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牛白血病诊断及防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牛白血病诊断及防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牛白血病诊断及防治

摘要:近年来,随着牛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疾病,其中牛白血病就是一种特别非常严重的疾病。牛感染了牛白血病病毒后,会产生肉瘤,损害了养殖户的利益。本文主要讲述了牛白血病的临床症状、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

关键词:白血病、肉瘤、临床症状

1、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

牛白血病病毒通过直接接触、牛奶和蚊虫叮咬发生水平传播。如果不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该病毒还能通过感染动物的血液进行传播。牛白血病病毒的天然宿主是家养牛,也有研究表明水牛也是其自然宿主。通过体外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能够感染其他物种,其中包括兔、鼠、鸡、猪、山羊及绵羊,还可使试验感染的绵羊迅速产生白血病和淋巴瘤症状,因此绵羊可以作为牛白血病病毒的感染模型。目前来说尚无资料显示牛白血病病毒能够感染人类。

2、致病机制和病原学

大多数牛感染牛白血病病毒感染后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只能通过血清学检测才能确诊。在感染的牛群中,有约30%的牛表现持续的淋巴组织增生,但却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只有少数4~8岁的发病成年牛才可见到典型的临床症状,在淋巴结、皱胃、心脏、脾和大脑呈现多发性的淋巴瘤。牛感染该病毒后,会终生带毒。通过感染细胞的扩增,淋巴细胞进行分裂并维持病毒的正常增殖。感染早期的病毒复制依赖于病毒自身蛋白,这些蛋白主要用于病毒启动子的反式激活或者参与细胞的活化和生存。增强病毒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反式激活蛋白起主要作用但是细胞内某些主要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基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经过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后,伴随着体细胞突变和免疫逃逸,一定比例的优势细胞幸存下来。在这些细胞中,一些细胞发展为具有生长优势的细胞,会继续增殖为转化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转化并不是由于前病毒插入到特定细胞序列或插入了病毒的致癌基因引起的,相反牛白血病病毒能表达致癌蛋白,该蛋白能促进细胞的存活和增殖,最后导致转化细胞的形成。另外,牛白血病病毒通过自身致弱程序使病毒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转录水平上,同时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生存,从而严格控制病毒基因在体内的表达而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作用。

3、诊断

多发性淋巴瘤在成年动物中的高发,这表明牛群感染了牛白血病病毒。我们可以利用酶联免疫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合胞体抑制试验进行牛白血病病毒的血清学诊断。目前许多欧洲国家已经采取了对牛白血病病毒的监测和净化措施。这些国家要求进口牛必须用标准检测方法经血清学检测为阴性。在其他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农场主已经自愿进行检测和净化工作,但是国家层面的净化措施尚未执行。目前已经建立了病毒特异性的PCR检测方法。

4、免疫、预防与控制

病毒感染后几周内,通过大多数试验都能够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并且抗体会在感染牛体内终生存在。抗体主要针对病毒大多数结构蛋白,但主要针对病毒的囊膜蛋白和衣壳蛋白;然而,也有一些抗体是针对调节蛋白的。现在已经阐明这些抗体介导抗体依赖性的细胞裂解。同时,机体还产生针对病毒囊膜或Tax蛋白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尽管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的牛能产生强劲的免疫反应,但是却不能清除病毒的感染。在感染动物体内,免疫反应可终生存在,但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反应会逐渐减弱,从而使这些动物更易发生继发感染。该病毒主要通过创伤,用于直肠检查的设备、手套、针头和手术器械的反复使用来传播的,但很少通过昆虫传播。感染牛体内的淋巴细胞中含有高拷贝的病毒粒子,而其他细胞内的病毒含量则较低,这使得一些动物更具有传播病毒的危险。如果母牛感染,有超过10%的新生小牛一出生即感染病毒。尽管还没有权威的数据资料,但已经有人提出小牛可以从母牛初乳或牛奶中通过接触到带毒的淋巴细胞而感染。如果所有的牛每隔2~3个月进行1次血清学检测,并及时淘汰阳性牛,则该病毒可以从牛群中被清除。获得一个无病毒的种群所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这取决于该传染病开始的感染情况。如果感染率太高而不能够将所有血清学检测阳性牛及时淘汰,那么可以尝试将血清学阳性牛和血清学阴性牛隔离饲养。感染母畜生下的小牛应该进行隔离、检测,直至小牛6个月大时仍为血清学阴性,才可将其放到阴性群中。尽管试验性的灭活疫苗能够用于预防该病的发生,但是疫苗接种不能控制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蒋正刚,熊思东.浆细胞样树突细胞与病毒的相互作用[J].微生物与感染,2007(01):53-55+62.

[2]刘建平.锦鲤疱疹病毒减毒株的筛选及免疫原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3]刘哲敏.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口腔癌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2.

作者:红华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