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年轻员工安全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前80后、90后员工逐渐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本文分析了年轻员工的特点,并从“激励”、“沟通”和“载体”三个维度,探讨了做好其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旨在提升年轻员工的安全管理效果。
关键词:安全管理;年轻员工;激励;沟通;载体
众所周知,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其法律法规性较强,内容枯燥,而且带有“强制”性色彩,管理难度一般来讲较大。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80后、90后崇尚个性,厌于被束缚。传统的教条式的安全管理收效甚微,但是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如何管理好年青员工,成为摆在各级安全管理人员面前的难题。笔者结合实际管理工作和年轻员工的特点,从“激励”、“沟通”和“载体”三个维度提出一些思考和方法。
一、激励形式的选择
激励的作用毋庸置疑,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员工的工作能力仅发挥出20%~30%,但是,一旦员工被充分调动和激励,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从日常管理过程中,传统的激励模式也面临着来自年轻员工的挑战。
1.传统的激励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激励模式是基于动机管理的。认为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由动机产生的,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一般会应用目标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引导性、明确性、正激励和负激励等原则。年轻员工现在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即使不是太好,由于社会物质资源的大量丰富,没有生活方面的压力,另外,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获得的精神方面的认可也很多,这也是造成传统激励模式不佳的原因。
2.游戏化思维的激励模式
电子游戏应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游戏本身并不能给玩家带来经济上的利益,而且非常耗时间,但是,却能吸引很多年轻人,甚至是成年人。那么,游戏化的核心是帮助员工从必须做的事情中发现乐趣,通过让流程有趣来吸引员工完成安全管理的规定动作。其实,在传统的管理中也曾有过成功的案例,比如知识竞赛,就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易于接受,且记忆深刻。在安全管理中,要充分利用游戏化思维的核心价值——参与、实验和成果来丰富管理手段。参与:事实证明,员工的大脑渴望解决问题,渴望得到反馈和认可,并能获得愉悦。员工参与管理,比如,我院在制订班组安全隐患排查标准的时候,就充分调动员工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固化到正式文件中;又如,班组成员轮流当安全员来体验管理等。实验:我们平时都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你仅仅是告诉员工该如何做,那么可能收效甚微,但是如果你能把原理解释清楚,那么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更进一步的话,如果能用实验的手段,给予员工掌控感,正确的结论由他们自己得出,那么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就会遵守自己的“结论”。成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次性的,传统中多有用到,如流动红旗。当然也可以发散来思考,比如员工的小发明、小创新是否可以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等等。另外一种,是持续性的,像游戏中的点数、徽章和排行榜等,在群众性隐患排查活动中,如果引入这样的机制,则可以吸引年轻人投入其中。总之,是创新管理手段,让安全管理变得“有趣”,不强迫,才能有好的管理效果。
二、沟通策略的选择
沟通,尤其是指出员工的违章行为(比如最常见的不按要求佩戴劳动防护用品,违反操作规程等)如果由领导来实施的话,即使选择再好的词汇,用再好的语气,对于年轻一代的话,也容易造成逆反心理。更何况领导也不可能一直在监督员工。如果采取让员工相互监督的办法——“相互提醒”效果会更好。笔者认为,员工之间“相互提醒”既能摆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屏障,又能很及时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因为Heinrich在对75000个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88%的工业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预防工作的重点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相互提醒”恰恰能很好地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那么如何做才能使“提醒”更有效呢?
1.以人为本,相互尊重
第一,态度方面,管理者(比如班组长)要引导员工要相互尊重,采用委婉的、对方能接受的言语,切忌以指责的口气。第二,原因方面,众所周知,发生与安全管理要求相违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提醒”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主客观原因并对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区分对待,不能一概而论,要体现对员工及客观事实的尊重。客观原因很多,一般来讲,针对身体状态不佳(生病、疲劳等)、情绪低落等因素引起的,“提醒”的同时要更多的给予工人关怀,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于确实由于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不当或环境条件恶化等问题引起的,要在识别后加以整改,短期内不能整改的要缩短其劳动时间;对于确实由于工人本身能力问题,如感觉能力、注意力和运动配合能力等,则要考虑在一定范围进行岗位调整。第三,情感方面,给工人树立“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的观念,用“家庭”来约束行为,家是情感的主要来源。许多一线工人可能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但是一想到家人就会谨慎得多,交流提醒起来效果会更佳。
2.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讲安全,让员工感受到文化的氛围,提醒则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具体体现在“提醒”上,我认为,第一,通过培训,对“提醒”达成观念上的共识,反面培训生产安全事故的成因,尤其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要培训到位,使之知其危害;正面培训工人对于“提醒”作用,不但要让工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海因里希法则揭示事故的发生规律,只有通过“提醒”消除日常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才能避免大的事故发生,使之知其益处,知所以然,从而更易接受“提醒”。第二,通过融入到各种班组活动,将“提醒”例行化,目前各企业开展的班组活动比较多,比如“危险预知”、“群众性隐患排查”、“四不伤害”、“班组三防机制”、“人人都是安全员”等,内容上都与安全“提醒”内容相关,将“提醒”工作纳入到这些活动计划之中,使员工意识到这是一项例行工作,是每位员工的职责,而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这样在行动上找到载体,推动起来更为具体,内容也更丰富。第三,将“提醒”写入员工承诺,让员工承诺发生不安全行为时,请其他员工给予指正,形成“承诺与一致”的自我约束。
3.针对“提醒”的事项,要形成一致的标准
企业给员工“提醒”他人的权利和义务,员工必须把握一个“度”,不能任意打断他人工作,这个“度”就是标准,管理者要分析某个岗位的不安全行为,形成“提醒”的“作业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也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如果完善过程能加入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效果会更好。
三、宣传载体的选择
针对于传统的宣传载体,目前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碎片化的、具体的、有趣的和网络性的语言。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选择载体。微信:具有传播速度快,“短小精悍”的特点。我院自“安全月”期间建立至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跟踪安全管理热点信息,转发高质量的文章。但是,在应用此宣传载体时,要注意保密管理,为此,适合安全技术知识方面的文章。网络语言:最能拉近表述者与听众的距离,在今年新年寄语中,几句网络语言博得一片好评。网络语言可以让“冷冰冰”的安全管理接地气,使青年员工更愿意去接触、了解,而不是拒之千里。图片形式和动画形式:我曾经在青年员工里面就安全管理宣传品的字数多少和是否阅读做过一次调查,其中一个90后员工说,超过一屏(指的是手机屏)的笑话,他都没有兴趣去读,更何况是安全知识呢。这就启示我们,在宣传培训教育过程中,尽量选用图片的形式,越直观越好。如果能有动画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我院实际的工作现场应急流程图比现场处置方案文本更易接受。案例:尤其是身边的案例,永远是最好的宣传载体。因为青年员工相对于抽象的说教更倾向于具体的鲜活的案例。当然,在选择案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画面可能会引起员工尤其是女工的不适,最好能进行一些处理。
四、结语
综上,在青年员工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不但要掌握丰富的安全管理知识,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深入浅出的讲授。而且更要勤于思考,针对年轻员工的特点,善于转化成他们能乐于接受的形式和方式,以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
[2]邵辉,赵庆贤,葛秀坤.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祁有红,祁有金.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无上法则[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作者:贾洪鉴 袁红 单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