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理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税收理财无疑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方面。现实情况是,财务人员普遍能熟练掌握会计记账技术,这固然能避免技术性错误而遭致税务部门罚息,能避免不必要的税务性现金流出。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当前财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开展企业税收理财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不仅是因为财务人员缺乏税收理财知识,而且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比如,财务人员误将己实现的销售收入记入预收账款这类错误,比误将已发生的广告费计入财务费用的性质严重得多,前者的错误之所以性质严重是因为本应及时交纳的销项税被人为地延迟而被税务部门处罚,后者的错误性质却无关紧要,因为广告费无论计入何种费用,既不影响费用总额更不会影响企业利润及应交的所得税。再者,由于财务人员缺少税收理财的手段,放弃了许多本来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税收政策,达到合理避免或延迟纳税、少交甚至免除纳税更是财务人员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认为,就纳税的角度看企业税收理财比单纯的会计记账更为重要。企业税收理财是围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遵守国家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采用适当公允的理财手段,在企业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环节展开税收理财,以达到正确计量应纳税额,推迟纳税、合理避税或免除纳税为目的一种理财工具。
二、企业税收理财的特征
由于企业税收理财的性质仍属于企业理财活动的范畴,因此,税收理财的特征是相对于其他理财活动而言的。企业税收理财的特征有:
政策性。企业税收理财是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涉及的都是属于国家政策性很强的理财活动,税收理财活动不是偷税,它要求财务人员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
实用性。企业税收理财活动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之间利益的调节,而且国家的税收政策实际上也体现了某种倾斜性和目的性,企业应针对自身的特点,熟悉与本企业相关的税收理财知识,制订与自身业务关联的税收理财方案,讲究实用至上。
时效性。政策的时间性必然要求企业税收理财活动的时效性,要求财务人员针对变化的税收政策相应调整适合本企业的税收理财方法,避免使用过时的东西。
整体效益性。尤其对集团企业而言,要追求整个集团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以能否降低整个集团的税负为出发点,通过资产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实现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税收理财的具体内容
毕竟税收理财仍属于企业理财的范畴,自然其内容应包括企业投资活动税收理财、企业筹资活动税收理财、企业收益分配活动税收理财、跨国公司税收理财四个方面。
1、企业投资活动税收理财
(1)确定投资企业的注册地点。税法中国家实行税收优惠的注册地点有: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老少边穷地区。应选择税负较轻的地区作为企业注册的地点,以谋求今后的税收利益。
(2)确定投资企业的类型。税法中国家实行税收倾斜的企业类型有:国家对民政部举办的福利企业和街道创办的福利生产单位、安置“四残”人员的企业、高校校办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水利部门举办的企业、农业部门举办的企业、国家科委主管的高新技术企业。
(3)确定投资产品类型。税法对下列产品项目实行税收优惠:利用“三废”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列入国家科委计划的新产品、“星火科技”产品,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减免税产品。
(4)确定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分购买和租赁两种方式。采用购买投资的好处是折旧抵税,减少账面利润少纳所得税。不足的地方是,首先是交纳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次是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不能抵扣,在建工程期间的借款利息也不能在税前抵扣,而是一并计人固定资产原值,通过折旧的方式逐年抵扣,无疑使企业因纳税而导致现金流出提前,损失资金的时间价值。租赁的好处是租金抵税,也可以避免因设备过时被淘汰的风险,缺陷是无折旧抵税。企业应权衡以上两方面的因素,选择能最大限度降低税负的理财方案。
2、企业筹资活动税收理财
企业筹资可以选择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相比之下,利用负债筹资所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税前列支,利用权益筹资所支付的股息只能在交纳所得税之后分配,因此,利用负债筹资方式能极大地降低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既能在前期享受利息减税的优惠,而且一旦债券转换成功,不需要偿还本金和利息,不失为筹资的一种好方法,尤其是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更应该大胆试用。从负债内部各筹资方式的成本看,商业信用的筹资成本最低,长期借款成本其次,发行债券的成本最高,因为债券的发行费一般比较大。
3、企业收益分配活动税收理财
(1)积累超额利润避税。由于股东接受股利交纳的所得税高于其进行股票交易的资本利得税,所以公司可以通过积累利润使股价上涨来帮助股东避税。我国法律对公司累积利润尚未作出限制性规定,公司可以将准备发放的现金股利转变为用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注销,使股价上涨帮助股东获利。当然,公司减少资本,注销股份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2)再投资避税。企业将可以分配的净利用于再投资,如增加新投资项目式扩充注册资本,可以享受投资退税的优惠政策。
(3)资产重组,达到整体税负减少的目的。如集团公司内部资产重组,通过各子公司之间优质资产与劣质资产的相互置换,使盈利较多的子公司账面利润下降,亏损公司的账面亏损减少,从而减少整体的应纳税所得额。
(4)兼并亏损企业避税。从节税的角度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兼并方式,一般采用吸收合并或控股兼并,不能采用创立兼并方式。因为创立兼并的结果是企业都失去法人资格,被并企业的亏损已经核销,无法抵减合并后企业的利润;二是考虑被并企业的亏损额,亏损额太小,达不到节税的理想效果。亏损额太大,固然能达到节税的目的,但有损原盈利企业形象,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关键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国际理财;理财观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面对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维护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与不可再生资源耗尽危机所提出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产生的各国利益的协调,以及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要求中国企业在理财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树立社会责任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
一、 社会责任理财观
(一)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理财观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与它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群或组织应尽的职责,或因过失而应承担的赔偿。具体讲,就是企业对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货商、客户、社区、国家等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因过失对他们造成损失后应承担的赔偿。人们习惯于将企业对内部的所有者、经营者与职工应承担的职责作为企业内部责任,而将企业对外部的债权人、客户、社区与国家应尽的职责和赔偿等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为什么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由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的服务与支持,企业理应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承担赔偿责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企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企业的生产既是商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企业具有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企业作为具有经济属性的组织,它要完成自已的经济责任目标,即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社会属性的组织,它要努力实现社会责任目标,承担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为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问题,贡献企业的一分力量。因此,西方和中国某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从单个孤立的企业出发,片面强调企业经济属性的一面,宣扬人的所谓自利属性,不讲企业的社会责任,只讲企业赚钱,不惜损害社会、他人利益;只讲企业高管人员具有经济人的一面,不讲他们同时应具有社会人的一面,并极力主张将国有企业低价或零价格转让给高管人员(所谓MBO)或私人;有人还在某刊物发表有关“国有资产趋于零”的错误文章,宣扬全盘私有化,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中是有害的。
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看,一般把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具体化为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对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安全的责任,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并保证在产品消费中不得发生人身安全和损害健康的事故,如因企业过失对消费者造成损失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赔偿。二是企业对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的责任,主要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排污、节能降耗指标。具体包括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污染治理、环境恢复、废料回收与循环利用、环保产品生产,生态建设等。三是企业员工利益维护责任,主要包括员工收入水平、员工健康安全、员工培训、失业员工安置与员工其他福利等。四是社会利益维护责任,主要包括社会福利事业,社区安全维护等。五是维护社会稳定责任,主要包括关怀弱势群体利益、关注预防犯罪与公共安全教育、关心公共利益与社会捐助等。六是维护债权人、政府和其他相关者利益的责任,主要包括对债权人按时还本付息、对政府财税部门及时纳税交费等等。
财务管理是资本投入产出(收益)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处理工作。企业社会责任理财观,是指通过企业资本运作与财务关系的协调,全面实现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目标,使利益相关者价值满意化。
(二)企业应如何树立社会责任理财观
1.企业在制订生产经营战略规划时,要把提高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安全、企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规则纳入整个战略规划中,通盘考虑。在进行投资计划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面的投资安排。如果因资金不足发生生产经营投资支出与上述社会责任投资支出之间的矛盾,企业要优先安排上述社会责任投资的需要,宁可少上一些生产经营项目,也决不可砍掉上述投资项目,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要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观念,在财务资金配置上把保证安全生产的设施建设真正放在第一位。一些可花可不花或可少花的管理费应尽可能少花与不花,但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支出却不能少。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且也可避免因出现安全事故造成职工生命损失与企业更大的经济损失,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3.在工资增长机制的建立方面,要构建职工工资与企业高管人员工资共同增长的机制,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做到效率与公平相给合,使广大职工能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应实行基本工资、效益工资、艰苦岗位津贴和特别贡献奖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保证企业职工与高管人员收入水平的共同提高。对企业高管人员按国家政策规定进行激励与约束无疑是必要的,但必须与职工收入增长保持合理比例。
4.企业要重视必要的社会捐助和尽力支持企业所在社区的福利事业与安全维护工作,并给予力所能及的财力支持。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少数人群因各种主观原因而存在生活困难,成为弱势群体,常要国家社保照顾,也需要企业必要的捐助。特别是面对突发的地震灾害、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人民和灾区企业的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时,非受灾企业更应慷慨捐助、奋力赈灾。企业要主动关心社区建设,根据社区建设需要与自己财力的可能,做到“慷慨解囊”,促进发展。
5.要认真履行对债权人、消费者的承诺,遵守显性和隐性契约。企业要严格按照贷款契约的规定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绝不可逃债、废债;企业应认真履行对消费者承诺因质量问题的退货与赔偿义务,以及商品售后的保修责任。企业应将这方面财力支出看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信誉投资,充分给予保证。
6.企业应履行对国家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按有关法律规定,及时足额上交国家税金、教育附加费、城市维护建设费、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等各项税费;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还应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规定及时上缴产权收益,在企业重组中坚决维护国家和企业职工的利益,要与侵吞国有资产的败类做坚决的斗争,这是企业承担社会责的最基本内容。
总之,社会责任理财观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形成共识,我国企业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
(一)什么是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财观
19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伴随着经济高增长也一同出现,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重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布伦特兰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定义包括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世界贫穷者生活上必需的需求;二是环境的限度,即由于技术和社会组织现状使环境满足当代和后代需求能力受到限制的问题。总之,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使后代人失去经济发展的条件,从而降低生活水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某些新自由主义学者,他们只讲企业自由发展,反对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反对国家强制关闭严重污染和高耗能的小火电、小煤矿企业的政策,攻击这些政策是“妨碍自由竞争”是“国进民退”,他们的观点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财观,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融通与配置,保障企业经济全面、协调、长期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企业如何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财观
1.在资本配置方面,要充分保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节能降耗与生态建设方面投资项目的资金需要。国家早在“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就要求“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在“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又有新的要求,这是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为此,在新建设企业时,应将基本生产技术项目建设与相配套的环境保护与节能降耗项目统筹安排,反对“先生产后治理”的片面生产观;老企业应对发生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问题高度重视,要优先安排资金,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治理与节能降耗指标的完成与超额完成。企业要树立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只为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
2.企业要高度重视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投资,保证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众所周知,企业的主导产品与主导技术都具有生命周期,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衰老和被淘汰的过程。如果躺在现有盈利水平高的主导产品与主导技术上睡大觉,不思进取,一旦产品与技术被市场所淘汰,企业也就面临生存的危机。因此,企业一定要克服短视观念和短期行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要制订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不断投资研究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要有一批储备的产品和技术,一旦原有主导产品与技术被淘汰,有新的主导产品与技术去替代,使企业永葆青春。
3.企业要高度重视取得长期性资金的渠道。前面提到的进行环保与节能降耗项目的投资、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的投资与人力资本的投资,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去加以保证。企业拥有长期性资金供给渠道,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正如因人体具有不断造血的功能,才能健康长寿一样。因此,企业要在维护长期资金供应渠道上下功夫。一是要不断提高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这一资金来源渠道具有稳定性和风险小的特点;二是对债权人保持良好信用,做到不随意改变借款用途,保证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三是采取正确的股利政策,兑现对股民的回报,使广大投资者能分享企业经济发展的成果,维护企业良好形象,使增发新股能顺利进行。企业应坚决克服盲目“圈钱”、随意花钱造成投资失误、有盈利而不给股民分红的错误筹资观念。这些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财源,遗患无穷。
三、人力资本财务观
(一)什么是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理财观
早在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指出,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他说:“劳动力的有用属性,即能创造棉纱和皮鞋的属性,不过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劳动必须在有用的形式上支出,以便形成价值。决定的事情,是这种商品的独特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比它本身更多的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又指出:“另一方面,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却会在生产过程中变更它的价值。它会再生产它本身的等价物,并生产一个超过部分,一个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只有活劳动(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才能创造新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源泉。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是价值创造源泉的天才思想,是西方近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著作中,将企业资本区分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是一种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体现未来的收入或满足,或未来收入与满足的来源”。在实践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某些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发明者以知识产权折价的方式入股企业,与货币资本所有者共同成为企业所有者,使人力资本以价值形式生动的表现出来。
从马克思和舒尔茨的论述,以及技术入股的实践可见,人力资本可理解为劳动者以所有者身份投入生产经营中,并能给企业带来新增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人力资本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是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的重要责任。
人力资本理财观,是指通过企业人力资本的合理形成、优化配置与有效使用,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满意化。
企业树立人力资本理财观,应当全面界定人力资本的范围,明确企业人力资本的类型。企业人力资本按其在再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经营型人力资本(高管人员)、管理型人力资本(一般管人员)、科技型人力资本(技术人员)、生产型人力资本(生产员工)。尽管各类型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分工不同,但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力资本的合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满意化。某些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企业经营者从事复杂劳动,承担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属稀缺人力资源,所以经营者才拥有人力资本,除获得高额工资和奖金外,还应以期权与期股的方式去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享有剩余索取权,而企业广大职工不拥有人力资本,不具有剩余索取权,他们这种观点不仅与马克思和舒尔茨的理论相背离,而且与事实相违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职工已变成知识型工人,他们拥有劳动与管理诀窍等无形资产,他们时常面临失业风险,东南沿海出现的“民工荒”表明技工资源稀缺,按照新自由主义学者的上述理由,企业职工理应拥有人力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
(二)企业如何树立人力资本理财观
1.要对人力资本进行科学估价。无论人力资本的形成、使用和参与收益分配,都要以各类型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为前提。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贡献,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评估。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人力资本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等,使用这些方法应充分听取企业员工的意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这项工作。
2.要注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企业要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型人力资本的投入,保持合理比例,不能有的多,有的少,出现比例失调,造成浪费与短缺并存的局面。在企业招聘和引进人才之前,要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作好定岗、定员、定酬的基础工作,按需定岗、按岗定人、按岗定酬、按人签约。在引进人才时,可采取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法。有些为完成某项目需用的人才,也可采用项目聘用制,项日完成后不再续聘。
3.要重视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促使人力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对本企业的员工,要通过出国进修、外送培养、内部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这些方面可能增加不少资金投入,但随着人力资本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带来的价值增值潜力是巨大的。
4.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应设立企业“职工股”。企业应在对本企业各类人力资本科学估价的基础上,按不同权数设立企业职工股,职工股只做为内部利润分配的依据,不能上市流通,也不能内部转让。这样,可以构建企业职工收入与企业利润共同增长的机制,从基础上做到企业收益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5.要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本业绩评价。企业激励约束制度的执行,是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评价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本业绩评价,主要包括确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与考核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要按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特点,建立因人制宜、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要先进可行,让企业员工经过努力都能完成,并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稳定,不要“鞭打快牛”;考核方法要具体,对企业职工完成考核指标的过程和结果能如实反映。
总之,企业要以员工为本,贯彻人力资本理财观,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四、国际理财观
(一)什么是国际理财与国际理财观
纵观当代世界经济,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脊梁,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越益明显。中国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到2006年12月止,五年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外国大公司与大金融机构已蜂拥而来,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发生在2008年10月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和西欧经济发达国家造成重大破坏,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理财视野应超越国内的范围而扩展到全世界。中国应尽快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力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对广大中国企业而言,应尽可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有利条件,积极而谨慎地进行跨国投资与筹资,跨国引进人力资本,加强国际金融风险监控,搞好国际税收筹划,通过国际理财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应积极贯彻国家有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国际理财观,是指企业通过跨国筹资、投资、收益分配与资本重组,实现国内外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满意化。
(二)企业如何贯彻国际理财观
1.要做好国际财务战略的选择。企业要洞察国际经济波动周期的变化情况,分析国际总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变化,制定正确的跨国投资战略与筹资战略。一般而言,当国际经济处于高涨时期,或世界政治与军事形势相对稳定时,企业可采用扩张型财务战略,大胆进行跨国投资与筹资活动;当国际经济普遍进入低迷时期,或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相对动荡时,企业应采用紧缩型财务战略,缩小跨国投资与筹资规模,甚至将部分资本转移回国;当国际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或国际动荡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所好转时,企业可采取稳定型财务战略,逐渐增加跨国投资与筹资,为推行扩张型财务战略作好准备。为了做好国际财务战略的选择与相机转换工作,企业应不断提高对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形势发展变化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
后金融危机时期,西方国家某些大型公司面临破产边缘,资产价格低廉,其中不乏技术先进型企业与资源型企业。因此,在充分做好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大胆参与外国公司重组,进行收购、控股或参股。
2.要做好国际财务风险的控制与化解工作。国际理财环境的高不确定性,使国际财务风险远高于国内财务风险,这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国际财务风险的控制与化解工作。一是企业要做好国际财务风险的评估,对进行跨国投资与筹资的风险大小做到心中有数。对评估为财务风险大的跨国投资与筹资项目,应在有周密的防范措施以后才能“拍板”,否则应该放弃。二是在跨国投资时要正确处理实业投资与虚拟资本投资的关系,要以实业投资为主。在进行虚拟资本投资时要处理好基本金融产品投资(外国国债、企业债券、股票等)与衍生金融产品投资(期权、期货、货币掉换等)的关系,多选择风险较小的基本金融产品投资,严格控制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并做好“套期保值”。三是企业要做好国际财务风险的利用。企业要通过各种合法的渠道与方式全面了解国外投资与筹资对象的详细情况,以及所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善于从风险中看到机遇,从而在别的企业不敢涉足或迟迟未能涉足的国家与地区进行跨国或跨地区投资与筹资,取得较高的风险收益。四是在遇到事先未完全预见的国际财务风险时,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时,要头脑冷静,处变不惊,敢于对抗风险,对国际财务风险尽可能加以化解。例如,果断停止跨国投资与筹资项目,主动申请股票与债券回购,或者变卖已形成的部分资产,将资本转移回国;动用预先提取的弥补损失准备金等,尽可能减少损失。五是进行风险转移,对某些无法规避的国际财务风险,企业高管人员应事先购买相关国际保险,在风险损失发生后由保险公司赔偿,防止出现企业财务危机。
3.跨国公司应加强外汇收支的监控。按照新《外汇管理条例》,企业经常外汇收支权限进一步扩大,其风险责任也随之增大。企业在外汇结算币种的选择上,应正确预测汇率变动趋势,做出正确决策,避免汇率损失。在外汇风险控制方面,应采取签订外汇保值条款、进行银行远期外汇买卖和利用借贷投资等手段,规避或减少外汇损失。
4.企业要认真作好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筹划是在遵守投资与筹资东道国税法和有关法律的前提下,通过财务分析和纳税计划安排,使企业国外总体税负水平最小化的一项财务管理工作。要搞好货物进出口国际税收筹划,要求企业(特别是财务高管)充分了解东道国的税法和相关法律精神,了解东道国所鼓励的进出口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将东道国的税收导向和企业的生产、销售与服务的结构尽可能地协调好,多进出口东道国征税税种少、税率低的产品与服务,少进出口东道国征税税种多、税率高的产品与服务。尤其要重视对方有减税免税收政策照顾的产品与服务的进出口。在进行跨国投资时,要充分了解东道国对投资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税收优惠(减、免、抵扣、税收返还)政策,选取既有税收优惠又有较高投资收益率的项目进行投资。在进行跨国筹资时,要充分了解在东道国发行债券、股票或进行银行贷款的税收政策,选择筹资成本低的渠道与方式进行筹资。在跨国投资的收益分配方面,企业还应充分了解东道国对资本利得和股息红利的税收政策与汇回中国有无限制条款等有关规定。企业要在全面了解跨国进出口、投资、筹资的税收政策与投资收益汇回我国的自由度的情况后,进行综合税收筹划,力求取得更多的节税效益,提高企业收益水平。
总之,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企业,应牢固树立社会责任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等科学理财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 (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 杨文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 郭复初,郑亚光.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 郭复初,王锋.从宏观价值结构的变动过程与国有资本比重优化―兼与樊纲教授商榷[J].中国财务学评论,2006(2).
关键词:企业分折资产经营风险控制
一、企业分拆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对于企业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使企业资产规模扩张,其手段是收购和兼并;二是使企业资产规模收缩,其手段是资产剥离。企业资产剥离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产的出售(Sell―off)即出售剥离资产的所有权以收回现金;另一种是分拆(Spins―off)。所谓分拆是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地分配给母公司现有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从母公司中分离出去使其成为独立法律地位的会计实体。
(一)投资者“主业突出”偏好学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全球企业界盛行多元化发展思路,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更多地占领市场,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但实践表明,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非本行业的业务领域缺乏经验,盲目扩张的结果是原有的主营业务优势也不复存在,整个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受到拖累。作为认真研究和反思的结果,许多企业有计划地放弃了一些与本行业联系不甚紧密、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缺乏成长潜力的业务和资产,收缩业务战线,培植主导产业和关联度强的产品群,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在采取上述措施,使主营业务再度突出后,其股票就会得到投资者的追捧,反映出投资者对其“主营业务突出”的强烈偏好。
(二)管理效率学说企业特别是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总量(企业规模)及资产结构(业务多元化)扩张的内在冲动。管理效率学说表明,当资产总量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存在着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临界点,并将产生一定的负协同效应。分拆则可以消除企业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过对母公司和子公司业务的重新定位,在确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可以使它们更加集中于自身的优势项目或产业,有利于增强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三)选择权学说认为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是投资者的一种选择权。企业分拆后,股东拥有了两种选择权,而且只对两个企业各自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分拆后形成的两个企业之间也不存在连带责任关系,投资风险降低,投资价值就随之提高。企业分拆增加了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而分拆后的两企业拥有不同的财务政策与投资机会,可以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两企业采用不同的分红比例、留存收益比例或提供不同的资本收益平台,使投资者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四)债权人的潜在损失学说认为分拆企业的股东财富的增加来源于该企业债权人的隐性或潜在损失。企业分拆减少了债权的资产保证,由此导致的债权风险上升相应减少了债权的经济价值,而企业股东却因此受益。正因如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许多债权人都会与企业或股东订立有关股利分配或资产处置(包括企业分拆)等方面的限制性合约,以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经济利益。
上述学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揭示出企业分拆得以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有意义的是,这些研究成果与西方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在“规模经济”、“速度经济”方面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指出,新经济时代是“速度经济”代替“规模经济”的时代,在追求速度经济的条件下,规模小而灵活、专业能力强大的公司要比传统的巨型公司拥有更多的比较竞争优势。钱德勒的论断也表明在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大公司分拆也是其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寻求新的发展途径的有益选择。
二、企业分拆模式的应用前景预期
(一)企业分拆的市场需求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企业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当时我国上市公司中完成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第一家,堪称中国大陆企业成功运作企业分拆模式的经典案例。人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走上企业分拆之路,企业分拆带来的诸多利益或优势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推崇,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之初为了加快证券市场的发展,扩大证券市场规模,提高公司上市的筹资力度,政府鼓励一些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制和上市时,采取将整个企业改组上市,甚至将多个公司组合成一个集团来上市的操作方式。这些整体上市的公司虽然在上市之初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但却损害了这些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如不良资产多,公司人员多,负担重;总资产大净资产小,负债比率高,净资产收益率低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部分上市公司因其子公司经营不善或投资失误影响其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从而使上市公司丧失配股权和进一步进行资本经营的能力。上述选择“整体上市”模式上市的老上市公司将构成对企业分拆模式的主力需求,因为这些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应用分拆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分拆的方法有两种:其一,部分中小型上市公司,可将其目前存量资产根据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全面调整和重新组合,将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目标的优质或潜在优质资产留在上市公司,而将那些影响企业发展、拖企业后腿的劣质资产或剥离或与优质资产置换,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增强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为最终恢复上市公司的融资权创造条件;其二,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可将其下属效益好、有成长性的子公司或某项业务、资产独立出来另行招股上市,让优质资产免遭原公司的拖累而丧失扩张能力。这样,在原公司效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可通过单独上市的子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来投资原公司难以筹资但效益较好的项目,并通过子公司的反向投入来刺激并改造原公司的经营,达到调整原公司的资产存量,进而使原公司与子公司齐驱并驾、共同发展。此外,一些上市公司拥有良好的项目,但项目尚处在在建时期或初创期,为保持该项目的持续发展仍需不断投人巨额资金。若公司资金匮乏就会影响该项目的建成;若该项目成本太高,靠目前利润水平难以消化而又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和投资者信心,如果因此而影响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并使其最终丧失配股资格,则对上市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公司资金的紧缺和导致公司经营效益的下降,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分拆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这类公司可将该项目分拆出去,改组为上市公司,独立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不再依赖母公司的资金输入,待日后项目进入成熟期具有稳定利润回报之时再予回购。
(二)企业分拆的价值分析企业分拆能产生较多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分拆上市将成为上市公司新的融资渠道。分拆上市的首要价值在于其对融资渠道的拓宽功能。由于分拆上市具有“一种资产,两次使用”的效果,因而它将被许多上市公司用于再融资的工具。当上市公司的股本总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其资本运作能力、股本扩张能力都会受到较大限制,而分拆可以为其腾出空间。首先,上市公司将某些资产或子公司独立出来,进行上市,优质资产
可以不受整个上市公司的拖累而丧失扩张能力。其次,分拆后上市公司将比较优质的资产逐步转移到分拆上市的子公司中去,并进行再生改造,合法规避管理层对配股提出的业绩和数量限制:分拆后上市公司可以比较灵活地进行资产重组和利润分配,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分拆出来的子公司出售变现或进行上市融资。
(2)企业分拆有利于提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一般情况下市场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地反映和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特别是一些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其业务范围常常涉及广泛的领域,使得潜在投资者或证券分析人士对其繁杂的业务无法做到正确判断和理解,并因此低估其股票的市场价值。企业分拆后有关子公司的持续披露信息可能会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而且其作为一个独立于母公司的经济实体,也更容易得到客观的业绩评估。企业分拆带来的全部收益大约等于被分拆出来的子公司的价值和剥离出的资产价值。母公司的价值经过重组后实际上并未改变,而子公司却具有了新的市场价值。
(3)企业分拆可以弥补并购策略失误或成为并购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并购热潮中,有关并购的成功案例不计其数。不少企业由此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将竞争对手变为战略同盟,但也有许多不明智的并购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虽然被并购企业具有盈利机会,但并购企业可能由于管理原因或实力不济,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将其分拆出售给其他有能力有效发掘该盈利能力的公司,无论对卖方还是买方,可能都是明智的。另外,分拆往往还是企业并购一揽子计划的组成部分。许多资产出售等分拆计划,早在并购计划付诸实施前就已经纳入收购方的一揽子计划中。因此,从并购企业的角度,被收购企业中总有部分资产是不适应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甚至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亏损。在某些收购活动中,将被收购企业进行分拆出售资产变现成为继续进行并购活动的资金来源。
(4)企业分拆使企业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紧密结合。目前困绕我国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激励,使其利益与股东保持一致,进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近年来采取的公司股份、股票期权以及与股票价值相关的业绩奖励等措施来激励企业管理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方法在驱动和激励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时效果则并不明显。因为在一个多部门企业或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中,基于整个企业价值之上的股权或期权激励措施实际上并不与处于分支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的决策或业绩密切相关,导致对这些管理人员激励的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和企业核心管理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经营偏好的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及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操作偏差。如果此时进行企业分拆,将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独立出来的,使其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接受资本市场的审视与考验,让子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计划与公开交易的股票的市场表现联系在一起,强化子公司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分拆出去的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与其直接从事的活动及其效益联系起来,降低成本,形成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
(5)企业分拆是企业摆脱监管束缚实现管理创新的手段。企业生存于政府和市场所构成的经营环境之中。政府对企业的管制伴随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直接诱因。因为政府管制实际上对企业的一种成本附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必然要摆脱这种局面,通过创新来规避政府管制。企业分拆为此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一个企业里,如果子公司从事受管制行业的经营,而公司从事不受管制行业的经营,则一方面母公司常常会受到管制性的检查的连累,另一方面如果管制当局在评级时以母公司的利润(充分竞争背景下利润率水平较低)为依据,受管制的子公司可能会因与母公司的联系而处于不利地位。
(6)企业分拆是企业退出投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分拆上市往往伴随着控股权的稀释,因此它将被一些企业用于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的重要通道。在通过资产拍卖或协议转让等方式退出有关业务的情况下,业务单位的价值往往被低估,有时甚至低于其净资产价值。而分拆上市则可使企业通过股权出让以市场认可的价值来套现,而且由于上市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企业更可在退出的时间上抢得先机。
三、企业分拆的风险与控制
(一)企业分拆应以企业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企业分拆无论具有何种重要的职能和意义,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资产经营的手段,是企业走向市场规范化经营的开端。企业只有切实搞好经营,并致力于提高经营绩效,才能为市场或投资者所接受,企业分拆的价值方能得以体现。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分拆以股权为纽带达到以少量资产控制大量资产的目的,但它同样对企业的债务产生放大效应,即使母公司的名义负债可能很低,但如果分拆子公司负债较高,母公司的实际债务也可能放大到奇高的地步。若企业只希望通过分拆上市重施“圈钱”之计,而不顾负债的控制及分拆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广东粤海企业集团的兴衰历史为此提供了佐证。该集团曾因分拆制革、啤酒等业务上市积聚了大量资金而实力大增;更因一时之利及疏于管理而债台高筑、难以为继。
(二)企业分拆应以不动摇母公司的经济实力为前提 企业分拆对母公司而言是一种资产收缩策略,它无疑会影响到母公司的业绩;对于资产规模和业绩一般的公司来讲,这种影响就更大,甚至会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分拆上市固然可给母公司带来超额投资收益,但由于监管当局对发起人出售股份通常有严格的规定(即股份锁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收益也只能是帐面收益、“纸上富贵”。为了避免分拆对母公司经济实力的根本削弱,国际市场一般都对上市公司分拆前母公司的盈利能力给予严格的限定。根据现行规定,母公司须使上市审核委员会确信在新公司上市后,母公司保留有足够的业务运作及相关价值的资产,以支持母公司分拆后持续的上市地位。
(三)企业分拆应以市盈率厦现金流量为考核重心企业分拆除了基于剥离或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的战略考虑之外,其出发点在于确保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内分拆业务的市盈率应高于母公司。如果低于母公司的市盈率,分拆上市不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而且还势必造成巨额亏损。另一方面,企业分拆后如何保持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的平衡,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分拆上市的一些案例中,“母贫子贵”或“母贵子贫”等母子公司现金流量不平衡的情况时发生。一部分公司视分拆为“圈钱”工具,使分拆后的子公司难以得到正常发展;另一部分公司由于将处于发展或成长期的资产单位分拆出去后,为避免公司控制权转移而不断投入大量的现金或优质资产,结果导致“母贫子贵”。因此,对于分拆过程中市盈率和现金流量状况的考察,将成为企业分拆运筹与策划领域的一项核心内容。
(四)企业分拆应充分考虑股权稀释带来的外来威胁企业分拆上市几乎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股权稀释,那些原本可由母公司完全控制的业务单位在分拆成为上市公司后将导致控制权的分散,客观上造成外来企业对其收购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此时,如果公司分拆这些业务单位并不是基于退出投资的顾虑,也不是仅以“圈钱”为目的,而是视其为公司未来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战略。那么,公司管理层就应当早做防范,避免收购。这对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机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能在其资产经营方式创新之时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和经营机制转换,那么,企业分拆就是顾此失彼、后患无穷。
作者简介:
王铁林(1963-),男,河南南阳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徐凌峰:《企业分拆上市的意义及监管》,《证券日报》2001年7月18日。
[2]Jacques R.Bughin:《分拆与整合的均衡》,《IT经理世界》2001年8月27日。
[3]陈峥嵘、张宗:《分拆的现实选择》,《资本市场》2001年6月5日。
[4]扬兴君:《从收购兼并到分拆上市》,《中国证券报》2000年10月28日。
[5]曹凤岐:《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6]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企业行为的逐利化、理性化和自主化,税务筹划成为每个纳税主体应有的权益。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占领市场份额,做大做强,以维系自身的竞争力。相对于西方国家早已盛行的税务筹划,我国企业税务筹划还很不成熟。如何在我国企业中合理合法地进行税务筹划,无疑是每一个理性经济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国企业应当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或者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减轻税负,从而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为此,笔者拟从企业财务活动出发,以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为视角,对企业税务筹划的具体运作略作探讨。
一、筹资活动与税务筹划
(一)资本结构的筹划
企业筹资主要是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求,根据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可分为将企业的筹资活动分为权益资金筹资和负债资金筹资,从而形成企业不同的资金结构,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各不相同。在筹资中运用税务筹划,就是合理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形成最优资金结构。
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等权益方式筹集自有资金,虽然风险小,但为此支付的股息、红利在税后利润中进行支付,不能起到抵减所得税的作用,企业资金成本高昂。倘若通过负债筹资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支付的利息可在税前计入费用,从而抵减企业的税前利润,使企业获得节税利益。同时,负债筹资还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当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企业就会获得税收利益;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就会降低权益资本的比例。因此通过合理确定权益负债比例,实现杠杆作用的正效应,可帮助企业获得节税利益。
(二)租赁筹资中的税务筹划
融资租赁又称财务租赁,是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正式申请,由出租人融通资金引进承租人所需设备,然后再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长期租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承租企业通过支付租金可迅速获得所需设备,不用承担设备被淘汰的风险。对所租赁的固定资产,企业可将其当作自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计入成本费用,且支付的租金费用也允许在税前扣除,使企业计税基数减小,从而少交所得税。同时,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改良支出也可作为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年的时间内摊销。可见,融资租赁作为企业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税收抵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投资活动与税务筹划
企业投资的目的是盈利,在投资过程中进行税务筹划,对企业的投资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投资结构等进行合理规划,能享受税法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减轻税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
(一)投资组织形式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现代企业对外投资可以选择多种投资企业组织形式,既可建立公司制企业,也可建立合伙制企业,不同的组织形式,税法规定的税收待遇不同。对于公司制企业,依我国现行税法规定,要在作了相应扣除和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向自然人投资者分配股利或红利,还要代扣个人所得税,即公司要负担公司企业所得税和投资个人的个人所得税。而组建合伙制企业则一般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仅就各合伙人分得的收益征收个人所得税。相比而言,公司制企业总体税负高于合伙制企业。当然在具体进行税务筹划时,还必须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规模、管理模式及筹资金额等因素,多方权衡后进而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
对于公司制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选择隶属关系时又涉及到子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选择。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与母公司分别为两个资产相互独立的法人,各自以自己独立的财产承担责任,子公司的亏损不能冲抵母公司的利润,但作为独立的法人,子公司可享受所在地政府提供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若设立分公司,分公司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独立的财产,其经营活动所有后果由总公司承担,分公司的亏损可以冲抵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税负,但其不能享受所在地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可以通过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转换来实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一般来说,企业初创时风险较大,亏损的可能性较大,这时选择设立分公司,可使分公司开业的亏损抵减总公司的应纳税款,减轻税负,而当公司经营活动开始盈利时,为保证充分享受其所在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再改设子公司。
(二)投资地点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步,为了促进经济的整体平衡,国家对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有所不同。正是由于税收政策的地域性差异,为企业选择投资地点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企业可选择税率相对较低的地点进行投资。
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而言,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心为先沿海后内地,先东南后西北,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又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配合宏观调控为目的的税收制度体现出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沿海经济开发区、“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度假区等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上,企业应比较税收政策的地区性差异合理选择投资地点。
(三)投资行业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税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意图,我国现行税制对投资于不同行业的纳税人给予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反映了对某些行业的税收倾斜。国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行业给予减免税优惠,而对于不符合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规划、对社会生活有负面影响的行业则征收较高的税率。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向时,还应对不同行业的税收政策进行测算比较,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进行税务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具体地说,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可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行业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兴办的第三产业、农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利用“三废”产品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福利生产企业及其他特殊行业等,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配合产业规划方向,合理选择投资方向。
三、经营活动与税务筹划
(一)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和领用可在上述方法中任选一种,这就为企业选择合理的存货计价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空间。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计算出的存货价值不同,成本不同,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缴纳的税款也不同。企业应选择有利的计价方法,将存货计价作为调节利润进而调节应纳所得税的工具。一般来说,在物价下降时期,应采用先进先出法,采用该计价方法,期末存货成本为最近成本,其价值较低,而本期销售成本则较高,从而使应纳税所得额也低,起到降低税负目的;若物价上下波动,则宜采用加权平均法,由此避免因各期利润波动而造成税负变动,使企业资金安排出现困难。
虽然企业可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获得最大利益创造的前提,但国家也规定,企业一旦选定某一种计价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得随意变更,这就要求企业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要谨慎处理,长短期利益兼顾。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固定资产在企业属于资本性支出,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在其有效使用期内应按期计提折旧,将折旧费用分别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折旧金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成本的大小、利润的高低,从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的角度看,折旧具有抵税的效用。
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一定的条件下,每期计提的折旧金额大小取决于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前者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分别按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或工作量,计算使用期内各期的折旧额;后者主要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有形与无形损耗和科技进步造成的原有设备的贬值程度,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虽然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提取折旧之和都等于固定资产原值减残值之差,但从纳税的角度看,采用直线法,各折旧年限计提的折旧额是均等的,企业各期的应税所得相对均衡;而采用加速折旧法,各期计提的折旧费用随着各期折旧率的递减或固定资产每期账面净值的递减而呈递减趋势,从而使企业各期的应税所得呈现递增态势,企业因此在开始的年份可以少纳税,把较多的税收延迟到以后的年份缴纳,享受延期纳税的好处,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观念出发,无亦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参考文献:
[1]马海涛:《中国税制》(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韬、刘芳:《企业税收筹划》,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龙梅:《企业税务筹划误区分析》,《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年第4期。
[4]洪日锋:《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研究》,《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4期。
一、 集约化和扁平化的理财管理模式
1.通过电子银行实时监控管理辖区范围内各分支机构银行账户的动态情况,防止资金不合理流向。对资金实行实时监控制,可以防错、防弊、防案件发生,保证资金安全性、能控性、能观性,做到最优化控制。
2.集团理财功能: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收入完全归集、资金合理支出与流动。实行每日终了将各分支机构资金上收,并做出次日支出计划,次日及时划拨支出资金,实现资金在整个系统内集约化管理,以利统一计划、统一调拨、统筹兼顾,达到良性循环,提高资金利用率、资金效益率,加速资金周转。
集团资金模式为:
F(x) = Σ(Vi) + Σ(Zj) + Σ(Eg) + Σ(Ck) + Σ(Bt) + Σ(Dh)……
F(x)---集团总资金。
Σ(Vi)------各分支机构收入总和
Σ(Zj)------各分支机构支出总和
Σ(Eg)------各分支机构贷款总和
Σ(Ck)------各分支机构拆借总和
Σ(Bt)------各机构资金运作总和
Σ(Dh)------各分支机构现金库存总和。
3.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内统一贷款,实现贷款额度最小化。资金一有富裕就及时还贷,或利用贷款进行资本运作。
4.加速销售资金回笼,拉高资金归集度,利用网上收费站托收无承付功能,实现个性化结算服务,将销售方、被销售方与银行三方达成一致。通过银行结算网络按时、足额收回销售款,加速资金周转,实现可用资金最大化。
5.实现银行账户信息与客户财务软件对接,提高财务自动化、电子化、现代化水平。达到自动及时勾对账表、出财务报表、现金流量报表、分析财务状况,适时调整财务计划,使财务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6.网上银行发预警提醒。当发生账户余额太低、交易金额过高、账户余额过大等值得警惕的情况时,可发出警报,提醒企业预先处理,防患于未然。
7.最大限度地对所管理的账户资金进行调度,提高资金使用率。
8.对所管理的账户进行现金库存最大化的压缩,达到现金及时存入银行,利用网上银行代报销功能,直接将资金转入报销账户,减少现金流量,可有效使用资金。
9.利用资金的浮游量,打时间差,在网上银行进行国债回购、基金购买、股票认购、外汇买卖、纸黄金买卖等理财管理。
二、账务经营理财的管理模式
1.满页账、未满页账的对接财务管理,对支票进行有效控制,开出支票时先记草账。每天利用银行的满页账、未满页账记正式账,打支票资金时间差,使资金达到最大利用。
2.贷款利率市场化管理,可进行上浮与下浮,有效管理利率,即最佳化效益控制。
3.组合存款,可将多余资金利用时间序列利率进行通知存款、定期存单、协议存款、拆借等,获取资金最大效益。
4.时间序列价值分配,由于存在利息,故资金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增值,这就产生了资金有“时间价值”的概念,存款利率上浮、定活两便或按同业利率等存款管理,获取存款最佳的“时间价值”。
5.可进行票据业务的授信、无抵押等操作,提供以票据为工具的短期融资服务,进行银行汇票贴现、转买、转卖、再贴现、回购、逆回购,商业汇票贴现,转贴现与回购,运用短期票券融通短期资金。
6.外汇理财,外汇筹资、远期外汇、外币期权、外币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结算、借贷和还贷以及存款带来了外汇买卖。金融投机、外汇投资、贸易结算、外汇交换、外汇保值都需要进行外汇买卖。适应形式变化,时常转换,可以使外汇保值、值、赢利。
7.税收筹划,根据会计法和税法的差异,帮助客户节约税收成本,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
8.证券理财,针对上市股份,帮助客户认购/转换基金,代客买卖证券,代办证券交收/保管,代收股息/利息,代客申购新上市证券/债券等。
9.委托资产托管,承担资产保管、资产估值、签定委托资产管理协议,并对委托交易进行监督。
10.黄金买卖,作为投资标的的黄金品种有很多,从交易方式上可以分为纸黄金和实物黄金;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即时柜面交易和期货交易。实物黄金可分为标金、饰金、金币等,金币可细分为纯金币和经念金币等。从纯粹投资角度出发,标金和纯金币才是投资黄金的主要标的。黄金在通常情况下与股市等投资工具是逆向运行的,即股市行情大幅上扬时,黄金价格往往是下跌的,反之亦然。历史上黄金最高价达每盎司855美元,最低价达每盎司252美元。
11.信托基金,信托业按照“受人之托、为人理财”的经营宗旨,依托信托的制度优势,广泛开展资金信托、财产信托、投资银行及证券投资等业务。但是对信托财产的管理和处置却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如信托资金,可以投资于证券市场、进行实业投资、贷款或同业拆借等。可以说信托资金的投向范围不受限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领域。这为受托人进行合理投资组合、创造较好利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信托一头连着货币市场,一头连着资本市场,一头连着产业市场,既能融资又能投资,具有无穷的经济活化作用。
三、优越理财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设立具有收入、支出、清算等多用途的多账合一账户,各地市县公司设置收入账户,原则上只进不出,定期、定时零余额上划上级单位。设置成本账户,对成本费用采取额度控制,零余额账户,实现先使用后划账,即当天日间透支,晚间清算结账,总额控制。支出账户与成本账户实行相同的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收入账户、成本账户等账户资金管理流程如图:
此理财方案可提高资金效率,收到资金时间序列效益,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体现出成本时实核算,额度总量控制,提高财务成本管理水平,降低财务费用,实现了集约化、扁平化经营管理,起到优化资金价值链作用。
优越理财是指将各种理财模式一体化综合应用,收到全方位的理财效应,使整体资金最优化、利润最大化、保值强化。
投资者的资产多多益善,其财富的数目越多,投资者的效用就越能得满足。在实际市场中,优势资产存在要求的条件很强,随机优势组合和劣势组合更具有普遍性。
一般来说一个资产组合优越于另一个,是指前者的收益在任何经济状态下总是大于后者。我们定义一个资产组合一阶随机优势于另一个,是指第一个资产组合大于任一给定收益水平的概率,一定高于第二个资产组合大于同一收益水平的概率。
四、实际应用案例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心。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必须提升企业的科学理财水平,向管理要效益。近年来,中铁十七局各集团公司积极推进财务改革,在资金集中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但也存在理财观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为此,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升企业科学理财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树立“三大”财务理念,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一)要树立“大经营”财务理念,建立健全经营财务管理与核算体系,服从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全心支持、全力保障和全员参与经营工作,依托“三级”经营平台支撑,不断提高经营质量,努力提升经营效益。加强项目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做好工程项目计价结算、索赔补差和成果分享工作,在完整履行施工合同的前提下多干活、干好活,千方百计增加财务收入。认真抓好收尾项目计量支付、清算清收和财产移交工作,把该要的钱及时足额收回来,做到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地做大企业收入。
(二)要树立“大资金”财务理念,按照“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和“负债适度、效益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集团资金调控监管优势,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重点资金需求,着力提高资金运营效率。要根据企业战略规划,本着“量入计出、略有节余”和“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科学确定筹资规模,合理编制资金预算,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要保经营、保现场、保工资,同时,要重视企业积累,适度增加货币存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要认真学习研究金融政策法规,巩固银企关系,拓展筹资渠道,积极探索短期融资券和法人透支账户融资新形式,努力降低筹资成本,不断提升筹资能力。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坚决撤、并不需要和不经常使用的账户,收尾清算项目要尽快撤户、并账,减少资金沉淀,不断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建立健全追索陈欠、防止新欠的长效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完成清欠减贷任务,及时足额地把工程拖欠款、现金保证金收回来,把刚性负债减下来。
(三)要树立“大成本”财务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决定”精神和集团公司“两严三控”、“双目标”管理办法。跳出“就成本论成本”的传统观念,建立健全涵盖生产经营、资源配置、资金运作、管理服务等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分析和控制体系,切实加强外部劳务、设备租赁、材料采购管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增长,努力实现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认真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严格成本费用核算,规范计价结算程序,不断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非生产性支出要在上年基础上压减10%以上。
二、加强项目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项目是企业的资金效益之源,项目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点。
(一)要继续贯彻“企业管利润、项目控成本”的管理新思路,按照“联测双核、共同参与”的原则,完善测评方法,规范操作程序,适时修订《内部施工定额》,认真做好新上项目的“双目标”测评工作,不断提高测评质量和透明度。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切实抓出成效。
(二)要以“诚信守约、尽责有为”作为考核标准,看重经济责任,履行经济责任,及时完成各项上交任务。
(三)要认真开展经济运行质量检查工作。组成若干检查组,重点对亏损(潜亏)数额较大的单位项目进行检查,摸清企业家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应对措施。同时,要认真清理核实账务,做实资产负债,防止债权债务虚增,杜绝收入成本虚挂,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牢固树立“自强自立”的市场观念,立足自身,眼睛向外,克服依赖思想,释放管理活力,加快发展步伐,实现母子公司协调发展。
三、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健全组织机构,配强预算人员,规范管理程序,切实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要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导向,认真组织“三级”、“三大”财务预算的编审工作,不断提高编审质量。要依据“本量利”分析法,测算确定固定成本,预计实现目标利润,倒算经营承揽规模与应完成产值,进而明确成本费用控制目标,做到紧控严管,稳健理财。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监控,认真做好执行情况分析,适时调整预算偏差,增强财务预算的时效性和约束力,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二)认真落实集团公司“三项”责任制实施办法,全面履行经营管理责任(合同),确保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健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和不良资产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负责人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对企业资产实施全方位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资产监管和运营水平,防止侵蚀国有股权益的现象发生。巩固清产核资成果,切实加强账销案存资产的追索和管理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按照财务“四化”、“五统一”的目标要求,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效率,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子公司和直管项目会计信息的监控。要继续完善会计委派办法,加大委派力度,充分发挥委派会计的监督职能,切实加强项目财务收支监管,严格财经纪律,确保完成上交任务,不断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
四、健全风险防控制度,实现稳健理财目标
财务风险是企业最致命的风险。加强财务监督,有效防控财务风险,是保障企业经济稳健运行的关键。
(一)建立健全重大投融资项目可行性论证制度。对重要工程投标、重大投融资项目进行效益预测和风险评估,严格集体决策程序,落实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监测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适度控制债权债务规模。严禁乱担保、乱投资、乱借款,严禁涉足高风险投资业务,切实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三)建立健全以财务、审计、监察和监事会等为主体的监督检查体系,继续开展财务检查和项目执法监察活动,加大财务检查、审计监督和项目执法监察力度。对企业物资采购、设备租赁、外部劳务、现金流量、合同履行等各项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实时监控,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财务审批制度和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财务审批程序,禁止多头审批、越权审批和乱审批现象。对投(融)资、财务担保、固定资产购建、大额资金往来、重大物资采购、工资福利政策调整等重大财务事项要事先论证,集体决策,按程序审批,有效防范重大事项决策风险。
关键词: 理财目标;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以目标为导向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特点,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财务目标的指引。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理财目标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其中传统的企业理财目标有企业利润最大化、产值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等,现代的企业理财目标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虽然这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缺陷,但它们又都有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合理地选择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理财目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的治理结构
企业的理财目标必须与其治理结构相一致,有什么样的企业治理结构就会确定什么样的企业理财目标。拥有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才能实现对企业财权的合理配置和监督,才能促使企业提高治理效率,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利益主体,这些主体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利益主体对企业理财目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企业起关键控制作用、承担更多风险的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应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促使各种利益更好地兼容,使得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达到均衡的状态,从而共同致力于企业理财目标的实现。
(三)宏观环境因素
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首先,最基本的是经济环境。企业应当充分了解政府经济政策,预见政府对于经济行为的调控方向与力度,对其优惠与有利政策予以了解,才能趋利避害。其他影响因素,如商业竞争、利率波动等,对于公司的销售收入、设备添置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促进公司理财目标的实现,必须及时调整经营方针,适应经济政策,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其次,具有保障功能的是法律环境。企业理财目标的设定,从筹资、投资到利润分配都与企业的外部形式有着紧密关系。为了充分了解与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在守法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的理财目标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制订。最后,企业发展最主要的环境因素要数金融环境。企业进行投资及经营活动都是需要资金的,资金除了从自有资金外,还可以从金融市场获取,市场的变化对于企业的筹资、投资及运作都有着很大影响。
(四)管理决策因素
管理决策因素包括项目投资决策和资本结构决策。二者是决定企业报酬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而企业实施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多年来,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大都是投资失误所致。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审议制度,规范和约束投资行为,对投资决策的主体、内容、程序、原则、责任、监督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便尽可能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几种企业理财目标的比较分析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
作为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最大化代表着企业的创造出的财富越多,其企业目标的实现度越高。作为一个会计数据,利润容易被人为更改,并且其对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很难起到全面衡量的作用。由于以利益为衡量标准容易导致短期利益行为,并且货币的时间价值并没有在利润最大化中得到充分考虑,对于风险与收益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充分衡量,目前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已经被绝大部分企业摒弃。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委托关系下存在着受托的财产责任,也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以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为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为了有效地提高资本报酬,增加股东财富,对权益资本进行保值增值。以股票的市价作为理财目标的评价指标,虽然比利润最大化目标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会导致短期利益行为,企业外包信息的不真实往往会由此产生。对于许多非上市公司来说,股票价格很难用来衡量理财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全部资产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已获得的利润水平并不是唯一考虑的要素,还包括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包括一定期限内股东权益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一个抽象的目标,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很难加以确定的,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往往被视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全部,因此可能会与其他利益关系人相冲突,企业财务管理受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作用并不大。
(四)资本配置最优化目标
对于资本要素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就是企业理财的本质。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理财对于资源配置功能有着更高的要求,技术上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会有全面的体现,可以很好地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其具有过于抽象的缺点,在企业的具体经营过程中操作性不强。
(五)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
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下,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有助于提升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并且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信息来源有着重要贡献,并且作用越来越大,不能在分配企业剩余时忽视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其财富最大化改变了过往以股东与债权人为理财主体的格局,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缺乏严谨的定义;其次,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对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并不是都起着促进作用,有可能导致平均化的蔓延。
三、将社会责任观引入理财目标是当前企业的正确选择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事件及其他重大事件都使得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一个企业的衡量不再局限于其产品的价格与质量,而且包括企业对其员工的福利投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对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因此,企业的理财目标应当将公益事业纳入规划范围,也就是有必要将社会责任引入企业理财目标。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促进企业创造利润或财富,而且可以向国家上缴更多的税收,给员工和股东发放更多的工资和红利,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收益,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具体选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该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去认识。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选用的财务管理目标可能不一样,而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所选择的具体财务管理目标也不一定相同。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目标。但是,不论选择哪一种理财目标,都必须在追求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企业只有重视和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改善企业所处的环境,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认同,在提升企业社会地位的同时更好地推广企业。
参考文献:
[1]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
[2]张赫然.黑龙江省经济区上市公司理财目标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6).
[3]唐明.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
关健词:财务管理 理财目标 理财内容 理财地位
1理财目标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根本
首先,理财目标应代表企业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近几年来,不少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已认识到理财目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指标应该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不少企业已注意了这点。企业要长远发展离不开相关人,仅以不损害相关人的利益为前提是不够的。如今,资本的范围、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物质资本占绝对比重了,而是知识、信息、观念等也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一变化将会日益改善所有者的地位。众所周知,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债权人、员工、政府、顾客等相关利益人,他们共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理应分享企业盈余。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面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款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在理财中必须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使包括股东的所有相关利益主体均能得到满意的回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最大化”。
其次,理财目标的实现应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企业是社会的,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人构成的,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企业本身增值的作用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表现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的贡献。前些年,为了追求企业理财目标(如企业利润最大化),造成了一些与社会目的相背离的情况如:酸雨、臭氧空洞、物种灭绝、绿洲沙化、全球变暖等。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相当激烈,已不仅表现为经济利益方面的较量,还表现为生态、大众利益等社会利益。所以在追求自身及相关人利益的同时还要维持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支持发展社区的文化、卫生、福利事业,才能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助于提高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这样企业才能长远发。
2理财内容要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在新的时代,企业在筹资活动中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因为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将比资本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更重要。知识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本。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对知识和新技术的拥有和掌握程度。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力资本、产品创新等所占比重将会不断加大,作用不断增强。拥有知识的专业化人才可用知识投资,取的股份,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现代企业的员工也是知识的拥有者,他们给企业带来的是人力资本,而物资本的增值来源于人力资本,他们也应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所以,现代企业的收益分配应以知识为导向,由于人力资本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理财的分配形式应充分体现知识资本的价值,使员工的资产积累和增长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理财内容要向广度发展,也就是国际化方向发展。加人WTO后,我国企业一方面不出国门就要面临世界顶尖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应主动走向世界,开展跨国经营,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国际企业理财活动包括境外筹资上市、跨国兼并、国际长短期证券及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跨国资本流动、国际结算、国际税收筹划等一系列内容。
3理财的地位应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加强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企业行为的逐利化、理性化和自主化,税务筹划成为每个纳税主体应有的权益。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占领市场份额,做大做强,以维系自身的竞争力。相对于西方国家早已盛行的税务筹划,我国企业税务筹划还很不成熟。如何在我国企业中合理合法地进行税务筹划,无疑是每一个理性经济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国企业应当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或者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减轻税负,从而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为此,笔者拟从企业财务活动出发,以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为视角,对企业税务筹划的具体运作略作探讨。
一、筹资活动与税务筹划
(一)资本结构的筹划
企业筹资主要是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求,根据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可分为将企业的筹资活动分为权益资金筹资和负债资金筹资,从而形成企业不同的资金结构,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各不相同。在筹资中运用税务筹划,就是合理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形成最优资金结构。
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等权益方式筹集自有资金,虽然风险小,但为此支付的股息、红利在税后利润中进行支付,不能起到抵减所得税的作用,企业资金成本高昂。倘若通过负债筹资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支付的利息可在税前计入费用,从而抵减企业的税前利润,使企业获得节税利益。同时,负债筹资还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当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企业就会获得税收利益;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就会降低权益资本的比例。因此通过合理确定权益负债比例,实现杠杆作用的正效应,可帮助企业获得节税利益。
(二)租赁筹资中的税务筹划
融资租赁又称财务租赁,是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正式申请,由出租人融通资金引进承租人所需设备,然后再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长期租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承租企业通过支付租金可迅速获得所需设备,不用承担设备被淘汰的风险。对所租赁的固定资产,企业可将其当作自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计入成本费用,且支付的租金费用也允许在税前扣除,使企业计税基数减小,从而少交所得税。同时,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改良支出也可作为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年的时间内摊销。可见,融资租赁作为企业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税收抵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投资活动与税务筹划
企业投资的目的是盈利,在投资过程中进行税务筹划,对企业的投资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投资结构等进行合理规划,能享受税法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减轻税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
(一)投资组织形式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现代企业对外投资可以选择多种投资企业组织形式,既可建立公司制企业,也可建立合伙制企业,不同的组织形式,税法规定的税收待遇不同。对于公司制企业,依我国现行税法规定,要在作了相应扣除和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向自然人投资者分配股利或红利,还要代扣个人所得税,即公司要负担公司企业所得税和投资个人的个人所得税。而组建合伙制企业则一般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仅就各合伙人分得的收益征收个人所得税。相比而言,公司制企业总体税负高于合伙制企业。当然在具体进行税务筹划时,还必须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规模、管理模式及筹资金额等因素,多方权衡后进而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
对于公司制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选择隶属关系时又涉及到子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选择。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与母公司分别为两个资产相互独立的法人,各自以自己独立的财产承担责任,子公司的亏损不能冲抵母公司的利润,但作为独立的法人,子公司可享受所在地政府提供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若设立分公司,分公司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独立的财产,其经营活动所有后果由总公司承担,分公司的亏损可以冲抵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税负,但其不能享受所在地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可以通过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转换来实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一般来说,企业初创时风险较大,亏损的可能性较大,这时选择设立分公司,可使分公司开业的亏损抵减总公司的应纳税款,减轻税负,而当公司经营活动开始盈利时,为保证充分享受其所在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再改设子公司。
(二)投资地点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步,为了促进经济的整体平衡,国家对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有所不同。正是由于税收政策的地域性差异,为企业选择投资地点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企业可选择税率相对较低的地点进行投资。
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而言,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心为先沿海后内地,先东南后西北,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又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配合宏观调控为目的的税收制度体现出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沿海经济开发区、“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度假区等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上,企业应比较税收政策的地区性差异合理选择投资地点。
(三)投资行业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税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意图,我国现行税制对投资于不同行业的纳税人给予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反映了对某些行业的税收倾斜。国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行业给予减免税优惠,而对于不符合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规划、对社会生活有负面影响的行业则征收较高的税率。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向时,还应对不同行业的税收政策进行测算比较,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进行税务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具体地说,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可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行业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兴办的第三产业、农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利用“三废”产品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福利生产企业及其他特殊行业等,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配合产业规划方向,合理选择投资方向。
三、经营活动与税务筹划
(一)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和领用可在上述方法中任选一种,这就为企业选择合理的存货计价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空间。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计算出的存货价值不同,成本不同,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缴纳的税款也不同。企业应选择有利的计价方法,将存货计价作为调节利润进而调节应纳所得税的工具。一般来说,在物价下降时期,应采用先进先出法,采用该计价方法,期末存货成本为最近成本,其价值较低,而本期销售成本则较高,从而使应纳税所得额也低,起到降低税负目的;若物价上下波动,则宜采用加权平均法,由此避免因各期利润波动而造成税负变动,使企业资金安排出现困难。
虽然企业可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获得最大利益创造的前提,但国家也规定,企业一旦选定某一种计价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得随意变更,这就要求企业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要谨慎处理,长短期利益兼顾。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筹划
固定资产在企业属于资本性支出,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在其有效使用期内应按期计提折旧,将折旧费用分别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折旧金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成本的大小、利润的高低,从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的角度看,折旧具有抵税的效用。
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一定的条件下,每期计提的折旧金额大小取决于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前者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分别按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或工作量,计算使用期内各期的折旧额;后者主要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有形与无形损耗和科技进步造成的原有设备的贬值程度,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虽然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提取折旧之和都等于固定资产原值减残值之差,但从纳税的角度看,采用直线法,各折旧年限计提的折旧额是均等的,企业各期的应税所得相对均衡;而采用加速折旧法,各期计提的折旧费用随着各期折旧率的递减或固定资产每期账面净值的递减而呈递减趋势,从而使企业各期的应税所得呈现递增态势,企业因此在开始的年份可以少纳税,把较多的税收延迟到以后的年份缴纳,享受延期纳税的好处,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观念出发,无亦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
参考文献:
[1]马海涛:《中国税制》(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韬、刘芳:《企业税收筹划》,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龙梅:《企业税务筹划误区分析》,《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年第4期。
[4]洪日锋:《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研究》,《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