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里发生的安全事故也日渐增多,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空前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学生自杀、食物中毒、校园暴力等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园安全问题已作为影响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海南省部分高校安全教育开展情况、学生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及安全行为习惯等状况的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安全教育开展现状,以期为建设安全校园提供借鉴。本次调查,针对在校大学生,从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随机抽取300名同学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份3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本科一年级占27%。本科二年级占29%。本科三年级占24%,本科四年级占11%,研究生占9%,应答者中男性占57%。学生干部占37%。调查问卷设计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情况;二是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状况;三是学生面临的主要校园安全事件。通过调查资料分析,高校安全教 育有一定成效,但问题仍较突出。
1.学校非常重视安全教育,但教育安全教育目标仍然模糊,安全教育内容较为局限安全稳定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入学教育到节假日安全教育,安全要求几乎贯穿着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安全教育主要为了应对当前产生的安全事故,满足于“不出事”的目标。调查中,对于安全的联想,很少有同学想到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大部分大学生更加关注应对当前的安全事故。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家、国内环境,高校安全教育更应该加强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承担起培养当代大学生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安全忧患意识的任务。
2.学校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并未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学校目前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的调查中,安全教育讲座和主题班会作为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占据64%的比重。但是在对于吸引大学生的教育形式调查中,安全知识影片和情景模拟演练确实最受欢迎的方式,占据81%的比重。可见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并未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安全教育讲座和主题班会有着覆盖面广、开展方便的特点,但是由于形式较为单调,且缺乏实际联系,容易导致流于形式,影响教育效果。通过影片和模拟演练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还能极大培养应对危机的技能。
3.学校安全教育联动体系尚待建立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在调查中发现,当学生遇到不安全事件时,首先向警察求助,然后是向同学求助。老师作为学校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实施者,被学生求助的比例仅为7%。可见学校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社会警察、同学朋辈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实现各教育主题的融合联动,全方位为大学生提供安全教育服务。
4.学生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但是并未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能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与此相矛盾的大部分同学确实并未在行动上形成安全习惯。对于寝室违规电器使用的调查中,从不使用的学生仅占7%。大部分学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并未完全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5.学生受到良好的安全知识教育,但是由于缺乏操作训练,安全技能欠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安全知识教育,包括讲座、知识手册等,学生对安全知识也普遍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的安全知识并未转换为安全技能。在对于灭火器的使用调查中,能熟练操作的学生仅占17%,其他大部分同学都是有所了解,但是在关键时刻未必能够正确使用。所以,通过模拟演练等,帮助学生把安全知识转化为应对危机的技能是安全教育中亟待补上的内容。
6.学生更多地从网络、书籍等途径接受安全知识调查中,学生更多地从网络和相关书籍中获取安全知识。特别是随着网络化的深入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学校安全教育方法如讲座、会议、课堂等方法亟待改进创新。
7.学校管理不足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对于当前安全事件最主要归因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治安管理不足,社会人员进入学校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相对于安全教育和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及安全能力的工作,加强校园管理和环境整治同样重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实现由传统安全观向新安全观的转换。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的安全教育联动机制;要坚持认知行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要坚持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形式;要加强环境治理,构建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切实保障校园安全。
参考文献
[1]欧阳剑波.略论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的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2]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3]刘尧飞,杨彬.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调查及对策分析[J].发展之道,2011(1).
[4]田琼.构建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举措[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
[5]袁旭.安全文化管理模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6).
作者:黄小鸥 李壮 单位: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