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
1.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国高校对在校学生实行集中住宿统一管理的模式,因此学校对在校生的安全负有很大的责任,任何一件涉及安全稳定的事件都会引起学校、家庭、媒体、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对于学校的“安全问题”也极为重视。但高校通常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上,很少把精力和资源放在提高学生安全能力上,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一个以“防、控”为主、管理与教育并重、学校和社会各相关部门联动的长效安全教育管理机制。
2.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单一。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看安全教育应当关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有心理安全、社交安全、生命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公共、人身财产安全等领域,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网络安全、人身安全、社会交往安全、知识产权等教育内容缺少或不足,就急需补充。受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影响,安全教育以说教和知识灌输的方式为主,缺少互动和学生参与,教学模式缺少创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取得积极的效果。
3.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缺乏,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大多数个性和自我意识较强,风险、危机和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对社会环境、治安状况缺乏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一直在家长的监护和学校的保护下成长,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应付突发危机性事件的心理准备不足。另外,社会对于学历、职业技能的高要求,就业竞争的压力蔓延校园,考研热、考证热、外语热、出国热等等都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课业压力,给学生在精神上、心理上加重了负担,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4.高校管理日益社会化,给学校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有人认为“社会的稳定要看高校”,这句话指出了高校具有的特殊地位及其对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需求。而目前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往往不太理想,治安事件频发,严重危害学生的安全。学校内部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一是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对外交流增多,流动人口剧增,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校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而教育、管理工作一时难以跟上,增加了安全稳定的隐患。二是由于学生规模激增,学生宿舍数量、条件、设施与学生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相当数量的学生更愿意自行租房住在校外,学生各方面安全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三是学生之间存在培养方式、管理办法、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容易感受到一些社会的不公平,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引起学生情绪偏激和从众盲动心理,极易诱发安全事故和不稳定事件。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统筹规划,贴近实际,构建安全教育保障体系。一是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学校要组建由法律教师、德育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安全保卫干部组成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研室,统一负责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授课,考评教育效果等;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强化实践锻炼,提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实效性。二是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法律知识、心理健康、消防交通安全等内容的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增强防范技能。因此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安全知识课堂教学体系,并将其按比例算入学分,纳入最后的考核指标中;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特别是对不同院系、专业的安全知识和实际应急技能的内容要有区别,如对进入到危化、防火防爆有要求的实验室的学生,除设置安全基础知识课程外,要考虑安全教育的实用性,有针对性的细化危险品管理、应急、逃生等内容。三是在教学中坚持安全防范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训练、应急演练、急救训练等形式,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育效果。现场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安全知识,并从中掌握危险防范、危险感知、危险处置的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使学生从实际课堂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技术知识,更高效地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实际安全操作技能。
2.齐抓共管,重在预防,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校园安全管理队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队伍主要由学校保卫人员、宿舍管理员、学生辅导员等组成,除辅导员外他们主要来源于退役警察、军官和学校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没有经过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几乎都没有取得从业资格,难以胜任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因此要引进专业性人才从事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同时对包括辅导员在内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的系统培训,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安全管理的责任制。高校各层级的安全管理人员和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位教职工乃至每位学生。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建立、完善、落实各种具体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如《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等,层层签订、贯彻落实安全责任书,把师生员工履行安全教育管理责任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优的内容,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三是建立安全管理的预警机制。安全管理工作不应是事后补救,更重要的是事前评估,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相结合,防范于未然。加强和维护高校安全,需要建立校园内外的安全预警机制,即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安全状况的系统,通过对关键数据和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分析,掌握高校安全和周边安全状况,评估校园内外安全级别和潜在威胁,定期不定期根据学校安全状况的相关指标向有关部门或全体师生安全信息或安全警报。目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普遍不高,一些安全事故、安全预警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一般来说都是保密的,难以实现师生员工对安全信息的知情权,也难以发挥师生的力量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防范。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立校园安全稳定状况评估和安全信息通知系统,确保事故发生前有预警,事故发生中即时公布信息并提供合理化安全指导建议,如对防火、防盗、自然灾害、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建议,同时在应对突发事件后还要采取相应的善后处理,如恢复重建相关设施,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做好事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安全管理工作做出及时修正等。
3.加强宣传,创新载体,营造安全文化浓厚氛围。环境氛围和文化熏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是深入持久的。学校的安全工作要充分关注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注重校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安全文化的建设,将安全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之中,渗透于无形,润物于无声。一是结合第二课堂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轻松自由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安全知识大赛”、“校园安全海报大赛”、“逃生技能大比拼”等。通过这些活动切实加强学生安全、纪律和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二是利用网络、报纸、手册、标识等载体进行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建立安全管理服务中心网站,根据需求对象的不同分门别类提供丰富完备的安全知识和安全管理的信息,从风暴地震到火灾抢劫,从恐怖主义到疾病预防,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种种可能,让学生知道如何辨险、避险,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印制大量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方便携带的安全小册子放在学生宿舍、图书馆、教室等场所,便于学生阅读,安全知识容易深入人心。高校安全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安全知识,畅通信息渠道,扩大教育覆盖面,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时时讲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氛围。
作者:袁丽华 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二)
一、网络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网络的负面作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间的相互沟通。另一方面,近年来,网络成为西方国家实施政治煽动和文化扩张的新渠道,国家安全斗争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的缺陷,对金融、证券、商业等经济部门的网站进行攻击破坏,窃取我国的经济情报和商业秘密,扰乱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在网络上,西方国家操纵着话语主导权,进行强制性的信息干预和精神产品输出,削弱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破坏了我国的文化安全。由于我国的网络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基础性安全设备和技术受制于人,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监听、破译密码、远程登陆等高科技手段,窃取我国的尖端国防科技机密和军事情报,我国军事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二)大学生自身的弱点
网络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快捷性和渗透性,使国家安全斗争形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加隐蔽。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一些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过程中,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入,造成一些大学生精神家园迷失,社会责任和主流价值观丧失,追求物质享乐,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动摇。一些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逐渐增强,认为“世界大同”很快就要实现,国家观念、国家主权意识淡化。一些大学生仅仅看到世界和平的一面,而忽视了世界不安定的一面,对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活动缺乏警惕,国家安全意识日趋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国家安全与自己关系不大,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停留在政治、军事和情报等传统安全领域,没有涉及文化、信息和网络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综合安全观尚未建立。还有一些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差,不懂得如何使用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泄露国家机密,破坏国家安全。因此,国家安全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有必要筑牢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防线。
(三)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目前,高校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充分。一些高校把国家安全教育仅仅当作一般性的知识进行传授,而没有把它上升到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一些高校没有专门关于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计划,没有专职教师,教材和教学大纲不规范,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课时没有保障,教学手段不丰富,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其系统性和规范性受到限制。另外,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抽象、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容易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势必使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网络时代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发挥网络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要使网络成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新载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我们亟需让大学生在形式多元、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国家安全教育。要建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网站,鼓励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案上网,把教育内容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让网络真正成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广泛利用网站、电子邮件、微博、网络社区讨论,使网络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技术优势,让更多优秀的教育媒体进入网络,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形成立体化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格局。
(二)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要通过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根据大学生喜爱上网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宣传好人好事。创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方法和形式,在海量信息中精选出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材料,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空间,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阵地。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有害信息,防止各种网络威胁进入校园。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控制网络信息来源,以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
(三)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
根据互联网的特性,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义务,成为网络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要尽快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教育大学生抵制网络有害信息,依法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犯罪活动作斗争。
(四)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应当规范化和常态化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应当规范化和常态化。高校要培养从事国家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要组织编写国家安全教育的专门教材,还要将其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证一定的授课时间,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把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之中,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国家安全问题。
(五)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应当多角度
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国家主权观和综合安全观教育。网络时代里:高校应教育大学生以发展的观念来认识国家主权,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已不仅是保障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传统安全,同时也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鉴于目前安全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高校除了要对大学生继续加强传统安全观教育外,还要大力加强非传统安全观教育,最终让大学生树立综合安全观。
三、结语
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教育,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经历过的屈辱,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程,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要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暂时困难,冷静看待国外对中国问题的报道,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高校还要在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中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要教育大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唐金权 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