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芭蕾论文范文

芭蕾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芭蕾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芭蕾论文

芭蕾舞剧民族化研究

摘要:西方芭蕾艺术跨越了五百年,伴随着革命运动、文艺复兴,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我们通常将芭蕾艺术分为五个发展时期:早期芭蕾、古典芭蕾、浪漫芭蕾、现代芭蕾、当代芭蕾。当然,芭蕾艺术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如20世纪中期,西方芭蕾艺术传入中国,芭蕾作为一种经典(古典)艺术,在传播中以其习惯性的审美模式和运动模式为媒介,加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和审美要求,使芭蕾艺术在中国的土壤上不断地融合、发展、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流传千年,各民族民间舞蹈保存时间之长、流布之广、生命力之强,为芭蕾艺术融入中国舞蹈提供了舞蹈动态形象和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

一、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关键时期的特点分析

1.探索和发展时期(1949-1976)——《白毛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芭蕾舞剧在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和发展。其中,对中国芭蕾舞最具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根据学习俄罗斯芭蕾舞剧的经验,结合本民族的音乐、舞蹈素材,1964年舞剧《白毛女》诞生,这部芭蕾舞剧讲述受封建统治压迫的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的凄惨故事。舞剧编者们,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融入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歌剧唱段,并且把经典歌剧唱段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而且在一些主要的舞段,增加了伴唱的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以20世纪中期为界限,之前的舞剧被称之为戏剧芭蕾,之后称之为交响诗芭蕾。交响诗芭蕾的结构“音乐和舞蹈”的结构,这给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加深了舞剧的思想内容,扩大了题材范围,沟通了芭蕾与时代生活的更大关联。尤其注重舞剧的音乐,即音乐就是内在的戏剧结构。《白毛女》芭蕾舞剧通过舞蹈来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生活状态,而不是借助于娱乐和表演性的舞蹈功能,更不用借助于哑剧,所有人物都在舞蹈生活中。舞剧音乐保留了原歌剧音乐中的经典唱段,《北风吹》《我要活》《扎红头绳》《太阳出来了》等音乐素材。为了适应舞剧的舞台,以充分交响诗形式展开。舞剧音乐运用了声乐演唱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如《与风雪搏斗》《盼东方出红日》等部分加入了合唱的形式,特别是喜儿《北风吹》的唱段配合了芭蕾舞蹈的肢体语汇,剧中的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这种艺术实践的方法,为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舞剧中加入声乐的演唱,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也是对西方芭蕾舞剧一次大胆的革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芭蕾舞民族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切入点也明显增多,有的根据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加以改编,有的取材于著名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的将世界文学名著编创成芭蕾舞剧,有的则是通过芭蕾舞抒发了舞蹈家对我国的现实和未来的憧憬。如祝士方的芭蕾舞剧《白蛇传》《春雨新花》,舒均均的《黄河》《觅光三部曲》等。

2.发展和繁荣时期(1977-1990)——《祝福》《红楼梦》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芭蕾舞蹈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诸多的收获,可以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1980年以后,许多中国芭蕾舞演员在世界芭蕾舞大赛中获奖。80年代中期掀起了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改编成为芭蕾舞剧的民族化道路,成果非常显著。如《雷雨》(原著曹禺)、《家》(原著巴金),以及根据鲁迅著名小说《祝福》《阿Q》《伤逝》改编的同名舞剧等。西方芭蕾舞艺术与中国文学思想的民族化艺术的交融和发展,是当时芭蕾舞编剧研究的方向。以鲁迅《祝福》改编的舞剧,女主角“祥林嫂”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社会中,被残忍的迫害和摧残,以至被折磨而死。当然,祥林嫂也曾经努力的反抗,但是无法改变当时社会残忍的压迫。《祝福》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民的不公。1981年首演的芭蕾舞剧《祝福》用舞蹈语汇,描述了深受统治阶级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把她深渊般的痛苦用芭蕾舞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该剧的编导悉心运用了“新娘子蒙盖头”的中国婚姻习俗,精心设计了“三揭盖头”“抗婚”等舞蹈情节。剧中两次出现“抗婚”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精彩的双人舞段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处理,为独立演绎的舞剧开启了新篇章。芭蕾舞剧《祝福》也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化芭蕾舞剧的杰出代表,让芭蕾舞编导和演员了解了,如何运用舞蹈语汇来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及其内涵,这就是芭蕾民族化进程特色之一。原创民族芭蕾舞剧《红楼梦》,编导选取了“太虚幻境”“海棠诗社”“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展现在芭蕾舞台上。以肢体语言和舞蹈语汇,突出主要角色的个性。舞剧《红楼梦》在诗意中透出戏剧冲突,把电影中的蒙太奇意识搬到了舞台上。如第四段表现黛玉误会宝玉与宝钗的感情时,编导设计了一段精彩的三人舞,黛玉犹如孤魂飘荡在喜庆的宝钗和宝玉之间,揭示了一段悲情的爱情场面。舞剧没有词,音乐也不能叙事,因此舞剧的戏剧性冲突的表达必须跳出原有的复杂的人物关系,放弃说明故事情节,而用舞蹈这一体裁的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演绎形式,从而完成戏剧环境结构的转换,强化了戏剧冲突,符合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和原著《红楼梦》创作的历史背景①。

点击查看全文

浅析体育舞蹈对青少年形体的影响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将舞蹈的柔美与体育运动的健美融为一体的高雅运动项目。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人要史学会跳舞,连走路都会美观和文雅些。”形体使人体外在美的重要表现,它包含三方面的美:形态、姿态和气质。青少年通过体育舞蹈形成良好的形体可以在别人面前呈现出一个青春靓丽、活泼向上的气质。体育舞蹈具有艺术美和难度美,对练习着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体育舞蹈过程中首先会进行把杆练习、柔韧练习,这样的练习对骨骼的发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坐姿站姿行姿;其次会进行基本动作、组合动作的练习,形成挺拔向上的姿态,轻盈的步伐,女生呈现出亭亭玉立、男生玉树临风的形象。

关键词:体育舞蹈;形体;练习;形象

1前言

1.1选题依据

现如今青少年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身体,长期以往形成驼背、O型腿等不良的身体形态,对此我选择体育舞蹈进行研究。体育舞蹈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它是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种肌肉关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形体,表现出各自情感与技艺,可以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培养良好体形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舞蹈不仅能帮助青少年培养出蓬勃向上的气质而且能在参与中建立友谊,陶冶情操。体育舞蹈由恰恰、牛仔、斗牛、华尔兹等十种舞步组成,练习这几种舞蹈可以使青少年具有运动员风度、气质,又可以具有舞蹈者的神、形、情,原丽英学者在《浅谈体育舞蹈的锻炼价值》一文中描述道,体育舞蹈它不是叙事舞蹈却让人领略到浪漫飘逸的气息,它不是健美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让人在惊险难中感受到运动的美,而是让运动随着肢体的舒展,腰、髋部有节律的摆动中去体验一种特殊的美感[1],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对形体的影响深远。

1.2体育舞蹈的基本介绍

体育舞蹈是一项将体育运动和艺术融为一体的高雅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将强身健体和身形塑造有机结合,同时完美地融合了舞蹈、音乐、服饰、风度,深受大家的喜爱。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是一种美的气氛的营造过程,许多研究者不断对体育舞蹈进行深入地研究,尝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剖析和审视体育舞蹈与形体美的塑造的具体作用.体育舞蹈基本描述:华尔兹,其舞姿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动作如行云流水;探戈,洒脱,奔放,动作刚柔相济,快速有序,左顾右盼,前后闪头的头部动作使舞蹈更显有棱有角;狐步舞大方,悠闲,步法严谨而轻松,步态优雅而流畅;快步舞轻快、活泼,舞态飘逸稳定;伦巴缠绵委婉,柔美抒情,舞蹈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由于每首舞曲音乐主题基调不同,所以情感的抒发也不同,有的欢悦而旖旎,有的深沉而纯情;恰恰恰欢快风趣,诙谐花俏,极富节奏的打击乐使舞蹈动作形成一种滞动有节的“脆”劲,给人俏皮利落感;桑巴狂热,极富弹性的舞步注重音乐切分;牛仔粗犷,斗牛勇敢、激奋[2]。

点击查看全文

普修专业健美操优化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着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促使着中国体育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加强体育的理论研究,推动我国体育不断蓬勃发展,而作为我国高校的体育事业,也需要不断完善。高校健美操作为一项受大众欢迎的课程,如何将其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最优效果,需要从我国现阶段健美操教学进行分析,通过实际教学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加强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技能的掌握,使学生们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优学习结果,达到自动化的效果并且运用的实际中。

关键词:高校;普修专业;健美操;优化设计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近10年来全国体育期刊中有关普通高校健美操的论文,了解研究现状,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1.2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搜集的有效的关于健美操优化设计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点击查看全文

舞蹈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内容摘要】伴随着“双一流”“第四轮学科评估”“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这一系列政策评估数据的公布,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舞蹈学学科建设也迎来了一次新的改革。文章从自身建设和对外呼吁两个角度,对开启观念上的学科化转变、适应变化中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调整艺术学一级学科设置、完善艺术学学科评价标准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分析舞蹈学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舞蹈学学科建设学术活动

一、建设:开启观念上的学科化转变

在舞蹈艺术院校,舞蹈学科建设内部往往会存在剧目创作、剧目表演蓬勃发展而舞蹈学学术(文字成果)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当面对现有的学科建设评价机制重文字成果轻艺术创作作品的情况时,当其他学科门类的建设成果往往以惊人数量的文字表述呈现时,舞蹈人往往会以“艺术创作的特殊性,舞蹈表达的特殊形式”进行解释。长此以往,舞蹈学科内部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就是保持“作品创作与表演是另一种形式的成果”的思路,进而忽视了学科建设中文字成果的呈现。深入分析这种思路来源的根本原因,是对舞蹈作为艺术门类所自带的特殊属性的认识,即艺术创作本身也是学术的观念①。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舞蹈领域内,较为公认的态度是:舞蹈创作是学术。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舞蹈创作过程中在身体语言的选择、舞台意象的构造过程中所付出的研究时间与能力绝不会比一篇学术论文少,因此,舞蹈创作的确是学术。但舞蹈学学科建设者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视角:当今的学科建设其实是在高等教育概念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教育,是知识的交流与传播。而人类社会进化几万年之后,最高级的交流与传播手段就是文字。在高等教育的视角下,学理性的文字呈现确是舞蹈学学术的重要表达方式,亦即重要标准。因此,在高等教育的视角下,舞蹈学学科建设者需要自觉开启观念上的学科化转变,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与“艺术表演团体”的属性区别。艺术表演团体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我们拿作品说话”,试想,舞蹈编创的教学过程中能否这样理直气壮地教课——“这个作品里面有学术”?当然不能。一旦涉及到教育,涉及到传播,尤其是舞蹈学学科建设中的基础理论层面,需要缜密地分析,需要解构与归纳,而不能简单地以艺术门类属性全面覆盖教育属性。舞蹈学学科建设需要开启观念上的学科化转变,注重舞蹈学学术成果的文字性积累,对业已出现的各学科方向上的丰厚的艺术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归纳,再加以学理性的提炼与传播,方是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否则,固步自封将会导致学科建设慢慢地在国家整体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萎缩和边缘化。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舞蹈编导方向的教授王玫就以自身舞蹈编创30年的经验撰写了《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其中对于舞蹈编创舞台呈现的阐释犹如音乐学中曲式分析般凝练、严谨。这样的研究成果,当视为舞蹈学学科建设中舞蹈学研究方式方法的优秀案例。

二、建设:适应变化中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不断进行。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关于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通知,并且之后以每三年调整一次的频率进行。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对于舞蹈学学科建设来说意味着博士授权点的申请,意味着培养单位培养层次的变化,意味着学科建设每三年有一次检验和审视的机会,具体到每一位教师身上,也意味着教学成果与学术成果检验压力。挑战也带来机遇,三年一次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必然带来舞蹈学学科建设上人员流动的频繁。因此,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既给自身带来了目标、盼头,也给培养单位的学科建设带来新局面、新追求。具体到舞蹈学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变化中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就要求各培养单位的顶层设计更加谨慎与科学:首先,在本单位的学科建设方向布局上,就要充分考虑到国内该学科方向上的整体布局,尤其是不要与同区域重点院校已有的学科建设方向相冲突。其次,在特色优势学科方向的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域经济与民族特色,打造出凸显自身优势的舞蹈学科建设方向,而不要一味追求高级感,单纯模仿国家级院校的建设模式,失去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与优势。最后,优秀的顶层设计必然重点考虑到人才的引进,只有基本的优秀学科带头人、骨干力量保障完备,才能得以在课程质量、学生培养质量、科研立项、成果获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因此,在人才引进的政策制定上予以优化设置,对时间、空间的选择上予以适量开放,对本单位既有的力量予以合理的鼓励、优化和调配,充分抓住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所带来的机遇,将会对舞蹈学学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三、呼吁:调整艺术学一级学科设置

点击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的应用型文化产业管理和服务人才,这对当前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其所在地域文化资源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出符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实践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章通过典型案例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为这种融入途径提供一个较为成功的范本。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一、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能性

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其所在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高校通过培养输出大量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可以为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所在地域的文化资源作为自己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而如何利用本地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以培养出符合当前市场需要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则是一个极有意义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文拟以安徽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为这种融入途径提供一个较为成功的范本。安徽财经大学(以下简称安财)自1961年以来,一直坐落于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市。50余年来,安财始终以融入蚌埠、服务于蚌埠经济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建校方向和重要责任,力求将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与蚌埠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结合。2010年,安财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0—2014年专业设置在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2015年转入工商管理学院),将这一融入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安财又一个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蚌埠市经济文化建设成功结合的范本。一方面,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促进蚌埠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蚌埠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又为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基地。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位于淮河中游,境内山水相接,四季分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自然风物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手工艺等几大类别。在自然风物资源方面,纵贯蚌埠全境的千里淮河壮观辽阔,风景宜人,其多条支流在蚌埠境内也形成了众多的水域和湖泊(如知名度较高的龙子湖、张公湖、五河、四方湖、沱湖、芡河湖等),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点缀在淮河两岸,共同构成了蚌埠独特的淮河流域水乡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蚌埠拥有著名的双墩文化、大禹文化、楚汉文化和大明文化等文化资源。其中作为双墩文化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大禹文化代表的涂山,是位于蚌埠怀远县的4A级风景区,为当年大禹治水的圣地,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现存有涂山庙、禹会村、启母石、圣泉、灵泉等遗迹,拥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楚汉文化在蚌埠境内也影响较深,楚汉相争的决战之地———垓下古战场,就位于蚌埠固镇县境内,现还留有霸王城、虞姬墓、韩信点将台等历史遗迹有待开发;大明文化则更是蚌埠的一张文化名片,距蚌埠二十公里的凤阳县,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和明中都皇故城,蚌埠市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开国功臣汤和的陵墓和新建的大明文化产业园,蚌埠五河县境内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小姐(朱元璋原配未婚一品夫人)墓,另外,像朱元璋及其部属徐达、常遇春等都曾在蚌埠境内屯兵、练兵、作战,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在民间歌舞表演文化方面,蚌埠也拥有知名的文化品牌。蚌埠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五河民歌、淮河琴书的发源地和流行地,其中最有名的是有着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现在仍然流传在蚌埠怀远及其附近地区,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就位于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民间手工艺方面,蚌埠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像玉器加工、余家皮影、杨氏微雕、丁氏虎头鞋等制作工艺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玉器生产加工工艺国内一流,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仿古玉市场,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玉器者、采购商和收藏家,同时拥有一大批古玩玉器的收藏者、爱好者,形成了积淀深厚的蚌埠玉文化。综上所述,蚌埠本土不仅拥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开发等级较高的文化资源,而且这些文化资源大多还处于相对原生状态,产业化和开发利用程度都不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较高的开发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实践基地。

二、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

高校教学的质量要落实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本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将本行业的前沿信息和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文化市场对动手能力强、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实干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要求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但是,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相关人文社会学科(如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转型或是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缺乏实际的业界从业经历和专业实践的锻炼,既不了解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沿和最新趋势,又不具备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专业技能,因而在教学(尤其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安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文管专业教师到蚌埠的明星级文化企业(如星宇文化产业园、大明文化产业园)和蚌埠市文化管理部门(如博物馆、文化局、旅游局等)的相关岗位去挂职学习,近距离观摩并参与到蚌埠本土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实际策划、调研、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去。为保证这种挂职学习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要求教师挂职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教师挂职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教学方向和研究领域必须密切相关,教师必须真正参与到挂职单位的项目运营与管理中去,教师的挂职效果考核必须以该教师对挂职单位的实际贡献作为主要依据等等。通过这种挂职学习的形式,教师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又掌握了文化产业业界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既能够把最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又可以把自己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鲜活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通过这种形式,高校加强了与地方企业、政府的联系,拓展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为地方的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