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信息化下多元能力表达范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创造性学习离不开一定程度的开放与弹性,信息化视野下的多元能力课堂离不开技术支持下的多元化学习成果表达范式。即兴演讲能够持久唤醒与激励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扭转传统的师生关系;微型辩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对事物更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情境认知需要致力于将学习者的社会角色意识、完整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学习任务回归到真实的状态;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师生融合新旧知识,直观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形式,既可以看成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可以当成一种多元化的成果表达形式。移动互联时代的认知和学习,拓展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结构,尤其是信息化视野下的教学主体结构,并为学习成果表达方式变革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践研究范式,信息化环境理应成为全新学习意义建构的高效能“支架”,深入而持久地推进学生的深度有效学习与创新创造能力培养。
关键词:信息化视野;即兴演讲;微型辩论;情境认知;思维导图
无论信息技术教师设计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开展形式,最终都要通过作品与技能展示、书面或口头表达、学结与反思等方式来呈现学习者的收获与进步,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小组、班级乃至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相互学习借鉴,融会贯通,从而积极展望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更深刻更全面地体会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汤姆林森[1]在《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提供了60多种可能的学习成果表达方式可资借鉴。本文将着重阐述信息化视野下的即兴演讲、微型辩论、情境认知、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表达范式的独特应用价值,以期激发更多同仁去融合创造更多信息化视野下的多元化学习成果表达范式,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有效转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与培养提供不竭动力。
一、即兴演讲
我校语文、英语教研组很早就有课前五分钟的演讲传统,让学生围绕与学科发展紧密关联的某个感兴趣的话题,提前准备相关内容并像教师一样“登台演讲”,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信息技术课堂中用来表达学习成果的即兴演讲,通常不是书面的正式演讲,而是在小组、班级或社团等场合中,以个人或小组的学习内容或成果为主要信息载体,简明扼要地发表自己或小组的观点与主张,阐明道理或抒发情感的一种学习活动。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传统师生关系不太平等,对于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教师通常都是单方面地评头论足,学生往往只好被动倾听,实际表达交流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多元能力课堂强调要多让学生公开展示表达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以便深入持久地唤醒与激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扭转传统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信乐观地表达自我的道路上,教师的倾听赞赏与适时适当点评同样重要。例如,学生借助因特网撰写的旅行计划和检索报告、用VB编写的趣味函数图像、用PS设计制作的主题CD封面等学习成果,笔者都会在初步浏览整理之后放置到共享服务器上,并且会想方设法安排时间让学生像“教师”一样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难免会因为紧张而逻辑混乱或词不达意,随着经验的积累,学生慢慢就会适应并且喜欢上这样的成果表达方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不断提升,收获了弥足珍贵的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创造性学习需要某种程度的弹性、开放与即兴,教师既要掌握课程计划、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知识,又要能对课堂上某一时刻出现的即兴问题做出灵活的应对,善于通过更深层的概念理解而即兴改变教学策略。[2]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一个蕴涵巨大能量的小宇宙,关键看怎么去激活。例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科书的第一章第一小节结尾处有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信息化视野下的多元能力表达范式研究姚文连(江苏省射阳中学,江苏盐城224300)摘要:创造性学习离不开一定程度的开放与弹性,信息化视野下的多元能力课堂离不开技术支持下的多元化学习成果表达范式。即兴演讲能够持久唤醒与激励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扭转传统的师生关系;微型辩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对事物更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情境认知需要致力于将学习者的社会角色意识、完整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学习任务回归到真实的状态;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师生融合新旧知识,直观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形式,既可以看成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可以当成一种多元化的成果表达形式。移动互联时代的认知和学习,拓展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结构,尤其是信息化视野下的教学主体结构,并为学习成果表达方式变革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践研究范式,信息化环境理应成为全新学习意义建构的高效能“支架”,深入而持久地推进学生的深度有效学习与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关键词:信息化视野;即兴演讲;微型辩论;情境认知;思维导图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9-0037-04创新探索想象力,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消极因素,以故事的形式描绘一下100年后家庭生活的一天。每年学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由于时间的关系,笔者无法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较长的文章并到课堂上演讲,但都会尽量让学生静静地沉思三五分钟,然后通过在线学习系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远见卓识”,自动网络录播系统都会忠实地记录下来甚至传播分享出去,以期激发学生更多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胆创想。这样的活动就好像是一种头脑风暴,可以借助群体的多元化思维来集思广益,迅速获得大量的设想和创意,从而为未来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更多方向和可能。
二、微型辩论
辩论是思维冲突的外在表现,源自沟通各方的观点与意见不一。通过辩论,可以明事理、察真相。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设计、组织问题并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对事物更客观而全面的认识。[3]李艺教授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上就有“上网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计算机具有智能还是没有智能”等多个辩论方面的教学案例,笔者也曾经在实验班开展过“青少年上网利与弊”的主题辩论赛。通过多次回看当时的辩论赛录像,关于辩论的主题笔者发现,学生并没有直接讨论上网的利弊。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有目的有计划地上网,即使偶尔有机会上网的时候,也主要是将网络当成娱乐休闲工具,大多数人都直接通过网络来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只有少数人能够借助自己或同学的切身体验来证明观点;同时笔者也惊喜地看到学生对互联网和青少年关系的认识已相当深刻,通过主题辩论自我表达的愿望得以实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果有更多的辩论机会,相信他们的表现一定会越来越棒。当然,由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间总体有限,经过充分准备的辩论学生不太容易开展,只能对一些明显呈现不同对立观点的问题进行简短的课堂讨论。例如“为母亲挑选手机是去实体商店还是网店”,稍微改变一下分组,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可以改造成一场微型辩论,让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当堂针锋相对,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观点互换之后再辩论,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事物和观点的深刻认识,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还可以增强思维的发散度,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比以往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更容易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促使师生积极互动,生发出宝贵的问题和见解,摩擦出创新创造的星火。[4]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囿于人数偏多和教学理念的制约,学生通过自身长期学习和生活经验积累起来的、极具多元价值的学习资源无法在深入交流互动中产生“聚合反应”,[5]而信息化学习环境则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例如,笔者就曾经通过局域网即时通信软件(例如“飞秋”)、在线学习系统课廊等软件发起过网络化的竞答、辩论活动,让学生通过键盘输入来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享更多有价值的思想,还能附带锻炼一下学生的双基能力,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亦可以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学情分析的第一手资料,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情境认知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个体性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真实问题情境和实际教学环境相互融合、以多元化学习资源为媒介的全方位互动过程。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置于真实、融合的状态,从而逐步治愈传统课堂学习当中的去自我、去情境的痼疾。[6]越是优秀的教师,越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教育教学资源,来加强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与互动。例如,通过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计宣传画来学习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通过探究全球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来学习Excel表格数据处理、借助VR技术进行可视化学习与仿真性实践等等。深度学习理念倡导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将其适时适当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最终促进全面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7]笔者曾经指导并观摩过一节基于活动的优质课《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以“即将到来的母亲节挑选手机礼物来感恩父母”为活动情境,从买卖双方的角色扮演开始,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关联性网页,从多个不同角度,利用电子表格对各品牌手机销量和利润数据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表格数据多元加工的必要性,最后再通过网店和实体店购物优缺点比较的微辩论,学生不仅掌握了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而且还在活动中深化多元化思想,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由此可见,良性的认知冲突与教学互动,能够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中彻底解放出来,实现师生多元化特质的双向认同和彼此尊重,保持教学系统的内部灵动性与创造力,使教学态势在不平衡和平衡之间动态流淌,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8]探究协作、交流分享、实时反馈等学习设计理念在信息化条件下终究会快捷有效地实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一种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更容易形成一种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四、思维导图
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原本的自然而然的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信息,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节点,呈现出发散性的空间结构。令人揪心的是,应试导向下的过度学习普遍影响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形象描述,可以很好地将左右大脑合二为一,可视化展示大脑的思维过程,从而不断提高高阶思维水平。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师生整合新旧知识,直观呈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形式,促进整体性思维与结构化记忆,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软件,个性化地归纳总结所学内容,通过构建可视化的知识地图,更容易创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辨析其本质上的区别,帮助自己重构更有序更完善的知识图谱,并倡导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分享交流,不失为一种深刻而有效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范式。当代建构主义教学观同时还强调,个体知识结构一定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总结与反思。要实现高质量的学习,这样的反思性学习活动非常必要,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元认知活动。不管学生个体或分组合作学习的表现如何,都需要进行一个有结构的小结,因为学习效果的根本评价尺度是学生内在的完善和生长。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来绘制的自己的知识脉络,是一种多元化的个人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意识和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搜集学情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偶尔督促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回顾总结自己的思考过程,到后来每个主题学习活动结束时学生都会及时主动进行反思,坚持不懈,慢慢养成习惯,从而显著促进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发展,切实践行新课程倡导的“学会学习”理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学生能力与经验的发展,通常都要经历从无结构的零散表达到有结构的重组与分享的转变,在外化、内化、协商和集成等多个不同阶段,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与经验有质性上的差异。[10]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是一种学习如何表达和分享的过程,尽管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时间有限,但我们还是应该借力多元化成果表达方式,让学生都能展现各自的进步。要想学生重视这个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运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短暂异步学习时间,想方设法促成更多学生完成自己独特而“伟大”的作品,切忌忽视成果表达环节;要让学生期待并享受这个环节,就应该创设民主友善的课堂表达氛围,精心组织展示形式和进程,激励先进的同时勿忘保护后进,例如教师点评的时候应该只对作品不对人,以鼓舞学生的创作和表达,展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切实践行将多元化学情当成是一种宝贵教学资源的全新理念。当然,信息化视野下的即兴演讲、微型辩论、情境认知与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表达范式,既可以看成一种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可以当成一种多元化的成果表达形式,两者都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意义进行自主建构,并反馈于教学内容的重构与设计。学生在多元能力课堂中的成果表达应该在交流互动中展示,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自我欣赏与陶醉,而是为了在与他人的相互展示中呈现差异和分享差异,[11]从而拓宽视野,优化自我发展。在多元能力课堂当中,有人乐于展示表达就应该有人懂得欣赏,因此,善于欣赏和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变得不可或缺。笔者曾经尝试利用各种数码设备,自己随时随地拍摄或者请同事帮助,努力将学生自主表达学习成果过程中的精彩瞬间摄录下来并分门别类地存储到校园网路空间当中,让学生能够浏览下载,不但能够忠实反映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展示和反馈效果,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后续的图像、音频、视频信息加工等单元的学习提供鲜活的第一手素材,既前后呼应又学以致用,拉近了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高中生活留下丰富美好的回忆,为创造学生喜欢和享受的多元能力课堂,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学习效果。追求卓越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教学变革之所以能够发生,一条基本线索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媒体、新方法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催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习方式变革,也促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憧憬。[12]如果今天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不能看到未来,如果今天的学习仍然沿袭昨天的方式,将会剥夺学习者的未来。移动互联时代的认知和学习,拓展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改变了信息化视野下的教学主体结构,并为学习成果表达方式变革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践研究范式,信息化环境理应成为全新学习意义建构的高效能“支架”,深入而持久地支撑学生的深度有效学习与创新创造能力培养。
作者:姚文连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