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D-D变化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变化的意义,为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108例APL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APL组,另外选择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将其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中检测血浆D-D水平。比较APL组与对照组组患者血浆D-D水平,同步比较APL治疗前与疾病控制及早期死亡患者血浆D-D水平。结果1)APL组患者的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2)APL死亡患者D-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疾病控制患者(P<0.05),且疾病控制患者血浆D-D水平指标数据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D-D可作为APL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状况评价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可为临床及早治疗APL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二聚体;发病机制;预后评价,检测,临床意义
由于遗传、环境、药物等多种相关因素的作用影响,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的发病率相对较高[1]。研究认为,该病属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的一个亚型,是一类典型的造血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2]。一旦发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造成患者机体幼稚髓性细胞产生异常增生,其发病速度相对较快,且患者预后普遍较差,治疗难度相对较大[3]。患者的机体正常血细胞将会受到严重破坏,进而产生对应的出血、发热以及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相关症状[4]。该病患者群体在年龄结构方面不存在特异性,但主要集中表现为成年人,其临床患病率约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总数的10%左右。APL在发病情况下,往往会有很多并发症,诸如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纤溶综合征等[5]。D-二聚体属于纤维蛋白降解后所形成的特异性产物。既往临床实践中,针对一些指标实施检测,一旦获得阳性结果时,其DIC已发展至中、晚期,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机会。研究结果显示,针对白血病患者而言,其体内可产生相关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损伤,将在一定程度上活化血小板,造成患者血液表现为高凝状态。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其病情将进一步发展迁延。随着其凝血因子被大量地消耗,患者血液将表现为低凝状态进而造成出血。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极大部分APL患者在发病状态下,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hitebloodcellcount,WBC)水平将会异常上升,会出现大量的异常的早幼粒细胞,血小板水平显著下降,常伴随纤维蛋白溶解,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迅速上升,继发纤溶亢进,从而诱发全身多脏器出血现象的发生,尤其是颅内大量出血而死亡[6-7]。通过对该项指标实施科学检测,有助于反映机体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进而有助于掌握血液凝集系统的具体激活状态。通过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数据情况实施有效检测,能够有效诊断APL,并为疾病的预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因此,应该强化对APL进行诊断。相关研究结果认为:APL均存在纤溶凝血系统被激活以及血管中内皮细胞受损[7]。近年来,临床上发现d-d可以作为直接反映机体凝血及纤溶状态的重要指示物。本研究着重探讨了APL患者血浆D-D水平的临床意义,以期对临床治疗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10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资料,将其纳入APL组。其中,在性别分布情况方面,男、女患者数分别为78例、30例;在年龄结构情况方面,跨度范围为23~71岁,年龄平均为(49.39±10.21)岁;在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方面,跨度范围为18.3~25.2kg/m2,身体质量指数平均(22.38±2.02)kg/m2。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收入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将其纳入对照组,其中,在性别分布情况方面,男、女分别为73例、27例;在年龄结构情况方面,跨度范围为24~69岁,年龄平均为(48.37±10.09)岁;在BMI情况方面,跨度为18.3~25.2kg/m2,平均为(22.42±10.26)kg/m2。经统计学分析,2组研究对象上述各方面一般基线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APL组患者于入院24h之内完成准备及前期工作并接受相关检查,检查之前,按照治疗需要服用药物,不必中断治疗。对照组均接受对应体检,确定身体健康。两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标本,根据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抽取3.0mL的静脉血液样本,将其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管中进行抗凝,密封之后颠倒摇晃多次,确保血液样本与枸橼酸钠抗凝剂之间实现充分地混匀。之后,按要求送往实验室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进行检验。值得注意的是,样本必须在送检后的2h之内进行检测分析,如果因为相关原因导致检测时间延迟,则必须按照操作程序另行取得有效血液样本。于3000rpm转速下持续离心10min,有效静置后,取血浆,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贝克曼,型号为ACL7000型)对D-D指标数据进行测定分析,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D-D指标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0.2mg/L,如超出上述范围则判定为阳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APL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D水平;比较APL组患者治疗前与疾病控制及早期死亡患者的血浆D-D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以(x-±s)及例(%)的形式进行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PL组与对照组血浆D-D水平指标情况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较之于对照组而言,APL组血浆D-D水平显著偏高(P<0.01)。具体情况见(表1)。
2.2APL组治疗前与疾病控制及早期死亡患者血浆D-D水平指标情况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死亡患者D-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以及疾病控制者(P<0.05),且疾病控制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目前条件下,由于遗传、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作用,白血病已经发展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8]。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属于一类十分特殊和典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类型。患者在该疾病发生后,如果没有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容易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该病的发病较急,病情较为严重,治疗相对困难,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有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而言,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率高达76%[1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属于典型的造血系统恶性病变疾病类型,一旦发病,在没有予以有效干预情况下,将造成患者机体内的骨髓等造血组织产生快速的白血病细胞增生表现[11]。同时,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将向外周循环血液内发生大量蔓延,进而在极大程度上抑制血液内的正常细胞分化,导致患者的机体内的正常细胞受到明显的损伤,进而发生异常凋亡[12]。目前条件下,临床上关于APL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但是,大多数专家学者均认为,该病发病主要是受到多种相关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13],如:病毒入侵、化学毒物、放射性以及遗传性因素等。研究表明,APL患者群体中,以中青年人群居多,在青少年群体也有少见病例,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髓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造血组织恶性疾病类型,造血组织存在白细胞增长以及白细胞进入外周循环血液等,为该病的突出特征。APL发病状态下,患者血液正常细胞分化过程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机体正常细胞出现异常凋亡现象,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脏器浸润、发热、出血、贫血以及代谢异常等方面的表现,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危及健康安全。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容易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会对促凝物质进行大量合成以及释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组织因子,其会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凝血障碍,同时发生继发性纤溶亢进。尤其是在机体内的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达到一定负荷量条件下,患者的血液凝固性将得以明显提高,造成其体内产生大量的微小血栓,进而造成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发生和发展,诱发患者严重出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发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后,患者的病情将非常危重,其预后状况极差。如果没有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那么会对患者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14]。所以,应该强化对APL进行尽早诊断,对其异常凝血功能及早加以发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常规诊断指标极易受外界相关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对此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指标。实践操作证实,血浆D-二聚体属于一类具有特异性的纤维蛋白降解物,其借助纤溶酶的有效作用,可有效生成交联纤维蛋白。一旦患者的机体血浆D-二聚体水平产生明显升高,则提示其机体的溶血系统以及纤溶系统可能已经得到了完全性的激活。所以,在对机体继发性纤溶亢实施科学评估时,血浆D-二聚体可以被作为一项科学性指标。对血浆中D-D水平进行检测是较为理想的方式。在患者患病之后通过对其血浆D-D检测,可以发现:血浆中D-D水平会显著升高,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指导,有效预防合并症的发生[15]。本研究中,将APL患者于正常健康人群对照组予以对比,结果显示:APL组的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针对APL患者实施组内对比,结果数据显示:死亡患者D-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疾病控制患者(P<0.05),且疾病控制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在判定APL患者的纤溶及凝血紊乱发生情况方面,D-D指标的敏感性非常高,而且可以很好地将APL患者机体中的纤溶亢进与凝血系统激活状态予以表达和反映。通过有效检测APL患者血浆中的D-D水平,能够对患者预后状况及疾病发病程度具有较好的反映。因此,D-D可作为反映APL病情进展与预后状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所得的结果与林朝[16]、文三玉[17]、王颖[18]研究结果相一致,均得出D-D可以作为APL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综上所述,血浆D-D可作为APL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状况评价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可为临床及早治疗APL提供重要依据。但针对其不同具体数值所对应的疾病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加精确精准的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苑新蕾 单位: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检验科