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外国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比较文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比较文学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比较”一词的使用。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比较”由来已久,但当把“比较”与“文学”联系起来时,人们就会顾名思义的把“比较文学”理解为用比较的方法所进行的文学研究。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解。比较文学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学的比较,也并非任何用比较方法所进行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从方法论上讲,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实证方法和审美批评方法两种。前者是法国影响学派的做法,注重事实的考据,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探微索隐,搜取各种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事实,用确凿的证据来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后者是美国学派的做法,运用审美批评的方法,致力于发掘文学现象之间,主要是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美学价值。这两种方法不可避免各有其弊端,今天有很多研究者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使比较文学的方法更为完善。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美国比较文学大师亨利•雷马克在文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中说:“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超越方法论意义之上的两重理解。首先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文学比较研究,其次比较文学还涉及了不同学科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中“比较”的真谛就在于跨越。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开放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文学与音乐”、“佛教对中国诗词的影响”等都属于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二、如何将比较文学嵌入外国文学的课堂
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教材和教材中所涉及的名著是讲课之源。外国文学在进入课堂之前,经过了名著翻译家和教材编者两重过滤,在呈现给学生读者时到底保留了多少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得而知。于是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的外国文学教学本身就是比较文学,这种说法虽不十分恰当但也有一定道理。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或讲授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具备了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特征。在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将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方法带入外国文学的课堂,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一环。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较早的一批从事外国文学的专家就开始呼吁在外国文学教学和科研中进行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时至今日,30年过去了,比较文学虽然作为一门课程进入了大学课堂,但依然徘徊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之外,两者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使外国文学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笔者认为应该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入手寻找解决之道。
(一)按照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编写权威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备课以及安排授课计划的重要依据。要想彻底打破旧的教学体系,首先就要从教材开始。现在各大高校通用的教材基本上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学子检验过的精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纵观各教材,不仅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文学发展呈现的不平衡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交融性特征,也体现出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体制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这也是很多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基础。比如,在古希腊文学中孕育出的“人”的观念对西方文学影响深远,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体现为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学思潮中教材都有涉及,体现出了文学发展的联系性特征。这是传统教材所具备的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科本身的新要求,传统教材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学习,基本上了解了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代表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却无法理解各国文学之间的差异性及相互影响,更不能考虑到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和文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而这才是多角度、多方位关照外国文学、真正理解外国文学学科意义的关键。近几年来,东西文学的比较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文学现象,东西方文学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也不乏互补和交融之处,比如《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之大不可估量,近现代西方文学对东方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有目共睹,这种情况在传统教材中没有或很少提及。因此,编写一部具有比较意识的适合各层次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当前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及题库的设置也势在必行。这样才能为外国文学学科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在讲授中渗透比较文学的方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联系不仅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当中,在文学领域中亦是如此。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学时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可以缩减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致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先介绍本时期的历史背景、文艺思潮、代表作家作品,再做重点作家作品赏析。要颠覆这一教学模式,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角度出发,就可以看到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中,不同国家涌现出共同的文学倾向性;共同的文学思潮又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内涵。例如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先后在法国、英国、俄国等地兴起。在本部分讲述时,首先通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之比较,概括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其次,通过对各个国家现实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揭示各自的内涵特征。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在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中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人道主义和改良色彩特别浓厚;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西欧,19世纪上半叶,当西欧资本主义已巩固和发展的时候,俄国还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首先从批判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并表现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开始,直到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由此,我们才看到了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这样风格迥异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除了概述部分,作品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们一般习惯于从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进行赏析。这种将作品孤立化的理解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全球化的要求,更无法深入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以但丁的《神曲》为例,这部作品产生于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可以使我们将其与中国的《红楼梦》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同样是表现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矛盾,《神曲》采用了上至天堂,下至地狱这样一个宏大的结构框架;《红楼梦》则采用了以小见大的结构方式,通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家庭衰落的展示出封建社会解体的必然。结构的不同反映出欧洲和中国历史的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特点的不同。我们恐怕很难运用《红楼梦》中家族没落的结构反映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和近代文化的冲突。既然是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当中,以中国文学作为参照标准自然就能拉近中西文化的距离,因此可以适当加入中国的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神话时,可以与中国古代神话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得出古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则充斥着“尚德”思想。通过在课堂上实际运用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
(三)在“第二课堂”中强化
“第二课堂”一般是指一些课外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针对文学课,我们可以在第二课堂中设计这样一些活动,比如原著阅读、专题讲座、话剧彩排、诗歌朗诵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原著阅读缺乏是近年来文学课普遍遭遇的一个新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于书本之外。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在第二课堂中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并且专门布置中外文学名著进行对比阅读,以开阔学生视野,从比较中寻找阅读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法国作家司汤达有部著名的小说《红与黑》,其中最典型的是于连的形象。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这一人物悲剧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因素,可以要求对比阅读中国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将其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与于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以作业或讨论的形式阐释自己的学习心得。另外,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中来,促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比较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总之,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学的介入不仅有利于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学优势及不足,更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的胸怀,这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的世界兴趣日益增强。当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脚的时候,我们也不能闭目塞听,只有很好的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才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