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舞蹈教学中芭蕾舞表现力培养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舞蹈教学中芭蕾舞表现力培养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舞蹈教学中芭蕾舞表现力培养探究

芭蕾舞是源于欧洲宫廷的一种舞蹈形式,大约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随着国民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文化开放政策的推动,这一舞蹈样式开始被国人所接受,成为了舞台上较为活跃的一种舞蹈形式。芭蕾舞有着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较为强烈的审美感受。而这种表现力多是舞蹈者自身通过动作、肢体相结合而形成的舞蹈语言进行传达的。从观赏者的角度而言,芭蕾舞演员的舞蹈表现力越强,则舞蹈演出的效果也就越好。高校是我国芭蕾舞教学的重要阵地,相较其他,其无论是在艺术成就还是专业程度上都要更高一筹[1]。高校的芭蕾舞教学十分注重对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但由于思维模式等存在局限性,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将从艺术表现力的视角出发,对高校舞蹈教学中芭蕾舞表现力培养问题展开全面的梳理,以为高校芭蕾舞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芭蕾舞艺术表现力的内涵

舞蹈艺术是人类艺术宝库当中的一块珍宝,它是由人类的文明和思想共同缔造的。舞者通过自身极富表现力的舞蹈语言来向人们传达美及美的愿景。因此,对于舞者而言,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要能够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等形式来完成对艺术内涵的精准传达,以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以及情感的共鸣。这就需要舞者在舞蹈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以完成对舞蹈语言及内涵的表达。从芭蕾舞的视角出发,这一要求显得更高一些。芭蕾舞是一种从宫廷流传到民间的典雅的舞蹈形式,舞者通过动作的组织、编写、演绎来实现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动等。随着芭蕾舞日益发展,人们不断反思,越发注重舞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这已成为芭蕾舞表现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舞者在表演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对表现力元素的调动,将思维和情感较好地传递给观众,以弥补芭蕾舞在人物塑造及情感表达上的不足。而这也是当前芭蕾舞表演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芭蕾舞表现力培养的不足及其成因

(一)灵感启发上的不足

芭蕾舞特殊的文化渊源为这种舞蹈形式注入了高雅的灵魂。不同于一般的舞蹈样式,芭蕾舞在气质层面达到了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而这种优雅的气质需要通过舞蹈语汇及内容来进行表现。通过对高校芭蕾舞训练的调查可以发现,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对于芭蕾舞气质的拿捏,导致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十分注重对于高水平基本功的训练及高雅气质的保持,而忽略了这一过程当中对于舞者灵魂的点醒,使学生成为一种气质的空架、形式的承载。这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让舞者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对于学生未来的进阶级突破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舞者对舞蹈本身的诠释出现表现力层面的短板[3]。

(二)教学氛围较为呆滞

高校的芭蕾舞教学对于动作有着明确的规范,对于舞蹈本身也有着较为深厚的程式化情结,不仅对于学生的动作、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情感、情绪也有着较为严格的指导。长期的高压训练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舞蹈学习者的水平,但在这样的反复训练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作能力得不到发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芭蕾舞教学的课程氛围是凝重的、严肃的。教学氛围的呆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灵动的因子开始远离[4]。在生硬、机械的训练当中,舞者自身丝毫感受不到艺术带来的愉悦,这也就很难奢求增强舞蹈表演的表现力。同时,对于未来的舞蹈者而言,由于自身在舞蹈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导致其对作品的理解力不足,从而导致表现力受限。

(三)缺少情感表现指导

任何一种舞蹈都需要以情感作为重要的媒介,这是舞蹈者与观众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可以想象的是,若芭蕾舞等舞蹈无法产生与观众在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共鸣,舞蹈就会走向形式化、娱乐化、低俗化的深渊。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将情感内容如何表现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予以解决,特别是对于芭蕾舞这种在情感表达上存在着艺术短板的舞蹈样式而言。同时,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过于追求在短时间内提升舞蹈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情感表现与指导方面较为欠缺,进而导致舞者的动作虽较为整齐,但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机械的、高仿的美感,整个舞蹈缺乏灵动性。从观众的视角来看,若舞蹈表演当中缺乏情感的植入及与观众的沟通,则会导致这一舞蹈样式被贴上高冷的标签,与观众产生距离感[5]。

三、高校舞蹈教学中芭蕾舞表现力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突破理念,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对部分高校芭蕾舞教师的走访当中发现,教师谈及最多的便是学生的基本功相对薄弱,学习时长有限。因此,多数高校芭蕾舞教师才会选择开展标准化舞蹈教学这一下下策,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专业舞者的水准。而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从教学效果以及舞蹈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层面来讲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这种相对生硬的舞蹈教学方式,会导致灵动的特质不断地流失,也会导致学生在程式化的学习当中,过早地丧失掉对于舞蹈的兴趣,以及学习舞蹈的耐心和信心。要提升舞蹈学习者的表现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传统生硬的教学理念,使舞蹈学习者自身能够更多地领会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二是积极转变思想,让舞蹈学习者能够从自身的训练及表演实践当中去寻找艺术表现力的源泉。

(二)融入情感,积极调动舞蹈表现力

情感的融入不是单一维度的,舞者要想实现舞蹈情感层面的升华,需要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来完成,这既是一个技术性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艺术性层面的问题。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夯实舞蹈学习者的基本功的基础上,通过对舞蹈语汇及作品内涵的多方面阐释,共同推动舞蹈学习者在情感及表现力层面上的提升。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使得舞蹈学习者能够清晰地知晓舞蹈动作的曲度、开度、速率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这一过程当中,可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加大对优秀芭蕾舞作品的解析及优秀芭蕾舞艺术家的介绍力度,从而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捕捉到情感表达的小技巧,在不断的积淀当中找到舞蹈情感传达的通路。这对于舞蹈学习者专业化能力的进阶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6]。

(三)心理疏导,提升舞者表演自信心

在舞蹈教育实践当中发现,舞蹈学习者的心理认知与舞蹈学习者的艺术表现力之间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舞蹈学习者对自我艺术水平的认可程度越高,其在表演中艺术表现力的释放就越全面。因此,在对舞蹈者表现力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表演自信心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培养舞蹈学习者的过程当中,要逐步加大心理引导的力度,强化舞蹈学习者的自信心。舞蹈学习者只有充分建立起自信心之后,才能够自我跳出机械的、模仿的舞蹈学习阶段,走向艺术的、审美的学习新阶段。同时,这一方式也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机械化学习中的枯燥及学习动力上的不足,使舞蹈学习者进入一种良性的学习状态。(四)表演创新,提升芭蕾舞的吸引力作为一种舞蹈领域的“舶来品”,芭蕾舞在传统、现代及民族之间的走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们在接受西方外来文化样式的同时,不可全盘照搬,而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思维来完成这一舞蹈的中国化,渗透中国元素,让古老的芭蕾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可以说,创新将是未来芭蕾舞发展中的主旋律。而创新的关键,还是要从芭蕾舞的艺术表现力入手。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大胆创新,来提升芭蕾舞学习者的艺术表现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舞蹈者只有自身拥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够将舞蹈的特质及作品的灵魂较好地传达出来。一直以来,高校的芭蕾舞教学受到教学理念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芭蕾舞教学走入了高压训练、反复训练的怪圈,这在一定程度上虽能够实现对舞蹈者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但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会导致舞蹈学习者身心疲惫,及艺术表现力严重不足。在未来的实践当中,可以通过突破理念、融入情感、心理疏导、表演创新等方式来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调动舞蹈表现力、提升舞者自信心,进而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实现对舞蹈学习者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娜.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芭蕾舞教学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8):79-80.

[2]马婧.高校芭蕾舞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06):44-45.

[3]王娟.芭蕾舞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分析[J].戏剧之家,2019,(29):191.

[4]王晓丹.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芭蕾舞教学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7):200+202.

[5]解冰冰.芭蕾舞及其教学技巧探究——评〈性格舞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111.

[6]曹华莉.芭蕾舞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培养[J].大众文艺,2014,(17):201.

作者:王晨露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