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芭蕾舞团创作风格与审美创新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芭蕾舞团创作风格与审美创新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芭蕾舞团创作风格与审美创新探究

芭蕾是来源于西方的一种舞蹈艺术,也是最具国际特色的舞蹈形式。在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芭蕾艺术在我国的传播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芭蕾这种非常典雅且具有西方特色的舞蹈形式。为此,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芭蕾舞团代表,苏州芭蕾舞团就是其中一个。苏芭以其独特的江南气质和现代化创作手法在逐渐繁荣的芭蕾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通过对苏州芭蕾舞团创作风格审美创新进行相关研究,促使中国芭蕾的特色化创作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突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经典作品。艺术是无国界的,近年来,芭蕾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融合和发展越来越突显,芭蕾艺术的发展在我国也在不断地书写新的辉煌。苏州芭蕾舞团是一个致力于传承和创新芭蕾艺术的舞蹈团队,它将芭蕾这种西方艺术形式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进行融合之后,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芭蕾的特色,不仅提升了苏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芭蕾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苏州芭蕾舞团简介

(一)苏州芭蕾舞团基本情况

苏州芭蕾舞团成立于2007年6月,是当时我国第七个专业的芭蕾舞团,也是江苏省唯一的专业的芭蕾舞团。舞团的演员来自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国内很多大型的芭蕾舞团。苏州芭蕾舞团从成立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在传承中不断寻求创新,以古典芭蕾舞为基础,不断创新和挑战新的舞蹈形式,先后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人偶情缘》《胡桃夹子》《灰姑娘》《天鹅湖》等八部大型的舞剧作品,另外,现代芭蕾作品《肖邦的诗》《邂逅摇滚》等以及现代舞作品《月下》《山海经之神殇》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舞蹈剧作,苏州芭蕾舞团的《2020春之祭》更是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在发展过程中,苏州芭蕾舞团始终坚持创作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和审美特征的芭蕾作品,旨在让我国人民近距离地感受优雅的艺术和博大的中国文化内涵。

(二)苏州芭蕾舞团主要编导

苏州芭蕾舞团的现任艺术总监为李莹和潘家斌,他们不仅是夫妻,同时也是苏州芭蕾舞团的主要编导人员。李莹和潘家斌1987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首届芭蕾舞表演系,之后双双被选进了中央芭蕾舞团担任主要演员。1992年,李莹和潘家斌受到美国哥伦布市芭蕾舞团的邀请,到美国工作,1994年至2006年,李莹和潘家斌在美国的匹兹堡芭蕾剧院担任男女首席主演。2007年回到家乡苏州后,李莹和潘家斌协助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建立苏州芭蕾舞团,并加入其中,全身心地开始了他们的芭蕾舞剧创编工作,也开创了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苏州特色的芭蕾舞剧事业。在李莹和潘家斌的带领下,苏州芭蕾舞团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并在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苏州芭蕾舞团的“新民族化”创作风格

(一)“江南芭蕾”的文化品牌

作为孕育于江南姑苏之地、吴文化中的专业芭蕾舞团,苏州芭蕾舞团一直秉持着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碰撞的理念,高雅的芭蕾与温婉平和的江南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所契合的,而苏芭的不断成长也让这种契合愈加完善,让“江南”与“芭蕾”更加融为一体。比如,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唐寅》将“江南第一才子”唐寅的命运呈现在舞台上,通过主人公起起落落的人生境遇,从其对于功名与自由的两难抉择中来挖掘人性的复杂,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唐伯虎。《唐寅》的创作从人物造型到动作编排、服装、道具、舞美布景等,都渗透着江南元素、江南味道,对打造与传播“江南文化”品牌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民族语言和芭蕾语言的交融

目前身为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的李莹和潘家斌,在国外从事过多年的芭蕾舞创作,对于西方特色的芭蕾舞剧已经很有经验,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加入苏州芭蕾舞团之后,对于我国的民族语言在芭蕾舞剧的创作中的融合和运用更加重视,这也是苏州芭蕾舞团一直在进行的一项“新民族化”的创新创作活动。无论是芭蕾舞剧《西施》,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很清晰地向观众展示了我国民族语言和芭蕾语言的恰到好处的相互融合。《西施》把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呼吸、体态等元素融入芭蕾语言中,同时运用大量现代舞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生动地表现了西施的“含蓄美”。

(三)善于运用古典音乐

芭蕾是一种西方古典的舞蹈艺术,在演绎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很多古典音乐的参与。苏州芭蕾舞团的各种芭蕾舞剧中也同样很善于运用古典音乐,但这种运用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对其的再次创作。根据创作的芭蕾舞剧,选择和创作与之相适应的古典音乐、交响乐等,比如芭蕾舞剧《西施》《唐寅》,融会古今的音乐和舞蹈,结合去繁就简的人物结构,无论是哪一种古典音乐的运用方法,都能够体现出苏州芭蕾舞团的创新和审美。故事虽然还是那个故事,但在苏州芭蕾舞团“现代中式”的审美追求和创新创造下,使故事变得更加吸引人,也让舞剧的音乐更加贴合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和审美观念。

(四)舞美道具的“隐喻性”运用

苏州芭蕾舞团所创作的很多芭蕾舞剧中有很多道具的运用,并且其运用是通过“隐喻性”的方式呈现的。比如,在芭蕾舞剧《西施》和《唐寅》中,很多时候都通过各种道具的“隐喻性”来推动剧情发展并实现舞剧叙事目的。在芭蕾舞剧《西施》中最典型的“隐喻性”道具就是“纱”和“绸”,在《西施》舞剧的第一幕第一场中巨幅的白色绸缎款款垂落,两组男舞者托举两位女舞者营造出“沉鱼”的意象,象征着西施的出场,在舞剧的结尾,“纱”和“绸”又以“浣纱女”的死亡隐喻性出现,它代表的既是偷心的信物,更是夺命的帮凶。在芭蕾舞剧《唐寅》中,“隐喻性”道具“红袍”的运用更是巧妙,贯穿整个表演过程,从序幕一袭巨大的红袍展于空中,到梦境中的唐寅穿上红袍走上仕途,再到最后的心灰意冷,褪去红袍,迈入桃源深处……展示了唐寅命运多舛、无缘红袍,最终在淡然中走向释然的心路历程。

三、苏州芭蕾舞团创作审美创新分析

(一)以现代语境演绎经典

不论是传统的经典剧目,还是现代题材的全新剧目,芭蕾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不断地进行创新,进行与时俱进的演绎。苏州芭蕾舞团之所以能够在建团之后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和其用现代语境来演绎经典不无关系。对于苏州芭蕾舞团的编导李莹来说,她希望把经典中一切旧有的、固有的以当代崭新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改编自《吉赛尔》的芭蕾舞剧《柴可夫斯基的吉赛尔》中,舞台一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四棵“树”型的白色装置,一横排百合花铺在舞台,台上的人三三两两,他们穿着现代的服装,服装的颜色主要为黑白灰三种,一位灰衣女子手拉行李箱站在下场门口……原本是满台实物的浪漫芭蕾成了这样的“模样”。而其实,这是对《吉赛尔》的现代演绎,通过“旅行箱”和“百合花”暗示吉赛尔的一生,“旅行箱”是吉赛尔梦的开始也是梦的结束,“百合花”是纯洁和神圣的象征,也是结婚和死亡的比喻。

(二)以当代创作手法彰显个性

芭蕾舞剧的创新是苏州芭蕾舞团的生命线,想要长久地保持艺术的生命力,创新创作是永远不变的主题。为了彰显艺术的个性,在发展过程中,苏州芭蕾舞团一直在寻求突破,以当代创作手法彰显自己的创作个性。比如,原创芭蕾舞剧《唐寅》和《西施》,都是以新颖的视角,在古典芭蕾基础上融合现代风格的舞蹈而体现的一种“现代简约中式”的美感,兼具古典和现代的美。在《唐寅》和《西施》中我们看不到一点亮片,甚至连头饰都没有,这种极简的当代创作手法既彰显了舞剧本身的个性,也向观众传达了编导的现代创作理念。

(三)以多元化的风格突破局限

随着芭蕾艺术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国内目前逐步建立了数十个芭蕾舞团,其中知名的有最早建立的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有在省市地方上出现的辽宁芭蕾舞团、广州芭蕾舞团,有较年轻的天津芭蕾舞团、重庆芭蕾舞团以及以现代舞为主的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等。作为新生代的苏州芭蕾舞团在创作上一直在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因此才出现了苏州芭蕾舞团独具江南气息和传统文化特色的芭蕾舞剧,给广大的爱好芭蕾艺术的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如今许多艺术作品开始更多地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融合,以给观众呈现出更加美轮美奂的画面。相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苏州芭蕾舞团也会不断地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与时代、技术发展同步的舞蹈作品,在提升苏州芭蕾舞团的创作能力的同时,满足观众不断发展的艺术和审美需求。

四、结语

苏州芭蕾舞团是中国芭蕾的后起之秀,以独特的气质在中国芭蕾的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虽然在部分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上还有稚嫩之处,但在创作中的敢想、敢创为芭蕾艺术在中国的特色化发展带来了很多启发。不断从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吸收养分,坚持现代化的创作立场,关注作品艺术思想的当代意识,势必成为未来中国芭蕾创作的必经之路。在以苏州芭蕾舞团为代表的年轻舞团的不断发展下,相信中国芭蕾特色化将在不久后开创新纪元。

作者:董琦 彭阁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北京舞蹈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