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路径探索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省属本科院校在全国高校中占据绝大部分,但省属院校因为其区位限制在学生培养路径方面存在阻力。本文从专业发展概况、结合地方需求明确了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地方定位。同时对省属院校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出:教育经费有限、学校平台有限、实习基地不足、就业引导缺乏等四方面的欠缺。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师资引进、平台构建、实习工作开展、就业率提升的显著成果。
关键词:安全工程;省属院校;培养路径;实习成果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安全的需求增大,社会需求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安全工程人才,而我国培养安全工程人才主要还是依托高等学校,其中省属本科院校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同时各个省份主体产业对安全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比如西北产业主体为能源类、东北为化工类、南方产业主体倚重于制造业、而江浙沪等沿海地区人员密集,城市公共安全是该地区关注焦点,中部地区运输业、轻工制造业是该地区支柱产业。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如:学校经费有限、平台受限、实习基地缺乏、就业引导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定位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存在问题,提出培养路径并加以实践探索。
1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定位
1.1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我国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7年,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首次开设矿山通风安全和机电安全专业;1958年,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办了工业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技术本科专业;1983年,中国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首次设立一级学科采矿工程下的二级学科—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卫生工程学等综合性专业名称统一整合为安全工程,此后全国迎来了各高校开设安全专业的“小高潮”,截至2018年,国内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达182所,其中部属院校19所[1-3]。
1.2安全工程专业的地方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具有比较的鲜明的地区分布特色。以北纬35°为界,我国的地理位置被分为南北两部分。煤炭、铁矿、石油这些工业发展的基本原料在北方分布较广[4-5]。我国“北重南轻”的这种工业分布特点造成不同地区的安全工程人才专业需求也不一样:在北方,由于经济发展很大部分依托当地矿藏资源,井下开采现场的瓦斯治理、粉尘控制等关键技术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对于矿山方向的人才需求较大;而南方因其人口众多而发展起来的制造业特别是交通运输制造业、非金属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需要精通设备系统安全、非金属材料安全等专业特色的人才引进。在沿海发达城市金融基础较好,人口众多,公共安全的研究进展是支持一个大城市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研究人员的需要也逐年上涨。
1.3安全工程专业的定位
大部分省属本科院校的教育生源、项目支持以及财政补助主要来源于所在地,所以省属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为立足当地,服务地方经济。安全工程作为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哲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法律性强学科,应该定位于以平稳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储备专业知识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6]。根据各方需求,各省属院校在建设当地经济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专业定位的调整。
2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育经费有限
也称为地方所属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这些高校行政管理和经费划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行政部门来执行。相比于部属院校隶属中央部委经费直接由中央财政供给,省属院校在经费周转使用上有时会存在经费不足[7-8]。而且大部分省属院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于部属院校薄弱,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所能申请到的项目经费也有限,对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必要环节:如实验室建设、外出参赛交流等事务的支持不够。
2.2学校平台有限
许多省属本科院校建校较晚,学科实力不强,在此平台基础上许多老师申请到国家项目的困难较大,影响学校科研的进程,加大了与部署院校的差距,造成一种学校发展的“不良循环”。由此带来在师资引进方面的问题,许多国家优秀人才往往趋向于到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水平高校中任职,省属院校的后续发展潜力受影响。省属院校在实验平台的构建上也存在欠缺:从高等学校办学层次上看,对比拥有的省级、国家级校内外实验室数量和面积,“985”工程“211”工程都有着一定的优势,特别在生均实验室面积方面,重点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远远超过省属院校。
2.3实习基地不足
省属本科院校受其地域、教学资源的限制,实习基地的数量、涉及专业种类都不足,导致学生实习工作的开展上困难重重。在实习工作的开展方面大部分省属院校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在与某企业或某个行业的相关部分达成学生实习合作关系后,每年的实习地点和内容高度相同,且大部分实习留于表面形式,是“参观”式的课外实习。
2.4就业引导缺乏
大部分省属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很多学校都采取的是辅导员负责就业指导教学或者是几个老师负责全学院或全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针对各专业的就业特殊性安排相关专业就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从校外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进行就业缺乏专业针对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与工作单位的契合度不高,影响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满意度。
3培养路径及实践效果
针对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开展了如下培养路径探索
3.1引进多专业方向人才,用好学科经费
学校拨出专款支持安全工程的“双一流”学科建设。以学科经费作为引资支撑,招聘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涵盖矿山安全、工业安全、安全管理、消防安全、防灾减灾、采矿工程、地下通风、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化工安全等多个领域。为了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与完善高素质教学团队,安全工程专业聘任了26名来自12个不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授课、承担现场实习指导、毕业答辩等教学任务。
3.2构建共享教学平台,完善教学环节
学校加强对平台建设的投入。我校现有国家二级煤矿安全培训资质机构、国家安监总局南方煤矿顶板及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预防控制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湖南省“2011”矿资源安全绿色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矿山通风与除尘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同时与学校的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共享各类平台资源,为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3.3扩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习分流
毕业生实习方向有煤矿、化工、工程施工、制造业、社区消防、通风与环境等方向。实习时间在四周左右,由各组专业老师带队,学生管理责任分配落实到人。近年来安全工程系相继与长沙市武广新城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新奥燃气(湘潭)、湘潭消防队、湖南双马电气有限公司、河南平煤集团十矿、江麓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平安电气等10余家企业进行了实习基地建设与合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
3.4重视就业引导,就业水平提高
学校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安排专业指导老师开展就业引导工作,进行详细的课程安排,关注学生的课下反馈。在毕业生的就业方面,学生的就业面越来越宽,不仅仅局限于工业企业,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2%以上。从就业类别上看,升学学校主要有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国有企业主要包括中铁五局集团、中交四航局浙江交工集团等单位。通过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持续跟踪统计,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高。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出国和国内读研、进入实力较强的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大,就业流向合理。
4总结
(1)由安全工程创立发展的历史进程入手,从安全工程专业基本概况、地方需求以及安全工程专业的定位分析了安全工程的立足当地、服务社会的专业发展目标。(2)与部属院校等高水平重点院校进行对比,深掘了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经费有限、学校平台有限、实习基地不足、就业引导缺乏。(3)总结安全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探索学生培养路径过程中,湖南科技大学取得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平台的构建、实习工作的进行和就业率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安全工程培养路径对目前高校的培养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佟瑞鹏.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03):1-6.
[2]高保彬,代军,亢昊庆,杨明,刘彦伟.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及对策———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安全,2019,40(03):57-60+64.
[3]左秋玲,李景山.安全工程专业转型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9(23):205-206.
[4]张婷婷,张新民,陈德球.产业政策、人才密度与企业创新效率———基于地区产业政策的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04):173-183.
[5]孙翠香.“火”与“冰”:地方高校转型实践中的创新与困境———基于六所地方转型高校的深度调查[J].职教发展研究,2019(02):1-12.
[6]卢立珏.地方高校科研转型的路径与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8.
[7]刘美兰.省属本科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8):178-179.
[8]袁坤,张莹,张云燕,刘清,习德萍.省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9,40(09):23-24.
作者:鲁义 刘艺伦 施式亮 杨帆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