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玉米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珍珠米、苞米棒子,原产自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畜牧业、养殖业、化工、医疗、食品等行业的原料。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玉米需求扩大,玉米价格不断攀升,激发了广大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贵州省多山地、丘陵,玉米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耐贫瘠性,玉米是贵州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农户缺乏科学的种植理念,过分依赖农药防治病虫害,不仅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而且容易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本文根据贵州毕节市玉米主要病虫害,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区域,东部靠近贵阳市、遵义市,南部连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北部毗邻泸州市,西部连接云南省昭通市和曲靖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毕节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冬暖夏凉,冬无寒暑,夏无酷暑,雨热同期,降雨量比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849mm~1399mm。这里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度的倾斜区域,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境内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山地面积超过90%以上,平均海拔为1400m。由于毕节市海拔比较高,境内气候呈垂直变化比较低,山上山下气候不同,高原盆地气候差异比较大,有助于不同植物生长,形成了境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玉米作为毕节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受到地方气候环境影响,降雨比较丰富,大田湿度比较大,容易滋生玉米大、小斑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虫、地老虎、蚜虫等病虫害,影响到玉米产量与质量。通过分析玉米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有助于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玉米病害综合治理技术

1.1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是由于大斑病凸脐蠕孢造成的玉米病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玉米种植区域。这种玉米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子、叶鞘和苞叶,从叶片底部逐渐向上发展,最后蔓延到整个玉米植株,病斑呈长梭形褐色和黄褐色,发展到后期叶片逐渐焦黄[1]。如果出现连续降雨,则这些板块会出现黑色霉层,导致玉米植株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植株枯死,玉米大面积减产,流行期间可造成玉米减产15%~20%,严重可减产50%左右。玉米大斑病主要是大斑病病毒、病毒通过休眠的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越冬,成为第二年玉米发病的源头。在玉米生长期间,越冬病原产生的孢子能够通过雨水飞溅或大气环境传播到玉米叶片,在20℃~25℃、90%的相对湿度下可以再次萌芽侵染,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因此,玉米大斑病的采用农业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为主。农业防治技术需要选择适宜玉米生长的温度和湿度,这样可以从源头上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发生[2]。同时,选择抗病比较强、优质、丰产的本地品种,避免外来玉米品种不适应贵州省气候环境,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种植的时候,玉米可以与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进行轮作,避免长期种植同一种或同科农作物,同类型病害比较严重。在种植形式方面,可以将玉米与马铃薯、大豆等农作进行套种,这种套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两种高矮差异农作物之间的特点,让玉米获得充分的光照,夏季高温时候,马铃薯、大豆植株可以为玉米遮挡阳光,达到降温的目的,从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为减轻大斑病病害,玉米可以适当早播,避免夏季雨水过多,造成大田湿度过大,滋生病害,为植株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翻耕土地的时候,需要做好大田排水设施,一旦遇到降雨天气,需要技术排水,以免雨水淤积大田。玉米大斑病危害比较大,一旦发生,需要及时摘除植株根部的黄叶、病叶,避免进一步侵染其他健康植株。在心叶期到抽雄初期,可以喷洒50%的好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灵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喷洒病株,可以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的病情。

1.2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技术

玉米小斑病又称为玉米斑点病,是由于玉米长蠕孢菌侵染的一种玉米病害,这种病害可以威胁到玉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可发生在玉米整个生育周期,在抽穗和灌浆期最严重。玉米小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比较多,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斑表面形成一层灰色的霉雾状,在苗期发病时,病斑周围形成暗绿色侵染区,造成叶片枯萎死亡;在叶鞘和苞叶上的病斑一般比较大,呈黄褐色,边缘为紫色,表面出现灰黑色霉层;果穗出现病害时,病斑区域为不规则的灰褐色霉斑,随着进一步发展,将造成果穗腐烂,种子发黑腐烂。玉米小斑病主要是小斑病病原菌在病残株体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越冬,成为第二年玉米发病的源头。堆积在庭院的玉米秸秆草垛、残留在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病残体都可能成为第二年玉米小斑病发病的主要源头。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大范围传播,危害到整个大田,直到气温下降。夏季高温多雨环境下,田间湿度比较大,容易滋生病虫害。根据玉米小斑病发病规律,病害主要防治技术以农业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为主,农业防治技术是通过选择抗病玉米品种,一般选择正常细胞质的玉米品系,由于小斑病容易与大斑病、丝黑穗病一起发生,需要选择抗多种病害的玉米品种。玉米收获后,需要及时处理大田的农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还田的需要高温发酵,让秸秆与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才能施入大田。上一级农作物收获后,需要翻耕土壤,将土层深处的病害翻耕出来晒死、冻死,减少土壤的病害。同时,还要做好玉米田间管理,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及时补充磷肥、钾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害能力;化学防治技术主要通过化学药剂治理,一旦发现玉米小斑病,可以在抽雄期和灌浆期,使用25%的醚菌酯2000倍液、50%的多灵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粉剂倍液、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等进行化学药剂进行治理,需要连续喷洒2次~3次,每一次间隔7d~10d,在使用化学药剂的时候,需要轮流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避免同一种化学药剂,增加玉米病害的抗药性。

1.3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是由于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玉米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果穗和苞叶,一般感染叶鞘,叶鞘产生淡褐色的水渍小病斑或者云纹状的灰白色大斑,导致叶鞘腐烂。叶鞘侵染后,病菌通过叶鞘传入侵到玉米茎秆,导致茎秆发育不良,形成黑褐色的病斑,当湿度大于80%以上,则茎秆产生大量的菌丝和孢子,在一定环境下进一步扩散到叶片,导致叶片萎靡枯死。玉米纹枯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病害与菌核形式残留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接触玉米根茎基部位置入侵到玉米植株,这种病害发生,可造成玉米减产10%~40%。在种植过程中,大田的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因素都会引起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因此,玉米纹枯病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在玉米纹枯病流行的地区,需要综合采用两种方式,降低玉米纹枯病发生概率。农田防治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抗病害品种,新中玉667、鑫白玉1号、裕单172号、黔单24号等地方品种。第二,合理密植,在种植的时候,选择宽窄行种植方式,可以改善大田通风透气性,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第三,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种植后,根据玉米植株需肥量和土壤的养分结构进行施肥、追肥,满足植株生长发育所需养分。第四,做好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改善植株通风透气性,避免病害通过空气传播。如果发生病害,需要及时清理大田病株的病叶、茎秆、苞叶等,并将其带出田外进行无害化处理;化学防治方法主要通过化学药剂防治病害,在播种前,需要将种子进行处理,在晴天12℃~15℃的环境,将种子在阳光底下晾晒,可以杀死种子的部分病原菌和害虫,晾晒后,根据毕节市玉米种植的主要病害,配置杀虫剂、杀菌剂、微量元素、植物生长剂、复合肥料等物质配置后,与玉米种子混合搅拌均匀,让玉米种子外部形成一层光滑、牢固的包衣剂。在种子萌芽、出苗和生长过程中,包衣中的养分可以逐渐被种子吸收,并传输到幼苗,让种子、幼苗、根系对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

1.4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由于玉米柄锈菌引起的玉米病害,可以危害玉米叶片、叶鞘、茎秆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两面出现淡黄色小斑,四周出现黄色的晕圈,随后形成黄褐色或红褐色的疱斑,孢子堆表皮破裂后,后期逐渐出现黑色的疱斑,严重时,可能导致整片叶子出现锈褐色病斑,造成叶片枯黄,病部产生的锈袍子通过空气再次传播浸染,进一步加剧玉米锈病病害,造成玉米减产10%~30%,严重的甚至导致玉米绝收。玉米锈病防治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方式。农业防治是通过选择抗病害的中晚熟品种,做好大田清洁工作,及时将病残体进行集中销毁或深埋,前茬农作物收获后,翻耕土壤,减少浅层土壤的病原菌[3]。化学防治方式可以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可以选择20%的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用量按照30g/667m2~60g/667m2,30%氟硅唑微乳5000倍液,用量按照12g/667m2~15g/667m2,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用量按照15g/667m2~20g/667m2。

2玉米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玉米蚜虫防治技术

蚜虫又称为腻虫、蜜虫,是一类植物性昆虫,是一种体形细小、柔软、椭圆形的小虫子,体长为1.5mm~4.9mm,大多数只有2mm,主要吸食植物汁液,让植株叶片变黄褪绿,影响到植物生长,并在叶片上分泌大量的蜜露,产生黑色霉状物,形成重樱,造成花、叶、果实畸形,而且自身还可以携带病毒。繁殖能力比较强,一年可以繁殖10代~30代,雌虫不需要雄性可以完成繁殖。玉米蚜虫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式。生物防治方式是利用蚜虫的天敌抑制蚜虫的发生,在玉米大田投放七星瓢虫、寄生蜂、草蛉等寄生性天敌,可以寄生在蚜虫体内,吸食蚜虫体内的营养成分,导致蚜虫死亡。物理防治方法是根据害虫的趋光性、气味等特点,利用光、电、磁场、声波等方式诱杀害虫[4]。蚜虫对黄色趋光性比较强,用黄板悬挂在玉米大田内,可以诱杀玉米蚜虫。化学防治方法是通过化学药剂治理蚜虫。

2.2玉米螟虫防治技术

玉米螟虫又称为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主要侵蚀玉米植株心叶,让玉米出现一排排小孔,玉米抽穗后,幼虫钻入到雄花内部,吸食雄花营养,导致雄花基部折断。玉米长出雌穗后,开始吸食花丝和嫩苞叶,危害嫩籽粒,成虫后吸食玉米根茎养分,让茎秆失去养分倒伏。玉米螟虫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技术进行治理。生物防治可以采用白僵菌杀死玉米螟虫,还可以在大田投放赤眼蜂,赤眼蜂主要以玉米螟虫为食,一天可食200只~300只害虫。物理防治方式是利用玉米螟虫的趋光性,使用黑色的频振灯光诱杀玉米螟虫。化学防治技术是在玉米心叶期,也就是幼虫危害最盛的时候,使用50%巴丹100g/667m2兑水100kg的水喷洒在玉米心叶内,杀死幼虫。

2.3小地老虎防治技术

小地老虎属于鳞翅目昆虫,一种远距离飞迁性害虫,一次飞迁达到1000km以上,夜间开始出来活动,吸取植物叶子、嫩叶,导致叶片上出现大量孔洞,造成以免植株缺苗断垄,排出来的粪便容易造成叶片、果实腐烂。小地老虎的虫卵和幼虫最喜欢在14℃~26℃的环境,80%~90%的相对湿度,如果气温达到30℃以上,第一代—第三代幼虫会大量死亡。小地老虎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式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主要通过新鲜泡桐叶、莴苣、烟叶等植物将其浸泡在水中,在幼虫生发期的时候,将其放在玉米大田,第二天早上打开叶片,可以发现叶片上的小地老虎幼虫,将这些幼虫可以集中处理。还可以用鲜嫩的青草或菜叶,将其切碎后,用50%的辛硫磷兑水与草料进行搅拌,将其放在大田中,通过气味引诱小地老虎虫吃食被毒杀。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赤眼蜂、细蜂等寄生性天敌杀死小地老虎虫。

3结束语

贵州省的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玉米螟虫、蚜虫、小地老化等,这些病虫害主要与贵州省当地气候环境有关,因此在综合治理的时候,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和玉米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采用各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光.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9):1-2.

[2]姜河.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新农民,2020(28):60.

[3]高照军.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致富顾问,2019(6):18.

[4]刘旭.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21(16):79.

作者:李颖 单位:贵州省毕节市植保植检站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