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玉米病虫害预防措施应用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玉米病虫害预防措施应用要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玉米病虫害预防措施应用要点

摘要:由于受到种植制度不科学、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玉米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病虫害呈现加重流行的态势。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玉米种植;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当前,在基层地区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很多种植户坚持传统的种植模式,过量使用化肥,过度使用农药,使得土壤中有害生物和各种害虫的虫卵数量显著增加,病虫害呈现加重流行的态势,不利于提高玉米种植效益。因此,应加强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控,明确发病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将玉米病虫害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加重流行之后造成严重的危害。

1玉米病虫害的流行原因

1.1栽培不科学

要想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就需要从栽培管理角度入手,构建完善的栽培管理方案。但从当前的玉米生产现状来看,基层地区的很多农民群众一直坚持经验式的栽培管理模式,种植不科学,玉米植株生长比较瘦弱,抵抗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给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条件,从而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栽培管理期间不能够做到科学栽培,定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玉米植株比较瘦弱,田间湿度较大,温度较高情况下十分适合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从而加重各种病害[1]。

1.2药物使用不合理

药物选择不当,药物使用不合理,是造成玉米病虫害加重发生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玉米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化学手段仍然是使用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药物选择不当,选择不合理,使得病虫害的耐药性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防控效果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种植户在多种药物混合应用过程中,并没有掌握不同药物的搭配禁忌,两种药物搭配经常会产生拮抗反应,药效中和或者药效降低,无法起到很好的病虫害防控。有些养殖户甚至在玉米病虫害防控过程中,选择使用高毒高残料的化学农药开展病虫害防治,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害虫天敌构成严重的危害,造成玉米当中存在严重的药物残留,威胁到玉米品质。

2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玉米圆斑病

2.1.1发病特征。玉米圆斑病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近几年的山东玉米种植主产区广泛发生流行,会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玉米圆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阶段危害玉米的叶片、果穗、苞叶、叶鞘、茎,形成很多水渍状前绿色到黄绿色的小斑点,侵染后期逐渐扩展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斑,5mm~15mm大小,中央呈现浅褐色,边缘呈褐色,病斑周围有黄绿色的晕圈。偶尔也能够看到叶子表面会出现很多长条状的病斑,长度5mm~21mm。随着病斑的进一步扩展,大多数病斑常常相互溶解,连接在一起,病斑表面会形成一个黑色的霉菌层,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包叶侵染病原之后,往往会出现深褐色的病斑叶鞘遭受到侵染之后,外观会出现褐色的斑点,形成同心轮纹,后期病斑逐渐扩大连成一片,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田间湿度较大,温度较高时,在病斑的表面会产生黑色的霉菌层。玉米果穗也很容易受到病原的入侵,先侵染果穗的尖部,然后逐渐向下蔓延,到发病后期之后,果穗的籽粒呈现霉污状或者干腐状,表面着生有一层黑色的霉菌呈。玉米圆斑病的病原菌循环侵染与玉米小斑病极为相似,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患病植株的叶子叶鞘、包叶、果穗上越冬,第二年形成初侵染源。病原菌先是在叶片上出现临床症状,随后等到果穗抽雄之后,在果穗的包叶和叶鞘上进行侵染侵染之后,叶片和包叶上的病斑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和人为传播,再次侵染[3]。该种疾病的潜伏期在1d~2d,病害在苗期,发病和成熟期都可以出现,但大部分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开始发生,灌浆期到乳熟期会进入到盛发期。田间品种较为单一,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的威胁,一般减产在5%以上。玉米圆斑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水分条件,苗期感染病原之后,临床症状相对较为轻微,8月下旬进入雨季之后,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十分适合圆斑病病菌的繁殖生长。2.1.2防治措施。防控圆斑病应该掌握玉米圆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然后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控,一般要选择高抗的玉米品种。在推广玉米品种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对圆斑病表现为较强抗性的种子。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要保证玉米的生长发育关键阶段,能够错过玉米圆斑病的盛发期,培育壮苗,适当晚播,错过发病高峰期。控制田间的种植密度,搞好田间卫生,冬季进行土壤深翻,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及时将田间的患病植株和患病叶子去除。推广应用高垄栽培模式,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肥钾肥强化田间管理,增强患病植株的抵抗能力。发病初期阶段可以选择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一般喷雾1次~2次,每次间隔7d~10d,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2.2玉米褐斑病

2.2.1发病特征。玉米褐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玉米褐斑病主要会侵害玉米的叶片,叶草和茎杆以叶片和叶鞘连接处,发病最为明显,常常呈现密集成行的态势。发病之后病斑呈现圆形,椭圆形外观呈现褐色或者红褐色。玉米植株的小病斑有时会汇集成一个大的病斑,病斑附近的叶鞘组织常常呈现粉红色,发病后期病病斑的表皮破裂,散出很多褐色的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好像丝状性感病斑,多发生在茎节附近,遇到大风很容易折断。玉米褐斑病属于真菌性的病害,其病原菌为玉蜀黍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借风雨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4]。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多,特别是在高湿高温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低洼地、连作地发病重。2.2.2防治措施。防控玉米褐斑病应该从品种角度入手,选育和推广应用高抗品种是最经济节约的防治手段,抗病品种种植不仅能够使当年的玉米免受危害,还可以减少初侵染源。玉米收获之后,还需要做好田间的针对性清理工作,清除田间的病残体,通过深耕或者深埋处理降低褐斑病病菌的数量,发病较为严重的地块不能够实行秸秆还田,应该将秸秆集中处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还应该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根据所选择的玉米品种的特性确定合理的定植密度,保障玉米植株能够更好的接受光照。在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应该做到科学施肥平衡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尤其是氮肥的使用量,增施磷肥,钾肥补充适量的喂肥,要保证钾肥深入充足,这对提高抵抗能力有很大帮助。连续阴雨天气之后一定要做好田间的排灌工作,防止田间积水降低全天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条件,及时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玉米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20%粉锈宁乳油3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喷洒,每隔7d~10d喷一次,喷2次~3次。

2.3玉米纹枯病

2.3.1发病特征。玉米纹枯病是春季玉米和夏季玉米栽培过程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病害,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除了危害玉米之外还可以侵害水稻、小麦、高粱等多种作物。该种疾病是由库斯结核菌侵扰叶鞘引起,还可以危害茎秆、叶片、苞叶和果穗。玉米拔节期到成熟阶段均可以发生流行,先是在茎基部的叶鞘出现换病病斑,然后向叶片转移并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期多在局部的1个~2个茎节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圆形的病斑或者椭圆形的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展融合形成不规则或者云纹状的大病斑,病斑的中部呈现灰色,边缘呈现深褐色,苞叶、果穗受到病原入侵之后也会产生云纹状的病斑。果穗受到病原入侵之后,穗部逐渐变秃,子粒呈现扁平状,逐渐腐烂。发病严重时,植株的基部根部逐渐变成灰白色,次生根呈现黄褐色,腐烂明显。降雨时间较长,高温潮湿环境下,病斑部位会出现很多稠密状的白色菌丝体菌丝体,会进一步聚集成很多菌丝团形成小结核,多发生在叶鞘当中。玉米纹枯病在苗期阶段很少发生,大多数发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进入抽雄期之后,病斑逐渐扩散蔓延,吐司期发展较快,灌浆到成熟阶段会呈现垂直发展的状态,是该种病害危害的关键时期。5月上旬当玉米进入到大喇叭口期之后,在近基部的叶鞘会出现水渍状的病斑,5月中下旬拔节期病斑最为明显,6月中上旬抽雄期病情会快速流行发生,中下旬会进入到危害高峰期,发病过程通常在45d左右。玉米田间的发病率通常在13%~80%,产量损失率能够达到10%~30%[5]。2.3.2防控措施。防治玉米纹枯病应该坚持以抗病品种为前提,农业防治为基础,要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方面,要加大高抗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推广应用高抗品种。播种之前应该深翻土壤,减少表层土壤菌核的数量,做到合理密植,做好田间的排灌工作,增施有机肥,补充钾肥,增施磷肥,避免植株徒长。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重复种植玉米,搞好田间卫生,一旦田间出现病害,应该及时将叶鞘去除,带出田间焚烧或者深埋处理,控制病原的传播蔓延,并注重清理好田间的杂草,减少病源寄主。进入发病高峰期,尤其是发病达到防治标准之后,应该选择针对性的农药进行防控。当田间发病率达到3%~50%,选择使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500mL/667m2或者40%的纹霉星可视性粉剂60g/667m2或50%的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g/667m2兑水70kg进行喷雾,每间隔7d~10d使用一次。

2.4玉米黏虫

2.4.1危害特征。玉米黏虫在华北、江淮等地普遍发生流行的一类主要害虫,其中在华北地区发生流行率最高。玉米黏虫主要以幼虫暴食玉米叶面为主要特征,发生严重时短期内会造成整个植株的叶片被啃食殆尽,导致田间检查甚至绝产绝收。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幼虫啃食叶片,1龄~2龄期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叶片产生大量的孔洞,3龄期以上的幼虫危害叶片之后,会形成不规则的缺口,暴饮暴食时可以造成叶片被吃光。大范围发生玉米黏虫之后,整个植株叶片被吃光,只剩一个叶脉造成严重的减产。当田间的玉米被吃光之后,幼虫常常会群居在一起列队迁移到另一块田间危害。一般连续多年种植玉米,地势比较低洼,容易积水,玉米植株高矮不起,杂草丛生的铁块,玉米黏虫的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该虫害虫的特点是昼伏夜出,先是在小麦的中下部枯黄的叶尖叶上在产卵,每个雌虫的产卵量在100粒~200粒成虫,对糖醋叶和黑光灯具有较强的区性飞翔能力很强,具有远距离谦卑危害的特征,幼虫主要在早晚活动,危害植株。温度19℃~23℃,相对湿度50%~80%,会促使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玉米黏虫幼虫喜欢采食禾本科作物和各种杂草,食量逐龄增长,5龄~6龄为暴食阶段,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幼虫常常群集迁移危害,故又名“行军虫”。2.4.2防治措施。注重做好添加玉米秸秆的处理工作,对秸秆进行堆粉处理或者燃烧处理,杀死潜伏在秸秆当中的虫卵,同时要合理轮作避免连续在同一个地方种植玉米,实施旋耕灭茬,减少成虫基数。在虫卵产卵期间,根据虫卵的生产特点连续诱卵或摘除卵块,这样能够减少幼虫的孵化量。采用人工扑杀或者中耕除草消灭幼虫。在黏虫的盛发期可以利用中耕除草,将杂草或者幼虫翻耕到土壤以下杀死幼虫,同时也能够降低田间的湿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田间投放赤眼蜂,应用百僵菌进行防治,能够减轻危害。利用成虫的趋化性用黑光灯诱杀;糖醋液诱杀成虫,诱液中酒、水、糖、醋按1∶2∶3∶4的比例,再加入少量敌百虫,将诱液放入盆内,每天傍晚置于田间距地面1m处,次日早晨取回诱盆并加盖,以防诱液蒸发。2d~3d加一次诱液,5d换一次诱液。化学防治一般掌握在幼虫的3龄期以前进行,选择使用2.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mL/667m2,5%的高效氯氟氢菊酯乳油18g/667m2或者20%的辛硫灭多威乳油100g/667m2,兑水50kg进行喷雾防治,效果显著。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栽培管理不合理以及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玉米,土壤当中的病虫害数量逐渐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增高的态势。种植管理人员应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种植理念,加快学习病虫害防治知识,并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玉米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现状,针对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情况,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以此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梅.黑龙江玉米病虫害近年发生严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21(2):90-92.

[2]陈东华.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8,38(22):54.

[3]刘玥,苑鹤,宁堃.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19(14):87-88.

[4]时正东.玉米虫害综合防治要点[J].乡村科技,2019(34):103-104.

[5]蓝常贤.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南方农机,2020,51(8):40.

作者:赵龙英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杨庄集镇政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