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美高校安全教育差异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在师资的配置上体现出以辅导员为主,其他人员为辅的特点
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主要依靠辅导员、保卫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校内师资来实施,社会力量参与不多。其中,辅导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发现,高校中75%的安全教育任课教师是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等学生工作人员。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公共安全教育,但是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人员缺乏,专职的安全教育老师不多。同时,现有师资对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避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也不具备相关的技能,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2.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强调大学生的“个人安全”,忽视“社会安全”
我国高校以培养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作为公共安全教育的主题。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两个方面。人身安全教育多体现在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预防、运动损伤预防、触电预防与急救、消防与火灾扑救、交通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学会在地震、雷击、水灾等自然灾害中自防自救。财产安全教育则体现在防诈骗、防盗等方面。各高校针对大学生身心安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较多,多侧重于维护大学生自身安全的小安全观教育,而对大学生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中的责任感教育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的明显不足。我国高校对在未来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文化观念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安全教育内容上已经历了从传统安全观到非传统安全观的演变。当前,公共安全已经成为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包括了一个由不同层次、多种安全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安全体系。
3.在教育途径的选择上形式多样,但实效性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行演习等活动来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但是,这些教育活动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我国多数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还没有正式纳入教学计划,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真正进入到课堂。调查显示,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高校占31%,每学期只开设1次安全教育课程的占40%,每学期开设3次以上安全教育课程的只占12%。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高校多采用每学期以年级的形式开几次大会,聘请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人或是专家来讲解一些安全知识的形式。这种“零打碎敲”的安全教育模式存在着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形式化严重、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弊端。其二,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及社团组织的优势,让大学生在组织或参与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受到教育,从而落实安全教育工作。比如,建立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利用板报、短信、网站宣传等。这些安全教育活动更多体现了“宣传预防”功能,而“教育指导”功能不突出。其三,我国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包括消防、交通、建筑、地震、食品卫生教育基地等。但是,以面向中小学的基地居多,而面向大学生的基地较少。因此,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虽然较多,但以“说、教、听、读”的“教”为主,实际演练较少,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构建与选择的思考
1.配置优秀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有经验的师资是保证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基础。高校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公共安全教育专家,使他们既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又对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公共安全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特点,决定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需要校内外广大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依靠辅导员,还要依靠广大教师;不仅要依靠专职教师,还要依靠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不仅要依靠校内师资力量,还要依托校外的教育资源。其一,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高校可以立足于传统与现实,选取辅导员、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和部分教师担任公共安全教师,并进行定期的培训,从而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其二,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全员化。其三,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社会化。
2.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内容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高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与要求,做好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衔接,不断拓展和延伸公共安全教育的新内容。其一,从国家安全教育的角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安全法、刑法、民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隐蔽战线斗争等国家安全教育;各类媒体信息的选择、评估、传递等信息安全教育;恐怖主义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矿产资源保护等新型安全问题教育。其二,从个人安全教育的角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侵害和不法侵害等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应对;传染性疾病和致命性病症预防等卫生安全教育;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等消防安全教育;交通事故的防范等交通安全教育;食品的加工、贮存、选择和鉴别方法等食品安全教育;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健康人格、挫折应对以及心理疾病防治等心理安全教育。
3.拓展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公共安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靠一两次活动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一,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这是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要进入教学计划,做到有大纲、有教材。课程的设置可以是单独设课,也可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与政策课、体育课等课程中。其二,建立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平台。其三,健全高校公共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作者:衣庆泳 李艳 单位:大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