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国学派对中国芭蕾及教学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外国学派对中国芭蕾及教学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外国学派对中国芭蕾及教学影响

【摘要】芭蕾舞蹈起源于意大利,发展于德国,在俄罗斯达到鼎盛时期。中国芭蕾教学模式汲取了俄罗斯学派以及法兰西学派精髓。其中俄罗斯学派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舞剧在世界舞台中占有重要位置。俄罗斯学派扎根在中国芭蕾教育土地上,对中国芭蕾教学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国芭蕾在俄罗斯学派影响下会更加辉煌,在今后发展前景中将走向世界以及走向芭蕾舞蹈巅峰,为国家芭蕾发展添光添彩。

【关键词】俄罗斯学派;中国芭蕾;教学;影响;探讨

芭蕾舞是一种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古典舞蹈,流行于法国并不断发展逐步呈现出职业化特点,随着不断改革创新,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普及。1954年,莫斯科大剧院首次访华演出中的世界经典剧目《天鹅湖》在中国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中国也很快成立了一个芭蕾培训班,并且有了自己第一批芭蕾舞演员,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属于中国独特的芭蕾舞风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新时期,中国以面向世界的眼光借鉴并吸取经验,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创新发展,使中国芭蕾舞舞台更加丰富多彩。而纵观全局,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的启蒙、引路、改革、创新以及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否认、无法替代以及不能缺失的作用。2013年,邹之瑞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俄罗斯芭蕾之旅的思考与启示》,其中提到:在此次中俄文化交流活动过程中,能从多元角度深层次理解当前俄罗斯芭蕾艺术的发展状况,并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剧团进行合作,将更多研究力量投入到芭蕾舞研究工作中,进而深入了解芭蕾舞四大学派之一的俄罗斯学派,确保中国芭蕾舞艺术得到更加高效发展。本选题从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的影响出发,结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学体系进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觉学习每个动作,不仅要学会怎么做,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做?通过课堂笔记相互纠正动作,并且自编小组合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将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知。不仅如此,还需要求高年级学生用思想充实动作,使动作具有代表性。

2.选题的意义

对于国内外芭蕾之间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应以解构、重组以及创新的思维看待。从俄罗斯学派芭蕾解构,逐渐发展为中国特色芭蕾,只有不断前进,才能营造出艺术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芭蕾训练环节,应保证动作统一性,并保证动作连贯,手臂和出腿运动路线一致。此外,应注意芭蕾动作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及先后顺序,训练细节的不同直接关系课堂教学基础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要求受本土文化影响,形成一些学派之间的学习差距,虽然差距较为细微,但仍旧能反映出训练及风格上的迥然,因此可结合训练方面的细微差别研究芭蕾舞特色,这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有助于学校因地制宜,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课堂训练,从而制订一套适合本学院特色的芭蕾教学学派。

3.内容

芭蕾流派可按思想倾向及艺术观点进行划分,其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俄罗斯芭蕾流派是中国芭蕾的奠基石,但中国芭蕾学习的是手段方式,中国人思想倾向相异于其他国家决定了中国芭蕾形成流派只是时间问题。同时,划分流派的目的在于研究芭蕾舞发展模式,但仍需将着力点集中在研究芭蕾舞蹈本身。俄罗斯流派作为中国芭蕾流派的奠基石,应综合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流派特质,以此阐明中国芭蕾发展情况。再者公认的流派划分标准以地域为单位进行划分,由于各国历史背景、民族特色以及地理环境均有所差异,上述原因导致不同区域内的艺术家思想趋同,进而形成不同流派,而这种因素也影响到俄罗斯芭蕾流派。与俄罗斯学派相比,中国芭蕾正处于年轻的岁月中,并大放异彩。芭蕾舞在中国长足发展的本质问题是与中国元素和谐融合的问题。俄罗斯学派能在中国生根并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同时也符合芭蕾舞在中国民族化的共性。在中国文化与俄罗斯包括西方其他学派文化元素碰撞中有融合、也有矛盾,这种碰撞应首先是以吸收合并为主,即西方芭蕾舞在中国民族化后应首先符合芭蕾舞基本概念和原则,而后吸收中国元素,最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既不能忽略传统芭蕾舞基本要素,也不能失去芭蕾舞在中国发展的基本前提。这种路径的选择与实践既能维护传统芭蕾的本质内涵,又能丰富芭蕾民族化理论基础,从而不断开创中国芭蕾的生命力和新局面。真正好的芭蕾舞作品应为至少具备一般艺术欣赏能力的观众所理解,逐步扩大芭蕾舞受众人群,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能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及《白毛女》的出现实现了西方古典舞技术与中国元素的良好结合,用西方艺术讲述中国故事,用芭蕾舞技术讲述普通老百姓的人与事,这种西方文化元素与本土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学派,使中国芭蕾也能站在世界芭蕾舞坛中。俄罗斯及西方芭蕾舞的引进启蒙了中国芭蕾舞的教育普及,中国式教育普及促进了中国芭蕾舞与西方芭蕾舞的吸收及融合,该融合焕发了广大芭蕾舞事业工作者创作和改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作改编的结果和实践又对芭蕾舞教育不断进行民族性结合,使教育成果不断引导中国式芭蕾舞日渐成熟且独树一帜,使世界各国肯定和赞扬中国学派的特征及成果。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发展由课堂实习剧目形成,是胡荣荣学以致用以及中西合璧跨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胡荣荣是中国著名的芭蕾舞教育家,认为东西方文化背景具有一定差异性,且东西方演员在体貌特征方面也有一定不同。若想确保中国芭蕾舞能获得更好发展,应结合中国观众及中国演员特点,创作民族芭蕾舞剧。因此,胡荣荣最先在课堂排练环节引入中国剧目,确保学生能在多元化中西剧目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从而为中国培养出顶级的芭蕾舞人才。同时也使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芭蕾舞剧创作迎来创作高峰。结合近30年中国芭蕾舞学习现状分析,芭蕾舞学习条件有了大幅提升,但民族题材作品的创作热情却有所降低,尤其成功的现代民族芭蕾舞剧创作较为缺乏。因此,胡荣荣的跨文化舞蹈教学值得人们认真反思学习,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模式下,不同国家的思维状态实现了较好的交融,传统层面泾渭分明的文化逐步趋向于开放。而在芭蕾舞教学与编创活动环节中,需要尤其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应杜绝为特色而特色的情况发生,而最具中国特色的古典舞也渐渐与芭蕾进行交汇、融合。

4.探讨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发展历史的国家,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发展历史过程中不乏有优秀的艺术形式顺势而生,例如古画、古琴以及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而古典舞是古代文化的一种延续。古典舞蹈可以将国家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阳刚完美融合在一起,从而表现得栩栩如生。例如,著名的古代舞蹈代表作《扇舞丹青》《蝶飞花舞》《秦王点兵》《桃夭》等,将中国芭蕾舞蹈教学和古典舞蹈相结合,堪称“世界级别的舞蹈艺术”。古典舞蹈经过岁月长河的打磨,已渐渐不再是当初古典舞蹈的模样。许多古典舞蹈专家大师投入大量心血,将古典舞蹈打造成具有现代艺术气息以及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古典舞蹈。而新型古典舞蹈中蕴含的韵律以及身法正好能弥补中国芭蕾舞蹈学习者比较缺乏的中段感觉。例如在古典舞蹈练习中,“身韵”部分的练习非常重要,通过融合古典舞蹈中的“身韵”,中国芭蕾才能创造出自身的“舞律”。除此之外,古典舞蹈身姿动作都非常标准,要云间转腰、燕子穿林、一板一眼,遵循“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的身韵原则。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芭蕾舞蹈学习,身体会变得僵硬,借助古典舞蹈中的身韵原则可弥补这一缺陷。因此,老师在中国芭蕾舞蹈教学过程中,可加入一些古典舞蹈身韵训练,有效改善芭蕾舞蹈学生的身体律动,同时也可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芭蕾舞蹈留下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化烙印。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芭蕾舞蹈不断进化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芭蕾舞蹈受到较大冲击,在芭蕾舞蹈多元化的今天,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舞蹈形式,以此满足观众在舞蹈艺术上的欣赏要求。国家在不断为中国芭蕾教学努力,不断创新和探索更多中国芭蕾教学模式,一代又一代的芭蕾舞蹈老师更是为此付出巨大努力,为打造中国特色的芭蕾舞蹈而努力,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将特有的艺术特色和传统芭蕾结合起来,完善舞蹈课堂内容。

【参考文献】

[1]韩丹.浅谈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发展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8(35):113.

作者:宋芳 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