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石油地质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石油地质勘探概论;教学内容;授课方法
随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大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培养方案开始实施。新方案主要是全方位改革课程设置、减少课堂学时,并且要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因此,学校很多专业开设了“概论课”,主要面向全校的非本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限)选修课。公共(限)选修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组成,并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关键。“石油地质勘探概论”是我院为全校非勘探类、非石油工程类专业开设的公共(限)选修课,学生主要来自文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和体育学院等,他们从未涉猎地质类、石油类等教学课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非石油类专业学生初步了解地质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石油相关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因此,本门课程相当受学生们的青睐。但是,由于非石油专业的学生缺乏相应地质基础知识,同时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而杂,在32个课时内讲授这样一门内容庞杂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定困难。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知识点多,重点把握不住。本门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较多,也较为繁杂。按照本课程教学大纲安排,将其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基础地质一部分为石油地质)。石油地质部分为重点,内容核心是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等。但是由于32课时所限,每一个部分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握不住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主次难分。
(2)对实验学习不够重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教学大纲中,共有3~4次实验课程,由于公选课程学生人数多,而每次实验课堂容纳人数又很少,同时实验准备工作相对烦琐,实验课的重要性在某些课堂相对弱化了,授课教师携带较少的矿物、岩石样品进行随堂讲解,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学习观察,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掌握十分不利。在开展的实验课堂中,部分学生上课存在“好玩”与“好奇”的心态,重点观察感兴趣的岩石标本(化石、宝石等),以至于忽略了岩石鉴定的本质。
(3)学习思维转换较慢。学习一门新课程,掌握大纲知识点是教与学的重点内容,但掌握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或思路,才是高等学府教与学高层次的追求。让学生了解石油地质科学研究的思维、工作方法,开阔学科视野和思路,不仅能让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也有很好的帮助。但是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他们思维方式、掌握课程内容的能力以及学习目的不尽相同。因此,让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思维与地学思维转换,其过程相对较慢。
1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探索实践
笔者自2011年开始,每年均进行本课程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尝试创新与改进,明确了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组织与授课方法探索实践。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供同行们讨论与参考。
1.1优选学习重点,整体分配学时
课程分基础地质部分和石油地质部分两大块内容,要有重点有难点的选择,让同学们在掌握点的时候,有效地将整体串联。本门课程所涵盖内容较多,也较为繁杂。课程教学大纲安排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基础地质一部分为石油地质)。石油地质为重点,其核心理论是石油天然气的生储盖运圈保和分布规律;地质部分是学习理解石油地质不可或缺的前提。因此,课程32学时平均分配,每一部分为16学时的教学。在教学授课中,基础地质的重点主要为沉积岩和构造地质,其他内容可相对减弱。针对石油地质部分,主要开展“生储盖运圈保”六字方针的系统讲解。优选重点内容详细解剖,减轻为求全面而造成的过于浅显的现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相同内容的讲解也会有所区别,例如在井下断层识别的空间学习中,理工科的学生其空间认识较好,可以适当地加快讲授进度;而文科的学生,则需要首先建立空间概念,然后再进入核心学习。
1.2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热情
实验课程尽量安排到8~10学时,更有效地让同学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增强动手实习热情。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中,矿物标本和岩石标本认识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课堂中讲解需要几十分钟的内容,学生亲自看一眼、摸一下,就会一目了然。但对于非石油专业学生,学校并不能安排野外的实习教学。本课程教学大纲中,共有3~4次实验课程,地质部分包括矿物岩石标本的鉴定,以及构造图件的学习;石油地质部分包括绘制油藏平面图及剖面图,识别油气藏的类型,圈闭的信息读取等。因此,本课程应重视实验教学,鼓励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演练,通过个人学结规律。第一,充分利用实验课学习。要求实验课分组上课,课堂人数小于30人、各种教学用具齐备,师生对面直接交流,结合实物标本与学生一起加强了理论课的学习。第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综合利用我系与地质系的各个实验室,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地质感性认识场所,同时走出课堂到校园内进行各种岩石的识别,比如校内的各种建筑石材、花岗岩雕像、大理岩雕塑等;同时带领学生到唐岛湾公园观看海岸沉积现象,沿岸的碳酸盐岩石雕等。
1.3增强地质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加快学习思维
转换适时准确地将石油地质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以及石油地质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给学生。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掌握内容的能力以及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有所区别。同时,通过近几学期课堂实际效果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穿插各油田实际的现场工作内容等,同学反馈非常好。
1.4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宽教学空间
传统的板书教学,结合PPT展示、结合实验课堂的学习、结合校内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安排学生观看有关地质和石油勘探等教学或生产录像视频片,这是不出门的地质现场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感性认识,这些都已经成为该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取得了学生的热烈响应。
2结语
针对石油地质类高等学府而言,学校培育的各个学科的学生,都有必要了解石油主干专业的课程,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石油相关方面的工作很有必要。石油地质勘探概论是认识、了解、掌握石油的初级课堂,因此,通过本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授课方法探索实践,期待能让更多的非石油专业学生,更加轻松、快速地学习掌握石油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卫海,王纪祥.石油地质勘探概论[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尹太举,龚福华.构造知识架构突出应用能力——“石油地质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54-157.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石,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重视课前的自主学习,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在阅读中加强方法的指导并重视老师的主导地位。
一、转变观念,营造氛围
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真正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是为了让孩子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意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林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有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且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差异,崇尚个性,让孩子们的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重视课前的自主学习,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良好的课前预习对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的环节。因为课前的预习是学生在更为宽松自由和更多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抓好课前的自主预习,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要让学生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求学生每次预习新课时,应当自学新字新词,并将重点内容和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还应大力提倡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广泛收集与语文有关的资料和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和汇报。二是教师在教学新课前应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完成较好的予以表扬和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在预习中的收获和表现。同时对完成较差的应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兴趣。
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而且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和学科间的融合,也就是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把语文阅读视为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开放语文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与发展的环境,构筑起一座现代语文教学的立交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火热的生活,使他们在阅读活动中,不仅开阔了视野,发展了观察力,想象力,而且锻炼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同时培养了勤学好问,自主探究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学无定法,但要有法。有了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因此,学法指导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不同体裁文章的方法,诸如:学习写景的文章,教给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学习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总结人物特点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学生便能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徜徉,寻求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需要保持兴趣和意志努力,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鼓励,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和成功的信心,因此,对学生更多的采用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评价。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2.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时应立足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多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赞赏他们独到的见解,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希望和喜悦。
3.要围绕目标多角度地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既着眼于当前教学目标,有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评价和激励。
提倡自主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体现,但是也应认识到,自主并不等于自由,更不是放任自流,真正的自主是需要老师加以引导的。主导始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应该是有目的的,有目标的,而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见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限,很容易发生意外和偏差,这时当然就需要教师及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另外,小学生尽管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对阅读有自己的好恶喜厌,但有时可能是比较随意和过激甚至是错误的。这时也需要教师作些适当的点拨与提示。所以说,自主与引导应该“合二为一”必须相互统一和协调,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现在提倡海量阅读,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去阅读,并在交给他们方法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石,从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1出版)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漓江出版社,(2012-06出版)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教室布置;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18-01
杜威说:“要想改变学生,必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学生也被改变了”。学校是文化的圣地,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教室要有文化氛围,营造富于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就体现在学校、教室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布置要整洁美观、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当教师的每一学期都要化时间和精力去布置教室,努力美化教室环境,展示班级个性,体现班级文化,让学生徜徉在书香氛围中。当然教室布置任务一般都是语文老师的事,因为大多数班主任都是语文教师,当班主任的自然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当数学老师也很少介入其中,落得一身轻松。
在布置教室的主要地盘——学习园地和黑板报时,一般都是学生习作,书画作品等等的展示台,通常外加几张“你追我赶”之类的竞赛统计表格。教室的图书角也是布置的重点,在书架上摆放的大多都是和语文有关的书籍:作文选,童话书,科技书,名人传,小说,散文,诗歌等等。在老师们看来,这些学生习作、书画作品或者书籍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高尚情操的陶冶,学生模仿激励成长等等能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这些内容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图书角的书架上很少找到有关数学的书籍,即使有几本数学书籍,也是有关什么奥数啊,解题策略的,很少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当然,数学教师们好像对这种现象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数学教师也越来越注意到,数学学习不仅仅只有枯燥的计算和呆板的公式记诵,数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要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把他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数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收集信息、观察实验、归纳类比、逻辑推理、直觉判断、建立模型。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使人终身受益。另一方面,数学的学习对学生形成严谨有序、耐心细致等观念,对形成指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和化归意识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家刻苦研究的故事也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和影响。数学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教室布置也应该有数学的一席之地。
1布置学习园地,感受数学氛围
教室环境的布置,如何让我们的墙壁散发“数学味”体现数学文化的理念呢?一般可以开辟数学园地,呈现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知识。例如,布置“数学家的故事”、“美丽的数学童话”、“数学发展史”、“数学幽默”、“数学大观园”等,为形成数学文化氛围创造条件。
1.1刊出数学趣题: 每个星期在学习园地中刊出一道数学趣题,如韩信点兵、植树问题、鸡兔同笼等等,也可以出几道数学谜语,如1、二三四五六七八 (谜底:缺衣少食) 2、二四六(谜底:隔三岔五)3、羊打架(打一数学名词) (谜底:对顶角)4、大同小异(打一数学名词)(谜底:相似 )5、这个脑袋真正灵,忽闪忽闪眨眼睛,东南西北带着它,加减乘除不费劲(打一计算工具) (谜底:计算器)6、一支队伍长又长,有头无尾排成行,"."的后面分小节,节节外表都一样(猜一种数)(谜底:无限循环小数)等等。这些题目学生如果作为课余爱好去研究,恐怕没有人会感到压力和反感。并且教师在有必要时可以对某些题目进行悬赏,相信学生的积极性一定大大提高。
1.2介绍数学历史: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每期黑板报留出一定版面介绍数学的历史、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介绍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等,相信学生在饶有兴趣地阅读这些故事的同时,也会被数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所感染。
1.3展示手工制作。 学生都是喜欢动手操作的,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学生,只有当他们的双手动起来时,他们的头脑才会活起来。手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趣才能觉醒起来。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好的“亲近数学,挑战数学,玩好数学”,我们可以组织结合数学内容进行手工制作。如学习了《七巧板》,利用七巧板可以设计各种漂亮的图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图形的转换》,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精巧、独具匠心的融数学与美学为一体的手工作品。挑选优秀作品定期展示,当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自然而然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2营造阅读氛围,引领数学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数学的教育是作为一种文化来实现的,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书籍,我们希望在更多的数学文化书籍的熏陶下,使学生走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书店或是学校图书馆有关数学文化知识的课外读物不多,尤其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数学书籍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可以向学生开展一次搜集数学课外知识书的活动,让学生上网搜集趣闻逸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名题,数学家名言、数学笑话等等打印成册,充实我们的图书内容。组织学生利用每周一节早读课、课前预备时间,通过教师带读、学生领读、独立阅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阅读,定期展示阅读成果,教室的黑板报上等等。
3介绍游戏方式,乐趣掌握知识
游戏和数学作为两项人类活动具有许多共同点,他们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关系。游戏一直伴随数学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并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它还对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数学游戏明显带有自由、娱乐、奇妙、生动形象等特点,加上中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数学游戏对数学教学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
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墙报中定期为学生提供可供课间进行的数学游戏,既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又使课间活动文明有序。如低段口算的有“九九歌”:两个学生互相对答,一生说口诀前两字,另一生接口诀,接对的马上出另一口诀,说错者为输,赢的向前迈一步。如谁是“冠军”:两个或以上的几个小朋友,相互出口算题,答对了,先前跨一脚,答错了,先后退一步。或由一个小老师,在旁边组织,由她出题,进行抢答。抢答对的,向前跨一步,没抢到的,原地不动,抢答错误,只能后退一步。如用学具当中的数字卡片,玩数学游戏比较大小。两个小朋友,随机抽出两张卡片,同时亮相,再由数字小的一个小朋友用符号连接,然后用()比()多(),()比()少(),说对了,卡片归自己,说错了,就要把卡片给对方,最后比一比谁的卡片多。高段的可以玩网上流行的吉普赛读心术: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或者说,从10~99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数),把这个数的十位与个位相加,再把任意选择的数减去这个和。例如:你选的数是23,然后2+3=5,然后23-5=18 算出来的结果为9的倍数,每次这几个数对应的图案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你选什么数,都会显示正确的,除非你自己计算错误;几人用扑克牌抢算24点等等。总之,数学中包含游戏的本质,游戏中则有数学思想,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倡导并明确提出的。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具有深远影响。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下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探究活动”的实践中始终要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体现“探究活动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和具体事件”。学生能否在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真正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将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形象地描述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学生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唱好戏”,做好各种服务,学生是鲜活的演员,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即剧本,在大框题下“演员”要尽可能地表现个性,体现“剧本”主题。教师不仅要搭好台,做好“剧本”,还要做好音乐的配置,布景的变换,最终达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到的只是学生的精彩表演,“搭台”的人好像始终被人们忽略的理想境界。借鉴对比“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做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教学组织者——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在整个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起着影响全局的作用。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的开头就用一只无形的手,牢牢地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能不能抓住学生,教学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趣引题是关键,“只要你跳一下就能够着”这样的情景是不是有足够的吸引力呢?如果每个人连不跳都能够着,那么谁能被吸引呢?如果每个人都使劲地跳,没有一个人能够着,则又能吸引谁呢?所以教师的课堂导入要有技巧性,问题难度要适中,使得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这样的导入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课堂导入下的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做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联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升。
2.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探究活动就是学习的过程,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环节应留给学生三五分钟时间,要求学生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教师综合学生大的问题,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探究问题”的需要确定。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或更多,但不宜过多,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合作探究能加强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营造民主和谐气氛,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干什么?回答是:教师甘做“协调员”,适时、智慧地引导学生,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所授内容要求和特点决定。总之,实践探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就是有益的探究活动。
4.激励评价深入探究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CO2)两种气体。当其在空气中浓度达到10%时,可使人窒息死亡;空气中天然气(甲烷)含量达到5~15%时,遇着火源会发生爆炸。
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气体,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种自然过程形成的气体(包括油田气、气田气、泥火山气、煤层气和生物生成气等)。
而人们长期以来通用的天然气的定义,是从能量角度出发的狭义定义,是指天然蕴藏于地层中的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混合物。在石油地质学中,通常指油田气和气田气。其组成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气体。
2020年5月6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对外披露,该公司近日发现了一条富含天然气的新区带,预计潜在资源量超万亿立方米。
(来源:文章屋网 )
天然气阀门锁死后不要擅自打开,否则容易酿成事故。天然气阀门用的是防盗阀门,关闭后就锁定,必须用钥匙(一种特定的工具)才能打开。建议拨打天然气公司电话,需求专业人士帮助,不要暴力开锁,以免引起安全事故。
天然气: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气体,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种自然过程形成的气体(包括油田气、气田气、泥火山气、煤层气和生物生成气等)。而人们长期以来通用的“天然气”的定义,是从能量角度出发的狭义定义,是指天然蕴藏于地层中的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混合物。在石油地质学中,通常指油田气和气田气。其组成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气体。
(来源:文章屋网 )
1、最上端显示的数字代表已经使用的燃气量,一共有8位数字,前5位数字代表整数,后3位数字代表小数,比如显示的是00023913,即目前已经使用了23.913立方燃气;中间的显示屏显示出数字代表的是剩余的燃气使用量。
2、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气体,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种自然过程形成的气体(包括油田气、气田气、泥火山气、煤层气和生物生成气等)。
3、而人们长期以来通用的天然气的定义,是从能量角度出发的狭义定义,是指天然蕴藏于地层中的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混合物。在石油地质学中,通常指油田气和气田气。其组成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气体。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中职旅游地理教学 教材体系 多媒体 实践与体会
2005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在高中教育阶段,坚持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和谐发展。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随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从目前教育实际发展来看,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重视接纳,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仍然处于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形势来看,加快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这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保质保量地完成专业教育工作,培养出合格的优质技能型人才,是重中之重。下面我就中职旅游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实践和体会。
一、研究教材,建好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地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为旅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依据教育部对教材一纲多本的编写原则,中等职业旅游类的地理教材达到十余种。不论哪种教材,阐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涵盖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区划、旅游信息与图表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旅游地理》(陈锡畴主编)是服务于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国家规划教材。2002年7月第一版投入使用。为了让教材更加完善,注重旅游和地理的结合,避开难度较大的内容,使之更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于2008年8月再版投入使用,即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陈锡畴王雁主编)。第二版教材的总课时为144,全书大范围来看分为旅游地理总论和分区两大块。课时和结构和第一版保持一致。第一、第二版对比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体例变化。每章前增加了“学习目标”,便于教师和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二)内容调整。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对旅游资源分门别类进一步完善,删除了部分具体的景观点的介绍。以第三节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貌旅游资源”为例。教材一开篇就阐述了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岩溶地貌等种类的地貌旅游资源,与第一版相比增加了海岸地貌和花岗岩地貌。在介绍各地貌特征、分布的基础上增加了地貌成因的分析。把原来布设在开篇的山地旅游资源调放到了这部分的最后讲解,同时删除了具体的山地景观点的介绍。被删除的景观点将适当安排在后面的旅游区划中进行学习。这种调整不仅使教材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更加完善,突出了对地理“理”的学习,而且避免了部分知识前后的重复出现。其二,旅游区划中对各省的概况和旅游资源这部分知识在体例和风格上进行了统一,删除了部分具体景观点的介绍,增加了5A级旅游景区。其三,更新了教材附录中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增加了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版教材突出了旅游与地理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力求学生“知和能”共同发展。
二、热爱职教,科学受训
1.研究学生,备好信息。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基础薄弱、厌学的缺点。因此,中职教师要通过各方面的途径获得学生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特长和爱好,研究他们对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情感的桥梁。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教学,实现中职教育目标。
2.注重教法,科学受训。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台即舞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一堂课的最终效果也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密不可分。针对中职旅游地理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教材内容时,要做到关注自然,关注人文。旅游地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基于为旅游服务的特点,教材偏重了人文方面的内容,忽视了有关自然地理内容的阐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外延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自然地理教学,突出地理的“理”。譬如:讲到武夷山的九曲溪,我们可以讲解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原理。让学生知道河流凸岸凹岸的生成,自然就知道河曲的形成,还可以推想将来河流的发展趋向。一旦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今后在生活实际中一些问题,实现教学的一大价值。再如:讲到武夷山“玉女峰”,可以结合地质学中关于岩石形成和构造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三类岩石的转变。结合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知识,就容易对学生进行“丹霞地貌”的教学。再引用九曲溪两岸的优美传说故事穿插其中,实现旅游地理的自然和人文典故的统一。这样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了地理文化素养,为掌握旅游地理技能做好了质的铺垫。学生学习旅游地理教材时,教师如果对地理知识只是轻描淡写、照本宣科,不做一定的延展,学生就会一知半解,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或者强行塞给学生,必然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调整组合。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尤其那些学生薄弱的知识点和难点,教师应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启发、探究、对话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复习课,教师应采用对比、综合、分析、概括、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系统化。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采用模拟导游的方式进行实战式的训练。当然,对教具的选择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用心探讨体会、合理有效应用,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旅游地理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日新月异。尤其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引起了教学的大变革。多媒体教学以其大容量、直观、灵活、生动、形象的特点,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和景观图片实行多图组合切换,大大提高了读图效率。许多抽象的地理运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模拟展示。化抽象性为形象性、直观性,解决了教学的难题,让学生易于掌握理解。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频声影图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走进旅游地理的天地。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它不是万能的,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多媒体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譬如,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把整个教学课堂交给了多媒体,完全忽略了传统教学,课堂从头到尾由多媒体全权代表,一气呵成。于是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失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者的角色作用,最后学生在大容量的课堂中,完全按照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件模式和固化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学习,失去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灵活反馈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样将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堂上也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有的教师在课件中辅以大量的精美图片、特种声效、绚丽多彩的色调和有趣的动画效果,目的是使多媒体课件更加完美。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精美图片、特种声效、各种色调和动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上带到“欣赏”上,最终成了学习的干扰,违背了设计的初衷。
我们并不否认多媒体的教学功效,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师。除了优质课、汇报课外,更多的是平时教学。平时教学应把多媒体定位在“辅助教学”这个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实用性,凸显教学效果,解决教学问题,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科学统一,有机相融,优化课堂,提高成效。
(3)注重学生实践和技能的训练培养。
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和技能的培养。这一点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不同的,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根本点。中职旅游地理教育必须以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实践与技能的训练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旅游地理专业的特点,营造浓厚活泼生动的职业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在教材景观点的教学中,通过职业导游课堂模拟演练,创设职业情境进行导游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班级学生分成3-4组。分配各组学习任务,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中各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以导游员的角色介绍景观点,其他学生充当游客,并且向导游员提出一些问题,导游员解决游客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投入情境角色中,感同身受,培养旅游服务技能技巧。在学习各省区的旅游资源时,以组为单位合作设计游览路线,编写导游词等,并通过课堂交流,加以充实完善。此外,利用家乡的旅游资源,如白水洋,鸳鸯溪景区等。通过学校的引荐,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到景区的旅游服务中,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环境教育,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技能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知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一定比例,就如何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巧妙的运用,谈谈自己以下几点的教学体会:
一、复习回忆时 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引入新课的课题之前,利用一点时间对前一段知识进行复习,新课开始请学生回忆思考: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为何在代入求根公式之前要先计算一下b2-4ac的值?在把系数代入求根公式前,必须写出哪两步?为什么要先写这两步?
例 用求根公式法解方程:2x2+10x-7=0。
解:因为a=2,b=10,c=-7,
b2-4ac=102-4×2×(-7)=156>0……
在解此方程,为什么在把系数代入求根公式前,要先写出a=2,b=10,c=-7和b2-4ac=102-4×2×(-7)=156>0两步?是因为方程的根是由各项系数确定的,所以必须先确认一下a,b,c的取值,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是写清楚系数的+与-,这一步写误,影响题目的解答过程与结果,这就是先确认a,b,c的取值的原因; 又因为一元二次方程不一定有实数解,而有无实数解是由根的判别式决定的,所以必须先了解一下代数式b2-4ac的值,如果b2-4ac的值是负的,则方程无实数解,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解下去了,这就是将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系数代人根的判别式计算的原因。
这两步虽然简单,决定解答的正误,是今后深入学习的基础,充分显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必须带领学生走好这两步。
二、题目分析时 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通常用记号Δ表示,即Δ=b2-4ac。顾名思义,此式能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存在,有什么样的实数根存在,请看下列定理:如果a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定理1,Δ>0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定理2,Δ=0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定理3,Δ<0方程没有实数根;定理4,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Δ>0;定理5,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Δ=0;定理6,方程没有实数根Δ<0。
比较看出:概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是:定理1,2,3与定理4,5,6是互逆关系。定理1,2,3的作用是用已知方程的系数,来判断根的情况。定理4,5,6的作用是已知方程根的情况,来确定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求出系数中某些字母的值。理清关系后再通过题目训练加以强化:
例1:不解方程,判别方程5(x2+1)-7x=0根的情况。
分析步骤:
原方程变形为:5x2-7x+5=0——系数代入得:Δ=(-7)2-4×5×5=49-100<0,——结论: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2: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2-3x-1=0关于x有实数根,试求a的取值范围。
师生探讨:首先要看清ax2-3x-1=0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有a≠0这一隐含条件,又一元二次方程ax2-3x-1=0有实数根,=b2-4ac=9+4a≥0,解不等式得:a≥-。即a的取值范围是a≥-。
此题如果不确定该方程为二次方程,就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学生在讨论时不能忘记a=0的情况,所有讨论题要把所有问题考虑周到。知识之间是有区别和联系的,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弄清问题,加深印象,以至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三、综合训练时 强化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运用知识解答问题更是千变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问题中,如何以不变应千变。用根的判别式是用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无非那么几种情况,对准具体题目运用相应的概念去解决,只不过在选择时,要把问题考虑全面,不要出现遗漏,要始终不能忘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通则。
例3: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4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求k的取值范围;(2)如果k是符合条件的最大整数,且一元二次方程x2-4x+k=0和x2+mx-1=0有一个相同的根,求此时m的值;(3)是否存在k的值使方程x2-4x+k=0的两根x1、x2满足+=6?若存在,求出k的值;不存在,说明理由。
师生探讨:(1)根据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得出>0,求出k的取值范围即可;(2)由(1)中k的取值范围得出k的最大整数解,代入一元二次方程x2-4x+k=0中求出x的值,再根据两方程有一个相同的根即可求出m的值;(3)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x1?x2及x1+x2的值,代入所求代数式得出k的值,再看k的值是否满足(1)中k的取值范围就可以了。
综合题一般都是有两到三道小题目组合而成的,但每一道小题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上一小题的结果,就是下一小题的的条件,而且小题与小题之间是逐步引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