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自我评估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我评估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我评估总结

第1篇: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内部控制; 自我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5-0112-03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承担着科研的重要任务,构成了知识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高校发展经费的增多,办学形式和内容日益复杂,高校腐败现象频频发生。高校资金能否得到有效运用,内部审计人员是否能完整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已成为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法已在国内外企业开始运用,但尚未在高校内广泛开展。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单位和业务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风险评估、控制方法等方面作了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本文根据该《规范》,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的相关内容。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概述

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指由高校负责人或内部审计人员等执行内部控制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是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途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保证高校顺利发展。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新型的审计方法,企业运用该方法的时间较早。加拿大海湾公司于1987年首次创立了自我评估法,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由部门经理组织实施,各部门员工参与,审计部门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公司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经过比较发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比其他审计方法更为有效,海湾公司总结出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发展。200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被国际公认为会计、审计最佳方法之一。2006年7月1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确立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法在审计工作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高校中的作用

由高校专门机构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参与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防止高校腐败蔓延的关键手段。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我国大部分高校是由国家投资设立的公立学校,经营办学不以盈利为目的,存在资产闲置、铺张浪费等问题,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具体表现为:对外投资时对投资项目内容和风险等情况掌握不全面,致使投资出现亏损;个人以专家招待费名义进行公款消费;高校住宿楼、操场频繁翻修,基建规模过大,重复性工作多;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流失等。自2010年9月1日起我国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高校信息公开。将“三公经费”透明化,接受教职工、学生和群众的监督,促进高校把有限的经费用于最需要的方面。

高校未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目前,高校主要通过两方面实施内部管理:一方面是学校职能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管理监督;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对学校资产、经费等相关工作的审计和监督。高校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增强了高校对资产和经费使用情况的自我审查和考核及对问题的自我发现和改正的能力,有利于高校经费使用的透明化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减少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利于实现高校的发展和管理目标

1.有利于及时发现与目标的差距

根据国家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考核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找出实际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促进高校的发展。

2.有利于规范内部管理工作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可以发现内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时可以区分日常审计和重点难点审计,将自我评估报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高校每位教职工都息息相关,它可以使各职能部门树立内部控制意识,激发教职工认真工作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共同承担内部控制责任,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校腐败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中腐败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在实验室仪器设备、教学资料、图书教材、办公设备等大宗物资的采购中,信息不透明。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内容绝大多数停留在高校财务、基建等,尚未全面开展内部控制的专项检查,更未根据高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自我评估,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未对自我评估提出有关要求,所以没有对内部控制形成有效监督,也不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应由高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牵头、各部门教职工参与,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遏制腐败的蔓延。在高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可以建立预防为先、惩防并举的有效机制,防范和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法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自我评价,主要是评价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建立健全,能否促进高校办学目标和特定业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评价内部控制是否适当、合法和有效。

(一)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否能够促进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实现高校的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可以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也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在需要时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评价其是否有利于实现高校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目标、高校的整体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比较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的不同,找出差距和偏差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加以改正,促进高校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是否有利于实现专业事项的管理目标

高校除了基本的教学和科研,还承担某些专业事项,高校会定期举办重大教学考试,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人高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高校还承担着举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的责任;高校还定期举办大型校庆活动;由于高校涉及范围广,可能还涉及重大诉讼及仲裁事项等。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专业事项的内部控制要求,实现其管理目标,完善高校的职能。

(三)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与合法性

高校在办学、科研、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项目应符合国家法定规定,具体内容有:教学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考试考务的管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申请;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费、培训费收费标准及定价程序的制定;高校内部教学资料、实验用品的定价等。高校自我评估时应考评这些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选取的标准是否适当并且符合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适当的、合法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的发展。

(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高校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业务决策机制、授权审批制度、定期报告制度、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损失责任追究制度、风险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考核以上制度是否规范建立,并且有效和恰当地运行。只有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才能促进高校制度的建立健全,保证高校顺利发展。

(五)内部控制存在严重风险或缺陷的业务环节

内部控制中存在严重风险、重大缺陷的重点业务环节,应作为高校自我评估的重点,这些业务环节主要有:基础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学校对外重大投资、融资;实验设备、教学教材等重大资产和物资采购;举办重大考试;本科生、研究生招生等。

四、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组织机构和保障

(一)设立内部控制委员会,领导高校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

为使内部控制工作更加有效、快速地进行,高校应设立内部控制委员会,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组织高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目标、实施效率等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出具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总结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内部控制委员会应由校领导、计财处、人事处、审计处、基本建设处、教务处、纪检委、各院系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其成员由这些部门人员组成。内部控制委员会还应下设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评估的相关事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二)高校各职能部门是主体,对本部门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

高校各职能部门作为执行工作的主体,对自身的工作情况更为了解,评价本部门内部控制情况时更准确和贴切,通过平时的工作也能快速、有效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本部门内部控制人员通过分析自身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并改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部门是主要监督部门,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整体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高校的内部控制情况作出评价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每季度每学期抽查、每年定期检查内部控制情况,加强高校内部控制,防范高校风险。同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制度的建设和内部账务情况进行审查,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使高校内部控制报告更加公正和客观。

五、高校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CSA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选取和配备优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负责人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负责人是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负责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技巧。目前,与行政事业单位相比,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全面,企业CSA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逐步实施,高校还尚未全面推广,也未在高校中要求内部控制相关人员具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资质。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应尽快建立健全CSA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二)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

取得内部控制职业资格说明自我评估人员具有内部控制评估的能力,但还应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高校的发展变化。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人员应进一步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内容及沟通协调技巧等。

(三)优化评估程序与内容,权衡评估成本与效益

高校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时,设置的评估程序要既合理又简单,既符合评估的全面性又具有系统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重要方式是发放调查问卷。设置调查问卷时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充分、全面、恰当地掌握评估内容和信息,另一方面要降低和控制评估成本,实现评估成本和评估效益的最佳组合。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应及时公开

高校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内部控制并形成自我评估报告,其中的年度报告应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与财务报告一并报送给上级财务部门和教育部门。高校召开年度教职工会议时,也应将内部控制报告相关信息向广大教职工公开,使其更加了解高校运行和发展情况。高校各个部门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应及时公开,通过评估结果明确高校内部控制情况,部门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和成长,齐心协力为高校的发展而奋斗。

(五)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结果与业绩考核相结合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你无法评价,你就无法管理。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同时结合高校各部门的自我评估,得出的相关结论可以作为个人和部门业绩考核的一项评价指标,从而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财政部门还可以通过考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结果,确定财政拨付给高校的专项资金款金额、相关财政款项以及拨付方式。高校定期或不定期考核部门和个人业绩时,也可以将内部控制评估结果作为考核要素之一。

(六)保持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高校的工作是以学期和学年为单位,因此,各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应至少每学期或每年开展一次。有特殊事项时,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情况进行不定期评估。然而,高校内部的组织形式和办学特点有所差别,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采用恰当的自我评估方法,对高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内部控制相关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将高校内部审计评价和外部审计监督相结合,使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保持持续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是单位内部自发的自我评估运营程序,把高校审计部门由外而内的审计转化为各部门人员进行的自我评估。目前,我国高校经费和开支的有效管理日益重要,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消除过去的“形式主义”思想,真正发挥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作用,防范风险,加强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实践,旨在加强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知,并且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中,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在内部控制的保障下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笑卿.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55-58.

第2篇: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是相对于外部评估而言的,是指由大学或大学所属基层单位自行组织的评估。美国高校普遍认为,“大学须依靠自己的手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或称自我检查)”,“没有自我评估,提高大学水平和进一步充实大学的努力,也就失去了具体性和实践性[1]。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工作,有益于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并为校际比较提供参考信息,使学校能迅速地自我调整、完善,进而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经检索发现: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自我评估指标体系)亟待完善,文章就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工作进行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估指标体系。

一、自评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及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就是对评估对象进行深入认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评估对象的总体性认识转化为对客体局部性认识的过程。自评指标体系是开展自评活动的内容,指标体系的构成直接影响到整个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从事医学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人才为目标,强调对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文章从其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入手,依据导向性[3]、整体客观性[3]、科学性[4]、可比可测性[3]和可操作性[3]五个原则构建和规划自我评估指标体系。

二、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和原则,首先,认真分析研究了目前国家、地方和教育界有关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在总结和借鉴以往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成果(北京邮电大学翟蓉硕士学位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自我评估系统的研究》、《山东省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学位中心《2008年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山东大学等高校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初步拟定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对山东大学医学院基础和临床研究生、药学院研究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博士导师、博士研究生填写的2008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依据获得的结果对自我评估指标的相关内容调整修改;再次,组织5名研究生教育经验丰富,科研突出,且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导师(来自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基础和临床专业)对第二稿进行讨论、修改,形成自我评估指标体系(见附表,其中标“*”者为国内传统研究生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所缺乏的指标,定性指标已标示,未标示者为定量指标)。

三、自我评估指标体系诠释

该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分为2-5个二级指标,总数13个,在此基础上将各二级指标具体细化为44个单项评价点即三级指标,附表所示。

1.导师队伍综合状况。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该一级指标包括导师队伍职称结构、科研项目与经费等4个二级指标,含16个单项评价点,占全部单项指标的36.4%,能够真实地体现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目前各高校导师遴选对职称、学历学位、科研项目及经费、等条件做了明确规定,体现了对导师的质量要求,该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对这样的要求具有多侧面的客观体现。

2.研究生综合状况。该项包括5个二级指标:研究生招生情况、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等,由此衍生出15个单项测评点,占全部单项指标的34.1%。其中招生情况力在体现培养单位招收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规模和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力在反映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强调外语水平是前期调研和专家讨论的结果,它对优化培养过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尤为重要;研究生获奖或是其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研究生留学等国际交流活动能拓宽学生及导师的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声誉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体现。

3.科研条件。该一级指标包括科研基础和学科所属大学图书馆2个二级指标,含有5个三级指标,用以检测学科点的培养条件和实力。我院导师和博士生填写的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问卷显示科研条件是影响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第二重要因素(第一因素为导师),该项指标能够体现研究生所处学科环境和学术氛围。

4.培养质量管理状况。该项用教学管理与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制度2个二级指标测量,由此衍生出8个单项评价点,属于定性指标的范畴,用以考察学校或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体系建设情况。研究教育管理环节复杂,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等工作对保障培养质量、科学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有重要意义。

四、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1.注重学科特色,突出学位类型。该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的设定上体现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共同要求,宏观上具有统一性,而具体到各评价点则充分体现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其信息易于收集整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自评学校或学科无论规模大小,都可根据实际需要即时进行测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方向。

2.突出质量与效益。质量与效益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在自我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目标要求和发展趋势,在重视规模指标的同时,更加重视效益指标,利用平均数、人均数、百分比等评价因素体现效益,例如:导师科研项目与经费、等评估点,使评估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公正性、合理性及导向性。

3.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评估指标不能完全量化[5]。本自我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以定量评估为主的方法(定量指标占70%,定性指标占30%),定量指标数据和定性指标资料易于获得,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第3篇: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一、高校的评估客体性与办学主体性之间的矛盾

1.高校的评估客体性———政府主导的集权评估评估主体与评估客体是评估的基本关系。在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中,市教委与专业教育评估机构构成了多元评估主体。高校则是评估客体。根据图1所示,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从数据的采集、评估指标的设立、专家组的组建、评估过程组织以及评估结果的反馈,都是由市教委委托的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完成。从这个评估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大脑”,评估机构是“肢体”,“肢体”仍然受到大脑的控制,可以说,现阶段的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在政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下进行的封闭式集权评估。高校在整个评估体系之外,其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提供评估材料,接受评估,处于评估的从属地位。

2.办学主体性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办学主体性的体现主要是自。而办学自是高校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更正式确立了高校的独立法人资格,明确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换句话说就是确立了高校办学的主体地位。高校办学自是以学术性为其存在基础的,而学术性体现在“教授治学”,而实现这种学术性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入选教师的选拔方式上,从原有教师个人申请、学校选拔推荐、专家评审和市教委审核等选拔制变为教师个人申请、学校选拔推荐、市教委审核的备案制。取消了专家评审,而由高校直接推荐,市教委仅对程序进行审查。这个改变突出了高校自主办学的需要,由高校根据自身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决定入选各种计划的教师。例如国外访学计划对985高校、211高校的吸引程度更高。应用型高职院校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产学研践习计划参与度更高。

3.评估客体性与办学主体性的矛盾导致“为评估而评估”的困境如前所述,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高校在选拔和评估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选拔以高校为主导,而评估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完全处于一个评估客体的地位,没有权利参与评估指标的设计、评估结果的处理,只能接受评估主体的工作安排和评估结论,仅是被动的接受评估,抑制了高校参与评估的积极性,这就直接导致高校应有的评估主动性的自我意识缺失,沦为“为评估而评估”。“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看似是由政府和专业评估机构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但其实这是另类的一元化,因为专业评估机构是受政府的委托,“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评估,“保证教委工作目标的实现”,更让人觉得其更多带有行政特色,项目评估从立项到设计评估指标体系、遴选专家、组织实施到最后运用评估结果的过程中,往往带进了委托方的众多想法。拨开表象,其实质就是政府主控的一元评估主体。这使得评估成为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需要,过多注重评比与鉴定的功能,这种功能就是现在所谓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也正因为如此,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把大量精力放在应付这场外部评估,从而不自觉地削弱了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主动性。

二、绩效评估的结果性与教育成效的后显性之间的矛盾

1.“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一项有固定周期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和评价组织或成员对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由政府出资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人才类资助项目。由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涉及的学校多、教师多、计划类别多,因此政府对实际投入的效果非常关注。而绩效评估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已被认为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所谓绩效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或结果,其追求的是时效性和结果性。“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对所有入选教师的资助期为一年,因此,该项目的绩效评估是在资助结束后的第二年进行。简单地说,“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带有阶段性的结果评估,关注的是教师、高校在资助期一年内的短期绩效。

2.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效果显现具有一定的后显性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从适应到成长,再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并且到了发展成熟阶段后会发生分化,上升、保持,或衰退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面向的对象是青年教师这一群体,而这样的一个群体正处于专业发展的成长初期阶段,要将学习的外在成果转化为内在的专业能力,不是一个突发的、转眼间就可以完成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无论是为了推进学科发展还是师资队伍建设,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使之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人才培养的效果往往要等学生进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之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对于高校教育效果是否有效,这不是高校或教师自己所能估价和判断的,需要由社会实践来检验。

3.静止固态的评估方式与动态发展的教育成效之间的矛盾“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作为人才项目评估,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就是贡献,贡献如何衡量,这就需要一定的量化要求,但是由于资助时间较短,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计划均资助一年的情况下,单纯对参与计划教师的成果进行绩效评价,不免又落入评价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量化的评价指标怪圈,从而忽视了教师的发展性。除此,以政府为主导通过项目评估的方式更注重相对静止的结果,而教育成效是动态发展的,静止和动态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评估对象难以完全对评估结果产生主观认同,使得评估行为的客观公正与评估客体的主观认同存在矛盾,产生一种“不公平”感。

三、评估对象差异性与评估标准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1.“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对象是差异性的高校和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高校执行与支持措施的落实情况;二是入选教师工作进展情况。从团体层面上看,该项目评估的对象又是不同定位的高校,涵盖了研究型、应用型以及研究应用兼顾的高校。不同类型高校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对项目所取得的效果也有不同的规划和要求。例如:985重点研究型高校是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希望通过“国外访学计划”在某些领域前沿提高国际影响力。而应用型高校为了更多培养实干型人才,更注重“产、学、研”的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更为紧密。就算是同一类型的高校,因为学科发展和布局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再从个人层面来看,评估对象是一个个入选该工程的高校教师,这些教师作为个体,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追求,在他们身上都刻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不同层次的对象都有着不同的情况和自身的特点。

2.评估标准的统一是追求客观公正的内在要求评估目的在于评估对象通过比较得出的评估结果,而对自身进行改进。既然要进行比较,这就要求必须有统一性的评估标准。“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就是以一定的评估标准为基础,对高校、教师执行计划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绩效进行考核和评判。因此,一套从“项目运行”、“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方面进行评估的统一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绩效评估指标就应运而生,对所有入选项目的高校、教师进行横向比较,以达到评出优劣和排名的目的。可以说,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去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估过程的公平性和结果的可比性。

3.效率与公平之间两难选择的矛盾使用统一的标准才能实现公平,而使用统一的标准评估差别的个体,又必然损失效率,这就是公平和效率的两难困境。每个评估对象都是千差万别的,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指标的统一性不利学校自身多维度的发展,“一把尺子量天下”,这无疑不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发展基础、高校的发展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而评估又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校本身具有的特色。此外,由于学校基础不一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需求也不一样,定位也不一样。如果单纯地用同一类指标来衡量,肯定有失偏颇,不能准确评估出真实绩效。大一统的评估标准貌似平等,但实际上忽视了评估对象的个性,意味着挫伤评估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常常导致评估对象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策略。这样既损害了评估的科学性,也不利于高校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扼杀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只有在平衡了评估标准统一性与评估对象差异性之间矛盾的基础上,评估结果才更有说服力。

四、高校自我评估的缺位是无法从源头上克服矛盾的根本原因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困境是现今或未来进一步评估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资助类人才项目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要走出这样的困境,必须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高校自我评估的缺位是上述矛盾困境存在的根本原因。①董云川教育评估的边界理性[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3):13。高校自我评估的缺位导致评估主体意识缺失。自我评估是质量保障的基础,没有自我质量评估和保障,外部评估就无以附着,其作用也难以发挥。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项目中也有高校自评环节,但这只是作为完成政府评估要求的一项任务和一个规定程序,是为了迎接政府外部评估而准备的,且仅限于对项目工作的总结,而非立足于自我问责下对项目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的自我评价,这就使这样的高校自我评估成了点缀、陪衬。因此,这样的自我评估的缺位导致高校评估主体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融入整个评估体系中,只是被动的处于他律的状态,直接导致了“为评而评”的困境。高校自我评估的缺位导致评估方法、标准的僵化。高校自我评估是一种自我问责,是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的内在需要。自我评估指向的是自身、指向的是过程、指向的是发展,具有过程性、发展性和个别化的特点。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自我评估只是出于应付外部的检查,并非关注师资队伍在项目运行中的状态和过程,不关注教师这一群体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当高校自我评估仅作为外部评估的依附,而非从自身特点出发进行的自我评估,这就使得统一的标准,注重结果的评估主导了一切,使得评估方法、标准出现僵化,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最终导致评估忽视了差异性和特色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自身,评估仅只是测量教育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之一。由于教育本质上是成就自己的一种特殊活动,所以作为“他者”的评估只能有限介入,不能喧宾夺主。①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中,高校无法通过自我评估来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自我提高,正是这种自觉行为的缺失无法从源头上克服外部评估出现的困境。

五、结语

第4篇: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物 教学 探究性学习 课堂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56-02

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也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可探究性比较强。[1]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能动、开放和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激励、趣味带进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自主性。关于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合理引导预习

如何预习才会有好的效果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下面几种方法:①看――仔细看书,边看边勾划,可自定统一符号,如重点加“•”(着重号),难点加“”,疑点加“?”等。②想――预习后,想一想教材内容的要点,新知识要运用哪些旧知识。③查――温习有关旧知识,借助参考资料,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疑点,有关旧知识和参考材料可写在预习笔记的相关处。④思――在预习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⑤定――确定听课的重点,以便有目的地听课。

二、运用情景导入新课,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设计一个合适的场景导入新课,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极大地调动起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被自然的引入新知识当中,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2]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运用情景导入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凸显有效教学。

教师在开始新课前,尝试通过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本节知识,从而凸显高效的课堂教学。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故事也可以让教师的课堂变得更有趣。教师备课时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趣闻,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阅读,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3.创设操作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新课标中非常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实验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3]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主动性。教师在完成实验的演示后,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操作实验,探究实验方法,体验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查找原因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中,有个别学生因为自由支配而造成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时,启发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根据学生操作水平的不同,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中能够自主的去思考,以此推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四、疑难点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就必须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阅读。[4]教师从中进行点拨、指导,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对有些问题虽然学生没有提出疑义,但学生有可能出现认识上的错误且自己并没有发现,教师应重点对这样的问题作详细的讲解。

五、课堂总结,当堂巩固重难点。

第一,当堂总结知识可以给学生回顾的时间,便于整理知识。

第二,引领学生总结知识点,可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三,教学既要有良好的开头,又要有精要的结尾。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教学知识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课堂结课是新授课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

六、进行随堂检测

针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计试题,进行当堂检测。设计题目的要求有:①试题突出重难点。②试题能体现易错点。③试题题量不宜大。④试题难度要适中。⑤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学生做完试题后,当堂反馈结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尽量不给学生留下课后负担。

七、新课程呼唤发展性评价

所谓发展性评价指用于调整、改进主体活动而收集反馈信息的一种活动。评价对象包括了从目标设定到成果归纳的所有阶段活动的全过程的信息。[6]具体表现为:评价不仅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学习主体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习主体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见,发展性评价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是促进学习主体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1.“主体自我评估”评价模式

从“主体自我评估”评价模式流程图中可见,“主体自我评估”评价的主要特点是承认个体差异,评价在学生日常学习情景中自然而轻松地进行着。[7]评价活动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关注诊断评价结果,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二是重视目标评价与设置,满足个体发展需求。三是强调过程评价,确保发展目标的适宜与方向。四是监控产品评价,肯定进步,突出更高的发展需求。

2.实施“主体自我评估”评价模式的有效平台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其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力图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为“主体自我评估”评价的宗旨―――以自我教育促进被评价者潜能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实施“主体自我评估”评价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 苏明学、张素梅.试论生物学主体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2(12)

2 韩运芳.探究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论坛,2004(3)

3 刘真.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学习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3)

4 原涛.新课改下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才智,2008(11)

5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第5篇: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V”代表快乐幸福、成功的喜悦。“X”代表天性刚健的自强不息。“Y”代表行胜于言的执着要求。“Z”代表行成于思的精雕细琢。“A”代表实际才能,“B”代表自我评估。“A/B”代表自我谦虚,自我勤恳的求学态度。

“X”代表天性刚健的自强不息。是人生方程中的第一个因素,也是必备的首要因素。拿破仑曾今说,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面对一连串的失败,如果心生沮丧而放弃努力,那么你一定不会成功。只有笑对挫折,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百鬼的经验教训,默默地坚持下去,心中永远保持决不放弃的自信,才会达到卓越的人生境界。

“Z”代表行成于思的精雕细琢。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我们不能无方向地迷惑着走。那么,思考就是决定方向的重中之重。一但思考错了,那么方向也错了。也就意味着我们所走过的路子都是白劳的。由此可见思考的重要性,但思考却不是意味着要走的每一步所做出的决定都必须准确无误,而是要告诉我们要根据所处环境做出适应当前环境,有利以后发展的意义。如:我们要在失败挫折时做出思考,引导我们坚定向前不是止步不前,是在受到打击时告诉我们自我总结而不是怨天尤人。思考是要告诉我们在失败时,要乐观自信,然后锐意进取。思考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时谦虚清醒然后不断进取。这样你就会发现成功已近在咫尺。行成于思的含义是细密全面的思考,再决定勇敢开拓的践行。

第6篇: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一、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美国-日本内控体系建设模式与基本做法 美国内控体系建设模式可以概括为“立法管制、评价严格、标准明确、措施配套”,被认为是内控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

一是明确了以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为核心目标的内控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在20世纪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逐渐由传统的人员牵制、实物牵制、簿记牵制等内部牵制制度发展成为以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经营效率效果以及合法合规为目标的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美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在兼顾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本着服务资本市场的原则,始终围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一核心目标,确保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是建立了标准制定机构和审计评价机构协调运作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组织模式。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5家专业团体发起成立COSO委员会,负责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了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框架,指导企业建立和自我评估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司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计划和实施评价方法。通过标准制定机构和审计评价机构的协调运作,为整个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组织保障。

三是形成了以政府立法为保障、市场监管为重点、企业实施为基础、中介评价为支撑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运作机制。朗讯、安然、世通等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反映出企业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由此导致美国国会2002年7月制定关于公司治理和会计改革的《萨班斯法案》,要求在美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价,对涉及公司风险控制中的重大弱点作出评估并对外报告。在法律保障下,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得以出台或修订一系列资本市场监管规则,旨在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及披露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在美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遵循法律和市场监管要求,实施管理层自我评估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制度。法律管制、市场约束、内部实施和外部评价构成了内控体系建设有效运作的“四大法宝”。

日本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与美国有众多相似之处。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作为内控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由专门机构(会计审计委员会内部控制分会)负责同时制定控制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通过立法(《金融工具交易法》)保障内控体系的实施,要求上市公司自2008年4月1日起建立管理层自我评估制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制度。相对美国《萨班斯法案》,日本政府立法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自我评估报告进行审计,不需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

(二)加拿大-中国香港内控体系建设模式与基本做法 加拿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的特点是“强调自律,注重自评;标准明确,体系科学”,是全球较早制定控制标准的国家之一。1995年,加拿大COCO委员会《控制指南》,成为继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之后较早被国际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与美国和日本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模式有所不同,加拿大内控体系建设强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弱化内控立法管制;注重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弱化评价标准建设;强化内控自我评估和披露制度建设,弱化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制度建设。中国香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与加拿大模式极为相似。中国香港会计师公会2005年制定本地区的控制标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并在有关市场监管规则中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于当年同时建立管理层自我评估和披露制度。相比之下,中国香港在控制标准和评价制度衔接时间的充分性方面不如加拿大。

(三)新加坡内控体系建设模式与基本做法 新加坡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特点是“监管规则和评估制度先行,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建设滞后”。新加坡财政部2005年6月《公司治理准则2005》,自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推行内控自我评估制度;但其国内尚未有一套统一的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作为企业实施内控自我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二、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目标 无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脉络,还是内控体系建设在一个国家的具体实践,均围绕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展开。内部控制是扎根于企业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制度安排,最终将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影响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决策。以财务报告为中心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有利于从企业价值链流程的终端起步,逐步追溯到业务、流程和战略目标,从而从根本上遏制企业风险弱化、会计信息失真和资本市场失灵现象,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监督职能。

(二)控制标准与评价标准建设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点 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都有一套统一的控制标准与评价标准相配套,从而确保其执行有源可溯、有章可循。实践表明,缺少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标准往往是导致内控有效性评价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

(三)内控立法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内控法制建设是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强后盾,是明确企业内控法律责任、规范管理层行为、防范财务欺诈与经济犯罪的有力武器,是推动内控评价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从各国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内控立法已成为一个国家深化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四)内控立法应当谨慎,做到考虑周全、未雨绸缪 美国《萨班斯法案》自出台以来,数度延期执行并一再豁免,近期又在考虑修订完善,显示出内控法律尚存在不成熟之处。借鉴美国、日本内

控立法的经验教训,内控法制建设应当早作准备,重点研究三个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避免内控立法设置的进入壁垒过高而降低本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企业的执行成本问题,避免内控立法要求过严导致企业支付过高的成本;三是内控法律的执行时间问题,从美国和日本的内控法制建设模式来看,通常在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建设具备一定基础后,留给企业2-3年的过渡期,再强制执行法律管制要求。

三、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概况和建议

(一)我国内控体系建设概况 我国内控体系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控体系雏形。一是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根基扎实,但标准尚未统一。首先,内部会计控制标准为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会计控制标准必须向全面的业务控制、风险控制标准发展。其次,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控制标准不统一,执行存在一定难度。国内有关监管部门在出台内控监管评价规则的同时,原则性地提出了针对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等特定企业的内控标准,但未具体化到操作层面。对于一些具有多重身份的企业,如上市央企、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等,在执行内控监管评价规则时,需要同时满足不同身份的控制标准要求,这既增加了企业负担,又大大提高了监管成本。二是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建设开始起步,相关配套措施有待完善。近年来,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等从行业监管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陆续特定行业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做法,开始推动国内上市公司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自我评估报告制度。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标准,造成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时无所适从,也导致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控审计评价时难以人手。

(二)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基于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现状,借鉴国外内控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客观需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协调,统一标准。国外成熟的内控体系建设模式都有一套统一的、公认的、科学的内控标准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我国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应总结提炼现有成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出台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解决目前行业标准不统一、企业负担较重的现象。拓展和改进内部会汁控制标准,吸收国际尤其是美国内控标准的先进理念,形成一套既符合中国企业实际,又与国际控制标准趋同的公认内控标准体系。加强各部门问的协调,统一认识,逐步形成以公认内控标准为基础,特殊控制标准为补充,行业内控监管评价为保障的运作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

第7篇: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13―02

一、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的意义

研究生教育评估按照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外部评估(即政府评估)和内部评估(即培养单位自我评估)。以往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多属于政府的行为,但是国家不可能对全部学科点开展定期的、经常性的评估,因此,各高校进行校内自我评估成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京教研[2001]1号)中明确指出:“培养单位应该开展经常性的自我评估工作,建立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

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是培养单位为了自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利用可行的技术与手段,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评价与估量活动。自1999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全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经从2000年的3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30万余人。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研究生教学基本设施、科研条件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生师比例的增加,使教师在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教学、科研项目攻关等诸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新时期教育改革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相适应。因此,实施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找出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同时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二、开展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的可行性

1 建立一套内容全面、科学合理、简明适用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的核心是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对影响培养质量的有关基本要素进行监测。当前,有很多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校内评估工作,但大部分评估内容都比较单一,或是只针对课程教学,或是只针对学位论文,均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全貌。为突出重点,抓住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综合全面的反映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应组织学生、导师、各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等进行座谈,对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并借鉴国内外各高校开展相关工作的经验,综合衡量理工、人文经管等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最终制定一套较为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其内容应包括师资队伍、培养条件、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培养质量、国际化办学等方面,评估指标中的观察点要充分考虑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挥评估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

2 以规范的程序落实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工作的实施。当前,很多培养单位开展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参评对象均比较单一,缺乏多元性。为增加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客观性,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非常必要。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工作要从院(系)自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座谈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参评院(系)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实施计划,全面部署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自评估,形成自评报告;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专家组采用听课、座谈、实地考察、审核相关文件及材料、抽查学位论文等形式,根据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考察点对各参评院(系)进行检查和评价,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专家组形成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意见,认真分析各院(系)在研究生教育中开展的特色工作及成功经验,指出参评单位在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论文指导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建议;学校组织学生座谈,进行学生对某些评估观察点的评价,分析整理后形成学生评估结果。最后三方面评估结果综合,分配以适当权重形成最终评估得分。

3 评估总结及制定整改措施。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特色及成功经验,剖析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广泛探讨解决措施,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的放矢地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改善培养条件。

4 建立评估的长效机制。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很大作用,因此应建立健全评估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评估实践,优化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评估方案。促进评估主体、评估环节、评估反馈功能、奖惩机制等方面规范化建设。应坚持结合校情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工作,及时根据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其他条件的变化对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进行修订,以进一步优化评估指标和评估过程,提高评估效率。

三、校内评估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校内评估有利于院(系)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评估,使各院(系)、学科对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工作更加重视。全面分析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明确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完善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将为提高质量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2 校内评估有助于学校制定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学校能够系统全面地收集到大量信息,详细了解各院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特色工作及经验,对于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评估方案、提高评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如何进行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达到了自我检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评促建的目的。

3 校内评估有利于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校内评估工作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各院(系)、学科之间进行比较,增加忧患意识,有了压力和动力,就能激发活力,使之有目标的加强自身的建设。通过评估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使学校充分掌握各院(系)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分析,有的放矢地引导有关学科建设,扶植重点,避免没有重点的平均投入。

四、校内评估发现的不足及对策

自2006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开展了五轮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工作,学校发现各院(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学校根据评估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优化硕士生培养方案。针对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本科生教学内容重复严重等问题,学校于2008年开始,对硕士生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类制定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生培养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兼顾本、硕培养方案,实现本、硕课程的合理衔接;加强实验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建设;合理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各学科的现实与特色,确定适用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

2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学校针对实验课程开设率偏低、投人不足等情况,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各院系实验中心开设研究生实验课程,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通过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基地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院(系)增设一批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课程,在新修订的硕士生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的课程已达到220门。为了使这些实验课按时、保质、保量开设,2010年春季学期,学校组织实验中心教师根据实验课程的学生规模、实验学时、每个实验实际消耗的材料、药品等因素测算研究生课程实验费,学校根据测算结果支持一定数额运行经费。

参考文献:

[1]翟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自我评估系统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马桂敏,姜尔林.校本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4):53―56.

第8篇: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内部控制体系是许多跨国公司保持生机、促进发展和取得成功的秘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管理机制,规范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所以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2 外商独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建议

基于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现状,借鉴国外内控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客观需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协调,统一标准。国外成熟的内控体系建设模式都有一套统一的、公认的、科学的内控标准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我国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应总结提炼现有成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出台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解决目前行业标准不统一、企业负担较重的现象。拓展和改进内部会汁控制标准,吸收国际尤其是美国内控标准的先进理念,形成一套既符合中国企业实际,又与国际控制标准趋同的公认内控标准体系。加强各部门问的协调,统一认识,逐步形成以公认内控标准为基础,特殊控制标准为补充,行业内控监管评价为保障的运作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

(2)逐步推行内控评价制度,实现平稳过渡。从国际内控评价制度建设经验看,一个国家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通常由管理层自我评估制度开始起步,随着资本市场风险加大和社会公众要求提高。逐步向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层自我评估报告制度和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制度过渡。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建议首先在企业推行管理层自我评估制度,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企业如上市公司等,可同时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层自我评估报告制度,但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制度的推行仍应谨慎。我国两家交易所从行业监管要求出发,初步明确了上市公司实行内控自我评估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层自我评估报告制度的时间表,并分别要求在2007年1月1日和7月1日开始执行。由于我国尚无公认内控标准可以参照,操之过急可能导致执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鉴日本内控体系建设经验,当前以制定和公认内控标准为重点,在公认内控标准和内控评价执行之间留1-2年的过渡期。

(3)内控立法应当稳健,不可操之过急。我国企业在法制意识、制度基础、风险理念、经营风格等方面与欧美企业还存在较大差异。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分步实施、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内控立法必须考虑企业的接受程度与承受能力,以及企业的实施成本。国外内控立法一般解决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法律责任问题和内部控制强制审计评价问题。美国《萨班斯法案》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有一些教训要引起重视。一是立法不宜过急。现阶段内控体系建设仍应以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和内控评价制度建设为主,待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考虑内控立法。二是立法应把握好力度。内控立法既要起到政府监督管制的作用,又要避免因“门槛过高”限制自由竞争,降低资本市场活力。三是立法应考虑执行成本。内部控制本意是为企业服务,用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流程效率。内控立法管制也不应偏离这一根本目标。《萨班斯法案》自出台以来,其执行成本过高,导致企业负担加重。我国内控立法应吸取教训,重点研究探讨降低法律执行成本的有效途径。

3 外商独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思路

外商独资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时,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考虑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1)不相容职务控制。如果每一步都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从而便于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

(2)文件记录控制。健全正确的文件记录既是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的手段,又是企业保持工作效率,贯彻企业经营管理方针的基础。

(3)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

(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可以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等诸多方面。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而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的年度收支总体计划。

(5)风险防范控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为防范规避风险,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6)职工素质控制。职工素质的高低程度往往决定内部控制的成效。职工素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职工忠诚、正直、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其他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7)财产保全控制。企业的各种财产物资只有经过授权,才可以被接触或处理,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各种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

(8)内部报告控制。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反映部门经管责任,符合例外管理的要求,报告形式和内容简明易懂,并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内部报告要根据管理层次设计报告频率和内容详简来做。

第9篇:自我评估总结范文

关键词:知识;学习;评估 课程;教学

一、知识、学习理念的多样性

通常人们认为学习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评估是督促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手段,评定学习者的唯一评估方法就是——考试。然而教育家们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观点。理性主义认为知识处于人的头脑里,可通过提问与启发得以引导出来。真理并不依赖经验,也不需要做实验,只需要笔和纸。实证主义认为知识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和归纳;理想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她们到自然与社会中去体验。实证主义认为知识来自于个人实践;主张在做中学;理想的教育是将理想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二、对知识、学习、评估理念的认知

1.教育家葛敦纳主张评估应用来辅助学习,而且要采用一系列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要能够让学生得知本身的学习情况。学校武术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身体锻炼,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和技能。评估不是最终的目的,评估是为了督促和协助学生学习,通过评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以后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2.教育学家克鲁克斯确定了有助于界定评估与学习关系的四个维度。即利用学习评估来提高学习动机;协助学习者与教师计划学习;协助学习者学会学习;使学习者能够评定自己的学习效能。对于武术课程来说,通过这种评估方法,能使学生有成就感,使学生感到“自我效用”,能使学生清楚评估的内容和必须学习的重点,并就学生的学习状况即使反馈给老师。利用评估,能协助学生掌握武术技术动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监察能力,发展学生对武术知识的认知意识,最终使学生评鉴自己的现有学习,从而巩固现有的学习,强化新的学习。

3.教育学家保罗柏克的观点是注重形成性评估。认为诠释评估的效果,需要连续的评估学习者的进展,指出高效能教与学的评估包括自我评估、朋辈评估;学习目标导向评估比表现目标导向评估更有效;形成性评估的回馈传达给学生;评估是实践 所作出的任何转变应是逐步的和形成性的;使学生清楚的知道评估的目标。这些观点是很正确的。尤其是形成性评估,它在武术课程的学习与评估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性评估是在教学中进行的,与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估相比,能更有效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改进、提高和巩固技术动作,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连续评估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不断的反馈给教师,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着重强化,同时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提高。自我评估能发展学生自己学习有更深的觉识和自我调控能力。朋辈评估能发展学生对武术课程的更深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取得共同成果,使每个学生对最后成果做出贡献。通过回馈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概念和动机加以提高。

三、学校武术课程中运用评估方法的分析

在体育教学的武术课程学习中,所实施的评估活动是形成性评估。比如,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把大学武术课程分为三个单元,即基本功、拳术和器械练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进行评估。形成性评估着重在短时期里收集证据并加以使用,这些证据有助于提出学习引导。

要让评估有助于学习,评估就要能让学生得知本身的学习情况。通过每一个单元的评估,由教师考核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分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此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评估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仅仅采用形成性评估的方法是不够的,也是单一和片面的。应综合多种评估方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准确、更客观的反映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多的知识收获。

四、改进教学评估活动的建议

评估应是连续的。对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不能仅仅在学完之后进行一次评估,而是应该阶段性的连续评估,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

1.评估应适当采取自我评估的方法。

2.适当安排朋辈评估,朋辈评估也是发展个人策略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此方法运用到学校武术课程的评估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最后成果的评定,可以使学生取得共同成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评估加深对学习课程的理解,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3.多样化评估方法综合运用。

五、结束语

评估应是“为学习而进行的评估”。应把评估看成一个沟通的机制,并集中关注提供给学习者的回馈。当代评估发展的趋势应是:评估目标多元化;评估类型综合化;评估方法多样化;评估手段现代化;评估研究本土化。(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

参考文献

[1] 陈晓瑞《论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特点》《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

[2] 陈晓瑞《美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

[3] 冯施钰洐,陈瑞坚,陈垄《学习者、学习与评估》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

[4] 冯施钰洐,陈垄《学习与知识》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