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学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提高留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留学生长期旅居海外,对祖国的自然风光及社会风俗了解的相对较少,但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很感兴趣。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提高留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感受祖国的山山水水,感知风土人情,探访故人,逐渐培养他们对祖国的亲近感和依恋感,唤起他们的民族意识,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认同民族文化的热忱和意识,从而提升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荣耀感。
因此,各涉外高校应高度重视留学生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积极组织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比如,创建“爱我中华”、“丝绸之路”、“长江黄河溯源”、“勇攀五岳”、“古都探访”等各类社会实践团队,让留学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不断开阔眼界。开展上述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加强师生的联系和沟通,增强留学生对学校的感情,还可以使留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对中国的理解和热爱。此外,上述正而教育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学生而对有些海外传媒负而报道的免疫力,提升留学生对中国的思想认识高度。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加强留学生和国内师生的融合与沟通,增强民族归属感
1.任课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有一定上好该门课程的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工作起来才能有不竭的动力。
2.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向导,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没有完全适合某些专业留学生的成熟英文版实验教材,因此我们在借鉴了大学物理实验双语教程(邱春蓉、黄整主编)、大学物理实验(唐晋生主编)、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物理实验室编的大学物理实验等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物理实验特点,参考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编写了适合本校留学生实际的实验讲义。讲义初稿完成后,仍然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及时地总结和完善。教师在选择实验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和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尽量开设一些与大学物理理论课知识、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对于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了一些与传感器原理、示波器使用等有关的实验;对于土木工程等专业,开设了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转动惯量测定等实验项目。在实验项目选定后,最好针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理论知识与理论课教师逐个实验进行沟通,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要充分准备好物理实验专业词汇。
物理实验课上涉及到的词汇超过理论课。一台实验仪器的每个部件的名称、功能以及如何调节都要做到熟记于心。大部分学生都来自非洲国家,口音重,发音不规范,在上课前应有几次师生见面沟通的过程,使得大家熟悉发音习惯,必要时需要借助文字,最大程度地消除交流中的障碍。实验室内没有针对留学生专用的实验器材,仪器上的铭牌、标识以汉语为主。因此,对于操作复杂,按键、旋钮、档位较多的仪器,教师最好在课前做一个实验仪器面板的中英对照说明,以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文字造成的不必要困难。例如在电位差计使用的实验中,做了两个操作面板的简易对照,学生对此方法普遍反应较好。
4.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进行实验的预习,准备预习报告。
该预习报告不同于中文教材上所要求的预习实验原理、目的、步骤等内容并将其书写在预习报告纸上,而是根据自编讲义了解实验的原理,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些讲义以外的相关知识,例如实验的意义,实验所需的仪器以及实验的实际应用有哪些等等,这些内容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在预习报告纸上书写下来,但是在每个实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发表对实验的理解和看法,以防止学生照抄讲义内容,达不到预习的目的。
二、实验讲授指导及实验报告
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将实验的原理、仪器、步骤清晰简要地写到黑板或课件上,用于讲解的同时也方便学生随时查看。如果实验中需要使用表格来记录测量值,教师还应该设计好表格,并标明各个测量值的单位,避免学生设计的表格不合理,增加教师评判实验报告的工作量。讲述实验步骤时,应采取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讲解步骤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们的面部表情,如果发现他们有迷惑,一方面可能是教师英语表达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实验内容没听懂,需要及时找到问题症结然后加以解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清、听懂。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很浓,但是持久性不强,因此实验理论部分的讲解时间不宜过长,主要以基本原理和基础技能为主,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的操作。我校留学生每个物理实验安排4学时,其中理论课占1学时,操作为3学时。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留学生基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实验。留学生们在做实验时活泼好动,喜欢同学间进行讨论,有时会两人共同完成实验,即使实验仪器充足。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实验;另一方面,两人合作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实验形式,通过同学间的默契配合,能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协同合作的素质。如果条件允许,有必要要求他们改变实验条件得到两组类似的实验结果,以完成互不相同的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是两名留学生协同操作,他们也会有许多问题需要老师解答。大部分学生的操作很认真、规范,他们希望把实验做到最好,因此他们会不断地提出问题,甚至每做一步、每得到一个测量结果都会叫老师来检查是否正确。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耐心地指导,不要表现出厌烦情绪。对于正常的实验现象,教师善于通过表扬来鼓励学生,使他们感觉到得到肯定与支持,从中收获信心;对于有问题的情况,教师也不要急于直接动手帮学生改正,而是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一步步引导他们,使之明白为何会出错、如何去改正。实验完成后,留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此时需要他们整理总结实验的原理、步骤,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自的实验结论。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该还包含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为主要内容的小结。由于留学生人数不多,教师须认真地逐一完成对实验报告的评判,对于报告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数据处理中的有效数字、单位、图标的规范性等要一一为他们注明。因为书写习惯的原因,教师务必要求学生们在完成实验报告时认真书写,不能连笔。否则评判报告时可能只认识几个最简单的单词和阿拉伯数字,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实验报告批改完成后要以分数的形式做结论,并及时返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使得他们在还有印象的时候做改正,以避免下次实验时出现类似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返还时间间隔越短,教学质量越好。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学物理实验开课之前,有必要对实验的基本概念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专门的讲解,针对留学生特点及将要开设的实验项目,重点讲解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及图表法处理数据两个方面,简要讲解对数学要求较高的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计算及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等方法。
三、成绩评定
成绩是判定学生实验结果的标准,也关系到留学生评定奖学金等的切身利益,因此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我校中国大学生的评分标准为预习报告、课堂操作、数据处理(这三部分组成了最后的实验报告)分别占10%,40%,50%。然而对于留学生而言不能生搬硬套。留学生的时间观念不如中国大学生强,时有迟到、旷课现象。因此有必要将出勤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指标。实验完成后对于仪器的整理也需要占一定比重。上述两个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留学生的自律性。另外对预习做得好、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还可以有一定的额外奖励分数。最终,我们的评分标准为预习报告20%,课堂操作30%,数据处理20%,实验小结10%,出勤10%,仪器整理10%,额外的奖励分数不超过10%。这样的评分办法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拉开差距。
四、结语
自2008年以来,来云南留学的外国学生数量快速增长。近年来,来滇留学生数量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加。2008年,2009年,2010年在滇高校招生各类长短期留学生分别超过7000,10000和15000人。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以及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录取的长期留学生超过1000人。本研究选取了云南省内招生留学生较多,并具有代表性的6所高校(即在昆4所高校: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地州的2所高校:大理学院和红河学院)。数据显示:上述6所高校在校长期留学生总数2008年首次超过1500人,并逐年增加。长期留学生的大幅度增加,必然带来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表1为云南省6所高校2008年至2010年在校长短期留学生统计表。
作者对云南省内招收留学生较多,并具有代表性的上述6所高校的2008级至2010级在校学历留学生或长期进修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包括留学生中是否存在非正式组织、留学生对非正式组织的态度、以及留学生是否经常参加非正式组织的活动等三个主要方面。此次共发放问卷120份(每所高校20份),涉及学生120人,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98.3%。表2为云南省高校留学生非正式组织有关情况问卷调查统计表。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留学生承认本校留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占93.2%),其中有87.3%的留学生认可高校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同时,近四分之三(74.6%)留学生经常参加非正式组织的各种活动。
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外国留学生长期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共同的外部环境和趋同的利益诉求促使他们结成一些非正式组织。二是随着近年来来滇留学生数量不多增加,国别不断扩展,正式的留学生班级、专业和国际学生会(Interna-tionalStudentUnion)等不能满足留学生的需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较为开放性的非正式组织。
根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云南省高校有超过20个各类留学生非正式组织,按照其存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1)国别型,如越南学生会、缅甸学生会、韩国学生会等;(2)地缘型,如东南亚学生联合会、欧洲学生联合会等;(3)兴趣型,如武术协会、汉语书法协会等;(4)网络型,如国际友联(国际学生网络组织);(5)功能型:如留学生公寓管委会等。这些留学生非正式组织普遍具有能满足一定需要的特性,并已成为国际学生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在高校的影响和对策
1高校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一是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在满足不同需求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由于留学生是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国,在国外求学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不同的需求,在正式组织中,他们来自生活、学习、感情等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大多数留学生会通过非正式组织寻求支持、友情、文化趋同、心理慰藉等,并且很快学会在异国他乡的生存。二是留学生非正式组织能起到协助管理的作用。随着各高校留学生招生工作的发展,留学生管理工作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体现在留学生国别的扩展和数量的快速增长后,管理方式的革新上。各高校在留学生数量较少时,一般是留管干部全面负责为主,而没有留学生参与管理,而当在校留学生达到一定数量后,以留管干部(或班主任)为主的管理则显得力不从心,且往往会产生一些空白地带。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以成为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补充,留学生个人参与管理也有助于留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三是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可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信息的沟通。留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相互交流。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可以提供学业上的交流和相互帮助,且其信息具有传递快、更贴近组织成员的思想状况的特点。例如留学生QQ群总能及时地传递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复习信息、奖学金的申请程序、各类体育活动或文艺晚会等信息,深受留学生的喜爱,也更加方便和丰富他们的留学生活。
2高校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一是留学生非正式组织易形成国别派系等,不利于留学生的管理。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国别或所习惯使用的语言形成的,因此容易形成小圈子和帮派主义,不利于学校留学生正式组织(年级、班级等)的管理,有时可能影响到留学生整体的团结,甚至导致因不同的国别利益而进行非法集会等(例如在中日事件中,日本学生可能形成小团体,进而成为不稳定因素)。二是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可能淡化正式组织的结构关系,进而影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正式组织都是设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职位,并且据此设定了正式组织目标(正式组织的目标是指正式组织制定的计划和发展方向),而非正式组织也都有一定的自己的目标。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未必与正式组织目标重合,如果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明确且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一致,加入非正式组织的留学生最终往往会选择本组织的目标,最终影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三是留学生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具有更大的危害性。留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都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其组织内容也已形成了相似的价值取向,一旦不同的留学生非正式组织之间产生矛盾,就会引发小团体(或个体)之间的冲突。同时,留学生非正式组织之间在价值观、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不同将会被放大成主要矛盾,甚至偶尔的个人冲突也容易演变成两个留学生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因此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管理高校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对策
1根据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性质,正确引导,区别管理。根据本课题组对云南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留学生的抽样调查,留学生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且有积极型和消极型之分。如果采取压制或取缔的方法,显然不可取,也不利于管理。同时,根据教育部2000年9号令,即《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国家允许并鼓励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经学校批准成立留学生联谊团体……”。因此,各高校对现存的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宜采取管理和正确引导的方法。首先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应接受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其次针对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不同性质,宜采取区别管理的方法:积极支持兴趣型、学习型、功能服务型的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留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对具有消极型的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在进行必要引导和帮助的同时,做到密切关注,尽量避免其产生消极后果。最后,对于违反中国法律或校纪校规的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必须采取果断措施,给予取缔或处理。
2发挥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促进跨文化沟通。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的功能,充分利用其组织优势,既有利于锻炼留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又可以减轻留管干部的工作压力。发挥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自我管理功能,还可以促进跨文化的沟通。高校中的留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国家,他们各具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联系,使得他们在异国他乡求学中,可以较快地结识一批新朋友,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舞台。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留学生非正式组织,可以帮助留学生减少文化冲突,加强跨文化交流,并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一、高校国际化下我国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要在新世纪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本着“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完善管理”的原则,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扩大海外招生规模。
1.各招收海外留学生的高校之间存在激烈竞争。虽然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会逐年增加,但短期内增加幅度不会太大。由于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也在逐年增加,这样一来,对各高校来说生员份额实际并没有增加。所以,各高校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必须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并加大对留学生教育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郑州大学自开展留学生教育以来,投资兴建了一批留学生教育设施,但随着这几年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我校的教育设施都到达了极限。为了更好地发展留学生教育,郑州大学的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打报告,学校主管领导也意识到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决心尽快对留学生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以便使学校的留学生教育发展上水平、上台阶。
2.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位生、高层次进修生数量增长较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日益提高,留学生教育正面临着从规模办学到质量办学的转变。特别是一些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内著名大学,已经在适度控制语言进修生的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层次留学生和学位生,并把留学生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总体教学规划和质量评估体系中,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争创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学。因此,留学生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与此相关,留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留学生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素质、专业素质等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因此,从文化的层面来探讨留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留学生教育发展初期,由于受客观条件(如人数)和主观条件(如认识)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一直把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对待。没有真正把留学生教育纳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去,使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忽视了留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留学生教育的一个瓶颈阶段。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下留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1.留学生素质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感到,素质教育的重心已经移到了人文方面,也就是说,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别相对缩小的基础上,人文素质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人文素质方面,素质教育有着人文化的趋势。从留学生教育的角度来看,留学生的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语言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基本道德规范素质等。
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知识、技能、能力及专业知识方面,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留学生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但是,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本国学生的培养目标又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留学生教育服务于我国的主要方式不仅仅是培养我们所说的有用人才,更主要的是侧重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国际交流。目前,随着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语言水平、知识水平和能力日益提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人文素质的教育由于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暴露出的问题比较多,如自我文化优越感、基本道德规范缺失、交际中的自我封闭、环境与文化认同中的焦虑感、留学生之间交往障碍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经影响到了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依靠人文素质的提高来解决这一问题。
2.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留学生的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由于留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复杂性主要来自于留学生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又很大。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学习目的组合到一起。在学校管理要求的一致性和学生要求的个别性之间常常会出现冲突。对待他们,不能简单地依靠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说教或惩治来管理,遇到事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心服口服。当代社会普遍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也应逐步确立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平等沟通互动。不断探索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特点、研究新课题、摸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把留学生放在首位,避免了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影响或损害留学生的利益。
3.营造多元文化校园,培养国际化人才。经济全球化需要大批既熟悉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与动向的、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不单单是为获得某一狭义的职业而进行的专业训练,而是转向培养面向世界的通用性、复合性人才。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外,如果能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校园里,则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应经常举办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咨询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留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让他
们在参加活动中增加语言实习的机会,减少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消除文化误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校除课堂教学外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学校组织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学习气功、太极拳,参观名胜古迹,进行演讲比赛等。这样做既有利于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汉语、学习医学和中国文化,又有利于沟通感情,增进理解。这些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而且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4.建立一支稳定的、德才兼备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是保证留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辅导员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因此一支稳定的、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他们不仅要熟悉留学生教育的规律特点,而且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的角色是多重的,不仅是老师和管理者,还应当是留学生的朋友甚至是亲人。
留学生教育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显著特征为文化差异现象。著名文化大师霍夫斯坦特定义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他利用五个评价维度,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区分为68个民族文化类型。留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不同的民族传统、生活环境,文化的差异性显现得就更加鲜明。文化差异性较大的留学生,重新形成一个新的集合,文化产生的力量便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彰显出来。学者莱文、马拉阿德尔曼在研究跨文化交流中就归纳出适应不同文化的几个过程:在不同文化交集初期会产生一段时期的蜜月期,此时留学生对未知文化的好奇和期待占据主要心理特征,此段时期的心理状态是良好的,但随着文化碰撞的产生,会逐步产生文化休克现象,此时的心理状态会变化为对不同文化的抵触、担忧,甚至产生恐惧等交流障碍情况。本文采用对留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文化差异性的主要表现形式,经过对问卷分析,留学生在华期间遇到的主要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类:
1.语言、思维方式差异,语言是文化最显著的表征,语言使用、语言理解的差异是留学生首先面临的问题,其次,语言达到交流标准后,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便体现出来。
2.生活方式差异,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留学生在其成长环境中形成的固有的生活方式,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会遭遇极大的变化。
3.心理及行为差异,留学生在经历学习及生活的巨大变化后,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从留学生教育管理角度出发,留学生带来的新的各异的亚文化,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很好的补充,但同时也伴随着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便或冲突。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冲突,是许多思想观念重新融合并激发出新的文化现象的行为,而遭遇文化震撼或文化休克,在很大程度的上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因此,文化建设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陆应飞(2008)等学者都从留学生遇到文化差异性及其伴随的困难出发,准确认识留学生切实的状态,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积极适应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二、留学生管理建议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处理好留学生面临的文化差异现象,对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苏春(2010)指出,这要求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研究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在管理方面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方法,为中国高等学校探寻适应中国大学实际情况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化的发展。本文在管理实践总结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引导文化融合。根据留学生国籍和语言语系对基本的文化特征进行判断,根据交流和反馈,详细梳理出留学生的文化特征,从而准确发现其差异性,进行正确有针对性的引导。本文提出对文化的互相影响要加以判断,传统的管理行为,往往以留学生的行为为核心,对留学生的状态尤为关注。实际上文化的相互影响很大,留学生带来的文化同样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一定的作用,也应当注意了解国内学生的心理反应和因此产生的变化,才能更准确的引导两方文化融合发展。
2.轻管理、重服务,加强团队建设。对留学生的管理,应打破传统的方式,以人为本,实行柔性管理。留学生遭遇着文化休克现象,本身经历着高于内地学生的各种压力,常规的管理办法通常达不到合适的教育效果。在方法上,应摒弃传统的管理思维,形成在生活上、教育教学上、教辅上一系列的系统服务思维。
3.专业设置的比较优势。留学生走向一般是由欠发达国家向相对发达国家流动,因此,应该将我国招收留学生院校的专业设置优势发挥出来。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我院校专业的比较优势,将相对成熟或领先的学科教授给留学生,激发留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和学习动力,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融入教学体系,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互通和了解。在专业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留学生来自国家的特点,考虑专业在该国的发展、应用趋势和价值,更加有针对性的帮助留学生掌握实用、有发展前景的专业知识。
肿瘤学近年发展迅速,新的药物、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断出现,新的诊疗指南内容不断更新。由于教科书内容往往落后临床进展,当出现书本与临床实践不一致时,往往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2如何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带教老师放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让学生乐于独立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让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在发现问题———试验性解决———批判性检验———产生新发现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2.1改进病例讨论的形式和内容病例讨论不能选择单一的病种,不能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案的顺序,按照教科书重复课堂上已经讲解的内容。这种“正向”思维并不符合工作实际,因为大多数患者事先并没有明确的诊断。应该按照临床工作需要,由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开始,最后到疾病的方式,“逆向”分析和思维,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做出筛选,提出合理的诊断和处理。例如:在病房选取“淋巴瘤合并发热”的病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针对肿瘤、呼吸、心血管、风湿免疫、感染性疾病等学科进行文献学习和深入地分析,然后提出各自的诊疗意见。通过准备,可以引导肿瘤组发现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淋巴瘤本身可以导致发热,但也常合并细菌感染,并结合文献阐述该病的病理特点、疾病转归预后和治疗方案;呼吸组可以分析发热的热型,提出淋巴瘤患者发热,可能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炎、霉菌感染等情况;心血管组可以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风湿免疫组应该排除红斑狼疮、成人Still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组可分析合并伤寒、副伤寒、非典等可能。每个小组都进行发言,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新收获,使得整个讨论充满活跃的气氛,扩宽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退热处理和化疗,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器官或一个学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讨论结束后,通过追踪病情的转归,还可以进一步验证讨论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成就感,更加热爱医学工作。
2.2改变教学查房模式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典型模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查房过程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忙着记;老师提问的少,学生主动提出疑问的更少。教学查房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可以先提出诸如“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呕吐的原因”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有何异同,是否有术后并发症;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否有残留,是否复发;术后影像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梗阻可能;有没有药物影响;有没有脑转移;有没有合并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分析不同情况的判断依据,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处理方案。
2.3加强文献学习文献学习绝不是就某篇文献是否读懂为目的,而是要通过不同文献的对比分析,了解学术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发现专家学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创立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检索webofscience数据库,组织学生探讨“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治疗的由来”。指导学生在文献检索中追溯TKI药物的研发过程,对比不同时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局限性和创新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TKI治疗的机制,TKI应用的局限性,如何筛选优势人群,如何确定优势人群是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引起的,如何应对TKI治疗耐药,EGFR突变检测手段的优劣性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年份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关于TKI治疗策略的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临床研究如何影响并改变临床实践,如何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2.4参加患者健康宣教活动参加健康宣教活动,是学生与患者及家属接触、交流的绝好机会。通过给患者及家属举行健康宣教活动,例如提供“癌痛治疗”的用药指导,消除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恐惧心理,教会患者评估疼痛,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及时处理爆发事件,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并进行预防。通过患者现场提问,学生现场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现场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行医之初就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日后能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关键词:监测胎儿脐动脉血流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日益受到重视,而胎儿生长受限(FGR)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增加的重要原因。我们采用胎儿脐动脉血流S/D值监测胎儿发育情况,预防和治疗20-34周脐血流异常的孕妇,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我院妇保门诊检查的180例孕妇进行脐血流S/D值监测。平均年龄20-38岁。
1.2方法采用广州三瑞公司出品的SRF608胎儿脐血流检测仪进行检测。取连续6个以上收缩期末峰及舒张期末峰未受其他血流图像影响的图形,通过内储软件求得各波比值的数学平均值即S/D值。当S/D值大于或等于该孕周正常范围的90th百分位者为异常。监测的180例孕妇中有36例异常。孕20-30周28例,25-30周4例,30-34周4例。其中确诊FGR4例。
治疗方法:①左侧卧位②吸氧30分钟,一日2次③均衡饮食:包括水、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④药物治疗:5%葡萄糖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10%葡萄糖500ml加维生素C5.0静点。确诊FGR者静点复方氨基酸250ml日一次、脂肪乳250ml隔日一次及口服舒喘灵2.4mg日三次。同时监测S/D值(每4或7天复查一次)直至S/D值正常。门诊随诊至足月分娩。
1.3判断标准围产儿预后判断标准:围产儿预后不良程度根据:⑴新生儿Apgar评分<7分⑵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⑶羊水浑浊Ⅱ度以上或羊水少,这三项指标中有一项为轻度,有两项为中度,有三项为重度。
二、结果
将36例S/D值异常者分为治疗组18例,未治疗组18例,比较两组围产结局
2.讨论
正常妊娠时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随之增加,三级绒毛及其中的细小动脉数目逐渐增多,致使胎盘血管阻抗逐渐降低,S/D和RI值也随之下降,当脐血管阻力异常升高时,提示胎盘循环阻力增大,脐血流监测显示S/D值升高。当胎盘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脐血流阻力增高时,使进入胎盘换氧血减少,从而导致宫内缺氧,长期的宫内缺氧使胎儿肾脏血流量减少,造成羊水减少,影响宫内环境,导致胎儿宫内乏氧,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本文对36例S/D值异常者进行治疗对比得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足月分娩时围产结局及围产儿预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中晚孕期经过治疗可大大降低FGR的发生,降低围产儿的患病率。并且我们在观察中发现S/D值越接近正常治疗效果越佳,越早期治疗,围产儿预后越好。因此,监测胎儿脐动脉血流S/D值对早发现、早治疗胎儿宫内乏氧及胎儿生长受限有很重要的意义。
(1)家庭教育观念。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但也有6%的家长说不清楚,5%的家长认为是社会责任,10%的家长认为是学校责任,35%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不太重要,但同时也有78%的家长认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79%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国家。(2)家庭教育行为。首先,我们从教育投入上分析。调查发现,家长在时间投入上并不多,有12%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有意识地与孩子在一起,有10%的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分别有56%、34%的家长一天中与孩子有意识在一起的时间在1~2个小时和2~4个小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在教育费用的投入上要比时间多一些,有8%的家长认为,为了教育孩子花多少钱都值得,有12%的家长认为不是这样,有80%的家长认为要看具体情况而定。36%的家长认为,孩子每学期的学杂费是家庭生活的负担。62%的家长认为还可以,不至于成为家庭生活负担,但绝大多数家庭没有额外的教育费用支出,如购买课外书、参加各种兴趣班、为增长知识而进行的娱乐活动等。其次,我们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考察。有82%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但同时也有18%的家长认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讲究科学方法。当孩子有了进步或取得一定成绩时,42%的家长表示主要给予精神奖励,20%的家长主要给予物质奖励,38%的家长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孩子犯了错误,28%的家长会帮助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9%的家长会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打骂、不给买东西等,也有3%的家长认为随他去,孩子大了就自然懂事了。再次,从教育信息来源看。流动家庭的家长中有26%的家长能够主动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但是也有32%的家长表示不会去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依次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家长学校、看电视书报、上网、上辈家庭教育经验、向亲朋好友请教等。可见,他们的教育知识的来源渠道还是比较宽的,关键还是家长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1)作为家长,要做到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2)父母与邻里之间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不要限制孩子外出,不要限制孩子接触社区生活。(3)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既不能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4)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如帮父母做饭、守摊点、值班等。针对此特点,家长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就业过程中的艰辛。
2.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以及家长会、巡回报告团演讲等形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家教,重视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3.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短信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手机短信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目前,手机短信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繁多的景象,这种新型信息互动方式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正日益受到短信的冲击和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尽早制定对策,让手机短信这一文化新时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向导、生活的参谋、成长的助手。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07年暑假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手机用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访谈人数80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现状
设置问题: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②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③每天接发手机短信的数量;④手机费用的比例;⑤手机短信内容。
(二)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的成因及积极效应分析
设置选项:①交往需求的强烈性;②情感交流的私密性;③经济消费的实惠性。④形式自主的多样性;⑤使用便捷、文雅性。
现阶段手机通话资费以移动公司为例,一般每分钟0.6元或0.4元,短信每发送一条0.1元,而且接收免费。此外,各大手机通信公司因为竞争,还对在校大学生实行“发一送一”、免费赠送等短信优惠政策,这使得通一次电话的费用至少能发10条短信,对于交流欲望强烈而经济能力匮乏的大学生来说,其诱惑力自不待言。
(三)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手机短信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
2.手机短信引诱学生的情感交流进入新的误区。
3.手机短信刺激了学生的攀比消费,加重了经济负担;
4.不良短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我院有86.24%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有78.5%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一年。目前,网络仍然是我院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手机短信获取信息的比例仅次于互联网。在无机的同学中有77.28%的人计划一年内有购机计划。可以预测,手机短信的使用比例会越来越高。“关于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比例最高是电话,占48.12%,其次是手机短信,占42.11%。据调查,学生平均每天接发短信数量最多的是1~3条,其次是4~6条,10条以上和0条的比例差距不大,这说明学生把短信作为交流的手段,但不是最重要的手段。一般学生每月手机费用在100元左右。调查发现:手机总费用越低,短信费比例越高;手机总费用越高,短信费比例越低。可见,手机短信倍受学生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费用低廉实惠。
据调查,短信内容主要有三种:亲情短信、友情短信和爱情短信,这种短信具有极大的互动作用。近年来,校园除了我国传统节日,还有一些西方节日的问候短信也在逐渐升温。黄色短信在短信中比例极少,不到1.5%,并且多限于同性或恋人之间,用于互相逗乐。但危害性大,传播迅速,范围广。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短信内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编;二是下载;三是转发。访谈中,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之所以在校园中流行,有多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交际和信息需要,实现了手机短信优点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完美结合。
短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流行已经对大学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1)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
(2)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作弊行为。
(3)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虚假人格。
手机短信一方面为人们交流沟通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应该通过书信、电话甚至见面方式来维系的情感交流被短信取代了。这种交流使得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短信发送量与情感浓度不成正比,加剧了情感危机,甚至出现了“短信骚扰”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生患上了“短信依赖症”,整天沉溺于短信的虚拟世界里,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彰现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再加上有些大学生爱面子,消费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纷纷置机来发送短信,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而不良短信主要指垃圾短信、黄色短信、恐怖短信和诈骗短信等。这些短信尽管比例不大,但由于其散播能力特别强,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复制成千上万条。大量的“短信骚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学业前途。
手机短信已经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它已经和互联网一样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双刃剑。如果任由不良短信在校园里泛滥,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沉溺于低级趣味。我们应趋利避害,对手机短信污染进行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引导手机短信服务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所应具备的积极作用使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正面的工具性效应。
(四)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问题的引导与治理
1.抓思想——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良手机短信一方面虚假信息,大肆招摇撞骗,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各种不堪的“黄段子”也毒害了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要求大学生做到自律,洁身自好,勿以信“小”而为之,不要成为不良传播的推波助澜者。
2.抓载体——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信息传递优势。手机短信作为“第五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们获得最大自,利用任何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自由交流。因此,要及时建立手机短信交流平台,多提供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短信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交流答疑,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一方式可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思想情绪。同时,可以利用手机短信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思想论坛中来,让每一名学生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利用手机短信这种高科技信息传播手段开展教育活动,相对于以往的报告、讲座、征文等单调、枯燥的宣传教育形式,时尚流行、方便快捷、易于传播。
3.抓源头——净化短信内容。大力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这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精神,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词语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短信消费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短信的危害,自觉约束自己发送短信的行为。
4.抓管理——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利用技术手段堵住不良短信。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监控力度,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或截断不良短信,最大限度地堵住有害信息来源。从严查处不良短信传播者。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于黄色短信等不良电子信息危害的行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目前仅能根据治安管理条例。对发送黄色手机短信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的打击力度显然远远不够在我国新刑法,对于制造传播谣言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情况下应尽快出台对于手机短信息传播的监管法规。手机制造商要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通过设置在用户端过滤和拒收用户设定的含不良关键词的短信给用户提供一种主动的选择功能,摆脱欲罢不能的尴尬局面。同时加强手机客户端工具软件的开发。从目前情况看,手机一旦中了病毒,用户是无能为力的,不能像电脑一样运行杀毒程序,只有求助于专业的维修机构,重新写码,方能恢复手机的正常功能。所以,手机制造商在手机防毒等的客户端工具软件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应有所作为。另外,要制定有效的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制度,限制学生在教学时段的使用,规范学生短信的发送行为,缩短手机短信发送的时间,减少不良短信影响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张庆国.透视大学生短信一簇[N].中国教育报,2003-11-23.
[3]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4]吴正国.解读青年学生的心理符号[J].青年研究,2003,(5).
[5]刘思林.手机短信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3,(4).
[6]宗诚、张孝义.不良手机短信污染的治理[J].情报科学,2004,(8):9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