还成了“观众最喜爱的歌手”。
很多人认为谭晶很顺,仿佛拿奖很轻松,成功顺理成章。实际上她考大学就不是一帆风顺。谭晶在报考山西大学音乐系时,在几百个考生里,她排在第10名,本来完全可以读公费,但后来因为照顾少数民族考生,把她变成了自费,学费一年5900元。这次打击一度成了她的“刺激点”,“一听说‘自费’两个字眼泪就哗哗流”。
但是正如谭晶所说的:“坚持源于钟爱,你想要追求一种东西,总是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在征服和克服困难的时候不也是一种享受吗?你把它当成一种享受,挺好的。”
军营之花奉送无限爱心
在公众面前,包括舞台上和媒体中,谭晶也多半以军人的形象出现,她对绿色的军装有着特殊的向往和崇拜。作为总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她把很多的时间都放在用歌声与战士面对面交流上。她说:“我是一位军队歌手,只有扎根军营,才能吸吮到不尽的阳光和养分,才能变成参天大树。”所以,每次为战士们演出前,谭晶都提醒自己:战士们很难得看一次演出,所以一定要唱出自己最好的声音。有一次坐船到一个小岛慰问官兵,她本来就感冒了,再加上晕船,当时的感觉是,完了,没法唱了。到小岛后,只有十几个战士。他们特别热情,忙着张罗接待,忙着倒水。要知道,那个岛上是非常缺淡水的。谭晶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本来唱两首就行了,结果谭晶一激动唱了5首。那眷眷深情不仅拨动了每一位战士的心弦,也献上了一位歌手对士兵深沉的爱。
谭晶演唱过的军旅歌曲已经难计其数。2004年7月26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她专门举办了主题为“在和平年代”的军旅歌曲演唱会,观众有8000多人,其中有4000多名官兵。《打靶归来》《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一首首慷慨激昂的军旅歌曲唱下来,演唱会现场成了一场军营大联欢,台上台下,所有人都跟着她一起放声歌唱。谭晶唱歌的那天虽然没有那么多‘道具’,但是有4000多名战士为她鼓掌、喝彩,那是谭晶最幸福的时候。
熟悉谭晶的人都知道,别看她在舞台上英姿飒爽,生活中的她是个极具感性的女子。有一次,媒体记者为她做了一次专题采访,当她讲完一段话,记者们鼓掌的时候,谭晶竟哭了。而她的朋友们都对她的真诚和善良印象颇深,虽然身在是非不断的娱乐圈,但谭晶却不是一副功成名就后漫不经心的作派。无论朋友们对她说什么,她都瞪着美丽的大眼睛看着对方,眼神里传达出一种信任。她给朋友发短信,每次都写很多,全是祝福问候的话语……
谭晶不但有着出色的专业素质、敬业的工作态度,还有着充满友爱、懂得关爱的社会责任心。
她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一次,谭晶偶然得知家乡山西新绛县为筹建“春蕾小学”资金犯愁,她就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在当地举办了一场义演。义演现场,她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人们纷纷含泪捐款。
义演的第二天,谭晶就带着20万元善款来到家乡,为“春蕾小学”奠基。在参加完奠基仪式之后,谭晶偶尔得知在旧窑洞里上学的孩子们从没上过音乐课,心里突然特别难受,就走上讲台,拿起教鞭,给孩子们上了一堂音乐课。刚刚下课,乡亲们就拿来了一袋袋的柿子、绿豆等土特产送给她,那些东西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谭晶感动得直流泪。谭晶感慨地说:“我原来一直是泡在糖水里长大的,现在我想应该利用自己的舞台为他们做点什么。因为在我们周围,有太多这样的个体需要帮助,我做不了什么,但只要有这个平台、这个空间,我还是会去做,并且一直坚持下去。”也正是从那时起,谭晶要把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生命和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去完成。现在的她是“春蕾计划”的形象大使,江西的青少年救助基金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她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重点工程工地,为建设者送上美好的祝愿。
一些媒体把谭晶评选为2006年“中国百佳魅力女性”之一。“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这样认可我,但我觉得一个女性要想更有魅力,就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把自己最真实的状态表达出来,能带给别人很愉悦的享受,”谭晶如是说。
“东方莎拉・布莱曼”唱响金色大厅
2006年6月,师从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谭晶从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个通俗唱法的硕士学位获得者。
在国内歌坛,谭晶一直以她的“跨界”风格而著称。谭晶的演唱风格被业界称为“大通俗”,即融民族底蕴、美声技巧和通俗灵性为一体,不少音乐人形象地把谭晶称做“东方莎拉・布莱曼”。
“把流行音乐高雅化,把严肃音乐时尚化”,谭晶认为跨界唱法正是自己希望探索的道路,无论哪种音乐形式,目的都是要传递内心的一种真实情感。音乐是全世界最流行的语言,谭晶曾想,有一天能有机会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的音乐和文化,她果真实现了。
2006年是中国和奥地利建交35周年,又是奥地利的“中国年”。作为中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谭晶受邀代表中国在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谭晶成了中国第一个在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的通俗唱法歌唱家。
2006年9月12日,穿着名模兼设计师马艳丽专门为她设计的演出服――中国红、中国结、金色丝线绣花,裹挟着浓郁的东方气韵,谭晶终于站在了金色大厅的舞台中央。
一进场,谭晶有些发怵,但看到台下观众热情而真诚的眼神,她镇定了心情,并用德语向观众问好。
掌声之后,是等待的寂静。这一刻,谭晶是全场的焦点。略略调整呼吸后,她朝指挥点了点头。音乐响起,绝美的东方歌声开始在金色大厅里回荡。谭晶演唱完,台下包括奥地利总理夫人、外交部长等贵宾均一起起身鼓掌,掌声经久不息。演唱会获得空前成功!谭晶捧着满怀的鲜花走下了舞台。在人群的簇拥之下,谭晶前往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参加庆功宴。突然,她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个巨大的蛋糕和一只巨大的玩偶狗熊出现在她面前,蛋糕上写着大大的几个字“谭晶生日快乐”。
原来,9月11日是谭晶的29岁生日,因为第二天就要举办音乐会,为了保护嗓子,不能喊、玩、闹,大使馆的中国亲人们就悄悄地把她的生日挪了一天,等到演唱会结束后再为她庆祝。
关键词: 美育 声乐教学 审美教育 专业知识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能力和个性发展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最终表现为人的修养、品格、情感。“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逐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并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审美过程,同时积累审美经验,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知美、懂美并能创造美的境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声乐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多以单对一的形式进行,一个教师每次对一位学生上课,但它同样具备了现代教学原理中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个性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声乐课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成就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它需要在讲授过程中,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体现出对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培养。那么声乐课教学中美育将如何渗透呢?笔者的体会是:根据声乐教学的自身规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予以体现。
一 审美中的专业知识教学
概括地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就无法进行各种音乐作品的演唱活动,就无法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具有的各种情感,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声乐课堂上,要切实培养学生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也应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着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训练上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上。这就是说,把每个知识概念和技能要点,都与它的表现意义结合起来,以内涵吸引学生对美的体验的追求,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声乐课堂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量力性
量力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生理条件来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声乐学习中,无论哪种技巧的训练,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不切实际的过急过高的要求,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形成难以更改的弊病,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乐趣和信心。可以想象,让一个初入门的学生超出其能力范围去唱难度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拼命喊叫外,别无他法。如果不能驾驭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体验歌曲的美感,只能让学生越发感到学习声乐的艰难。而一首力所能及的歌曲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把初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歌曲练唱中,将课堂所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转换为实际演唱能力,就会取得练声和练唱溶为一体的效果。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就能点燃自己表现美的愿望,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发现:原来自己有能力学好声乐这门课。这种“顿悟”让学生信心大增,在此基础上,及时加大练习的难度,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一定要“量”学生的“力”而行。
2 形象性
形象性是声乐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由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声乐教学应以美为本,尤其在进行基础的发声训练时,要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声乐的美好。教师应尝试着用小型的声乐作品或歌曲中某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利用音乐自身的内容、旋律、节奏和情感,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形成良性呼吸循环,从而使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协调合作,解放学生的嗓音,最大程度地简化发声技术的难点。在给初入门的学生上课时,我常把由著名音乐家黄自创作的《花非花》作为练声曲。练习时从1=D开始,以半音向上移至1=E或1=F,然后又以半音回到1=D。这首歌短小而精美,采用四句体乐段结构,在词曲结合中依字行腔,使歌曲犹如吟诵一般,给人无限的柔美感。《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是许多学生既喜爱又想唱的,利用学生的这种歌唱热情,我常把第三部分的结尾乐段作为拓展音域的练声曲,让学生在“啊”的练声中,就有了“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音乐形象。由此看来,把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放在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的音乐意境和艺术形象中,比离开音乐形象的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 愉悦性
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无论是音乐技能的掌握,还是音乐知识的了解,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精神,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真切体会音乐的美,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快乐。在声乐教学中,也只有在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学生才易于形成兴奋点,各发音器官才会处于开放状态,自然放松,才能为“声乐学习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课堂上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彼此沟通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审美情境。同时教师的审美形态(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会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美的熏陶。
二 审美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素质是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强项,而其他方面则相对薄弱,表现为个性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淡薄,个人的自理能力和团队精神较弱。声乐教学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独特的、陶冶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显得尤其重要。
声乐教材的选择以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不仅要体现作品的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还要充分注意到教学内容的艺术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接受性,力求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可把教学曲目分为四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选择。
第一类:思想性、哲理性较强,反映严肃历史题材的作品。例如《铁蹄下的歌女》、《黄河大合唱》、《长城谣》、《延安颂》、《松花江上》、《故乡》以及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等。这类作品是一组组历史的珍贵画卷,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通过演唱这类作品,使学生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中外皆然,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等作品,以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感染学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往往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斯美塔那、“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 威尔第,他们的精神世界及他们的作品都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引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其中,感受其中巨大的精神魅力。
第二类:根据民族素材创作的现代歌曲,具有号召力、时代感强的特点。如《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妈妈教我一支歌》、《长江之歌》、《把一切献给党》、《中国大舞台》、《当兵的人》等等。这类作品主题明确,歌词纯朴,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通过演唱这类歌曲,让学生懂得祖国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分量,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学习;懂得祖国就是母亲,任凭风云变幻,都一往情深地爱着她。正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唱的那样:“尽管你还清贫,我总觉得生活是那么甜蜜;尽管你还有忧虑,我总坚信未来是多么美丽……啊,亲爱的祖国,我的心紧紧贴在你的怀抱里。”这类歌曲能让学生的心永远与祖国一同跳跃,感受深沉的爱国之情的美。
第三类: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口头传唱、广泛流传、集体艺术加工和反复的实践锤炼而形成的民歌。如《嘎俄丽泰》、《四季歌》、《嘎达梅林》、《玛依拉》、《茉莉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歌》、《看灯》、《赶牲灵》、《信天游》、《阿里山的姑娘》等等。这类作品语言淳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的是热烈奔放,表现劳动场面的劳动号子;有的是抒发感情、传递情意、休闲逗乐的山歌;有的是流传于都市中表现爱情、婚姻和风土人情的民间小调;也有的是专业作曲家采用民族调式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而改编的新民歌。通过演唱这类作品,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生活环境,熟悉各地域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在体会“伟大民族”“文明历史”“灿烂文化”的同时,唤起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多么的温暖和幸福。
第四类:情感性强,旋律优美动听,结构规整严格,标准典型的作品。如《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长江头》、《岩口滴水》、《拉骆驼的黑小伙》、《那就是我》、《高天上流云》、《歌声与微笑》以及许多优秀的外国艺术歌曲,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摇篮曲》、《致音乐》、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格里格的《我爱你》、俄罗斯歌曲《山楂树》、《红梅花儿开》等等。这类作品浸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满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通过演唱这类歌曲,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就像《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所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种对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歌唱,融合着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对理想的追求,可以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学生的心灵中巩固下来,就会在多种不同的情景中显示出一种情感的内驱力,就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美。
在强调教材选择重要的同时,选择形式多样的声乐演唱形式,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上的陶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除独唱以外,小型的齐唱、重唱,以及由简到繁的多声部合唱都是很好的表演形式。通过演唱,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视唱能力,和声与复调感觉,另一方面在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协调的团队精神,从而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 审美中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表现艺术,它的抽象性直接导致其表现内涵的丰富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音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还有赖于参与者的表现。可以说,声乐演唱是对音乐理解、声音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微妙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它虽以技能表现为主要特征,但透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了演唱者的素质,它是“二度创作”,即音乐审美过程中创造力的表现。
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音乐审美创造力是主要目标,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也就失去了音乐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声乐基本技能、技巧的运用,还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即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融合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的理解力和艺术表现力,使学生能够在宏观上把握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艺术内涵,达到提高演唱的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在审美中的能力和个性发展问题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与学
音乐审美观的高尚健康或庸俗低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起初声乐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随着教学与创造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作为参与创造的主体地位显得更加突出。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能否保持同一步伐,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对学生不再只是开发智力、传授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把握创造过程中审美的主流方向,让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独特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健康、纯正、明朗、自然的高尚审美过程中自由发展。作为学生,既要保持参与创造的主体地位,又要克服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师生共同的创造中,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调节、培养和塑造,建立自己的演唱风格和个性。
2 技与艺
正确处理好技与艺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技指歌唱发声的技术,艺则代表歌唱时情感的表达,二者构成歌唱的整体,不可分割。声乐学习应避免出现重技轻艺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演唱不仅需要有深度的技巧,更需要有独到的理解和一颗充满感情的心灵。每一首声乐作品“在各个时代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水平和艺术思想水平,是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一种标志”。① 歌唱者首先是自己对作品的创造性的理解与感受,然后运用自己所学的技能、技巧将所体验到的音乐形象,以旋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演唱,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思想和风格,表现时代的风格,表现该民族的文化风格。演唱《黄河怨》就必须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了解《黄河大合唱》、了解中华民族一段生死存亡的历史,然后通过“我”一个沦陷区被侮辱的妇女对日寇在华所犯下的罪恶进行控诉,来表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反抗精神。
3 个性
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嗓音条件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演唱个性和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演唱者对歌曲演唱的处理,有柔婉深情的,有刚健豪放的,有纤细优美的,有绚丽舒畅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演唱特点和演唱风格。②同是一曲《我爱你,中国》,有的人会唱得热情奔放,有的人可能唱得深情含蓄;同是唱《游击队歌》,有人把它表现为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战斗情景,有人则表现为游击队行军高歌的场面。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特别是在选择曲目时,尽量选择与学生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歌曲,这样能使他很快进入“角色”,创造性地发挥他的演唱才能,使作品的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动情的演唱得以清晰的再现。一曲充满哀怨悲愤的《黄河怨》能给一个刚健豪放之人以肝胆皆裂的痛楚, 而一首壮丽而宽广的《沁园春·雪》能让一个柔弱女子感受到一代伟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胸怀。只有尊重作品,才能使自己的审美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声乐课应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一首好的作品总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或寄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出美的种子。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注释:
①《艺术歌曲的发展问题》 叶林 著 《人民音乐》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