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比较文学的世界眼光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时下,我们随手翻看一下媒体上的各类文学乃至其它学科的评论,总可以找到“国际化”或者“中西比较”的字眼。不管的确存在着联系或者牵强附会地制造出一些细微的关联,仿佛只有沾点洋味,才能让他们的作品更加国际化,他们的论证更有权威性。作为读者,读这一类的文字常常会让人感觉不伦不类。毕竟,每个文化产品都是自己社会文化语境和文化历史的产物。而那些强行“被横向比较”的东西,往往因缺乏比较的基础而让人觉得站不住脚。就好像电风扇和电视机,虽然都是电器,但它们的功能却完全不同。两者之间的比较也就完全没有基础,更没有必要。一台电视机的功能如何只能通过和其他电视机进行比较来得出。这才是比较的原则。
了解比较的含义,这也是我们认识比较文学的第一步。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机制之一,一直就是文学研究中最普通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比较既不是比较文学所专用,也不是比较文学才特有。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的文学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比较文学。判断一件文学作品是否可以划定在比较文学的范围,不光要看其是否运用比较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是应当看其研究的文学现象,是否跨越了国界、族界或学科界限。这才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比较文学”重要的不在比较本身,而在于为什么比较和比较什么。“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比较文学也因其超越了国界、族界与学科界限,所以它在研究的全过程中也就更为自觉,并具世界文学视野。在理论和方法上,比较文学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它具有冲破一切传统的、不可越跃的界限,在多元文化语境中重新认识自己,提供了一种用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的可能。比较文学不仅涉及中外问题,还涉及文史哲兼通的问题。我们在阅读和分析作品时,更要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角度,不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正是在这样不断交流和借鉴的漫长过程中中,世界文学一步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但这也不意味着可以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划等号。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而比较文学所要求的“世界眼光”,也绝不等于简单地将不同国别的两部作品机械性地叠加起来。真正的“比较文学”、“世界眼光”应该建立在两部作品乃至其背后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深入了解、细致分析基础之上。
比较文学在不同文化的关系中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一方面,比较文学工作者在研究学习中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会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所具备的“互补”功能。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两种文化相遇,也就是进入了同一文化场,两者便都与原来不同而进入了新的性质,两者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是明显的对比,有时是潜在的参照关系。其次,“互补”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成和对方一样。
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和理解。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自全球化时代提出文化多元化问题以来,如何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到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来重新认识自己,也就是“将心比心”,“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总之,重视从“他者”反观自身的理论已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