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第1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识字,这也是最基本的,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只有认识字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等。那么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树民《汉字特殊功能与教学创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3]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4]刘丽霞.让小学生识字充满情趣[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2005(04).

[5]杨自敏.低段识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5(12).

[6]童伟勤,秦小华.新教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2):28-29.

[7]谢广田.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09).

[8]苏志霞.趣味识字教学举隅[J].教学与管理,2005(03):52-53.

[9]禄冬梅.字,人生殿堂的第一张入场券[J].甘肃教育,2006(01):34.

[10]郭根福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教学改革[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0(07)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于魁荣.写字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科教育理论研究[J].2002年第02期

[3]路克修等.现代小学识字写字教学[M].语文出版社.2002-04-01

[4]戴汝潜,赫家杰.识字教学改革一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5]张辉.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6]黄嘉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09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黄小梅.对识字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09,(06).

[2]何凤娟.创新识字教学四法[J].西江教育论丛,2007,(02).

[3]张永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5).

[4]张茜.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语文天地,2009,(01).

[5]魏长青.新课改背景下的识字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3).

[6]苏金禄.识字教学的新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9,(03).

[7]吴耀堂.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科学教育,2009,(01).

[8]林冬梅.识字教学,应回归生活本源——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10).

第2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

“古诗消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新学年开始,上海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的全部8首古诗,这一教材改革引发了一片争议。

9月9日,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去掉的现象,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很不赞成”。他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

9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要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念,从2015年9月起,由她主编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将增10余篇古诗词,她认为,要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让孩子感受音韵之美。

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番沉重。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消失”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众多网友通过《人民日报》微信平台纷纷留言。有识之士提出,在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给李白、杜甫们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缘被中华文明的薪火淬过。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一根颇为敏感的“神经”,一直为全社会关注。不论哪个时代,对教材的“变脸”或是增删,这个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级”的难题,永远不会有止息的时刻。这些年,关于教材的任何修订,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次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古诗消失”,让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再次浮出了水面: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传承?对待经典诗文,我们应以什么方式让其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让语文教育界看到了重拾汉字尊严的希望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台由央视打造的青少年竞赛节目自播出以来反响强烈,收视率达到该台同时段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

这档以“汉字”为主角的节目何以引发如此效应?关键在于很多似乎惯学的汉字竟让人们连连出错,人们骇然发现,自己似乎远离了传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让语文界看到了重拾汉字尊严的希望。

如何规范汉字书写,如何珍爱、珍惜本民族传统文化,已是全民热议的话题。

专门从事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冯志伟提出,“我国基础教育应加强写字课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历程,使其对字、对写字产生兴趣,甚至把能不能写字、能不能写好写对字作为教育考试的一部分;还应在公务员考试、职称考试等社会各种考试招聘中予以体现,以补救由拼音造成的一些后果,缓解汉字‘失写症’这样的现代文明病”。

要重视激活汉语言文字的活力,重树汉语言文字的权威,重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是非有公论 得失寸心知》一文中认为,是忽视基础,即在基础教育中忽视打好基础的问题。他指出,当下的示范课、比赛课,绝大多数都是中、高年级的。仿佛低段教学太浅显,显示不出教师的水平,这是十分错误的看法。他认为,学龄儿童和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写字方面,要养成正确写字姿势的习惯,注意把字写端正、整洁的习惯,勤于每天练字、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及爱惜笔墨纸张的习惯。

为了切实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撰文提出改进教学的十点建议,倡导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一方面要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全面夯实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积极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要让汉字重新回归中国年轻一代的手中、心中,必须逆流而上。有论者表示,应当对教、学两方面都作出详尽的规定,比如,教语文课的教师必须板书而不是依赖PPT,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书法、成语和单字,对课时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订立学习标准,才能让大家重新亲近汉字。

有识之士指出,语文教师要将写字教学作为课程来对待,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切实重视和改进写字教学,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书写水平。

教学观摩“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

并驾齐驱,激活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分为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五个板块。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共举办了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基本上关注的是阅读教学。有识之士认为,如果长期偏重阅读教学研究,势必会弱化语文教学其他领域的研究。

为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视野,实现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的全领域覆盖,促进语文课程均衡协调发展,全国“小语会”改变教学观摩活动单一以阅读为主的模式,调整为“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从2014年起,“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更名为“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这将对未来语文教学形成“阅读”和“表达”都要抓、都要硬的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表达课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有人说,表达课(作文、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它像是一根啃过的肉骨头,丢了舍不得,说爱有多难。长期以来,一线教师殚精竭虑,然而收效甚微,表达课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率的瓶颈。

“首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表达”系列课将成为新的关注点和研究热点,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公开课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激活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转型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呈现方式灵活多样,研究视角不断拓展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将呈现多方面的新变化。“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将加速课堂改革转型。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越界”,但它又是一种回归,即教学应“以生为本”“以学为重”,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为基点的理念。

“翻转”,在一些名校名师的课堂上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语文课程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传统课堂的“翻转”,那么,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尝试“翻转”呢?周先生提出可从七个方面去尝试。①在课堂理念上,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翻转。②在角色定位上,由教师主宰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翻转。③在教学预设上,由指令性的刚性预设向生成性的弹性预设翻转。④在教学程序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翻转。⑤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单边讲析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的翻转。⑥在学习心态上,由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的翻转。⑦在能力培养上,由单一的书面习题向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翻转。

“翻转课堂”的探索实践,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转型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在课堂理念上、角色定位上、教学程序上、学习心态上、能力培养上,为我们提供了语文课堂成功“翻转”的案例。

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讨论持续升温,

各抒己见的言说引发人们深度思考

阅读教学是“指向写作”还是“指向阅读”的讨论日趋深入。

管建刚老师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在小语界引起强烈的反应与争辩。

有人点赞,管建刚的阅读教学主张,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希望与未来。有人认为,过去的阅读课垂死,新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凤凰涅、浴火重生。以写作本位进行阅读教学是对当前阅读现状的“拨乱反正”,回归了语文学科的本位,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有人认为,“指向写作”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样式,是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又一种探索……“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赢得了不少的追随者。

有人质疑,“指向写作”是否“剑走偏锋”,阅读教学绝不能主张“指向写作”,阅读不是为了写作,阅读比写作更常用更有用,不能以写作能力否定阅读能力。有人认为,“指向写作”存在“弱化内容理解,忽视人文熏陶”的危险。还有人提出,“指向写作”不是革命是改良,是传统意义上读写结合的名人走秀……对“指向写作”阅读教学主张的质疑,正在风口浪尖上。

有人释疑,针对“指向写作”种种质疑的声音,徐国荣在《指向写作:阅读教学的一种样式》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现行教材体系下,只是一种新的主张,是一种阅读教学课程改革的新样式,它与传统的重内容理解的阅读教学的主张、样式不是敌对的双方,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的。“指向写作”不会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它们的结合让阅读教学更加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成为可能。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呼唤语文教学向“读写结合”传统回归。笔者认为,深入开展“读写结合”研究与实践探索,追寻“读写结合”的理想境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仍将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语文斗士”编写的语文书与现行

教材的PK能否胜出,人们拭目以待

近年来,“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收获》杂志副编审、文学博士、作家叶开,2011年曾因出版作品《对抗语文》,将公众对语文教育长期积累的负面印象激发出来,引发大众热议。2014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语文教育,他所编写的“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一套系列丛书。按叶开的编写计划,这套丛书一共18册,目前面世的是小说册和综合册。

笔者翻开这两册书看到,书中选入、巴金、丰子恺、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作精练的点评,文后还特别设有“思考”和“延展阅读”等板块供小读者深入解读。通过阅读大师杰出的作品,让小读者享有语文课本不曾带来的阅读乐趣。

叶开曾多次批评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五宗罪”,那么他选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能不能破解语文教学“五宗罪”,与现行语文教材PK是否能胜出,老师们不愿做裁判。但有人认为,该书所选文章有品位、有情趣,可读性强,在浮躁的功利语文时代,对于重建人格、重扬精神、开阔视野、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灵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还有人认为,能否称得上“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衡量的标准应该定位在:它是否凸显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否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应该是我们要分析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语文教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更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范本。有识之士对语文教材编撰策略和技术的提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有学者提出,要保护、鼓励编写理论独特、体例不同、风格不同的教材;保护特色,保护创造,保护火花,给个性化教材“试试看”的机会;通过努力,树立起多元、开放的教材理论格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十条建议,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材观”,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正在面临修订或重编。笔者期盼更多的作家、学者、名师加入自编教材的行列,编写出“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把人们从现行语文的无感和疲惫中解放出来,重新领略汉语言之大美。

如何审慎对待当前频繁出现的教学新概念,

研究者提出既不求全责备,也不盲目追“新”

现今,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其范围日益广泛,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不断拓展,催生了很多的教学新概念,推进了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当一些“走红”的教学概念大范围探索和推开时,由于某些教学新概念自身的不完善,加之人们对其误读或过度解读,出现了“实施异化”的现象,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持续关注,专家、学者对一些概念的提法,概念内涵理解及当前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1.慎言“愉快教学”,莫让“愉快教学”庸俗化

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语文教师艰苦探索,找寻实施“愉快教学”的途径,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把死板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由“苦学”变“乐学”。但在实践操作中,“愉快教学”也被有些教师扭曲,染上了庸俗化的色彩。一些赛课活动华而不实,为“出新”而搭花架,为“惹眼”而弄包装,为“新潮”而滥用多媒体,为“取笑”而插科打诨,致使“愉快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坑。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永康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他认为,学海无涯,既需要“乐作舟”,但又不能排斥“苦作舟”。他指出,提倡“愉快教学”,并不要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热热闹闹、唱唱跳跳、说说笑笑。过度地张扬愉悦,不适当地利用学生好玩、好奇的天性,会使学习成为“麦当劳”式的快餐。而在“麦当劳”式快餐中吸取营养的学生在学习中显得浮躁不专。他忠告,切忌将“愉快教学”引入形式主义的泥坑。

笔者认为,“愉快教学”倘若离开了语文知识的积淀,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离开了语文独特的审美,再花哨再热闹再活跃再有趣的课堂,也称不上是真正的语文课。

2.慎言“语文味”,莫让“语文味”神秘化

“语文味”从2001年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仅在互联网上以及在语文教师口头上广泛流传,而且逐渐渗透到实践中并不断蔓延,俨然成了课堂评价的惯用语。

任何一种理论的建树都是有心者的不懈探索,然而“语文味”背后的一些思考一直萦绕人们的心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针对当前有一定市场的“语文味”展开了讨论。这或许就是因“语文味”自身的种种矛盾冲突而引发的。

有论者分析认为,“语文味”本来是一个相对于“泛语文化”提出来的新概念。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准确的定位,它是为着当前教学的纠偏而临时存在的一种教育行为,当作某种教育理论范式来确定,甚至还人为地把“语文味”神秘化,有人直言应该将其请下神坛。

还有论者指出,“语文味”是个“伪命题”。分析者认为,数学课没有呼唤教出“数学味”,化学课没有呼唤教出“化学味”,却要求语文教师上出带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来。业内人士分析,促成“语文味”诞生的直接原因是许多语文课已经不是本质上的语文课了,要改进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摒弃积弊,努力回到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真语文课堂。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语文味”的内涵不断从表层到深层展开研究,在评论中,人们对“语文味”的本质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3.慎言“有效教学”,莫让“有效教学”泛化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在语文界被频繁地使用。围绕它的理论探讨甚至争鸣一直在持续。刘万海在《辽宁教育》撰文提出,要审慎对待“有效教学”的热潮与争议。文章认为,“有效教学”的提法存在模糊甚至悖谬之处:一是对“教学”本质的遗忘。二是“有效教学”判定标准的“高不成、低不就”。三是“有效教学”的提法易误导人们将注意力过多转向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从而加剧教与学的关系失衡。

如何看待热潮之下“有效教学”的实践,有学者提出,需要多些审慎,多些“冷思考”。通过反思,查找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中可能潜藏的问题,探求属于师生自己的教与学的“优质”品质。提倡“高效教学”或“优质教学”,有识之士认为或许要比“有效教学”更清楚。

4.慎言“教言语形式”,莫让“教言语形式”窄化

随着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颁布实施,“语用”成为阅读教学的“霸主”。在“语用”背景下,阅读教学领域比较流行“教言语形式”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热衷于践行这类阅读课型,并在各类公开课中诞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教言语形式”的典型课例,颇有视“教言语形式”为阅读教学最高水准之势。

西南大学文学院魏小娜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撰文提出,慎言“教言语形式”,全面观照阅读素养,促进阅读教学有序发展。文章认为,虽然“教言语形式”极大促进了语文学科的理论自觉,但是并不能把“教言语形式”等同于“阅读教学”,甚至把“教言语形式”当作唯一的、高品位的阅读教学的形态。

这是因为,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培养阅读素养。阅读课上只理解文本内容而没有培养阅读能力,固然不合适;但是阅读课只研究“怎么说”的言语形式,也未必最恰当。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文本内容的教学来展开。文章认为,关于“教言语形式”的片面认识,实质上反映当前阅读教学本质的迷失。

本年度语文教学研究对一些教学新概念的内涵界定与本质探讨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理论审视和查找既有研究中可能潜藏的问题,是为实践校正航向。笔者认为,对于经过科学论证、实践检验的教学新概念,要准确领略其内涵,并正确实施。对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新概念,要慎思之,明辨之,切忌盲目追“新”,在纷纷扰扰的新概念冲击中坚守语文教育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陈鹏.汉字回归[J].t望,2014(5).

[2] 魏小娜.慎言“教言语形式”,全面观照阅读素养[J].语文建设,2013(7).

[3] 刘万海.审慎对待“有效教学”的热潮与争议[J]. 辽宁教育,2012(4).

[4] 周一贯.“翻转课堂”:越界与回归带来的教学挑战[J]. 语文教学通讯,2014(6).

第3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践活动 课堂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等本体特征,更是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对新一代应有素养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解决存在问题、体悟客体语言艺术、实践客体运行思路,从而提高整体素养。综上所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

一、提出让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代替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1.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性质,每个人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都会对文章有一定的品评,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要是涉及到问题就会让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在学校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每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活动项目,从而品评成果。

2.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以前老师或学生是靠自己设计问题,用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这一目标时,从中得到的体会是仅有个别的几个同学参与,学习的面积都很狭小,学生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学习的能力也自然不会得到提高,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却很低。这是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假如让课堂的主要形式变为语文活动,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而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语文活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3.天真活泼是学生们的天性,孩子们也喜欢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们普遍不喜欢以往的教学模式,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主要是理性的剖析文章,解读文章,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活动是和这大不相同的,我认为学生们一定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如果参与了这样的活动,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有所提高。老师设计语文活动时要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灵活机动得多,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同时学生们也会参与设计,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

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朗读、故事比赛、导游、演讲、表演课本剧、游戏、名人访谈,习作品评、书法品评等许多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用过这种教学方法,但都是短时间的几分钟或者偶尔用一回这个方法,而现在我们整个语文课堂都贯穿着这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在实际教学中,第一节课我们要用写悼词纪念为语文活动的开始,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人向告别,之后我们再由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文章,这时就不需要老师讲解太多,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情。而且学生还能够说出这篇文章作者哪里写得好,这是因为学生们有心理上的体会。大家一直在说优秀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的这种设计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舞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可以想象,这样的方式不管是从认字、书写、写作方面还是从读文言文方面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怎样更好的开展语文活动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曾经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办法是让孩子布置教室,之后让他们在精心布置的教室里找自己喜欢的文字,全班同学找到了几百个字,除去以前学过认识的字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很多是陌生的字,这时我利用画水果等方法,帮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或者是让他们根据字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让他们猜是什么字,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而且还会组词。

在上《雨铃铛》这一课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朗诵的有动作,有感情,而且记得还非常牢固。诗歌所体现的意境已经全部展现出来,也用不着老师过多的去分析讲解,在结尾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们再续写诗歌,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同样写的很好,同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方法不仅应用在诗歌、识字等简单内容教学方面,而且还可以运用到阅读、习作等方面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草原》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导游,虽然时间紧,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同学们却找到了草原的很多特点,而且好多同学在写文章时不自觉的就利用上了这些特点。甚至有的学生能写出导游诗,这是给学生最大的收益了。

语文教学活动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确实有文章分析不透,蜻蜓点水点物,但同时值得我们一提的是以前我们把文章分析的很透,学生依然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用,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把过去的指导方法彻底的放下,让学生的思维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语文教学活动彻底成为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成为扩展知识范畴的工具。

第4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一、“自编儿歌”,巧记拼音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象思维占据主导,教学方式因此也要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游戏中,既动手也动脑,从而逐步迈进智慧的大门,学到真本领。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拼音教学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不容小觑。在我们大人看来十分容易的拼音字母,对于小学生却容易混淆。如果死记硬背,应该说只能短时间记忆,但时间一长还是会忘,总体效果差强人意。而我将自编儿歌放入到拼音教学后,效果是惊人的。

在拼音教学时,我自编了儿歌,帮助小学生巧记字母,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关于发音的儿歌,重在朗朗上口且发音正确,如张大嘴巴a、a、a,公鸡打鸣o、o、o,马蹄跑起来d、d、d,一个门洞n、n、n,爱织毛衣zh、zh、zh,红日红日r、r、r,小蚕吐丝s、s、s……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会把bpd、mn、yw、pq等写错弄混,针对这个问题,我又给他们强化了记忆字形儿歌,如b和d头在下,先向右,再向左;p和q头在上,先向右,再向左;m是双门,n是单门……教学中,我还会适时加入一些肢体动作来配合儿歌,让学生边读边比划,加强记忆。我们自创的《字母操》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学习拼音的秘密武器,在动感的节奏上,所有学生一起跟随节拍写出字母,同时发音做动作,轻而易举的就闯过了拼音关卡。

前苏联教育家列昂捷夫说过,游戏是表现儿童智力的最自然、最本真的方式。成功的游戏教学,会让学生尽快入门并爱上语文学习,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石。

二、“爬山比赛”,高效识字

根据《最新小学语文纲要》,低年级识字教学被推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学生至少要掌握个字。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且浩大。“教师吃力,学生辛苦”的识字教学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学方式的改变。为此,我设置了登山、猜一猜、连一连等游戏,从根本上改变识字教学枯燥、繁重的现状,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还能学以致用,充分感受到识字学习的趣味性和必要性。

在《雨点》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从谜语游戏开始,“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这是什么呢?大家回答“雨”。我们一起聆听这首诗歌的朗诵,感受着小雨点的活泼、可爱。之后,我们一起学习了本课5个一类字――雨、点、里、在、江,8个二类字――池塘、睡觉、散步、海洋,并积累相应的词语。为了激励学生快速且准确的掌握这些字词,我们进行了登山比赛。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不同部位分布着不同的字、词,代表着登山的段位。如雨、点、里处在底部位置,标号为1,;池塘、睡觉处在最高位置,标号为10。在识字口诀的帮助下,学生们自主记忆,并与同桌结成好伙伴互相帮助记忆。十分钟过后,学生们开始了识字挑战之旅――勇攀高峰游戏。结果,第三组小伙伴二人配合默契,攀上了高峰,获得热烈的掌声。

不要让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磨灭,而是要为学生尽可能的打造生动而新颖的识字情境,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三、“角色扮演”,探究文本

低年级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很难准确理解,如果一味地灌输,只能适得其反。巧用角色扮演游戏,就可以让这问题迎刃而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角色扮演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方式。学生有了角色意识,就能换位思考,更加深入文本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体会作者的观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诠释人物形象。

在《小动物过冬》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一起诵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明白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如何准备过冬。之后,我们一起进行了角色扮演游戏,秋风刮起来,天气越来越凉了。“小燕子”感到很冷,虫子也没有了,所以决定要飞到南方去,“那里很暖和,还有很多虫子。”“小青蛙”却说,我就在这里过冬,吃饱了,钻到泥土里,睡上一大觉。而“小蜜蜂”说,我采了好多蜜,藏在巢里,可以吃上一个冬天。画外音响起:第二年春天,出暖花开,三个小伙伴又聚到了一起,“小燕子”飞回来了,“小青蛙”从洞里爬出来了,“小蜜蜂”也飞出了蜂巢,开始采集蜂蜜。学生们的表演非常形象,游戏延伸合情合理。学生们既掌握了动物过冬的知识,也体会到伙伴的重要性,一举多得。

第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第一,着重渗透自主意识,跳出模式谈习得

自主预习、自主探索、自主交流、自主拓展、自主总结是“自主习得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但这五个环节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呈现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民主,给孩子以充分的尊重,希望把更大的空间以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但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经验又有着种种局限。我反复地思考:学习目标要不要出示?怎样出示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接受?怎样引导孩子提出自主探索的问题?自主交流会不会因为过多的讲述而冲淡了朗读的痕迹?五个板块是否也要在每节课上一一呈现呢?在一次次地实践、反思后,我豁然开朗,自主习得教学模式构建的是以尊重为核心的课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内化知识、形成能力,实现自主发展,那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也就是说,“自主习得”有模式可循但绝不能模式化。据此,我确立了“读读写写、书声琅琅”的简约教学思想,把“自主探索”“自主交流”以及“自主总结”的环节通过“我来探究”“我来谈一谈”以及“我来总结”这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第一人称的呈现方式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习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将各种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也使孩子们深深地沉醉在了自我发现、自我表达的快乐之中。

第二,有效落实朗读教学,书声琅琅促感悟

“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大法”。于永正老师也曾经把语文教学的任务归结为“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这9个字。不管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朗读”都是语文课堂上的主旋律,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这表现得更加突出。不同的是,我们的自主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的进步与发展。

1.抓住课文空白处进行说话训练,以说助读、以说促读

在低年级的阅读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处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又实现了对语言的积累,同时也能够在深化文本理解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北风向谁吹一吹, 谁怎么样了 ”来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北风向青蛙吹一吹,青蛙冬眠了”“北风向玻璃窗吹一吹,玻璃窗上开花了”……经过这样的说话练习,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北风的威力,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北风的“得意”,因而读出北风的情绪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2.巧妙利用老师评价语、过渡语,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与感悟

在师生双方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输入是触发听话人反应的具体话语刺激。输入的强度越大,儿童的理解发展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富有情境性、启发性,更应该成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催化剂。

例如,在教学《怀素写字》一课时,我抓住“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这句话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的孩子读时突出了“写穿”这个词,我相机评价说:“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怀素多么刻苦啊!”还有的孩子突出了“竟”这个字,我又有了这样的评价语:“一个‘竟’字我听出了你的惊讶之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指向文本的评价,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更加深入,教师也更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多元探索课文的积极性。在老师的评价与期待中,学生能够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并且领会到老师的指导方向,从而使朗读更加到位,领悟更加深刻。

第三,巧妙把握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助思考

以前总认为一年级的语文课要热闹,要有趣味,所以我总是想方设法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表演手段,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自主习得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后,我开始思考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智慧含量的课堂,学生在远离表面的热闹与浮华背后还能够得到些什么。因此在课堂上,我开始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通过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实现课堂上的“凝滞感”。在这里,教师的提问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举起的手臂如丛林般密集。糟糕,这样的问题没有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以后,开始没有人举手,大家在沉默中思索,过一会儿,有个别智慧的小手举起来,这才是该提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课堂。例如,《怀素写字》一课,我从文章的结尾入手,引导学生提出了“怀素是怎样成为有名的书法家的”这个问题,由此引入怀素的认真、坚持这两个方面的学习特点,带动了课文第2、3小节的品读。再如,《北风和小鱼》一课,北风的“得意”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这两次“得意”背后所隐藏的含义是不同的。以“得意”这个词为抓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着重探讨第二个“得意”背后所蕴含的“无知”,从而带动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寓意。像这样难度适中的问题,才会让学生感到有刺激力,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与认知内驱力,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参与,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四,注重学法总结,智慧技能巧发展

学生最终能否实现自主习得,关键在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否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评价学生学习方法习得的状态,发展学生的“智慧技能”。

第6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学生识字始终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家长、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从一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老师在开学后总是把所有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从“一、二、三”开始教。这样做符合实际情况吗?是高效的吗?究竟什么该教,什么不用教?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调查。

为了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识字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识字教学工作,开展了此次“红山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识字情况调查”。

二、调查方式

此次的调查对象为本校2010届一年级全体新生,共108人。调查时间为开学后的第二周(此时学生还未开始小学阶段识字学习)。调查内容采用国家语委会颁布的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字表。

调查方式采用了请家长协助的方式。调查检测前,为了避免家长因为功利心理,造成数据失实,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告家长书》,详细解释调查目的,并向家长承诺,调查数据不作为学生成绩,不排名次,不在班级公布,希望家长配合,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测试利用休息日,请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认识字检测,家长依次指出检测表上汉字,孩子读出所知汉字的读音,读对即被确定为认识该汉字。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字表的字数多的情况,可分时分段进行,最后统计出该生的识字总量。

三、数据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共计108人,无一人不识字。入学前识字总量为67716个,人均识字627个。其中,识字量最大的为3000个字,识字量最少的为7个字。识字量具体分布如下表:

统计分析:入学前识字量在1~500字的有57名学生,占总人数53%;识字量在501~1000字的有24名学生,占总人数22%;识字量在1001~1500字的有12名学生,占总人数11%;识字量在1501~2000字的有7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识字量在2001~2500字的有7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识字量在2501~3000字的有1名学生,占总人数的1%,

四、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已经百分之百识字,但在识字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在我们这样城郊结合部的学校,这种情况的出现很自然。为了进一步具体地了解学前儿童识字的方法、途径,我们又开展了一次跟踪调查。我们分别采用个案追踪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识字量在20个以下和1500个以上的孩子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孩子识字量在20个以下,识字量较少主要有两个因素:

1 没有条件识字:有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以识字7个的孩子为例,他父母早年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又生了重病,卧床不起,孩子由不识字的奶奶照顾,虽然孩子的智力完全正常,但家长完全不具备引导孩子识字的条件。

2 识字意识淡薄:一个家长这样说:“我一直以为,教孩子认字识字完全是小学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孩子识字。”调查发现孩子识字量少有不少是因为家长有能力引导孩子识字,但完全没有帮助孩子识字的意识,认为认字识字是学校老师该做的事情,家长根本不需要引导孩子识字。

(二)孩子识字量在1500个以上,主要是因为家长都很重视识字,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部分家长采用的识字方法主要有:

1 生活识字:接受调查的每个家长都提到了这种方法。“生活识字”是外出游玩、超市购物时,借助路牌、广告牌、超市商品、包装袋等帮助孩子识字。

2 阅读识字:家长购买一些儿童读物,每天读给孩子听,在反复朗读的同时帮助孩子识字,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就由孩子读给家长听。有的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一位爸爸已经开始跟一年级的儿子一起读《庄子》了。

3 字卡识字:借助识字卡片帮助孩子识字。

4 电视识字:收看电视节目时借助字幕引导孩子识字,同时鼓励孩子收看教育频道的识字节目,边看边学。

5 字典识字:部分家长已经教会孩子查字典,引导孩子用查字典的方式识字。

6 上课识字: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识字培训班。

这次测试的结果也让部分家长大吃一惊。有一名新生的家长是双职工,经常加班,根本没有时间教孩子识字,通过这次调查,父母意外发现孩子已经认识近500个汉字,一问才知道,就是因为孩子经常和奶奶看戏曲节目,通过字幕识字的。

这些识字方法,我们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都是有效的,是家长在实际生活中顺其自然地进行的。只要不是过分苛求孩子,应该说也都是科学的。

五、初步做法

对于此次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反思。看到学生已有识字量差距这么大,有的教师顿时觉得无所适从,这下课堂教学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学生在学前识字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源,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效率。

新生识字率悬殊给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

1 针对家庭困难没有识字条件的学生,我们发扬“刻苦奉献、团结实干”的红山精神,每天放学后低年级组老师轮流辅导这部分孩子识字,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水平,帮助他们缩小与其他同学在识字量方面的差距。

2 针对家长识字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及时与这部分家长一对一沟通,帮助家长明确识字的重要性。家长会上,我们邀请识字量大的孩子家长作经验介绍,向其他家长介绍好的识字方法。

3 对于识字量大的这部分学生,发挥好他们的带头作用,将他们合理地安排到各学习小组中,合作学习时让他们作为小老师,帮助其他孩子更好地识字,也激发他们自身的识字兴趣。

第7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 提高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应乐于学习、善于积累、勤于总结,不断拓展外延、丰富内涵,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赋予语文课堂新的活力。那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应该从哪些方面出发?

一、完善教学方式

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进步。首先,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既可以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也能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解决。其次,多让学生提提建议,指出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只有师生的思想理念达成一致了,再进行知识教学就会顺利多了。另外,要增加学生的回答次数,可以创设一些提问的机会给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实现双方的共赢,通过每天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考验学生,再层层深入进行教学,教师能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

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教师帮助学生语文学习的时候不能一味的从整体方而进行调整,而是要深入到学生的各自存在的问题上。很多教师在帮助学生解答问题时只注重从整体上讲述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原则,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教室应该跟每一位学生进行详细地交流,或者通过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可以经常性的提问,一方而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另一方而督促他们尽力学好语文知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需要多加培养,争取更上一层楼。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才能够自觉主动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甚至在课余时间还能够经常涉猎。纵观各个时期的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是最有趣的,也是最能触动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难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在上课一开始,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身边的所见所闻开场,也可以一组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或者一组图片等等,都可以将孩子们的眼神迅速凝聚,把他们带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一上课老师就很神秘的告诉学生们他们家的小鸡居然会画画而且不用画笔,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很想听老师讲下去。课堂上一个好的开端好比一场战役的突破口,有了好的开端教学就己经成功了一半。

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指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方法就必须进行改革,进入21世纪,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重中“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的观点。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首先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中会更注重学习态度习惯、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采用等级评价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树立进一步发展的信心;第三,等级评价改变了过去单一由教师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强化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意识,使学生从以往的横向比较转为纵向比较,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教学

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在教育中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保存和形成一定的新思维。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中无拘无束且主动积极地学习,大胆提出新假设和新幻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研究。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一个老师问学生,“同学们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这时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当老师又问到“同学们的爸爸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这时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声音明显小了很多,很多同学都在沉默。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效果明显要好很多,同时不仅能让学生学好这篇文章,同时还可以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

总之,语文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运用它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语文课应该是孩子们最容易掌握、最有亲切感的学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语文课堂是孩子们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课后反思,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交流。根据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庆波.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J]. 科技信息. 2011(01).

[2]宋丛云.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 网络财富. 2009(06).

第8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可以说,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我们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并不断去学习,可是,如今网络上报道了大学生竟然不会写“钥匙”的现象,令人瞠目结舌!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啦,我们教书匠们起早贪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讲授的语文,到头来竟然一无所获,这种“高耗低能”的尴尬局面,其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怎样的教育方式才符合时展的需要?我愚拙地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我们谁都知道,哲学上强调:外因是变化的根据,内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随着高考竞争严酷性的增加,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企业型管理指标的指定,不论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付出多大的努力,一旦在考试中,尤其是高考,如果不能取得令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满意的成绩,一切就是徒劳!因此,作为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才是比向学生单纯的讲授教材知识本身还要重要的任务。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就要通过平时的言传身教,竭尽全力地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得到转变,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到的知识,才能真正变为他们自己的学识。

2 教学过程中应渗透德育教育

平时我们总是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实际上,在平时,我们对学生的智,即学习方面关注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其他四个方面,因而,在每个班级中,学习在前几名的同学总是一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样子,尤其重点班的学生,班级的凝聚力明显低于其他普通班,甚至,连个别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显得不以为然,他们自以为是,因而,那些原本基础很好但因自以为是的学生在高考中往往栽跟头!有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出现了偏差,明辨是非的能力令人惊讶!2005年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在看《红河谷》这部影片时,其中两个镜头学生们的反映令我后怕,甚至愤怒!当看到机智勇敢的藏族小孩将敌军领到草原泥潭一个个陷进去时,他们没有笑,(为这个孩子的聪明和勇敢),而当看到敌人用炮弹轰炸攀岩而逃的高僧们,一个个掉进火海时,他们竟然一片欢呼!试想,这样的学生,将来不论他具备多高的才华,他们能爱国吗?能真正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吗?依我看,还不是马加爵之流!因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3 对教材的把握与拓展

教材,作为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媒介。不仅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对教材真正理解并能准确把握,更要将教材向纵深方向进行拓展,对教材的讲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表层上面。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教材准确全面的把握,才能得心应手地去上好每一堂课,也才能在授课当中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也才不会拘泥于对教参的照本宣读。试想,如果老师的授课方式只是拿着教参的照本宣读,学生也只是一味地记笔记,成了记笔记的机器!这样毫无新意的课堂,有谁还愿意去听?那么,学生的思维将如何去调动?学生的潜力又将如何去挖掘?

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完全把握教材内容外,还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拓展,对教材的讲授向广度和深度去拓展,例如,我们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倘若引几首后人对项羽评价的诗作,那对学生们增强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将大受裨益,让学生了解到:对同样一个历史人物,文人墨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予以评价,或者进一步猜想,万一这样的拓展在诗词赏析中出现,那学生做起来还不是得心应手?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都对项羽的死持褒扬的态度。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他对项羽的草率自刎表达了无限的惋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对他宁可自刎也不渡江的英雄行为表示敬仰,全诗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意图,作者不仅仅是分析历史,也指出军心涣散,对外敌入侵无力回天。

人民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9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哲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56-1

儿童哲学是一门关注儿童思维发展、思维技能训练的课程,但目前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并以此来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在这一方面还没有真正的展开研究。对于能否把儿童哲学引进小学语文课堂,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资借鉴。

一、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哲学是应用哲学的分支,它的应用集中在教育方面。有人认为儿童学哲学根本不可能,哲学太抽象了,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看法,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大学里哲学课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看不到哲学的本质。一旦把哲学从固有观念中拉出来,引进到小学教育中就会发现,儿童的思维常常具有哲学的特征。例如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思考训练游戏中,让小朋友说出自己知道的衣服名称,有个小朋友突然说:“世界上只有两种衣服。”老师问她:“哪两种?”她说:“破的衣服和不破的衣服。”这实际上就是发现逻辑学中的排中律与分类。从类似的事实可看出,儿童需要哲学,儿童能够理解哲学,能够从中获益――发展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教育资源

儿童哲学教育的载体是哲学问题,而且都蕴藏在一个个富于哲理的小故事或小说中,通过阅读可以激活孩子的思维,引起智力的发展。在语文教材中这方面的资源尤为丰富。有生动有趣、引人深思的哲理性课文,如《谁的本领大》《抬驴》《做什么事最快乐》等;有趣味隽远、哲学内容含量较高的俗语、成语故事,如俗语“会发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又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有留白较多、意蕴无穷的诗歌、童谣,如《大海》《小树》等;还有创造性因素非常明显的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等。学生的解释能力、形成概念的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等思维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当然,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思维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有时还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有待慢慢养成,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儿童哲学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实施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捕捉学生思维信息

正如上文所说,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儿童哲学教育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内容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然后挖掘每类课文所对应的哲学问题,制定出每篇课文的儿童哲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信息。当学生的问题具有很好的讨论价值,有利于思维的提高时,老师要善于把握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打开,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水平得以提升,必须做到:

(1)倡导合作学习,重视群体探究。“群体”是一种教学情境,一种教育氛围;“探究”是一种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群体方面激发合作、关怀、信任、共同目标的精神,探究方面激发了自我矫正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践使得学生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优势互补,拓展思维空间。

(2)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对经验做出反思,提倡学生“别出心裁”。小学语文课堂“统一”的东西太多,为了便于管理,喜欢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从问题答案到作业内容,从日常行为规范到课堂纪律的绝对服从,其结果是使儿童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为了符合老师的标准,孩子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这最终必将导致孩子的从众心理。而从众性的形成,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减少统一,提倡自由发言,鼓励求异。

(3)培养“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一切发明创造都起源于“问”,没有“问”,就没有发明;没有“问”,就没有创造。所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倡导“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群体探究”的儿童哲学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过去的被教师提问到现在的自己提问;从过去被动等待教师的答案到现在自己讨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