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大学德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德育论文

第1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当前本科教育中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缺少有效载体,是导致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能力与德育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校科研平台以其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优势在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培养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了全程参与,整合培养新体制。通过平台教师全员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心身育人;通过召开大会、老教师和学生自我介绍、参观实验室、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面对面谈心等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平台教师除了负责指导学生的具体科研项目外,从学生的思想动态、科研设备分配、学术讲座、文体活动、后勤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安排专人负责,做到教师人人培养学生,学生事事有人培养。通过团队统一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犹如在一个大熔炉里相互交融,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在管理活动中达到了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

二、开辟新渠道,促进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

科研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实践活动作为渗透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化,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的培养客观化,教育形式趣味化,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阅读历史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阅读励志书,强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阅读文学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本科生参与科研平台管理把自己当作平台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到东阳光集团、宜化集团、人福药业、神农架聚能药业等企业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严谨、务实、多思的良好品德,增强对国家的使命感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

(4)开展主体实践活动,催生个性成熟:将科技创新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文素质的教育。重点实验室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有目的要求学生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挑战杯”活动的方式参与到相关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开发活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5)注重毕业实习指导,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本科毕业实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德育教育最佳整合期,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科技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从而实现科研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科研平台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机制

我们对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和科研期间的表现,从科研、管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检验实验室实施科学精神与德育素质培养效果。科研上,学生的科研的成果为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对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进行考核,指标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成本、学习能力、工作效率、仪器设备和低值耐用品使用的完好率、团队协作精神等。管理上,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验室公共财产管理、安全卫生管理、考勤管理和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与思考等。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活动的效果等。实验室对学生的考核改变单纯通过理论考试评价学生能力的模式,以实践工作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引入社会考核内容,对在实验室走向社会的学生,通过对其社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调查,评价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与意义。通过100份问卷调查,我们科研平台推行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融合的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和毕业学生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培养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2.5%,毕业生对培养模式满意度达到100%。用人单位对实验室毕业的学生评价为优秀的包括职业道德,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认识能力。社会评价客观反映了科研平台将德育素质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四、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近3年来,我们通过“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38人,有7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2篇;接受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17个,培养科技创新学生45人,培育出科技创新团队8个;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湖北省人福科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大赛、三峡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诸多奖项;学生参与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申报专利5项。协助完成课题鉴定3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通过主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在社会各岗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体会

第2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1.1西方网络文化的冲击

拥有雄厚资金与先进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拥有大量的先进信息,他们的信息在对外输出时主要在宣传其自己的政治与文化,而且他们垄断着网络高端技术。我国的网络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网民在线交往时多采用匿名的方式,想要调控舆论导向就遇到很大的困难。目前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许多不健康的思想在网上蔓延,想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需克服重重困难。

1.2传统德育的严重滞后

与快速的时展相比,我们传统的德育观念、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显现出了明显滞后。首先,在当今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部分丧失,尤其是一些老教育者处于年轻人学习的处境。其次,网络时代网上信息鱼目混珠,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被埋没,大量的信息量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德育工作者传达给学生的有益信息受到很大冲击,严重削弱了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影响。第三,国际传播网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他们垄断着主要的世界舆论,他们可以随便地对外进行政治渗透。这就使得传统的德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3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网络对高校德育的挑战,追根问底是对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素质的挑战。具有共享性的特点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们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对信息量极大的大学生进行教育,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更大的信息量。目前,大多数德育工作者虽然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但是对网络技术真正能做到运用自如的还不多。培养一支理论功底厚,又具备相当的信息化水平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推进德育工作迅速前进的当务之急。

2网络时代的德育对策

2.1发挥网络的积极引导作用

首先,要努力推广互联网。互联网基础的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努力扩大互联网的覆盖空间。要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建设高技术的校园网。应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运用互联网的水平得到快速地提高。把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展现在他们面前,在网络上向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开设一些有益大学生身心的项目,吸引他们的目光,让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们营造出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其次,大力创建绿色网络,为广大学生营造温馨的新兴网络家园。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主要工作包括绿色的文化内容、绿色的文化载体、绿色的上网场所等方面,多给大学生推荐一些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的绿色网络内容。最后,努力开展各种网络活动,使大学生有展示才华的平台。在网上开展有意义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大学生参与活泼、新颖的网络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坚持网络与现实相一致的原则,借助网络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借助网络广开论坛,让大学生参加讨论各种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现象;可借助各种才艺展示、能力大赛等活动,把大学生的注意力从对互联网的好奇心转移到科学地使用互联网方面来。这些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备受大学生们推崇。

2.2克服互联网的弊端

第3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1“.天人合一”应用于现代教育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它体现的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反映的是天(自然)决定人,人又定胜天的辩证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的德育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变能够反映学生的想法,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将教育客体与“人”(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主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密切的联系,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教育的形式上设立更加活泼的、真切的、轻松的体验。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改变原有的单一和刻板(包括教师对于学生教育态度和语气)方式,传统的德育课程也好,实践活动也好,都会令学生感觉到“又在说这些大道理”老生常谈,枯燥乏味,而且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认为没有学习价值,会出现应付的心态,教育效果不好。但如果能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新的教育方式,那么更能易于学生接受,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吸纳学生关心的、热议的话题以及社会元素,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时政实事为德育教育的新的立足点,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度,与时俱进,用身边的真实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引起反思,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同身受,主动学习、认真领悟,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学思并重,循序渐进”教育方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观点。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学习思考也就变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会思考那也只是“虽知不广矣”。因此,不论是哪种科目的教育都是需要“学”与“思”相结合的。在现代的大学德育教育中也同样应该指导学生要“学思并重”,善于思考。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涉及面较广,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比较易于学生接受,但大多都是在开展的各项活动过后德育的教育过程也就随之结束。久而久之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十分适应这种方式,形成惯性。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对每次教育过程进行思考。浪费了很多再教育的机会。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说过“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就是说,学与思是不可分离的,不论学习什么,深入的思考都会推动学习的效果,而思考遇到困难,不够深入,就需要加强学习,只有做到二者并重,才能取得进步。

3“.有教无类”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论语》中曾讲到:“子曰:有教无类”,《墨子•所染》中也曾提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秉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人性论,也是他推动贫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在《荀子•法行》中记载:南郭惠子曾问自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答道“:君子正身以倭,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这是教育可以化愚为智,话恶为善的道理。学生是不分好坏、等级的,而且良好的道德素养也不是生来就有、永远不变的,这就像认为学习好的学生思想品行就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学习不好的学生思想道德就一定有问题一样。我们曾在网页、报纸上看到多少貌似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的青年其实是违法犯罪的罪犯,轰动全国的化学系高材生因嫉恨室友的才能为其投毒等等。当然这些仅仅是个案,但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存在于优秀青年中的有关思想道德的一些问题呢?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好与坏并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而且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任何类型的学生,应重视后天教育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巨大作用。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理论联系实践。《朱子•语类》中曾讲:“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里的“知”是指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如不付诸于实践,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二千年前,希腊人曾提出“:美德可以被教会吗?”的问题,而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道德,对道德的认知会导向对道德的实践。那么这样一来,教给学生“美德”,究竟是指将“有关道德的知识”教给学生呢,还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德行”呢?而实际上,我们的《论语•学而》中早已有“敏于事而甚于行”的理论论述。这与今天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完美人格都是相互关联贯通的。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曾提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这是道德的自觉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国学中的德育思想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1.国学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根本。清末以前本无国学的说法,它的产生是与西学东渐分不开的,在民族危难,国势衰微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迷茫中的中华民族,找回民族尊严与自信,多少仁人志士将这一理想寄予国学身上,希望能够通过国学达到中国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中国人民族意识的重新觉醒。这种独特的精神认同和民族思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在这一点上看来,国学的产生便肩负起了教育国人要学习国学,热爱民族,热爱中华的重任,这与我们今天的德育教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2.国学中的哲学思想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指导意义。“哲学”中的“哲”在国学中训作“知”,意思是说求知的学问,讨论哲学的内容在《子》部最多,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墨、名都曾谈及,但以儒道二家最为突出,儒家除《论语》以外还有《孟子》《荀子》有涉及哲学的名篇。例如在我们熟知的《论语》中就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强调凡是要通过人的努力去达成目标;在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学而优则仕”,在教育上认为“学而知之”“,困而学之”,提倡“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等。在儒家经典名篇《大学》中强调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我们在《易》经中又学习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诸如此类,在国学经典中还有很多,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当时人们学习的经典教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形成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总结

第4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1)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诸如价值取向功利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问题,因此,加快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时纠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应结合当前这些具体情况与问题,加快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沟通机制、保障机制、实践育人机制等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工作与当展特点的契合度,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与时代接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1.思想与经济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普遍都是在家庭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缺乏生活独立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但是他们内心渴望独立,且独立意识较以往更强,对独立的诉求表现行为上就是逃避家庭的“庇护”。然而,大学生又是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在生活消费上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家庭的经济支持,即时有独立的想法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这就束缚了他们独立的行为,不得不依赖于父母。

2.个性与心理问题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张扬个性,不拘泥于传统,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渴望变革创新,实现自我。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与理解,却又不想让这个社会束缚他们的思想。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然而,却缺少成熟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学习、生活上就是不敢直面遇到的挫折、问题,易灰心丧气,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特别严重的情况,比如个别学生因为承受不了生活中的压力而去跳楼自杀。

3.思想趋于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功利化。现阶段,一些大学生把物质利益放在很高的位置,过于重视物质方面的需求,考虑问题通常都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一旦没有利益可图就会轻易放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追逐物质方面,却忽视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导致很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出现滑坡现象。比如,一些大学生参与班级或者社团干部的竞选,其初衷不是想着如何为同学们服务,而是主要从自身的利益考虑。

4.网络依附性较强

现阶段,手机、电脑越来越普及,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利用这些设备获取网络信息非常便捷。大学生通过网络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思想观念也得以更快更早的形成。然而,当前不少大学生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陷进虚拟的网络社交不可自拔,比如校园里有很多“低头族”,这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交往沟通能力,而且长期脱离现实生活,对他们的思想发展也有损害。

5.信仰和理想缺失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当拥有远大的抱负和高尚的信仰,立志将来干一番大事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很快,对很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困惑,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一些学生认为商业社会来临,一心只想着进入社会后如何赚钱,大学时期就把很多精力放在各种兼职上,却不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也荒废了学业。还有些学生觉得社会竞争太过残酷,认为自己不会取得成功,产生了消极的处事态度。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构建

1.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思想交流,思想交流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树立起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高校应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引进外国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在教学方式上,不能仅仅要求“两课”教育,要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教学内容上,不要仅仅限于课本教材,要充分利用网络与社会上的丰富的资源展开教育工作。在教学评价上,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弹性的教学评价制度,等等。通过开放性教学,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助于其良好道德素质形成。

2.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辅导员的作用,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首先,加强辅导员选拔制度管理,建立一支专业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其中有些辅导员还是由其他的教师队伍过来兼职的,因此,在选拔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筛选,择优聘用。其次,强化辅导员竞争机制,建立一支富有积极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大学辅导员队伍中引进竞争机制,督促辅导员端正态度,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第三,要完善合理评价制度,建立一支不断进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评价制度,划分各项工作细则,合理配置权重,督促辅导员队伍不断进步。

3.重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通过校园广播、开展心理讲座、心理测验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咨询就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试、治疗。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要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队伍成员以具备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的教师为主,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学生为辅。要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倾诉的途径,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并要授之以渔,教会他们掌握对自己心理问题进行调试的方法,以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4.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校园环境,已成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主要载体。首先,应抓好学风建设,将考风、教风、校风建设相结合,通过提倡诚信考试、规范化教学、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教育等做好学风建设工作。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娱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歌手比赛、舞蹈比赛等,激发大学生自主创造性,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最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办法,高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深化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结语

第5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一)大学英语教材中英美国家意识形态的色彩浓厚

英美国家一贯实施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特别是美国在谋求“全球霸主”的道路上不惜利用文化渗透的手段改变他国公民的政治取向与价值观念,最终达到影响和控制甚至颠覆他国政权的罪恶目的。语言是交际和知识传播的工具,在当今时代也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霸权的有力载体,借助英语中包含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使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不自觉的认同和接受。另外,英语教材中大多以英美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为内容,甚至存在带有强烈政治意识的词汇。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为“90后”,他们大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文明缺乏深入透彻的了解,他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抱以漠视和批判的态度,却盲目崇拜和推崇西方文化与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且缺乏科学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此外,当代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与贫富差距现象致使部分学生出现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机。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理应成为实施者;英语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英语教师理应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德育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

(三)英语教学的功利性倾向明显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充满了浓郁的功利主义色彩,学生的学习目的或为考证,或为读研,或为职称,或为出国,或为增加就业筹码……大部分学习者仅仅关注英语的实用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中亦是如此,很多学生抱着获取学位证、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就业等功利性目的学习英语,缺少对于语言自身文化魅力的追寻与探索。

(四)大学英语教学误区

英语教学界存在“大学英语是工具”的认识,导致教学中普遍重视技能性与操作性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听说读写译”能力;很多英语教师重在教学语音语法、词汇讲解、怎样顺利通过等级考试等内容,忽视了语言的育人功能,导致英语教学死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断丧失,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谈英语“色变”,讲英语“卡壳”,英语教学的深度和感染力极度匮乏。

(五)德育渗透是创新英语教学模式的必要途径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语法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讲授,导致教学无热情、学习无兴趣,学生的学习模式单一且枯燥。在英语课堂上渗透德育必将促使教师重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给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提出有效的整改思路。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英语教师的榜样示范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需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以真诚的从教态度、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创新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使课堂教学不再索然无味,令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教育。另外,英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在生活中关心、在学习上指导、在情感上帮扶,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待之以诚、勉之以恒,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自觉的关键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英语霸权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文化呈现“失语”的状态,晨读学英语、宿舍听英语、自习做英语……一些学生过于关注中国文化中的负面因素,把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原因归结于文化,从而盲目地推崇和仿效西方文化、贬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至于很多大学生都无法运用英语介绍、传播和宣扬中国文化,他们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倡导跨文化的英语交际,使学生既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表达西方文化,也可以讲解中国文化,一定不能因为强调国际和全球视野而忽视了本土立场和本国文化。

(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希望的灯塔,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引领人生的航向。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带给他们前进的力量,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勤勉工作、刻苦奋斗,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英语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及道德理想,进而树立正确的做人准则和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四)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关心集体、乐善好施,使个人主义服从集体主义,实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辨证统一。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当中,他们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成长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严重等问题。在王守仁主编《实用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二册第三单元TextAMyFirstDayatMcDonald’s一文中,主人公第一天在麦当劳上班,由于她不能熟练使用收银机,一位总是对“临时工”特别关照的麦当劳工作人员便帮助了她;如果没有人对她施以援手,可能导致她错误地输入食品金额。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教育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勇于承担责任,以大局为重,乐于助人,讲诚实守信用,懂感恩会报恩。

(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育大学生养成世界眼光、具备国际知识,又要引导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他们在坚持民族价值规范体系的同时融入世界优秀文化潮流,努力成为“有根”的世界公民。从本土性视角看,“有根的世界公民”指人们在热爱自己乡土的同时更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全球性视角来看,“有根的世界公民”不仅能传承民族精神,更能够欣赏和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努力做到为我所用。

三、结语

第6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宏观控制和领导,增强文化软实力。同时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做好网络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可以实行校园网络屏蔽或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引导学生的上网方向,加强管制,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在校园网上多共享一些符合现代大学生价值体系的资源。

(二)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为防止大学生受到极端错误言论的影响,必须健全网络社会管理机制。及时全面掌握网络舆论,正确疏导负面舆论。高校要积极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学生在学校上的最集中的网站就是校园网,因此校园网要做到提高吸引力,努力摸索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向。要及时关注像贴吧之类的公共平台,了解他们的舆论兴趣点和思想方向。建立学校自己的微信平台,吸引学生参与这些公共平台。

(三)结合专业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大学生课上课下手机不离身,24小时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然而这种行为大多数无目的性,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意识的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是被随便什么信息牵着视线走。所以,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使用手机上网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网上的某些有益资源,经常给学生推荐网上的文字视频图像,或者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搜索网上关于某个话题的信息资源。这样把学生从混乱无意义的八卦焦点中抽出身来,养成主动寻找有意义的网络话题的习惯。

(四)结合思政理论,解读网络舆论事件

教师可通过结合思政理论,解读网络舆论事件,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生活化,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实际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连串的网络相关事件,启发学生用客观的方法理性地观察社会,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不被一些错误思潮所误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梳理各种信息,拓宽知识视野

每天海量的网络舆论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他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网络舆论中一些横向的、孤立的事件拿来,告诉学生们这些事件共同的历史脉络,使学生的视野向纵深拓展最终于生活中、实践中和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实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

(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挖掘参与网络舆论时出现的问题

参与网络舆论行为就像人们进行的心理活动一样,不容易被外人直接感知。所以,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网络行为,就像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想法一样。

第7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目前,全疆本科高等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6所(数据来源于高校之窗网和维基百科网)。本次调研选择了本科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所,其中11所在乌鲁木齐、周边城市及伊犁,2所在南疆地区。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均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在疆内都享有很高声誉,它们都是疆内综合性大学或某一专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校,学生的素质处于新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高层次,伊犁师范学院作为除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以远的北疆地区的代表院校,喀什师范学院和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地区的两所本科院校均在此次调查之中。这些院校涵盖了文史、政法、经济、管理、艺术、医药、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建设入手,涉及教研室建设、课程性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和民族学生(指民考民学生,以下同)大学语文教学等多个问题。

(一)教研室建设

仅有3所院校有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占被调查院校总数的23.1%。没有独立教研室的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均从人文学院或基础部等相关教研室教师抽调,平时他们各属别的教研室,有教研活动时再集中在一起,这势必使教学人员分散,不便管理,教师自身责任感减弱,教学内容盲目,教研活动缺乏了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平台,教学呈松散性、随意性,老师之间的交流受到制约。

(二)课程性质

除了1所院校外,其余院校均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时从24至72不等,有的院校定为必修,有的定为选修。总体来看,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还是选修有两种情况,一是依专业而定,如新疆医科大学两个专业为必修,其余专业学生自主选修。塔里木大学7个专业的汉族本科班必修,伊犁师范学院两个专业的大学语文是必修,新疆艺术学院也是如此。二是依学生族别而定,如新疆师范大学的民考民学生和双语班学生均开设大学语文,而且是必修课,其余学生分专业班级开设,作为指定选修(或称限定选修)。新疆农业大学汉语专业学生大四时开设,是指定选修。课程性质一般分为两大类: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以可分为指定选修(也叫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必修和指定选修无太大差别,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差别较大。由于课程性质不同,必修课受学校重视,教学要接受校级或院级的各类检查,教研室的要求多而严,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时都比较谨慎、周密和细致。从调研的13所院校看,只有5所院校的大学语文为必修课,占调查院校总数的38.5%,2所院校部分专业是必修课,占15.4%,其它院校则设为选修课或阅读、写作和作品欣赏等相关课程,占38.5%。从这些数据可知,新疆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虽说教师应该对所授课程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但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教师厚此薄彼。

(三)教学方法

几乎均以讲授为主,占92.3%。纵观全国院校,限于多种原因在教学方法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众多相关的大学语文教改论文中可知,很多在一线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都尝试过教学方法改革,比如课堂讨论,讲读并重,师生互动等,但不是推行不下去,就是效果差,学生动不起来,浪费课时,又延误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新疆高校也不例外。所以改变教学方法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与学生群体、学生人数、教学文本、学生语文基础、感兴趣度不无相关。

(四)考核模式

必修课多以闭卷为多,占46.2%,有教研室统一命题的,有任课老师自主命题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题型、题量、分值都有一定要求。选修课多是开卷或写课程论文,占53.8%。各校的选修课管理办法中都有对考核方式的规定,比如,“选修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随堂考核,可选择开卷、闭卷或其它考试方式”“考试课程应采用试卷(闭卷)考核,考查课程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要求自主决定考查形式”“公选课可以采取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网上在线考试、口试、小组汇报、分组讨论、作业、论文、读书报告、设计、操作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并确定学生的成绩”。由此推之,选修课考核模式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哪种考核形式都有局限性,偏终结轻过程是普遍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不被重视,一考或一写定乾坤。即使上面第三所院校的公选课考核形式多样化,但实际中很难操作。这样的考核对爱学与不爱学的学生都是一种挫伤,喜欢学的学生无法通过课堂表现、讨论或作业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不喜欢学的学生乐得教师的疏于管理和一言堂,更便于他们各行其事。大学语文不仅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休闲”意识,大学语文课堂成了歇息地和自习室。

(五)教材建设

基本上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集中在陈洪的《大学语文》、温儒敏的《高等语文》、徐中玉的《大学语文》等教材。新疆医科大学多年前曾组织编写适合医学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但没有通过学校的审核。伊犁师范学院也在计划“编写具有新疆特色的、适合伊犁师范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大学语文教材”。新疆农业大学针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自编《汉语文选》,校内使用。如果是选修课,一般不强行要求学生购书,教师向学生提供教学主教材和参考书。不论是学校对教材使用版本的选择权,还是学生(选修课)是否购买教材的决定权都呈现出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不下千种,优秀教材受到关注的也很多,这反倒令院校在教材选择时无所适从。这一现状表明新疆高校自主研发适合新疆高校学生的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材建设工作也应该放到课程建设的重要位置了。

(六)教学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大学语文教研室多年来一直在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尝试,但成效甚微。伊犁师范学院2012年前进行过教学改革,还有老师参与了新世纪地方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受调研学校的课程建设经费均为零,无精品课程,无教学成果奖,更谈不上教学名师。不难想见,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正面临怎样的尴尬处境。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师身兼多课,有的甚至身跨两三个教研室,这种多重身份令教师难以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学语文课成了无味的“佐料”。全疆没有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机构和师资培训机构,教师难以在学术层面接受更多的研修,整体处于各自为阵,闭关独修的局面。

(七)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

有3所院校民汉合班上大学语文课,即民考民学生预科结业后,与汉族学生一样选修大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都相同。本文所说的民汉合班中的民族学生特指民考民学生。民考民是我国高考中的一项针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使用本民族语言试卷,报考时也必须报考民考民的相关学校和专业。民考民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一年预科汉语学习,成绩合格才有可能进入专业课学习。专业课除本民族语言文学类专业、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专业外,其余均用汉语授课。大学语文讲授的内容是用汉语文描述和解释的文化,所选文本以汉语文经典为主,涵盖古今中外优秀名家名篇,囊括文学、历史、天文、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知识,民族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知识,即使是汉语水平测试达到MHK四级的学生也很难听懂,更别说汉语基础更薄弱的民族学生了,所以民汉合班的大学语文课难以做到“两全齐美”,民考民学生上课的状态是选而不修或隐形逃课。

(八)教师态度

态度“积极”的占30.7%,而态度“一般”的占53.8%,80%以上的院校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给大学语文课程政策保障。态度决定行动,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高低、教学实践能力强弱等都决定着教师对大学语文的态度,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热心与否又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投入。

四、对策与建议

在整个调研中,笔者深感新疆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各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条件不同,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亦有差异,总的说来,仍处于边缘化地位,与“各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必修课程系列”的设想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考核评价简单化、教师队伍拼凑化、学习态度功利化等倾向。我们都知道,个人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语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政策导向,建立课程规范

教育行政部门不但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还要将之付诸实践,应进一步明确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政策导向,就课程性质、学时数、师资等做出硬性规定,并予以课程建设经费、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更有力的支持,在各高校应积极配合协作下,进一步出台规范教学,如《大学语文课程规范》等相关文件规定。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教研室是教学和科研机构,大学语文教研室承担着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人文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无论学校是什么类型,都应该设立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为教研教学提供有效的平台,配备有敬业心和较高水准而且热爱大学语文教学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三)改变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各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可根据专业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材或自编教材。同一专业切忌不同大纲、不同计划、不同教材。教学方法虽不可统一,但应该遵循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欣赏审美能力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打破一言堂的灌输,采取以灵活、多样、生动为主调的教学方式,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

2009年11月出台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期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所以,民族学生不仅不应该被排除在大学语文教学之外,更不能任其自然地被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化及传统,研究民族学生的接受心理,在民汉一体化的教育背景下,重新构建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准确定位,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模式,编写具有地域文化和边疆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五)建立学术指导机构,提高教师素质

由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做得好的院校牵头成立新疆高校大学语文研究机构,加大对全疆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校际交流,使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加大优秀教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开展互访、观摩和资源借鉴等。各院校也有必要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部门,发挥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师自身应勤奋钻研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更要具备时代精神,研究学生的心理,关注社会文化的动向,积极开展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活动,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呈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弘扬。

五、结束语

第8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一、跨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现状以及问题

当下国内大学英语的教学大多数呈现一种难以打破的规则,即很多英语教师不会区分英语语言教学和英语文化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很有语感,答题思路明晰,但是真正置身于国外语境时完全无所适从。英语教学分为具体的语言?则教学、系统的语言使用,其中就包括我们常见的语法、词汇、发音等基础性客观问题,这是学习英语操作技能的范畴;另一方面则是不常规的跨国文化知识,体现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实际能力上[1]。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就没有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明显区分,受到长期的固性思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教学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英语技能培训上,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每一年的传统四六级考试。我国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着重视语言教学轻视文化因素的问题,因而许多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考试成绩优异,出去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纯的学会一门语言容易,困难的是融合这门语言的发源史和它在所处文化中产生的巨大变迁,将这门语言当做母语一样烂熟于心,唯一的办法就是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切身的将自己当做本国人,尽量缩小跨文化带来的交流问题。事实上,并非完全的掌握了英语语法和发音就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门语言,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顺利的沟通和交际,就是不够了解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乏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决定着跨文化交流的成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强调跨文化语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生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文字的创造还是语言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文化的作用独自支撑,脱离了文化的文字只是一个符号,甚至起不到传播作用;脱离了文化的语言同样没有说服力。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文化存在的基础,更是文化存在的标志性内容,同样的,人们所拥有的语言形式,也受到了当代文化下所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拥有的思维方式也是所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由此可见,语言的传递不仅仅是一种声调、一种规则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的传达,除却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向表达。因而,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冲出陈旧的教学习惯,摒弃劣质的中国式英语教学,应当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国外的常识性文化知识,使学生不至于笼统的看待英语,能够精准的判断每一句话在什么语境、什么状态下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情绪,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效结合,摆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状。

三、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具体改进措施

1.通过课堂上教学主动导入文化

教学一词,顾名思义教在前学在后。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完全取决于老师教授什么内容,要想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对国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导入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国外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在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时尽量选择一些带有显著本邦文化特色的教材,文章都是本族语者的作品,教材上对文章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以及其中的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注解。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理解,在学习上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养成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结合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教学

除了课堂上的正常英语教学以外,老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足够多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台去了解英语,提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例如,学校在课外的时间里可以发起一些英语知识竞赛,国外文化知识辩论赛,开展英语讲座,邀请留学教师或者外籍教师定期的宣讲国外文化习俗的相关知识[3]。在圣诞节或者情人节这样的泊来节日里,开展主题晚会,按照国外的习俗布置会场,结合西方元素安排晚会内容,组织学生来参与其中,通过此类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眼界,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常态,更为真切的感受文化差异,欣赏不同国家的民俗风情,将英语学习贯穿整个文化活动。此外学生可以自主的寻找一些优秀的带有明显本族语特色的影视剧或者音乐剧来观看,揣摩其中语法的用处和语境的创设,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外活动还能达到课堂上达不到的轻松效果。

第9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语言教学;真实语境;交际实践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

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如定期开设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用媒介语或英语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社会风俗等;以某个西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景性突出的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等等;扩展交际空间,与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创造机会参与涉外工作的翻译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