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省属高校文学课程教改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省属高校文学课程教改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省属高校文学课程教改研究

摘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对本专业课程进行诊断,以师范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围绕普通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往中小学和培训机构担任语文教师的产出导向,围绕学生的从教领域,实施诊断式教学法,持续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高师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以诊断式教学方法为具体实施办法

教师教育研究中,诊断式教学作为教学理论富于启发性,作为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诊断式教学”(DiagnosticTeaching)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阿特(J.A.Arter)和杰肯(J.R.Jenkins)于1979年提出[2],主要目的是对学情和学生心智等状况提前作出预判,以便因材施教。美国学者克拉克(L.H.Clark)和斯塔尔(I.S.Starr)在《中学教学法•下》(1985)中,将诊断式教学从评价方法引入中学教育领域。[3]在大学教育领域,诊断式教学仍偏重于认知心理学和阅读障碍症的实验性应用,如艾伦•贝尔(AlanBell)建立认知心理学模型,考察阅读障碍者的知识、识别、记忆,分析其障碍形成的原因,并制定解决策略。[4]我国学者根据国内现状,结合美国的诊断式教学理念,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诊断式教学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诊断式教学研究用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如沈杰的《诊断式作文通》(2009)、袁迎的《“诊断式”作文教学法》(2012)[5],对初中记叙文、高中议论文、高中散文写作技巧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12个环节进行训练;另一类倾向于借鉴中医的诊断环节进行教学,拥有此观点的学者有张厚(2010)、戎世忠(2014)、夏伟国(2014)等,代表性论文为张辉蓉(2013)《诊断式教学设计的意蕴、表征与范畴》,指出教师自身需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根据这些专业能力,通过教学诊断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有针对性的教学。[6]需要注意“诊断式教学”和“教学诊断”的区别。教学诊断主要是听评课反馈,也就是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塔尔在《中学教学法》中提出的“发现困难—找原因”这一过程。教学诊断是基础和前提,相当于初诊和医学上的各种检查,诊断式教学是在教学诊断的基础上“开处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出优质教育人才。

二、注重对接高校文学专业知识课程与实践教学

《认证办法》体现出重实践的指导特色,指出:“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而当前本科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国内有调查显示,中学语文教师,哪怕是特级中学语文教师,都普遍表示,就读大学期间,由于主修课程中心理学、教育学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对这两门课程知识比较熟悉,但这两门课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只是辅助条件,重要的语文学科知识学习则停留在理论阶段,语文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技能训练课程虽然也较多,但教学技能和文学知识的融合仍然处在难以对接的状态。可以说,如何将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接,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目标诊断”中,将授课内容以“病例化”,比照《认证办法》,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相关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一起进行案例诊断,再在“教学内容诊断”中进行基础知识讲授。

三、打破师德培养、学科知识和自我发展的界限

《认证办法》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文学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为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备课做“教学背景诊断”时,不仅要对教学物质环境及其使用情况、教学支持环境进行诊断,还要对学习者背景和教学内容进行诊断。课程教学还要兼顾毕业要求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认证办法》三级标准要求毕业生“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关于诊断式教学设计,在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的调查中,教师们表示,对语文学科的情感体验和外化是关键因素,本科文学专业教学可以根据这两个处方对教学内容进行诊断和设计,激发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生成。

四、帮助学生建立教学体系的立体网络系统

处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处方的关键是对症;因此,将学习内容(药材)进行加减调整,融会贯通互相生发,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诊断式教学可以进行“病例式”教学设计,备课案例化,讲解问题化,以解决本科生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病人由于生死攸关,可以高度配合;但是学生却可能有置身事外的态度。因此,以生动的案例切入,引发学生思考。细化诊断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水平的提高。《认证办法》如同新医典,对“健康”和“优质”进行了规范,如何在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梅英 于宛冬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