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工智能下播音主持职能升级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下播音主持职能升级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工智能下播音主持职能升级探析

摘要: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扩展,是AI技术发展的飞跃和突破。其卓越的深度学习能力让所有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望尘莫及。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舞台的应用,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互动化逐渐成为播音主持的发展主线。对播音主持人这一类需要情感温度的语言创作职业来说,无疑迎来了一次职业生涯的历史性职能倒逼。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视角出发,对AI主播的职能与先天优势进行分析,将其和播音员旧职能与固有优势进行对比,以期探求一条前线传媒工作者职能升级的崭新道路与人机合作的双赢格局。

关键词:人工智能;AI主播;真人主播;主持人

一、引言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曾让无数工人失去工作岗位,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发展也让无数体力、脑力工作者大呼朝不保夕。无论是2017年击败围棋界的世界冠军柯洁的AlphaGo,还是2018年借AI技术之手使已逝配音艺术家李易在纪录片《创新中国》中的原声再现,或是2020年5月自AI技术诞生的3D智能主播“新小微”,乃至如今应用成本低廉的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主播,对各个领域从事者来说都是一次职业生涯的历史性挑战。普通人从纷至沓来的技术更新中看乐子,但担负着新闻播报、节目主持等职能的前线传媒工作者应察觉到因技术变革迫近的危机感:人工智能对播音主持领域来说究竟是一生之敌还是一生挚友?如何寻求一条职能升级的道路,值得新闻传媒业从事者深思。

二、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职能与优势

人工智能如今尚未发展到至臻至美。相较于拥有健全智力的成年人,人工智能的先天智力并不突出,甚至比能听懂训练指令的动物要弱得多,如拥有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的AlphaGo,除了围棋以外的能力或许连婴幼儿都不如[1]。这也引申出人工智能独具一格的特点:深度学习能力。当AlphaGo达到击败世界冠军的程度时,它已然学习了接近一亿次棋局的起始和发展走向,而普通棋手即使天资再高,在每日无休止地学习1000种不重复棋局的情况下,这个过程都要持续10万天,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寿命的三倍。可能今天以传媒领域从业者的视角来看,AI主播尚不是那么智能,无论是僵硬呆滞的播报语态还是衔接不连贯的遣词造句,都难以达到与专业从事者相匹敌的程度,也远远达不到争夺专业主播职业岗位的地步。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工作技能要求的重构或升级,当达到阶段性阈值,将会有重塑劳动力格局的可能性[2]。从人工智能卓越的深度学习能力上说,AI主播更相当于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只学会了三招的“傻姑”,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训练下也能达到一招击退一流高手的境界。相较于真人主播,AI主播有以下人类无法企及的职能与优势。

(一)全天候的待命时长与低错误率

新闻播报是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最重要的业务领域,在智能语音技术的广泛应用之下,低端的新闻报道市场已经被人工智能技术挤占了一定份额[3]。相较于有血有肉的真人主播,AI主播拥有不知疲倦的特点,在全天全时、任何突发情况下都能迅速进入播报状态,全天性候命。并且可以借助语音合成技术生成大量的新闻播报语音,同时,因为AI主播的播报方式是由数据编程和真人主播语音采样决定的,在编程和初始语库无错误的前提下,AI主播能保持全天候的无差错播报新闻。相比之下,即便是一线播音员,也难以做到毫无纰漏的长期播报,且真人主播在多重任务、连续任务的情况下稍显乏力,在刻不容缓的态势下容易出现纰漏,在嘈杂、喧闹的背景下也会受到噪音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基于人工智能的特性,AI主播在播报职能上显现出了真人主播身经百战才能具备的高素质,无论是全天候的工作时长还是极低的错误率都是人类难以企及的。

(二)培养成本低与应用成本低

从培养成本上讲,各大电视台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当家主播需要近十年的时间成本,除此之外也要经过实习和上岗培训,在经过考察期后才能有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一展身手的机会,也要面临主播辞职转业或是被其他电视台挖走的情况。且真人主播在入职前就进行了超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期间所耗费的成本和淘汰掉的人数也是难以估计的。在人工智能技术成型后,AI主播因独特的深度学习能力及其站在无数“前辈”肩膀上的积淀,具有非凡独特的学习资源,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成长时间。在技术成型后的未来,AI主播身上的共享性也会逐渐体现出来,一个业务娴熟的AI主播的成功制造背后,可以成就无数紧随身后的案例典型。

(三)不受场景限制与环境影响的先天优势

外景播报和直播连线是电视新闻的常驻板块,也是电视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为了争分夺秒地进行实地报道,之前就有女主持人在16级台风下冒着被吹走的风险进行外景主持的案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AI主播的另一个优势,那就是AI主播属于无生命体,结合视频卫星以及无人机等摄制设备的辅助,可以不用担心泥石流、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风险的侵害,甚至有冒着枪林弹雨成为“战地记者”的潜质。在接受出外景任务时也可以避免因环境嘈杂和喧闹受到干扰的情况,并且在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日臻成熟的前提下,AI主播也有和AR技术携手共舞的潜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视空间、时间、环境因素等条件制约的新闻播报,也符合媒体融合的未来发展态势。(四)数据库共享下成为“超级大脑”的可能在许多人眼中,优秀的主持人应该是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皆知的杂家,这诚然是专业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与一些特定领域的专家攀谈时,常常会由于某些专业知识的储备量不足而产生知识屏障或是误解的情况。这些基于学科门槛和学习能力限制的问题,对于AI主播来说这不算什么事,只需要输入对应领域的数据和资料,在进行技术分析后就能达到初入门径的水准。同时,在双语、多语主持人需求日益增多的今天,AI主播在未来甚至可以突破本国语言的限制,利用多国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这方面尤其是难以替代的。

三、人工智能主播的短板与局限性

(一)机械性的播报语态无法适用全部场景

目前,AI主播无法做到跟真人一样播报自然流畅,在多数情况下还是根据新闻内容进行机械化的解读和播读,这导致其语态僵硬、播报不自然、缺乏内身运动,对文章内核也不甚明了,可能出现误读、判断失灵,以及某个多音字词和特定重音的混淆。这也导致AI主播并不能在所有的场合发挥妥当。并且重大突发事件在直播时常会遇到加急稿件需要播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AI主播原有的播读框架无法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出现错读漏读、情感不对应等状况,这对于追求准确与连贯的现场直播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从这一点来说,AI主播取代真人主播尚有一段距离。

(二)AI主播难以胜任即兴情况下的主持播报

即兴主持也是主持行业的一门必修课,不少考验主持人专业功底的竞赛节目如《主持人大赛》《挑战主持人》等节目流程都含有即兴考核的部分,原因在于即兴主持可以考验主持人的表达能力与知识储备,而受众也最期待看到主持人在即兴主持的过程中是否出彩。AI技术发展至今,AI主播依旧是靠着内在的智能模块和数据程序来实现新闻播报和主持串联,本身不具备自我思考能力和解读能力。甚至电视上看起来与真人对答如流的会话也都是编导提前设计好的,在面临如嘉宾被刁难或是选手退赛等突发情况时无法圆场,只能任由场面陷入尴尬境地。目前,AI是通过对案例进行重复学习从而掌握这种技艺的,本身并不具备自我思考能力,没有办法做出创造性的举动或是突破原有的案例提供的框架结构,所以也无法胜任最让受众期待的即兴主持片段。

(三)AI主播无法避免的同质化困境

AI主播在力求达到和真人主播同样的播报语态和神态的目标下,也会因此陷入同质化的困境中,无法形成“个人特色”。当主持人遇到职业生涯瓶颈时,可以选择改变外部装扮、改换语态或是转变主持风格等手段来突破困境;而AI主播因为机械化的设定,每一次大的风格更换都相当于一次全盘重构,需要重新学习案例和调整自身框架。同时,各大卫视业已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个人风采的主持人,如新闻播音员海霞的“招牌微笑”和“央视段子手”朱广权逗趣的开场白,或是综艺主持人何炅的“老好人”形象、董卿知性聪慧的形象,都成为他们主持节目的“金字招牌”。AI主播反倒受限于无法形成“个人特色”。

(四)AI主播缺乏对象交流感和情感温度

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效应中提到,当机器人在模仿人类达到极为相像的地步时,人们的心理会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产生厌恶、惧怕的负面效果,侧面证明了人们对于AI播报的方式不一定全盘适应。AI主播将交流视为命令、将串场当作程序,节目效果不在AI主播的控制范围之内。同时,缺乏内心参照物也导致AI主播语言冰冷,缺乏专业主播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受众对于现有的AI主播有一定的心理接近性,是因为他们多以著名主持人、播音员作为学习样本,进一步复制了他们的声音、样貌以及语气神态,因此受众可以借这些家喻户晓的形象移情于AI主播,并从AI主播的招牌话语和表情动作中找到熟悉感。而一味地重复和模仿势必会引起受众的厌倦,处于前人荫庇下的AI主播要适应转变,打出“特色招牌”。在技术日臻成熟的过程中,AI技术工作者也应让AI主播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模仿表层的声音动作等元素,也要从交流感和情感色彩出发,让AI主播与受众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四、日渐成熟的AI技术下播音主持人的职能升级与重构

从上文AI主播与真人主播之间的职能对比与优劣势分析不难看出,在这场技与艺的博弈中,科学技术正在掀起一场社会劳动的变革。而播音主持人不应坐以待毙,应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完成职能的升级重构[4],乃至探索人机共同主持的新格局。

(一)“反主为客”,从播报量变转变为播报质变

AI主播的诞生是传媒行业前沿技术这一块试验田中的硕果。在处理大量的、繁复的、琐碎的播报任务时,真人主播明显力不从心。在多重任务下,精神疲倦是人类共同的短板。在播报稿件“赛马”场上,以播音主持人为代表的传媒工作者不一定需要从自己短板出发和不知疲倦的AI进行世纪对决。AI主播的出现有一定的价值,播音主持人并不一定要以驱逐的心态保留自己的主权。相反,面对新事物强盛的生命力,传媒工作者反而可以以“主人”自居,将想要前来更新换代进行技术变革的AI主播化为自己的“客人”。“反主为客”是提倡不从短板突破,而是从行业天花板寻找突破口。比如,在AI家教、智能辅导火热的今天,重复和简单的教育和批改任务可以落入AI机器人的手中,但AI永远无法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帮扶、人文关怀及心理辅导。同理,AI主播的袭来更像冲上传媒高台的洪水,在来势汹汹的职业挑战下,行业水位的上升势必导致未来“低水位”工作主权的丧失。在AI主播异军突起的今天,底层工作的替代已经成为传媒行业的“献祭品”,真人主播不能仅因为日常播报工作权的丧失而懊恼或恐惧,反而应该庆幸。AI主播在未来反而可以成为以播音主持人为代表的传媒一线工作者的助手,从而更专心地从事高质量稿件和重要程度优先、复杂程度高的稿件播读工作。此外,上文提到的AI主播的“超级大脑”概念也正是目前播音主持人无法企及的行业天花板高度,可以弥补主持人在脑力和知识储备量上的不足。在“前狼后虎”的窘境下,能够驾驭AI主播这个“洪水猛兽”,远比将其驱逐出传媒领域可行性更强。

(二)人机结合在未来重构主持格局的可能性

AI主播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AI交流过程中的随机性、难以操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质使得AI主持人成为节目中令人期待的亮点。现实的节目往往需要两个主持人对台本或商量流程,从而保证直播或录制时节目环节不出差错,但或多或少会存在刻意感。在2019年网络春晚的主持现场,撒贝宁被以自身为原型的AI主持人“小小撒”抢了一句话而说了一句“能给我说一句吗?”,使得屏幕前的受众不由地捧腹大笑,让人更加期待真人主播与AI主播联袂主持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人机结合的主持模式正是自AI技术发展以来的新格局,如竞答类智力节目《一站到底》的AI机器人“汪仔”就担任着节目中的“脑力担当”,与嘉宾进行知识对决。而像一些竞技类的综艺节目,AI主持人也成为节目打分和衡量选手水平的重要标准。再如一些智力竞技类或科技类的节目,一个AI主持人的出现也在极大程度上符合该档节目的气质,给节目本身增添了科技感与智能感。

(三)“个人品牌塑造”或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趋势

如今,AI主播和AI主持人虽然表现亮眼,但并没有脱离窠臼。依靠当前的AI技术难以凭空生出风格独树一帜的AI主播来,像已经投入实践中以主持人白岩松为原型的为两会服务的AI记者助理“小白”,以央视主播康辉为原型,主持了《直播长江》的“康晓辉”,或是上文提到的登上了网络春晚舞台的“小小撒”,尽管有过亮眼的表现,但这些AI主播还是难以逃脱来源者的个人风采,更是被原主的名字进行重新烙印,时至今日,即使谈到这些AI主播,受众还是第一时间想到它们的声音和形象的来源者,并不会直接与AI主播构成联想。这从正面证明,一个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节目中多年的口碑塑造和个人风采呈现不是一个AI主播一朝一夕间可以替代的。节目主持人在与受众的情感交流中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传受双方的情感联系贯穿于传播过程的始终。成功的主持传播,是情感共鸣、话语交融的传播样态,是传受之间话语权堆成均衡的模式结构[5]。播音主持人除注重播报和主持风格个人品牌塑造外,也可以从独特的造型、别样的情感温度、绘声绘色的副语言着手塑造自己的“金字招牌”,从而降低受到同类型的AI主播冲击的风险。

五、结语

人工智能主播的诞生是传媒行业前沿技术这一块试验田中的硕果,在其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力下,在汹涌而来的行业水位提高的前提下,传媒业一线工作者不能避免会面临部分简单体力活动和重复性的创作活动的工作权丧失。但也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在必然的行业发展趋势下,倒逼的职能升级和重构成为如今传媒工作者皆应反思的主题。历史没有退路,AI与人携手共进才能迎来广播电视传媒业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惠钰,赵广立.“脑科学+AI”如何携手并进?[J].科技传播,2018,10(24):14-15.

[2]王君,张于喆,张义博,等.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7(24):53-56.

[3]翁佳.智能语音技术对播音主持专业与行业影响探究[J].电视研究,2017(12):57-59.

[4]赵广远,田力.技与艺的博弈:人工智能语境下主持人职能重构[J].当代电视,2019(10):93-96.

[5]李强.人工智能:回归节目主持人际性的技术视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8):88-91.

作者:王子潇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