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第1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性

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从“躁动”变得“主动”,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这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中很多内容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学不是单一的根据课本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在备课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操作。怎样使学生能乐意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学生操作的结果与教师备课中希望达到的目标有偏差,教师也能“临危不乱”,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从“躁动”到“主动”的跨越。

二、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课堂教学中首先力求每节课多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想学、乐学。

教师要善于创造乐学情境,以乐引趣、乐中获知。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愉快的情绪,去愉悦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从知识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操作技能。

三、利用网络构建学习环境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我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在讲解申请免费邮箱时,同学们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但是要发信时却不知对方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及时引入了留言板,让同学们将自己申请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上,这样不仅本班的同学之间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样可以让其它班级、其它年级的同学看到,这样交流的范围就变得更大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四、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①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②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③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了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五、多元反馈,添加教学剂

对学生的“躁动”与“主动”等行为表现作出恰切的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作出及时的反思、总结。教师要用欣赏、帮助、肯定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评价要语言丰富、到位、及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增强他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的反馈也可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之间互评、以及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通过自评,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立足课堂,钻研教材,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既富有成效,又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个案研究

随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以积极应对现代信息化浪潮。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多采用信息技术课程来予以落实,而信息技术教师又十分重要。因此,对其工作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十分必要。

1、研究设计及过程

(1)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某小学极具代表性的3名信息技术教师,3名教师均具备成熟的教学经验;

(2)研究工具:从3名研究对象的个人介绍、工作环境与内容三方面来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分析框架的构建;

(3)资料收集:通过纸、笔、照相机、录音笔、录像机及电脑等对3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地点、互动对象、工作感受、工作困难及解决方法)进行观察、访谈、分析及整理,并收集学校各类日常通知、文件、教师撰写的文档及教案等;

(4)资料分析:对每次访谈、观察及实物进行分析。

2、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较繁多

主要体现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去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完成学校电教工作、管理机房、宣传工作等[1]。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为:①大部分学校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副课,导致校领导误以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少;②信息技术教师其信息技术能力优于其他教师,完成上述工作更加容易;③部分学校教师编制较少,师资相对缺乏,因而信息技术教书所需完成工作便更多。

2.2、小学信息教师当前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要求不相符合

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使得信息技术教学不被重视,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该课程教学硬件欠缺,尚无适用教材,国家尚未对课程标准进行统一规定;②极易被其他主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借课”,导致该课程课时减少。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环境要求较高;②信息技术由于更新较快,因而不易形成稳定的教材与课程标准;③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升学考试中,使得教师重视不足。

2.3、该课程教师地位不高,职称评定难度较大

出现该现象主要原因为:①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小学升学考试,校长、教师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均相对缺乏;②小学教师职称名额相对较少,而信息技术教书地位相对不高,因而为自身利益争取的机会就更少。

2.4、该课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职业认同感较为缺乏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当前高等院校尚无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因而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较为缺乏;②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选自其他学科教师,具有专业科班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则相对较少。

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高工作绩效相关建议

3.1、制定相关规章来对教师工作量加以考核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重视的问题,该课程很多教师均反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很多学校尚未将教师所完成的其他工作纳入其工作量中。主要是由于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面缺乏相关计算标准[2]。当前,个别地区已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如深圳罗湖区教研中心便于2004年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参考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龙江牡丹江市提出,因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环境多为电子辐射环境,故教育部门与学校应予以适当补助、奖励。

3.2、教学应有据可依

较之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定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方面尚不明确。原因之一便是国家已出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应标准则仍未出台。若中小学信息技术出台有相关课程标准,则各地可根据本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体情况来进行适用于本地的信息技术教学教材的开发,进而有效结束当前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材的混乱现象。而且,一旦课程标准出台,该课程教师便可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有据可依。

3.3、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①加强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的力度,师范院校应不断提升相关专业教育质量。这就要求学校应根据一线教师能力素质需求对所开设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尤其应注重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实践,教育见习,加大教育实习比例,使师范生能够及早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解,并及早进行相应能力的储备;

②完善教师职后培训,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及学校应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对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定期培训,促进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根据教师不同情况实施针对性培训,可通过面对面培训、网上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训,从而帮助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专业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4、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某小学3位极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对当前国内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有所了解,但本研究所得出结果主要基于文中的3个案例,并不具备普适性,但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目前,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很多。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更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目标;重视设计和谐的学习情境和过程,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达的能力;了解过程,活用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健康发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其它学科学习和进行终身学习;教师也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同时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

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

笔者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

网络教室与普通教室相比,转移学生注意力因素大大增多,课堂纪律不容易保证。

课堂任务完成与学习基础相关性很大,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

部分学生对于课程安排的学习内容没有足够的兴趣。

部分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不主动互相帮助。

学生得到的评价不够及时、客观、有效,缺乏激励机制。

上述问题处理得好,对课堂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处理得不好,将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

3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针对引起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下面简要介绍笔者在课堂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境设置、教学组织形式、评价的网络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的点滴经验(注:以下提到的栏目如没有特别说明,均在作者设计、制作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内出现)。

3.1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实现教学任务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应包含以下3个环节:设计课堂规则、实施课堂规则、修正课堂规则。

“设计课堂规则”是指教师把对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笔者在“上机规则”中公布教研组制定的课堂规则,并在第一节课上向新生介绍这个课堂规则,做到有规可依。同时还在“教学常规”―“量化评定”项目中制定详细的、赏罚分明的“日常行为评定方式”,让课堂规则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实施课堂规则”是指在课堂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按规则行动。所有的赏罚登记都在具体班级的“日常”中公开进行。课前由班干部登记课前准备、出勤情况等;课中由教师随时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按规则进行登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课后由班干部登记下课整理情况等,做到“有规必依”。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具体班级的“日常”查看自己的违规情况,如有异议可以及时提出申诉并由老师进行把关,做到“执规必严”。同时,由全体学生监督登记工作,做到“违规必究”。这样,我们不但监控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而且还进行了有效记录,在表现性评价中就能据此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修正课堂规则”是指为了克服课堂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在课后及时对课堂规则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规则。

3.2 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确定合理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所有的学生在各个智能领域都有大小不同的发展。要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并根据这个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笔者在第一节课上,通过“学科调查”中“学前调查”问卷对新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资料”、“兴趣爱好”、“基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态度”、“参赛情况”和“对老师说”等7大板块。需时5分钟左右。调查完成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在每个模块的第一节课上,通过“考试中心”―“诊断性评价”中具体模块的试卷,对这个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需时将近一节课。考试完成后,根据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学生对该模块的知识基础和准备水平,为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以及为教学选择适当的进度、策略和方法等提供依据。

这样,就可以利用诊断性评价得到的结果,确定合理教学任务。实际调查数据和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都表明,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比起其他学科来说要大的多。为避免出现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低的学生“吃不了”的局面,笔者在教学设计时考虑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让学生有效的去完成学习。例如:在进行EXCEL作品制作时,在“作品要求”任务中规定:必做题为“输入数据、进行统计”、选做题为“创建图表”、个性题为“美化作品”。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去张扬独特的个性,去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3.3 创设积极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例如:在进行Word作品制作前,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初步设想一下如何通过一份电子小报来介绍自己;然后通过“作品要求”栏目提出内容和格式的具体要求;接着结合“评价量规”栏目介绍作品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深入思考后,笔者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几份“优秀作品”栏目中前几届同学留下的精华作品,然后安排学生自行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优秀作品,让他们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作品有个感性的认识,对如何制作优秀作品产生极大的兴趣。笔者就抓住这个好机会,鼓励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制作出比那些优秀作品更加精美的作品。

3.4 形式采用小组协作,学习依靠任务驱动

小组协作是克服学生间巨大差异的较好的组织形式之一。首先按照每个模块的“第一节课”中诊断性评价结果以及学生个人愿望,有目标地选择一些同学作为小组长。接着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员分组,每组3~5人。组长作为教师的助手,负责组织组员通过分析、讨论本模块的学习任务;明确大体涉及到的知识;每个组员均自选或由组长分配任务;组长帮助组员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组长都无法解决的,才由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小组任务完成后,不但要考察小组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还要考察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共同提高情况。只有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算获得成功,组长也才能获得相应的嘉奖。这样,既发挥了组长们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组内的协作学习,加强了合作意识,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可谓一举三得。

3.5 网络作品终结评价,兼顾主观客观效率

学生通过个人账号上传作品之后,可以通过具体班级―具体模块中的作品列表浏览自己及其他同学的作品。然后根据“评价量规”―具体模块中的要求,对每个同学的作品进行者分类评分或简单评分,并按要求写出简要文字评语;学生只能查看自己得到的评语。评价完成后,系统首先自动去除最大/小值并计算每个作品的平均得分,作为“作品完成成绩”;然后把此成绩作为标准分,根据设定的“有效评价”的标准分允许偏差范围, 自动判断每个评价中的评分是否有效,统计有效评价与班级总有效人数之比,作为“作品评价成绩”。“作品评价成绩”的设计,有效防止了“人情分”、“恶意分”的出现。接着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最后考察该作品的缴交情况,给出“作品缴交扣分”,上述4个成绩按照指定的比例形成最终模块作品的成绩。当然,系统同时支持以(个人/小组)为单位的评价。

每个模块作品评价完成后,就需要对该模块进行终结性评价,采用章节测试的方式,测试内容在“考试中心”―“模块评价”中的具体模块体现出来。章节测试的题目一般是固定的,便于讲评。如果时间不充裕,也可以进行学科终结性评价,采用综合测试的方式,测试内容在“考试中心”―“终结性评价”中具体模块中体现出来。综合测试的题目一般是随机的,便于考查。不管是哪种终结性评价,测试前要先将不同章节、不同难度的题目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比例进行组卷;测试时可以按照实际需要采用自测、考试两种模式,实行无纸化考试;测试后,自动批改、实时统计;讲评时,可以很方便地查看每个题目的完成情况,做到讲评反思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上述评价过程均能够有效地监控管理。利用网络评价的快捷灵活,评价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把笔者从繁重的作品批阅和试卷批改中解放出来。同时,通过对学生创作能力、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评价,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与矫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虽然笔者从课堂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组织形式、评价的网络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解决了一些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问题,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总是多种多样的,实际的教学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依然需要加强集体的教学研究,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着眼个性的发展。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EB/OL].eblog.省略/userlog/406/

第4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模式

小学生处于语音模仿能力、辨析和感知较强的阶段,所以他们主要依靠听和模仿来获取信息。针对这一点,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坚持主导—主体原则,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主要的整合模式有两种。

1)双人面对面交流模式。这一模式既可以是师生对话,也可以是生生对话。小学生仅依靠输入而没有输出是不可能学会语言交际的。而这一模式可以满足学生表现的心理,还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2)多人面对面交际模式。这个模式的实现形式一般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齐唱歌曲等,学生的参与度比第一种模式低,但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有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这样的交际模式下还能学会与人交流,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策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进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口语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强化学生口语实践能力

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情境内容,并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并明确使用目的语即英语进行交际。

比如,教师在教“My Favorite Season”这一课时,首先播放有关春、夏、秋、冬的图片,让学生切身体验四季的变化,领略四季的美。图片必须具有鲜明的季节特点,才能更快让学生区分季节。此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季节性户外运动,以扩展交际话题。看完之后,教师在屏幕上播放一些句子,如:“What can you see in spring?”“What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问题层层深入,教师可以首先集体提问,然后个别提问,再过渡到生生之间互问,以锻炼学生口语能力,让学生敢于开口。在个别提问时,学生回答喜欢的季节后,教师可以立马切换到学生喜欢的季节的图片,让学生再次置身于情境当中,并在学生口语表达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2.2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所以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进行创造性营造,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小学口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发掘教材,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既能够掌握所学的英语单词,又能运用单词进行口语交际。

比如,教师在教“What are you doing”这个句型时,分别设置超市、教室、家、公园等场景,让学生选择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基于小学生处于初步认知水平,教师必须在对话开始之前给出示范。此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制作成动画对话形式,然后播放视频,给出中文释义,再让学生模仿锻炼。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创新对话形式,不必拘泥于范文,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2.3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欲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中枢和注意力。尤其是他们最好看到的是动画卡通人物。英语教师首先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学生喜欢看的图片,比如动画片里的动画人物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画视频教学,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欲望。教师可以针对出现的画面,用简单的句子“Do you like it”,鼓励学生用“I like it”来回答。这样学生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比如,在“What do you like”的教学中,口语选择迪斯尼动画,截取部分,配上与课文教学情境相关的语言背景,进行对话播放:

T: What do you like?

Ss: I like fish.

只需要根据对话内容,配上合适的动画情境,有一定的故事性,就可以增强学生对对话练习的欲望。这样的情境教学画面和视频,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产生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想法。教师乘学生有学习的需求,积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句型练习,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说话的意识。这个过程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够和同学用简短的英语句子来进行交流。

在“My New Room”第一课时“Let’s learn & Let’s chant”部分,重点是学习家具陈设的名称,如curtain、mirror、closet、trash bin等,表示位置的介词(in ...)。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单词,课前教师可以制作有关房子的情境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师生可以进行这样的对话:

T: I have got a new room.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it?

Ss: OK. Let’s go.

用这样的句型进行练习对话,在对话中学习单词。

还比如,在以“家庭”为题材进行展开教学时,更应该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英语,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比如家庭成员中有mother、father、brother、sister等,教师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加强英语语句的联系,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疲劳。

3 结语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适合小学生发展和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的欲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随时都在更新,所以教师也应该更新自身的英语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结构,才能有效整合教学,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29-02

前言: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是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教学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促进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得以显著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素质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1.信息技术应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文字、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来代替黑板板书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加形象生动的开展数学教学。信息化教学是从学生感官的刺激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将原本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轻松解决数学教学内容当中的难点问题,学生乐于享受学习的过程,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对提升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1]。

2.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特征

2.1 形象生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主要以黑板板书作为工具,很难将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完整的予以呈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着一定困难。黑板板书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将图形、图表通过黑板板书进行讲解时,比较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显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影像来进行数学教学。将原本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有效化解了数学课堂当中的难点问题,比如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图表,可以借助多媒体予以呈现,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理解,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有着积极的影响[2]。

2.2 开拓学生的思维。信息化教学将小学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知识拓展和延伸,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理解面狭窄,这与教学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联。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比如在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相关内容时,通过多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能够以动画的形式,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棱、角、面都能够生动、直观的呈现出来,学生在动态观察的过程中,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再比如计算圆锥的表面积时,学生对于计算公式S=πrl+πr2当中的侧面积计算公式S侧=πrl不能准确的予以理解。在进行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通过动态的图像展示,进行圆锥体的拆分,可以发现圆锥是由扇形和圆共同组成的,圆锥的侧面积是该扇形的面积,而S侧=πrl是扇形的计算公式。通过多媒体工具对问题的动态分析,有效解决了学生的难题,在该过程中,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从多个角度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效果[3]。

3.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3.1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必须与小学数学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数学教学资源,不能脱离数学教学实际。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进行设计。学生不仅要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上学习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当中,不能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而是熟练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2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课堂之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加学生在数学教学当中的参与度,以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将网络信息环境与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课堂环境而更加自由开发,学生能够轻松的进行数学学习。在教学互动当中,在多媒体展示当中抛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信息化互动教学当中。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数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以有效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学生能够从中收获更多,对数学学习有些积极的帮助作用[4]。

结论: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建立更加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将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新颖别致,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多元化数学教学,对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付亚环. 谈利用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究[J]. 赤子(上中旬),2015,03:191.

[2] 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钟绍春,王伟.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7:49-54+65.

第6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实施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培养出发,对学生思维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从课程实施角度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是应用型课程与综合型课程的结合,因此传统教学观念并不能对这一课程实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课程教学模式亟需革新。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1.情境导入

教学情境的引入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革新的首要步骤,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关键所在。通常教师会将特定的学习任务融入教学情境创设当中,并给出有效的任务提示,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有裨益。

2.合作研究

在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探究式学习,在合作和相互研究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一环节还需要从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侧重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相互统一。

3.实践巩固

实践操作环节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可开展必要的组内讨论,在实践操作中理清思路,重新架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形成也有积极的指导价值,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此外,这一还击中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4.作品展示

针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交流还击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思想交流以及经验总结等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应当客观评价学生作品,在积极肯定学生作品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信与自尊,让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不断取得进步。

5.总结延伸

在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就特定的主题内容进行必要的概括与延伸,引导学生不断探寻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同时也刺激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有效的知识总结与延伸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突出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效果

小学信息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分层次教学的有效运用从掌握学习理论方面突出了传统课程教学与现代课程教学之间的差别,并从课程基本实施需求方面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作为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分层次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是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有效保证。值得注意的是,分层次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有一定基础。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的促进作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空间,这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极为有利。然而,就现有教学实施角度研究,固定的教学工具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这一局限性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有所体现。多媒体教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这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对于教学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下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革新。此外,多媒体教具还能从教学氛围营造方面促进教学模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3.实现课堂教学的全方位互动

全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实际的心理特征相吻合,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接受程度。一味地灌输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课心理,同时对于知识的讲授也有诸多不利。变更传统的讲解与管制模式,全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应当建立在人机互动的基础之上,从学生课堂主体性方面实现教学过程的全方位互动效果,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向教师直接提出疑问,而学生之间也可就存在的问题互相合作和交流,在实践和操练环节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4.教学过程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其核心环节需要考虑到学生基本的知识接受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被充分运用到,这同时也是信息技术重要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实际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构建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将年龄因素和能力因素纳入教学模式构建的考虑范围之内,这对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效果极为有利。此外,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也是需要在教学模式中体现的核心要素。

从以上内容分析中不难看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不仅需要从新课程理念方面汲取重要的设计理念,同时也需要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突出教学模式与学生心理认知之间的协调性,将感知与运用融合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对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这些都是需要在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构建中体现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应密.正确认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2]焉凯,朱立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研究[J].福建电脑,2005,(03).

[3]王伟.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3).

【作者简介】

第7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1.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的因素

1.1教学环境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2008年之后,大多数小学都增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受教学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不是很高。我国小学教学环境大致情况为,国家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小学教学制度不科学,学生学习环境不合理。因此,大多数小学虽有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没有充足的、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专业的教师,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1.2教学师资因素

占小学教师比例较多的是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信息技术教师同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差不多,一位教师教授几个班级,甚至是多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这样的因素,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就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虽说小学生学不懂太过专业的信息技术,但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1.3学生个人因素

小学时期,属于学生的心智成长期。小学生玩心大,好奇心强,没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且小学生对主要的语数课程没有太过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是如此[2]。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容易分心,不太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一旦有突如其来的外在情况发生,小学生的注意力会特别容易被转移,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弱,自我学习意识不强,一旦分心就很难再将心思重新放回到学习中。这样,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下降。

2.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效率的有效措施

2.1改善教学环境

环境影响人,人改变环境,总之教学环境是人力所能改善的。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可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学校相关部门应当改变死板、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可一味注重学生的语数成绩,还应当多加关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况,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小学教学制度可随信息技术发展做出适当改变,不可一味延续传统的教学制度,因当根据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做出科学的、合理的改变,必要时做出适当的革新。

2.2优化教学师资

国家教育机构,应当加大对专业技术教师的要求。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巩固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教师的学习、教学水平[3]。学校应当提高专业教师的入校门槛,定期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学校还可适当增加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这样不仅能解决专业教师少的问题,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教师应当不断充实自己,多与同行交流切磋,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2.3改善学生个人因素

上面提到过,小学时期指学生的心智成长期。因此,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家长、教师的指导。家长应当鼓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条件,不可一味注重学生的语数成绩,而忽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家长还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要求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利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可通过上课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回答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合理地安排学生练习信息技术技巧,不断巩固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巧。

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效率。

第8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案例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信息技术逐渐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如何高效处理一系列数据、信息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渐显现,需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与质量,确保一系列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微课概述

微课属于精短视频,是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视频的核心形式准确记录某一知识点,详细讲解全过程。通常情况下,视频播放时间在5~10分钟。也就是说时间短是微课的显著特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等,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微课内容单一,教师以某一知识点、技能目标等为基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些视频,准确理解新的知识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微课资源容量并不大,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观看,甚至可以下载观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在微课作用下,课堂教学环节得以优化,能进一步延伸、补充课堂教学,确保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二、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应用实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极强,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了好奇。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否则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小学三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科学设计、制作并使用微课。以“认识键盘”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微课所提供的步骤自行操作,完成教师在微课中设置的作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适当点拨学生,有效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准确把握新的知识点,使其能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在微课作用下,教师得以解放,而学生也置身在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

微课是一种针对性特别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特征,优化利用微课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以“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资料包中的微课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都是一些关于“文件与文件夹操作”的方法。学生需要一一观看这些视频,还要亲自进行操作,如果存在问题,需要再次观看对应的视频,重新操作,直到准确掌握新知识点为止,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这样可以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对于发放任务单形式来说,体现了任务驱动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设置的任务要有坡度,要符合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使他们都能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利用多项功能,比如,快进、暂停,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自主操作,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初识‘画图’软件”为例,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边看边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在微课作用下,教师要全方位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各方面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此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者:姜辉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范文

1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社会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因此,自2000年以来,教育部开始批准计算机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设立,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计算机信息安全专业,专门培养计算机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部分起步较早、有教研实力的高校建立了较完善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验教学体系。然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在我国发展仅十几年时间,高校信息安全技术教学虽已初见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

1.1高校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差距大,且普遍偏弱,跟不上课程进度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是建立在较高的计算机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在进行课程学习前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理论知识。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概论》、《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等一系列计算机前导课程的铺垫,才能使学生深入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学习。由于高校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差距大,且普遍偏弱。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的学习表现差距大,部分学生觉得内容简单,而其他大部分学生则表示跟不上课程进度,从而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

1.2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

由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如网络监控、杀毒软件、数字加密等,这使得高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很多困难,往往无法在有限的课时中深入讲完所有知识,最终使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缺乏合理性,教学内容往往点到为止,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于信息安全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应用和创新。

1.3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弱

由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实践教学对于设备的要求比较高,许多高校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缺乏专门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验室。高校学生由于缺乏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实践机会,导致其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弱。所学只停留在理论,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社会需求。

2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2.1专业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高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发展时间短,导致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滞后性,专业教师往往自身存在知识面较窄、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而课程本身内容难度较大,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于信息安全技术的更新换代,最终导致专业教师虽然知道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跟上实际需求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仍旧不能适应教学发展。且由于专业教师队伍的教研能力薄弱,对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缺乏正确认识,最终使得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前导课程与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衔接不紧密,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缺乏连贯性和互补性,其教学内容也有待加强。

2.2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安排不合理

因为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往往导致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实验课内容不具体深入,实验内容安排不合理,避重就轻。这往往使得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教师照本宣科、师生缺乏互动等问题。且实验课程集中于基础性试验,缺乏设计性实验。使得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非常被动,无法通过实践课程真正掌握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更加没有机会锻炼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实践创新能力。

2.3资金投入不足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本身的实验性非常强,其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顺利展开的物质基础,缺乏好的实验平台会严重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然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实验室的投入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目前许多高校受到资金的限制,无法购买充足的设备,搭建完善的平台,或在平台搭建以后,由于资金的限制,没有能力提高设备管理和及时更新换代。

2.4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内容缺乏个性化

由于成长地区、环境的差异和个人兴趣等因素,当前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差距非常大。而在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往往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统一安排课程,没有结合现实,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距,教学的方法内容缺乏个性化,最终影响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往往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导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针对性,最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重视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素养,定期选派高校内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进修、出国学习交流。其次,通过外聘的形式进一步充实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师,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如从其他高校外聘计算机信息安全方向的高精尖教师人才、从企业外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等等。最后,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向要求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与创新,实践性是该课程最重要的特点,而该课程内容本身比较枯燥乏味。因此,专业教师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2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开展实验教学实践

高校应真正重视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充分了解社会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之后,进行必要的取舍,抓重点,明确其实验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巩固信息安全的理论知识,掌握信息安全的应用技能,具备维护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的能力,并使部分学生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如能够编写杀毒程序、研发计算机杀毒软件等等。在这样的实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的展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小组合作竞赛、多媒体视频立体教学等等,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上,积极完善、改革实验内容,减少基础性、实验性课程比重,增加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课程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的机会,引导和要求学生去主动探索与思考,全面提升高校学生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3.3联合多方力量,完善信息安全实验平台

高校应重视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验平台的搭建,积极申请建设项目,建设专门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验室。高校之间应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避免实验室的闲置,减少资源的浪费。此外,高校可积极寻求与企业、政府部门的信息安全合作,联合多方力量,完善信息安全实验平台。在完善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验平台的同时,高校可为企业、政府部门的信息安全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政府部门可为高校提供设备支持,这样既可以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教学的实践性,使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的过程中,与企业、政府紧密沟通,使高校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设计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课程教学板块和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技术外溢性,为社会提供计算机信息安全服务。此外,高校应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验平台的管理,招聘高素质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定期对于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和升级,并加强监督与培训,从管理上提高信息安全实验平台的利用率、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

3.4采用连续性、个性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即注重前导课程与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保证三者环环相扣,不脱节,不落后,通过课程设计的优化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了解到学生由于成长的地区差异、环境差异、个人的兴趣差异、个人专业差异等等因素导致的计算机基础的差异,在开始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之前,通过基础测试等方式,依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基础,将学生安排在不同进度的班级中。即依据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进行分班教学,使教师能够更加明确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统一进度,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此外,高校应使计算机课程的整体教学更加系统化,如设计专门的计算机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基础与兴趣选修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前导课程,并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相关延伸内容的选修课,高校学生可依据自身需要进行选修,对于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