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会计电算化实训案例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会计电算化实训案例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会计电算化实训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在分析了ERP环境下未来的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创新人才要求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在教学条件和环境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组织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以及如何设计实训案例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ERP;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型实验教学;实训案例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由美国加特纳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ERP成为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和采用,会计工作的外部环境正经历着信息化变革。因此在2009年,我国财政部正式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明确了要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并推进会计教育信息化建设。会计信息化必然使得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高度融合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并最终形成IT事件驱动体系结构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因此,未来的会计不再是只专注于常规会计处理的传统反应式会计,而变成一个活跃于销售、采购、生产以及管理等企业生产经营各领域的管理控制系统,会计工作重点也将转向业务规则的定义、信息规则的定义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更为突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本科教学的目标还是以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能为主,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很容易忽略会计的应用实践性,无法进行跨学科融合,其虽然可以满足以手工为主的会计实践工作,却无法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会计课程体系中,“会计电算化”是与ERP环境最为相关的课程。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高校都将该课程目标定位为熟悉并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多采用老师讲解软件,学生动手实验的教学模式,并未充分重视学生即将面对的会计信息化环境,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帮助不大,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将会计信息化进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贯穿于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中,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从分析会计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入手,探讨如何将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入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以期能够为高等院校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抛砖引玉。

2会计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2.1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呢?根据以往的文献,我们认为,除了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创新人才更要具备好奇心、善思维和常实践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创新人才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发现不一样的问题;具有更活跃的思维,更善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更长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真知。

2.2ERP环境下

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创新人才的要求传统会计系统只能提供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单一货币信息,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个性化需要,基于此,1969年美国会计学者GeorgeH.Sorter提出“事项法”会计。在事项法会计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向信息用户报告企业发生的具体经济交易、事项和情况,让信息用户自己来选择并组合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数据库技术的产生极大地支持了事项法会计的发展,并进一步产生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信息系统。其具体允许规则如图1所示。根据事件驱动原理,在IT事件驱动型会计信息系统中,当业务发生时,所有的数据都储存在业务事件数据库中,业务人员制定业务规则,会计人员负责信息处理规则,系统将根据业务规则,将满足条件的业务信息筛选入业务数据仓库,系统根据信息规则将有用的信息过滤报告给企业范围内的信息用户。由此可见,在未来,会计人员的职能要求将有所改变。

(1)沟通能力。在未来ERP环境下,会计人员不仅要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统筹安排并协调各岗位、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事务工作,更需要正确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如财务关系,需要处理债权人、债务人、投资者、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等外单位的公共关系,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生产部门、供应链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协调。

(2)协助定义业务规则。创新会计人才素质更体现在当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新事物出现时,会计人员应能协助业务部门(供应链和生成等)迅速理解和把握业务实质,并制定出合适的业务规则,以生成业务事件处理器,方便对业务事件进行筛选。

(3)定义信息处理规则。会计创新人才还应能积极了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制定出信息处理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创新会计人才还应具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理出各方的利益关系,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以满足各方对信息的需求。

(4)不断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会计是反应性的,环境变化必然导致会计处理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发生变化,由此带来新的会计现象、问题和新知识,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创新会计人才,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基于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

3.1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开展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在课堂中贯穿实训教学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决定了不同实训教学的开展形式。因此在这里我们首先探讨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一般而言,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多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基础实验,基础型实验主要是课程实验,在课程实验中,每一个学生担任ERP环境下会计岗位的各种角色,按照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基础实验。这一层次的实训教学适用于没有联网条件的实验室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人一套账,无法培养相互之间分工合作和沟通能力,而且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可能会影响到实训效果。第二种模式为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主要是利用局域网进行岗位实验,按照会计信息化岗位进行模块划分,分组进行实验,在这种实验课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进行工作的实践演练,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会计角色(或岗位)的认识。这种实验方式适用于有局域网络设置的实训环境。不足之处在于个人只负责自己的岗位,难免忽略其他岗位的实际操作。因此,为了克服这一不足,在进行综合型实验之前应辅之以基础实验,可以选择一个较为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先熟悉软件的操作,再在了解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分岗位实训。因此,此种模式所需要的课时要较基础实验模式为多。第三种是ERP仿真实验,在该类实验中,通过ERP沙盘对抗演练及软件模拟实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达到融合系统性的经济业务理论与实践的目的。显然,ERP仿真实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具备生产制造、财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各学科的知识。但如果教师受其专业限制,无法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调动起来,实训效果会受到影响。同时这种实训模型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专业的ERP沙盘软件,还需要较多的分阶段实训学时。除了前述三种模式之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加强实践与企业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感受到财务工作的实际情态,了解财务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使学生得到系统综合的训练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综上所述,虽然ERP仿真实验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具有优势的方法,但因为受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目标定位和学时设置等条件所限,目前大多数高校难以实现ERP仿真实验教学。所以更为可行的方法是综合型实验,让学生在案例实践中培养会计创新。

3.2会计电算化实训案例设计

会计电算化实训案例是指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上用于学生操练的实际案例,是会计专业学生在ERP环境下实践的第一步,设计妥当的实训案例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为了将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寓于其中,实训案例的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

3.2.1以分岗的方式实现沟通技能的培养

首先,案例的设计应体现分岗运作的思想。在分岗运作方式下,学生以组为单位,各分配以不同的岗位。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可由账套主管、出纳、总账会计、固定资产系统会计、工资系统会计、应收和销售系统会计、应付和采购系统会计以及存货系统会计8人组成。故实训案例的设计也应至少包含上述模块的内容。同时各岗位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分工和权限牵制,这贯穿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思想。因此在实训案例中可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进行权限分配的讨论,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实际工作中各岗位之间职责的分工与权限的内部牵制。这样的实训案例设计可以通过岗位的分工、权限的设置来实现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比如在出纳权限设置时,学生就应该先查资料,分清会计和出纳的职能,因此学生在进行出纳和总账会计权限的时候,就要实现“钱账分离”的思想,总账会计负责总账,出纳负责出纳系统以及与现金和银行存款有关凭证的审核。其次,在控制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同的总账会计和出纳,应给予处理应收账款和现金的额度的不同权限,因此在案例设计时,应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行分析和讨论金额权限的分配以及权限分配的后果。

3.2.2以对资金链的把握带动定义业务规则能力的培养

目前各高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更多涉及财务的内容,对于非财务的业务,特别是生成运作管理过程接触较少。为了培养学生协助制定业务规则的能力,可考虑对财务资金链把握的业务实质。比如教师在设计实训案例中计算成本分摊的时候,可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来了解业务过程。作业成本法的关键在于找出作业动因来进行固定成本的分摊,而作业动因的寻找过程则可深入了解业务,从而寻找作业动因的过程也是抓住业务实质的过程。该部分的评分则可通过成本动因设立的合理性来决定。比如,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下称备料)作业,其不仅会影响到生产部门,同时也会影响到产品设计部门,因此因备料产生的固定成本需要在这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作业动因可以是搬运次数,也可以是人工工时或其他动因。此时,作业动因选择的准确性就取决于对企业生产工艺的了解。了解程度越深,选择的作业动因越合理,成本分配越准确。由此激发学生了解生产运作过程的动力,进而培养定义业务规则的能力。

3.2.3将会计职业判断融入案例中以加强会计数据规则定义能力的训练

要定义好数据规则,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了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在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人员将不仅提供财务信息,也提供非财务信息。但在实训课堂上,我们无法了解非财务信息的需求,只能以增加对财务信息需求的了解作为能力培养的基石。而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财务信息,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非常重要。因此应在案例中纳入需应用会计基本理论进行职业判断的内容。如,可增加金融工具业务,因为金融工具可计入交易性金融工具,持有至到期投资也可计入可供出售金融工具,职业判断的标准是管理层的意图,因此可设计案例情景,让学生自行判断根据管理层意图将其区分,是计入交易性金融工具还是可供出售金融工具,根据判断的准确性给分;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自建写字楼,部分出租、部分自用,如果自用与出租能够明确分割的,自用部分应按成本计量确认为固定资产,出租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的又可以选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可设置案例情形,让学生判断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区分,并进一步分析投资性房地产是用公允价值还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等。

3.2.4以设错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错法是指教师针对知识点,设计错误,让学生在其后的操作中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并寻找解决错误的方法。因此在实训案例的设计中可贯穿这一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科目设置时,可不让学生指定会计科目(将现金科目指定入现金账,银行存款科目指定入银行账),但要求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必须在出纳系统中进行操作,这样一来,没有指定账户的学生即使用出纳身份也无法打开出纳系统,这时让他们自己去翻阅资料,查找出纳系统正常运作的原因,并解决这一问题。再如在总账选项中,关于凭证审核的选项是“选中凭证记账前必须经过审核”,案例设计时,可以不提醒学生勾选此选项,而待学生完成凭证处理要记账时,就会因为没有审核凭证而无法记账,从而引发学生寻找原因,并加深学生对凭证审核重要性的理解。

4结语

基于未来的IT事件驱动体系会计信息系统环境,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本文认为,在此环境下,会计创新人才应具备沟通、协助定义业务规则、定义信息规则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本文探讨了在教学条件和环境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可通过组织综合型会计电算化实训案例教学,并将沟通能力,了解业务规则和定义信息规则,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实训案例设计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中华.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与ERP仿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5):43-45.

[2]周虹.本科会计ERP电算化教学改革思考[J].财会月刊,2015(9):120-122.

[3]李新瑞,马晨佳.会计电算化实训的设错教学法[J].财会月刊,2013(11):123-125.

[4]陈潇.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构建趋势———基于事项法的事件驱动系统[J].财会通讯,2010(12):126-127.

作者:胡志颖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财务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