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视新闻提升故事化表达能力路径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视新闻提升故事化表达能力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电视新闻提升故事化表达能力路径探析

摘要:全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电视新闻早已失去了一统天下的优势。面对不断下降的收视率、不断流失的受众,传统主流媒体该何去何从?为了吸引受众,近年来,用故事化的形式叙述新闻成为很多电视新闻栏目,特别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一大特色。都说吸引人目光的电视新闻一定是一个讲故事并且会讲故事的报道,而且故事的内容非常精彩。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可以让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能够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更容易接受,从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和收视率。文章从新闻故事化表达的起源讲起,分析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的优势和局限性,并阐述电视新闻如何进行故事化表达,在故事化表达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并进一步提出提升新闻故事化表达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优点;注意事项;能力提升

一、新闻故事化的来源

19世纪,法国的杂文中开始出现了故事化的写作方式,有人认为这是新闻故事化的起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当时的法国杂文写作不能被看作新闻的故事化表达,因为这些杂文都提前设定好了人物和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文学作品。我们知道,新闻与文学的概念是不同的,新闻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因此,当时的杂文写作并非新闻故事化表达的起源。还有人认为,新闻故事化来源于20世纪的美国报刊。这其中涉及一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那时正值20世纪30年代,这位非常有创新意识的记者别具一格,创造了一种与当时其他记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他会在新闻的开头处以故事化的手法写上一些片段,这是他对新闻写作的一种大胆创新,不过这也仅仅是他个人的一种写作风格,而他的这种写作特色,有人认为就是新闻故事化的起源[1]。近年来,我国新闻界也对新闻故事化开展了研究和探讨。有人认为,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采用故事化的表达手法,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更好地展现新闻事件而采用的一种纪实手法,其实就是一种表达方法。也有人认为,新闻工作者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新闻,可以对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从而找到受众想要了解的细节和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新闻故事化表达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优点

什么是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呢?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曾有过这样的定义:“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作为一种报道方式,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目前被广泛运用。可以说,新闻故事化表达给电视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一)新闻故事化表达有利于增强节目的可看性

在以新闻故事化手法采写的电视新闻中,一般以人物对话、情景描写等详细地展现新闻事件的发展和细节,揭示事件中隐含的令人产生兴趣、曲折感人的故事。电视新闻故事化可以让受众对事件中人物的生活状态,人性的闪光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说过,“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因为这种方法使人们放松身心并使人们感到有趣”[3]。在新闻故事化表达的电视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场面生动而动人的细节以及令人兴奋的悬念和高潮。记者通过深入采访,运用讲故事的技巧和蒙太奇思维进行编辑和制作,从而向受众展示报道的效果。苏州吴江区融媒体中心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视野》中就设有《新闻故事》子栏目,该栏目一般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对某个有故事性的选题进行连续报道。在每一篇的结尾处都会设置悬念,以“卖关子”的方式,引人入胜,吸引受众的眼球。这样的报道经常采用倒叙的形式,层层递进,一层一层拨开新闻事件的迷雾,在报道的结尾处回答一开始设置的悬念,从而前后呼应。这样的连续报道因为具有故事性,有曲折的情节,有感人的细节,加上会对节目进行一定的包装,如制作吸引人的片头、片花,插入提要同期声等,如果有一个好的选题,节目播出后,往往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二)新闻故事化表达有利于提升记者的“四力”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同时汲取了新闻的特点和讲故事的手法,这样的新闻节目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时,新闻故事化表达,也有利于增强新闻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2016年,央视记者在悬崖村和村民一起吃住5个月,花半年时间制作完成了《“悬崖村”扶贫纪事》三篇报道,为消除贫困、查明贫困的原因,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清晰的对话和详细的资料。节目播出后,被国内很多知名网站转载,海外华文媒体也纷纷转载,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长达半年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入一线,增强了“四力”,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反之,记者的新闻业务能力提升了,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报道,这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最近几年,苏州吴江区融媒体中心每年都会开展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2021年推出的《脱贫攻坚的吴江力量》系列报道共采访了6个人物,讲述了他们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付出和坚守。为了做好这6篇报道,记者有的远赴贵州印江,有的深入工厂,有的深入乡村,不断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感人故事。在这次系列报道的采访中,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新闻故事化表达的注意事项

(一)真实性是基本原则

什么是“故事”,词典中的解释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属于文学体裁,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适合于口头讲述”。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4]。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的概念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虽然采用了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报道和传播,但它的本质是新闻,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不变。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新闻都必须把真实性放在首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公信力的来源。为此,使用故事化手法报道的新闻中,须注意不能带入记者的主观情绪,对新闻事实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用想象来代替事实。这些年,夸大虚构的假新闻不时见诸报端,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2021年,苏州吴江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了建党百年系列报道《峥嵘岁月·红色故事汇》。由于都是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查阅很多历史资料,还需要实地走访一些相关的场所,采访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的专家学者,包括故事主角的后代等人物。由于历史久远,很多事件的亲历者已经过世,人物的后代已经失联,或者移居国外,有些资料的记载上也会有偏差。为了报道的真实性,在采访之前,要求栏目组记者查阅很多相关资料,找权威部门了解情况,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一一核实。在新闻采访报道中,不能夸大事实、虚构情节,即使这是历史性事件,也必须把真实性作为基本准则,一旦失真,报道的新闻价值就会下降,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二)新闻故事化表达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消息类的新闻,强调的是信息的及时传播。近年来,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新闻报道中,故事化表达这一新型报道模式受到了受众的欢迎,也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用故事化的手法报道,新闻故事化表达比较适用于报道一些戏剧性比较强,而且情节冲突比较集中的新闻。一些新政策的发布实施等消息类的新闻,如果采用故事化表达,就会失去政策的严肃性,而且用故事化表达也不利于新政策内容的阐述。例如,电视新闻栏目的最后一个版块是“每日资讯”,这些新闻资讯讲究的是时效性和信息的权威性,就不适合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

四、电视新闻如何进行故事化表达

(一)注重细节描写

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的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细节描写。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5]。新闻记者只有近距离地深入新闻现场,才能写出吸引人眼球的新闻,才能拍摄到扣人心弦的画面,才能捕捉到感人的细节。一般适合故事化表达的新闻,如果没有充实内容的细节描写,就会使新闻内容过于单调乏味。例如,上文提及的建党百年系列报道《峥嵘岁月·红色故事汇》,由于都是一些历史故事,没有了现场进行时的画面,甚至无法采访到故事的主角和相关人物,因此为了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画面更有吸引力,要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抓住一些细节来展现故事的发展,这些细节有可能是一封信,有可能是一段话,也可能是一件物品。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把细节放大,注重细节描写,可以对新闻主题起到升华作用。

(二)注意声音的使用

1.同期声的运用

在电视新闻中,丰富的画面很重要,同时也要注意声音的使用,让新闻人物自己说话,可以进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让受众的感受更加直观和真实,这就涉及同期声的运用。全媒体时代,恰当运用同期声可以更好地让受众感受到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更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近而提升舆论引导力和新闻传播力。对于情感类的新闻,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例如,苏州吴江区融媒体中心每年暑假推出的《新闻助学》系列报道就属于故事化表达的新闻。每个学生的背后都藏有一段励志的、感人的或者是悲伤的故事,被采访人物有学生本人,也有家长或老师。记者录制的这些人物同期声,往往都非常有感染力,运用这些同期声可以将新闻故事推向高潮,可以制造情感冲突,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

2.解说词的作用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特别是故事化表达的新闻中,会经常运用同期声。人物同期声可以展现人物活动以及情节发展情况,但如果要揭露人物的心理状况,或者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就需要使用一些解说词。解说词可以描述采访对象无法表述的部分。记者叙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新闻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展现,也可以采用倒叙来展现,在这其中,解说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就是把新闻事件串联和衔接起来,让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为流畅。

五、提升新闻故事化表达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锤炼“四力”,提升新闻叙事能力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深入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记者下基层采访是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的重要保障。记者多跑基层,多走一些地方,多跟群众交流,才能凭借敏锐的“眼力”捕捉到好的新闻选题。而“脑力”是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的新闻事件中,记者要凭着强大的“脑力”来分析和判断这些新闻事件的价值。有了好的选题,如何讲好故事呢?这就需要记者的“笔力”。“笔力”不仅是写作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评论和思考能力。有思想、有深度,有社会意义,表达通俗又饱含情感,才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

(二)紧跟新媒体步伐,提升融合传播能力

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能力?近年来,网络传播的普及,引导并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变革,在媒体融合大潮中,传统媒体纷纷尝试“裂变”传播效应[6]。苏州吴江区融媒体中心也在不断强化新媒体传播力,通过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和传播新闻。例如,2022年5月17日下午,吴江区八坼街道石铁村发生惊险一幕,一名男子在摸螺蛳的时候突发脑出血溺水,紧急时刻,68岁的张小弟立即撑起小木筏赶去救人。老人还第一时间把获得的见义勇为奖金捐给了街道的贫困学子。这则新闻在电视上播出的同时,也在网络上进行了传播,引起了巨大反响,仅“今吴江”视频号当周点击率就破万。该内容也被多家媒体转载。这些鲜活、接地气、有故事性的民生题材,有效吸引了网络受众的关注。2021年底,苏州吴江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了“七彩幸福生活”系列短视频,讲述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故事,展现吴江共同富裕新样板的现实模样,作品在“今吴江”视频号发布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单条短视频的浏览量破万,“学习强国”平台也进行了刊发。由此可见,故事化表达可以增强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吸引年轻受众。而通过新媒体,新闻传播速度更快了,传播范围也变得更广。

六、结语

除了电视新闻外,近年来,报纸、新媒体也纷纷使用新闻故事化表达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文字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也要注意,要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总之,新闻故事化的表达本身也是为了让新闻更有传播力,内容更有可看性,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在叙述新闻事件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多种手法修饰情节,如改变事件发展的顺序、录制现场声响、选取各种角度、制造冲突等。但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要把握好度,不能为了追求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比起形式多样,情真意切更能打动受众、吸引受众的目光。

作者:沈利芬 单位:吴江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