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实例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为逐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村整体饮水安全,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投入力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已初具规模。文章基于效益评价理论分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实施成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在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和健康效益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提升,为深入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安全工程管理;实例分析;健康效益
0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村居民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已有所改善[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不但有助于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水平,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还存在不同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性质的划分不够明确,同时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应不断加以优化和完善,以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2]。现阶段,如何科学评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客观评判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实施成效,是推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此运用效益评价理论探索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稳健康发展[3-5]。
1效益评价理论下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
1.1效益评价方法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做好农村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降低传染病传播概率,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必须对其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效益评价是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的成本效益指标对其展开研究,文章使用农村饮水安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健康效益等效益指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可行性进行有效评价。
1.2成本分析
文章以辽宁省某县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为研究实例,分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成本,包括水费、设备电费、员工薪酬、维修费用、其它杂费等。统计当地农村居民日常用水量,数据表明农村村民年用水量约为18000m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成本。
1.3健康效益
健康效益是指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居民饮用水水质,降低由于水源污染或地下水源成分含量超标等因素引发的疾病发病率,农村居民身体素质得到提升,间接增加农村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农村居民医疗支出,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效益。采用市场估算法确定健康效益指标,公式如下:(1)式中:M1表示健康效益,N代表农村当地饮水供给人数,D为实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前当地农村居民患病人数,f为实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后当地农村居民患病减少率,e为实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前当地农村居民医疗支出,z为实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后当地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率,γ代表因不安全饮水引发疾病系数。
1.4社会效益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指随着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的不断优化,农村居民上访率有所降低,居民饮用水满意率大幅提高,当地农村整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效益指标公式如下:G1=fikω+2槡a(2)式中:G1为社会效益;f为实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后农村居民上访率;k为实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上访人数下降率;ω为农村居民上访费用成本;a为由于农村居民上访造成的误工费。
1.5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后,农村水资源质量得到提升,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所带来的效益。运用替代成本法表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生态效益,假设污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等于降低污水产生的效益,公式如下:W=Riα/NT(3)式中:W为降低农村污水产生的生态效益;Ri为农村居民由于污水造成的损失;N为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涉级村民数量;α为生态环境污染系数。
1.6效益评价实例测算与管理责任分配探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不仅仅停留在饮水卫生安全,降低水污染传染病发病率等层面,还对农村饮用水水体质量、水体成份进行管理。现阶段,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受当地地理地质条件的影响,地下饮水水源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严重超标,当地农村居民长期饮用水质超标的饮用水会对身体产生极其不利影响,胆结石、心脑血管、氟骨病等发病率居高不下。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运用现代化的专业技术及家用饮水电器预处理农村饮用水,根据当地水质特点有效改善饮用水的供水水质,以此充分保障农村村民的身体健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的系统性工程,政府在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承担大部分安全饮水责任和成本支出,主要偏重于整体运转效率而非经济效益,目前由于政府部门管理能力和财政经费相对有限,制约农村当地饮水安全工程发展,严重影响农村村民饮水状况的改善。若适当引入社会管理资源,在及时解决工程资金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分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部分责任,但如果由政府划定供水单位承担全部饮水安全工程经费,由于外部市场因素导致定价标准不合理,供水单位不能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出现经营亏损,政府再给予资金不贴也只能是恶性循环,难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运转。政府在主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同时,也应注重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体制的经济效益,并将经济效益进一步转化为农村社会效益。为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合理分配供水经费与管理责任,需要结合农村当地饮用水供需状况科学划定供水价格。
2结果与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区域覆盖面积广泛,各地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水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构建农村安全饮水规划,以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主导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人力物力有限,相关部门可优化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安全供水工程技术与资金,充分利用农村周边资源不断扩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为进一步更好地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展,可由更高级别的水利监督部门或单位监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并逐步拓宽发展思路,与农村市场经济相接轨,同时允许农村自筹资金建设小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其归属权和管理权为广大农村居民所有,水利部门或单位拥有监督和协同管理权利。针对水利监督管理部门人员数量有限的问题,同时为体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的民主化,增强农村居民民主意识,组织村民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协会,定期对会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强化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另外,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工程项目管理,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步引入到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中,外聘并组建专业化的水利工程人才团队,同时不断调整完善政府投资与补贴方案,均衡制定农村安全饮水价格,在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的同时,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水资源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测算对比优化后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由优化前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效益评价图可以看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经过优化后健康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均高于优化前的相关指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项关乎广大农村居民民生未来的系统化工程,与一般工程项目存在差异,其健康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明显高于经济效益,且政府投资与补贴比例较高,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饮水条件情况,采取适当的优化方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逐步施行有偿供水,合理分配水资源,划定科学的管理收费标准,提高农村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杜绝浪费水资源。
3结语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阶段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在各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为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落到实处,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围绕农村当地供水条件,结合农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农村居民进行调研,科学划定供水单位可接受的供水价格,针对健康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效益指标,不断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合理划分饮水安全的管理与责任权利。对于饮水安全效益指标较高的农村地区,可适时调整供水价格,使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匹配,推动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国.基金丽,郑强,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成果,2017,18(07):44-46.
[2]汤日.论有关效益评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7,11(05):147.
[3]董保臣.利辛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问题分析与建议[J].江淮水利科技,2017(02):45-46.
作者:刘春洋 单位:辽宁省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