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创新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创新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创新思考

摘要:当今国际化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现象,加之当代大学生有着更为开阔的眼界和知识面,思维活跃,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给高校《民族理论政策课程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困难。传统的一言堂的理论说教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课堂教学中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正是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民族理论;案例教学;实践;创新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教学中的难点与禁区较多,有的现象很难从纯学术角度进行讲解,因而普遍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当今国际化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现象,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整个知识框架却难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当代大学生有着更为开阔的眼界和知识面,思维活跃,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授课对象,价值观念更为多元与复杂,理论解读和传授的难度无形之中被放大了。面对这样的授课对象,教师如何解释他们对民族理论和政策上诸多无法回避且又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之处。显然,在当前急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言堂的理论说教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课堂教学中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近年来,大连民族学院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民族工作中的鲜活案例,以案说法,以案说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各学科实践类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理论课、尤其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近年来也多有引入。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收集、阅读、讨论、总结、分析在实践中发生的与相关理论问题可以相互印证的事实,以事实说理,进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门思想政治类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及其理论依据,以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民族工作。这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求选取国内外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抑或失败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该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成败得失,探索现实中的民族问题及其成因,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民族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一方面,民族理论与政策涉及了历史、文学、宗教等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内容极其丰富广博,民族院校的学生对此方面的知识大多知之不多,加之中学阶段没有开设专门的民族方面的课程,学生对这一领域基本是陌生的。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整合知识,进而运用知识参与讨论、分析,把知识融入到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在消化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完成以后,学生会对民族与历史、民族与文化等关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关键问题有一种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就教学目标而言,《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观念终究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理解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民族现象,妥善地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民族问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教学如果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缺乏一种中间状态,理论脱离实际,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也就很难提升教学效果。众所周知,人们接受知识的基本规律是,对形象知识的接受效率远高于抽象知识。这也是各个学科在理论教学中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原因。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探索解决问题之道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是《民族理论与政策》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课堂反应,师生之间需要平等地互动。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案例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案例教学以讨论为主要教学手段,而确定课堂讨论主题的问题上,一定要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决定,因为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实现知识和思想的双向流动。作为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规避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活力,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更乐意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老师也能更好地发挥其思想引导和知识传授的作用。课堂中师生角色和关系的调整,使得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而主动学习,永远是学生有效获取知识的不二法门。通常来讲,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选取一个或者多个与本课程理论相关的、发生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完整描述实例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然后,在课堂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温习了理论和知识,提升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堂教学可采用的案例教学类型主要有两类。一是讨论案例、师生互动、合作研究。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一节内容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昭君和亲”、“辽东马市”等具体史料,让学生明确“这些做法客观上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间的未来,加强了民族间的各种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受阶级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在民族关系中仍然起着支配性作用。”通过讨论中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成败得失,学生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一种新型民族关系”这一论断。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围绕案例讨论、发言,对同一案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方法。二是创设情境、课堂演练、分析点评。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是由老师讲案例,而是要由学生收集案例,分析案例,甚至重现案例老,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完成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的转化。在这个方面,大连民族学院《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在西南大旱背景下,让学生扮演傣族角色,在是否以及如何欢度泼水节问题上各抒己见,教师就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与改革话题引导与组织学生进行演练与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案例教学,师生合作完成一个知识学习与转化的过程,凸显了课堂教学的沟通与解惑功能。学生观看教学片、参与课堂讨论、进行主题发言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提供选题或者部分案例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对话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选取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材料,充分注意案例的政治导向、课堂效果、专业适应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中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引入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将抽象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讲解得清晰透彻。通过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师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变得相对活跃,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传统教学重视的是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老师也会注意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但是,由于老师的讲解是单向度的,答案是唯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创新的意识有余,而创新的实践不足。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而案例教学法则不同,在案例收集、分析乃至问题解决、对策提出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上,去阐发观点,提出思路,解决问题。不同的学生很难提出相同的观点,思维的交锋、碰撞在所难免。这样一来,新的思路、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乃至于新的方法就会层出不穷。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自然就能得到激发和提高。第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有助于个别化和差别化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个性方面的特点和优长。由于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会预设思维的框架,也不会预设标准答案,学生会按照自己所设定的思维路径去发现、去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导和纠偏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独立发现、独立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方,教师是主动方,学生所获得和接受的知识都是老师经过了处理和加工的,学生无法体验和掌握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过程。而案例教学法则倡导和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和完善案例,在此过程中,案例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都是学生需要获取的。为了能够解决问题,学生需要分清楚那些信息是不可获取的,哪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而哪些信息是辅助性的、甚至说是无足轻重的。在分辨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会寻找到规律,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信息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在与同学和老师讨论与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终将把握问题的核心与关键。这样一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信息的收集,再到数据与事实的完善,进而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出方案,完整案例教学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传统课堂无法获得的体验。

作者:孙静 李世举 单位: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