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支一扶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

摘要: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并从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特点出发,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受到需求层次的影响,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针对民族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民族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对延边大学学生择业就业观调查报告并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趋势、就业政策、就业结构、就业问题,分析需求层次对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民族高校;价值观;需求;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当代大学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对象与抽样

通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从三类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第一类对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为分界点,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区,思想状态不稳定,对于就业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对稳定。对11个学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朝鲜族、其他民族为抽样对象),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所以对朝鲜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学生调查抽样。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为出发点,分为朝鲜族、其他民族两个抽样对象。对11个学院926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文理、科为例)。学习理科与文科学生,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维的特点是:相对文学素养较高,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分析与综合

从以上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就业观的各异,得出低年级学生在就业观偏向于社会需求,也就是需要爱情、友情、人际交往,刚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起点,向往探索爱情的甜蜜、友情的关怀、拓宽人脉交际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对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时间是影响生理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能够自主掌控时间的主体力量,除了上课,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极强,促使低年级同学对社会交往的需要。[1]

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延边大学朝鲜族民族槔与汉族就业观进行抽样调查。朝鲜族同学向往人际交往,向往人与人的沟通,朝鲜族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决定了对待交往的态度。汉族学生在对就业观的安全需要与社会需要上表现出的态度基本相近,许多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对其有吸引力。

三、调查与比较

调查问卷中对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影响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方向中选择商贸类型较多,经济社会的时代影响显而易见,不仅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刚入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看待职业方向的眼光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商贸类是近几年就业类型中热门选择。职业规划中学生们在潜意识里与毕业相互影响,调查结果中普遍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概念模糊,规划期较长。[2]

在职业理想中学生普遍对隐性职业的关注度较低,对热门公职单位期望值较高。职业影响中,较多学生受学校影响较大,所以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创业就业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层次需求(以延边大学为例)主要分为基本五个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继续深造的学习方向。针对考研就的人数比例业女生超过男生。②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方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这种就业意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业观中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们往往是需要具有社会认同感的社会地位。③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韩资企业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并且可以学习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④出国留学也是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出国继续学习深造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学生惧怕甚至是抵触自主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规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向学生宣传。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原因

以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过度关注择业就业条件、就业价值,没有达到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就业能力给予形成平衡。大学生忽视在工作中应有的基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基础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而择业就业。②依赖性强,上学期间经济由父母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很多大学生没有离开过父母,依赖性强,自主意识差;③缺乏对社会认知,当代大学生仅仅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层次,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职业脱离实际意义,享乐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④择业就业观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管能动性等都是影响择业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为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来源。[3]

五、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调查中显示67%的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设计,只有9%在学校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设计。[4]一部分人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根据就业发展的动态招生逐渐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所裨益。相应出台了“大学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一系列的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今年毕业生数超700百万创历史新高。国家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有相应的就业创业帮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各高校有专属心理辅导站中根据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就业测试,形成心理就业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打破传统就业价值观观,树立准确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饶莹心,顾胜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2,(3).

第2篇: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问卷调查 就业指导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9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2012年11月教育部、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采取各种切实措施有效开展就业工作。笔者所在高校就业部门决定从就业主体方面找突破口,选取学校3500名2014届毕业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共回收290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一、就业问卷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1.毕业生求职意向方面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求职情况进行调查,55.49%的学生有比较明确的求职意向或职业目标;26.53%的毕业生有非常明确的求职意向或职业目标;而剩余8.76%的学生表示对求职意向或职业目标不明确或完全没有定位。由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比较明确,在求职前可以做好充分准备,这和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关系密切,但还是有部分学生求职意向不明确,盲目性很强,以至于求职成功率极低,导致错失很多机会。

2.毕业生择业观念方面

对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进行调查,42.59%的学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31.11%表示坚持先择业后就业;21.12%的学生选择不就业,继续深造;6.18%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择业观念对学生就业具有主导作用,所以全方位地引导学生择业观,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40.91%的学生看重的是是否有个人发展机会;28.37%的学生十分看重经济收入和福利;16.47%的学生会首先考虑工作地点是否符合自身要求。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因为学生自身情况不同,因此在择业过程中考虑问题不全面,所以在择业过程中会产生误区,也就需要就业指导教师和社会的正确引导。

3.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

对于毕业生是否愿意到基层就业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数据显示,48.76%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单位工作;35.83%的学生表示可以先到基层企业就业,有好单位再走;25.4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在当今应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任职,鼓励学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特岗教师、选调生和志愿服务西部等国家及地方项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成效显著。

4.毕业生寻找工作途径方面

对于毕业生寻找工作途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50.18%的学生表示通过学校组织的大、小型专场招聘会找工作;19.87%的学生表示通过亲友介绍获取就业信息;16.78%的学生是通过网络获取有用的招聘信息;剩余的学生大部分是通过校外招聘会获取就业信息。通过进一步对毕业生关于学校采用哪种就业服务途径对毕业生帮助最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51%的学生认为组织企业专场宣讲会对自身就业帮助大;27.43%的学生认为举办秋季大型洽谈会对就业帮助最大;24.36%的学生表示学院组织春季招聘会对就业帮助大;9.95%的学生认为网站的信息对毕业生就业帮助最大。不难看出,高校开展的各种就业服务形式对毕业生的帮助最大,其中尤其以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效果最显著,其次是高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但是针对未就业毕业生举办的春季招聘会也不容忽视。

5.毕业生求职障碍方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地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过障碍,通过调查了解到33.03%学生认为个人能力问题是求职的主要问题;22.47%的学生觉得自身专业太偏,需求少是主要问题;18.23%的学生表示最大的求职障碍是就业信息少;7.36%认为自己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就业技巧,而其他的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来自企业,例如企业存在偏见、用人单位情况与自己的期望不符等问题。从中体现出学生需要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从而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6.毕业生就业指导形式方面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为学生的就业服务。通过调查数据显示,33.4%的学生认为培训交流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就业知识;26.21%的学生喜欢面对面咨询;22.99%的学生认为专题讲座形式利于学生接收;对于课堂教学、网上自学、与他人分享经验等方式学生感兴趣的比例分别是10.61%、2.76%、3.78%。现在传统意义的就业指导课堂授课已经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就业指导教师应该采取形式多样、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这也是留给指导老师的课题。

二、建议和意见

1.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

国家应加大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规范对私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管理,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为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以优惠的政策逐渐吸引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

2.积极开展正确的就业宣传

对于高校毕业生正确的就业宣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感染性,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应积极创建正确的舆论环境、旗帜鲜明的倡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使大学毕业生逐渐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科学地评价自己,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尽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每一天,引导大学生走出好高骛远和妄自菲薄两个误区,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已经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要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特点,对自身作出科学评价。

三、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从就业主体角度把握就业工作方向,对于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意义重大。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查摆不足,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切实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就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军合.大学生就业调查与指导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3).

第3篇: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帮扶;农林院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70-04

Abstract:As the mainsta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ostgraduates have been highly regarded as the scarcity of talent. In recent years,however,with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of masters emrollment,graduate students begun to encounter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s,which agricultural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From the employ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is not pessimistic,but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employment levels,job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 research,we can conclude that employment assistant policies and creating deep employment platform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ployment quality;Employment support;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Employment

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作为高校人才资源,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林院校学子就业难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林院校的声誉,另一方面会造成人才与资源的配置问题。现今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这就导致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培养方案、就业政策、就业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就业举措效果来看,就业帮扶政策对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1.1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传统的“农口”思想仍影响着农业类学生的就业观。毕业生宁愿进入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从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多数毕业生过分迷恋大城市,即使待业也不愿去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单位或地区工作,造成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一些毕业生虽能接受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屈指可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成功率与满意度。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硕士毕业生共计821人,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是其他企业(51.89%)、国有企业(10.48%)、高等院校(10.35%)。而2015届的质量报告显示就业单位排前三的分别是其他企业(52.24%)、机关(12.62%)、高等学校(7.87%)。湖南农业大学 2014届就业质量报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则是企业(52.97%)、高等学校(13.10%)和科研设计单位(6.21%),根据近3a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多为聘用合同、就业证明等非正式协议,进入国企、机关、科研院所的比例逐渐下降,硕士生毕业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科研设计单位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6%(见图1),而进入机关的由4.17%上升到12.62%,签入国企的由2014年的4.8%增长为10.48%,硕士毕业生选择自身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逐年下滑,其中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比例高达79.22%。

1.2 自身原因 造成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从近3a的就业分析数据来看,部分学生考取硕士文凭动机有误,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是想要深入研究,毕业后也并不从事本专业,这导致其研究生阶段专业素养较弱。而就业时要求过高或自我需求过高,也是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的几大原因之一。据2014届、2015届硕士毕业生理想薪资(见图2)和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域(见图3)来看,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程度较高,农林类行业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环境较差,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形成供需差异。

1.3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院校。高校是人才抚育的基地,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学校对其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院校长期培育学术型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形成了管理层多于基层工作的倒金字塔型;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选择农林类院校成了学生们的第二选择,在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在竞争中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一些农林院校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而是跟随市场需求,开设学生与社会更喜爱报考的专业,导致专业课程不深入无法适于社会需求,或是该专业市场饱和度较高,供大于求;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帮扶不重视,支持度不高,开展的就业课程、讲座、活动较少,导致研究生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少。

2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帮扶现状分析

就高等院校自身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对学生的帮扶程度及效果。就业帮扶,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援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动态、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帮扶举措已形成以就业指导、举办招聘、心理o导、就业补助及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就业帮扶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后简称我校)为例,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进行了专项指导。分别从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帮助、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设心理讲坛、咨询室以及加强就业帮扶政策,如“一带一建”等,5个方面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

3 建立就业帮扶体系

3.1 建立合理就业目标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热爱自身专业,并认为在农科类就业中的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专业优势。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主观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是大部分毕业生存在的观念误区。农科类硕士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情绪化和个人主观化极大地影响就业结果。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水平是另一个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出台大量政策支持农科类学生发展,院校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科研教学经费,平台高,起点高导致他们对发展前景要求也相对较高。但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呈基层化、乡村化发展态势,造成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课程等,改变学生对传统农业领域工作的误解,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其次,对现有政策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国家地方项目,例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计划等项目。

3.2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用人单位通常对研究生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引进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我校从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方面培养,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以加强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开展就业引导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重点,根据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设立相关的辅导课程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政策讲解、就业技能培训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帮扶。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之以名师的就业讲座,为研究生打造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就业补助,组织大型招聘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招聘平台。

3.3 实行导师责任制 在研究生群体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提代的作用。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学生引导其正确发展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职责的重要体现。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责任,能够加强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从而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以科学的激励手段来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自主性加强群体性减弱,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上,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和自学研习为主。因此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时可以细化到个人,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打造适合的研究方向及就业规划。

3.4 划分受众层次,进行针对性帮扶

3.4.1 贫困型硕士与非贫困型硕士 贫困型研究生虽然比重较小,但仍不可忽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刻苦学习之余进行兼职,长期压抑导致其自卑、胆怯心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通常显得紧张、局促、患得患失、情绪异常。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舒缓贫困研究生的压力。其次,对经济困难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就业课程、职业能力素质拓展实践、就业政策解读课程等。贫困型研究生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在就业中还应设立贫困就业补助金,从生活上减小其压力。

3.4.2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要建立不同的就业帮扶体系。专业型硕士培养旨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适宜于社会发展,要求其有较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这对于院校的就业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指导与服务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广义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许多学校都已开展相关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实施。学术型硕士则有科研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两种培养方式,在进行就业帮扶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还需搭建科研平台,为尖端人才进行科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4.3 女性硕士与男性硕士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首次公开发表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1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其中40%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最觉困难。女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社会性别定位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动机行为的驱使。农科类工作一般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因此大多岗位希望招聘男性。在这一问题上,高校应着重培养女研究生的竞争力,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女研究生自身生理特性和教育背景,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女研究生素质培训体系。

3.5 设立相关工作制度

3.5.1 建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 从“学校―学院―系―导师”4个层级管理机制,设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将教师教务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定期跟进学生的心理、学业及就业状况。从各级领导到辅导员、学位点领先人到导师、同班同学到实验室伙伴,及时进行情况追踪与分析。对照培养计划和就业目标,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分析,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对需要帮扶的研究生提供就业困难预警,提供相关解决措施办法,。设立就业困难预警机制,能够使相关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反馈到学生所在系里。系里迅速做出反应,导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予以进行针对性帮扶。这一举措能加强研究生管理,有l不紊进行学习,保障就业质量。

3.5.2 建立就业工作制度体系 我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延承《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意见》等8个相关的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制度化、高效化。日后将导师责任考评纳入工作制度中,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4 结语

随着硕士生整体生源量的增加,农科类院校研究生数量也呈相应增长态势,因而其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凸现而备受高校相关领导重视。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研究生整体就业情况,研究其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就业帮扶政策,为切实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袁首.大学生就业援助实践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45-46.

[2]李毅,曾福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

[3]彭春秀.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农业教育研究,2011,03:39-44.

[4]李婷.农林院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赵小峰,闫斐,杨军伟,等.就业帮扶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662-665.

[6]彭淼,朱杰辉,钟晓红.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体系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32-135.

[7]许星.浅谈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办法[J].大学教育,2012,02:26-27.

[8]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66-69.

[9]高珊,梅瑞华.导师负责制,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新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0:98-99.

[10]秦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40).

[11]孙世平,孙鑫,李华.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02:58-60.

[12]张抗私,盈帅.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3:83-90.

[13]王琦,许艳丽.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8:137-139.

[14]: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人民风采社会聚焦[OL].[http://].

第4篇: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

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权重排序,为大学及大学生个人充分认识市场、有准备地应对就业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政府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研究的借鉴。

关键词:就业质量;女大学生;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3008308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首次公开发表《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1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最觉困难[1]。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与市场问题,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无数家庭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女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其根源在于社会性别定位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动机行为的驱使。女性就业难也是世界性的问题,19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未曾有过间断,学术界对性别差异的渊源追溯、性别歧视成因的分析以及性别歧视市场和社会影响的计量研究都做出了贡献。更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对性别歧视的传统、文化及习俗等成因深刻剖析,进一步拓宽了该问题的研究范围。

而关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原因,对高校就业评价体系的应用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功能体系。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和评估通常是由政府专职部门、职业界(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三者承担,其中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的调查统计相对较多。德国高校毕业生状况的统计和调查既自成体系又作为欧洲体系的一部分参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教育信息欧洲委员会的统计和调查活动。参与调查的各国将毕业生统计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这种系统的、国际比较的分析方法使得单一国家的就业状况可以在更广的框架里得到认识和分析。国内学者王天营和马万民[2]设计了以高校办学硬件条件、高校办学软件条件、学生素质和社会评价为一级指标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徐倩和孙海泉[3]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对高职教育优质就业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柯羽[4]通过引入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和就业结构等5个一级指标和需求单位层次、自助创业率和就业地域等10个二级指标,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秦建国[5]的评价指标包括大学生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指标、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和大学生就业宏观表现指标。王邦田[6]从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主管部门等层面考察设计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史淑桃[7]构建了薪酬福利、劳动关系和个人发展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上的研究考察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都较少,而且女大学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多种而复杂的影响因素,本文尝试设计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构建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 是准确评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与前提。

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等法律为依据。指标建立的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全面性和整体性相结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全面地反映女大学生就业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态势,能反映出女大学生就业主要过程和主要层面的实际情况,以便开展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各级指标的集合应该是完整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目标,其中每一项指标与整体目标应具有一致性,以便评价能反映出女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实际情况。第二,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中国一直采用“就业率”单一指标数据,导致获取相关评价指标数据较为困难。加上评价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在设计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时,很多因素很难量化,所以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使用,并通过科学的手段把定性指标合理融入评价体系,力求能系统客观地反映女大学生就业的全貌。第三,

宏微指标相结合。

微观上,每个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同的。宏观上,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政府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相关劳动立法提高劳动标准、规范企业行为,通过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优良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这些都为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高质量的女大学生就业又能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就业质量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5]。第四,

独立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的相关性对系统评价结果会造成偏差,因此,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有统一的分类基准,各项指标都有明晰的内涵,指标的外延互不交叉和重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的有效实施,就必须使评价指标体系所使用的方法易于理解和操作,指标易于采集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8]。

2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与设计

本文以国际劳工组织、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全面参考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传统观念等的研究成果,以和谐社会为指导,构建了学校、市场、个人素质和意愿、家庭、政策和社会等6个二级准则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

以学校声望、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以劳动力供求平衡、劳动力市场自由度、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市场评价指标体系;以基本生活保证、发展空间、职业能力建立个人意愿和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家庭收入水平、知识水平和社会关系建立家庭评价指标体系;以供求平衡、信息完备和男女平等原则建立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以传统文化、风俗、社会性别定位和社会排斥建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于此思路,针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本文建立了6个一级、26个二级以及120个三级指标,形成了一个全口径评价体系,具体构建情况如下。

(1)学校评价指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参考李金林等[9]、王天营和马万民[2]以及应望江和李泉英[10]高校指标体系的研究,构建了基本情况、硬件指标、软件指标和就业指导4个二级准则的学校评价指标。指标筛选也考虑到:第一,根据教育部等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原则筛选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和生均图书数等4个指标。第二,在李金林等的《构建高校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中筛选办学层次、所属行业和地理位置3个指标。第三,在应望江和李泉英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王天营和马万民的《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筛选师生比、教管人员比、教学人员职称比、研究课题数、出版专著数、数、成果获奖数和重点学科数等8个指标。第四,在陶韶菁和王坤钟的《高校就业服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11]中筛选出就业率、就业讲座、技能培训、就业咨询、信息数量、服务效率和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等7个指标。

综上,构建了包括基本情况、硬件指标、软件指标和就业指导等4个二级准则。三级准则中基本情况包括办学层次、所属行业和地理位置;硬件情况包括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和生均图书数;软件情况包括师生比、教管人员比、教学人员职称比、研究课题数、出版专著数、数、成果获奖数和重点学科数;就业指导包括就业率、就业讲座、技能培训、就业咨询、信息数量、服务效率和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计22项学校正向评价指标。

(2)市场评价指标

在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供需平衡、自由度、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则构建了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就业状况、失业状况、市场化程度和劳动关系等6个二级准则的市场评价指标。以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就业状况和失业状况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以市场化程度反映市场自由度;以劳动合同签订率反映和谐劳动关系。

三级准则确立根据:第一,依据国际劳工组织等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原则筛选劳动力资源总量等7个指标。第二,在国家统计局的《劳动统计年鉴》中筛选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等8个指标。第三,在张灿等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测度》[12]中筛选劳动力择业自由度等4个指标。第四,在秦建国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5]和史淑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态势实证研究》[7]中筛选劳动合同签订率等4个指标。

综上,构建了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就业状况、失业状况、市场化程度和劳动关系6个二级准则,三级标准在劳动力供给方面选择劳动力资源总量和劳动力参与率;在劳动力需求方面选择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和第一、二、三产业劳动需求;在就业状况方面选择就业人口总量、人口就业率、就业弹性、灵活就业率和人均周工作时间;在失业状况方面选择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总量、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失业持续期和长期失业率;在市场化程度方面选择劳动力择业自由度、用人单位用工自由度、劳动力流动自由度和劳动工资决定自由度;在劳动关系方面选择劳动合同签订率、工会参与率、劳动纠纷和劳动保护,计23项市场评价指标,其中,失业状况方面4个负向指标,其余19项为正向指标。

(3)个人意愿和素质评价指标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加上女大学生的个人意愿构建了主观愿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5个二级准则的个人意愿和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基本生活保证和发展空间反映个人意愿;以职业能力反映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三级准则确立根据:第一,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万远英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数学模型》[13]、吴哲敏的《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模型》[14]和杨炼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模型》[15]中筛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23个指标。第二,从史淑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态势实证研究》[7]、王邦田的《基于集值统计法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6]、黄建的《构建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16]、徐倩和孙海泉的《高职教育优质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3]中筛选出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等8个指标。

综上,根据以上原则构建了主观愿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5个二级准则,三级准则主观愿望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满意度、工作稳定性、薪酬福利水平、国内外著名企业、单位性质、兴趣与岗位适应和学习培训机会;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包括政治面貌、吃苦耐劳、诚实正直和责任心;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包括学历、专业、学习成绩、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劳动技能素质方面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作业绩和实习经历;身体心理素质方面包括个人形象、适应能力、自信、主动性和健康状况,计31项个人意愿和素质正向评价指标。

(4)家庭评价指标

家庭背景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量、结构、种族和民族等都是其组成部分。本文参考黄娟的《家庭背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17],从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组织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4个方面展开测量。家庭经济资本通过收入来源、家庭收入水平、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的财富状况来体现;家庭文化资本通过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藏书量来体现;家庭组织资本通过家庭中父母工作单位性质及职位来体现;家庭社会资本通过与家庭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的数量及与这些人一年内的互访频率来考察。以家庭收入水映家庭经济资本;以知识水映家庭文化资本;以社会关系反映家庭的组织和社会资本。

由此,建立了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组织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4个二级准则,三级准则中家庭经济资本方面包括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收入水平和亲戚朋友财富状况;家庭文化资本方面包括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藏书量;家庭组织资本方面包括父母所任最高职位、父母所在单位性质、亲戚朋友所在单位性质和亲戚朋友最高职位;家庭社会资本方面包括与家庭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的数量、与亲密的亲戚朋友互访的频率,计12项家庭正向评价指标。

(5)政策评价指标

根据希金斯《政府政策和青年就业》提供的分析框架,本文从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3个角度透视大学生就业的内在机制。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工作岗位增长速度与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呈不均衡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远高于就业岗位增长速度。从供给角度来看,核心问题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社会快速发展对技术知识的需求总是快于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就业结构上,既存在大学生不愿意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大学生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从供求匹配角度上看,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与就业服务的滞后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改善就业服务是关键[18]。同时,在大学生就业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供求平衡原则反映就业的供给和需求政策;以信息完备原则反映就业匹配政策;以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反映男女平等政策。指标筛选亦考虑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原则筛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16个指标,以及联合国、国家法律法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中筛选平等就业机会等3个指标。

综上,建立了需求促进政策、供给政策、供求匹配政策和男女平等政策等4个二级准则。三级准则需求促进政策方面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公务员招考政策、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支援和创业扶持政策;供给政策方面包括高校经费、调整高校培养目标、调整高校培养方案和学生职业潜能的开发;供需匹配政策方面包括市场导向政策、就业指导服务政策、人才市场和培训机构;男女平等政策方面包括平等就业机会、平等升迁机会和同工同酬,计19项正向政策评价指标。

(6)社会评价指标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的重男轻女传统风俗,社会对男女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 女性在劳动就业问题上并没有真正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同时也普遍存在以学历、社会关系、实践经验和生理条件等为门槛的社会排斥现象。据此构建了传统文化、风俗、社会性别定位和社会排斥为准则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消除歧视原则来反映社会传统文化、风俗、社会性别定位和社会排斥。指标筛选同时考虑到:第一,根据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原则筛选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等5个指标。第二,从腾智源和黄可的《论女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挤问题》[19]、陈雁的《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辨析》[20]以及李丹和宫照军的《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排斥的表现和对策》[21]中筛选地域排斥和专业排斥等8个指标。

综上,构建了传统文化风俗、社会性别定位和社会排斥3个二级准则。三级准则传统文化风俗方面包括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社会性别定位方面包括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社会排斥方面包括地域排斥、民族排斥、排斥、种族排斥、年龄排斥、实践经验排斥、生理条件排斥和社会网络排斥,计13项社会负向评价指标。

全口径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分析与评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认识和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正性。但是,仅有评价指标体系还欠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需要来自实际调查数据的佐证。在指标体系的框架下,以调研数据为依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进一步更准确地检验与认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经验研究的依据。

三、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1数据处理

数据来源于笔者组织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调研,该项调研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相关政策研究》项目(10BJY032)的支持下,针对2010届应届毕业生,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及全国17省份22个城市、63所大学、24个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了“2010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共计发放大学生问卷6 220份,回收5 671份,有效问卷为5 576份,回收率为9117%,有效率为9832%。

对问卷结果进行处理需要对指标进行正向指标打分和负向指标打分。

正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大表明状况越好的指标。设xij为第i个评价地区第j个指标的隶属度,vij为第i个评价地区第j个指标的值,m为被评价地区的个数。根据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22],则

xij=vij-min1≤i≤m(vij)max1≤i≤m(vij)-min1≤i≤m(vij)。

负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小表明状况越好的指标。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

xij=max1≤i≤m(vij)-vijmax1≤i≤m(vij)-min1≤i≤m(vij)。

本次问卷设计了性别、专业、学校知名度和工作能力等30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很有影响”、“有影响”、“说不清楚”、“基本没有影响”和“完全没有影响”。根据正向打分,本文把选择“很有影响”的赋值4,把选择“有影响”的赋值3,把选择“说不清楚”的赋值2,把选择“基本没有影响”的赋值1,把选择“完全没有影响”的赋值0。在5 576份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为男生的有2 878份,调查对象为女生的有2 698份。利用SPSS软件,分别得出调查对象为男、女大学生的30个指标的统计性描述,并以均值的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得知:

第一,男生组和女生组中“工作能力”、“院校知名度”、“人际关系”、“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等指标都排在前列,说明工作能力、院校知名度、人际关系、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等对男、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都具有较大影响。

第二,男生组“性别”的均值为27589,居第22位;而女生组“性别”的均值为29568,居第18位。可以看出,性别对女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大于对男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就业市场中存在着性别歧视。

第三,男生组“技能的掌握”的均值为32033,“求职技巧”的均值为30906;而女生组“技能的掌握”均值为33755,“求职技巧”的均值为32482。说明在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技能的掌握和求职技巧对女大学生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男生组 “长相”的均值为23406,女生组 “长相”的均值为25787。可以看出,长相对女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大于对男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2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指标权重分析

本文构建了学校、市场、个人素质和意愿、家庭、政策和社会6个二级准则、共计120个指标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由于每个指标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可能性较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有重叠。因此,本文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筛选每一类别中信息含量(权重)最大的一个指标,以这一指标来反映整个类别。

第一,把性别、专业、学校知名度和工作能力等30个影响大学生就业指标的总体权重设为1,令每一指标的权重(系数)等于该指标的均值除以30个指标的均值之和(如表2所示)。第二,把这30个指标按照本文构建的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归类到学校、市场、个人意愿和素质、家庭、政策和社会6个二级准则中,并保留每一准则中信息含量最大(即表2中系数最大)的一个指标。第三,把6个二级准则的总体权重设为1,则每一准则的权重等于该准则的系数除以6个准则的系数之和(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6个二级准则中,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准则依次为个人素质和意愿、学校、社会、市场、政策和家庭,权重分别为01872、01771、01743、01648、01537和01429。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以国际劳工组织、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全面参考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劳动力市场、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传统观念等的研究成果,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为指导,构建了学校、市场、个人素质和意愿、家庭、政策和社会等6个二级准则、共计120个指标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实地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二级准则依次为个人素质和意愿、学校、社会、市场、政策和家庭。第二,

个人素质和意愿是影响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工作能力、人际关系、技能的掌握、实习经历和所学专业。 第三,

学校尤其是学校知名度在女大学生就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第四,

性别、技能的掌握、求职技巧和长相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大于对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第五,社会传统观念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有负面作用。

第六,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但影响系数较个人素质和意愿、学校、市场等要小。

根据大量翔实的调查数据得出的以上结论,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关键。

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经验、技能的掌握、虚心好学和吃苦进取等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居于前列,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虚心好学、吃苦进取是提高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技能掌握水平的前提;实习经历是提高其工作能力、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渠道。因此,女大学生要好学进取,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前提下,努力寻找实习机会,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与周围人和睦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第二,健全高校就业服务能力是保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根据数据统计得知,高校的知名度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排在第三位,也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因此,高校要提升自己的软硬件水平,打造自己的知名度。比如,学校应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锻炼和提升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素质,建立实习基地,为女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增加女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全面系统地传授职业生涯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女大学生认识自我,有效地整合与运用相关知识与经验,合理地规划、设计未来,从而顺利地获取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第三,保障平等的就业环境是基础。

传统观念的更新是改善目前中国女大学生就业环境的一个重要前提。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改造将是一个困难和漫长的过程, 因为它与传统习俗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并以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形式存在。需要长期地坚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女性、 重视女性发展、 自觉执行男女平等政策的环境, 摈弃落后文化传统对女性的不利影响, 改善女大学生不利的就业环境。

同时,虽然在多部法律中规定男女平等就业, 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更没有具体的责任承担规定。应尽快颁布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专门法律, 对包括性别歧视概念、类型、判断标准和抗辩事由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 并规定对相应的违法行为应追究的法律责任,切实构建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海秀解读中国女性生活现况,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DB/OL]光明日报网络版,lifegmwcn/2010-11/09/content_1374360htm,2010-11-09

[2]王天营,马万民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江苏统计,2003,(8):9-10

[3]徐倩,孙海泉高职教育优质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2):23-25

[4]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中国高教研究,2007,(7):82-84

[5]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J]改革与战略,2007,(1):150-153

[6]王邦田基于集值统计法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30-32

[7]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态势实证研究 [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4):102-105

[8]宋继勋,李扬,南峰 实用型高校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教育与职业,2010,(9):47-48

[9]李金林,应伟清,吴巨慧构建高校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0-62

[10]应望江,李泉英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45-48

[11]陶韶菁,王坤钟高校就业服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122-125

[12]张灿,谢思全,董利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测度[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5):13-16

[13]万远英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数学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191-193

[14]吴哲敏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7):146-148

[15]杨炼秋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模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1):98-102

[16]黄建构建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J]中国统计,2005,(1):50

[17]黄娟家庭背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8]杨歌舞 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9]腾智源,黄可论女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挤问题[J]硅谷,2010,(1):215-161

[20]陈雁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4,(1):62-65

[21]李丹,宫照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排斥的表现和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09,(6):72-74

[22]何勇 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模型及应用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3,(4):72-76

[23]Becker,G SThe Econoics of Discrimination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24]Phelps,ES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Racism and Sexism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7):659-661

[25]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研究述评 [J]经济学动态,2005,(1):108-112

[26]王静中国劳动力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1):29-39

How Does Gender Influence Employment Quality?

――Empirical Study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Female Graduates’ Employment

Zhang Kang-si Ying Shuai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