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视播音主持人与记者采访技巧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也开始了转型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播音主持人与电视记者需要进行现场采访。在采访工作中,主持人或记者面对的是不同事件、不同的采访对象以及复杂的采访环境,而要想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主持人或者记者必须熟练掌握采访技巧,做好前期准备、准确切入问题并进行全面的信息整理,这样才获得有效信息,完成采访任务。本文从电视播音主持人与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过程入手,从采访前准备、采访中方法技巧的运用以及采访后资料整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提高现场采访效果提供参考。
一、采访前做好全面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视播音主持人与电视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之前,应做好预先准备,在明确采访主题的基础上,多方面获取信息资料,设计问题,预设采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设计应对策略,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被采访者,确保获得丰富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具体来讲,电视播音主持人与电视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之前应做好如下准备:第一,理论、政策、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记者一方面可以根据报道的任务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查找相关政策,以及某一领域的理论著作,准备相关的专业书刊,学习有关知识,以保证采访内容能够尽快切入重点,减少不必要的背景铺垫。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经典纪录片记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在制作过程中,记者需要与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在采访之前,该记者通过实地考察、查找资料的方式全面了解需要采访的对象,以及涉及的专业理论,对他们的日常工作进行梳理,并做到心中有数,保证采访工作具备扎实的理论支撑。另外,记者还可以向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请教,或者通过问题设计直接向采访对象请教。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了兼顾多方面信息,避免单一信息渠道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采访工作,保证采访中能够获得有效信息。第二,对采访问题的准备。合理巧妙地提出问题是采访工作的关键,是记者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式。在采访前准备工作中,记者应明确采访提问的基本原则,并设计技巧,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设计采访问题的过程中,记者应坚持以下原则:(1)计划原则,即记者在进行采访工作前要准备好相应的材料,问题设置时要根据新闻主题、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件合理展开。坚持计划原则可以有效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混乱,确保记者在采访目的的引导下合理引导采访对象,同时也有利于记者有效应对现场采访的突发情况,保证采访工作的有序进行。(2)倾听原则,即记者在提问之前首先要学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实现与采访对象的有效对话,促进采访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记者在现场采访中只关注自己的表现,忽视对采访者的倾听,导致问题的输出过于频繁,难以围绕采访对象本身深入展开。因此,坚持倾听原则可以让采访对象感到自身受到尊重,这样能够使被采访人员更好地配合采访工作。当然,倾听原则并不是一味地跟着采访对象走,记者应该明确主题,尤其是在发现采访对象的回答偏离主题的时候,要巧妙委婉地提醒,让采访内容回归主题,保证采访工作能够真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3)共情原则。共情是指关怀一个人,能够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视角了解他人及其世界,避免从外部去审视、观察,而是进入其内心世界,去了解其生活方式、目标与方向。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尤其是一些特殊的采访对象时,应该坚持共情的原则,从内心给予他们关怀和关爱,将对方看成一个个真正的人,并以真诚、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这样才能与采访对象形成情感共鸣,并将采访主题不断深化,强化采访效果。第三,对采访对象的准备。记者应根据采访要求对采访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这样可以减少针对基本情况的提问,节约采访时间;同时也能与采访对象产生共同语言,便于拉近距离、深入交谈;能够对采访对象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提问的针对性,以获得更加真实、更加典型的一手材料。告知采访对象的时间、目的以及主要问题、采访环境,并在采访时间、地点选择上尊重采访对象的意见,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更加主动地接受采访。
二、采访中合理运用方法技巧
第一,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亲和力,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新闻传播是与人关系密切的工作。新闻不仅要反映社会生活,更要从理性高度解读社会生活。作为记者应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采访对象吐露心声。记者的亲和力主要来自语言,如语音、语调、停顿、重音、感叹等会让采访对象产生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主动表达。记者还应具备非凡的发现力,能够在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中迅速发现问题、发现新的线索,发现可供进一步挖掘的内容。记者在与采访对象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一双慧眼,保证观察到的内容是鲜活的、深刻的,对采访现场、采访对象的情况能够看得到,看得全,看得深,看得准,进而形成有价值的采访材料。记者应具备不懈努力的决心,积极面对现场采访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协调各方、思考对策,积极完成采访任务。记者应保持平等心态,即与采访对象在人格上保持平等,保证双方的对话交流是平等的,这样才能确保采访工作在和谐的氛围中推进。第二,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对于记者而言,对现场采访中出现的差错要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从容处理问题,保证采访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保证节目的质量。良好的应变能力有利于记者深入挖掘采访深度,能够提高记者的工作能力。在现场采访过程中,记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应变能力:(1)认真观察采访环境,了解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对象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每个人的反应也会不同,在一些敏感话题采访中,相关新闻记者要关注被采访者的情绪变化,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注重细节变化,从而较好地把控采访质量和工作进程。(2)积极引导采访内容的话题走向。记者应根据采访主题做好话题引导,同时设计试探性问题,并根据采访对象的态度揣测对方的心理,确定问题的可用性,以便于及时进行问题的调整,保证采访质量。(3)把控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现场采访的核心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语言交流的问题。新闻记者如何提问、采访对象如何回答都会影响采访的质量。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注意被采访者的微表情,从中读出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对新闻采访对象的情感进行掌控,使采访的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能和被采访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保持对采访对象的尊重,调动其积极情绪,从而达到共赢的采访效果。第三,合理提出问题,获取采访信息。在现场采访过程中,记者应巧妙地提出事先预设的问题,确保采访对象围绕主题回答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发散,从而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采访信息。例如,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制作中,记者对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生”,即专门负责古书画临摹复制工作的副研究员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对问题的设计十分精巧,获得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准确,同时也让访谈节目更具可看性。在采访开头记者提出了相对轻松的问题:“您来故宫修文物有多少年了?”这样轻松的提问让受访者缓和紧张的心态并迅速与主持人拉近关系,在其带领下进入采访状态。接下来,记者围绕采访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现代科技已经高度发达,高清扫描、高清打印设备可以纤毫毕现地“复制”古书画,“数字复制”完美地接近和忠实于原作,何必要费时费力地人工临摹呢?人工临摹复制的古书画,毕竟不是原作,算不算“赝品”?你在故宫临摹最多的古书画是什么?你复制的乾隆皇帝最难的作品有哪些?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和艺术修为,让你能够进入故宫博物院?这些问题十分精准,始终围绕故宫文物修复问题而展开,将视角对准古书画的临摹复刻职业领域,并提出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深入浅出,在与采访对象的一问一答中获得充实而有价值的信息。
三、采访后做好资料整理
在现场采访中时间很紧张,记者要高度集中精神,并且将这种状态保持到最后,完成对采访资料的有效整理。一些记者在完成采访任务后常常是如释重负,忽视对资料的整理,导致采访信息零散,内容缺乏可看性,难以凸显主题,影响了采访任务的完成效果。基于此,在现场采访的收尾阶段,记者应重视资料的整理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整理能够引起观众兴趣的资料。能够吸引观众,尤其是在当前电视媒体式微的情况下,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节目制作的重要目标。在现场采访中,记者应该根据观众的兴趣方向,围绕观众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资料整理。对于这些观众可能感兴趣的信息,记者应该运用生动的语言将细节、情节展现出来,抓住关键点、聚焦主题,挖掘素材里有价值的部分,使事件生动鲜活,有滋有味,让新闻更有看点。当然,这里所说的采访素材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切不可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制造噱头,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才是吸引观众的前提。第二,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材料整理。新闻稿件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性,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是围绕一条线索、一个主题进行展开,如果采访材料游离于主题之外,漫无边际,必然会导致材料内容文不对题,无法达到有效的采访效果,观众看起来云里雾里,自然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面对大量繁杂的采访资料的过程中,记者要具备整体意识,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采访内容,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可以对资料信息进行必要的取舍,进而围绕核心主题有系统、有方向地进行整理,确保采访内容逻辑清晰。第三,整理采访资料,保留具备较大新闻价值的素材。新闻价值是指能够引起受众共同兴趣的素质,有价值的新闻通常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现场采访后,记者要围绕受众普遍关注的内容进行筛选,根据自己专业经验,从大量新闻素材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以保证新闻质量,提高电视节目的可看性。第四,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采访材料。新闻素材的选择应该避免盲目性,当然也应避免随意性。电视节目面对的是普通大众,采访内容经过报道会获得一定的社会关注,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电视节目具有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记者在整理采访材料的过程中应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意社会影响,防止负面的影响出现,尽量宣传新风尚,弘扬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第五,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材料整理。现场采访材料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采访内容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对于那些影响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民族团结,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内容要予以剔除,而作为记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确保采访内容符合法律法规,保证电视节目的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的现场采访对主持人或者记者的采访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主持人或者记者,应从整体上对采访任务进行规划,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结合现场的情况进行有效推进,保证问题能够引导采访对象给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最后认真整理相关资料,保证现场采访节目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电视播音主持人与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技巧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3):170+185.
[2]彭芳宏.新时期电视台记者的新闻采访技巧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4(03):104-105.
[3]王橹,宋丹.电视播音主持人与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技巧[J].电视技术,2019(18):40-41+60.
[4]方洁.心、眼、情的全方位投入——谈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J].环球首映,2019(08):108.
[5]鞠瑞.浅析电视播音主持人与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技巧[J].传播力研究,2019(14):143.
作者:姜言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