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班化建设中班级管理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农村小学人数的日益减少,农村小学开始试行“小班化”教育。而“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极为不同,那么班级管理也必须改变。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符合了“小班化”教育的形式,由小组合作管理小组成员,紧紧抱团,形成共同体,凸显了每位学生的个性,联系了小组间的共性。通过小组之间、组员之间,不同时段间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照顾到每位孩子,全面引领孩子共同发展,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班化班级管理小组合作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的发展,更多的农民工到城市去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首要的选择也是城市,导致农村小学本地学生外地学生逐渐减少。因此,农村小学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与大班不同,首先人数比较少,一个班大约只有二十几个学生,而大班一个班有四十几个学生,大班很难覆盖到每一位学生,而小班由于人数较少,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基于让每一位孩子成长,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必要的。让每一位孩子参与到班级管理,积极投身于班级建设中。
一、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的概述
基于小班化教育的模式,已经将班级里的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的人数为4~5人。课堂上,老师也已经改变教学模式,侧重于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形成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那么小组合作管理,也是这样,要让学生更多的关注小组,形成更强烈的小组归属感。在小组中,让每一位孩子都担负起一项职务,都需要管理自己的小组,激发他们的责任心。每一组的学生只有4~5位,让小组里的成员分管学习,纪律,卫生等。每人分管小组内的一块内容,一起合作将自己的小组管理好。
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实施
(一)小组的建立
1.分配小组成员
全班学生参差不齐,有成绩优秀习惯好的学生,也有习惯差的学生。有个性强烈,不服管理的学生,也有乖巧听话的学生。因此在分配小组时,要做到均衡。(1)男女搭配。小组内成员要有男孩子,也要有女孩子,这样做不仅仅是淡化性别界限,更是进行互补,女孩子在管理上可能更细心,而男孩子可能更大胆。(2)优劣搭配。小组内成员,要有习惯好的学生,再搭配习惯差的学生。如果这个组内都是优秀学生,那么在之后的竞赛中,就能很轻松的比过其他小组,而小组成员间,差不多层次的话,就没有可比性,就会造成小组成员不积极,松懈。如果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会自认为比不过其他组,并且组员都差不多差,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要让习惯好的学生在小组里起引领作用。
2.初建小组模式
(1)设计小组的组名、口号。做任何一项事情都需要有仪式感。经历一些仪式程序,才会真正的像一个小组,才会去竞争,才能去竞争。分完小组后,给每小组一张白纸,一起合作设计自己的组名,口号,并作一些小设计,但是有一个部分是固定不变的。(2)小组成员合作分工管理。根据各组的情况,指定人员分管小组里学习、纪律、卫生其中一块的内容,剩下1~2个学生能力较差的再安排其他的职务,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事做,都担任班干部。
(二)小组“竞赛式”管理
1.小组之间竞赛
小组内竞赛分三个方面,纪律情况,学习情况,卫生情况。纪律情况就是小组上课的纪律,小组内有成员被任课老师点名批评,这个小组扣一分,没有成员被批评加一分,有成员被老师表扬加两分。这个加减分由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一位组长负责一天,轮流加减分。学习情况就是小组是否有完成前一天的作业。每天早上晨读完,由每一组负责学习情况的学习长去检查别组的作业情况,如有成员没有完成该小组扣一分,全部完成加一分。卫生情况由每组的卫生长负责,每一节下课检查本组周围的卫生情况,桌椅摆放,抽屉书本摆放整洁情况。提醒并督促本组组员做好卫生。
2.组员之间竞争
在每组成员有优有劣的情况下,组员内竞争比的不是谁的成绩更优秀,比的是谁更努力。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周五下午抽出几分钟让小组讨论,自评,哪位成员在各方面最努力,最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选出的组员被评为优秀组员,在全班的见证下,奖励一张红色努力卡。集齐七张努力卡,可以去大队部换取蓝卡,得到红卡是每位学生都认为非常光荣的事情,学生们都很想得到红卡。
三、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效果
1.优等生的改变
班级中的优等生往往能主动认真学习,但是可能并不太热心于帮助别人,自己好就好了。可是经过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在学习上依旧做的好,并且在班级工作上更热心,其他行为上也更努力。
2.中等生的改变
当他走神时,小组长就碰一碰他的手提醒他。只要这些孩子上课认真了,那么他肯定在学习上会有进步的。在努力卡、进步卡这些刺激下,会更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3.后进生的改变
后进生往往是班主任最头痛的问题。这类学生就是很懒惰,不喜欢写作业。在这种竞争模式下,组内有一人没有完成作业,这一组就会被扣分。学习长会管理他,组长甚至组员都会主动提醒他,比班主任说一句要把作业不起来有效的多。在这样“竞争式”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模式下,配合农村小学班级人数的减少,呼应了“小班化”教育。班主任在最省心的情况下,最大激发班级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班主任只用及时点拨,提点,学生们就会努力向上,进步。当然,在试行这个管理模式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组员间也会不和谐,出现争吵,优秀的学生会抱怨组内后进生太难管理,班级学生出现疲态。探究的路上难免有挫折,但是相信磨合后,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作岭,宋立华.班级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岩,王萍.教师教育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班主任与班级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潘丹丹 单位: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